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的簡寫。它是從MRP(物料資源計劃)發展而來的新一代整合化管理資訊系統,它擴充套件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應鏈管理,它跳出了傳統企業邊界,從供應鏈範圍去最佳化企業的資源,是基於網路經濟時代的新一代資訊系統。它對於改善企業業務流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ERP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從90年代開始,以SAP、Oracle為代表的國際著名ERP產品進入中國,並迅速擴充套件。接著,國內也相繼出現了一些早期ERP產品,例如開思ERP、利瑪ERP、和佳ERP及博科ERP等。ERP系統的特點及核心內容包括有:·企業內部管理所需的業務應用系統,主要是指財務、物流、人力資源等核心模組。·物流管理系統採用了製造業的MRP管理思想;FMIS有效地實現了預算管理、業務評估、管理會計、ABC成本歸集方法等現代基本財務管理方法;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在組織機構設計、崗位管理、薪酬體系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同樣集成了先進的理念。·ERP系統是一個在全公司範圍內應用的、高度整合的系統。資料在各業務系統之間高度共享,所有源資料只需在某一個系統中輸入一次,保證了資料的一致性。?·對公司內部業務流程和管理過程進行了最佳化,主要的業務流程實現了自動化。·採用了計算機最新的主流技術和體系結構:B/S、INTERNET體系結構,WINDOWS介面。在能通訊的地方都可以方便地接入到系統中來。·整合性、先進性、統一性、完整性、開放性。供應鏈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製造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它是指把從企業外部採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透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再傳遞到零售商和使用者的一個過程。傳統的供應鏈概念侷限於企業的內部操作層上,注重企業自身的資源利用。有些學者把供應鏈的概念與採購、供應管理相關聯,用來表示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得到了研究合作關係、JIT關係、精細供應、供應商行為評估和使用者滿意度等問題的學者的重視。但這樣一種關係也僅僅侷限在企業與供應商之間,而且供應鏈中的各企業獨立運作,忽略了與外部供應鏈成員企業的聯絡,往往造成企業間的目標衝突。後來供應鏈的概念注意了與其他企業的聯絡,注意了供應鏈的外部環境,認為它應是一個“透過鏈中不同企業的製造、組裝、分銷、零售等過程將原材料轉換成產品,再到終端使用者的轉換過程”,這是更大範圍、更為系統的概念。例如,美國的史迪文斯(Stevens)認為:“透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使用者的使用者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於供應的源點,結束於消費的終點”。伊文斯(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透過前饋的資訊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資訊流,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終端使用者連成一個整體的模”。這些定義都注意了供應鏈的完整性,考慮了供應鏈中所有成員操作的一致性(鏈中成員的關係)。而到了最近,供應鏈的概念更加註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係,如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與一切前向的關係,與使用者、使用者的使用者及一切後向的關係。此時對供應鏈的認識形成了一個網鏈的概念,像豐田、耐克、尼桑、麥當勞和蘋果等公司的供應鏈管理都從網鏈的角度來實施。哈理森(Harrison)進而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採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並且將成品銷售到使用者的功能網”。這些概念同時強調供應鏈的戰略伙伴關係問題。菲力浦(Phillip)和溫德爾(Wendell)認為供應鏈中戰略伙伴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可以與重要的供應商和使用者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給出一個供應鏈的定義: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透過對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採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終端使用者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它是一個範圍更廣的企業結構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從原材料的供應開始,經過鏈中不同企業的製造加工、組裝、分銷等過程直到終端使用者。它不僅是一條聯接供應商到使用者的物料鏈、資訊鏈、資金鍊,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
所謂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的簡寫。它是從MRP(物料資源計劃)發展而來的新一代整合化管理資訊系統,它擴充套件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應鏈管理,它跳出了傳統企業邊界,從供應鏈範圍去最佳化企業的資源,是基於網路經濟時代的新一代資訊系統。它對於改善企業業務流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ERP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從90年代開始,以SAP、Oracle為代表的國際著名ERP產品進入中國,並迅速擴充套件。接著,國內也相繼出現了一些早期ERP產品,例如開思ERP、利瑪ERP、和佳ERP及博科ERP等。ERP系統的特點及核心內容包括有:·企業內部管理所需的業務應用系統,主要是指財務、物流、人力資源等核心模組。·物流管理系統採用了製造業的MRP管理思想;FMIS有效地實現了預算管理、業務評估、管理會計、ABC成本歸集方法等現代基本財務管理方法;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在組織機構設計、崗位管理、薪酬體系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同樣集成了先進的理念。·ERP系統是一個在全公司範圍內應用的、高度整合的系統。資料在各業務系統之間高度共享,所有源資料只需在某一個系統中輸入一次,保證了資料的一致性。?·對公司內部業務流程和管理過程進行了最佳化,主要的業務流程實現了自動化。·採用了計算機最新的主流技術和體系結構:B/S、INTERNET體系結構,WINDOWS介面。在能通訊的地方都可以方便地接入到系統中來。·整合性、先進性、統一性、完整性、開放性。供應鏈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製造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它是指把從企業外部採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透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再傳遞到零售商和使用者的一個過程。傳統的供應鏈概念侷限於企業的內部操作層上,注重企業自身的資源利用。有些學者把供應鏈的概念與採購、供應管理相關聯,用來表示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得到了研究合作關係、JIT關係、精細供應、供應商行為評估和使用者滿意度等問題的學者的重視。但這樣一種關係也僅僅侷限在企業與供應商之間,而且供應鏈中的各企業獨立運作,忽略了與外部供應鏈成員企業的聯絡,往往造成企業間的目標衝突。後來供應鏈的概念注意了與其他企業的聯絡,注意了供應鏈的外部環境,認為它應是一個“透過鏈中不同企業的製造、組裝、分銷、零售等過程將原材料轉換成產品,再到終端使用者的轉換過程”,這是更大範圍、更為系統的概念。例如,美國的史迪文斯(Stevens)認為:“透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使用者的使用者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於供應的源點,結束於消費的終點”。伊文斯(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透過前饋的資訊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資訊流,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終端使用者連成一個整體的模”。這些定義都注意了供應鏈的完整性,考慮了供應鏈中所有成員操作的一致性(鏈中成員的關係)。而到了最近,供應鏈的概念更加註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係,如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與一切前向的關係,與使用者、使用者的使用者及一切後向的關係。此時對供應鏈的認識形成了一個網鏈的概念,像豐田、耐克、尼桑、麥當勞和蘋果等公司的供應鏈管理都從網鏈的角度來實施。哈理森(Harrison)進而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採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並且將成品銷售到使用者的功能網”。這些概念同時強調供應鏈的戰略伙伴關係問題。菲力浦(Phillip)和溫德爾(Wendell)認為供應鏈中戰略伙伴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可以與重要的供應商和使用者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給出一個供應鏈的定義: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透過對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採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終端使用者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它是一個範圍更廣的企業結構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從原材料的供應開始,經過鏈中不同企業的製造加工、組裝、分銷等過程直到終端使用者。它不僅是一條聯接供應商到使用者的物料鏈、資訊鏈、資金鍊,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