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和淘淘
-
2 # 嘯清風
《舉起手來》是抗日神劇鼻祖?說這種話的人一看就是沒文化。
舉起手來就是醜化侵略者,把他們的貪婪無恥表達出來,而不像抗日神劇那樣把他們打的落花流水,其實抗日神劇醜化的是華人民,抗日神劇才是侮辱抗日先烈。
而舉起手來並不是,潘長江把日本鬼子演的貪婪醜陋,邪惡愚蠢,並且把它們的畸形變態得戰爭行為演繹的淋漓盡致。
其實現實就是那樣,南京大屠殺,毒氣,屠村,殺人放火,種種慘無人道的變態行為,不把他們演畸形,難道把他們演正常?
電影雖然把它們的行為做了放大,上升到了藝術諷刺的階層,所以感覺有所失真,但這並不是缺陷,反而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郭達把勞動人民的樸實懦弱反抗演繹的很不錯,電影具有濃郁的諷刺意味,難道你們都不知道?
-
3 # 超黃蜂機組人員
我個人覺得第一位劇友,直接把《舉起手來》劃歸到抗日神劇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抗日神劇指的是那些打著抗日正劇的名義,惡意醜化敵人,神化抗日軍民,甚至使用“穿越”武器,造型浮誇的抗日劇。類似《抗日奇俠》《敵後便衣隊傳奇》《狐影》《青春烈火》《向著炮火前進》等這樣的劇都屬於抗日神劇的範疇。而《舉起手來》嚴格來說屬於喜劇,本身就帶有搞笑的性質,和法國的《虎口脫險》屬於同一型別,它要表達的是一種樂觀主義精神,是要告訴觀眾,侵略者是沒有好下場的,它們會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兒童,都發揮各自的作用,為抗日出力。
《舉起手來》這部電影“神”嗎?的確是有的,比如鬼子騎豬、吃豬食、喝汽油噴火、鬥牛等情節,和很多抗日神劇都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我之前也說過了,這部電影本身就定義為喜劇,如果有人非要把它定義為神劇那我也無話可說,那隻好請他解釋一下法國的《虎口脫險》算不算是“抗德神劇”呢?我承認我們要正視歷史,對於那場給千千萬萬華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抗日戰爭不應該有過多的娛樂化,對於《舉起手來》這樣的抗日喜劇應該這樣去看:它從一個喜劇的角度,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勝利一定屬於人民,侵略者是註定要失敗的,註定要為自己的罪行深刻反省,向華人民謝罪。(參見《舉起手來1》最後,潘長江飾演的日本兵後代來中國謝罪)
-
4 # 眼鏡er電影
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成功,堪比抗日劇鼻祖!
裡邊的笑點安排的很巧妙,空間安排的也很完整,合理利用各種空間佈置來分配笑點劇情,情節真的超~~~級連貫,甚至每看一遍都會發現新的笑點伏筆,看起來貌似粗製卻並沒有濫造,看了這麼多遍還是會抓住我們一家人不同的笑點就足夠證明了。看得出劇本和導演真的很用心,跟所謂高階但明顯有心無力的作品比起來,誰比誰值得誇讚?
《舉起手來》非常非常成功。它對於自己的定位很準確,能接地氣。就和現在的抖音類似,儘管很多人抨擊抖音低俗,但是不可否認,它遠遠要比知乎B站一類的軟體更火,而且在農村的使用者也遠遠高於知乎B站在農村的使用者。
演員都是老藝術家,表演賣力,不怕吃苦不怕累,演得真的好像他們並沒有在演一樣。總之,一個敬業有輩分也有實力的劇組風塵僕僕地拍了一部被人看不起的抗戰喜劇,只為博君一璨。
現在總說要笑中帶淚,帶著教育意義,可是什麼也不摻雜的只為笑而笑不也很珍貴嗎?
“所有的低俗都是由那些自以為高雅的人定義的,只有這樣才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但在我眼裡,你明明不是這樣卻非得裝,才是真正的低俗。”
-
5 # LH看電影
《舉起手來》這部電影,環環相扣的情節中,懸念卻總被搞笑解開,開心笑翻之外,才回憶起戰爭的殘酷,這是導演馮小寧的高明之處。馮小寧是一個很奇怪的導演,他拍攝的電影每一步都不算好看,可以算作“爛片導演”,但他卻能一直靠拍攝爛片活下去,而且活得還很好。這樣的事情深思一下會覺得匪夷所思,再想想又覺得合情合理。在天朝裡,這樣的事情總是會發生。這部所謂的喜劇片,其實就是一部鞠躬獻媚的大紅花一般的電影。潘長江和一眾演員扮演的愚蠢的日本兵,在現實裡可能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狡猾的惡徒。郭達身材不錯,甚至都能看到他腹部的隱隱約約的八塊肌肉。那個女主角在下雨時溼身的鏡頭很讓人臉紅。整部電影導演力圖表現出一種荒誕的幽默,但是看來看去,即便是因為滑稽而笑出的聲音,卻都顯得那麼的尷尬。
《舉起手來》除了拍攝手法有點俗之外,環環相扣的情節中,懸念卻總被搞笑解開,開心笑翻之外,才回憶起戰爭的殘酷,這是導演馮小寧的高明之處。值得一提的還有該片的主題歌,濃濃的東北味,朗朗上口的詞,通俗易懂的意,讓憨實的郭達大叔一唱,還有那麼些蒼涼味兒,這是惟一讓觀眾有點揪心的地方。另外該片出彩之處是讓潘長江的傻和郭達的憨實相映成趣,把原本沉重的歷史演繹出令人捧腹的效果,讓笑聲成為歷史的迴音。
-
6 # 新農人小玲
《舉起手來》這部影片講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掠奪國寶金佛頭像並佔領了一個小村莊,百姓們團結一致,機智勇取打擊日本鬼子,並奪回國寶的事。影片由郭達、潘長江主演,既感人又搞笑,他們利用智慧,巧妙地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這部影片看完後,我們覺得十分解恨,為華人的不屈不撓而自豪。
這部影片中最大快人心、最使人佩服的是兩個雙胞胎兄弟的智鬥場面。他們利用機智勇敢,把敵人整得團團轉,使日本鬼子像無頭蒼蠅一般,我想以前的孩子們雖然生活在那種混亂的年代,但他們卻是那麼堅強勇敢,而我們雖然生活好了,但也不能失去這種堅強勇敢的品質,應該努力學習,不忘國恥。
-
7 # 景秀山城
《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是2013年馮小寧執導的喜劇類電影, 令人印象頗深。他的情節不光是搞笑,還有村民、游擊隊隊員智慧的體現,作為一部喜劇片,他顯然是很成功的。但如果以戰爭片的角度來看待《舉起手來》,就很不盡人意,有許多瑕疵可見,算是譭譽參半。
既然是馮小寧執導的電影,肯定有過人之處;先來看看他的優點之處,也就是為什麼會來看這部電影。
第一:喜劇類電影。
現在的影迷們好像不愛看紀念類的紅色影片了,喜劇類成為了電影節的新星,泰囧的高票房收入更是最好的證明。還有馮小剛的《私人訂製》等喜劇電影,相當程度上影響了電影的發展,總體來說21世紀是一個喜劇期。
有些導演擅長拍抗戰劇,可如今卻找不到市場,因而就開始把抗戰劇往喜劇方面轉變。但這樣的結果不是轉為了抗戰神劇,就是一部故事情節暗淡沉淪,只靠標題吸引人來觀看。馮小寧在拍攝之前也注意到了這點,一些人也勸他不要拍抗戰喜劇類影片,但他還是想試一試。
馮小寧拍的很成功,《舉起手來》系列確實受到了很大的歡迎,不過這類喜劇片最大的一個缺陷——就是不能更好地來還原歷史,因為他們側重於逗笑,如果是歷史片就沒人看了。這種電影通常都是弱化鬼子,增強我方實力,我會在一會兒的缺點中詳細說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掙大錢,就不要按照模子去拍;要想真正是為了紀念意義,那就遵循歷史好了。
第二:場面較大。
這個在第一部裡似乎看不出什麼,簡單找個小村莊,就地開槍拍掃蕩就可以了。但在第二部中,馮小寧在“幽默”這方面加大了籌碼,投入了更多的成本,拍攝了一部關於襲擊船隊的故事。
建造這麼一艘大船可不容易,對於一向低成本拍電影的馮小寧而言,算是一次挑戰。船不可能是紙糊的,上面要安裝那麼多的器械,而且炸彈又不能是劣質的,爆炸產生的威力可以把船炸燬才行。同時這艘船還要求能在海面上航行,要不然這部影片就沒有了意義。
馮小寧為了影片的完整性,決定大規模製造“阿多丸”號,最後電影獲得了成功。而在拍時過程當中,攝影師需要長時間在空中吊著。馮小寧採用輪班制度,克服了這一困難,保障了攝影的完整性。
第三:演員陣容規模較大。
不過,畢竟是一部喜劇片,導演也有許多不注意的地方,下面就來一一指正。
第一:弱化鬼子,使八路更強大。
看著日軍在那裡不停地開槍還擊,卻總是在死自己人,根本就沒有準頭。如果說日軍就這樣來到中國的話,估計他們連鴨綠江都過不了,就被趕回老家去了。
用一句話來形容馮小寧筆下的日軍,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第一部中,鬼子軍官更是被整得非常慘,同時也不符合邏輯。咱先說那個被打瞎了眼的軍官,日軍進入一個未知的區域時,對待關著的房門,都是先要射兩槍,讓後快速衝進去射擊。
就算是如電影中所說“探頭探腦”,也應該是中村下等兵去做才對,軍官們是整天玉碎,但也不會將機會浪費到這些無故的方面上。
至於那個“太君”,就更屌絲了。以為自己很勇猛,其實一無是處,連兩個中國大媽都能讓他受到重創,吃個西瓜都被炸飛了。通常來到村莊掃蕩的日軍只殺人放火,但卻不吃東西,因為可能有更深刻的民族觀念隱藏在裡面。即使砸爛了,也不吃華人的水果,但卻不能將它重新留給華人。
那些翻譯官我就不想提了,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弱智了,說話都說不清楚,還來當漢奸。第二部裡那個漢奸更是傻得掉渣,根本就沒有起到協助日軍軍官的作用,反而總是在不斷地製造麻煩。
至於在第二部中,由於他是舉起手來的增強版,八路軍們就更“神話”了。騎兵能不遠萬里追上飛機,農民大叔可以砍殺數個鬼子,幾個身單力薄的人,在鬼子們的夾擊下,可以將一艘數十噸位的運輸船炸沉。看著很搞笑,過癮刺激,實際上卻根本沒有遵循半點的邏輯。
要按這麼說,美國就不用與日本鬼子抗衡那麼多年時間,辛辛苦苦打太平洋海戰,直接叫過去幾個重慶間諜就可以了,保證沒有人員傷亡,就可以將“大和”號擊沉。
至於鬼子們,就完全像是一大堆小丑,在幾個主角面前跳舞表演。一個小孩用電,將一整船的武士電個不像樣子,他們卻連“罪魁禍首”都沒有發現。這究竟是什麼樣子?第一部的鬼子們比較傻,那就意味著第二部不可能會有發展,明明對著敵人,鬼子卻偏不能打中,反而被敵人正中腦瓜子。
我認為這部影片中,最沒腦子的,便是那個在片頭操控機槍的日軍了。眼睛睜得大大的,結果兩眼空空,什麼也沒有看見,衝著自己人猛掃射,把一個飛行員打死了。看到這裡我真想過去扇一把掌,真是丟了武士道精神的臉了,而他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被八路軍騎兵一刀砍死了。
第二:小小遊擊隊。
《舉起手來》系列裡與眾不同的,就是兩部裡都有小孩參演,還都挺聰明。第一部的是兩個機靈鬼的雙胞胎,第二部則是一個文靜的小女孩,但這兩個小孩都不如想象中的那麼“聽話”。
前兩個小孩把鬼子欺負得無地自容,往他們的水壺裡撒尿,甚至還欺負了一個看似比較威武的日本大兵。他們往他喝水的瓶子裡倒汽油,最後把他扣在了鍾裡。一般的小孩是躲不過日本人的搜查的,而且在大掃蕩中,他們也是第一個犧牲的。但這兩個小孩竟然可以打傷一個鬼子軍官,究竟是兩個小孩非常聰明呢?還是導演把日軍軍官描寫地智商非常低呢?
在抗戰劇裡,通常要把小孩捲進來的觀念是不好的,而喜劇片就是這樣,幾個小孩會讓我們覺得非常可愛,進而能在日本人身上解解氣。但如果一部真正的抗戰劇,要是有過多的“小盆友”元素的話,影迷們估計都會罵導演“不正經”。
第二部中雖然是位小女生,但卻非常暴力,用玩具球就能吸引好幾個日本兵,致使他們中計。日本人在戰爭中是很專一的,通常為了戰爭不顧一切,任何東西都吸引不了他們的注意力。但在《舉起手來》系列中,日本兵們就成了一個個“鄉巴佬”,感覺什麼也沒見過,中村下等兵就是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第三:動物們來湊熱鬧。
這種事件主要出現在第一部當中,總共有驢、牛、雞、豬這幾種典型的動物參演,堪稱鬼子剋星四劍客。這頭驢無疑是最厲害的,他是郭大叔的寶貝,上面裝載著大金佛。運輸財寶不說,還親手打消了鬼子們炸橋的企圖,僅靠著它巧合性的撒尿。如果連動物都這麼有靈性,知道鬼子們的企圖的話,那麼日軍別說三個月了,三百年都打不下中國。
至於那頭牛,就是翻譯官和中村的事情了。他們去打水,結果把褲子弄破了,臨時找了塊紅布來。這更體現了日軍的無知,他們看見牛發威,還不趕緊把紅布扯下來,被牛耍了那麼幾圈才肯罷休,結果又把紅布套到另一名鬼子身上了,真是腦子智商出奇啊!我知道的鬼子士兵裡,沒有這樣懦弱無知的;著名的鬼子軍官中,也沒有那麼逞能的。
那個雞在這幾個動物中,完全就是湊熱鬧的,但還是那麼厲害。他一步步接近鬼子們擺放好的槍支,竟然包括軍官在內,都無動於衷。最後讓一隻雞,把一名前來到訪的的軍官炸飛了,此時日軍再後悔什麼也沒有用了。不過,雞隻是打鳴的動物,在與八路軍開戰前村莊應該就已經沒有動物再出現了,都被日軍燉了。
怎麼在導演的拍攝下,動物都能欺負鬼子,而鬼子就跟個稻草人一樣“無動於衷”,這是不符合常理的。
那個鬼子軍官騎豬的場景就再熟悉不過了,從樓上墜下來後,軍官徑直坐到了一頭豬上,騎著豬打仗。看似這個軍官很英勇,實際上卻使他弱智無能的最好體現。但事實上是這樣嗎?軍官還沒騎上豬,豬就已經連同他主人被鬼子殺掉了,連肥料都不剩下。
第四:忽略了日軍的海上防護。
在第二部中,郭大叔等幾個人潛伏進了“阿多丸”號,最終將其炸沉。細細想想,這也是非常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二戰中,任何一艘日軍大型運輸船,都是要有護衛艦的。一旦發現有可疑跡象,就會立刻警覺起來。即使是在日本資源匱乏的戰爭末期,每艘運輸船也至少會有一艘護衛艦。
顯然導演是低估了日軍的實力,不過喜劇片嘛,就是要把鬼子整得不像樣子,才能讓人笑出聲來,因此也沒必要對其要求那麼苛刻。這種電影的真正意義只是博人一笑,從而大刀闊斧地改動歷史,遺留了許多想象不到的漏洞。
-
8 # 清影二世
《舉起手來》是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的戰爭喜劇片,由馮小寧執導,郭達、潘長江主演。講的是抗日後期的故事。日軍敗退了,準備將一尊金佛運回國去,在一個山村裡,郭達飾演的農民們和幾位八路軍戰士,為了保護國寶與一群日本兵展開周旋,並徹底消滅日本鬼子的故事。
整個故事是以喜劇的形式展現史實,反思戰爭。
我們知道,喜劇不好拍,戰爭喜劇基本沒法拍。戰爭片如何在適當的度裡賦予它喜劇色彩?做到笑中帶淚,以小見大?這是一個很難的選擇。
法華人拍了一部《虎口脫險》,醜化德華人,得到一片好評,馮小寧拍了一部《舉起手來》,卻備受詬病。
寬厚的人說它反映了在侵略者面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刻薄的人說它是一部讓日軍穿上馬戲團戲服演繹小丑的鬧劇。
先從日軍形象在中國影視業中的形象變遷開始。
1935年的《風雲兒女》,日寇以整體惡人的形象顯現。
1938年的《熱血忠魂》,日寇發出“只要是華人我們都要殺”的叫囂,喚醒華人抗日的熱潮。
1940年的《東亞之光》,塑造了一批日本士兵被俘後,從侵略機器轉變為反戰宣傳者。
1982年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以中日兩位著名圍棋家為主角,描寫侵略戰爭給中國和日本的普通家庭帶來的苦難。
1985年的《鐵道游擊隊》裡,某日寇指揮官的妻弟擔任了“日本反戰同盟”的成員。
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嘗試用不同的藝術形象塑造人物。導演馮小寧嘗試了以喜劇的形式演繹抗日戰爭故事,用新的手法塑造日本人的形象,這本身就是一個勇敢的吃螃蟹的人。
市場反響如何?
1.對於普及愛國情緒,宣傳和平思想,這是一個很好的形式,尤其適合於被廣大中小學生所接受。很多學校在宣傳抗戰題材時,這部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片子,是第一梯隊選擇。孩子們在哈哈一笑的歡樂氣氛中,無傷害無心理陰影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教育意義。
2.對於成年人而言,就出現了褒貶不一的兩極分化。其中最讓人遺憾的是劇本的設計讓觀眾有所失望。
故事裡表現華人智慧的辦法,不在於提高謀略,而在於把日本鬼子表現的出奇愚蠢。感覺是,華人很蠢,但是很幸運,比如說,兩個五六歲的小屁孩的彈弓百發百中,能射出跟槍炮一般遠的射程。片中潘長江演的羅圈腿日本兵,出現得沒頭沒腦,既沒有人物性格,也沒有具體任務。
故事中並沒有編織智鬥情節,而是把一些老抗戰片中的橋段挪借過來,不見智慧和新意。
整個故事,完全靠著郭達扮演的淳樸憨厚的農民和潘長江飾演的羅圈腿日本兵來支撐,一傻一憨的兩位笑星出演,為影片增加了更多喜劇效果。我想很多人就是衝著這兩位主角的笑點去的。
我們再來看看導演馮小寧。
馮小寧是最早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環境大使”稱號的導演。他拍攝的“生命與環境”三部曲,用鏡頭記錄和歌頌自然、呼籲環保、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馮導更是以拍攝戰爭題材見長,他既能駕馭宏大、激烈的戰爭場面,又能透過細節,細膩地刻畫人物。
《紅河谷》和《紫日》,是他拍攝的戰爭題材影片的成功典範。《紅河谷》以英軍入侵西藏為背景,不但展現了戰爭的血腥,演繹了西藏人民捍衛故土的頑強,還把鏡頭對準了文明形態的差異,將影片的主題上升到文化反思的高度。影片創意恢宏,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風光瑰麗,製作精良,是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鴻篇鉅著。該片獲1996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馮小寧獲優秀導演獎。
《紫日》講的是一箇中國漢子、一個蘇聯女兵和一個日本少女三人相依為命的故事。三個人,處境不同甚至是彼此對立,但是經歷了痛苦和抉擇後,人性中的理性光輝戰勝了盲目和瘋狂,最終達成諒解。
而《舉起手來》所呈現出卻沒有這些技術上的進步和人性主題的昇華。情節編排上,粗製濫造;在畫面拍攝上,錯漏百出。可以說,從技術和劇情來看,這不是馮小寧導演的佳作,而是一部不太成功的實驗片。
綜上,《舉起手來》從抗日大劇的熒幕形象來看,導演嘗試以喜劇的方式來反映戰爭,真是一個勇敢的嘗試,勇氣可嘉。但市場反響褒貶不一。對於低幼年齡的觀眾而言,這是入手抗戰教育第一梯隊的宣傳片,無陰影的教育片。對於成年觀眾大多飽受詬病,評價兩極分化。對導演本身而言,這部作品與之前的佳作相比,主題和技術,都退步不少。
劇中兩大笑星的加盟,是支撐整個劇情的關鍵,也是很多觀眾的看點。一傻一憨的熒幕形象,極大的提高了喜劇效果,也是本片的最大看點。
-
9 # 升斗小民過生活
如果但是從喜劇的方面去看的話,為了娛樂觀眾這部片子確實不錯,因為他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歡笑,無論是從郭達的機智來看,這部片子的喜劇感很強,如果用來茶餘飯後來釋放壓力是一部不錯的片子
從另一方面看這部片子過度的醜化了日本,因為我的國家被侵略過,我認為我們更應該正視歷史,對於當時貧弱的中國來說,我們和日本有著差距,所以他們用很少的人就可以佔領中國大片土地,所以會造成很多年輕人對日本的誤解,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接受愛國教育,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我們更應該好好的學習,創新,珍惜現在的日子,讓中國更加的強大,這樣那段黑暗的歷史就再也沒有了國強人名才能幸福,這也是我們現在能夠自由說話,辯論,討論道德的基礎
-
10 # 愛影視的女胖子
《舉起手來》採用的倒敘的方式,用回憶的語氣講述了主人公姥姥的故事。這部電影現在評分很低,是因為大家都太認真的看待,而導演的本意是用來娛樂的。所以觀眾有點過於追求完美,或者說曲解了導演的意思,他只是想就是寓教於樂而已,讓人們開懷大笑的同時,還能不忘歷史。
我是比較喜歡看喜劇片的,也把這部《舉起手來》劃在了喜劇片。很多人把他劃在了抗戰片,還有的人把他劃為抗日神劇的鼻祖,真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回覆列表
《舉起手來》這部電影開啟了抗日神劇的先河!堪稱抗日神劇鼻祖!
我認為從這部電影喜劇片來講,演的很成功!演出了讓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部劇是一場歪曲歷史的鬧劇!
《舉起手來》是馮小寧導演的第一部喜劇型別的電影,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將傳統的喜劇表現手法與現代搞笑方式相結合,讓這部抗日戰爭題材的影片帶有濃厚的喜劇風味!
影片中潘長江老師飾演的是一個長著羅圈腿的日本兵,而郭達老師飾演的是一位淳樸機智的農民形象;片中潘老師的傻和郭老師的憨實把原本承重的歷史演出了讓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讓人民更能深刻體會戰爭的殘酷。
兩人精彩的演技讓這部電影更加出彩,引人入勝。 潘長江的表演樸實,雖然沒有顏值,但是卻靠演技征服了你我他,特別是在《舉起手來》中飾演的日本士兵,憑藉片中憨實傻氣的表演,那這個形象演繹笑點十足,十分經典! 潘長江演的搞笑日本兵,把日本兵的滑稽無能的特點全面的展露了出來 在演技上無可挑剔 。
但是電影情節上邊有點不符合實際情況 ,就是不能更好地來還原歷史,因為他們側重於逗笑。如果是歷史片就沒人看了 ,十幾年前我們老家放《舉起手來》的時候,那是一個座無虛席啊,有人從幾里外,搬來板凳坐那看,去的晚了都擠不進去。播放的時候,臺下笑聲一片,每個人都被逗樂了。後面幾年又放了好幾次,反正每次都是有不少人去看的。
漢奸帶領著鬼子兵晃晃蕩蕩的進村了,一開始聰明的老百姓就給了鬼子一個下馬威,陰差陽錯的讓鬼子吃了豬食,不知道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呢還是好這口,鬼子吃豬食吃的津津有味。
每個團隊裡總有那麼一兩個逗比,潘長江演的鬼子就是。他為了偷懶竟然躲進草垛裡,可命不好,臉剛好對著驢屁股,驢一陣操作,直接把潘長江燻暈了,臉都黑了,我看了笑的肚子疼!
鬼子頭目騎著豬大喊的那段才叫絕,揮舞著刀,如果沒有看到騎著豬還以為是騎著馬在喊,看到是豬後,這反差有多大,能讓觀眾笑出聲來。
所以從這方面看,舉起手來非常非常成功。他對於自己的定位很準確,能接地氣。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這部劇不是喜劇,而是一場歪曲抗戰史的鬧劇!
第一,二戰後期,日本國內確實無兵可徵,但再不濟也不會將一個對雞眼,羅圈腿的小矮人招進部隊!
第二,日本兵就那麼弱智,無能?騎豬的,被牛頂的,被辣椒水灌的,被小孩當猴耍的……,就這種人,還需中國拼命抗戰14年?
這部劇在於騙取觀眾的笑聲,在笑聲中抹殺了14年抗戰的艱難困苦,掩蓋了無數抗日先烈的豐功偉績!用過去的話來說,這就是一株抹殺歷史現實的毒草!,不能使人深刻體會戰爭的殘酷!開抗日神劇先河,大多抗日神劇都以《舉起手來》為模本進行再創作,集神劇的要素大成 。
如:美女見了日本兵從容對付,學齡前孩子見了曰本人更自如,一泡尿澆滅了導火索,日本兵騎豬硌了GG,……一切神劇都能找到!
只不過之前沒有神劇,人們也不知什麼是神劇,更不知這種東西氾濫的後果,以給人耳不一新,大膽創作為幌子!這個口子一開,能沒有後來大量神劇出現的慘狀?
並且,抗日,被神劇被喜劇才是悲劇啊!正視歷史,尊重歷史才是對後代子孫的負責! 時刻提醒自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熱愛祖國,熱愛這片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 !
我覺得就做一部單純的喜劇,就像看小丑表演一樣就圖個樂子,不值得注入太多思考! 真實的鬼子進村鬼子不可能那麼弱!
還有人說這種片子會讓人忘記戰爭的傷痛 !首先它是喜劇電影,其次它才是帶有抗戰題材元素的電影!
最開始看抗戰題材影片的時候,我對日本人多壞多蠢華人多好多智慧深信不疑,玩遊戲也扮八路打鬼子。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各種資訊接觸多了就開始懷疑這種題材的作品了,等看到《舉起手來》,先是跟著笑了好久,真的是笑到肚子疼笑到滾地上那種,然後就說了句“這簡直就是侮辱八年抗戰,誤導華人, 最最噁心的是日本人的弱智化處理,不堪一擊一推即倒,好像日本關東軍都是一群廢物!而讓廢物所奴役壓迫的民族其智商便有待商榷了!
話說回來,舉起手來走的是喜劇路線!以效果來看,無疑它是成功的 !第一叫創新,第二叫模仿,《舉起手來》本意用來娛樂,只是後續模仿誕生的神劇,越來越無節操,無下限讓人難以容忍,以至於沒人願意買賬,連帶著這部曾經讓人啼笑皆非的電影,一同被批的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