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圖308

    想要知道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並不難,從指揮種種戰役就不難知識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就拿撕毀巴黎協定讓德國軍隊進入菜茵蘭非軍事區,還有簽署英德海軍條約,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進攻法國、蘇聯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成功控制西歐大陸。

    還有從他身邊的出來三個軍事天才,這都是他挖掘,提拔出來的天才,明顯希特勒就是一個軍事天才。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希特勒的軍事才能應該是二十世紀大國領導人裡面比較高的,在軍事將領中也不算低。 說真的,很多情況下比他那些自吹自擂的將軍們厲害多了。當然,有時候也會犯二。具體來說,早期空地一體裝甲戰爭理念沒有形成的時候,希特勒對戰機的把握,要比他大多數沒當過突擊士兵的將軍們敏銳多了。這是因為他在一戰的戰壕戰經驗,在戰爭初期是很有價值的,能夠使他理解戰爭的維度、戰機和具體困難。 但是,隨著裝甲作戰的成熟,戰爭對後勤的要求急劇增大,戰場佈置情勢的變化,他的過往經驗就成為他的致命之處了,這就讓他對戰爭情勢的判斷出現重大錯誤,也很容易出現低階失誤。 敦刻爾克的時候,古德里安在裝甲部隊與提供掩護的步兵、炮兵、空軍嚴重脫節的情況下,仍然意圖繼續攻擊被圍困的聯軍,結果被希特勒連夜叫停。事實證明英軍一個裝甲旅的一次反擊,就幾乎讓隆美爾陷入困境當中,可見英法聯軍並不如德軍將領所想象的那樣潰不成軍。

    而1944年年底,當德軍節節敗退之時,又是希特勒判斷出盟軍的攻勢接近頂點,快要轉攻為守時,果斷地下令進行反擊,結果就是阿登戰役,搞得艾森豪威爾狼狽不堪。當然阿登反擊戰這樣瘋狂但巧妙的構想,也只有希特勒本人才能夠設計出來,曼陀菲爾和古德里安可不敢這麼玩。 但希特勒並算不上是軍神,他也常有出昏招的時候,這個放到實力強大的盟國軍隊裡倒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於德軍來說,那就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了!那些自詡很有能力的普魯士軍官們,幾乎沒人敢出來反對希特勒那些明顯不靠譜的決策,都擔心會惹元首不高興,而盲目去執行。而到了戰後,以曼施坦因為代表的這幫普魯士軍人們更是節操統統扔進廁所裡了,把幾乎所有的過錯全都推到死人希特勒頭上。 希特勒將德國從一戰後一片廢墟以及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下建設成當時可以說是世界第一陸軍強國(一個月擊敗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他顯然具備極高的現代軍事素養。

    蘇德戰場失敗當然有希特勒錯誤指揮的原因,但更致命的便是蘇聯那年提前到來的冬天,當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都能看到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紅色塔頂時,德國步兵被殘酷的冬天羈絆了,就像當年的拿破崙。歷史是殘酷的,但不可否認希特勒的軍事才華。 總之,希特勒是20世紀大國領導人中最具軍事才能的,但他的失敗並不是軍事指揮高低的問題,而是盲目自大後犯下的戰略錯誤所致。我很認可威廉.伊勒對希特勒的評價:“這個人具有不可思議的才能和聰明,但最終輸給了自己的自負。”

  • 3 # 止戈軍是我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一個戰爭狂人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西斯頭號元兇。在佔領區,他採取野蠻鎮壓、殘酷掠奪等政策,給世界人民帶來極其學生的災難,也使德意志民族蒙上沒齒難忘的恥辱。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富勒認為“他在歷史中也是一個最特殊的怪人”。1921年,他掌握了“納粹黨”領導權。1933年,他出任德國總理。1934年,總統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集總統和總理權力於一身,變成了德國的元首,同時兼任三軍最高統帥,從此獨攬軍政大權。1935年,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希特勒統治的德國把戰火燒到歐、非兩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克柏林前,希特勒自殺身亡,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希特勒是罄竹難書的歷史罪人,已被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在戰略指揮藝術上,希特勒的確有其獨特之處,值得後人認真加以研究。

    一、以“總體戰”為指導,採取“先大陸、後海洋”的戰略,制定對外擴張的“三步走”方針

    1935年,魯登道夫撰寫並出版《總體戰》一書,創立了“總體戰”理論。該理論主張舉全國之力,採用不宣而戰的方式侵略他國,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戰效果。“總體戰”理論對德國的軍事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迎合了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野心,希特勒決定把它作為對外推行戰爭的強力指導理論。希特勒從上臺的第一天起,就準備運用“總體戰”理論實現其戰略意圖,並採取“先大陸、後海洋”的戰略,制定對外擴張的“三步走”戰略,計劃分三步實施:首先,建立一個主要包括奧地利、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和波蘭的但澤走廊的大德意志帝國,實現稱霸中歐,為奪取Continental霸權搶佔戰略據點,而後,打敗法國,消滅蘇聯,奪取Continental霸權,為稱霸世界奠定基礎;最後,向海外擴張,戰勝英美,稱雄全球。從後來納粹德國的擴張實踐來看,希特勒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戰略方針在實施。比如 ,在1938年,希特勒透過不流血的方式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1939年9月,又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對波蘭的佔領,至此,實現了他“三步走”目標中的第一步。隨後希特勒又完成了對法國的佔領,但由於在蘇德戰爭中失敗,第二步戰略計劃沒有完全實施,他就命喪黃泉。這種“三步走”的戰略方針,較清楚地勾勒出了希特勒侵略擴張的路線圖,使他能始終圍繞這個戰略方針開展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行動,應該說他的思路還是很清晰的。但由於他的野心太大,而納粹德國的戰爭實力和戰爭潛力又相對有限,最後陷於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二、堅持運用“閃擊戰”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目的

    “閃擊戰”又稱閃電戰,這一戰略概念淵自“總體戰”學說。“閃擊戰”的實質是,運用坦克叢集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實施突然進攻和迅速推進,以“閃擊”的方式擊跨敵軍。“閃擊戰”,是新型快速作戰兵器的出現在軍事理論上反映,是作戰樣式由陣地戰和小規模機動作戰向高速度、大縱深作戰過渡中的理論需求。“閃擊戰”戰略與法、英等國坐守待敵的消極防禦戰略思想相比,應當說是軍事理論上的一大進步。但“閃擊戰”的本質是主動進攻,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帶有明顯的侵略性質,是德國法西斯侵略擴張、稱霸世界最適宜的戰略指導思想和運用戰略手段的總體依據,也是解決其龐大的擴張野心與有限戰略實力、戰爭潛力之間的矛盾而作出的一種選擇。

    在理論、人員和武裝裝備方面,積極為實施“閃擊戰”作好充分準備。希特勒早在撰寫《我的奮鬥》時,就曾預言,在下一次戰爭中,摩托化將以一種壓倒性和決定性的姿態出現。同時,他對於高速車輛、高速公路和飛機具有一種狂熱的嗜好,以高速機動性和強大打擊力為基礎的戰爭,對於他特別具有吸引力。在1935年,希特勒首次明確提出“閃擊戰”的戰略思想。他認為:“如果我打算襲擊敵人的話,那麼……我不會首先進行幾個月的談判和長期準備,我要像我平生所為,突然地、象漆黑的夜裡的閃電一樣地去打擊敵人。”可以看出,此時希特勒已作好實施“閃擊戰”理論上和思想上的準備。另外,希特勒還進行了大量的擴軍備戰工作。截止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陸軍總數已達275.8萬人,可動員的師為103年;截止1939年8月,納粹德國空軍已達5.2萬人,作戰飛機4000餘架;截止1939年,納粹德國海軍裝備戰列艦3艘、裝甲艦3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型巡洋艦6艘、驅逐艦21艘、魚雷艇12艘以及57艘潛艇。這為其實施“閃擊戰”戰略奠定了人員和武器裝備方面的基礎。

    在實踐中,堅持運用“閃擊戰”,並取得一系列豐碩戰果。希特勒在一連串的準備工作完成之後,便等待時機的成熟。他透過政治、外交和軍事上一系列的欺騙手段迷惑敵人,以達成透過不宣而戰的方式實施侵略行動的目的。他先後對波蘭、荷蘭、法國、比利時和蘇聯等國發動侵略戰爭,並且這些戰爭都是選擇在出其不意的時間、地點,在主要方向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實施高速度大縱深的密集突擊進行的。由於對方完全處於無組織、無準備狀態,在高強度、高速度的攻勢作戰面前必然潰不成軍,節節敗退,這種出其不意的方式給他在戰爭初期取得輝煌的戰績創造了有利條件。比如,希特勒借口德國遭到波蘭的“侵略”,他集中54個師的兵力、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7上大炮,分成南、北兩個集團軍群,於1939年9月1日拂曉,向波蘭發起了“閃電”式的進攻。波蘭當局雖然制定了對德作戰計劃,但並沒有認真準備,致使其軍隊倉皇應戰,只有20個師和12個旅投入戰鬥,且軍隊指揮不力,通訊中斷,全國陷入一片混亂。這樣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希特勒“閃電戰”的高效性便顯露無遺,使他初初嚐了豐碩戰果的美味,同時也激起了他更大的慾望。

    三、綜合運用多種欺騙手段,達成戰略行動上的突然性

    蘇聯軍事理論家洛博夫曾經講:“在戰爭史中,大概還沒有一個統帥不試圖以計謀戰勝敵人,而敵對雙方也無不使用各種巧計和詭詐在真實意圖方面想到迷惑對方。”希特勒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併成為他戰略指揮藝術的鮮明特色。尤其是在入侵蘇聯的戰爭中,綜合運用了一系列的戰略手段進行欺騙和迷惑。

    一是在經濟上。德國曾在1940年2月和1941年1月,與蘇聯簽訂貿易協定,規定蘇聯向德國輸出原料,德國向蘇聯輸出工業品。但德國一方面宣傳這些協定是兩國合作的典範,另一面卻暗下命令,授意德國公司拒不交貨。在戰爭尚未爆發的時候,德國又同蘇聯簽約,表示願意出售各型樣式飛機,以此顯示兩國間的“友好”關係。

    二是在政治上。希特勒努力作出對蘇聯“友善”的姿態,入侵蘇聯就是在“巴巴羅薩”計劃簽署的次日,即1940年12月19日,希特勒還親自出席招待會,同蘇聯駐德大使友好交談,裝出甚是“親切”的樣子,同時還告訴蘇聯駐德大使,德國對蘇聯政府沒有任何要求。

    三是在軍事上。希特勒為了達成軍事上欺騙的目的,一方面命令德軍隱蔽地進行各種軍事準備,不得進行大部隊的部署調整;另一方面,還利用各種偽裝方式向戰場前線調動坦克師、步兵師和航空兵團。德軍想方設法把部隊的向前調動,偽裝成在英國登陸和巴爾幹戰役期間為保證德國後方安全,而採取的必要防範措施。

    四是在宣傳上。德國在向東線調兵時,為了不引起蘇聯的警覺,希特勒決定在暫不疏散邊境居民的同時,堅決要求宣傳機構加大對英國作戰的宣傳力度,聲稱要登上英倫三島,全面佔領英國。

    由於綜合運用了以上欺騙手段,當希特勒發動突然襲擊時,蘇聯方面才如夢初醒,甚至還不相信戰爭會來得這樣快。希特勒的陰謀成功得逞,達成了戰略行動上的突然性,致使在戰爭初期,蘇軍遭受重大損失,再加上前方地域的指揮和通訊系統大多被破壞,部隊失去了有效的統一指揮,抵抗行動不能很好地得到協調,致使局勢變得十分被動而混亂。

  • 4 # 走進伊拉克

    希特勒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官有多好?二戰結束後,他的前部下聲稱,他是一個好管閒事的業餘愛好者,使他們不能正確地進行戰爭嗎?他的優點和缺點,他的目標和方法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揭示了一個確實對德國的垮臺負有責任的人,儘管他並不完全按照他的將軍們的說法。

    希特勒一般選擇自己親自指揮,根據他所謂的領導原則。最終的權力掌握在他身上,並向下延伸。在每一個層次上,上級都要下達命令,下級要服從命令。在實踐中,指揮關係更加微妙和複雜,尤其是在下級,但希特勒對任何他直接感興趣的問題,包括軍事行動的細節,即戰場上軍隊的實際方向,都有最終發言權。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接管了讓他更直接控制的職位。,於1938年成為武裝部隊的總司令,1941年成為軍隊的總司令。希特勒希望成為費爾德爾,即大將軍就像惠靈頓在滑鐵盧指揮的那種感覺一樣,儘管遠處也是如此,直接控制著自己的軍隊。

    希特勒對他將軍的不信任

    希特勒確實不信任他的大多數將軍 - 部分是有充分理由的。他必須在戰爭前的高階軍官中克服一定程度的膽怯 - 例如在萊茵蘭重新佔領期間 - 他對他們的過分謹慎態度為他與他們的關係奠定了基調。

    當然,他的作戰決策,特別是在戰爭初期,有時也和他的將軍們一樣好,甚至更好。畢竟,他是第一個想到德國國防軍(德國軍隊)在1940年以如此驚人的成功對付法國的戰役計劃的兩個人之一,他必須在總參謀部接受這一計劃之前努力推進。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相信德國的勝利是他一個人的,他的大多數將軍思想狹窄,過於謹慎和無能。

    將軍們對希特勒的政治技巧和目標表示欽佩。他的國防部長,從1933年到1938年,沃納·馮·布隆伯格將軍說,希特勒掌權代表著“一個廣泛的國家願望,實現了許多最優秀的人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另一方面,他們對他的軍事領導的態度冷酷無情。

    他們經常承認他的才能——遠比後來他們想承認的要多。在其他時候,他們試圖反抗他——儘管比他們後來聲稱的更少,更不有效,有時也更不合理。不管怎樣,他越來越不信任和蔑視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一直表現出堅定不移的忠誠。早在1938年,就有人聽到他說,每一位將軍要麼懦弱,要麼愚蠢,他的意見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

    對希特勒角色的最終判斷是需要一些平衡的。無論指揮官的力量多麼絕對,任何指揮官都不會孤軍奮戰。德國的高階軍事領導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性質和結果負有很大的責任。

  • 5 # 嘍囉響叮咣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德意日法西斯將戰火燒到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中德國可以說是這三個“邪惡勢力”裡面牽頭的,而希特勒呢便是德國的領袖,德華人民那一句一句的“嗨希特勒”喊得相當脆生。

    因為發動二戰,希特勒這個魔鬼的名字被徹底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可以說,希特勒完全配得上當古今中外頭好大惡人了。東晉的桓溫曾經有句名言“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負遺臭萬年”,所以說一個人能遺臭萬年那也是相當有本事的。

    人們很少給希特勒冠以什麼什麼家的名號,客觀的講,他是一個瘋子,也是一個天才,每個天才都有不正常的一面可是有科學依據的。希特勒在各方面都非常有能力,他有非常強的組織宣傳能力,他的演說極具煽動力;他還非常有藝術細菌,是個很厲害的設計師,納粹那些很有震懾力、壓迫感的服裝、旗幟什麼的他都參與了設計;他還是一個小小發明家,德軍一些很有前瞻性的武器也是他搞出來的。另外,他還有很強的軍事能力,而且他的軍事才能應該是二十世紀各大國領導人裡面比較高的,當然作為最高統帥,這種能力不是體現在對具體某一場戰役的指揮上。

    希特勒在一戰時參過軍,只當到下士,還差點死在戰場上,也沒有受到過正規系統的軍事教育。他的軍事才能體現在哪兒呢?有很多例子。

    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造出了很多先進的軍事武器,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優勢。他敏銳的察覺到坦克、戰機和潛艇在未來戰爭中會發揮巨大的作用,然後製造很多這些先進的武器,並且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戰鬥力,所以說希特勒的眼光還是非常敏銳的。

    其次,他不侷限於條條框框,非常善於揚長避短,他知道德國的優勢在於擁有強大的裝甲叢集,劣勢在於國土狹小不足以支撐持久戰,所以才有了著名的閃電戰,打了歐洲國家一個措手不及。

    再者,希特勒獨具慧眼地發現和提撥了像古徳裡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等後起將領。戰略上力排眾議,避實擊虛,繞過馬奇諾防線,佔荷蘭丹麥比利時盧森堡,長驅直入佔領巴黎,迫使法國投降。

    種種例子不勝列舉,反過來講,能夠數年內將德國從一戰後一片廢墟、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下的國家建設成當時的世界第一陸軍強國(一個月擊敗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希特勒顯然具備很高的軍事素養。

    只不過到後來,希特勒沒有能深入到戰爭一線,盲目自大,被他的將軍們忽悠失去了正確判斷,加上徳國物資短缺,兵員不足,被英法美蘇東西夾擊,最終徹底失敗。

  • 6 # 梹心依舊

    希特勒這個人不能不說很聰明,但是這個人性格怪異、偏執,甚至有些變態,可以說是一個魔鬼。在二戰的歷史上,希特勒犯下了反人類的滔天罪行,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7 # 賈何必

    主要表現幾個方面:一是希特勒在全然不知戰略形勢的情況下就對美國開戰,戰略指揮太過於輕率。同樣令人吃驚的是希特勒在得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表現的無動於衷,這種無動於衷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得知東線戰敗或勝利時表現出的情緒化。總體來看,希特勒沒有能力適應艱難的形勢,無法領導軍隊打贏這場戰爭。

    二是希特勒缺乏戰略思維,更重視戰術指揮,戰爭中希特勒在他參謀地圖上密切關注其移動的營團和師,他把自己命令的進攻、反攻及失敗歸咎於指揮官和參謀們的無能。三是無法團結領導高階將領,戰爭中經常和高階將領之間進行激烈的爭吵,自我感覺有著天才的本能感覺,但經常犯一些低階錯誤。例如,允許英國撤出法國的命令無疑是低階錯誤的。

    總體評價,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缺乏戰略才能,不具備領導世界大戰的能力,失敗在所難免。

  • 8 # 中尉Huu

    就說說希特勒親自設計的阿登反擊戰吧,個人認為這最能表現希特勒的指揮能力。這次反擊戰的目的是為了迫使盟軍從德國本土撤出,奪回西線戰場主動權。

    而這次戰役發生在二戰末期,納粹德國早已元氣大傷,希特勒不顧反對,東拼西湊了20個師,在1944年的12月16進攻薄弱的阿登地區,他選擇讓空軍在惡劣的風雪天氣起飛,因為盟軍飛機不會冒險飛行。行軍時全部用無線電交流,製造其他響聲會被立刻處死。這裡就看出這次德軍行動的謹慎程度,是其他戰鬥無法比擬的。

    希特勒還特意把行動代號命名為“保衛萊茵河”來迷惑盟軍。行動開始前還利用特種部隊穿上美軍的衣服制造混亂,並大獲成功,使美軍個個人心惶惶互相猜疑,甚至許多真正的美軍士兵都被當成敵軍關押起來。

    就這樣美軍遭遇了歷史戰役上最大的損失——19萬將士傷亡,德軍在阿登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可是盟軍畢竟有人數優勢,在緊急的大規模援軍支援下,德軍還是輸掉了這場戰役。

    雖然最後輸掉了,但是這次作戰完全可以看出希特勒的作戰思維非常前衛高明,其軍事天賦相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 9 # 歷史VLOG

    二戰時,希特勒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是既是天才也是蠢材。

    說特勒的軍事才能是天才,是因為在歐洲戰場上他力排眾議,使得剛剛才組建的德國國防軍突襲波蘭,因為在德軍自己有些高階將領看來這是個瘋狂的作戰計劃,德軍剛剛組建各個軍中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就攻打一個擁有百萬常備軍的波蘭,還要冒著與英國法國軍隊同時開戰的風險,這簡直是瘋了,但是希特勒可以判斷到英法軍隊的動向,從而使得德軍快速果斷的閃擊波蘭並取得勝利。

    在對法作戰中希特勒採用曼施坦因的阿登方案,放棄德軍計劃已久的藍色計劃,從而指揮德軍裝甲部隊透過阿登深林,對遠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來了個左勾拳,直接將英法聯軍的退路切斷,在短短的20多天內迫使法國投降並佔領整個法國。

    還有就是在德國已經快要日落西山的時候,他還能敏銳的抓住盟軍警戒鬆懈的時候,策劃出一場堪稱完美的阿登突襲戰役打啦盟軍一個措手不及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特勒的軍事才能還是很高的。

    說特勒的軍事才能是蠢材。是因為在法國戰役中德軍明明已經包圍了在海邊無處可退的英法軍隊幾十萬人,卻下令德軍停止行動,放任英法軍隊大撤退到英國從而是英國有了反攻的力量。在英國還未解決的情況下,就同蘇聯開戰造成自己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

    在蘇德戰場上不聽從德軍指揮官建議執意分兵攻打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不能使德軍集中優勢兵力攻佔莫斯科,命令處於蘇軍包圍圈中的幾十萬德軍精銳部隊不許突圍,從而讓德軍損失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些都給德軍納粹德國的失敗埋下伏筆。

    所以說二戰時,希特勒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是既是天才也是蠢材。

  • 10 # 使用者5754282860

    筆者認為,希特勒是一個才華橫溢並且善於洞悉人性缺陷的高手,精於不戰而勝。於是,希特勒便依賴於這一點,並且把藝術家、宣傳家的元素帶入軍事領域,不可避免的就帶來了災難。

    據古德里安回憶,1934年初,在德國庫姆斯多夫由德國陸軍兵器局舉辦的一個武器展會上,古德里安將一支由1個摩步排、反坦克排兩個裝甲偵察排組成的小型機械化部隊展示給希特勒。希特勒看了後,讚不絕口的反覆唸叨一句話:“我有了我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德國軍隊的機械化建設由此開始。

    於是很多人包括現在一些專家學者都認為這是希特勒軍事上的過人之處。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當時希特勒出於政治目的時需要增加的一種武力上的戲劇化。雖然希特勒也十分重視機械化部隊在戰爭中的作用,但他卻不重視行政上深入細緻的安排,也沒有耐性來實行長期的計劃,所追求的指使外表上的高大上,典型的一種好大喜功、注重形式。

    之所以重用古德里安,在於他是一個非主流的軍人,這對於打壓德軍中的主流軍官團非常划算,活脫脫是為了政治目的,而不是因為古德里安作為裝甲兵創始人。

    而對於裝甲部隊的威力,希特勒直到波蘭戰役之後才逐漸認清,即便如此還是在即將開始的西線作戰中心中無數。一開始,希特勒還是贊成主流軍官團提出的以北線作為主攻方向的“黃色計劃”。只是一個偶人的機會導致作戰計劃洩密,希特勒這才轉而支援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制定的用航空兵掩護裝甲部隊從阿登山脈單刀直入的戰法。

    當古德里安指揮裝甲部隊橫穿法國大陸時,希特勒卻被這一動作搞得坐臥不寧,於是犯下了在敦刻爾克緊急叫停的錯誤,眼睜睜看著已經陷入絕境的幾十萬英法聯軍部隊插翅而飛。

    有了敦刻爾克的教訓後,希特勒這下對裝甲兵的威力深信不疑,甚至是奉若神明,將其當作包治百病的良藥。逐漸走上了把兵種戰略取代軍事戰略、軍事戰略取代國家戰略的一條越來越極端的道路,最終成就了裝甲兵的傳奇,卻帶來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災難。

    就是希特勒這樣一種奇特的軍事觀念,在短期內不止一次的賦予他極大的榮耀,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裝甲部隊再次創造了傳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規模空前的全面戰爭背景下,武器技術突飛猛進。希特勒這種過分追求軍備數量的軍事理念,無異於是一種資源浪費。特別是隨著蘇德戰爭的深入進行,德國的戰爭潛力一點點被蠶食,德軍的後勁也越來越差,最終淹沒在了熊熊的戰火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祭奠革命烈士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