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一逛

    李隆基 即是唐玄宗 又稱唐明皇 他是唐朝享國 和享壽最久的帝王 開創了"開元盛世" 是大唐真正意義的最後的盛世 他的政治生涯晚期發生了"安史之亂" 被逼走四川 路上逼死愛妃 不久失去皇位 逼做了太上皇 最後77歲孤獨去世! 他是李旦的三子 李旦愛稱"三兒" 早封臨淄王 從小聰明 才華出眾 其父 其祖 祖母 伯父都是皇帝 其父兩次登基 戰戰兢兢 在強勢母親面前對權力一直畏懼 但李隆基不同從小懷著保護李家重振大唐的志向 在伯父中宗李顯被害後 迅速聯合其姑媽太平公主及朝中正義力量蕩平韋后勢力 誅殺韋后 安樂公主等野心家 扶父親李旦第二次登基 之後又和強勢的姑媽太平公主發生矛盾 看出了姑媽想當女皇的野心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 其父李旦左右為難 最愛三兒 三兒能力強 功勞大 還好 李旦長子心胸開闊 精神可嘉 頭腦清醒 主動讓太子 李隆基順利奪太子之位 太平氣死了 埋怨其兄 一個勁的跟李隆基作對 李旦不甚其煩 主動退位 把皇位給了兒子 李隆基順利登基 登基後出手打跨姑媽 勵精圖治 再造大唐盛世 如此這般 可還滿意 謝謝 !!!!

  • 2 # 生生不息的小河

    李隆基當大子,那是有許多機緣的,瞭解唐代歷史同志,應該知道,自古家國天下事如同一般,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上位,李淵雖然心痛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但迫於形勢不得不讓位於二皇子李世民,李氏家族來自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當初鮮卑族從小

    興安嶺的山洞出發,從遊牧生活逐漸過渡到農耕生活,許多鮮卑貴

    族及百姓與漢族人民的接觸,逐漸接受了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吃麵食,蔬菜水果,改善體質,逐漸接受了漢代以來的儒家文化,當他們生活在大同時,一方面糧食種植有限導致供應不足,比如孝文帝祖母就是漢族官僚之女,通曉經典文獻,這對孝文帝的影響可謂之深!這也間接促成了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其中之一是改漢姓,而李淵

    的李姓就是演化而來,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的血液裡流淌的是勝者為王的傳統,李世民憑著血液裡那強橫拼勁進行一系列改革,終於從隋末農民戰爭中將社會和經濟秩序重新建立起來!歷史中一女強人武則天透過馴服烈馬的天資果敢為太宗棠識,雖奉旨出家,但爭權之心不死,創造機會重新迴歸朝廷,在血雨腥風的鬥爭中,武則天更喜歡強者,諸多子女中,最愛太平公主,然而為防止李顯等太子重登帝位掌權,透過垂簾聽政控制朝廷,李顯不願被控制,最終死的不明不白,李旦沒當幾天皇帝也被趕下臺,諸皇子的日子每天戰戰兢兢,這讓武則既厭惡,又痛恨,更別提大臣們怎樣活下去了,一天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在宮中玩耍,此時武則天心情高興,提出了一點想法,想讓李旦和親信們評說一下,結李旦唯唯諾諾,只會說一句"但憑母后拿主意",這次沒人對上武則天的心思,心中極其惱火,恨恨地訓斥李旦,誰知李隆基小玩童哪有這種畏懼,直接持反對意見,武則天大喜,於是不顧旁人阻攔,讓李隆基大膽地說,結果人家從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宏韜武略洋洋灑灑講了遍,這讓缺乏親情關懷的武后龍顏大悅,又是親又是抱,大加贊尚,自此朝廷之中便有了爹是孬種兒好漢的說法,再加上李隆基人家是皇孫,成長中逐漸有了自己的一支人馬,可以和太平公主抗衡,最終率先發動兵變,在皇宮總管高力士后里應外合之下取得政權,憑用賢才開創"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頂峰!

  • 3 # 94310417小云

    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三郎,排行老三,自幼兄弟和諧感情深厚,他的哥哥們看慣了王室鉅變和屠殺慘忍,多喜於與世無爭,平淡無奇的生活,玄宗自幼母親被則天大帝而絕殺,也練就了一身忍辱負重,堅毅剛烈的性格,善於審時度勢,利用一切先機,因多次政變中,他身居高位,深得眾心,為他執政為皇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因而才因有作為而被其父立為後世之君。

  • 4 # 劉一千五

    這在於李隆基的運氣實在太好了。

    武則天在最後的兩年把政權還給了李唐。他兒子李顯復位成了唐中宗。唐中宗是個含舊記情的好男人。他當上了皇帝對患難中的女兒安樂公主和老婆韋后的要求盡力滿足。但他多少好過了頭,一味地驕縱,讓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韋后想當武則天。這母女就形成一個勢力集團。

    唐中宗信任上官婉兒,武三思。又殺了當初擁立他復位的大臣,讓武氏的勢力又恢復起來。這讓餘下的大臣和太子李重俊,李旦等宗室感到危險。李重俊怕安樂公主奪位,就假詔造反,殺了武三思父子等人。唐中宗親自出面平定叛亂。從此以後,安樂公主和韋后覺得皇帝活著擋了她們稱帝的道,就下毒毒死唐中宗。唐中宗一死,沒人罩著這對野心勃勃的女人。伺機已久的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及時出手。殺了韋后,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等人。再把李治與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推上皇位。

    李隆基這回是出了大力。在李旦稱帝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大功。這無疑就奠定了他比其他幾個兄弟更有資格當太子。這讓李旦很為難。他說,朕的大兒子李成器是嫡長子,他更應該做太子,立長則順。朕不能違背先制,以避免意外發生。皇帝有言,誰敢再說?何況這是帝王家事。 李旦不願意立李隆基為太子,畢竟這三子李隆基太厲害了,如果再立他為太子,那這個太子必然會太過強大。一強而百弱,這會走極端的。李旦是不放心的。若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就好辦多了,一個沒有本錢的太子,就聽話得多,也聽得進去大臣的建議,待別人也會客氣點,這樣大家才過得去。也就會少些禍患,而這樣的太子其實才更好讓老皇帝放心!

    李成器就被李旦推了出來,這個李成器卻堅決不幹。也不知道是不是怕做"先太子"李建成,步他那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後塵。他若果真地熟悉本朝開國時的"玄武門事變",說明這書沒白讀!李成器說,天下太平的時候,我當太子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可是現在的政局複雜動盪,我的能力和才智根本應付不了。這個太子位置應該讓更有才能的人來坐,我自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三弟,他的才能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皇上還有大家理解我,我不能當這個太子!

    既然李成器這麼言之有理,誠懇無比地說了,在座的都感動莫明,這在爭儲爭位的朝代中實在少見。所以李旦嘆息一聲,回頭一想也不失兒子們自全的方法。就把太子的位置落實在李隆基的身上。

    這件事一出來,第一個印象,李成器自保得法,與其今後贏不了,不如早點放棄。第二個印象,早期的李隆基確實是一隻雄雞。不是後來西去蜀中的落湯雞。

  • 5 # 方圓論壇

    而從李世民開始就開了一個壞頭,不管什麼原因,李世民是透過殺兄弒弟登上的皇位。而李世民下一代也是為了皇位殺的不可開交,李成乾,李泰這兩個長孫皇后的兒子,李世民最喜歡的兩個兒子,為了皇位殺的不可開交。結果一個被貶一個被罰。讓李治撿了便宜。李治之後李顯和在之後的李旦,哪一個上位都是充滿了血腥。

    李隆基為什麼能當上皇帝這個一方面是李隆基本身就有本事,另一方面就是李隆基的哥哥都很識趣。其實李隆基和唐太宗李世民在某些方面很像。李隆基的父親唐睿宗李旦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還是靠的李隆基。唐中宗李顯的皇后想要模仿武則天篡多李唐的天下,李隆基得知後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死了唐中宗的皇后韋后,之後李隆基便擁立父親李旦登基。李旦登上皇位之後準備立太子的時候開始猶豫了。按理說李旦應該立長子為太子。但是李隆基勞苦功高,而且自己的皇位還是兒子李隆基給奪來的。所以李旦很猶豫。

    實際上不光李旦在立太子的時候猶豫,李旦的長子也是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皇位雖然誘人,但是也得有命去享受。他非常的懼怕李隆基,而且他也清楚李隆基的目標就是當皇帝,他也不想死於非命,他也只想做一個太平王爺就滿足了。所以他主動和李旦說要不想當皇帝,讓給弟弟李隆基當吧。於是李旦鬆了一口氣,馬上就立了李隆基當太子。

    而太平公主方面雖說和李隆基連手滅掉了韋后,但實際上太平公主也想要學習武則天當女皇,他認為李旦不足為慮,但是當她知道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之後就慌了,因為他深知李隆基的厲害。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合作關係也就此終結。後來唐中宗李旦禪讓皇位給李隆基。李隆基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誅殺太平公主,防止武則天之事再次出現。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開創了唐朝開元盛世,但後來逐漸昏聵,寵愛楊貴妃導致朝廷怨聲載道,重用安祿山導致爆發了安史之亂。貌似古代再英明的皇帝都逃不出晚年昏聵的結局。漢武帝如此,李隆基也如此。

  • 6 # 文蹤旅跡

    李隆基之所以能夠成為太子,可以說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少年李隆基目睹了深宮中的血雨腥風,聰明智慧的他具有超過其他皇子的敏銳判斷。他出生一年後,父親李旦是擁有了皇帝身份。只不過那時候的李旦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傀儡,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老媽武則天手裡。李隆基五歲的時候,他的老奶奶直接把他的老爸李旦給廢了。他和父親一樣基本上處於被幽禁的狀態。他八歲那年,親生母親竇妃被暗殺。此後,他被姨媽和小媽撫養了六年。

    那個階段,武則天年事已高,朝廷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諫之下,武則天再次把兒子李顯立為太子,把李旦封為相王。李隆基也從養母的臂膀下走了出來,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廄馬匹。在705年那場改變歷史的神龍政變,20歲的李隆基雖然身處邊緣狀態,但讓他很是觸目驚心。23歲時,李隆基到潞州當差。

    朝廷風雲變換讓李隆基練就了一身虎膽,養成了一副雄心。25歲的李隆基在告別潞州回到長安之後,明顯成為一個政治上的有心人。他暗中交往一些有識之士,注意培養自己在皇帝的精銳騎兵部隊(萬騎)中的勢力。

    那時候,李顯有著皇帝的名分,大權實際上掌握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手中。沒多久,中宗李顯死亡。韋皇后還在成為武則天第二的夢想之中,李隆基出手了。

    這年,李隆基25歲。這是一次粉碎伯母和堂姐陰謀的一次重大行動,也是一次讓大唐提振精氣神的行動。

    710年,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薛崇簡(太平公主的兒子)、鍾紹京(禁苑總監)等人走了一步先手棋——殺掉韋皇后,消滅韋氏陣營。在這次行動中,李隆基在皇帝精銳部隊中的鐵桿人物陳玄禮、葛福順、李仙鳧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掉了韋后的基本力量。韋后、上官婉兒等走上了黃泉路。

    年紀輕輕的李隆基打得穩準狠,乾得很是漂亮乾淨。這一切結束了,李隆基才給父親相王李旦進行了彙報,李旦被感動得痛哭流涕。

    那時候,韋后所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眼看著這一切,他絲毫沒有辦法。在給李隆基封了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之後,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削了皇帝的帽子。

    歷史有意思,李隆基把老爸李旦扶上了皇帝位子。

    睿總李旦在確立太子的時候,按說長子李憲是法定的太子,而他堅辭不受,認為“平王(李隆基)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加上朝臣中大多數人認為李隆基作為太子更合適,李旦心裡也正這麼想,於是,李隆基毫無懸念地成為了太子。

    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大唐的新太子。正是這個智勇雙全的人物把唐代帶進了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 7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國治以序,國亂以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嫡長子最大,但遇到了亂局,就是誰功勞大誰上。李隆基雖然是庶出三子,但利用其在軍界的人脈平定(官方定性的)韋后內亂,促成睿宗復位,功勞大,睿宗嫡長子前太子李成器也深知這一點,把太子位讓給李隆基以免父皇為難,也避免自己重蹈李建成的玄武門覆轍。正好李成器的母親睿宗正妻前皇后劉氏也已被武則天害死了,若是一直活著,李隆基他日不得不尊為太后,便會出現太后的兒子不是皇帝、皇帝的母親不是太后的尷尬局面(道光帝畢竟母親是原配,而李隆基母是妃妾)。李隆基追封的時候還是刻意抬舉生母壓了嫡母,欺負死人還是比欺負活人容易一些。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不合以後就意圖攛掇睿宗遵守嫡長子繼承製讓李成器正位,未果,甚至反而推動了睿宗內禪。睿宗作為太上皇仍然掌握大權,李隆基仍然地位不穩,差點被派去巡邊一去不返,政變幹掉太平公主後睿宗才徹底放權,他才成為實權皇帝。

    李成器夫婦最終被追封為皇帝皇后,兒子封王,女兒封公主還是郡主待考。

  • 8 # 浮生若淺

    從西周起,“嫡長子繼承製”便開始奉行,到了唐朝也不例外,只是唐朝21位皇帝中,大部分都不是嫡長子繼承,我們要聊到的李隆基便不是,可他為何能夠成為繼承人呢?

    李隆基vs李成器

    睿宗冊立的第一個太子,是劉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李成器。睿宗第一次登基後,冊封劉氏為皇后,李成器就順理成章的被冊立為皇太子,那時候他年僅6歲。到後來睿宗被廢,李成器被封為皇孫。李成器是個很有才華、能力不錯的人,能詩歌,通曉音律。

    李隆基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就是後來開創了大唐“開元盛世”的唐玄宗。他的生母是竇德妃,是的,就是那個跟劉皇后一起被武則天處死,屍骨無存的竇德妃。竇德妃的皇后之位,是在李隆基登基後追諡的,因此,從李隆基的身份上來說,他非嫡非長,李成器仍然在世,且能力也不錯,原本皇位與他並沒有什麼關係。

    唐睿宗二次登基 李隆基功不可沒

    公元710年,唐中宗駕崩,韋皇后立李重茂為帝,自己以皇太后身份臨朝攝政,欲效法武則天篡奪李唐江山。作為中宗曾經要冊立為皇太弟的睿宗來說,無疑是韋后的眼中釘,睿宗所處的境地十分不妙。

    最後將睿宗從這種境地解救出來的,正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迎李旦為帝。

    可以說,從睿宗身處險境,到二次登基,李隆基功不可沒,可以說是挽救了李唐江山免落入韋后之手。

    “通情達理”李成器辭讓太子

    重新登位的睿宗,不可避免的要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就算他不著急,群臣也會逼著他下決定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和從前一樣立嫡長子李成器呢,還是改立功不可沒的三子李隆基呢?相信那時候的睿宗一定很頭疼。

    但是他有個通情達理、心胸寬廣的好嫡長子。在睿宗猶豫不決、遲遲不定的時候,作為嫡長子的李成器自己主動站出來,辭讓了太子之位:

    “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

    一番說辭,解決了睿宗的困局,他順水推舟,冊立了三子李隆基為太子。

    李成器推辭太子之位的真實原因

    不得不說,李成器看清了當時的局勢,也看明白自己與李隆基之間的差距:

    李隆基威望正高。唐隆政變中,李隆基的功勞,大家都看在眼裡,許多參與政變的朝臣都紛紛支援這個能幹的弟弟,朝中威望、支援都很高,大勢所趨。

    對抗太平公主,自己魄力不及。李成器雖也是能力優秀,但做大事上的魄力遠不如李隆基。唐隆政變後,姑姑太平公主權勢顯赫,甚至隱隱超過睿宗。李成器自知自己性格缺點,如果將來自己登基,或只能變成太平公主手中的傀儡。

    權衡之下,李成器選擇了辭讓太子之位,讓睿宗可以順水推舟,冊立功勞更大、能力更強的三子李隆基為帝。李隆基登基後,對這個大哥也十分照顧,各種好東西都與他分享,而李成器也盡忠地做著他臣子的職責,不結交,恭謹自守。在李成器去世後,李隆基還追封他為“讓皇帝”。

  • 9 # 我是富二代他爹

    沒辦法,兒子李隆基太強了,不立太子不行呀!

    大唐開國的時候,李淵立了李建成為太子,後來呢,李世民搞了個“玄武門事變”,把親哥哥宰了,自己上位了!

    公元705年,張柬之發動政變,把唐中宗李顯重新推上皇位,史稱“神龍政變”。

    公元710年,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把唐中宗毒死了,立了兒子李重茂為帝,然後,我們的英雄李隆基出手了,聯合禁軍把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給宰了!然後呢,把自己老爹推上皇位!就問你一句,李隆基厲害不?他爹能上位,還得感謝他!

    後來呢,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爭權奪利,然後呢,李隆基又出手了,發動政變把親姑姑宰了,就問你怕不怕?李成器是嫡長子不錯,但是論功勞比不上李隆基,論心狠手辣,更不行了!唐睿宗真立李成器當太子,李成器也不敢當呀,實在是前車之鑑太多了,在大唐政變跟玩一樣,李隆基心狠手辣比太宗皇帝還厲害。所以李成器才會一直推辭做太子,說出,“國家動亂時立賢,國家安定時立長”的話,他一點都不傻,事情看的清清楚楚。

    所以,不用糾結唐睿宗是否立李成器為太子,因為就是立了李成器,李成器的太子位置也坐不穩,在大唐,政變就是家常便飯,不想死就得懂得忍讓!後來,李成器跟李隆基果然兄弟和睦,李隆基經常賞賜哥哥,哥哥去世後,還破天荒追封哥哥為皇帝!

  • 10 # 談古論金

    李隆基確實不是李旦的嫡長子而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旦的嫡長子是劉皇后所生的李成器(李憲),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

    唐隆元年(710),當時李旦的第三個兒子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合發動政變,李隆基聯合禁軍中的親信誅殺韋后與安樂公主,並剷除其黨羽,這就是“唐隆政變”。獲得勝利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擁立事先並不知情的相王李旦為皇帝,他就是後來的唐睿宗,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李成器晉封為宋王,也都被授予重要的官職。

    此時冊立皇太子之事擺上了議事日程,李成器的嫡長子身份與李隆基討平韋后集團的大功,使得此事很長時間不能形成定議——當然,這個不能決定主要是因為李旦心目中也明白要立有大功的李隆基為皇太子作為酬庸,不然嫡長子身份的李成器成為儲君順理成章,沒有猶豫不決的必要。

    在此情形之下,在李成器與李隆基之間,有過一番互相退讓,知趣的李成器以“國難之時儲君之位應該歸於有功者,不然會失海內之望”的理由再三懇切推辭,李隆基也以“李成器是自己的兄長”的理由固讓,很顯然,兩者之間前者是真情,後者是假意。

    最終,李旦選擇了李隆基成為繼承人而沒有選擇李成器,而在另一方面,這件事的實質與其說是李旦選擇了李隆基,毋寧說是李隆基透過自己的努力並且在“唐隆政變”功臣們的支援下爭取到了繼承人的身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有什麼主角超級NB或者無敵的完結小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