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如果作詩,水平會怎樣?
11
回覆列表
  • 1 # 紹興李珍

    《詩經》完全是孔子的眼光,為何孔子對詩述而不作呢?

    答:這是兩個問題,首先《詩經》是孔子整理的,當然有他的取捨,但並不全部是他的眼光。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裡有明確記載,這是左丘明所講,古者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這樣就知道,是記言的史官;左者既是封地又是姓氏,明名也。

    他記載的是另外一個人,吳公子札,又叫延陵季子,是“南季北孔”之人物,當時評說時,孔子只有8虛齡,還少不更事。吳公子札當時到魯國觀樂,耳聞十五《國風》、《小雅》、《大雅》、《頌》雅樂歌舞,裡面有一系列的講述,這一段話記錄在各國史料中,包括太史公的史料。您可以對照一下,他們的語言是多麼地相通,孔子是踏著先智者的腳步前行的,是站在智者的肩膀上取捨的。

    第二個是“述而不作”的問題,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為什麼自比“老彭”,因為“老彭”是已經被滅掉的國度,也就是說是過了時的國家。只要是人,總是會有一個概念,總是拍現存馬屁,不會去拍一個過了時的馬屁。說明什麼:沒有名分。孔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這是用功名利祿的觀點看待世情,古今一同。這是第一個小概念。

    第二個小概念,每一個人都喜歡寫自己的東西,下意識或者有意識標榜自己,誰願意標榜古人?我們不屑“我注六經”,喜歡“六經注我”。前者需要皓首而窮經,花盡畢身的心血,讀盡同時代之書;後者拿一句只要對我有利就可以大做文章,似是而非。誤人實乃誤己也,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前者彰顯先人們的功績,起到傳承作用;後者顯擺自己的能耐,凸顯自身,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回到題目,孔子不僅僅對詩“述而不作”,按他“一以貫之”的原則,對所有的史、書、禮、樂、易都是一樣對待。敬奉!

  • 2 # 面向未知的未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意思是“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愛好古代文化,我私下裡把自己比作老彭!”

    這個不僅僅是指詩吧,還包括禮,包括歷史及文獻吧!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嚴謹,客觀,不帶私貨的偉大學者!

    至於孔子為什麼不自己作詩呢?真不好回答。缺少靈感?孔子見南子為什麼沒有動情寫下兩句。

    至少孔子寫了《易傳》,《易傳》的文筆流暢,博大精深,孔子是不失文采的。

  • 3 # 亦有所思

    打一個比方

    就像一個赤裸的性感美女,站在滿腦子只有骨骼構造原理的醫生面前。

    或者

    一個農業學家辛辛苦苦培植出了菜苗,卻被畫家一頓臭罵說顏色單調!

    所以,孔子如果作詩,水平則相當一般。

    從現有的《論語》來看,孔子屬於碎片式思維。從《周易》來看,如果現行的《周易》確為孔子及後人所寫的話,其文筆極為簡煉。再從《春秋》來看,更是乾硬枯燥。

    回過頭來再看《莊子》,便是另一幅景像,洋洋灑灑,樅橫塗抹,酣暢淋漓,其想象力,修辭,意象,文筆,結構都堪稱“大宗師”。

    寫詩這種東西,與後天努力無關。

    天賦若在,水到渠成。

    天賦不在,累死無功!

    再說《詩經》,與我們現代人不同,孔子選詩,選的不是美好,文筆,浪漫,格調或情致,僅僅是思想。不論是關關睢鳩,還是青青子襟,或是靜女其姝,以及楊柳依依,都轉化成為了王化之源。

    “國風”即民情,所謂民情,在他老人家的眼裡,就是思想道德的境界,以及由民生而追溯的對君主的感謝或批叛。

    當時民歌共有三千多首,孔子進行了大範圍的刪減。其刪減標準有以下幾個

    1、內容重複之詩。

    2、思想不健康之詩

    3、不合禮儀雅樂之詩

    由此可見,那些存有“私心雜念”的愛情詩,閨怨詩,反諷詩,和歡詩,享樂詩等等都被孔子攔在門外。

    孔子感興趣的不是寫詩,而是發現並闡述詩歌中的道德屬性。這遠遠比創作更有價值,至少他本人是這樣認為。

    他提煉出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個方法是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所有書都應當如此而讀。

    既自己是那個制訂創作規則的人!又何必創作呢?

    我不寫

    但我告訴你怎麼寫,能寫什麼,不能寫什麼!

    文化專制,自孔子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十月金秋稻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