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墩其實為坐墩,是古代坐具的一種。因人們喜在上面覆蓋一層織繡的坐墊,而名其為“繡墩”。繡墩的形狀雛形應追溯到“席地而坐”的戰國時期,後來多定意於女子的坐具。瓷制繡墩因其夏日清涼的特性又被稱作“涼墩”、“瓷墩”,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
圖1 明 青花雲龍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明青花雲龍紋繡墩(圖1),頂面直徑25、腹徑33、高42釐米。鼓形,中空,胎體堅緻厚重,外壁堆塑兩圈凸起的鼓釘。墩身兩側各凸雕一隻方便搬取時抓握的獅子形輔首,增加了整個器物的威嚴感。墩外壁滿以青花作飾,觀其髮色,藍中略泛紫,給人一種鮮亮、幽靜的感覺。整體圖案佈局飽滿,組成一幅寓意著幸福和長壽的吉祥瑞氣的畫面。
圖2 明 青花獅子牡丹紋繡墩(正面、側面)
明青花獅子牡丹紋繡墩(圖2),頂面直徑26、腹徑32、高44釐米。器呈鼓形,胎體緊緻,腹部中空,墩身上下各堆塑一圈鼓釘為飾,兩側各有一個威嚴莊重的獅子形輔首方便搬取。觀其青花髮色,藍中帶紫,濃重處豔麗,單薄處淺淡,應為明晚期作品。
圖3 明 龍泉窯青釉暗刻牡丹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明龍泉窯青釉暗刻牡丹紋繡墩(圖3),頂面直徑30、腹徑36、高39釐米。墩呈鼓狀,胎體厚重,墩頂略向上拱起。肩部有接痕,接痕處堆塑鼓釘邊飾一圈,猶如坐墩上覆有一塊錦繡。通體開片,並暗刻有纏枝牡丹紋飾。整器造型諄樸,給人以穩重厚實之感。
圖4 清 青花饕餮紋六稜繡墩(正面、頂)
清青花饕餮紋六稜繡墩(圖4),頂面直徑23、腹徑27、高38釐米。器呈六稜形,墩中部鼓起,胎體堅緻細膩,體型靈秀小巧。此繡墩器形規整,古樸典雅,文人氣息十足,胎釉細膩溫潤,撫之如玉,青花髮色清麗鮮亮,清秀淡雅,並有暈散效果,處處流露出濃厚的摹仿明宣德進口青料“蘇麻離青”之氣韻,極顯高雅雋秀。
圖5 清 青花纏枝蓮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青花纏枝蓮紋繡墩(圖5),頂面直徑20、腹徑24、高23釐米,其胎體厚重緊緻,狀如鼓形,中空,墩外壁上下分別塑有一圈鼓釘,整體以青花圖案裝飾。墩頂平坦,正中鏤空一錢紋,並圍繞以瓷器上的常見紋飾——纏枝蓮紋。此墩的整個外壁畫面佈局合理、層次分明,青花髮色濃重豔麗,雖線條中有許多有意用筆渲染皴點上去的小點,像是永宣時期進口“蘇尼勃青”鈷料的特徵,但卻沒有宣德青花的那種凹凸不平之感。此繡墩比普通繡墩的尺寸要小一半、精巧別緻的形態造型及紋飾的繪畫風格,體現出清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的特徵。
圖6 清 青花纏枝蓮紋六稜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青花纏枝蓮紋六稜繡墩(圖6),頂面直徑26.5、腹徑33、高47釐米。墩呈六稜狀,上下小,中部鼓起,墩外壁上下分別堆塑有一圈鼓釘,整體以青花裝飾。觀其青花髮色,應為清中期作品。
圖7 清 粉彩鳳穿牡丹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粉彩鳳穿牡丹紋繡墩(圖7),頂面直徑29、腹徑36、高46釐米。器為鼓形,弧腹中空,墩身滿飾粉彩圖案,絢麗多彩。此繡墩規整端莊,大方典雅,觀其豔麗的粉彩髮色,當為清中期佳品。
圖8 清 粉彩壽字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粉彩壽字紋繡墩(圖8),頂面直徑29、腹徑36、高46釐米,此墩為鼓形,弧腹中空,墩足無釉並向內呈滾圓狀,通體以粉彩裝飾,色彩斑斕。自商周以來,人們就喜用象徵、諧音等手法,將各種美好事物放在一起,組成具有一定美好寓意的吉祥圖案,以祈求“福、祿、壽、喜、財”,至清代,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此墩紋飾中多種吉祥圖案集合在一起,再配以鮮亮豔麗並且搭配和諧的色彩,通體呈現出一種吉祥、美好、喜慶的氣氛,且成對儲存,實屬難得,此對繡墩為清晚期作品。
圖9 清 粉彩蓮荷紋繡墩(正面、側面)
清粉彩蓮荷紋繡墩(圖9),頂面直徑28、腹徑35、高47釐米,鼓形,弧腹中空,墩足無釉向內呈滾圓狀,通體粉彩作飾,色澤明快。墩面平坦,正中以鏤空的錢紋作裝飾,周邊圍繞四隻蝙蝠,寓意“福在眼前”。整器造型圓潤飽滿,構圖疏密有致,色彩鮮潔亮麗,體現了中國古代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此墩為清晚期作品。
透過比較以上這些裝飾工藝多樣且體型大小不一的瓷繡墩,我們還可以簡要了解一些明晚期和清代各時期瓷制繡墩在造型上的不同:明晚期瓷繡墩的頂面多不同程度的向上凸起,而清代的墩面則平坦或稍內凹;明晚期的瓷繡墩體型修長,線條柔美,到清早期則多顯精緻典雅、靈秀小巧,發展到清中晚期,開始變的體型高大、敦實厚重,線條也硬朗起來。這些精美的瓷制繡墩,它們既具實用性,又兼有觀賞性、裝飾性,是明清時期制瓷技藝與坐具文化完美交融的體現。
繡墩其實為坐墩,是古代坐具的一種。因人們喜在上面覆蓋一層織繡的坐墊,而名其為“繡墩”。繡墩的形狀雛形應追溯到“席地而坐”的戰國時期,後來多定意於女子的坐具。瓷制繡墩因其夏日清涼的特性又被稱作“涼墩”、“瓷墩”,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
圖1 明 青花雲龍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明青花雲龍紋繡墩(圖1),頂面直徑25、腹徑33、高42釐米。鼓形,中空,胎體堅緻厚重,外壁堆塑兩圈凸起的鼓釘。墩身兩側各凸雕一隻方便搬取時抓握的獅子形輔首,增加了整個器物的威嚴感。墩外壁滿以青花作飾,觀其髮色,藍中略泛紫,給人一種鮮亮、幽靜的感覺。整體圖案佈局飽滿,組成一幅寓意著幸福和長壽的吉祥瑞氣的畫面。
圖2 明 青花獅子牡丹紋繡墩(正面、側面)
明青花獅子牡丹紋繡墩(圖2),頂面直徑26、腹徑32、高44釐米。器呈鼓形,胎體緊緻,腹部中空,墩身上下各堆塑一圈鼓釘為飾,兩側各有一個威嚴莊重的獅子形輔首方便搬取。觀其青花髮色,藍中帶紫,濃重處豔麗,單薄處淺淡,應為明晚期作品。
圖3 明 龍泉窯青釉暗刻牡丹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明龍泉窯青釉暗刻牡丹紋繡墩(圖3),頂面直徑30、腹徑36、高39釐米。墩呈鼓狀,胎體厚重,墩頂略向上拱起。肩部有接痕,接痕處堆塑鼓釘邊飾一圈,猶如坐墩上覆有一塊錦繡。通體開片,並暗刻有纏枝牡丹紋飾。整器造型諄樸,給人以穩重厚實之感。
圖4 清 青花饕餮紋六稜繡墩(正面、頂)
清青花饕餮紋六稜繡墩(圖4),頂面直徑23、腹徑27、高38釐米。器呈六稜形,墩中部鼓起,胎體堅緻細膩,體型靈秀小巧。此繡墩器形規整,古樸典雅,文人氣息十足,胎釉細膩溫潤,撫之如玉,青花髮色清麗鮮亮,清秀淡雅,並有暈散效果,處處流露出濃厚的摹仿明宣德進口青料“蘇麻離青”之氣韻,極顯高雅雋秀。
圖5 清 青花纏枝蓮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青花纏枝蓮紋繡墩(圖5),頂面直徑20、腹徑24、高23釐米,其胎體厚重緊緻,狀如鼓形,中空,墩外壁上下分別塑有一圈鼓釘,整體以青花圖案裝飾。墩頂平坦,正中鏤空一錢紋,並圍繞以瓷器上的常見紋飾——纏枝蓮紋。此墩的整個外壁畫面佈局合理、層次分明,青花髮色濃重豔麗,雖線條中有許多有意用筆渲染皴點上去的小點,像是永宣時期進口“蘇尼勃青”鈷料的特徵,但卻沒有宣德青花的那種凹凸不平之感。此繡墩比普通繡墩的尺寸要小一半、精巧別緻的形態造型及紋飾的繪畫風格,體現出清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的特徵。
圖6 清 青花纏枝蓮紋六稜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青花纏枝蓮紋六稜繡墩(圖6),頂面直徑26.5、腹徑33、高47釐米。墩呈六稜狀,上下小,中部鼓起,墩外壁上下分別堆塑有一圈鼓釘,整體以青花裝飾。觀其青花髮色,應為清中期作品。
圖7 清 粉彩鳳穿牡丹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粉彩鳳穿牡丹紋繡墩(圖7),頂面直徑29、腹徑36、高46釐米。器為鼓形,弧腹中空,墩身滿飾粉彩圖案,絢麗多彩。此繡墩規整端莊,大方典雅,觀其豔麗的粉彩髮色,當為清中期佳品。
圖8 清 粉彩壽字紋繡墩(正面、側面、頂)
清粉彩壽字紋繡墩(圖8),頂面直徑29、腹徑36、高46釐米,此墩為鼓形,弧腹中空,墩足無釉並向內呈滾圓狀,通體以粉彩裝飾,色彩斑斕。自商周以來,人們就喜用象徵、諧音等手法,將各種美好事物放在一起,組成具有一定美好寓意的吉祥圖案,以祈求“福、祿、壽、喜、財”,至清代,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此墩紋飾中多種吉祥圖案集合在一起,再配以鮮亮豔麗並且搭配和諧的色彩,通體呈現出一種吉祥、美好、喜慶的氣氛,且成對儲存,實屬難得,此對繡墩為清晚期作品。
圖9 清 粉彩蓮荷紋繡墩(正面、側面)
清粉彩蓮荷紋繡墩(圖9),頂面直徑28、腹徑35、高47釐米,鼓形,弧腹中空,墩足無釉向內呈滾圓狀,通體粉彩作飾,色澤明快。墩面平坦,正中以鏤空的錢紋作裝飾,周邊圍繞四隻蝙蝠,寓意“福在眼前”。整器造型圓潤飽滿,構圖疏密有致,色彩鮮潔亮麗,體現了中國古代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此墩為清晚期作品。
透過比較以上這些裝飾工藝多樣且體型大小不一的瓷繡墩,我們還可以簡要了解一些明晚期和清代各時期瓷制繡墩在造型上的不同:明晚期瓷繡墩的頂面多不同程度的向上凸起,而清代的墩面則平坦或稍內凹;明晚期的瓷繡墩體型修長,線條柔美,到清早期則多顯精緻典雅、靈秀小巧,發展到清中晚期,開始變的體型高大、敦實厚重,線條也硬朗起來。這些精美的瓷制繡墩,它們既具實用性,又兼有觀賞性、裝飾性,是明清時期制瓷技藝與坐具文化完美交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