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很社會i78806660

    作為都察院的最高長官,左都御史在明朝地位頗高,屬於正二品官階。明朝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正二品官階在明朝時,已經屬於高階官員的行列。不過,要看一個官職地位的高低,不能簡單以官階區分,更要考慮到它的具體職權。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為防止官員貪贓枉法,加強皇帝權力,便裁撤御史臺,設立都察院,令都察院擁有監察所有官員的權力。

    不過,最初時,都察院的級別非常低。所設御史不過正七品,地方御史甚至只有正九品。這種官階地位,很難令都察院發揮原有的效果。於是,到洪武十六年,都察院被提拔為正三品衙門,同時設立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等官職。

    到洪武十七年,都察院級別再次上調,成為正二品衙門。左、右都御史官階也升至正二品。至此以後,都察院在行政級別上,就可以跟中樞六部等同。左、右都御史,也跟六部尚書一起,被合稱為“七卿”。都察院的職權,除了糾察百官,還可諍諫皇帝,職權頗大。

    按照一般思路,左都御史既然是都察院最高長官,自然是統攬大權。可實際在明朝的時候,情況卻並非如此。這跟朱元璋廢御史臺,設都察院的思路有關。過去唐、元使用的御史臺,採用以尊制卑,上級部門監察下級部門,官階地位成了一種衡量標準。

    這種做法,短期內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時間一長,容易產生上下互相包庇的情況。明朝時設立的都察院,採用以卑制尊的辦法,讓官階低的官員,也可以監察彈劾朝廷的高階官員。朱元璋對此抱有極大期望,希望可以藉此革去官員相互包庇的弊病,吏治得以清明。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讓左都御史統攬大權,因為它也在受監察的範圍內。

    而且,都察院需要監察所有官員,包括處於全國各地的地方官。僅憑左、右都御左、右副都御史,肯定無法處理如此繁重的事務。所以,明朝在這些官職以下,又設立協助處理具體事務的左、右僉都御史,以及在都察院各司衙門處理工作的經歷、都市、司務、照磨、檢校、司獄等官職。

    這些官職更多是協助左都御史處理工作。“十三道監察御史”卻是個例外。這個官職跟左都御史的關係,較為複雜。從級別來講,它是都察院下屬官職。從職權來講,都察院對各地衙門的監察工作,基本由十三道監察御史專職負責。

    他們除了對地方十三衙門進行監督,也協助朝管理京城的衙門。十三道監察御史的官階不高,只有正七品,人數固定,全部一共是11人。管轄事務範圍極廣。僅以對京城衙門管轄為例,監察御史可以監察兩京直隸地區的衙門的公文,巡視倉庫、皇宮府庫的物品、白銀,皇城四處的守衛,鄉試、武舉也可監察。

    如果遇到京城街坊內的刑事案件,也有權處理。如果有人在朝會、祭祀等重大場合失禮,監察御史也可以彈劾。而且,他們的監察範圍很廣,所有官員都在他們的監察範圍內,左都御史也包括在內。這也符合朱元璋設立都察院的一貫思路。

    所以說,左都御史作為都察院的最高長官,並沒有權力決定下屬的監察御史具體該怎麼處理工作。為了進一步杜絕左都御史會染指監察御史的工作,明朝的時候,在都察院官員選任上,也花費一番心思。

    在選人上,都察院監察御史除了對道德素養要求非常高,需要他們敢於彈劾,諍諫皇上。而且,還要求他們必須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縣官或進士都可以報名參加。

    而在具體的流程上,都察院選拔由吏部組織考試, 皇帝最終拍板。整個過程,左都御史都沒什麼參與的機會。當然,以上種種限制,並不是說左都御史,就沒有實權,成了一個空架子。

    左都御史的主要工作,就是總持憲綱,監督僚屬。也就是說,像監察御史這類都察院下屬官職,需要接受左都御史的監督。

    監察御史在上任前,都有一個為期一年或更長的試用期。這個試用期內,左都御史的意見,就非常重要了。只是,具體對御史的分配大權,最後仍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換句話說,左都御史對官員的監察工作,也多是間接執行的。他們主要還是對僚屬進行最終考核,從而決定整個都察院的辦事效果的好壞。

  • 2 # 夜雨看國際

    監察御史是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的一個官職,雖然官階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違法亂紀和不稱職的官員。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專門得罪人的差使,搞不好便會遭人打擊報復。明朝王爺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物件,但他們遇到監察御史也不敢耍威風。因為監察御史發起飆來,連他們一樣拉下馬。

    嘉靖年間,有一名叫王儀的監察御史。

    1528年(嘉靖七年),王儀奉命巡按陝西。來到陝西后,王儀發現秦王府在當地橫行霸道,佔有大量百姓產業,弄得怨聲載道。王儀調查清楚後,下令將秦王府霸佔的所有百姓產業物歸原主。

    秦王朱惟焯很不高興,也只能忍著。

  • 3 # 飛天夜航船

    明代御史臺是一個組織比較鬆散的衙門。最高長官為都御史,分左右,以左為尊。以下有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監察御史,巡城御史等。另設有經歷司照磨所等機構處理日常事務。

    御史比較獨立,都可以直接上書言事,上下級關係並不明確。監察御史為主要組成部分,分十三道(以十三省命名,也是簡稱為道的原因)主要負責風聞言事和對中央其他機構的工作稽核,或出外為一省巡按,監察一省事務。

    而僉都御史以上屬於高階幹部了,一般就不怎麼赤膊下場。同時還兼有一部分司法功能,其中巡城御史就負責京城治安。

    《明史太祖本紀》:“洪武十年,七月,始遣御史巡按州縣。”可以看出,朱元璋開國後,為監督地方官員,設立了巡按御史。不過此說法又有爭議,又根據方誌遠的研究,到了永樂、宣德以後,向各省派遣監察御史,已經成為朝廷定製。此後巡按御史的權力不斷強化。

    巡按御史的職權有哪些?《明史職官志》記載,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所按削藩服大臣,府州縣諸考察,舉彈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為便於監察,明政府還制定了《撫按通例》《出巡事宜》(見萬曆本《明會典》)。從這些條例看,御史每到一地,當地官員須把有關政治、經濟、軍事、賦稅等材料整理造冊,送御史審查。 明代巡按御史雖然代天子巡視,權威赫赫,但是品級很低,只是正七品,還不及各省的按察使,後者是三品。這種 以小制大、以卑制尊的監察體制完全效仿漢朝,但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 接下來說說明朝地方制度,明代分為十三個承宣佈政司以及南北兩京,在地方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互相制約、互不統屬。但三司體制一確立,很快就暴露出事權不一、運轉不靈、效率低下的弊端。何喬新抨擊的那樣:“我朝懲前代藩鎮之弊。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執法,凡軍戎調發之政,非有符驗,都司亦不聽調也。平日所以能法之政,布、按二司不得專,卻之者,恃有三尺法耳,一旦有事,白刃臨其身,厚祿誘其心,三尺法焉能制之?” 由此得知,地方三權分治不便於應付農民起義,於是中央派遣官員協調地方的權力機構、治理地方顯得十分必要。成化年間,明朝在許多地方設立了常駐的巡撫官員,但皇帝卻認為這種巡撫官無需每處必設。據《明憲宗實錄》,從成化四年到十五年,憲宗四次否定了朝臣關於增設常駐巡撫的建言。在這裡我多講一點,許多網友受小說誤導,認為明朝皇帝被內閣牢牢制約,得出皇權衰微的結論等等。但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呢?內閣制度之所以出現是由於皇帝很少接見六部官員,說白了是懶惰,但票擬不經批紅便無法律效果,看清楚這一點了,所以終明一代內閣始終不能發展為相權機構。如果皇帝頻頻接見六部官員,輔臣們只能閒坐而已。 好了,言歸正傳,不到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皇帝是不願意派遣擁有統攬地方大權的超級官員的。但是,明中葉後,隨著內外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巡撫制度變得愈發必要了。到了明末,幾乎所有省級行政單位都設立了巡撫,在有些地方還設定了節制數巡撫的總督,而巡撫制度的定型早於總督制度。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首遣太子朱標巡撫陝西。永樂朝以降,中央向地方派遣的朝廷重臣逐漸增多。 明代的巡撫最初分為兩類:一類是戶部巡撫,一類是兵部巡撫。據《明臣奏義》,“吏部推各處巡撫,腹裡則會戶部,邊防則會兵部,審酌已定,而後請上親擇”。明廷在天順四年一次就任命四名兵部巡撫,隨著時代的發展,巡撫逐漸有了民政、軍務雙重職能,由於雙重職能交叉,所以兵部巡撫和戶部巡撫逐漸歸一。 景泰四年,巡撫兼領都御史頭銜,更具有監察官的性質。巡撫任期一年,任滿回京奏事。至弘治十三年,有人指出:“若巡撫不久任,與巡按無異,何複用巡撫為哉?”由此,巡撫久任,內地省分任期三年,邊防省分任期五年。 到了萬曆年間,巡撫普遍加提督軍務或贊理軍務銜。巡撫有了提督軍務或贊理軍務銜,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節制武將。許多網友誤以為明朝文官集團極為強大,武官地位極低。這個說法實在是扯淡,以文馭武是國策,但督撫雖然可以節制武將,但卻無統兵權,調兵權又在兵部,督撫直轄的只有自己的標營。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等轄一支人馬,以此層層分割軍權,一省軍隊很難被一人所掌控。更何況除了督撫以下還有兵備道、廳官等監督武將。在很多時期裡,監軍太監製約督撫和武將的重要力量。 再說說總督制度,明代總督也不常設,並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由於明代中央集權空前強大,終明一代,總督始終徹底實現制度化以及地方化。 最後說說明代獨特的巡按御史,明初巡按御史權力不大,當然了那時候還未出現督撫制度。在中後期後巡按御史權力迅速提升,終明一代巡按御史一直七品綠袍小官,但權力極大,重點是不受督撫節制,可以有效鉗制總督。再多說一句,巡按御史逐漸侵奪了地方按察司的權力。三司分為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但明中期時,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已經成為了擺設。按察司的職權被巡按御史取代,而都指揮使司之上則出現了鎮守總兵。 除了巡按御史,還有監軍御史,不管對方貴為總督甚至督師,監軍御史都可以對他們進行監督,重點是可以越過總督和督師單獨向皇帝奏報。孫傳庭官居督師,可是在很多大事上不得不被七品監軍御史所左右,這個是真實事例。 為防止巡撫權力過重,明廷賦予了巡按監督考核巡撫的權力。有關二者的許可權,早在嘉靖初年,朝廷就作出詳細的規定: 凡徭役、裡甲、錢糧、驛傳、倉廩、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都布按三司、將處置緣由、備呈巡按知會。巡按御史出巡、據其已行之事、查考得失、糾正姦弊。不必另出已見、多立法例。其文科、武舉、處決重闢、審錄冤刑、參撥吏農、紀驗功賞、係御史獨專者、巡撫亦不得干預。 如果考察巡按的許可權,就不難發現,巡撫實際上很難在和巡按御史的較量中佔上風的。因為巡撫負責的是地方具體的行政事務,而巡按御史有權對各省已行政務“據其已行之事、查考得失、糾正姦弊”。這就把巡撫置於巡按的監督範圍之內。更重要是,巡按御史出巡,除了考察地方政務外,還負責“文科、武舉、處決重闢、審錄冤刑、參撥吏農、紀驗功賞”,而且這些工作,按照明廷的規定,“系御史獨專者,巡撫亦不得干預”。文武科舉、司法案件都是地方核心事務。而參撥吏農、紀驗功賞,更是關乎一省大小文武官員的前程。巡按御史把這些權力掌握在手中,自然具有凌駕於巡撫的資本,朝廷有關巡按巡撫的禮儀規定自然成了一紙空文。 實際上很多人認為巡撫與總督無隸屬關係,但事實真相是總督可以節制巡撫,話雖如此,巡撫也是受朝廷任命。所以,巡按御史和巡撫以及布政使司可有效牽制總督。再說說軍權,在督撫制度下的邊軍,總督、巡撫、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各領一部分兵力,雖然總督巡撫可節制總兵,但畢竟不直接統兵,這一點很關鍵,督撫能直接指揮的是手下的標兵而已。 綜上所述,明代督撫一直無法徹底制度化在於巡按御史的強有力牽制,巡按御史以小制大無疑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滿清入關後則打破了這一點,順治十八年,滿清廢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地方權力制衡的架構被打破,總督、巡撫成為真正的封疆大吏,其權力擴張的同時,監督制度嚴重缺失。 實際上你可以看看,在多種制衡體系下,從軍權角度來看,明代的督撫等文官是無法作亂的,文官無法形成軍閥。許多穿越以文官起家最終掌控朝廷終結大明,這實在是痴人說夢!

  • 4 # 暖風不及你情深i

    明朝(1368-1644),是中國土地上漢族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 1368年,明朝始祖朱元璋成為皇帝,統治時間總為276年,傳了16位皇帝, 1644年,清軍進入海關,明朝正式被毀,那麼,當時明朝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有多強?說出來的話你都不敢相信,我們可以從各種歷史資料看到文學,明朝這個276年的王朝給了我們一個自強、不屈不撓的、非常硬氣,從布衣皇帝朱元璋,到崇正明思宗朱由檢結束統治,不像任何人屈服,不予任何勢力和親,從來都不會把自己的土地分割出去,也不會給強國納貢從這些事蹟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明朝是多麼的硬氣。

    如果這些都是公眾可以知道的事情,他們就不能辯證地證明明朝的權力,然後我們從經濟、軍事、政治、文化、技術在明代的幾個方面進行了有力的深入分析,而在經濟上,據不完全的統計上來看,當時的明朝國內的總產值就已經達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與今天的美國地位相同,當英國商人的手工業主擁有數萬英鎊時,而且明朝民間的商人和一些大的老闆手上的交易額就已經超過了幾百萬兩的情況了,這樣也促進了紡織業資本主義的萌芽,在軍事上,明朝的力量處於世界的前列,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無敵的存在。

    槍支大規模應用於明朝的英國軍隊,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配備火槍——"神機營"的軍隊,與宋代的繁榮不同,明朝始終把軍事建設放在第一位,其經濟實力得到了強大的軍事支援,在政治上,鄭和曾經七下西洋,這樣就使得明朝與其他國家的聯絡這樣可以引進新的事物進來,可以讓自己的國家發展這樣就可以給自己國家提升威望了, "不繳納稅款、不會像任何勢力低頭、不接近親"的政策使明朝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之一,四方來朝並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我不客氣地說,明朝的經濟和戰鬥力相當於現在的美國,甚至超過了美國,尤其是海軍,它感覺像是霸權,當時基本上可以殺死所有國家,綜合國力絕對是世界第一,這有點令人難以置信嗎?你覺得我在吹牛嗎?先說說明代人口,那時,世界人口為4.2億,明朝人口約為5200萬,這個概念是什麼?約佔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明朝的科研能力在當時也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軍隊中,世界上第一個"地雷"是明朝發明的,在萬曆時期,日本想吞併北韓,而明朝派兵在戰爭中拯救和利用這一點,那種"我的"有一種奇妙的效果,什麼是"火龍流出物",類似於目前的抗肩火箭發射器?那時,所有的國家戰艦都是用木頭製成的,你說過這種東西不是當地的戰艦,巴斯特。

    明朝萬曆年間,鐵產量超過9000噸,是宋代的兩倍,冶金工業特別發達,雖然清朝的人口超過了明朝,但工業水平仍然沒有回到明朝的水平,工業也是如此,新航道開通後,西方國家走上了資本積累的道路,透過美洲的發展獲得了大量的金銀,然而,為了購買中國瓷器絲綢,源源不斷的明銀流入明代,當時明代的白銀儲備佔世界,大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嗎,除了發明地雷和水雷外,明朝還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炮兵"。

    當時有一種叫做"虎槍"的武器,類似於現代火箭發射器,它的小尺寸、重量輕,便於攜帶,明朝直接組建了軍隊炮兵,它怎麼樣,是牛嗎?這不是最牛的,明朝還發明瞭一種名為"火龍水"的大型遠端火箭武器並裝備在軍艦上,在戰鬥中,它將在水面上飛行幾公里,火箭將從龍口發射並直接攻擊另一艘船,它就像是現代的導彈一樣,透過上面的介紹,你知道明朝是多麼強大!事實上,除了軍事和經濟方面,明朝在文化、技術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如1383年的京劇觀測臺的建立和1439年的天堂樂器的創作,正因為如此,明朝創造了萬國朝拜的局面。

  • 5 # 驚闕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以下的情節內容:

    朝野敗壞,貪官橫行,民間百姓生活艱苦,民不聊生,在高壓之下卻是敢怒不敢言。這時候,往往就會出現手持皇帝御賜的“尚方寶劍”等物的御史到來,明察秋毫,為百姓當家作主,懲治貪官汙吏,還百姓一個清明的朝局。

    那麼我們說,當時的社會中真的存在這樣吃力不討好的高危官職嗎。這樣的官員一旦上任,就表示他已經站在了懸崖的邊上,一不留神就會掉下去。前面要提防被檢舉官員的在位同黨的打擊報復,而如果要是尸位素餐不做為的話,又會面臨皇帝的問責。因此,我覺得御史當真是個高危職業,敢做的人可是數一數二的勇士啊,例如我們的海瑞大人。

    在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設立御史的職位。在明朝時形成了相對正式的機構。御史有了正式的名稱-監察御史。監察御史的官職級別雖然不高,但是當他們奉命出巡時的權力卻是很大。他們代表皇帝出巡地方,有彈劾舉報官員的權力。在情況緊急的時候,他們甚至有先斬後奏,便宜行事的權力。就是說,如果情況危急,監察御史甚至可以直接就地處置官員而事後再向皇帝稟告。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自由。

    因此,地方官員哪怕是封疆一方的藩王皇親,都要對監察御史忌憚幾分。但是,相反的,朝廷對於掌握權力如此大的監察御史的管轄選拔也是非常嚴格苛刻的。出巡任務結束回朝後,朝廷會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稽核,以觀是否稱職。假如監察御史在出巡過程中私下收受地方官員的賄賂,將會收到朝廷的嚴格懲罰,從重處理。

  • 6 # 李讓彬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設御史臺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都御史為都察院的長官,相當於漢、唐的御史大夫,副都御史則相當於御史中丞,僉都御史則與侍御史彷彿,三者都是主領或分領院務的長官。

    監察御史則為都察院直接行使監察權的骨幹專職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轄,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統制而獨立行事,有事可單獨進奏天子。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在明朝監察御史是正七品,月給祿米7.5石。( 翰林編修、監察御史、博士、六科都給事中、知縣、大理評事、各府推官皆是。

  • 7 # 飛翔勺子

    御史是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官名。從秦朝開始這種官職就出現了。你監察性質。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類似於中國現在的檢察院。御史按品級從中央到地方。各事其職,明時,設立督察院,也是都察院。 官署名。明代最高的監察、彈劾及諫議機關。明洪武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設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又依十三道,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

    目前的明朝史料看。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以後廢除丞相宰相制鞏固皇權。明朝政治制度那就是皇帝必須勤政且英明。國家才能正常健康的運轉。但是隻住院章以後從明代皇帝就是不斷的罷工啊!自己放假呀。又是個人愛好,所以明代的御史大夫們,他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但是說到權力。明代的御史大夫們經常在奏摺裡炮火滿天飛。權力大小也就可見一斑。

  • 8 # 每日預告片

    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隸屬於都察院,正七品。其主要職責是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監察系統的官職,類似於現在的中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的處長。

    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

    明代監察御史的職權:

    監察御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奉赦巡按地方。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因此巡按御史的職掌也是非常繁重的。由於監察御史出巡當差分為專差和按差兩大類,故兩類御史職責不盡相同,現就兩類出巡御史的職權分述如下:

    一是清軍,御史巡視到各處清點軍隊人數,防止各級軍官的謊報空缺;

    二是提督學校,提學御史有權直接任用和罷免有關人員而不受其它官吏的干預,對師生的待遇及學校的維修等事項也有督促檢查的權力;

    三是巡鹽,總理鹽課、鹽法,及嚴禁私人販運、銷售私鹽;

    四是巡茶馬,督理陝西各茶馬司,收貯官茶,與少數民族進行交易。並禁止官豪勢要及軍民之家販賣私茶,私自進入番境交易;

    五是巡漕,巡查漕運。

    六是巡關,巡視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的邊關地區;

    七是攢運,督理南糧北調,監運糧米,並監理山東濟寧以南的河道;

    八是印馬,對民間孳牧種馬,差御史同該管寺丞查點印烙,三年一差;

    九是屯田,清查京畿及邊境地區屯田事宜;

    十是監軍,師行則監督軍隊,記錄功過。除此十項專差任務外,還有臨時雜差,如遣御史恤軍、賑災、提督捕盜、查理兵馬錢糧等差

  • 9 # 黑白馬馬

    監察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隸屬於都察院,正七品。其主要職責是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監察系統的官職,類似於現在的中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的處長。

    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

    擴充套件資料:

    明代監察御史的職權:

    監察御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奉赦巡按地方。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因此巡按御史的職掌也是非常繁重的。由於監察御史出巡當差分為專差和按差兩大類,故兩類御史職責不盡相同,現就兩類出巡御史的職權分述如下:

    一是清軍,御史巡視到各處清點軍隊人數,防止各級軍官的謊報空缺;

    二是提督學校,提學御史有權直接任用和罷免有關人員而不受其它官吏的干預,對師生的待遇及學校的維修等事項也有督促檢查的權力;

    三是巡鹽,總理鹽課、鹽法,及嚴禁私人販運、銷售私鹽;

    四是巡茶馬,督理陝西各茶馬司,收貯官茶,與少數民族進行交易。並禁止官豪勢要及軍民之家販賣私茶,私自進入番境交易;

    五是巡漕,巡查漕運。

    六是巡關,巡視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的邊關地區;

    七是攢運,督理南糧北調,監運糧米,並監理山東濟寧以南的河道;

    八是印馬,對民間孳牧種馬,差御史同該管寺丞查點印烙,三年一差;

    九是屯田,清查京畿及邊境地區屯田事宜;

    十是監軍,師行則監督軍隊,記錄功過。除此十項專差任務外,還有臨時雜差,如遣御史恤軍、賑災、提督捕盜、查理兵馬錢糧等差。

  • 10 # 從零開始門

    監察御史是明朝正七品的言官,隸屬於都察院,正七品。其主要職責是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監察系統的官職,類似於現在的中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的處長。 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 擴充套件資料: 明代監察御史的職權: 監察御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奉赦巡按地方。御史出巡,是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代表和化身,也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因此巡按御史的職掌也是非常繁重的。由於監察御史出巡當差分為專差和按差兩大類,故兩類御史職責不盡相同,現就兩類出巡御史的職權分述如下: 一是清軍,御史巡視到各處清點軍隊人數,防止各級軍官的謊報空缺; 二是提督學校,提學御史有權直接任用和罷免有關人員而不受其它官吏的干預,對師生的待遇及學校的維修等事項也有督促檢查的權力; 三是巡鹽,總理鹽課、鹽法,及嚴禁私人販運、銷售私鹽; 四是巡茶馬,督理陝西各茶馬司,收貯官茶,與少數民族進行交易。並禁止官豪勢要及軍民之家販賣私茶,私自進入番境交易; 五是巡漕,巡查漕運。 六是巡關,巡視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的邊關地區; 七是攢運,督理南糧北調,監運糧米,並監理山東濟寧以南的河道; 八是印馬,對民間孳牧種馬,差御史同該管寺丞查點印烙,三年一差; 九是屯田,清查京畿及邊境地區屯田事宜; 十是監軍,師行則監督軍隊,記錄功過。除此十項專差任務外,還有臨時雜差,如遣御史恤軍、賑災、提督捕盜、查理兵馬錢糧等差。 閱讀量2舉報 曲水流觴詠亭 歷史領域創作者 10粉絲·0贊·1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克服青年迷茫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