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風教育
-
2 # 天馬行文
題主問:小行星會撞擊地球嗎? 我要說的是,小行星肯定會撞擊地球的。這只是時間的遲早問題。從統計上來講,每隔1億年就會有一顆直徑為9.6千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使地球發生劇烈的變化。儘管機率不大,但研究表明地球在歷史上可能曾經發生過很大的變動。
大隕石撞擊地球,導致地球表層的自然環境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改變了地表形態,在地球表面形成隕石坑與環形山。月亮上的環形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都是隕石撞擊形成的。地球上也發現一些隕石坑與環形l山。
二是隕石撞擊導致地震。 據研究,一塊直徑為4km,以15km/s的速度隕落的隕石撞擊地球,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相當於一個6級地震, 甚至隕石在天空中爆炸也會引發地震。1984年2月26日晚上8時,一塊巨大的限石在西伯利亞的楚雷姆河地區上空2~4km爆炸,曾在這一地區的8個地震觀測站記錄到地殼的震動。
三是隕石撞擊地球,導致地表環境的災變。研究表明,新生代至少發生過6次小天體撞擊地球的事件,從人類誕生起的第四紀也發生過3次,每次都造成地球表層環境的惡化。許多科學家相信,恐龍時代的結束也許與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有關。
總之,太陽系小天體與大行星相撞事件確實存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可不能大意。不過 現代的人類科學技術完全有可能制止小天體撞擊事件的發生。科學家透過天文觀測,可以提前 幾個月甚至一年,觀測到來路不明、直徑幾百米以上的小天體的行蹤,並能準確預報出它的執行 軌道;一旦發現它有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時,可在適當的時機向它發射導彈,改變它的執行軌道,使它遠離地球而去。為了防止這種撞擊事件的發生,先決的條件是天文觀測,這就需要全球天文臺的聯手合作。
-
3 # 科航島
小行星會撞擊地球,那是必須的。因為,地球也是小行星撞擊積累而成。不過,現在大家不需要為小行星靠近或撞擊地球而感到恐慌。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透露:中國空間科研人員,正在模擬如何捕獲小行星,並將其帶回地球。聽起來,是不是很科幻啊。沒錯,科學就是這麼拽。
根據中國空間科學的計劃,將在2029年發射前後發射專屬捕捉小行星的宇宙飛船,直接飛向一顆現在距離地球約9977萬公里,直徑約6米大的小行星。發射升空後,預計在2034年前後將這顆重達幾百噸的小行星帶回來。根據,望遠鏡所觀察到的資料分析顯示,這顆小行星含有大量貴金屬:金、銅等。
以前大家看著小行星襲來的新聞,就害怕撞擊地球,給我們生存帶來威脅。現在好了,以後大家的金、鑽石這一塊,估計要白菜價了。不過,據錢學森實驗室透露:抓小行星的過程,具有很高的難度。其中,發現小行星的難度不大,如何準確抓住非常關鍵。為了實現這一項任務,科學家研製了一種網狀結構的袋子套住小行星,當進入大氣層時,透過隔熱罩減緩速度,直到落入地表。
-
4 # 看松讀畫軒
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早在2006年就警告:只要在地球上,人類的生存就面臨小行星撞擊威脅,我們必須移民到其他恆星或河外星系的宜居行星上,以擺脫滅亡的命運。
地球有否遭受過小行星撞擊呢?問問6500萬年前的恐龍或者看看坑坑窪窪的月亮,都可以告訴我們肯定的答案。
霍金的擔心並非多餘,我們的太陽系中有許多除太陽和地球以外的其他天體。下圖就是目前太陽系內側的行星軌跡圖,除了標明的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外,其餘線條都是已知的近地小行星的軌跡,密密麻麻,在這樣的環境下繞太陽執行。
因此,天文學家認為,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許多更小的天體墜落地球大氣層時會高溫融化;而直徑超過1公里的將數十萬年撞擊一次,大於6公里的將會毀滅地球。來自NASA的資料,至2018年在太陽系內一共發現小行星約127萬顆,獲永久編號的約25萬顆,獲命名的有12712顆。據統計,可能會威脅地球的近地小行星有19500顆,直徑大於4公里數百顆,直徑大於1公里數千顆。一旦撞上地球,必然會改變地球的速度,或改變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中國紫金山天文臺,是國際小行星預警網路的主要成員,旗下盱眙觀測站2017年發現了三顆近地小行星,2017-BK3、MB3、BL3,其中BL3是有潛在威脅的。目前已知的對地球威脅等級最大的小天體是阿波菲斯(Apophis)小行星,直徑為394米。專家預測2029年4月13日將與地球擦肩而過。如果它以37萬分之一的機率穿過地球上空的引力眼,那麼它將被引力拖入繞地球軌道,並將於2036年再度進入地球大氣層,可能墜入非洲某地。
不過,我們對此不必過分擔憂。美國宇航局(NASA)的專家分析認為,阿波菲斯在2036年撞擊地球的機率僅為25萬分之一。
專家預測,小行星爆炸威力與其體積成正比,直徑每增加10倍,爆炸威力增加1000倍。一般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就能對地球造成巨大傷害。這使得國際社會共同開始重視近地小行星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好訊息是,天文史上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機率非常低,而且我們太陽系中地球外圍巨大的木星,由於它特殊的軌道位置讓眾多的小行星的軌道遠離地球,成了我們天然的守衛者。隨著天文界對小行星運動規律的日益瞭解,未來完全可以用科學手段干預小行星的運動軌跡。進行事先防禦是人類必須要做的功課。例如,科學家已經考慮,可以用核武器炸燬正衝向地球的小行星;或發射飛行器撞擊改變其軌道;或用太空飛船施加機械力改變其方向等等。雖然都具有風險,但為了地球的安全,這樣的風險值得而且必須要去承受。(一家之說,謬誤見諒)
-
5 # 金童希瑞
小行星撞擊地球過去發生了多次,今後還會發生;最近的大規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中生代的地球是沒有四季變化的淺海環境,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的撞擊導致地軸傾斜,形成季節變化。
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在中國大陸有白堊紀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中央錐。
1、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蓋公山。
2、衝擊石英——花崗岩。
3、碎裂屑錐。
4、熔融構造。
5、串珠狀柯石英。
6、硬玉石英岩——隕坑玻璃。
7、白堊紀恐龍實體化石。
-
6 # 深空電報
這個問題是必然且肯定會發生的,2017年10月5日,一顆米級小行星墜落到雲南香格里拉,在天空中劃出巨大的火球軌跡,目擊者無數。
因為香格里拉是旅遊之地,許多人都看到了這一幕。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很小,在大氣層中燒得也差不多了,丟到地上的物質也很少,所以基本不構成什麼威脅。
2013年2月,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遭遇隕石襲擊,這一次就和雲南香格里拉的隕石有很大區別了,直徑更大,導致落到地面上還有大量的碎片,在墜落區域內導致大量的窗戶玻璃破裂,還導致1200多人受傷。
這些都是小天體墜落地球的真實案例,那麼對於直徑更大的小行星,6500萬年前10公里級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尤坦卡半島,直接撞出200公里直徑的撞擊坑,摧毀了恐龍。
所以小行星必然會撞擊地球,只是時間和機率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擊潰小行星的方法。
-
7 # 時空通訊小行星當然會撞擊地球,而且天天都在撞擊。但真正會給地球生態造成影響的是一些較大的小行星。
地球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噸的宇宙星體碎片掉落在地球上,每年有幾十萬到上百萬噸。但這些很小的小行星碎片在穿越地球時絕大多數被大氣摩擦燒燬了,少量的掉落地球上就成了隕石。這些隕石可珍貴著呢,還有狗頭金呢。
一般給地球生態造成影響的是10米以上的小行星,通古斯大爆炸導致2000多平方公里面積,8000多萬顆樹木被摧毀,就可能是一顆20-60米直徑的小行星。
而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約有10公里直徑,其爆炸當量相當於10億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的威力。
在太陽系就有無數的小行星和彗星,但目前人類發現的還不多。所謂小行星就是不符合矮行星和衛星要求的較小天體,大的有幾百公里上千公里直徑,小的就如同一塊石頭碎片。截至2018年,人類已經發現小行星127萬顆,最大的是厄爾枯斯直徑約1800公里。
已經命名的小行星才有12712顆,已計算出軌跡獲得臨時編號的小行星有679373顆,獲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共有150106顆。當然這些資料還在不斷的變化中。
這些小行星99%在100公里直徑以下,只有26顆直徑大於200公里。不要說100公里,一個幾十米的小行星都會對地球生態造成較大的破壞,一公里以上就會造成極大毀滅性破壞,10公里以上就不得了了。
據研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比較低,1公里小行星撞擊的機率為10萬年1次,10米的小行星撞擊機率為3000年一次。但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風險被嚴重低估。
誰知道呢,人類對很多小行星的軌道已經有了監測,但有些小行星並不按規則出牌,一經發現就已經距離地球很近了。
比如那個太陽系外的不速之客“奧陌陌”,從太陽系外飛來,人們發現它時,僅僅距地球3000萬公里而已。
如果它要撞向地球,按其每秒鐘26公里的速度,只要320小時,人類只有13天的準備時間。這顆小行星長400米,寬40米,撞擊當量至少超過數萬顆廣島原子彈威力,撞擊到一個大城市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小行星撞擊是人類生存的大敵。國際上已經有了專門防範小行星撞擊的機構,也制定了一些辦法和措施,但憑著人類目前的文明等級程度,還是自祈多福為好。
-
8 # 科普大世界
在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災難中,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為數不多的有滅絕性危險的災難之一,然而小行星撞擊地球幾乎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只是絕大多數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小,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就摩擦殆盡了,不會造成災難。只有個別比較大的小行星不會在大氣層中摩擦殆盡,最終會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隕石。
如果小行星的個頭再大一些的話,就會對降落地點附近造成災難性的事件了,2013年2月襲擊了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的小行星,直徑大致只有一米左右,然而卻造成1200多人受傷,降落地點附近方圓幾公里的玻璃全被震碎,由此也可見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的威力有多大。
一米見方的隕石就有如此之大的威力,直徑幾十米,上百米的更不用說了。美國奧西里斯-REx小行星探測器目前正在探測一個叫貝努的小行星,2018年12月10日,其在貝努小行星上發現了水的痕跡,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什麼要探測這顆小行星,其實就是因為它是一顆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了500米,科學家認為它到22世紀末將會近距離接近地球,碰撞地球的機率為1/2500,不要認為幾千分之一的機率就很小,在天文學上,這至少說明它將在極近的距離上靠近地球,而且相對而言相撞是個相當高的大機率事件。
“貝努”小行星最早發現於1999年9月11日,科學家認為它儲存著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初物質,每1.2年圍繞太陽執行一週,每隔六年就會路過地球附近,甚至能用肉眼在地球上看到它。科學家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於2135年穿過地球和月球之間,到了2175-2199年,它將以更近的距離接近地球,與地球相撞的機率較大,目前來看這顆小行星的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01386公里,每秒鐘就飛行28公里多,而且它的體積又如此之大,說明它是一個很有威脅性且非常神秘的近地天體。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認為這顆時速10萬公里的,直徑超500米的小行星的撞擊甚至會造成“地球末日”,下世紀末就有上演的可能,於是在2016年9月份發射了 “奧西里斯-REx”探測器,它將用來收集這顆小行星的各種資訊,調查這顆小行星的化學組成、礦物分佈和地質歷史,觀測期間收集到的資訊將幫助科學家們理解太Sunny如何影響小行星的航線,接著探測器還會從小行星提取樣本,隨後於2023年回到地球,如今探測器在這個小行星上發現了遍佈整體的含水粘土物質,這種經過水浸潤的痕跡讓天文學家們分析這顆小行星很可能是從某個可以存在液態水的星體上分離出去的,因為這樣體積的小行星不可能在太空中與水發生反應,但其具體來源還是個謎。
水在Sunny的照耀下是可以蒸發的,就像彗星一樣,因此這顆小行星的軌道還會有微觀上的變化,這也會對撞擊地球的機率造成影響。
-
9 # 兔斯基聊科學
地球每天都在小行星的“槍林彈雨”中穿行,有句老話叫“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地球在所難免的會和小行星發生撞擊。
在太陽系中有一類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小行星的軌道和地球軌道相交。那就是說這些小行星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與地球有發生撞擊的危險。這些被稱為近地小行星的的傢伙們隨時都有可能撞擊給地球造成毀滅性的威脅。因而科學家們嚴格的監控著這些在地球軌道附近搗亂的小行星們。
截止到2011年9月,科學家們發現中等體積大小的近地小行星大約為19500顆。其中直徑超過1000米的小行星就有500顆,直徑大於4000米的也有數百個。這些僅僅是已經被發現的,沒有發現的小行星可能還有成千上萬。
看看這些小行星直徑只有幾百米,看似“不大”實際上威力不小。舉個例子,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舉世聞名,據研究表明這只是一顆直徑不超過200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將大約1994平方空裡的森林夷為平地。想象一下,如果是落在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會造成多大的災難?
通古斯大爆炸年代過於久遠,是否是小行星撞擊尚無定論。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的車裡賓斯克市遭到了一顆小行星的撞擊。這顆小行星進入大氣層時直徑大約15米,質量7000噸,隕石墜落引發的衝擊波造成300棟房屋窗戶破損,1200多人受傷。這只是小行星中個頭最小的,威力就有如此之大。
在過去,地球遭受了無數次的小行星撞擊,一些直徑巨大的小行星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和地球軌道相交的近地小行星,要麼最終於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相撞,要麼在接近行星時被甩出太陽系。這樣的話小行星的數量應該是越來越少才對,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這些近地小行星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它們大多來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充當了地球的保護神的木星有時候會把來自外太陽系的彗星或者小行星吸引過去保護了地球免受撞擊。但是有時候木星的引力也像一個大彈弓,會把小行星帶的成千上萬的小行星彈向地球。地球能夠躲過大部分小行星撞擊,我們是夠幸運的了。
科學家警告我們,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在過去已經發生了千百萬次,未來肯定還會發生。但是我們只有擁有足夠的科技力量,是能避免止小行星撞向地球的,阻止災難的發生。
-
10 # User暴力一族
要撞也是把你撞到核心裡去,一地震你就進去了,想出來永遠都別想,等所有專案完成,還有別的專案,不是一個,不是一百個,是99999999999999999999億個
相關內容
- 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地球出現了哪些變化?
- 如果有一顆小行星一個月以後撞擊地球,你認為地球上會出現什麼樣的場景?你會幹什麼?
- 如果有一個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了,有沒有一種科技能拯救地球?
- 小行星2018DH1撞擊地球的機率大不大呢?
- 一顆寬200米小行星以時速8.2萬公里速度靠近地球,24日距地球最近,會帶來什麼變化和影響?
- 一顆寬200米小行星以時速8.2萬公里速度靠近地球,24日距地球最近,會帶來什麼變化和影響?
- 一顆寬200米小行星以時速8.2萬公里速度靠近地球,24日距地球最近,會帶來什麼變化和影響?
- 小行星1/5的機率撞擊地球PK豬肉漲價五倍哪條訊息相對更轟動
- 假如一個公交車大小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將會發生什麼?
- 按現在的技術,如果一顆卡車那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是否能阻止?
小行星撞擊地球在整個地球的歷史長河中,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甚至撞擊地球的事不乏其例。
2002年1月7日,除了幾個知情的天文學家外,恐怕再沒有人會覺得這天與往常有什麼不同了。然而正是這天,一枚直徑300米的小行星以11萬公里/小時的速度與地球“擦肩而過”,確切的時間是臺北時間15點37分。小行星在地球門前掠過並非第一次,然而這次卻令科學家們至今心有餘悸,道理非常簡單,儘管這枚小行星很久以來一直朝著地球的方向飛速執行,但直到2001年12月26日,即直到小行星駛向地球近地點前的12天,它才被美國國家威夷天文臺的一臺小型天文望遠鏡所發現。
如果這枚小行星真的駛向地球,那麼人類只能坐以待斃,因為以現在的科學手段,科學家雖然能很快計算出它的執行軌道並預見到它所威脅的具體地區,但卻沒有能力在12天的時間裡採取任何有效的預防措施。
2002年6月14日,一顆小行星從地球附近飛過,當時它與地球的距離比月亮還近,人類卻沒任何表示,3天后才反應過來。雖然這顆小行星只有足球場那麼大,但如果它與地球相撞,足以將一座繁華都市夷為平地。天文學家們6月17日才發現這位“地球訪客”,他們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2002MN.據估計,它的直徑大約在45米到109米之間,從地球旁邊急馳而過時最近距離為12萬公里,執行速度為每小時3.7萬公里,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專案的科學家首先發現了這顆小行星。現在,這顆小行星已經飛到離地球幾百萬公里以外的地方了。
小行星是指太陽系形成時產生的碎石,它們圍繞太陽執行,但軌跡從不固定。
在人類的記錄中,只有一顆小行星比2002MN飛得離地球更近,那就是1994年的XMI,當年12月9日它離地球的最近距離只有10.5萬公里。2002MN是一顆輕量級小行星,它圍繞太陽飛行一週需要894.9天,一旦撞擊地球,只會危及一定的地區,並不會對整個世界構成危害。英國國家空間中心近地目標資訊中心公佈的一份新聞稿稱:“如果2002MN撞上地球,它帶來的危害會跟1908年西伯利亞通古斯卡遇到的撞擊差不多,當時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剷平。”當年,襲擊地球的巨石長60米,其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600倍。
據科學家猜測,一旦2002MN撞擊地球,很可能會在大氣層發生爆炸,產生巨大的衝擊波。
但是,地球遭遇小行星或者慧星撞擊的可能性非常小,絕大多數宇宙訪客都不會像2002MN那樣與地球這樣親近。它的這一“親近”著實讓一些科學家震驚,所幸的是,它今後不會再飛得離地球這樣近了。它下一次光顧地球會在2061年,但距離地球會比2002年6月14日時要遠得多。天文學家們努力測繪大一點的小行星的飛行軌跡,它們的長度超過1公里,一旦撞擊地球會完全改變世界的氣候。
難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真的是危機四伏嗎?其實不然,為使研究人員、新聞媒體和廣大公眾能夠準確掌握某星體對地球的實際威脅程度,避免讓公眾產生不必要的恐慌,1999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在義大利都靈制定並通過了小行星對地球威脅的險級標準,並將此標準命名為小行星險級都靈標準。小行星險級都靈標準共分11級,即從0級到10級險級程度逐級增加。都靈0級表示小行星不會撞擊地球或表示小行星在接近地球時已經瓦解成絕對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威脅的碎片;都靈1級表示小行星的動態值得觀察,升至7級則表示小行星對地球可能會造成一定威脅;而都靈8-10級則表示小行星肯定會對某地、某地區甚至整個地球造成災難性的危害。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報告,截止目前,天文學家還沒有觀測到超過都靈1級的小行星,也沒有發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對地球造成重大威脅的天體。至於剛剛光臨過地球“近郊”的2001YB5,它下次再接近地球的時間是2052年,但與地球的距離將是2700萬公里,即便在更遠的未來,它撞上地球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從科學上分析,只有直徑超過1公里的小行星才能對地球帶來災難性的毀滅。天文學家估計,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這類小行星大約超過1000個,但現在已知的只有300多個。
2013年一顆重達60萬噸的隕石墜落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市,自2000年以來,陸續有重量超過2萬噸的隕石墜落在印度尼西亞、太平洋南部和地中海等地區。
近日科學家又是發現了一顆小星球即將靠近地球,這顆被命名為"2018 DV1"的星球直徑大約在6米到12米之間,也就和一輛公交車差不多大,速度為50公里每秒。科學家們預計它最靠近地球的時候距離地球只有10萬公里,估計就在這幾天,但是撞擊的機率基本為零。像這樣的小星球基本每年都會經過地球,而"2018 DV1"已經是今年的第11顆了,其中距離地球最近的為2月4日觀測到的2018 CB,其距離地球最近只有6.5萬公里,只是和地球打了個"招呼"就離開了!
針對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科學界已經有了許多設想,如向對地球具有威脅的小行星發射核彈,將小行星擊碎。關於這種方法,有專家評論說,這種方法不難達到,但並不理想,因為每個小行星的物質構成不一,科學界尚無法知道核彈的力量是否足以使小行星粉碎成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威脅的直徑不足10米的碎塊,如果小行星不能被擊成足夠小的碎塊,被擊碎的直徑為數百米的大型天體可能會變成眾多直徑為數十米的行星碎塊,沿著原來的軌道像行星雨一樣降到地球上,這樣雖然減少了區域性的撞擊,但卻會使撞擊面增多。於是便有專家提出了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方法,讓它偏離可能與地球相撞的軌道,如在小行星表面放置離子發動機,或藉助太陽風,或向小行星周圍發射核彈等等。但無論是發射核彈擊碎小行星,還是使用各種方法讓它改變執行軌道,前提條件都是要提早發現,發現得越早,成功的可能越大。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只要全世界對小行星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人類就不會遭到和恐龍一樣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