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合媽媽讀心理

    陪伴,唯有陪伴。

    孩子出生後,沒有任何的自主能力,幼小的他吃喝拉撒都需要別人照顧,而這個照顧他的人一般是母親,在他餓了、冷了、困了、煩了的時候,母親都會用溫柔、耐心地幫助他。

    當母親離開他時,他就會顯得煩躁不安,大哭大鬧,直到母親重新回到他身邊,才能再次安定下來。這個時期的孩子見到陌生人,也開始緊張、害怕、膽怯。

    這種早期情感依戀的形成,對孩子今後的認知,社會效能力的形成,對他人的信任、依戀和智力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母親能夠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就能安然自在地玩耍以及探索周圍的一切,慢慢地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形成上述所說的各項能力,學會與人交往,學會適應社會,較快樂順利地度過一生。

    如果母親在孩子生命早期突然離開,就會破壞孩子依戀情感的形成,沒有建立情感依戀的孩子,將嚴重缺乏安全感,無法形成良好的人格,在今後的生活中出現不善於與人相處、膽小敏感、自卑懦弱、不能很好地面對現實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孩子的一生都會受限,阻力重重,許多別的孩子很輕鬆就能達成的目標,對於他來說,卻需要一次次克服心魔、戰勝黑洞,付出成倍的努力。如果不能自我覺醒,一生都會磕磕絆絆,很難擁有成功的事業與幸福的婚姻。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個專題講座中談到:人在幼年時期,滿足安全感是極為重要的,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熟悉的環境、親切的夥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車更容易讓孩子形成Sunny與健康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幼年時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心理Sunny、健康,而那些出現心理問題,甚至過激行為的孩子,大多在年幼時缺少父母的陪伴。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太容易,只需要在他年幼的時候離開他。希望為人父母的都能善待生命,好好地陪在孩子身邊,不要讓你的努力成為一場泡影!

    -END-

  • 2 # 心生領界

    在寶寶有需求的時候,看到他的需求,及時迴應。

    袁瀟瀟 法學碩士 “七巧板”兒童生命發展專案 講師團成員

  • 3 # 孕媽悄悄

    嬰幼兒時期(0-3歲)是心理現象發生和發展的起始階段,是依戀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在此時期,如果看護人尤其是媽媽作為安全基地(secure base),能夠給予寶寶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關愛,寶寶就會覺得舒適與安全,與看護人建立起安全型依戀,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勇於自信地探索外面的世界。 那麼,建立安全型依戀,幫助寶寶獲取最初的安全感,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保持看護人和嬰幼兒穩定的撫養關係 不要頻繁地更換主要看護人,以免引起寶寶的不安和焦慮。 爸爸媽媽最好能夠多陪伴寶寶成長,即使要上班,也要儘量帶在身邊,因為誰也替代不了父母對小孩的愛。 如果爸爸媽媽白天要上班,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幫忙照顧的,儘量不要太頻繁更換,比如這個月放爺爺奶奶家下個月放外公外婆家這種方式是最不可取的! 如果長輩也無法幫忙照顧的,需要請阿姨的時候,請儘量選擇一個喜歡你的寶寶,能夠做得比較長久的阿姨。而且要給寶寶相當長時期的與阿姨培養感情,也就是培養信任感的時間。

    2.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特別是和諧的夫妻關係 在溫暖、和諧、互助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寶寶,能感受到看護人彼此的關心和謙讓,感受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巧妙解決家庭糾紛等,這些都會使嬰幼兒感到安全和溫馨,有助於安全感的發展。 有了寶寶之後,可不要因為有了寶寶忽略了夫妻關係的經營哦!無論有沒有寶寶,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永遠都是第一位的,良好的夫妻關係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的基石。

    3.創設有規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 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都還很不完善,如果生活環境多變而且變化突然,會使他們感到不安全。因此,創設有規律和秩序的生活環境很重要。 有了寶寶,尤其是寶寶還比較小時,可不要經常瞎折騰啦,別任性動不動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哦。寶寶需要生活的確定穩固感,如果寶寶飲食,睡眠環境都經常變換,不利於寶寶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哦~

    4. 積極安撫,拒絕冷漠 很多家長們會認為小孩子抱多了不好,哭的時候不要抱,不哭才抱。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太可取的。對於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哭是他們表達情感和需求的主要的方式,是他們的“語言”! 寶寶哭的時候,要積極地安撫,去了解哭的原因,及時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 積極的安撫方式有:身體接觸(如擁抱撫觸)、目光交流(如微笑注視)、專注交談等。哭了不抱,或者哭了衝寶寶發脾氣,這種都是萬萬不可取的,是對寶寶安全感的傷害! 所以,媽媽們在寶寶面前要注意控制好情緒哦。

    5.耐心陪伴多互動 有時間儘量多和寶寶待在一起。作為媽媽,你的某些個人愛好在面對寶寶的時候當然只能犧牲了。陪寶寶一起堆積木、看書、做遊戲等,甚至最單純的聊天,寶寶的任何小活動都可以。 親子互動會讓你和寶寶的關係更親密,當然前提還是:媽媽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平等地跟寶寶溝通,融入寶寶的世界。

    6.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的好處太多太多啦,除了對於媽媽和寶寶的身體健康,對於寶寶建立最初的安全感非常有益。 母乳為寶寶和媽媽之間建立一種特殊紐帶。在0-3個月,寶寶的安全感主要是透過觸覺實現,母乳餵養的時候,媽媽懷抱著寶寶,全身心地關注寶寶,給予寶寶溫暖的對視和撫摸,從生理上和心理上讓寶寶感到安心和滿足,建立最初的安全感。 瑞典和英國的專家發現,經母乳餵養長大的孩子,抗壓能力更強。德國一項新研究還發現,兒時母乳餵養的孩子,成年後患抑鬱症的風險相對較小。這可能是因為早期的母子身體接觸能給孩子安全感,更能促進母子感情。

  • 4 # 熊娃大變身

    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依戀是指孩子在3歲之前,與母親或者其他主要養護人之間形成的一種親密情感,這種關係對幼兒來說非常重要,是他們安全感的基礎,對一生的情感關係和對外探索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依戀關係的特點

    對幼兒來說,這種依戀關係主要是指與母親或者主要養護人之間的一種相互的親密情感。具有良好依戀關係的親子,媽媽也一定捨不得離開孩子,媽媽會表現得非常關心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自然學會關心媽媽。

    具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兩個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具有默契似的,彼此的行為能夠同步,雙方都能積極的迴應對方,並按照對方的感受和行為步調來調整自己的迴應。如果一個母親不敏感,總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安排孩子的生活節奏來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親子關係是疏遠的,很難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的發展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依戀關係不僅僅需要雙方互動,還依賴於嬰兒的發展水平,嬰兒的依戀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 無社會性階段(0-6周)

    任何刺激都會引起剛出生嬰兒的關注,沒有任何對人類的偏好。

    2、 未分化依賴階段(6周-7個月)

    開始偏好社會性刺激,相對應物品刺激,更喜歡與人互動,對任何的關注都會感到快樂,沒有表現出更為喜歡某人。

    3、 特定依戀階段(7個月-9個月)

    開始形成只對一個親密者形成依戀,一般來說是母親。

    4、多重依戀階段(形成特定依戀幾周後)

    對母親有很好依戀的孩子,能對其他人形成依戀,當母親不在家的時候,不會有很高的焦慮,可以愉快的渡過母親不在身邊的時光。

    依戀關係的型別

    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採用“8個陌生情境”及“4個反應”對嬰兒進行依戀性質研究與母親(撫養者)之間形成的依戀型別。總結出嬰兒與母親(撫養者)之間的依戀性質主要有4種。

    1、 八個陌生情境

    A、母親和嬰兒一起進入實驗室

    B、母親在實驗室陪孩子玩耍

    C、陌生人進入實驗室,並和母親談話,觀察孩子對陌生人的反應

    D、家長離開,如果嬰兒感到不安,陌生人安撫嬰兒。

    E、母親返回實驗室,和嬰兒打招呼,如果嬰兒感到不安,並及時安慰嬰兒,陌生人離開。

    F、母親離開

    G、陌生人進入實驗室,安慰嬰兒

    H、母親再次進入實驗室,和嬰兒打招呼,如果嬰兒感到不安,就用玩具吸引嬰兒

    2、 4個反應

    a、探索行為:形成安全依戀,就會自動探索

    b、對陌生人的反應:母親在場能夠緩解陌生人焦慮

    c、分離反應:分離焦慮

    d、見到母親的重聚反應

    安全型依戀(理想的積極狀態):

    嬰兒把母親當著安全基地,與母親分開時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但會獨自探索,對陌生人表現很隨和友好,當與母親重聚時會積極的與母親接觸並表現得高興。

    抗拒型依戀(焦慮型):

    在與母親分離的時候,很不願意母親離開,會用哭鬧的方式阻止母親離開,但母親離開後也能自己安心待著,而母親返回的時候,又不能像安全型的那樣很開心的投入母親的懷抱,而且表現出很矛盾和生氣,似乎孩子責怪母親剛才為什麼離開自己。對陌生人保持戒備。當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候,對陌生的環境很少探索。

    迴避型依戀:

    這種孩子對於母親比較冷漠,與母親分離的時候不會表現出不高興,重聚的時候也很冷漠,常常會迴避和忽視陌生人。

    組織混亂型依戀:

    不安全程度更嚴重,在與母親分離的時候極度壓抑,與母親重聚的時候對接近母親還是迴避母親表現得矛盾,猶豫不決。

    早期依戀對後期發展的影響

    鮑比爾在依戀理論中提出內部工作模式,他認為嬰兒與母親(撫養者)之間互動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內部工作模式,這是一種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表徵,用來解釋事件形成對人際關係的期望,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關於他人的,認為他人是可以信任的,親切的,有迴應的;或者是不可信任的,冷漠的,不敏感的。

    另一方面是關於自我的,即認為自己在需要時有能力引發注意,獲得安慰和積極反應,因此是有價值的,可愛的;或者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不值得愛的。

    也就是說,哪些在親子互動中形成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因為父母總是在自己需要的時候,能得到父母的關注,支援,能與父母積極的互動,就會認為自己是可愛的,在父母的積極關注中體驗到愛和自我價值感,同時也自然的認為,他人都是可靠的,親切的,在他們的世界中,沒有冷漠和不信任。

    如果父母不能穩定的迴應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引發他人的關注是需要付諸努力的,認為自己有時候是有這個能力的,有時候是沒有這個能力的,就不會有自我價值感。總是會自我懷疑,對他人也會因為這種早期的關係而體驗到不穩定感,不信任感。

    形成不同依戀型別的原因

    鮑比爾認為撫養者的照料方式是直接造成嬰兒不同依戀型別的原因。

    有些父母對孩子持有消極的態度,可能覺得孩子是一個包袱,或者覺得這個孩子來得不是時候,就會對孩子態度不穩定,大多數時候不願意關注孩子,不願意對孩子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做不到敏感的迴應,最終導致了親子關係成為混亂型或迴避型的依戀關係。

    父母該怎麼跟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孩子的安全型依戀對後期的發展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原因是內部工作模式一旦形成,將被整合到人格結構中,因此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少年的同伴關係,成年的戀愛關係,婚姻關係,這些親密關係都會受到依戀關係的影響。父母們應該儘量形成與孩子的安全型依戀關係,因此在以後的教養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讓自己成為敏感的撫養者,對孩子的撫養採取積極的態度

    要讓孩子獲得安全型依戀,父母們必須主動關注孩子,隨時能夠覺察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並且對孩子的需要做出積極有效的迴應。

    比如:當孩子哭鬧時,根據孩子的表現分析孩子是不舒服了還是餓了,或者是需要更換尿不溼等。馬上做出迴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注自己,這樣才能與孩子建立同步互動的積極依戀關係。

    2、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多與孩子進行互動溝通交流

    很多父母因為自身工作的原因,孩子才幾個月時就交給爺爺奶奶照顧,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這不利於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畢竟孩子長大後大部分時間是由父母教育,如果沒有較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孩子通常會表現得比較叛逆。

    在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要積極的跟孩子溝通,照顧到孩子的心理需求,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積極主動的進行情感交流,建立親子間的信任與親近感。

    3、 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愉快刺激和支援

    很多時候不是要養育者直接互動,而是要養育著對於孩子獨立的玩耍提供支援和幫助,讓孩子處於愉快的支援性氛圍中感覺到被關注,被支援,被肯定,讓孩子在心理有自我肯定感,在社會交往中才會更自信。

    4、 時刻保證不讓消極的情緒影響孩子

    任何情況下,消極的情緒給人負面的影響都是最大的,父母要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更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緒是否消極,如果實在無法把握孩子的情緒,在有必要的時候首先要諮詢專家,利用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恢復積極的情緒,重建安全依戀關係和對他人的信任。

  • 5 # 東莞肖姐

    安全的依戀感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麼,怎樣做才是重視孩子的依戀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安全地度過依戀期呢?

      1、媽媽要成為孩子的第一“依戀人”

      由於工作忙、壓力大,現在的許多父母生完孩子後,就把帶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或保姆,這樣做等於把自己的責任給推出去了。雖然,這種教養方式短時間內看不到對孩子的傷害,但是,孩子也不會白白地做出讓步,這種“只生不養”的教養方式必將是影響孩子日後成長質量的一個隱患,同時也會給整個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有一對父母,年輕而且家境又好,他們不想把時間都耗在家裡,就想著到國外去看看,認為孩子大了就沒有時間出去了。於是,他們把孩子委託給一位親戚,親戚也沒有過多的時間教育孩子。等孩子三歲時,這對夫婦回來時,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無比驚訝,自己的親生孩子把他們當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絕和他們一起生活,孩子經常對父母的問話不理不睬,更不服從父母的管教。這對父母這下嚐到了苦果,後悔不已。

      所以,每一位媽媽要成為孩子的第一依戀人,不要輕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讓別人照看,要儘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如果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讓一個小小的孩子去承擔。

      “依戀人”是指孩子在飢餓和睏乏時最想見到的人。依戀人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只有建立起對撫養人的依戀,才能在心理上形成與依戀人的依賴關係,這種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賴關係會使孩子自覺自願地接受依戀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

      一般來說,在孩子12歲之前,這種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孩子的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依戀感越重。

      如果依戀人在孩子10歲左右離開孩子或者去世,那麼,這個孩子的心理依戀就會喪失。這時,即使新的撫養人出現,也難以建立同前面依戀相同的心理關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後媽總是不如親媽親近的原因。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沒有形成過心理依戀關係,那麼,孩子的心理異常發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會性發展,比如,與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方面的性格更容易出現冷漠、拒絕他人、殘酷無情、神經質等消極的、異常的現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那些遭遇拋棄的孤兒,往往容易出現自卑、冷漠、無情等負面的性格特徵。

      因此,我想告訴父母們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和心理控制力的大小,不在於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於父母智慧有多少,更不

  • 6 # 陳家三千金喲

    各位媽媽要明白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學描述親子關係經典的理論依據叫做依戀,依戀是指嬰兒與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連結和紐帶。依戀的發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嬰兒以及母親相互作用的產物,要是嬰兒獲得安全性依戀,母親必須經常關心嬰兒的需要,當嬰兒發出各種需求訊號時應及時給予積極恰當的反應,也要不斷的調節自己以適應嬰兒的行為。因此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這種積極恰當的互動中產生的。

    其次,親子關係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按照依戀理論可以將親子關係分為三種類型,即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型,這三種類型的形成源於後天父母或其照顧者對待嬰兒的不同方式,要是孩子獲得安全性依戀家長必須學會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

    例如對幼兒時期的孩子發出的各種資訊引具備足夠的敏感,應及時給予迴應,包括積極的情緒迴應,孩子哭鬧時要及時用恰當的方式做出反應,不理會拒絕恐嚇的方式都不可取,而陪伴擁抱等肢體接觸給孩子的安全依戀也很重要,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主要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都屬於母親對幼兒不敏感不理睬拒絕恐嚇的教育方式有關,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往往不是特別融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是依戀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家庭內部關係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依戀型別成年後會有不同的表現。研究認為兒童期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依戀特徵成年以後仍然會顯露出來,所以成年人也湊合兒童一樣的依戀型別分類,安全型的孩子長大後可以很自然地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並能安心的依賴別人或讓別人依賴,不會因為關係太親密而感到不自在。迴避型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很難完全相信和依賴他人,與別人太親密會導致其緊張感,而矛盾型的孩子長大後經常會擔心自己的伴侶不是真的愛自己,擔心對方會拋棄自己缺乏安全感反覆驗證,會給對方帶來很大壓力的和不被信任的感覺,有時與伴侶關係過於親密和進展過快會嚇跑對方。

    因此親子關係不僅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它可能關乎孩子的一生。那麼上班族們該如何建立親子關係?上班族媽媽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明確分離我不能陪伴的真實意義,不隱瞞不欺騙。

    第二,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儘可能專注地陪伴孩子,那怕只有半個小時不要心不在焉的邊做事邊陪伴孩子,都透過擁抱等肢體接觸傳達對孩子的愛。

    第三,多肯定孩子,經常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告訴他,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必是多理解孩子的感受,教會孩子表達情緒,同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

    需要強調的是親子關係中爸爸的作用至關重要,有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教養的兒童他們的閱讀和數學成績比那些沒有父親在身邊的兒童更好,還有人發現父親是否參與兒童的教養影響著二至三歲兒童的智力測驗分數和十二歲兒童的學業成績,總之得到爸爸很好照顧的幼兒在品格智力和語言等多方面發展更好。而缺乏父愛的孩子有可能長大後男孩更缺乏男性品質,女孩更難和異性相處,還有可能產生焦慮抑鬱社會退縮等心理問題。就這之外父親對於孩子來說還有以下幾點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建立規則,男性的力量會讓孩子生畏,因此在建立規則方面比女性更有優勢。

    第二,增加力量感,父親一般喜歡跟孩子玩遊戲,遊戲過程中父親的力量感會傳遞給孩子。

    第三,接受成人世界,父親不會像母親那樣小心呵護,他們相對粗心,這恰好是這種粗心的孩子可以體會真正的現實世界。你會與他人互動的真實感受及需要做出的正確反應,家長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加深親子關係。

    第一無條件的愛,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好不好分數高不高是否聽話而改變,一個孩子只有感受到愛還是自尊的有價值的。

    第二肯定和鼓勵,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樂於告訴孩子,批評要適度,截止針對行為不能針對人,肯定和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 7 # 準媽媽雲兒呼呼

    多抱他,最好是母乳餵養,沒事多和他說話眼神交流,特別是他哭鬧的時候要及時抱起鬨他,這樣才才會有安全感,對你信任依賴你。

  • 8 # 小麥一家人

    我建議是1多跟寶寶對話,經常交流

    2是經常帶寶寶出去玩,,,,增長個人眼界

    3經常跟小朋友玩

  • 9 # 紫寶貝彤媽咪

    我感覺大部分孩子的依戀性是與生俱來的吧,不過有的小孩真的是挺獨立的,我也見過兩歲的寶寶可以自己吃飯睡覺。不用大人陪的。但我家孩子就不行,吃飯喝水睡覺甚至生活中點點瑣碎事都過於依賴大人,也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吧,我家大寶還好,小寶是個早產兒特別依賴媽媽,也僅僅是媽媽,想讓孩子養成依戀性習慣,存在於大人平時多陪伴孩子,畢竟陪伴是最好的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是越來越強了喲。

  • 10 # 心理畫分析

    孩子三歲前,一直是父母陪伴,三歲後離開父母的懷抱。三歲前。孩子所受的教育主要是父母給予的。“子不教,父子過。父親是孩子第一個崇拜的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意義深遠。

    父親的嚴厲懲罰,拒絕,否認或過度保護都會對小孩的今後發展造成影響。過度保護會影響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否認與拒絕會使孩子自卑,嚴厲的懲罰會使孩子膽小怕事。作為父親,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這也是安全性依戀建立的關鍵)帶孩子一起玩耍,在關愛的同時注意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感受父愛的同時,也學會了做人的基本原則。父親如果沒有盡到這個責任與義務,孩子的安全性依戀也建立不起來。

    母親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孟母三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母親的陪伴,是建立安全性依戀的首要條件。陪伴中也是同父親的角色一樣,玩耍中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健康快樂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份證號碼前六位分別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