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格里拉的小帥鍋
-
2 # 強武堂
對我們人來說是用兩條腿走路的,缺一不可。對於一個國家的核威懾能力來說也是一樣,只不過核威懾是用三條腿走路的,這就是著名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即潛射導彈,陸基洲際導彈和轟炸機攜帶的核導彈。目前,一般認為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具備了完整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的能力,東亞萌兔的轟6K受限於其航程和載彈量,基本不具備空中的核威懾能力。相比於導彈來說,戰略轟炸機更靈活。
最直觀的例子發生在冷戰時期,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總是帶著核彈頭貼著美國領空炫耀武力,美國則必須起飛戰鬥機對其進行攔截,因為這架飛機的出現本身就對美中國產生了威脅。而導彈則不具備這種直觀的威懾能力,對導彈來說只有發射和待命兩種狀態,全世界除了東北亞某半島北側的國家外就沒有第二個國家喜歡叫囂自己的導彈已經對準了敵人。轟炸機提供的威脅能力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對兩個都有能力使用核彈互相摧毀對方的國家來說,有時候僅僅有威脅還不夠,還要讓對方國家看見這種威脅。
除了炫耀武力外,戰略轟炸機也是一個比導彈更加經濟的選擇,特別是在一些不對稱戰爭中,轟炸機可以使用常規的炸彈對目標進行臨空轟炸。而且,轟炸機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導彈搭載平臺,對一些射程較短的巡航導彈或防區外發射的精確打擊彈藥來說,都需要轟炸機來執行發射任務。因此,是否擁有可以投入使用的戰略轟炸機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軍事強國的重要標準。
-
3 # 庸人良品
答案是肯定的。有導彈還要用戰略轟炸機主要原因:一是威懾。核武器最大的威懾在發射架上。導彈發出去了,還能回來嗎?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仗不就打起來了嗎?就沒有威懾作用了。但是戰略轟炸機可以帶核彈去敵國周邊轉悠,進行核威懾。二是省錢。一枚導彈動不動就是上千萬、幾百萬,而一枚精確制導炸彈才多少錢。如果轟炸機可以隱身或者我們拿到制空權,轟炸機航程遠、載彈量大,它的作戰效率遠遠大於幾枚導彈。三是戰略。建設“三位一體”核打擊模式是核大國的基本方略,“三位一體”核戰略就是指在地面、海洋、空中部署核武器。相對地面和海洋,空中核打擊更難防禦。我們可以飛臨敵國發射核巡航導彈,接敵時間更短,對敵國來講更難防禦。
-
4 # 老鷹航空
第一呢,世界上沒有一種武器是萬能的,有矛就有盾,導彈,看題目的意思應該是洲際戰略導彈,這種武器雖然嚇人,有固定式發射井、機動車輛發射、列車發射等各種方式,但是每一種方式都不是百分百安全的,況且目前美國致力開發的導彈防禦系統就是對付戰略導彈的盾。為了確保對美帝的有效威脅,就必須還要開發其他的類似武器來打擊美帝。
第二,戰略轟炸機能夠攜帶遠端空地導彈、核彈,憑藉自身的航程優勢,可以長途奔襲。如果能夠開發出隱身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相結合的戰略轟炸機,那就是能夠形成絕對的威懾能力。能夠悄無聲息的對世界上任何一個敵對國家發動突擊,然後還能從容的全身而退,這是何等的戰力!當然,這種能力的戰略轟炸機並不容易研製。
所以,之所以需要持續研發戰略轟炸機,就是確保能夠對世界上任何一個潛在威脅的國傢俱有多樣化的威懾打擊能力,這樣才能夠確保自身的國家安全。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
5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在二戰後頭十年導彈飛速發展時期,美蘇兩國都出現過“導彈萬能論”,因為戰略洲際核導彈突防能力強的特點,被立足於打核戰爭的超級大國當成優先發展的撒手鐧武器。尤其是蘇聯的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對戰略導彈的痴迷到了劍走偏鋒的地步,使得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被美國遠遠的甩開。
但是歷史的發展證明洲際導彈無法全面替代戰略轟炸機,真正的核打擊能力必須是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和路基戰略洲際導彈三位一體的均衡發展。尤其是戰略轟炸機,作為戰略空軍的標誌性武器,與洲際導彈相比有如下優點:
一是價效比優勢。洲際戰略導彈是吞金獸,價格及其昂貴,按目前的價格,每枚洲際導彈的價格在1億美元左右。戰略轟炸機當然也非常昂貴,B2轟炸機的價格在20億美元以上。但是轟炸機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每個架次的成本也就在百萬美元左右;
二是使用靈活性。利用洲際戰略導彈進行和核打擊是一錘子買賣,導彈一旦發射就無可挽回,大家一起走向世界末日。戰略轟炸機進行核打擊可以根據雙方博弈的情況進行召回,給大家留個迴旋的餘地。再者戰略轟炸機可以執行常規轟炸任務,任務靈活性和彈性好。而戰略導彈一般來說只能執行核打擊任務,執行常規打擊任務不划算,而且容易引起對方誤判形勢,本來的常規戰爭升級成核戰爭;
三是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三種打擊手段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構成完整的核打擊能力可以提高打擊效能和在核戰爭中的報復能力,對對手構成強大的威懾,使其放棄打核戰爭的選擇;
四是戰略轟炸機是國家力量的重要威懾手段,跟航母一樣。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經常採用派遣戰略轟炸機到敏感空域巡航的辦法顯示威懾力,比如美國一般在北韓不老實的時候就派遣關島的B2等轟炸機到北韓半島轉一圈。中國近年來使用轟6K出島鏈和繞臺飛行也是這個意思。
正是因為戰略轟炸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世界軍事強國一直在維持和發展戰略轟炸機。美國目前正在推進新一代隱身轟炸機B21的研製,俄羅斯也開始生產圖160的改進型。而中國在裝備了準戰略轟炸機轟6K後,又在緊鑼密鼓的研製傳說中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據說不遠的將來就會有訊息。筆者想起抗美援朝的空戰英雄、原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劉玉堤中將在臨終前用較強的意志力向來看望的時任空軍司令馬曉天寫下臨終遺言:大大發展轟炸機!
-
6 # 瘋子白楊
相比於導彈,轟炸機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反應能力。而且也可以作為平臺執行多樣化的軍事任務。導彈相對的單一一些。
-
7 # 海事先鋒
因為戰略轟炸機不僅能打擊,還能機動和執行其他任務,比如反艦、威懾、巡航、精確打擊、核打擊等任務。
戰略轟炸機可以在遠洋地區跨戰區機動巡航,這是導彈不能做的。
導彈是什麼,導彈是一種彈藥,一種可以制導的彈藥,他並不具備自有的機動性,他的威懾性是在發射之前,但是我們不能總靠導彈去威懾敵人,因為你必須有發射才能證明你能發射。但是轟炸機不同,它可以不斷的使用,導彈發射出去就必然要落地,要爆炸,要打擊,而轟炸機不同,它可以全副武裝,掛上核武器去執行戰略巡航任務,他可以帶給敵人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威懾,而且不需要真的發射什麼武器。
導彈射程再大,再先進,也是一次性的,發射出去就意味著攻擊,威懾僅限於發射前。
另外導彈的用途單一,大射程的戰略導彈只能執行核打擊任務,發射出去還會遭受敵人的核反擊,而戰略轟炸機不同,比如中國的轟6K和美國的B1B以及俄羅斯的圖160,他們經常掛著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在遠海地區繞著對方的空域畫圈圈,這樣不僅能威懾,戰時也可以投入到戰役級的打擊行動中,並不一定非要是核打擊。比如反艦攻擊。
另外轟炸機具備機動性,導彈當然也能變軌,但是次數很少,基本上攻擊到達的方向是固定的,不能作出繞過戰區範圍的機動,除非是新一代的核動力導彈,射程近乎無限後才能作出那樣的機動,否則就必須要靠飛機和軍艦去進行機動,以確保作戰的維度和縱深是全面的,而不是固定的方向。
戰略轟炸機具有長期使用能力,前沿部署帶給敵人長達十幾年,幾十年的威懾,圖為服役超過幾十年的B1B戰略轟炸機(上面兩架)。
最後,戰略轟炸機可以執行戰術任務,但是戰略導彈不能,戰略轟炸機可以在戰場上對地攻擊,或者進行轟炸和空襲,導彈則只能打擊已經標定好的目標,不能巡航打擊即時出現的戰術目標。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
8 # 使用者96486100421
哈哈————先舉倆反例
就像吃麵能解決溫飽,吃大米也能解決溫飽,二者在某些領域可以替代,但又具特色和長處。
有了高鐵,有了飛機, 你問別人還買車在公路上跑幹啥?人家會用看鄉巴佬的眼色看你的。
導彈:有中程,近程導彈,洲際導彈,其覆蓋面甚廣。洲際導彈已經發展到具有全球打擊的能力了。同時有地對地,地對空,空對地,空對空的各種導彈。其發展比較全面了。
成本:轟炸機vs導彈
導彈每枚都需要制導,需要推動燃料,需要發射車或發射井,需要人精心維護,每樣都要錢砸。不僅如此每枚導彈只能打擊一次,炸了就得重造。
反觀轟炸機,飛去轟炸了又飛回來,又可以再執行任務。而轟炸機的炸彈與導彈的炸彈若是同樣大的爆炸當量而成本卻相差甚遠,導彈炸彈成本高出很。
效率pK
轟炸機可攜幾百上千枚炸彈,可以對城市,軍事基地,等目標過行覆蓋轟(美國B52開起地毯式轟炸)而導彈只能進行單一目標攻擊。導彈有點重要目標狙擊的意思,轟炸機則具有機關槍的效率。
突防pK
有導彈攻擊,也就有導彈防禦,例如美國的薩德防禦系統,和俄軍的s一400防空系統。而轟炸機現在正在向“隱身轟炸機”方向邁進,美國B2隱身轟炸機已經現世,其它國家也會緊隨其後。所以突防能力轟炸機也不差。所以轟炸機當然會研究了
-
9 # 邵永靈
這是自冷戰時代起美蘇之間就時常發生的一幕:慢悠悠的戰略轟炸機被高速戰鬥機攔截。轟炸機本是最早投擲核武器的工具,在1957年之前,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工具。當蘇聯的洲際導彈在1957年成功之後,很多人都認為,洲際導彈將取代戰略轟炸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就曾經說過,轟炸機和戰鬥機應該送進博物館了,導彈使這些東西過時了。
從表面上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轟炸機飛行速度慢,除個別可以超音速外,基本都是以亞音速飛行,如果進行洲際轟炸,起碼要飛行10個小時以上,就是超音速也快不了多少。而洲際彈道導彈在半小時之內就可以攻擊上萬公里以外的目標。這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地大。速度慢不僅意味著不能在第一時間發動攻擊,而且還表明容易被對方戰機和防空導彈攔截。本文開頭不就是這樣嗎?圖95距離阿拉斯加還有200海里就遭遇了F-22,如果再靠近一點,還有形形色色的防空導彈等候著。
話雖這麼說,實際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美蘇(俄)的戰略轟炸機一直頑強存在到今天,其中不乏有上世紀50年代就問世的老爺機,而且它們還時不時地透過各種方式博博眼球、刷刷存在感。
為什麼洲際導彈導彈沒有取代戰略轟炸機?面對半小時就可以實施全球打擊的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到底有什麼存在的理由?
第一,轟炸機飛行速度慢在某種程度上反倒成了它的特色和優點。洲際導彈的確速度快,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打出去就再也收不回來。萬一預警系統出了差錯,導彈來襲警報是一場誤會,那麼另一方用洲際導彈還擊的話就將引發錯誤的核戰爭(不立即還擊則擔心導彈被毀)。這個時候戰略轟炸機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只要沒有到達目的地完成投彈,轟炸機隨時可以召回,實際上是為避免誤會、誤解提供了寶貴的緩衝時間。換句話說,它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第二,如果說核武器的功能主要是威懾,那麼顯然,轟炸機在這方面有彈道導彈無法比擬的優勢。彈道導彈部署隱蔽,除非真的發射,否則不能、也無法展示給別人看。而戰略轟炸機無需投彈,透過飛行、轉場就可以讓對手明確感受到它的存在,並因此釋放政治訊號。自從2005年俄羅斯戰略轟炸機恢復冷戰時期的戰略值班後,幾乎每一次飛行都帶有某種威懾的意味。此次圖-95飛抵北美防空識別區(沒有攜帶核彈),有媒體就認為是針對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而來的。
第三,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的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也是美蘇(俄)確保可靠的核報復能力的重要方式。按照美蘇的推斷,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具備同時將一國陸海空核力量消滅的能力。彈道導彈核潛艇不必說,能夠藉助大洋實現隱蔽,戰略轟炸機則可以在接到核打擊的警報之後立即起飛在空中待命,而彈道導彈則不具備這個優勢,如果不及時發射的話就面臨被摧毀的命運。
當然,半個多世紀以來,戰略轟炸機也在發展,以迎合時代的需要。比如使用防區外發射的巡航導彈解決突防問題,採用隱身技術迴避防空系統的偵測和攔截,利用超音速縮短飛行時間等等。
-
10 # 東龍45
謝邀,首先強調一點,是先有的戰略轟炸機,後有的導彈,。上世紀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依託核武器,互相的明爭暗鬥,雙方都為了摧毀對方而大力發展,。美國為了核優勢,發展了陸基,海基,空基三位一體的核力量,蘇聯緊跟也發展了三位一體的核力量,就是陸基導彈,空基轟炸機,海基核潛艇的,。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看導彈和轟炸機各有什麼特點? 導彈具有打擊距離遠、突防能力強、打擊精度高等特點,但同時也有造價昂貴,不能輕易使用,機動性差,靈活性差,單次使用,保障要求高等缺點。 而戰略轟炸機具有航程遠、機動性強、突防能力強,可重複使用,載彈量大和使用靈活等特點,但也有平臺造價昂貴,維護保障複雜等缺點。 那麼問題來了,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有什麼區別,導彈又能代替戰略轟炸機麼? 一般來說,常規戰爭中,不輕易使用彈道導彈攻擊對方,一旦使用,就會導致戰爭升級,因為這是國家最後底牌。而戰略轟炸機則不同,它可以攜帶多種彈藥,包括普通航彈,精確制導炸彈,遠端巡航導彈等等,和平時期還可以不攜帶武器,利用自己大航程和先進的電子裝置自己強悍的突防能力實施對敵方戰略偵察活動。同時戰略轟炸機具有戰略威懾作用。而這些顯然不是彈道導彈能夠做到的。所以說,有了彈道導彈作為底牌,但是如果國家有能力,有技術和經濟實力做支撐,都會選擇發展新型隱身遠端轟炸機,建立三位一體靈活的戰略打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