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寶老媽
-
2 # Veeyn
真要做到不容易,但是這個努力方向還是值得追求的。
1尊重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本書叫《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孩子本來就像一直小蝸牛一樣,很慢很慢,再催也不行。允許孩子拖拉磨蹭。
2家長的自我修煉。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境界越高的人,越包容。家長已經實現人生目標,有著無限前景的美好未來,也會能更加開明的看待孩子。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對孩子大發雷霆。
3學習幼兒心理知識。家長懂孩子、理解孩子,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並願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修煉自我,提升自我。
4放棄比較之心。比較是降低快樂感的最簡單的方式。如果家長能做到,不跟別人家孩子比較,也能減少發脾氣的次數。家長確信,自己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節奏,不必和別人家孩子相比較。這也會減少諸多煩惱。
5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千萬不能把自己未曾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這是許多問題的根源。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標,做一個獨立的人。家長允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沒時間關心,或者根本漠不關心,對孩子是放羊的態度,愛咋咋地,應該也不會發脾氣的。但是,這樣的父母畢竟是少數吧。
總之,尊重孩子的成長,放棄比較之心,提升家長個人的修養,降低對孩子的過高期望,不斷學習幼兒心裡知識,讓孩子做自己。
-
3 # 雲在青山18
再乖巧的孩子也有調皮的時候,再疼孩子的父母也有被氣急的時侯,當她沉迷遊戲捧著手機不撒手的時侯,當她不寫作業被老師叫家長的時候,當她溜出去任你焦急萬分找不到人的時侯,當她嫌腿粗而在大冷天偷偷脫了保暖褲,當她快遲到了還不緊不慢的拖 遢,當她頂撞你的父母的時侯......你能忍住不發脾氣嗎?
一一一很難。
可是當你衝著孩子一通責罵,一大早上就讓家裡充滿火藥味,當你把生活的怨氣無能發洩在不聽話的孩子身上時,你的心情好嗎,一天,甚至幾天都不好受。
發脾氣,傷孩子,也傷自已。
因為你的亂髮脾氣,孩子也跟著亂髮脾氣,甚至更加叛逆。
因為你的亂髮脾氣,讓孩子害怕犯錯,自卑、敏感缺乏自信,沒有主見,不知所措。
因為你的亂髮脾氣,孩子與你疏遠、對抗。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怎樣控制自己,不亂髮脾氣。
孩子錯了,說還是要說,管還是要管,學會控制自己,反思自己。
“兒孫不用管,全憑德行感"。
告誡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吼叫是無能的表現”壓一壓怒火,容忍孩子犯錯,耐心溫暖的對待孩子,鼓勵的同時勸化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不斷感悟和成長的過程。
-
4 # 不完美MOM
發脾氣有很多原因,需要把不開心的因素列出來一個個去解決。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讓我們生氣,而是因為其他事情生氣遷怒到孩子身上,自己沒有把負面情緒梳理好而直接傾瀉到孩子身上。
不開心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和原生家庭在一起不和睦。
2、和配偶的關係不好。
3、對自己不滿: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夠自立?
如果以上都解決好的話,應該就能收穫放鬆和愛,繼而也能進一步去愛和接納孩子了。
-
5 # 多特兒童專注力
教育孩子只能靠發火?這裡有一些情緒管理指南!
面對孩子,再好脾氣的父母都會有被氣的想爆炸的時候。但是,憤怒又往往只會讓事情越變越糟糕,想讓孩子聽話,我們就不得不學會剋制自己的怒火。其實,教育孩子,不發火不是靠“忍”,而是另有妙招。
教育孩子,不發火不是靠忍...
一、教育孩子最頭疼的事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什麼事情是最讓你頭疼的呢?
經常看到媽媽們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做事不認真、老出錯,磨磨蹭蹭,急急急!孩子迷戀玩手機,和他說了很多遍也不聽,實在忍不住就把他的手機搶過來了,真是氣死我了!一大早就和孩子吵了一架,叫他起床不起來,我早晨上班還有一堆事呢,搞得我一天的心情都不好了!
只是讀著這些內容,
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後傳遞過來的著急與焦慮,可想而知這些媽媽們當時的脾氣會有多麼糟糕了。
我們總是說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做平和父母有多麼重要,其實很多媽媽都明白這一點,她們也常常告訴自己有脾氣要忍住,但還是會常常被負面情緒困擾,即使事後後悔、反思,也依然改不了發火的習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二、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運作的,這將有助於我們徹底理解這一難題。
馬克•舍恩和克里斯汀•洛貝格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一書中,對人類的大腦做了一次非常詳細的介紹: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它們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 01.生理腦
大腦核區是我們第一個大腦,也是最古老的大腦,這部分大腦突出的特徵是本能地掌管著人類的根本機能,比如呼吸、心跳、運動、早期感覺系統等,但不能控制人的情緒。
舉個例子:當我們行走在馬路上的時候,對面有一輛車朝我們行駛而來,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躲開,根本來不及想對方是否違反了交通規則或者說接下來要如何和司機交涉。
▌ 02.情感腦
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階段,形成了大腦邊緣系統,它從腦幹接受資訊,並據此操縱著人們的情緒反應。但是,同腦幹一樣,大腦邊緣系統的反應也是無意識的和自發的。
接著上一個例子:當那輛車在我們面前及時停住,我們會慶幸自己逃過一劫,然後迅速開始情緒宣洩。我們會衝著司機喊到:“你是怎麼開車的?沒看見有人嗎?懂不懂交通規則啊?“我們會發出一連串的指責,即使對方很誠懇地道歉了也無法馬上平息情緒,極端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破口大罵和動手打人的情況。
▌ 03.思維腦
哺乳動物大腦開始新的進化,進化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大腦皮質,正是這部分大腦使我們具有了更高階的能力,即分析思維、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等能力。但大腦邊緣系統的影響往往超過大腦皮質的影響,也就是情感腦往往比思維腦對我們影響大。
繼續是那個例子:等我們的情緒宣洩完,整個人冷靜下來,就開始思考如何處理問題,搞清楚到底是誰的問題,是否需要報警,需不需要去醫院,等處理完之後,我們甚至會反問自己:犯得著發那麼大脾氣嗎?早點處理不就好了?
這一系列的行為就像我們大腦進化的過程,從生理到情緒再到思維,而我們處理孩子問題時也是同樣的情況。
三、我們為什麼總是很容易發火?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一直在玩手機,身體上的第一反應就是恨不得馬上搶過來甚至把手機扔掉,接下來就是情緒上表達不滿,數落孩子如何不對,如何讓自己生氣、失望,最後等我們平靜下來,才會去想如何制定規則,甚至有的媽媽也會後悔自己發那麼大脾氣。
每次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其實就是我們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不順利的情況下產生的副產品。只是很多父母被情緒控制,把這種負面情緒變成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一不聽話,就發火、責罵甚至懲罰,以為這樣就可以給孩子震懾,從而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但實際上,這種做法非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還會破壞親子關係,讓孩子更加牴觸、抗拒、不配合,形成惡性迴圈。所以說,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要先解決家長自身的情緒問題。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天生就愛發脾氣,尤其是在知道了大腦運作的原理後,就覺得這是自己的本能反應,已經無法改變了。但其實,每個人的情緒都是可以除錯的,既然已經知道了大腦的運用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這種習慣,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四、管理情緒第一步:舒緩怒火(生理腦)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讓自己生氣、焦慮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想責罵,甚至是動手的時候,可以試試以下方法緩解怒火:
▌ 01.數數
在情緒即將爆發的高峰期,可以在心裡默數10個數字,10、9、8、7、6、5、4、3、2、1。當我們開始數數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理性,避免衝突爆發。
▌ 02.深呼吸
在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發脾氣的衝動之後,我們可以多做幾次深呼吸,以此來緩解自己緊張的神經,這會讓你逐漸冷靜、放鬆下來。
▌ 03.喝杯水
當我們想要爭吵、責罵,或者難過想要哭泣的時候,可以給自己倒一杯溫水,讓自己先從生理上平和下來,給自己的生理腦一點緩和的時間。
其實,瞭解了生理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爆發點,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輸掉比賽嚎啕大哭的時候,我們不再說:“輸贏不重要,這就是一個遊戲而已”,而是應該先明白,這時候孩子的思維腦還沒有啟動,講道理是不起作用的。在這種情況下,身體上的接觸對孩子的安慰作用會更大,比如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
五、管理情緒第二步:覺察自我(情感腦)
經過生理腦之後,我們會慢慢進入情感腦。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用不具傷害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 01.隔離
當我們和孩子,或者是愛人有衝突,並且對方都很激動的時候,為了避免情緒爆發、衝突升級,我們可以給各自一個獨處的機會。時間需要長一點,比如半個小時左右。在這個期間,我們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整理自己的思緒,以免一直處於混亂之中。
▌ 02.記錄感受
很多人覺得脾氣是無法改變的,但其實是可以控制的。覺察是管理和調整情緒的開始,而記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覺察的方式,它也是一個可以讓情緒“看得見”的方式。
你剛剛拿起筆的時候,可能一開始會寫得很亂,記錄下的詞句都是“我真的非常生氣,孩子又不認真寫作業,拖拖拉拉……”慢慢的,你就會寫到“上週老師都叫我去學校了兩次,我真的覺得很煩……”
其實,很多你在當下發的脾氣,都是過去事情的積累。從當下的情緒回憶到過去的事情,這就證明我們已經從生理腦過渡到情感腦,因為生理腦只有當下的反應,而情感腦不僅有當下,還有過去。
▌ 03.表達以“我”開頭,而不是“你”
對內記錄梳理後,如果我們想對外表達自己情緒,那麼就要注意這一點。在日常溝通,尤其是在對方引起自身情緒的前提下,我們總是很習慣用“你”來作為開頭。但是這會很容易陷入指責和評判中,事實上,即使是讚美,以“你”開頭,也會不容易讓孩子真的理解你的感受。
可以舉兩個例子來做說明:
你太不聽話了 VS 我感覺非常生氣;
你真棒 VS 我真的為你感到驕傲。
我們很多人都習慣了用前者的方式來表達,但是,當我們用自己權威的視角去判斷孩子的同時,其實是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不妨試試以“我”開頭來表達情緒。
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個小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天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願意和你交流,你可以試試和他玩一個遊戲,“只說我,不說你“,每次可以是15分鐘。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什麼事情都用“我”開頭,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評判對方,慢慢地,你和孩子之間就會學會表達自己的心聲,並且傾聽對方的感受。
六、管理情緒第三步:清晰表達(思維腦)
當我們度過生理腦、情感腦進入思維腦,我們就開始思考真正的解決方案了。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那些問題,包括我們之前提到的寫作業不認真、玩手機超時、賴床遲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每個孩子適合的方法都不一定相同,但不變的一點是,我們需要傳遞清晰的資訊給思維腦。
▌ 01.就事論事
在回到理智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和孩子就事論事,而不是一頓嘮叨和抱怨“你怎麼又玩手機,上次就和你說過,你今天晚睡起不來,明天會影響上課效果嗎?“我們要用更加簡單、明確的語言來告訴孩子,你看到了什麼問題,當然,不要夾雜你的情緒和埋怨。比如,你可以堅定而平和地告訴他:”我看到你玩手機已經40分鐘了,你打算什麼時候結束呢?“
▌ 02.清晰說明你的訴求
之前看到一檔節目中,丈夫表達對妻子的不滿,夫妻雙方溝通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對話:
丈夫:“你怎麼不把家裡收拾乾淨呢?”妻子:“我就是家裡的保姆嗎?我上班也很忙很累啊!你天天回來得那麼晚,還好意思說我?”
丈夫簡單的一句話,就會讓妻子想起各種委屈,甚至把幾年前的舊賬都翻出來,一直說到”談戀愛的時候,你對我就不好“,但她就是不直接表達要讓丈夫做什麼她才改變。這其實就是很多夫妻吵架的情形。女性容易“翻舊賬”,就是小情緒的積壓,不願意把自己真實感受與訴求及時表達出來。節目中的那位妻子其實就是想說:如果丈夫能夠肯定、理解她的辛苦,她也願意照顧這個家。
▌ 03.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面對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給的資訊太多了,又是發脾氣、宣洩情緒,又是你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話是氣話,哪句話是要求。所以說,如果你想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就清晰、明確地傳達你期待他做什麼,而不是一直說,你不要做什麼。
再舉兩個例子來做說明:
過馬路的時候,你不要亂跑 VS 過馬路的時候,我需要你緊緊拉著媽媽的手;
你怎麼還玩手機,早點睡覺 VS 我們約定的是10點之前睡覺。
用後者的方式說話,孩子才能更加清晰地知道行為的導向,而不是隻記得媽媽一直在發脾氣。
七、管理情緒要在日常下功夫
真正的情緒管理,絕對不是一個“忍”字。如果我們想要從根本上做到情緒管理,那麼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平時遇到事情,有什麼不滿,不要總是讓自己忍耐和積壓。小情緒會表達,大脾氣才不爆發。這一點,處理你和伴侶之間的矛盾也是同樣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就像在坐過山車一樣,總是起伏不定,但是透過不斷的修煉,相信我們最終都會成為能夠平穩解決問題的好家長。
-
6 # 馮國強字非墨
❶充分了解發脾氣對孩子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及其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危害性~原生家庭傷害極有可能禍及孩子一生。他們的自信心、安全感乃至人格健全度都可能出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形成犯罪的誘因。
不過,這裡需要補充一點也灰常重要的是,夫妻彼此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壞!
避免夫妻彼此發脾氣~吵架~不斷減少吵架次數就必須在夫妻之間建立起溝通機制來並學會溝通。
❷提高自己的素質與修養;
❸學習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用正確的態度、方式,說正確的話,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也就不容易勾起您的火氣了;
❹治癒您自己的原生家庭傷害,這樣才能避免您被潛意識推著做出很多事後連您自個兒都感覺莫名其妙發無名火;
❺學會管理自己與伴侶的壓力~把家長的壓力化解掉大部分才能有效避免這種壓力向家庭成員(伴侶和孩子)轉移;
❻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必須保持基本一致~透過經常溝通來解決。孩子都是原生的趨利避害選擇高手,如果父母不一致,孩子就會站隊,這可能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須知:教育(我通常更常用溝通)孩子是一種陪伴
它既不是替ta遮風擋雨
更不能只顧自己
尊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當然孩子有錯尤其性質偏嚴重有不良傾向與苗頭時,必須處罰與懲戒。但請一定記住:情緒宣洩與敦促改善是兩碼事。
-
7 # 積木育兒
其實,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憤怒、傷心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正確處理或表達這些負面情緒,不讓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親子關係。
首先,從自我成長角度來說,父母要在平日學習如何做情緒管理和情緒控制。此外,可以選擇做一些能慢下來的興趣愛好,比如瑜伽、冥想、太極、茶藝等等,這些專案可以讓您從中調節情緒,修養身心,放鬆自己,同時也能達到健康養生的效果。
其次,在對待孩子調皮行為的態度上,不要把孩子放在“敵人”的角色看待,比如“你怎麼老是不聽話”、“吃飯能不能好好吃飯,不要弄得到處都是”等,換個角度去看一下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不聽您的話,也許是想自己嘗試完成;孩子把飯撒的到處都是,也許是用不慣餐具,或想去研究一下飯菜的手感等等。孩子的不聽話行為背後,都有著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不能只憑行為就直接判定孩子是如何如何。
最後,當孩子調皮,而您沒能剋制住自己發了火,甚至打了孩子時,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自責中而手足無措,甚至為了補償孩子而選擇妥協,因為生氣也是一個人七情六慾中的一種情緒,這不是錯,但您需要在情緒穩定後及時跟孩子和解(最好在24小時以內)。因為您發洩自己情緒的時候,給孩子帶來了傷害,及時和解,告訴孩子原因,併為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道歉,既能緩解受損的親子關係,也能給孩子做一個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的好榜樣哦!
-
8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恐怕主要是糾結中的媽媽爸爸,既很難控制自己對孩子發脾氣,又會憂心發脾氣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發脾氣呢?無外乎兩個因素:1、媽媽爸爸自己愛發脾氣;2、孩子不如所願的表現惹惱了父母。兩個因素一旦相遇“戰爭”就會爆發,所以只要去除至少其中之一,情況就會好轉。然而,愛發脾氣的人哪裡是容易改變的,孩子又怎麼可能隨時展現出乖巧可人的一面呢。
情緒是一個放大器,對孩子發脾氣的結果,很可能令媽媽爸爸更加氣憤或惱火,而不會感到舒心和清爽;孩子面對“暴躁”的父母,他們只會關注你嚇人的表現,受到媽媽爸爸的情緒影響,而完全沒有辦法平靜下來反省自己。
但是孩子懂得什麼更重要,為了避免媽媽爸爸凶神惡煞地對待自己,更因為擔心被父母冷落拋棄,他們常常會當場就範——改變自己或者承諾改變,事情過去之後他們又會依然故我。孩子就是孩子,面對父母發脾氣他們只能先來解決燃眉之急,可惜媽媽爸爸卻想要一勞永逸,於是類似的場面還會不斷惡性迴圈,常常愈演愈烈。
囉嗦半天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要讓自己變得沒脾氣或是讓孩子變成順從兒子、乖乖女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你會看到很多建議比如:1、暫時隔離,發脾氣的時候暫時離開現場來平復自己;2、數數調息,為了控制情緒在心理默默數數並且深呼吸直到腎上腺素水平下降;3、修身養性,透過理智思考努力調節自己的情緒……然後你會發現,這些辦法假如真能做到位那壓根兒就不至於發脾氣了,發脾氣的時候根本用不上、做不到,是不是?
二十多年的諮詢經驗,馮老師見過各種各樣苦惱的父母,面對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真正用得上的建議主要就是兩條:
1、提前處置,別等到火已經燒起來再想著控制脾氣,事先預防和提早控制可以在丟掉理智之前解決問題;
2、事後補救,萬一已經發了脾氣也不必太過自責,事後一定要坦誠地跟孩子一起復盤——講講當時的情況、自己的感受、事後的反思和教訓,而且一定要聽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然後親子雙方一起想出辦法防止類似的情況重演。
心理學研究和事實經驗一再證明,向孩子展示情緒衝動和善後處理的過程,可以讓他們學會正視情緒,接受情緒,父母自己也在嘗試練習調控和總結如何應對壞脾氣,這些才是更有價值的情商教育。
-
9 # 神奇麻麻木小暖
你有沒有每次對著孩子發脾氣,發完之後又覺得內疚,心疼,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可是很多媽媽說,我也很難過,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我應該怎麼辦呢?
1、控制自己的脾氣
也許你平時就是一個比較暴躁容易發火的人,所以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發現自己忍不住要開始發火的時候,立刻打住,轉身離開。到一個獨自的空間,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發洩的工具和物件。
2、拿一個本子記錄自己每天的情緒
把每天和孩子的相處記下來,尤其是發脾氣的時候,原因,過程,結果,詳細寫下了。過幾天看,你會發現是一場完全沒有必要的發火。反思,下次如果出現類似的情況,你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
你可以做一個紙板,上面寫著媽媽不要生氣,如果下次再有要發火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及時去拿紙板給你看。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做《不吼不叫》,裡面講的是一個母親如何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調整,完成對孩子不發脾氣的。如果你是愛發脾氣的家長,推薦給你們看一下。
-
10 # 淅爸育兒記
一、為什麼會對孩子發脾氣?
為什麼要對孩子發脾氣?原因很簡單: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預期要求,簡稱孩子不聽話。
三個關鍵詞:行為、不符合、預期要求;
而通常,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是:糾正孩子的行為。
若要糾正孩子的行為,我們就需要方法,讓孩子能聽懂同時也讓孩子能做到。這就取決於家長除了發脾氣之外還有什麼方法。
想想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有什麼方法呢?
說教,打罵,置之不理,轉移注意力。這是常見的方式,而往往效果不明顯。
二、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另一個方向既然我們對糾正孩子的行為缺乏方法,同時我們又沒有太多的時間或者學不懂其他育兒方式,是否我們應該另闢蹊徑呢?
抓住第二和第三個關鍵詞:“不符合”“預期要求”:改變我們的預期要求,讓孩子的行為與之符合。
來做一個案例肢解:小明不聽話,耍賴皮想買玩具,不買就哭。
媽媽的處理方式A:乖,不哭,我們...你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啊!(說教無用發脾氣了)
媽媽的處理方式B:我要回家了,你想哭就自己在這哭,我不會買的!(置之不理了)
媽媽的處理方式C:你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想哭就哭會兒吧,等你哭完我們再接著逛。(降低要求了。)
處理方式C,原本的預期要求是孩子立刻停下哭鬧,並乖乖隨自己逛街,媽媽降低了預期要求:孩子你先哭完。孩子做到了,他真的哭了,而且在媽媽堅定又溫和的態度下,他哭完就拉著媽媽走了。
整個過程中,媽媽做到的是沒有關注孩子的行為,而是關注他的需求:難受想哭。
再舉個例子,孩子顧著看電視,做作業不規範(包括不做作業,做作業磨蹭,做錯了)。
通常家長會採用嘮叨模式,而後耐心教導,最後爆發親子戰爭。
怎麼樣降低預期需求呢?難道讓孩子接著看電視?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斷章取義的做法。
“默唸三遍:我只是想他改掉愛看電視的毛病。(降低需求)”
現在,你有多少種方式可以讓孩子的視線離開電視?只有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在電視上之後,我們才可以引導孩子,讓他進行學習。至於寫得慢,寫錯了,這又建立在能引導孩子坐下學習的基礎上。
小結:
當家長對孩子發脾氣,本質就是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家長的預期要求,而缺乏教育方式的家長,產生了焦急的心理。既然沒有辦法短期內學到好用的方式(這需要不斷的實驗和實踐),那麼不妨降低我們對孩子的預期要求,把焦急的情緒給規避了,自然就少對孩子發脾氣了。
回覆列表
要知道對孩子絕對不發脾氣太難了,除非你能做到對孩子漠不關心,不在乎孩子的好壞
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對孩子發脾氣,主要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我們對他的期望,接受不了落差才會控制不住自己而發脾氣
雖然大多數的家長在發脾氣之後都會後悔,但每次遇到孩子做得不如意時,還是忍不住會發脾氣,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是有要求的,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表現更好
我認為作為父母,不是說要決對的不對孩子發火,而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少發火,一些小問題就不要動不動就發火了,要把發火當成剋制孩子的必殺技,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使用,一但使用就說明事情真的很嚴重了,孩子也能從你對事情的態度上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從而儘量做到不讓你發火
還要學會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儘量減低一點,要根據孩子的能力來制定適合孩子的成長計劃,不能好高騖遠 不切實際,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