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家人文歷史
-
2 # 給你一塊大楊
明朝百姓的生活狀態跟以往的朝代有所不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朝的城鎮經濟較為發達。市民文化繁榮。人們愛看小說。
1,市民文化的繁榮。明朝小說文化興起!這個時代的小說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在話本的基礎上,產生了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四大名著中的三本在明朝完成。這反應了當時市鎮繁榮環境下,明朝百姓的生活狀況。渴望自由,對傳統封建禮教的反思。
2,物價便宜,幸福感爆棚!
在明朝,縣官就的俸祿年薪大概在45兩,就是30600元人民幣。一個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街頭小販年收入在20兩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幣,月收入是1200左右。而農民的收入就少一些,南方還好,年收入人均16650元,而北方年收入一年才8325元。但是考慮到幾百年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當時這個收入,放眼世界,也是非常高的了,我們來看看物價。首當其衝是房價的問題。其實明朝的房價還是很便宜的,一張明代的地契,寫的是萬曆十五年的時候。大宅院佔地5畝地,樓房三間,平方有28間,地加房總價是106兩銀子。這樣的房子,放到現在,在一個二線小城市,少說都是幾千萬。可是在當時,106兩就買到了。這還是豪宅!
普通人的小平房,50兩便能購買,大約是150平方米的房子,算下來也就227元一平方!日常開銷中雞鴨魚的價格與現在我們的物價相比也是差不了太多,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豬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其實在吃的花銷方面,普通百姓還是能負擔的。
而傢俱,就像床1兩一張,凳子0.04兩一個。一個家庭除去年開銷,還剩下20兩足矣!
3,戶籍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戶籍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令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裡甲制度。在此基礎上,對全華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為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面用黃紙,故稱黃冊。按規定,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其實,就是規定了你家祖上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職業很難更改!
-
3 # 遠處吹來陣風
下文都摘自明代文人謝肇制的《五雜俎》,描寫的是大明首都北京的百姓生活,明粉勿噴。
京師住宅既逼窄無餘地,市上又多糞穢,五方之人,繁囂雜處,又多蠅蚋,每至炎暑,幾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瘧痢瘟疫,相仍不絕。攝生者,惟靜坐簡出,足以當之。
燕雲只有四種人多:奄豎多於縉紳,婦女多於男子,娼妓多於良家,乞丐多於商賈。至於市陌之風塵,輪蹄之紛糅,奸盜之叢錯,駔儈之出沒,蓋盡人間不美之俗,不良之輩,而京師皆有之。
京師多乞丐,五城坊司所轄,不啻萬人,大抵遊手賭博之輩,不事生產,得一錢即踞地共擲,錢盡繼以襦褲,不數擲,倮呼道側矣。荒年飢歲,則自北而南,至於景州,數百里間,連臂相枕,蓋無恆產之所致也。
京師婦人有五不善:饞也,懶也,刁也,淫也,拙也。餘見四方遊宦取京師女為妾者,皆罄資斧以供口腹,敝精神以遂其欲,及歸故里,則撒潑求離,父母兄弟群然囂競,求其勤儉幹家,千百中不能得一二也。
京師風氣悍勁,其人尚鬥而不勤本業,今因帝都所在,萬國梯航,鱗次畢集,然市肆貿遷,皆四遠之貨,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土人則遊手度日,苟且延生而已。
-
4 # 又又又木一日立
一兩銀子,可能大家還沒什麼概念。按照《明史·食貨二》所記載對銀子的換算。明代前期一兩銀子可以買二石大米,就是377.6斤大米。所以一兩銀子就是680元人民幣。後期物價飛昇,可能一兩就是374元左右。
那麼680元人民幣放到現在能幹嘛呢,可能是去豪華型餐廳吃一頓,或者是一個月的伙食費,再或者是一張打折的機票。而374元,可能是逛個街買點小東西的錢,一張火車票,半個月的伙食費。
而在明朝,工資收入問題又是怎樣。縣官就相當於咱們現金的公務員,他們的俸祿年薪大概在45兩,就是30600元人民幣。一個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街頭小販年收入在20兩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幣,月收入是1200左右。而農民的收入就稍微慘淡了一點,南方還好,年收入人均16650元,而北方年收入一年才8325元。所以農民的生活可謂是得節衣縮食。
看看物價,首當其衝是房價的問題。其實明朝的房價還是很便宜的,一張明代的地契,寫的是萬曆十五年的時候。大宅院佔地5畝地,樓房三間,平方有28間,地加房總價是106兩銀子。這樣的房子,放到現在,在一個二線小城市,少說都是幾千萬。可是在當時,106兩就買到了。這還是豪宅。
普通人的小平房,50兩便能購買,大約是150平方米的房子,算下來也就227元一個平方。
再說說日常開銷,表中肉類整頭算是一至八兩,有勞動力的牛最貴之外,而雞鴨魚的價格與現在我們的物價相比也是差不了太多。除開肉類,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豬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其實在吃的花銷方面,應該說尋常百姓這些吃食是完全可以的。這些資料都是根據《宛署雜記》中換算而來。我們可以看出主副食品價格水平比我們現在可是低廉許多的。
而現代最擔心的結婚問題,在明朝,也是輕輕鬆鬆解決的。尋常百姓家,除開花銷一年能攢20兩左右,而且生活還是過得比較溫飽的。等到孩子長大,婚房買個50兩左右的民間小房,婚禮必備紅燭0.02兩一對,絲綢0.3至0.6兩一丈。
而傢俱,就像床1兩一張,凳子0.04兩一個,被褥0.055一件等等。下聘那些,尋常百姓一些絲綢幾十兩銀子也是富足的。明朝可以說是幸福感最強的一個朝代,物價水平平衡,價格不高。僅僅從衣食住這三個方面來看,水平是超過現在許多地方。
-
5 # 金兔歷史
不管是秦漢、唐宋還是明清,沒有哪一個朝代是真正為了農民,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中國古代的農民,或許是因為農耕經濟的影響,忍耐力是最強的,普通民眾早已適應了上層的各種壓迫,只要這種壓迫沒有突破某個臨界點,就不會爆發。
但凡有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無非就是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只有揭竿起義這一條路可走。
洪武年間,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相繼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這可以反映出明初的某些政策對百姓損害很大。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土地兼併,明初的一些新貴族,也就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批軍人,明朝建立後,大量兼併土地,導致了很多農民土地被剝奪。
古代,對農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而明清兩朝,土地兼併達到了一個頂峰。
在明中後期,新出現了這樣一批人,叫“流民”,由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出逃的賤籍人口組成,這些人沒有沒有固定工作,沒有生活收入,四處流竄,其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此外,明朝的藩王對百姓的剝削也極為嚴重。
拿福王朱常洵來說,他在河南有兩萬畝的田地,其中很多是從農民手中巧取豪奪來的,同時,他還享有河南等地的徵稅權。
大臣們作威作福倒著這種地步,以致簡直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財產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膽,唯恐受到誣告而被剝奪他所有的一切。正如這裡的人民十分迷信,所以他們也不大關心什麼真理,行事總是十分謹慎,難得信任任何人,出於同樣的恐懼,近世的皇上也廢除公開露面的習慣,即使在以前,皇上要離開皇宮禁地之前,不採取成千種防範措施,他們就不敢外出。在這種場合,整個朝廷都處於戒備之下。沿皇帝經過的道路以及與之相同的路上,都密佈著便衣警衛。不僅人們看不見他,而且人們也無從知道他行列裡很多轎子中他到底乘的哪一頂。人們會以為他是在敵國中旅行,而不是在他自己的子民萬眾之中出巡。……號稱皇家血統的人都有公費供奉。目前估計這類人約在六萬以上,而且由於他們還在不斷增長,所以不難想象他們構成多麼大的公眾負擔。由於他們不擔一切公職和行政,他們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階層,沉迷於逸樂的生活而且蠻橫。皇上防範這些人就像對待私仇一樣。……一個不相信自己的人民和親屬的民族,對於無論從四鄰或國外來的外華人都心懷疑懼,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以上是利瑪竇所著《中國札記》中對明朝的一點描述,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不止明朝,古代的其他朝代,底層的民眾,其生活水平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差。
-
6 # ASK說不說事兒
應該是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時期,明朝的百姓與歐洲大陸的民眾之間,實際生活水平哪裡的更好一點些?不要老是用現代社會的眼光來衡量自己的歷史!用現代的眼光與水準去評價歷史的好壞、成敗!是一種十足的野蠻人的做派!所謂有文化的野蠻人或者是自以為是的文痞!
-
7 # 阿華13
我來說吧!真正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苦哈哈的,年成好點,還偶爾買點肉吃。如果年成不好,甚至吃油鹽都成問題。所謂的繁華只是城市裡。但是城市裡真正活的好的只有那些商人,官寮集團過的好。農民老百姓在那個朝代都是苦,艱難。
-
8 # 中國歷史探索者
陳舜《亂離見聞錄》回憶萬曆時期情景: 予生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時,父母俱廿三歲。時丁昇平,四方樂利,又家海角,魚米之鄉。鬥米錢未二十,斤魚錢一二,檳榔十顆錢二文,著十束錢一文,斤肉、只鴨錢六七文,鬥鹽錢三文,百般平易。窮者幸託安生,差徭省,賦役輕,石米歲輸千錢。每年兩熟,耕者鼓腹,士好詞章,工賈九流熙熙自適,何樂如之!明末人表示萬曆皇帝已經遠勝漢武唐宗,是為聖君。
丁耀亢(山東諸城人萬曆二十八年出生康熙八年去世)憶萬曆時期詩一首《古井臼歌》:
神宗在位多豐歲, 鬥粟文錢物不貴。
門少催科人晝眠, 四十八載人如醉。
想起我在萬曆年時的生活場景,神宗皇帝在位的時候總是多豐收年,四十斤小米才幾塊錢,東西都非常得便宜啊,大家的實際購買力都很強啊。基本上都看不到上門收稅的稅務人員,神宗皇帝在位的這四十八年裡,那人活得那個滋潤,就像迷醉了一般!
康乾剩世的人表示懷念萬曆盛世:
《長安秋月夜》
長安秋月夜猶明,六街九陌吹角聲。
角聲斷處歌鐘起,禁城遠樹寒煙生。
煙連樹繞接夜色,宮闕參差分南北。
北廓黃雲繞建章,南郊白氣連沙磧。
憶昔神宗靜穆年,四十八載唯高眠。
風雨耕甿歌帝力,邊廷遠近絕烽煙。
轅門大袖酣歌舞,海內文人恥言武。
馬政屯田久廢弛,禁兵糜粟空充伍。
物力太厚天時豐,十錢鬥粟羞為農。
健牛肥馬村巷滿,鳴雞吠狗桑麻通。
吳梅村《木棉吟》
眼見當初萬曆間,陳花富戶積如山。
福州青襪鳥言賈,腰下千金過百灘。
看花人到花滿屋,船板平鋪裝載足,
黃雞突嘴啄花蟲,狼藉當街白如玉。
市橋燈火五更風,牙儈肩摩大道中。
顧夢遊《秦淮感舊》
餘生曾作太平民, 及見神宗全盛治。
城內連雲百萬家, 臨流爭僦笙歌次。
連清世祖也說:「當明之初,取民有制,休養生息。萬曆年間,海內殷富,家給人足。】
曾燦(1625-1688):神宗乙巳年,中原邊輔無烽煙,【聖人】御級賢者出,米慄流脂貫朽錢。
李鄴嗣(1622-1680):神宗全盛治,海內【一愁無】,尚及聞遺老,今猶哭鼎湖。
彭孫胎(1615-1673):眼見萬曆年,朝野穆清昊;風光漫思江南樂,父老還思萬曆年。
明人凌濛初作《拍案驚奇》的書前序中所說:“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物質的滿足,必定催熟精神的豐收。這就是萬曆年間,一方面是物質生活的普遍富庶,一方面是文化消費之如飢似渴,經濟動力推波助瀾,上層建築風生水起。
樊樹志在《晚明史》中說:“萬曆朝堪稱有明一代最為繁榮昌盛的一段時光。正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時代,中國與全球發生密切關係的時代,中國伴隨‘西學東漸’而發生鉅變的時代。”正是這些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給晚明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標榜自我,張揚個性,突出多元,追求佚樂的特性。於是,在中國歷史上,被褒之曰“繁榮昌盛”。那是他們享受到康熙大帝的“福音”後才意識到萬曆的好處,正所謂人們往往是要到失去後才會後悔而不懂得在擁有時珍惜身邊的美好東西的。
公開罵萬曆那是義務與責任太祖賦予每個臣子的,但私底下贊萬曆那是真情流露。當然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說他們是愚昧,至於清時更多借萬曆盛世來鞭韃這個可惡而又黑暗的世界,渴望能一朝變天,讓人過幸福的生活!
萬曆朝比起之前幾位的確更熱烈奔放,激情四溢!
活到康麻子年間才明白萬曆的好!
-
9 # 開門見山411
個人覺得也得分時間段,繁華時的景象,凋敝時的景象。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景象,個人覺得不能一概而論。
-
10 # justing
多說無益咱比較吧!比清朝:清初跑馬圈地,別說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了連人都是奴才!比元朝:人是三等公民,土地變成蒙古貴族牧場,老百姓生活要說好鬼都不信!比兩宋:除了北方宋遼戰爭、靖康之辱、南宋初年對遼戰爭之外,老百姓除了幾次、反覆大規模遷徙之外生活過的不錯!比唐朝:生活可能有不如,但唐農耕生產力應該不如。比秦漢:不用比了不抓去修長城建漢墓就滿足了!明後期小冰河時期和黑暗的官場影響了百姓幸福生活!
回覆列表
考察中國古代歷史,能夠體現某個朝代百姓的生活狀態,最直觀的方式實際上就是看當時的戶籍制度。
明朝戶籍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全國的百姓要按照職業來劃分戶籍,一旦劃分好了就不能更改並且一直世襲下去。說白了就是,賣豆腐的就永遠是賣豆腐的,子子輩輩都是賣豆腐的。種地的就一直都是種地的。這就從制度上將社會的流動上升給固化了,百姓這樣一來都恪守自己的行業,而統治者也更加方便去管理和控制。明朝初年,庶民百姓被分為民籍、匠籍和軍籍這三類。明朝的軍籍實際上就是講軍隊職業化,兵農分離,職業軍隊雖然供養的費用比較高,但是戰鬥力也相對較強,可以及時處理內憂外患等戰事。匠籍的設立實際上是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內部也很細化,種類特別多,比如說有廚役、裁縫、馬戶、船戶、織造等等幾十個種類,世襲這些匠籍,可以看成是真正的“鐵飯碗”。在朱元璋在位的時期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營手工作坊,裡面的工匠有二十多萬人之多,主要是供應貴族、宮廷等等社會上層的需求。
隸民籍主要是由農民構成,這些百姓最主要的義務就是承擔田賦和徭役。輔助管理百姓的政策還有黃冊、魚鱗冊還有裡甲制度。其中黃冊就是詳細的人口統計,每隔十年都要重新核查一遍,魚鱗冊更像是縣政府的民政統計。裡甲制度可以理解為類似於現在的“村委會”之類的最基層的行政組織。當時鄰里之間也是彼此監督與照顧,有不軌的事情就要舉報,也嚴禁遊手好閒。這樣基本上就控制了基層的農民。
不過另外一方面,明朝時期的經濟比較發達,伴隨著文化產業也比較發達,所以儘管在這樣嚴格的制度之下,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可以過得有滋有味,並不乏味,市民文化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