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國讚美

    華夏文明的高峰時代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屬於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一批傑出的人物與作品,如老子、孔子、孟子、韓非子、荀子、鄒衍等等諸子百家,也出現瞭如《道德經》、《孫子兵法》、《大學》、《中庸》、《論語》等傳世名著。

    再者是唐宋時期,由唐宋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較繁榮,出現了唐詩、宋詞那個時代能流傳至今的文化瑰寶。正是由於唐宋時期的社會穩定繁榮,使文人有精力推動文化思想的發展與傳播。特別是宋朝鼎盛時期的國民產值佔到了全球的60%,科技高度發展,人口增長很快。文化領域出現了宋明理學。那麼,經濟這麼繁榮,文化這麼發達的帝國怎麼說滅亡就滅亡了呢?難道說文化與帝國有悖論嗎?

    其實,文化與帝國是不會產生悖論的。 一個國家,光是文化經濟繁榮是不夠的,還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保障,才能抵禦外來的侵略,與內部的紛爭。宋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原因是重文輕武,不重視國家軍事武裝的建設,總是沉浸在歌舞昇平當中,沒有看到列強的侵略之心。所以在外患之中難以自保。

  • 2 # 孝容可舉

    試商榷華夏文化與帝國的二律悖反

    華夏文化的巔峰期(或鼎盛期),大致有三個時期:周朝的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宋朝時期。

    若論文化與帝國的二律悖反,則只有結束春秋戰國混亂的大秦帝國和延用隋制的大唐帝國。(雖然有“宋亡之後無華夏”之說,但宋稱不上帝國。)

    帝國(empire)是指帝王世襲制,領土遼闊,統治或支配民族眾多,擁有極大的國際影響力,高度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也特指實行君主世襲制,有殖民地或無君主恣意向外擴張的有影響力的強大國家。(目前學者還未有明確定義)

    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衝突。

    文化與帝國是如何形成二律悖反的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文化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帝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文化的繁盛需要包容和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也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援。帝國的強大則需要專制的國家機器和政治機構,同樣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撐。此時,文化與帝國形成二律悖反。

    周朝王室威望的衰微,經過犬戎之亂,到楚子“問鼎”,便徹底“禮崩樂毀”。周朝進入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的動盪時期。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各方諸侯為奪取政治霸權和道德制高點,千方百計地發展自己的實力。各方諸侯也十分注重培養和發展為自己服務的人才。也就出現了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華夏文化鼎盛期。

    “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勵精圖治,透過商鞅變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脫穎而出,最終由秦王嬴政完成統一的偉大壯舉。大秦帝國建立,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係發生的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至其末年,諸國由分裂歸於統一;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了力求兼收幷蓄、冶熔各家學說於一爐的趨勢。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機器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機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所以,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

    秦帝國採用了極端措施“焚書坑儒”,華夏文化的近五百年巔峰期戛然而止。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同理,也加快了秦帝國滅亡的歷史程序。

    大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來不想多說,但對於華夏文明太重要了。)

    東漢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相仿於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的中世紀黑暗時代。到東晉時,經過漫長的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疲憊、頹廢、迷惘。中國已經接近死亡了,在中國大地上佔統治地位的已不是漢人。五胡、十六國亂我中國,這時的中原人已不是漢時的中原人,漢人不到八百萬,快滅種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有一較短時間的統一外,全國基本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實現統一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全中國各階層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天佑中華!在中國黑暗的歷史時期出現了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皇帝一一隋高祖文帝楊堅。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大亂嚴重分裂,經過九年的統一戰爭唐朝(618—907年)建立。所以史學家常把“隋唐”並稱。隋唐時, 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隋唐時期,採取開放政策,不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將中國繁榮發達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發展,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禮俗的巨大影響而中國化了。在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達到興盛的頂峰,佛學水平超過了印度,並使中國取代了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對開明,文禁較少,又使這時的科學技術、天文歷算進步突出,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詩、詞、散文、 傳奇小說、變文、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都有巨大成就,並影響著後世與世界各國。文學以唐詩成就最大。以 初唐陳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為傑出代表。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兩項均出現於這一時期。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餘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唐代開詩賦取仕之風,大大促進了詩歌的繁榮。透過科舉考試,讓作詩成為入仕之道,這必然促使世人對詩的努力學習和鑽研。當時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幾乎都是詩歌作者,詩成了知識分子學習、鑽研的必修科目。這種重詩風氣對唐詩的促進是可想而知的。除知識分子之外,科舉普遍地吸引中下層社會的人入仕。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生活的磨練,其詩作題目材與生活更加貼切,內容更加豐富,意境更加高遠,這正是唐詩千古不朽的魅力所在。唐代大多數詩人都走過科舉之路,唐詩百花紛呈的繁榮局面與科舉增設詩賦密不可分。

    大唐帝國政權的滅亡就像生命一樣,歷經強盛和衰敗。唐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分水嶺,一般被認為是安史之亂。

    唐朝的衰落,緣於朝廷對權力的下放,導致出現了像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的局面,即節度使對在地方事務上說了算。本質是唐帝國的統治者放鬆了中央集權的控制,導致國家機器運轉失靈,組織機構潰散。華夏文化的繁盛隨著唐帝國的衰落,陷入了低迷。

    透過文化與帝國的二律悖反分析,我們應得到警示:文化的自由是相對的,民族的復興要居安思危!

  • 3 # 醉哪吒

    中華「思想」的爆發期,在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因為當時,沒有統一的皇權帝國,來限制言論自由、來鉗制個性思想。

    不過,思想是思想、文化是文化,兩者只有一半關聯。就算是在秦朝之後、集權的帝國時代,文化依然活躍。比如,唐朝的詩歌算是精英文化、宋朝的說書算是草根文化。

    不但中國,環顧地球,其它國度的思想爆發時代,也只是偶爾,而不是常態。

    ①3000年前,猶太族機緣巧合,編寫成世界上第1部一神教聖經,深遠影響整個西半球。基督教、回教,都是猶太教衍生的一神教。

    ②2500年前,希波戰爭導致雅典威望大增,整個中東的知識,都往希臘輸送,被雅典的思想家消化、總結,創生了古希臘科學哲學。

    ④佛陀就是頭陀中結出的碩果,照亮了整個東半球的精神世界。印度佛教滋潤西域、南洋、中國、日韓。朱熹理學,就是吸收佛教精華之後,煥然一新的新儒學。

  • 4 # 晴之黎明

    首先我認為文化的高下不能和社會力量的大小化等號,因為這無法評判文化本身。

    從這個不似正確的方向來看,也就是說發展指標不能代表文化本身,也就是說文化巔峰問題可能和我們常說的盛世帝國不是一回事。

    那麼我們再回到文化本身來討論,何為文化的巔峰?從最基本來看,一定是文化本身成長最多元繁盛的狀況,而不是社會各種指標及GDP最漂亮的狀況。我想這點大家應該容易認同。那麼文化的繁盛不應是獨木成林,或者林子裡只有一種樹,這肯定不是巔峰的樣子,反而給人以文化生態惡化的直觀感受。

    因此文化的巔峰應該是文化多元繁盛而茁壯的一個歷史時期,即百花齊放,又各家爭鳴,爭奇鬥豔,生機盎然。

    從這個角度望去也,華夏文化也只有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符合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是可以稱為中華文化的巔峰時代的。

    而帝國一統之後,雖然GDP指標漂亮了。但是文化的發展環境變了,為了一統的需要,不再有文化多元繁盛的政治土壤,因此繁盛而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沒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也就難再現了。文化於是變成了一大片人工修剪的人工林,可能依然看上去茂盛整齊。但是卻不復百花齊放繁盛多元的條件了。而這已經是文化巔峰之後了,而這種形態不應該代表文化巔峰。

    因此我覺得盛世帝國都是文化最整齊的人工林時期,卻非是文化的巔峰時期。這個悖論也許可以這樣來解釋吧。

  • 5 # 夜空天下

    文化的巔峰出現在華夏文化圈形成擴充套件時期,那就是唐宋時期。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蘊,作為一個帝國,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走不遠。如果光有文化,沒有武力,稱不上帝國

  • 6 # 嵩山道士

    華夏文化的巔峰是唐宋時期。文化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中國文化自伏羲奠基,以後幾千年就是在這個主幹上成長髮展的,它影響著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學是文化這頂CROWN上的明珠,中國文學唐朝時候達到頂峰,至今沒有超越。李白的張揚浪漫,白居易對社會人生的深切關懷,李商隱對愛情親情自然之情鬼神莫及的塑造,李賀的奇異,岑參的壯氣,王維的入定,崔顥的遼遠,,,詩人們不可思議的創造力,古今中外罕見!而最大的文豪杜甫,把華人的靈魂締造得那樣堅固,天人合一的人生,根深葉美;人生理想的追求,那樣堅定;對廣大人民真切關懷,對蟊賊奸佞的蔑視和痛恨;對友人的緬懷,對人才的讚美;對人性的輓歌,對藝術的執迷,,,杜甫把天人的方方面面都以最醇厚最美麗的文筆刻畫出來了,藝術就是他的生命,生命化成了藝術,締造出了人類登峰造極的美的殿堂!陸游說,“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元不死”,魯迅說“杜甫至今好像還活在社會上”。是啊,杜甫至今還活著,他塑造了華人最莊嚴的精神殿堂,怎會從人們的腦海裡離去呢?

    讓我們再聽一遍唐朝樂隊的《夢迴唐朝》:憶昔開元全盛日,安得廣廈千萬間,,,

    文化的起伏和帝國的興衰有二律悖反的現象嗎?擺出兩個命題:強大的帝國會產生繁榮的文化;強大的帝國會鉗制文化的繁榮。很明顯,這兩個命題都是可以成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崑山騎電動車的男子被判防衛過當或者故意殺人,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