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盪漾的可樂
中央集權制是秦的家風也是秦國的國風(春秋時期大夫的封地叫做家大家別誤會了)。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形成的。商君,秦皇只是發揚光大而已。中央集權最初的原因是秦贏一族向東被周王朝打壓。向西又都是戎族部落經常發生戰爭。秦贏一族為了生存必須緊密的團結在首領的周圍。不得不說的是秦贏一族是唯一一個有成功讓位案例的國家。讓位的這個國君叫世父―讓給秦襄公。我判斷讓位是否成功的標準其實很簡單第一代讓了第二代有沒有爭國家有沒有亂。
從這個標準出發宋國和吳國的讓位其實都是失敗的宋國爭了3代吳國爭了兩代。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同意見可以探討但是別碰我。
-
3 # 微史論
首先簡單說一下什麼是中央集權制,與中央集權相對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就是各個諸侯國內部是個國家,可以有自己的官僚體系和軍隊,內部所有的官僚都是諸侯派遣的,而中央的君王無權干涉。
而中央集權制就是把曾經屬於分封的諸侯的權利收回到中央,就是說官帽子不是誰想發就發了,統一由中央君王發放派遣。
商鞅變法裡有一條就是在秦國內推行縣制,全國分為三十一個縣,由秦君統一派遣官吏管理一縣。實行了中央集權。所以說,中央集權制在商鞅變法時就有了。
始皇帝只是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制,改為郡縣制兩級管理機構,畢竟秦國統一天下後,國土範圍大了,不可能再實行一級管理。
後世歷代的中央集權都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的。
-
4 #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中央集權制度最初形成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是奴役社會的結束,封建制度開始逐漸形成。戰國末期郡縣制初步形成,中央集權的形成結束了春秋時期卿大夫架空諸侯王取而代之的混亂局面,給秦國郡縣制提供了豐富經驗。
商鞅變法讓秦朝迅速強大,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加快了全國統一步伐。秦始皇登基統一全國後建立郡縣制,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結束了夏商周時期的封分制度,田地私有化,小農經濟的形成。全國軍隊由中央集權控制,地方政府只是一個管理者而不是擁有兵權者。這種制度延續了幾千年,乃至現在都在使用,不得不說秦始皇的功勞貫通古今。
另一方面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論的政令,秦始皇還統一了貨幣,統一全國文字,統一了道德與規範,都有利於中央集權管理促進社會安定的一種先進制度。
-
5 # 楊朱學派
商鞅變法後,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六國以黃老思想治國。
法家的主張,是使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以刑罰幫君主奴役臣民。君主絕對集權。
黃老學派也是集權,幫君主奴役臣民。只不過黃老沒有法家那麼極端。
黃老與法家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商鞅和韓非認為儒以文亂法,認為儒家應該剷除。黃老認為儒家還是有用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二、法家主張禁燬百家之言。而黃老只禁燬楊墨之言。認為法家、儒家、道家皆正道。
三、發生饑荒時,法家反對救災。黃老則救災。
四、黃老還顧忌百姓的死活,不但救災
,還主張對鰥寡孤獨弱勢群體的保障。
五、法家認為工商業者是國家的蛀蟲,必須消滅。而黃老允許工商業的存在,但在經濟上打壓他們。在政治上上,歧視他們。視工商業者為賤民。
但在核心上,黃老與法家如出一轍。甚至某些名言名句可以互換。例如:《黃帝四經》有曰:主上,執大分,以刑賞,以生殺。《韓非子》有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商鞅變法,用法家使秦國集權。而六國則用黃老思想,完成集權。
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君主完成了集權。秦統一天下後,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
-
6 # 劉一千五
中央集權制,就是中央把權利集中起來,由中央行使權利。包括國家機器運轉的各個方面,都必須由中央議政,制定,頒佈,然後交地方部門執行。
周朝實行的制度為分封制與宗法制並存。權利散亂,各諸侯國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等機構,他們只向周天子朝貢,遵周禮而治邑治民,周天子管不了。所以,春秋時期各國六卿亂國,篡弒殺伐中央也無能為力,這是權利不集中於朝廷中央的原因。戰國時期,出現各國變法,就是要變去"祖宗"之法,實行新的政策來圖強富國進而爭霸。其中就以國君抓權在手為目的。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廢去井田制,實行重農強兵政策,而這兩項的核心就是要國君集權,國君有了權利,當然樂不可支。 中央有權,遷邑而鎮,聚鎮成都,設縣來管理地方,而縣令由中央任命。分封世襲世卿世祿吃不上飯了,一切以農業和軍功計功賞賜。秦國就這樣靠集中權利強盛起來。
秦始皇建帝國以後,是"加強中央集權制″,作了許多努力,採用了許多措施。尤其是郡縣兩級由朝廷任命。中央實行丞相,太尉,御史夫人等職能部門。
秦始皇把所有權利集中於自己手中,到他晚年,又變成專制的集權制,讓中央三司形同虛設。
好在秦祚不長,十五年走到頭,然後天下大亂,爭霸尚來不及,豈遑講究政治制度。三年加四年一過,劉邦上臺,一個爛攤子,撈了秦的制度用起來,叫漢承秦制。由於劉邦的分封諸王讓漢武帝父子吃盡苦頭,更由於漢武帝要討伐匈奴,所以安內就必須鐵血,集中權利再好不過了。這一制度,就由漢武帝來繼續和完善了。
中央集權制,發源於秦國商君變法,發展成熟於秦始皇,完備推廣於漢武帝。其後的朝代,受用就是了……
-
7 # 文物樑子
應該說,中國一旦進入文明時代——國家體制機制下的最高統治者國君及其官僚隊伍、都城、軍隊、被管理的各階級人群以及一定的土地和地域五位一體有機結合,就開始了中央集權制探索,雖然只是雛形。分封制從來都不可能與集權制在一個層面上。即使採取分封制的西周,在管理上依然是中央集權,周天子有權號令天下。被分封的諸侯國國君有義務遵從周天子命令。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驪山狼煙,諸侯勤王。
馬克思在論述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充分考慮到了水利、交通在中央集權制建立過程中的作用。實際上水利工程在中國遠遠超出經濟和農業生產的意義範圍,是國家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體現。舜之所以傳位給禹,是禹在治水方面的經驗和成就。與之相關的是道路交通與物資運輸。這些都促進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商鞅變法是加強國君的權利。與分封制相對的是郡縣制——地方官員不再僅僅從王室中選,而是從官僚隊伍中任命。君王既然能任命,自然就有權廢黜與更換。這是秦國變得強大的重要因素。是對周天子有名而乏實及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教訓的汲取。
真正實行中央集權制,是從秦帝國嬴政開始的。因為只有到了秦帝國時,國家軍隊才真正由秦皇親自締造,並由秦皇一人調遣。此前西周東周真正屬於周天子自己的直屬軍隊很少,各地方軍隊屬於各諸侯。
這裡就可以看到:軍隊的建立及軍事力量的強大是中央集權制得以真正實行的根本保證。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時八王之亂都是分封制殘留引起的歷史反動。
據研究,由於至少2000多年以來的歷史延續,在東西方人的大腦和思維習慣裡,西方人三權分立思維和東方人中央集權思維已經根深蒂固,差別明顯。
從中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分佈,和歷史發展看,統一時間遠遠多於分裂的時間。統一對國家的發展和地區平衡有絕對重要的作用。
從當代歷史看,歐洲早在二戰(1939——1945)時丘吉爾就提出建立歐洲理事會, 後來又有了歐盟。美國雖然實行三權分立的51州市聯邦制,但國家軍隊直屬最高統帥總統指揮,而且軍隊十分強大。總統在國家擁有絕對的權利——特別在非常時期。
中央集權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顯得很重要。,但絕不是僅有一個兩個人來管理和思考,而是一個龐大而高效的官僚隊伍,這個系統中的每個人都恪盡職守,認真負責,整個國家才得以很好發展。否則鼓響鑼不動,很容易造成殆政。
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軍事外交上,一個指揮棒,一個聲音,對內各司其職,協調發展是中央集權制的理想模式。
圖一:商鞅因維護君王權威二而觸及貴族利益而被車裂
圖二:西晉叛亂八王
圖三秦始皇
圖四:二戰時的羅斯福與丘吉爾
-
8 # 立志成蟲
只說個人的看法哈:中央集權制的形成有個很不起眼的舉措,那就是文武大臣官員有明確的分工了。春秋時期,既能治國又會領兵打仗的大咖可真不少,即“出將入相”,大臣的權力只能過多過重導致國君大權旁落而被架空,權力的分散國君的控制力很弱,所以春秋時代諸侯國的宗室和權臣頻繁弒君和奪權。到戰國時代,將相權力職能逐漸分工和明確,國家權力就統一到了國君手中,即使戰國時代諸侯國的國家主流體制仍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郡縣制只在一部分地方實行,也照樣可以進行中央集權,因為國君強勢了。說幾個明顯的例子,戰國晚期,趙惠文王以幾座城池為封地禮聘齊國名將田單入趙為相,但是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卻不委任田單為將。秦國慘勝於長平之戰,戰神白起想一鼓作氣滅趙,秦相范雎反對,這事就停止了。邯鄲之戰信陵君因“竊符救趙”不能回魏國,趙孝成王也以城池土地作為信陵君的封地。這些都沒有影響威脅到國君的權力。
-
9 # 冥悟天道
中央集權制有力推動中國文明的發展
中央集權制度是國家政體的一種,相比分封制,在中國封建歷史時期最主要的治理國家方式。中央集權制真正形成期是在秦始皇時期,設定郡縣治,皇權至上,國家有專門的官僚機構維繫管理,軍隊、政治、經濟、意識形態、法律由中央控制。
商鞅變化極大的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為一統奠定了基礎,其在規範社會秩序上採用了國家法治的方式,在國家治理層面上,有力地證明了中央集權優於各自為政的分封治理方式。法治調節的社會秩序最終導致分封諸侯、地主階級的利益,造成了政治危機。以宣告變法失敗告終,但讓統治者充分了解到中央集權,併為一統六國後的秦國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豐富經驗。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是在適應古代中國文明的基礎上,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其一、政治一統,結束戰亂。沒有政治的統一背景,老百姓生活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熱、流離失所。政治一統後,老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安心農耕,發展生產。二、促進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家中央集權強推經濟、文化、信仰、地域的融合,各民族在國家的作用下,差異縮小,習俗改進,為了創造新生活而合在一起。三、軍事強大。可以集全國之力來加強軍事建設,以鞏固皇權的核心統治地位。四、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老百姓安心於實際生活生產,在實際中有條來研究實用於農耕的技術,技術的大範圍推廣有力促進生產力發展。五、經濟穩步發展。和平的環境下,商貿興旺,各行各業不斷在探索著更好的方式來調整、配置各種商品,如秦國採取的統一度量衡方式。六、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如秦國修建的萬里長城,有力的抗拒了外來侵略,穩定社會。不可否認,制度不是萬能的,因個人存在差異性,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上,強制服從於國家意志,滯後了文化的發展,如焚書坑儒等。
總的來說,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以中央集權的方式治理國家,推動了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封建時代,給各個朝代的發展樹立了標杆。中國這麼多的人口,加上地大物博,要加快發展,中央集權的方式是最合適的。
-
10 # 澳古說歷史
這裡先解釋下何謂“中央集權制度”,簡單的來說就是全國一切事情全部由中央說了算,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地方上的行政機構只有行政權,而沒有其他的權利,如軍權、官員的任免權、稅法的指定、法律的實施等等,而這些權利全部都掌握在中央的手中,中央決定政策的走向,地方上只能去實施這些政策,但沒有制定這些政策的權利,這就是“中央集權制度”。
首先這種中央集權的思想最早是由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來的,而開始實施這一思想的就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商鞅變法有很多的制度都是為了實現“中央集權”這一理念,具體的有以下幾點:
1、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可以說秦國當時的世卿就等於是秦王底下的一個“小君主”,這些小君主可以任免手底下的官員,可以自己制定稅法,並有自己的土地和軍隊,就等同於國家一般的存在,但是商鞅變法就廢除了這個制度,而廢除了這個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秦國境內所有原本屬於世卿的土地全部都收歸國有,有國家統一分配或者用於買賣,並且之後秦國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有秦王說了算。而在當時秦朝的土地十之八九都被這些世卿壟斷,也就是說當收回這些世卿的土地的時候,也就代表著中央掌控了全國90%的土地,意味著秦王掌控了這些土地的話語權。
2、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簡單的說就是有秦王授予軍隊有功之臣對應的爵位,這種制度的好處就是,以後被封為爵計程車兵就只會聽中央,聽秦王的吩咐,而不會再有私兵的出現,這樣軍權就徹底的落入秦王的手中,整個秦朝計程車兵就只會聽從秦王的。
3、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這個制度很明顯就是將官員的任免權牢牢掌控在中央的手中,這個制度實施之後,也就因為著全國的官員都有中央說了算,官員的任免也只有中央做主,其他人無權任免官員。
可以說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中央集權”這一制度,這次變法將原本屬於貴族的權利全部收歸國家,之後秦朝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有中央和秦王說了算,其他人都無法做出任何的決定。
當然中央集權制度在商鞅時期並不是很完善,真正完善這種制度的是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設立中央和地方兩大行政機構,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事、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負責租稅和全國財政;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廷尉,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可以說這個制度的實施使其秦朝的君主可以徹底的牢牢掌控全國的政權,同時實時帝制、郡縣制、制傳國璽、度同制、統一貨幣、統一文字、車同輪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也徹底的將鞏固及完善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
而中央集權制度的實施,對秦朝最大的好處就是得以最終能夠滅六國從而統一全國,併成為中國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同時該制度的成立徹底的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提高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效率,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該制度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而中央集權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個制度的實現對於中國之後近2000多年的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穩定作用,因為有它的存在我們的國家才能始終保持的統一,即時有分裂的時期但最終也是走向統一,而不會出現類似現在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情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能一直強盛下去的原因吧,因為我們從未分裂,我們從來都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所以我們總能在團結在一起,總能一致對外。
以上純粹是我個人的觀點,若有錯誤的地方請指正,我必虛心改正。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的最大的區別在於,春秋時期,卿大夫很容易就篡位、架空國君、殺國君的、廢立國君,而到了戰國時期,幾乎在沒有權臣篡位、架空昏君、廢立國君的事了,像四公子再有權勢,只要國君懷疑他們的,他們馬上嚇得躲到別國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
土地私有制是中央集權的基礎,從春秋跨越到戰國,實際就是中央集權的過程,郡縣制的萌芽在春秋晚期,(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法家改革成型,秦朝建立,全國實行郡縣制。
制度的形成不是某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所謂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制度就是上層建築。
所以,中央集權形成於公有制瓦解的春秋晚期,郡縣制的形成就是中央集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