-
1 # 偶遇蘇子葉
-
2 # 課件學術咖
適度的鼓勵和適度的批評共同作用才會讓孩子更優秀。
而且還要分孩子的型別,原本自卑的孩子,就要鼓勵為主,讓他更有勇氣;原本自信的孩子,就要二者兼併,適度鼓勵,適時潑涼水,會讓孩子更理智清醒。
在公眾場合,一定要鼓勵,儘量不要批評,給孩子足夠的自尊心,孩子做的不好,和他回家講清楚就好。
-
3 # 想戴狗項圈的少年
鼓勵肯定有用,就像一部網路小說《牧神記》那樣,主角的就是一個普通人,但當週圍的人都說他是天才,一直鼓勵他,最終也走出了自己的路。
不談適不適度鼓勵,在這個時代,我覺得自負都比自卑好。自負的人,起碼能做自己的選擇,剛復自用也罷,各種毛病也好,總比自卑著唯唯諾諾沒有半點自己的想法好。自負還有可能成事,自卑的人會錯過很多很多送到你面前的機會!
只要你認為是對的事,就大膽鼓勵他吧,讓他相信自己,讓他自己去獨立思考問題,很多時候,人都不是需要別人給他答案,只是需要一個人,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認真的告訴他:你是對的!
-
4 # 日刷百遍
現在工作了,才知道鼓勵比批評更讓人上進,讓人奮鬥。不過也不能讓孩子感到驕傲自大了,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鼓勵也得適當,自己把握好一個度。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
5 # 張毓德的笑看人生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孩子、是分階段的引導與鼓勵,但是否優秀,必須靠本人的造化。
有背景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夠優秀,假如用一張梯子推他爬上去,他總是想往下墮,怎麼能夠成熟與優秀?
若是窮苦背景的農民家庭,也見不得沒有優秀的孩子,或許無須鼓勵,窮人孩子早當家,
人生:
來時一絲不掛,
去時一縷青煙。
心靈的梗塞就是失去了希望,
人生的腐朽就是放棄了努力。
好名聲是用好品德賺來的,
好人品是用真心去打造的!
-
6 # 小狼媽講故事
(1)我們怎麼去稱讚孩子?
稱讚孩子你是努力的,這種評價方式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促使孩子把好的結果歸因為自己的努力,細心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經常這麼評價孩子,孩子也逐漸會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評價自己。在他考試考得不理想的時候,他就會去努力加強自己薄弱的地方。
稱讚孩子是因為運氣或者聰明等等無法控制的因素,這種評價方式叫做“固定型思維模式”。如果他考得不理想,他就會特別的沮喪,他會覺得這是因為我笨,或者是因為我運氣不好,這樣孩子的能動性就喪失了。
所以稱讚小朋友一定要說“你是努力的”,而不要說“你是聰明的”。
(2)稱讚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虛無的。
不要每次都說,“你真棒”,你真棒,既不具體也不誠懇。
具體的稱讚,應該是用讚賞的語氣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
每一次小狼畫畫的時候,即使他畫得非常的抽象,我也會從他的抽象派中發現優點,比如你用了什麼顏色,你畫了一個什麼場景,或者你這線條的流暢度……
對於孩子來說,他會覺得你一點都不虛偽,你是真心覺得我畫的好。
所以任何稱讚都應該是誠懇的,是需要父母仔細觀察的。
-
7 # 鴻雁iHouse智慧生活
看過多個乣教方面主題的調查,年乣時經常被家長和老師鼓勵的孩子,一般成年後相較於經常被批評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自我認同感強、自信、負責任、有擔當!也相對更容易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事業的成功!
這裡,我想談談家長如何更好的鼓勵孩子。
首先,鼓勵孩子要具體、有著力點,而不是泛泛的誇獎。比如有些家長習慣掛在嘴上:寶寶好聰明啊、寶寶好乖啊……這些鼓勵會讓寶寶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回事誇獎他,也就找不到進一步成長的方向,類似的誇獎說的多了,也會讓寶寶感受“廉價”!
正確的做法是:比如你是一直喂寶寶吃飯,某一天寶寶不讓你餵了,試圖自己取食物自己吃,你說:寶寶真棒,能自己吃飯了。 放手讓寶寶拿勺子或筷子自己吃飯,別擔心弄髒餐桌或寶寶的衣服,邊陪著寶寶練習邊不斷鼓勵,這個情況寶寶就會明白:媽媽願意讓我自己獨立做一件事。寶寶透過這個型別的鼓勵就會知道自己成長的一個重要方向:獨立!
還有,鼓勵不一定直接面對寶寶,可以對第三方說的形式,還要不經意讓寶寶聽到。比如我家寶寶從小晚上睡覺沒有離開過媽媽,但是有一次妻子需要離開三天,還不能帶著小孩。妻子就故意在寶寶玩著玩具的時候對我說:我這次出去,如果寶寶晚上鬧著找媽媽怎麼辦啊?我說:咱家寶寶知道媽媽有工作才出去的,才不會鬧呢!你放心吧,寶寶跟著爸爸會更乖的。寶寶馬上就接話:媽媽你放心去工作吧,我晚上和爸爸一起睡覺會更乖的。
實際上,我們是提前做了一下預演,就是妻子過幾天才出去,但是先預演了一下寶寶離開媽媽過夜的場景。結果是:晚上寶寶和我一起到臥室講了兩個小故事,寶寶一晚上都睡的很熟,妻子就在隔壁。
總結兩點:對孩子的鼓勵一定要和具體行為和事件對應;和第三方一起對孩子的評價要多極積、肯定!
-
8 # 左飛Jacky
本人曾經在上海擊劍少年隊、上海體院跆拳道隊見習過,2008年運氣好,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跟著導師去給國家跳水隊做過心理訓練。我用這些經驗告訴你,若想孩子成功,單純鼓勵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有害的。育兒中,孩子就是運動員,家長就是教練,當運動員有了一點成績之後都會很容易跟教練起衝突,自己的想法和教練不一樣,又覺得教練不如自己的運動員大有人在,所以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單飛脫離國家隊就是這個道理(想想網球的李娜~~~)一、嚴格維繫了堅持12月份,上海的一個早上,6點半,擊劍隊教練會拿著一個藤條,搬個小板凳坐在擊劍館樓梯上等著。不一會睡眼惺忪的一群8、9歲的學擊劍的小朋友就走了出來,男孩子只穿短褲光著上半身,女孩只穿著單衣,開始圍著體育館跑步。一跑就是半小時以上,很多孩子是哭著跑的,祈求的眼睛一直看著教練,教練手上藤條輕輕敲著地板,沒有一句話。人是有惰性的,遇到困難和勞累誰都不想堅持,但是一旦放棄就會前功盡棄不可能有成就。所以,只有嚴格甚至嚴苛,才有可能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當然,我不提倡所有父母都去用藤條,但是強硬的措施是要有的,防止孩子不堅持、有所懈怠。1️⃣跟孩子公平商定,確定這個興趣班孩子想長期學,並定好規矩,確定好最短的學習時間段。(建議至少3個月。實在不感興趣可以換興趣班,但不能因為懶惰而放棄。)2️⃣父母要做到堅持,不能主動放棄,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
3️⃣一段時間後孩子懈怠了,要有一定強硬措施讓孩子去上課,同時,可以用下面的鼓勵方法讓孩子在低谷期的時候能夠更好的堅持
二、鼓勵有誤區其實,90%大部分家長不會鼓勵,最後錯誤的鼓勵會適得其反。(一)你真棒!告訴你,十有八九家長誇獎孩子這三個字的時候孩子雖然表面開心,但內心其實是這樣的~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做的努力對自己未來有什麼好處,他們甚至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贏得了家長的表揚,可能只是知道自己做了一些行為讓父母開心了,甚至他們並不確定父母是不是真的開心。完全處於黑人問號臉的狀態。這樣單調的鼓勵是不可能讓孩子“再接再厲”,在下一次繼續努力的。(二)物質獎勵
我問父母一個問題,在座的有誰覺得自己賺錢不夠多,希望漲工資的請舉手~
孩子也一樣的,今天他堅持了你給他買個50片的樂高,明天你要他堅持,他可能就“漲價”了,讓你給買個100片的樂高才罷休;後天,可能就是要遙控坦克,大後天就要遙控飛機。你永遠不可能用物質餵飽一個孩子,這是人性,不是孩子不懂事,談條件或者出爾反爾那麼簡單。另外,孩子的努力不是為你努力的,你給他物質獎勵在邏輯上就不對,到最後你只是培養了一個滿足你自己虛榮心的員工,而不是一個自強自立的孩子。
三、鼓勵的正確開啟方式(一)鼓勵行為別鼓勵結果只表揚結果容易讓孩子輸不起。表揚努力的行為會讓孩子越挫越勇。所以鼓勵行為要比讓孩子只看重結果更重要,
比如:“你一直堅持來上課,並且很努力的學習動作,媽媽感到非常高興,這也讓你贏得了今天的比賽”
(二)真實的鼓勵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做的不好的時候,不妨大膽說出孩子確實做的不好,不能“睜眼說瞎話”,做的不好孩說做的好。孩子不傻,知道你只是在安慰他,會讓他變得更低落。(三)發現亮點再不好的結果,也有孩子表現好的地方。所以誠實說出不好結果,同時找出孩子這個過程中的亮點,孩子反倒會感到更欣慰:結合(二)、(三)點:“這次考試確實考得不好,但是你選擇題對了很多,比上次還是有進步的哦~”(四)放眼未來要時刻提醒孩子,下次怎麼做能做的更好,所以要問一句:“你覺得下次怎麼做可以做的更好呢?”綜上:鼓勵走心要在每次說出下面這3句話:1️⃣“你做到了堅持。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慧才贏得了這樣的結果,你很棒!”2️⃣“某些地方你確實做的不是很好,但是有些地方你確實做的已經很棒了”(失敗的時候說這句話)3️⃣“下次你覺得怎麼做就能做的更好了呢?”你的孩子會更願意配合你,也會變得更獨立更有想法。 -
9 # 軒媽親子財商
自信,樂觀,勇氣,都來自於正面的鼓勵,它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心理,激發向上的力量。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從三個方面,讓激勵發揮更大的作用。
1. 鼓勵不要超出他的能力範圍。
我家小朋友,喜歡和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一次,認識的朋友不在,現場還有其他的小朋友,我希望他能認識更多的小朋友,就對他說:
“崽崽,我們去認識新朋友吧?”
“我不去。”他看著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有點眼饞,但不願意開口,一口回絕。
“崽崽,你就跟大家說,你們好,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就可以了,試一試吧!”我接著鼓勵它。
“不行不行。”他直襬手。
我有點著急,小朋友有點害怕社交,所以又鼓勵他說:
他的頭搖得象個撥浪鼓,眼神是怯生的,拖著我的手,就要往回走。
我有點不死心,接著鼓勵他:
“試一試吧!我陪你一起去,好嗎?”
他把頭埋在我的身後,怎麼也不願意去。
當時,我還錯誤的給小朋友添了個標籤:膽子太小。
現在我才知道,我對孩子的鼓勵,其實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他本來對孩子間的社交,就有點膽怯,我太性急,一直鼓勵小朋友,孩子一時做不到,反而越來越退縮。
如果當時我再繼續鼓勵下去,小朋友怕是會對社交,產生恐懼心理了。
對孩子的培養,象陪著一頭蝸牛在散步,得慢慢來,不然會適得其反。
我應該幫助孩子,先確立事情的把控感,讓孩子感覺到可以勝任,他才會更有信心。
2.鼓勵的語言要走心。
鼓勵的語言,應該是具體的行為過程。
對孩子的鼓勵,如果有表揚它的過程,那麼,他就會明白,原來這樣做,我能得到表揚,這樣,會強化他不斷的去做出正面行為。
比如:
“孩子,你是怎麼想到,這個方法的?媽媽真沒想到,這樣也可以。”
每次我這麼問他,他臉上蓋不住的得意,會迫不及待的說出,自己怎麼想出方法的?
如果只是空泛的說:
“你真棒!”
“你真聰明!”
小點的孩子,會自戀,高估自己,害怕認輸。大點的孩子,會對鼓勵,產生質疑。
鼓勵的態度及肢體動作要到位。
態度,肢體動作,沒有到位,鼓勵就會透露出敷衍,自然達不到效果。
態度,我們可以是親切的,微笑的,溫柔的。
肢體動作,我們的眼神真誠的望著孩子,可以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豎起大拇指,點點頭以示對他的肯定,認真的聆聽他的想法。
鼓勵成功,也鼓勵失敗。
歷代王朝,都追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我們做家長的,也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孩子成功了,鼓勵是容易的,還會伴隨一系列獎勵;
孩子失敗了,大多數情況,可能會被批評,還伴隨著打擊。
活到中年,我才想明白,拉開一個人差距的,不僅是聰明,勤奮,是自律,更重要的是堅持。
如果我們能鼓勵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百折不撓的精神,冷靜的判斷思考,能於創新的解決方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內在會變得更加的強大。
3.鼓勵的頻率不要太高,方式不要太固定。
行為經濟學有個概念,叫:適應性偏見。
說的是一個人,對任何一件事情,有了之後就會習慣。壞的會習慣,好的也會習慣。
舉例:
商家經常固定打折扣,消費者麻木了,就不會特意去購買。
媽媽每天為我們做飯,我們已經適應了,也就習慣了不感恩。
你鍾愛的新車,買回家過後一段時間,你就不再喜歡了。
對於孩子的鼓勵,如果頻率太高,鼓勵的方式還很單一,也容易讓孩子適應,產生麻木,達不到激勵的效果。
如何打破這種適應性,讓鼓勵的幸福感延的更長,更久,更強烈一些?
鼓勵的頻率太高這麼做:
鼓勵的頻率太高,大多數是因為,說的空洞,所以隨口就來。
假如我們去鼓勵孩子的行為,那麼,加上觀察孩子的時間,這樣做,可以減少獎勵的頻率。
鼓勵不是一成不變的,形成習慣的獎勵,可以適度減少,新發現的需要鼓勵的行為,可以增加鼓勵。
這種做法,能夠使鼓勵,和他的年紀相適應。比如3歲能自己吃飯,6歲時,這個就不應該常常誇了。
鼓勵方法單一怎麼做:
想想我們到那些大超市,或者商場,到處都是打折的牌子,你是不是也有些麻木?
所以商家也可以搞一些出其不意的小驚喜,給顧客製造更多的幸福感。
如果孩子得到鼓勵的行為,可以獎勵他一些積分,可以在家長這裡兌換心儀的禮物。
可以獎勵孩子出去玩。
可以用肢體動作來鼓勵孩子。
家長還能想出更多的,更受孩子喜歡的鼓勵方法。
鼓勵行為,不走過場;不僅動口,還要走心;鼓勵當下,方式與時俱進。
-
10 # 策略催眠師毅君
任何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有一種想聽到表揚的願望。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對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得到社會的肯定性評價。尊重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它使作用物件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快感,做起事來心情愉快。
自信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礎,而鼓勵與表揚的方法則是使人獲得自信的有效途徑。
所以根據客觀事實進行真誠自然的表揚方法可以提高積極性,相當於心理學中的陽性強化法。
-
11 # A過來人
光鼓勵教育,會導致這樣的孩子聽不得批評,承受不了壓力,從而過於自信,長大後很多事情天馬行空。所以,剛柔並濟也許會好些
-
12 # christaldairy
能,適當的鼓勵可以給孩子信心,適當的鼓勵可以激起孩子前行的勇氣和動力,適當的鼓勵還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
13 # 婁底自閉症學校一海浪
適當鼓勵對孩子確實有利,如果誇大鼓勵教育,孩子的受挫能力就會減弱,獨立能力欠缺,對以後融入社會缺乏自信,容易造成心理傷害
-
14 # 集部落
鼓勵、肯定孩子會孩子的成長會有積極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讓孩子在面對自己事情總是充滿自信,也願意去面對挫折,畢竟鼓勵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但鼓勵孩子也要講究方法,不是所有的鼓勵都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的效果。
不要什麼事情都鼓勵
比如,有的父母經常把鼓勵放在嘴邊,孩子剛一做什麼事情,張口就說:“孩子好棒!”一個六歲的孩子早晨起床,自己穿好衣服,還需要鼓勵嗎?當然不需要,這種鼓勵、讚美毫無意義。還有可能讓孩子盲目自大,覺得自己了不起,以後遇到一點困難,都會情緒失控。
鼓勵需要具體,更強調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
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不錯,正確的鼓勵誇獎方法是,”孩子,你是一個努力上進的好孩子”,而不是說“你太聰明瞭,考得太棒了。”用後者得鼓勵方法,會讓孩子失去努力的動力,他甚至 會覺得自己不需要好好學習,就能考好,因為自己聰明啊!
做一個正能量的父母
比起鼓勵,我認為做一個正能量的父母更重要,一個正能量的父母總會在潛移默化、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影響孩子,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是鼓勵,而不用把鼓勵總掛在嘴邊上,而且這種影響會更有效果,因為正能量的父母傳遞出來的價值觀、世界觀是積極向上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和情商,有些孩子之所以自卑,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負性思維模式的影響,正能量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往往是正向思維,孩子自然就會積極向上了。
另外不僅鼓勵的方法要得當,早教識字教育也很講究方法,人們對於畫面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進行練習,比如【貓,小,帥學漢字】是一款採用圖片演化成漢字的軟體,讓孩子在好奇快樂中學習漢字,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是一款免費的好軟體。
回覆列表
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賦是被人賞識的渴望,但鼓勵如果沒有限度,那麼鼓勵很容易變成壓力。
有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她特別喜歡鼓勵孩子,無論孩子面對什麼困難,遇到什麼事,他都在一旁鼓勵:“慢慢來,別急,你一定可以做到的!”若孩子做不到,他更加賣力的鼓勵,“你最棒,我和媽媽都知道你沒問題的,再試試看看!”學齡前和一二三年級時,孩子都表現特別好。在學校受到老師的讚揚,而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更是好學生,無論什麼活動,他都是主要參與人。每一件事孩子都努力做到最棒,也因此,孩子時常擔心,會不會有人表現得比我棒。甚至和同學玩遊戲,都無法忍受有人贏過他、只要別的人贏得勝利,他就會傷心落淚。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正向增強,意思是當你希望一個人達到你的期望時,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逢對方做出你期待中的行為時,就及時的大大的讚美他,鼓勵他,這樣可以“增強”對方的行為動機,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你期待中的樣子。
適當的鼓勵,可以建立信心、激發士氣,進而改變對方的行為;但過度的鼓勵,卻會形成壓力,使對方產生反感。所以啊,鼓勵是有限度的,以免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