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俄羅斯簽證
-
2 # 阿荀
孔門弟子稟性各有差異,特長各有不同,成就各有分別。其大抵可區分為四大類,即所謂“孔門四科”。四科中各有其標誌性人物,如“德行”以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為代表;“言語”以宰我、子貢為典型;“政事”以冉有、子路為首選;“文學”以子游、子夏為楷模。
不過從“德行”居於“四科”之首的排序來看,“以德為先”、道德品質優先,是孔子衡量人物的主要標準。所謂“進於禮樂”,最核心的內涵就是品行的砥礪、道德的養成。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孔子論及的弟子中,與顏淵有關的會佔最大的比重。在孔子看來,顏淵立志好學、鍥而不捨,日以修身進德為務,這是孔門其他弟子所無法企及的,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儒者之大業。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顏淵的夭亡,會讓孔子如此痛徹心扉,“顏淵死,子哭之慟”,頓足悲慟、泣不成聲:“噫,天喪予,天喪予。”在孔子心目中,顏淵就是自己的兒子,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延續與寄託,沒有其他學生可以取代顏淵的地位。
但令人欽佩的是,孔子對學生愛之能省識其不足,不以百善而掩蓋其欠缺,即使是顏淵這樣的第一門徒在這方面也不例外。在孔子眼裡,顏淵固然十分優秀,幾近完美,但是並不是毫無瑕疵,十分完美。他對顏淵的最大遺憾,是顏淵在老師面前百依百順,一味迎合,個性不夠鮮明,言行缺乏獨立,“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無所不說”的為弟子之道,在某種程度上會妨礙“教學相長”的效果,不利於弟子自身的成長。
由此可見,孔子品題人物是堅持兩分法的,既充分肯定其優點,也如實指出、批評其存在的不足。這種態度與做法無疑是正確的,它避免了人物評價上一味拔高或一筆抹煞的偏頗,所得出的看法能夠比較公允,比較合理。
孔子對學生的評價,善於從日常細節中去認識品題物件的本質屬性。南容“三復白圭”,孔子據此而判斷南容內心善良,注重自身修養,這樣的人自然可以信任與依賴,於是孔子就將其兄的女兒下嫁給南容。閔子騫在魯國長府修建問題上一句評論,孔子從中看到了閔子騫的識見不凡,於是倍加激賞,稱道不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很顯然,孔子對人物的評價,往往是從大處著眼,從細節切入,能做到一針見血,恰到好處。這種人物評價上的能力,其實就是孔子“知人論世”睿智的體現。
孔子有關學生優劣高下的評議,還蘊涵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學生提同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可能會是截然不同。如對子路,孔子敦促他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對冉求,孔子則鼓勵他遇事當機立斷,即刻行動。之所以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孔子給予不同的答覆,原因就在於子路與冉求個性上有極大的差異,子路性格魯莽,所以要適時挫挫他的鋒芒,讓其在行動之前能經過深思熟慮,避免犯輕勇冒進的錯誤;相反,冉求遇事謹慎退縮,這時就需要積極鼓勵他,幫助他克服畏葸躊躇的缺點,敢於挺身而出,敢作敢當。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庸”適度的精神同樣體現在孔子的人物品題上,在孔子的心目中,自己的學生在為人處世上,都應該把握好一個“度”,做到平和恰宜,防止過分張揚或過分低調,“過猶不及”。
-
3 # 笑侃說史
我們都將孔子尊稱為聖人,他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對於我們國家現代的教育都影響深遠,小編還記得,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其中一個節目就向全世界的人民宣揚了中國孔聖人的偉大成就。但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人人性格都有不同,而老師孔子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孔子的思想並沒有被魯國的君主接受,於是他就帶著自己的弟子們,到處宣揚自己的思想愛那個,周遊了很多國家。他對弟子們言傳身教,因為他將畢生都奉獻給了教育,後來他的言行還被弟子們整理、收錄為《論語》一書。
雖然世人都說孔子的弟子們有3000人之多,但其實,他的弟子中有所作為的也就那麼幾個,在一本名叫《名賢集》的書中就有記載,孔子眾多學生中最有威望的也僅只有72人罷了。
要說《名賢集》這本書,它是後人寫出來的,所以孔子的72個優秀學生也自然是後人們投票選出來的,主要還是根據他們每人身懷的六藝,但是其中呀,就包含了孔子最不喜歡的一個弟子,他就是宰予。
宰予經常喜歡向孔子提出一些比較刁鑽的問題,我們知道就算是孔聖人也並不是事事皆知,就像《兩小兒辯日》中孔子也無法回答出來什麼時候的太陽最大這一問題一樣。一天,宰予問孔子,倘若一個君子和一個小人一起掉進水裡,應該先救哪一個?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刁難,因為孔子無論救哪一個,都是有違背自己所倡導的仁義道德的,孔子支支吾吾答不出來,只好說了句用繩子救人。
不僅如此,宰予還認為為父親守孝三年的時間過於長,會影響自己的做為,應該改成一年的長短,孔子聽到這話大吃一驚,想到自己的弟子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自然對他心生不滿了。
不過最令孔子生氣的一次,是在有一天,孔子在上課之前,發現宰予還沒有到,派人到他家去檢視,發現宰予竟然在家呼呼大睡,這下真的是惹惱了孔子。他說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意思是說宰予像一塊不能再雕刻的爛木頭,也無法繼續粉刷的糞土裡的石頭。
後來這句話流傳到後來,“朽木不可雕也”也衍生成了一句成語,成了形容一個人無可救藥的人的千古名句。對於學生一向有耐心的孔子終於忍無可忍,想必宰予這個學生也確實是頑劣。
-
4 # 場主大叔
從《論語》的記載及其他史料來看,孔子最喜愛的弟子是顏回。可惜嚴回很年輕就去世了,孔子對此十分挽惜。而最討的弟子是宰予,其思想行為完全悖離於當時儒學的價值觀。其人生也很不幸,最後是參加叛亂被殺,為孔門所不齒。
-
5 # 堅持是一門學問1
孔子最不喜歡的弟子中,宰予覺得算一個,因為宰予最大的特點是能言善辯,但口無遮攔,對自己的老師也是隨心所欲,因此沒少得罪孔子,比如有一次,孔子給學生們講“周禮”,說到“父親去世,應當守孝三年”時,宰予提出了質疑。
他認為三年時間太長,會影響作為,倒不如改成一年,孔子當時都被驚呆了,心想宰予怎麼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話,於是越想越生氣,認定宰予是刻薄寡恩、無情無義之人。
還有一次,宰予給孔子提了一個問題,他說:假如一個君子和一個小人同時掉進水裡,夫子會救誰?這個問題顯然是刁難,無論只救哪一個,都是違背仁義道德,孔子猶豫半天只說用繩子救,並沒有正面回答救誰。
以上兩個例子,只是宰予與孔子日常互動的極少一部分,孔子雖然不喜歡這個弟子,但對他還是循循善誘,宰予卻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終於還是惹惱了孔子。
有一天,孔子正準備給學生們授課,忽然發現宰予沒到,於是讓人到他家中檢視,宰予此時竟還在家中大睡,弟子回來報告後,孔子忍無可忍,說了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意思是:腐爛的木頭已經不具備雕刻的價值,糞坑裡的石頭也沒必要再粉刷。這句話從孔子口中說出來,已經是很難聽了,他可從來沒有這樣罵過誰。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千古名句,用來形容一個人達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
6 # 魯中居士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沒有以喜歡與不喜歡劃分自己的弟子!只是對弟子身上表現出不合"禮"的言、行指出嚴肅批評或表彰而巳!
-
7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夫百技之術,以夫子之才,終不能教也。宰予,求養家之技,而非求治國之道也。夫子技窮而怒矣)
師不能教當如何,弟子問技夫子愕。
凡民欲學植物法,孔丘不知錯上錯。
-
8 # Tommy5201314
孔子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來教導弟子,很難說他是不是比較討厭某個弟子。不過,下列三個弟子都曾經遭受到比較嚴厲的批評:
2 樊遲:有一次問孔子問起有關種菜、種田的事,被孔子批評為“小人哉!”
3 冉求:為魯國權臣季氏家臣,為之聚斂,引起孔子大大不滿,向其他弟子說“鳴鼓而攻之,可也”。
注:子路性格剛直莽撞,跟孔子年齡相差不大,師徒二人關係十分密切。子路雖然屢屢衝撞孔子,但是孔子對他感情十分深厚,所以當子路死於非命時,孔子十分悲傷。
-
9 # 於璟璇
是宰予,字子我,又稱宰我。孔子不喜歡宰予是因為這個學生個性太鮮明,與孔子的思維觀念有所區別,而且宰我的口才好,明顯看得出孔子在對宰予的教育中顯得力不從心。
宰予剛剛拜在孔子門下時,就對孔子說:如果父母去世了,守孝三年是不是時間長了一些?這三年時間,禮儀、音樂都會生疏,造成禮崩樂會的後果,我看守孝一年足夠了。
對於這個問題,孔子也沒有思考過,一時無言以對,只好問宰予,如果只守孝一年,會不會心安。宰我則毫不猶豫地說:心安理得。
孔子只好說:那既然你覺得心安,就那麼做吧!等到宰予退出去之後,孔子這才想到反駁宰予的理由,他對其他學生說:宰予真不是君子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守孝三年是天下應守的道德。
不過這有什麼用?孔子當場並沒有駁倒學生。緊接著不久,孔子又被宰予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是一個君子,聽說另一個君子掉到井裡了,他應該跟著跳下去嗎?
說實話這個問題問得無厘頭,如果君子都這麼傻,一個個都死絕了,那世界上真的是惡人當道了。幸好孔子這次早有防備,告訴宰予:當然不可以!君子可以站到井邊去救,但卻不能深陷井中,君子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迷惑。
這一次孔子算是搬回一城,但後來他聽說魯哀公與宰予的對話後,徹底對自己的學生失望。
那是魯哀公問宰予,祭祀土地到底要用什麼木頭來做牌位。宰予博學多才,馬上就告訴他:夏朝人用松木,商朝人用柏木,而在周朝剛建國的時候,是使用的慄木。
說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然而宰予又夾帶私貨,接著告訴魯哀公。周朝之所以要用慄木,其實就是要讓老百姓戰慄。
說實話,這充分說明宰予是牽強附會,無理取鬧。更為重要的是他傷害了孔老夫子的感情,因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要恢復周禮。聽到宰予的這句話後,孔子竟然沒有用更犀利的語言反駁,只是敷衍地說: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這些事情一點一滴都是導火索,爆發的時候是孔子在看到宰予在大白天睡覺的時候,他終於逮到了機會,憤怒地向自己的學生說出了一句千古名罵: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原來,當時的人是不時興睡午覺的,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時間很長,不用熬夜,休息好了白天應該很有精神。白天時光短暫應該奮發有為,所以孔子罵了自己的學生。
然而,就算白天睡個覺,教育歸教育,孔夫子的反應這麼大,恐怕還是因為不喜歡宰予的緣故。何況他針對這件事還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我不說也罷。起初我看待一個人,就是聽他的言語,直到遇到宰予、才知道還要看他的行為!這也就是“聽其言而觀其行”的來由。
宰予也很慘,後來擔任了臨淄大夫,參與了田常之亂而被殺。這還不光是“宰予‘’而且全族都被誅滅了,在《史記》中記錄了孔子的態度是“恥之”。看來,宰予真不得孔子得喜歡。
-
10 # 耍中悟到
孔子最不喜歡的弟子是宰予。雖然宰予能言善辯,口才很好,但是他不善於察言觀色,講話很隨意,甚至經常提出一些問題弄得孔子難堪。比如他說一個小人和一個君子都掉進河裡,先救誰?問題簡單回覆就難!因為無論你救哪個,都有悖孔子的仁義道德。孔子也只有支吾著說拿繩救人。如此般的問題經常令孔子難以回答。
後來孔子形容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巧也。"後來衍生出一句成語:朽木不可雕也!表示一個人無可救藥。
回覆列表
樊遲是孔子最後一批學生,是勇士,又很好問,孔子開始很喜歡他,出門都帶著他,兼任保鏢和司機。《論語》中記載,一次孔子去舞雩臺,樊遲隨同,樊遲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去做,然後才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不足,不要攻擊別人的缺點,不就是去掉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忘記了親人的感受和處境,這不就是迷惑嗎?”那時,孔子還誇他幾句。
可是後來孔子發現這小子腦子不開竅,怎麼教都不會,於是越來越不喜歡他。
樊遲總是問什麼是“仁”,什麼是“知”,孔子一開始還認真解釋,後來發現這小子怎麼也說不明白,就有些不耐煩了,樊遲再問,孔子就不耐煩地回答:“仁者愛人,知者知人。”樊遲徹底蒙了,只好去找子夏講解。
學習不佳,導致樊遲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對前途感到渺茫,覺得自己這輩子恐怕只能當農民伯伯了。《論語》中記載: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退出後,孔子說:“樊遲真沒出息,學知識是為了輔佐國君管理國家,可他竟想當農民。”
樊遲後來也確實沒什麼出息,在歷史上幾乎沒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