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葉滿山
-
2 # 津豫家庭生活
畫:一張弓,弓上掛著一 個香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註釋]
這一首是寫賈元春的。
1.“二十年”句——這是說元春到了二十歲(大概是她入宮的年紀)時,已經很通達人情世事了。
2.“榴花”句——榴花似火,故用“照”字。以石榴花所開之處使宮闈生色,喻元春被選入鳳藻宮封為賢德妃。用《北史》事:北齊安德王高延宗稱帝,把趙郡李祖收的女兒納為妃子。後來皇帝到李宅擺宴席,妃子的母親宋氏送上一對石榴,取石榴多子的意思,表示祝賀。冊子上所畫的似乎也與宮闈事有關,因為“弓”可諧“宮”,“櫞”可諧“緣”。但這也只是一種可能。
3.“三春”句——“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暗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爭及”,怎及。意思是元春的三個妺妺都不及她榮華貴。
4.“虎兔”句——說元春的死期。“虎兔相逢”,原意不明。古人把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虎兔可以代表寅卯,說年月時間,如後四十回續書中說:“是年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月。”但這樣的比附,對這部聲稱“朝代年紀,失落無考”的小說來說,未免過於坐實。事實上即使是代表時間,也還難以斷定其所指究竟是年月還是月日,因為後一種也說得通。如蘇軾《起伏龍行》:“赤龍白虎戰明日”,句下自注雲:“是月丙辰,明日庚寅。”即以龍(辰)虎(寅)代表月日。又有人以為“虎兔相逢”乃影射康熙死胤禎嗣位於壬寅年,明年癸卯元雍正事。此外“虎兔相逢”還可解釋為生肖屬兔的人碰到了屬虎的人或者碰到了寅年等等。又所根據底本屬早期脂本的《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和“已卯本”中“虎兔”作“虎兕相逢大夢歸”,就有可能暗示元春死於兩派政治勢力的惡鬥之中。“大夢歸”,指死。
[鑑賞]
參見《紅樓夢曲·恨無常》。
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芳魂銷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說明]
這首曲子是說賈元春的。曲名“恨無常”,暗示元春早死——無常是佛家語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滅、變化無常,後俗傳為勾命鬼。元春當了貴妃,但“榮華”短暫,忽然夭亡。這裡兼有兩層意思。
[註釋]
1.喜榮華正好——指賈元春入宮為妃,賈府因此成為皇親國戚。
2.恨無常又到——指賈元春之死。無常是佛家語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滅、變化無常,後俗傳為勾命鬼。元春當了貴妃,但“榮華”短暫忽然夭亡。這裡兼有兩層意思。
[鑑賞]
賈府在四大家族中居於首位,是因為它財富最多,權勢最大,而這又因為它有確保這種顯貴地位的大靠山——賈元春,世代勳臣的賈府因為她而又成了皇親國戚。所以,小說的前半部就圍繞著元春“才選鳳藻宮”、“加封賢德妃”和“省親”等情節,竭力鋪寫賈府“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是,“豪華雖足羨,離別卻難堪。博得虛名在,誰人識苦甘?”試看元春回家省親在私室與親人相聚的一幕,在“榮華”的背後便可見骨肉生離的慘狀。元春說一句哭一句,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完全像從一個幽閉囚禁她的地方出來一樣。曹雪芹有力的筆觸,揭出了封建階級所欽羨的榮華對賈元春這樣的貴族女子來說也還是深淵,她不得不為此付出喪失自由的代價。
但是,這一切還不過是後來情節發展的鋪墊。省親之後,元春回宮似乎是生離,其實是死別;她喪失的不只是自由,還有她的生命。因而,寫元春顯貴所帶來的賈府盛況,也是為了預示後來她的死是庇廕著賈府大樹的摧倒,為賈府事敗、抄沒後的悽慘景況作了反襯。脂批點出元妃之死也與賈家之敗、黛玉之死一樣,“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不過,在現存的後四十回續書中,這種成為“大過節、大關鍵”的轉折作用並沒有加以表現,相反的,續書倒透過元春之死稱功頌德一番,說什麼因為“聖眷隆重,身體發福”才“多痰”致疾,彷彿她的死也足以顯示皇恩浩蕩似的。
《紅樓夢》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獨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樣寫的,從“虎兔相逢”四個字是無法推斷的。曲子中有些話也很蹊蹺,如說元春的“盪悠悠,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倘元春後來死於宮中,對於築於“帝城西”的賈府並不算遠,“路遠山高”、“相尋告”云云,都很難解通的。這現在也只能成為懸案。不過,有一點,曲中寫得比較明確,即寫元春以託夢的形式向爹孃哭訴說:“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這豈不是明明白白地要親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為前車之鑑,趕快從官場脫身,避開即將臨頭的災禍嗎?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僅標誌著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勢,敲響了賈家敗亡的喪鐘,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統治階級宮闈內部互相傾軋的犧牲品。這樣,聲稱“毫不干涉時世”的曹雪芹,就大膽地揭開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讓人們從一個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後統治集團內部各派勢力之間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的骯髒勾當。賈探春所說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話的深長含義,也不妨從這方面去理解。
-
3 # 廈門老新
謝謝邀請!《紅樓夢》中,賈元春的判詞是,“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十年”,指的是賈元春到了二十歲入宮時,已經很通達人情世事了。 "榴花",榴花似火,故用"照"字。以石榴花所開之處使宮闈生色,喻元春被選入鳳藻宮封為賢德妃。冊子上所畫的似乎也與宮闈事有關,因為"弓"諧音"宮","櫞"諧音"緣"。 "三春",指每年春季的三個月,暗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爭及",意思是元春的三個妺妺都不及她的榮華富貴。 "虎兔",指的是元春的死期。古人把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虎兔可以代表寅卯,說年月時間,如後四十回續書中說:"是年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月。"大夢歸",指死。
-
4 # 魏永臣550
“二十年來辨是非”一句出自紅樓夢第五回,是一幅畫的詞,即“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幅畫與歌詞並沒有說是關於元春的判詞,讀者只所以將其判定為元春的判詞,大約與第三句的“三春”有關。我認為其並不是針對一個人物的判詞,如按一個具體的人物作判斷是矛盾的。元春能多大?就已經辨是非二十年。難道元春在孩童時期就辨是非的?再者,“辯是非”是判斷大是大非,也即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是以“二十年”為依據的(年,即編年史。)。這裡應該是言儒學文化觀念以二十四史之類的歷史記載作為依據辨是非。二十四史能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嗎?不能。人類應當依據什麼辨是非?應當依據探索實踐的驗證,也即未來的實踐驗證才是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
“榴花開處照宮闈”,此句是言儒學文化就象石榴花孕育石榴籽一樣,孕育產生了很多的“子”,但其果的實質內容都不大,除了一股甜水,沒有多大的作用和利用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混到皇宮當官,也即“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是言儒學文化熱衷開花落花之感嘆;“初春景”即開花落花之景。最後一句是言儒學文化必定孕育釀出大災難,“虎兕相逢”就是大災難。
“也有一首歌詞”,一個“也”字表達了歌詞沒有“畫著一張弓”重要,那麼重要的是真。“一張弓”就是真。“只見”也是強調重要的意思,就是不讓讀者見別的,只見“一張弓”這個真。“畫著一張弓”就是表達的紅樓夢一書。“畫”是虛,是假;“一張弓”是真是實。“張弓”可以理解為進攻武器或國防兵器的擴張提高;怎樣提高?就是用“一”,也即用技術創新“張弓”。“弓上”就是強弓或強而先進的兵器,怎樣實現“弓上”?只有“掛”,也即以提手(提高技術)為圭臬為引領。“香櫞”就是指的熱衷落後技術,重木不重金的文化觀念。“櫞”就是與落後木結緣有緣的文化或文化教育。
-
5 # 一片紅與紅樓夢
賈元春是《紅樓夢》中賈政與王夫人的女兒,也是賈寶玉的姐姐。
為了培養賈元春能夠被選入宮中,花費了賈府很多的財物,賈元春才被獲選進了宮。
進宮後的二十年中,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先後被皇帝御封為“女史”,再被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成了一個深得皇帝特別寵幸的人物。賈元春在宮中生活的這二十年中,雖然有著“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是由於長期幽閉深宮,難免有曠怨之苦。”
在歸省時,她哭著對父親賈政說:“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賈元春的判詞曹雪芹這樣寫道:
“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一首詞雲:
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我們來看一下“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裡有兩個諧音字的含意:
“弓”字,它是“宮”的諧音。“櫞”字”,它是“元”的諧音。
這兩個字預示了賈元春被選進宮中做女史及死於政治勢力惡鬥之中的悲慘結局。“二十年來辯是非”,賈元春自從被選入宮中到死去大約二十來年。辯是非,賈元春在宮中生活的這二十來年中,深刻的體會、感覺到了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子,到了宮中作皇帝的妃子,就如同到了“那不得見人的去處”的地方。並且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知牆外之人,做宮女,做妃子的痛苦生活。
在宮中生活的女人們,如同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一樣,自己的四面皆吃人的虎類之動物,一不注意防身,就會被吃掉自己。我們看判詞最後一句:“虎兕相逢大夢歸”是啥意思?
每一位宮中生活的女人,都得具備兩個條件,自己才會處於永不敗的地位。
一、宮中有強大的勢力與地位高的人作靠山;
二、孃家有雄厚的資金,源源不斷的送入宮中打點自己女兒身邊的勢力人物;
在朝中,王子騰死了,在孃家,賈府衰敗,沒有了送入宮中的資金,一些宮中的其她女人興風作浪,引發宮廷內部兩派政治勢力的惡鬥。
這場惡鬥中,賈元春她死了。
-
6 # 伯仲679688
【二十年來辨是非】指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23年!
據《太祖武皇帝實錄》載:在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即1626年10月1日辰時。阿巴亥被執政的諸貝勒以努爾哈赤遺命“我死後,一定要讓她殉葬”相逼。阿巴亥被迫懸樑自盡,以身相殉。
那麼,孝烈武皇后何人也?她就是努爾哈赤的最愛,第四任大妃阿巴亥。也許仍有人不知阿巴亥是誰?她其實就是多爾袞的親生母親!
因為多爾袞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他是滿清一名赫赫有名的悍將。1644年,他指揮清兵入關,清朝遂入主中原。可謂今天滿清的天下就是他打下來的。
當時多爾袞重權在握,又挾制著年幼的順治帝,凌駕於諸王之上。所以先後被順治帝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在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所以多爾袞是當之無愧的千歲。
關於他的緋聞也自然特別多。除了霸佔了侄兒豪格的福晉外,民間還一直傳言孝莊皇后也下嫁給了多爾袞……
1650年冬,多爾袞意外從馬上摔死。他的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順治帝大怒,掘其墓鞭屍。紅樓夢恰恰就是一部記錄大清宮闈秘史的密碼本。他就是紅樓夢裡那個壞了事的“義忠親王老千歲”!
而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是緋聞不斷。1620年,努爾哈赤的兩個庶妃告發:大福晉阿巴亥和努爾哈赤的兒子、大貝勒代善來往密切,兩人關係曖昧。阿巴亥曾深夜出宮,到大貝勒府和代善幽會。
努爾哈赤不願家醜外揚,向眾人解釋說:“我曾說,待我死後,要將我的幼子等以及大福晉,託大阿哥照顧撫養。以有此言,大福晉傾心於大貝勒”,平息了這場風波。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到了八月病勢加重。臨死前,努爾哈赤把阿巴亥叫到身邊。兩人商討了關於讓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繼位、大貝勒代善輔政等事宜。
但努爾哈赤死後,代善竟棄阿巴亥而去,轉而支援皇太極登基。為了確保多爾袞的母親不阻撓,眾貝勒必須逼迫其自盡。於是,便駭然發生了開頭的一幕,執政的諸貝勒要求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阿巴亥被逼,不得不懸樑自盡,以身相殉。事情根本就不是清史上所記載的這樣。
孝烈武皇后實際上並沒有懸樑自盡。因為在死之前,阿巴亥則辯稱,努爾哈赤在去世的前五天,自己就一直隨侍在旁邊,當時大汗並沒有流露出這樣的意思。可見,阿巴亥並沒有想死,也不甘心去死,因為汗位本來是她兒子的,她是未來的皇太后。而是被皇太極搶走了汗位後,強行勒死的。
真相就寫在紅樓夢第十八回,在賈妃省親時演的第二齣戲《乞巧》那裡,脂硯齋批曰:“《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一語道破了賈元春真正的死亡真相。原來,《長生殿》講述的是楊貴妃在馬嵬驛,被亂軍勒死一事。據《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可見,楊貴妃是被勒死的。由此證明阿巴亥也確確實實是被判詞上所暗示的那張弓勒死的。這才是元春口中所說的:“皇宮是個不得見人的去處”的真相!
1626年,為農曆丙寅年,為虎年。而皇太極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1627年,為清(後金)天聰元年,為農曆丁卯年,正好是兔年。
阿巴亥,這個大悲劇人物。她恰恰應了“虎兔相逢大夢歸”,死在了虎兔年之交!應了那句“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大清皇家的子孫為了爭奪皇位,全然不念手足之情,互相殘殺。方令《紅樓夢》作者哭成此書矣。這正是作者透過密碼披露的一段大清宮闈秘史!
-
7 # 飛露灑我裳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二十年來辯是非”,這裡的二十年,應當不是實數,而是虛數,泛指二字開頭的歲數。
如果“二十年”是實數,與之對應的只能是元春晉升賢德妃的年齡,結合各方面來看,這個推測可以成立。
參考寶釵入京參選的年齡,大概十四歲,元春入宮也差不多是這個年齡。入宮做女史,年齡不能太小,女史是宮中女官,身份類於唐朝的上官婉兒,司掌校書、校學、中訓等職,年齡太小不能勝任。但是女史們入宮時,年齡也不宜太大,入宮之後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可以正式上崗,工作幾年之後,要在她們還不至於是大齡剩女的時候放出去結婚。古時候的結婚年齡普遍偏小,宮裡放人要在適婚年齡以內。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時候寶玉七、八歲,元春和寶玉“其名份雖系姊弟,其情狀有如母子。”元春若不是大寶玉六七歲或以上,情狀不大可能像母子,也不可能在寶玉三四歲的時候便有能力教授“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內”。元春入宮的時間離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時間不會太遠。
元春十四歲入宮,在寶玉大約十三歲的時候晉升賢德妃,此時元春正好二十歲左右。如果“二十年來辯是非”的二十年指的是她年齡,她晉封賢德妃時辯的是什麼是非呢?
首先排除“辯是非”的物件是秦可卿,綜合各方面因素,秦可卿不可能是公主。
劉心武老師主張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廢太子胤礽之女,秦可卿的生母是廢太子的小妾,此時因廢太子之故被監禁於宗人府,在即將臨盆時死了。宗人府將該小妾的屍體送出去,賈府的原型——曹家發現小妾腹中的胎兒還可以存活,將其救下來,放在秦業的原型家裡撫養,長大之後接入府中,成為賈蓉原型的妻子。
先不說這個過程的玄幻程度有多不可信。即便這個過程可行,且行動成功了,對於賈府而言,秦可卿的公主身份,只有在她的兄弟,也就是廢太子之子弘皙掌權之後,才有價值,在此之前,最好保密。一旦賈府收藏廢太子之女作為政治投資的行為被皇帝發現,賈府背叛皇帝的嘴臉不就顯露無疑了嗎?廢太子之女,不過是個女兒之身,對皇權沒有直接威脅。只有這個公主的夫家和她兄弟——弘皙勾結起來,才有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公主活不成了,賈府也難保全。
唐朝時期的高陽公主和丈夫房遺愛捲入謀反事件,房遺愛之兄房遺直向唐高宗李治舉報高陽公主夫婦謀反,房遺直一系無恙,房遺愛與高陽公主皆被殺。如果元春揭露秦可卿的公主身份,最多隻能將功補過保住榮國府,寧國府則很難無咎。而且,既然是將功補過,哪裡還有餘功給元春邀寵?
既然秦可卿的身份已驚動皇帝,皇帝下密令將其處死,此時該有多少雙大內密探的眼睛盯著賈府?賈珍在秦可卿死後,哭的像個淚人,恨不能代其死,願傾其所有為可卿治喪。賈珍想表達什麼?這是罵皇帝還是罵元春?既然秦可卿的身份敏感,此時賈珍該處處避嫌才是。
除了類於漢獻帝之流的大權旁落的皇帝外,歷史上哪個皇帝寵幸後宮不是憑自己的喜好,皇帝如果對元春沒興趣,不會因為“揭露之功”便將她從女史晉升為妃,大可以透過提升賈政等人的官職對其進行獎賞。
賈府為了自保,不會輕易透露秦可卿的公主身份。賈府如果揭露秦可卿的身份,必定是在形勢危急之時為求自保,此時揭露之功只夠保命,不可能為元春邀寵。賈珍為了避嫌不會在喪禮上表露出傷心欲絕狀。皇帝不會為了獎賞某位女性的功勞便寵幸她。綜上所述,秦可卿不是公主,元春揭露秦可卿身份而晉升為妃的推理不能成立。
理解“二十年來辯是非”,得結合曲子《恨無常》一起解讀。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啊,須要退步抽身早。
“喜榮華正好”。此時元春剛剛得寵,從女史晉升為妃子,年齡在二十歲左右。正是秦可卿所說的“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勝”。元春在這個時候,得一門心思留住皇帝的恩寵,無暇顧及“辯是非”。
元春在十六回的時候晉升為妃,到七十二回,從書中的一些細節來看,已經是三年之後了,元春二十三歲左右。七十二回,夏太監打發一個小太監來賈府索要二百兩銀子,此前這位夏太監已經在賈府取走了一千二百兩銀子。另有賈璉所說的周太監來賈府索要一千兩銀子,應慢了就不自在。
太監敢大搖大擺地來賈府索要銀子,說明元春在此時已經不是特別受寵了,皇帝有了新寵,她得透過太監的幫助才可分的皇帝的一星雨露。這時候的元春疲於保位,仍然無暇顧及“辯是非”。
“恨無常又到”。元春失寵,新受寵的妃子極有可能是賈府政敵之女。宮內爭寵通常與宮外爭權並行,要想扳倒賈府,得先置賈府的保護傘元春於死地。就這樣,元春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宮裡宮外拉鋸爭鬥,大約兩年之後,由於寵妃讒言,皇帝賜死元春。元春是受過皇帝寵幸的妃子,不能殺頭,按宮裡的規矩,只能賜鴆、賜三尺白綾,令其自殺。“盪悠悠,把芳魂消耗”,從字意上來看,元春可能是被賜白綾上吊自殺。這一點筆者贊同劉心武老師的推測。此時元春大約二十五歲左右。
三尺白綾送到之時,死亡已在眼前,此時的元春,思想才達到了“辯是非”的高度。人在面對死亡的那一刻,往往會豁然開朗,明白執拗的爭鬥不過是“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登高必跌重,何須爭奪忙。
“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啊,須要退步抽身早”。賈府住在京城,天子腳下,不能說是“路遠山高”。皇宮九重,宮規森嚴,皇妃不能隨意進出,雖然父母就在皇宮外面,也像是山高路遠,難以到達。
元春死時,也像秦可卿報夢鳳姐一樣,給賈政夫婦報夢,囑託他們“須要退步抽身早”。歸田辭官,遠離權利鬥爭。
可是皇帝的刀已磨亮,政敵的弓已拉滿,賈府正如智通寺門旁的那副破對聯所表:“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元春死後,賈府隨之倒塌。
元春從入宮到受寵再到被殺共歷時十年左右,晉升為妃到賜死時,有五年左右。可卿對鳳姐說:“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可見元春為妃的時間不會太長,最多不過五年。
“二十年來辯是非”,這個二十年並非實數。元春在二十歲時,尚沒達到“辯是非”的境界。她也不可能在宮裡待二十年之久。“二十年”應是她的年齡二十多歲的一個虛數。詩句裡的數字常是虛數,比如李後主的《破陣子》開篇兩句——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南唐享國三十九年,四十非準確數字,三千里地也不是準確數字。曹公在這裡用“二十”,也不應該當成實數來一五一十的對應。
元春的“辯是非”,就是《紅樓夢》一僧一道的“好了”哲學。書中人物裡,參悟到“好了”的還有甄士隱、賈寶玉、柳湘蓮、尤三姐等。“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榮辱自古週而復始,豈人力能可報常的”。“好了”哲學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是歷經過大起大落的人特有的堪破世務、消極遁世的情緒。“好了”哲學又告誡世人功名利祿皆為Phantom,不需執著於追求,這對於我們來說並非全是消極,起碼教會我們少一點貪婪多注重修性。我們大可以存其優、退其劣,在人生的道路上輕裝上陣,少走彎路,直達人性的完善之道。
-
8 # 房產經紀人小高
賈元春在《紅樓夢》當中是個很偉大的女性,她的偉大之處在於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其他人的青春。
賈元春在《紅樓夢》當中的出場很少,書中唯一提及的幾處是元春被皇帝選為賢德妃,其次就是元春省親,最後是元春生病賈母等眾人進宮照顧。
這些細節也只是穿插在其他故事主線當中略微提及了一下,並且並未重點交代元春的真實情況。
唯有第五回當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中提到了有關元春的判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宮處照宮闈,三春不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夢歸。
這首判詞很清楚的解釋了元春的一生,第一句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說元春嫁入皇宮已經有20年了,不過這種解釋似乎將《紅樓夢》每個人的年齡都增大了,要知道《紅樓夢》當中的年齡問題,像寶玉是13歲左右,林黛玉是12歲,王熙鳳17或者18歲的樣子,由此推測元春的年齡也應該在20歲左右,所以第二種解釋是賈元春是20歲進入宮中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指元春被皇帝冊封為賢德妃。三春不及初春景,這裡的三春指的是元春的妹妹,迎春,探春,惜春,這三妹妹妹都不如自己姐姐有本事和能力,迎春在《紅樓夢》當中被稱為二愣子,做事情沒有主見,探春則是有能力管家但是出生並不好,他的親生母親趙姨娘是她一生痛苦的根源,惜春則是膽小,最後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尼姑。唯有元春被皇帝看中冊封為賢德妃,為鞏固賈家勢力做出巨大貢獻。
最後一句話中虎凹可能指的時間,暗示元春死亡的時間,凹也可以指兔子,老虎和兔子爭鬥,也暗示政治鬥爭,說明了元春的死因。
-
9 # 九州放歌
元春的判詞中有兩句話就是,20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這顯然是和唐代張祜的宮詞中的兩句詩有關,那首唐詩是這樣的故國三千里深宮20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何滿子是什麼人呢?
何滿子是唐朝時候的一個著名的歌唱家,拿現在的比喻來說就是當時的非常紅的一個歌手,然而就是這個歌手犯了死罪,在臨刑的時候他唱了一首非常幽怨的歌要求免他的死罪,但是並沒有得到允許最後還是被殺掉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元春到最後的結局是不好的這也寫出了元春的命運。
1、這句話說明了什麼意思呢?這說明了元春在宮廷生活中是不幸福也是不愉快的而且伴君如伴虎元春的遭遇正是這20年來辨是非的寫照。元春在金陵十二釵中出場最少但是她在賈府的作用甚至在書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元春就是賈府在朝廷中的靠山。紅樓夢透過描寫元春的遭遇把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與朝廷的政治風雲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加深了這個書的政治主題。文學藝術都講究的藝術的打擊力量放在最後把元春才選鳳藻宮作為書中的伏筆來寫,表現了賈府當時的興旺,書中這樣寫,賈政自元妃歸省之後居官更加勤慎,皇上見他人品端方風聲清肅,因特將他點了學差也無非是選拔真才之意。賈政的才華實際上是沒有多少才華的皇上因為相信元春所以才任命了他的職務這只是一個藉口罷了。
2、元春的判詞後兩句第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是寫元春的結局。到最後元春再去世以後皇上對賈府也是加了很多的恩典,再到最後的時候賈府被抄應該是和圓圈有很大關係的,在續書紅樓夢的40回當中賈府又興盛了起來顯然和曹雪芹描寫的原意是不相符的,總的來說紅樓夢中元春的20年來辨是非,就是說元春在去世以後賈府的遭遇到底是敗落了,同時呼應了賈府在當時雖然家大業大但都是和當初的冷子興說的那樣雖然外面的架子沒倒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內囊也都盡上來了的論斷相呼應。總的就是這個意思。
-
10 # 紅樓夢明清易代
紅樓夢是一部完全用隱語寫成的小說。書中二十也不是一個具體數字。紅樓夢隱寫明亡清興歷史故事。包括二十在內的所有阿拉伯數字都是符合紅樓夢主旨而被作者設定各種影射意的。二十這個數字,從隱寫角度來看,代表的是書中明清易代這個故事發展時間線的由起到末!
回覆列表
《紅樓夢》中賈元春的判詞是: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這裡的“二十年來辨是非”,很多都這“二十年”是指元春進宮二十年。其實我覺得不是。
元春進宮的時間應該是在她十四五歲,或者再小點,十三四歲,如果這個年紀進宮,然後在宮裡過二十年,差不多也該三十三四的樣子了。
所以,我覺得這裡的“二十年”,應該是元春二十歲。
再看後面的“辨是非”,辨的是什麼“是非”?辨這裡應該是分辨的意思吧。
二十歲的元春分辨出什麼“是非”?
這裡想想元春封妃的時間線,元春是在秦可卿死了之後才封的妃。秦可卿的身份,很多都猜測是皇族之人,或者就是廢太子的女兒,也就是書中所說的犯了事的老義忠親王。
這裡,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賈元春知道了秦可卿的身份後,告發了秦可卿,導致秦可卿身亡,而她也藉此機會得以封妃。
所以,這個“二十年來辨是非”,辨的應該是秦可卿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