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GD小綠龍
-
2 # 口袋電影君
面對即將破40億的票房巨無霸《復聯4》,兩部稍微有點賣相的中國產片《九龍不敗》《東北往事之二十年》紛紛認慫跳檔。
不過,從4月29日上映首日起,有一部小國別低成本的外語片緊緊追隨《復仇者聯盟4》,逆流而上,一轉眼,已經破了2億。
此片的最大賣點就是兩個字:人性。
沒錯,就是這部
何以為家
Capernaum
和絕大多數中國影迷一樣,口袋君之前從來沒有看過一部阿拉伯語為原聲的黎巴嫩電影。
但在影院看完後,真的被結結實實地震撼到了!
也讓口袋君意識到:
電影,實在是一種太有力量的媒介!
5星/90分。
或許,你會說:
我的生活已經夠累了,為什麼還要付錢去看這樣一部以黎巴嫩赤貧兒童為視角的虐心電影。
但在安利《找到你》時,口袋君曾經這樣寫道:
有些電影誕生的初衷,就是將最壞的情況拍出來!讓你經歷一場噩夢,體會到真正的人性之惡。
出了電影院後,才會感知到:
要珍惜無比美好的現實生活。
事實上,《何以為家》完成製作後,黎巴嫩政府曾百般阻撓影片的上映,
最終影片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艱難公映後,引發西方世界的強烈反響,之後還獲得了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因為,這是一部:
01
揭開黎巴嫩傷疤的電影
有可能是受到高曉松的影響,口袋君也是“地緣政治論”的絕對擁躉。
一個國家的政治環境和命運,的確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周邊鄰國有很大關係。
從小,我們就在新聞中老是聽到“巴以衝突”。
“巴”就是巴勒斯坦(注:不是巴基斯坦!)
“以”就是以色列。
兩個國家的流血衝突,是當今世界最複雜,牽涉面最廣的重大紛爭!
其背後既有歷史根源,更牽涉到了宗教、文化、民族、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這些因素互相影響、激化,讓巴以衝突的複雜性非同小可。
而小國黎巴嫩則成為了巴以衝突的最大犧牲者之一。
從下面這張地圖就能看出,
黎巴嫩南部正好接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爭議地區。
曾經,黎巴嫩被譽為“中東小巴黎”,宜居的天堂。
在大部分被沙漠覆蓋的中東地區,黎巴嫩卻擁有長長的地中海海岸線,以及整個低窪阿拉伯半島罕見的高山:黎巴嫩山脈。
在1970年以前,黎巴嫩可以說是中東最為西化,也是民生最為穩定的國家:
平衡的政治格局,優越的地理環境、多種族共存、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讓其成為中東地區罕見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和諧共處的國家。
然而,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以色列佔領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
幾十萬巴勒斯坦難民湧入黎巴嫩,當時移民政策較寬容,來者不拒,整個70年代,黎巴嫩已經有了40多萬巴勒斯坦難民。
接下去發生的事情,
就是農夫與蛇/引狼入室的故事。
首先,這些難民很多都是帶著軍事武裝過來的。
其次,伊斯蘭教義規定不允許墮胎。若有誰敢去醫院打胎,這位婦女會被槍斃。
再加上阿拉伯男人性慾強天下聞名,導致巴勒斯坦難民女人生育率極高,平均4個打底,10個也不過分。
久而久之,整個黎巴嫩的人口結構都改變了。
最終導致戰爭不斷爆發:
一方面,
巴勒斯坦武裝難民,以黎巴嫩南部為根據地,反攻以色列佔領的地區,強悍的以色列人自然要回擊,最終殃及整個黎巴嫩。
另一方面,
1975年,激進的黎巴嫩基督教黨派為了報復,想要趕走穆斯林難民,與巴勒斯坦游擊隊全面開火。
這場內戰打了整整16年,徹底將黎巴嫩這個“中東小巴黎”的經濟和民生給毀了。
近年來,黎巴嫩依舊與周邊的中東火藥桶國家發生衝突,戰亂不斷。
只要有戰爭發生,最遭殃的肯定是老百姓。
大量貧民儘管吃不飽穿不暖,卻依舊喜歡生育,導致這些貧民窟的小孩長期缺乏大人的關懷,更別提教育識字了。
整部《何以為家》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將視角對準了這些赤貧難民中的兒童,探討了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
02
沒有大人的照料 兒童會異化成什麼樣
影片一開場就是城市航拍大全景,破敗的戰亂城市,沒有任何色彩。
一位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作為少年犯被帶上了法庭,瘦小乾枯的他,卻說出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臺詞: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這句震撼無比的臺詞也被直接印上了中國版海報
他為什麼會變成少年犯,又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導演一開場就設下了懸念。
不過,他們很擅長一件富人也不敢做的事:生孩子。
口袋君目測下來,他們家至少生了9個孩子。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接著,
喜歡用鏡頭語言來煽情的女導演,就向我們展示了令人髮指的黎巴嫩難民生活細節。
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程靠打罵!能說出各種惡毒的詛咒。
作為家中的老二,扎因從沒讀過書,帶著妹妹弟弟們上街賣甜菜汁。
他與妹妹薩哈的感情最好,連妹妹第一次月經,也是扎因發現,然後帶著他去廁所換內衣。
父母除了將孩子生下來之外,其他什麼都不管。
很明顯,
在黎巴嫩底層貧民看來,生育不是因為愛和責任,而更像一種生存方式。
生男孩,就是免費勞動力。就算進了監獄,也能賺錢。
生女孩,除了可以幹活,
等到十一二歲月經初潮來之後,就能將她嫁人,換取彩禮。
沒錯,他們對賣女兒這件事非常心安理得,還不知廉恥地粉飾這樣的行為:幫女兒找個好人家,不用再跟我們吃苦。
一天回家,扎因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11歲的妹妹打扮地花枝招展地坐在家裡,迎接陌生男人。
絕望的眼神令人心疼。
果然,這對不負責任的父母將妹妹賣了,扎因拼命反抗,又是一陣毒打,妹妹還是被帶走!
絕望的扎因憤然離家出走。
在流浪的過程中,扎因碰上了另一位可憐人:
單身母親泰格斯,一位來自衣索比亞的非法勞工。
她有一個還需要餵奶的小嬰兒尤納斯。
為了生存,她要打N份工。其中一份就是掃廁所。
一邊打工,一邊還將孩子偷偷放在邊上,定時餵奶。
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湊夠偽裝身份證件的1500美元。
那個幫她辦假證的人,老是慫恿她將孩子賣給他,這樣1500美元就不用付了。
一個是四海為家的流浪兒童,另一個是戰亂國的非法勞工,兩個苦命人決定相依為命。
白天,泰克斯出去打工,扎因則在家徒四壁的貧民窟照顧小寶寶。
照顧過小嬰兒的人都知道,你給Ta的照料和陪伴都是有去無回的。
長時間和小嬰兒呆在一起,其實是很考驗一個人意志力的。
一方面,
始終在哄睡、餵奶、換尿片、洗澡的迴圈中度過!
另一方面,
還得想破腦袋逗他開心,時間一長,實在枯燥!
所以,現在用iPhone、iPad養娃情況特別嚴重。
的確能消耗大量百無聊賴的帶孩子時光,但對孩子本身發展特別不好。
但懂事的扎因,卻開動腦筋,將一面鏡子放到房樑上,反射隔壁家的動畫片,然後自己加上配音逗小寶寶開心。
最殘酷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非法勞工泰格斯被黎巴嫩移民局逮捕,關進監獄,失去了自由。
12歲的流浪小孩扎因,竟要一個人照顧1歲不到的小嬰兒尤納斯。
接下來簡直是人間煉獄的節奏!
為了給尤納斯喝奶,扎因竟去搶其他孩子的母乳
1歲不到的嬰兒竟然能給人遞晾衣服的夾子。
為了去尋找泰格斯,扎因去搶其他孩子的滑板
然後粘上鍋子,做成這樣簡陋的嬰兒車。結果還是沒找到。
女導演甚至還專門剪了一段極其虐心的蒙太奇。
一邊是,被關監獄的尤納斯,因為思念孩子,胸部溢位奶水。
另一邊是,小嬰兒失去媽媽,沒有母乳喝的啼哭!
實打實地控訴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
情緒崩潰的扎因,曾想過把尤納斯拋棄在路邊,將他像狗一樣拴在路邊後,在遠處觀察
他發現經過的路人,將可憐的小嬰兒視作空氣一樣,沒有一個人上前關心。
的確,在戰亂不斷的黎巴嫩,尊嚴、人權、人道主義關懷都已經泯滅,人性極度扭曲。
唯有扎因這樣的被拋棄的流浪小孩,才有無比純真的惻隱之心,敢於接下照顧小嬰兒的責任。
最後發生的事更虐更扎心,這裡口袋君就不劇透了。
總之,《何以為家》充分展示了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層:生理需求(水、食物、睡眠等)受到全面壓制後,力量最為弱小的兒童會異化成什麼樣。
實在讓人感嘆,
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赤貧到極致的角落,中東難民的生活細節令人唏噓不已!
的確,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愛和幸福,的確是不要再生了。
如今,阿拉伯人用子宮佔領歐洲的想法是極度危險的!
隨著《何以為家》內地衝擊3億,越來越多的觀眾在問這個問題
03
影片票房再高有什麼用
如何才能拯救這樣的小孩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
因為這部電影,有一個人的命運就此改變了:
那就是影片的男一號小演員,他的真名也叫扎因。
2004年出生在敘利亞,後來因為戰亂以難民身份在黎巴嫩首都住了8年,不過扎因的父母對他很照顧。
拍攝《何以為家》期間,他12歲,也不識字。
影片上映後,扎因的演技獲得廣泛認可,最終挪威政府決定接納他全家。
如今15歲的扎因,正在當地的學校接受教育。
截至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4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
回到剛才的那個問題:
影片票房再高有什麼用,如何才能拯救這樣的小孩?
口袋君答案是:
沒用。
就算影片破30億美元票房,片方將分成全部捐出去,也拯救不了可憐的黎巴嫩小孩。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救急不救窮。
幾十年來,全世界以慈善之名給非洲捐了幾千億美金和幾千噸糧食,但還是照樣貧窮落後。
因為,這些糧食會被當地有權勢的人中飽私囊,吃不完的糧食以極低的價格被投入市場,直接導致原本堅持勞作的非洲農民賣不出好價錢,這些堅持耕種的人也放棄了勞作。
最後,所有人都坐吃山空。
因此,
慈善捐款捐糧,是典型的嗟來之食,只能救急,無法根治貧窮。
一言以蔽之,
無論是黎巴嫩的難民,還是非洲的貧民,最需要的其實是:工作機會。
只有創造價值,讓人與人互相服務起來,在自己的行業中深耕細作,換取的貨幣才能真正振興當地的經濟水平,提升所有人的生活質量。
▼
最近,口袋君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中年的意義》
作者是一位英國生物學家。
他發現:
整個生物世界,除了人類,似乎其他生物都沒有“中年”的概念。
一般動物就3種形態:
1)幼年:從出生到成長期。
2)成年:具備獨立生活能力和生殖能力
3)老年:喪失生殖能力期直到死亡。
另外,他還發現:
動物似乎也沒有童年。
海豚一出生就會游泳,馬一出生就會走路。
唯有人類一出生的第一年,幾乎什麼都不會,需要有人悉心照料。
而真正具有自理能力,那更是需要長達10年以上的訓練。
為什麼?
因為人類需要培育一顆耗能巨大,但極為聰明的大腦。
因此,孩子長長的童年和青少年,恰好對應長輩長長的青年和中年。
從生物學上而言,中年的意義其實就兩點:
1)提供食物
2)教授知識
隨著農業自動化和畜牧業的大發展,最近20年起,食物不再稀缺。
而人類過去幾千年都是處於缺乏食物的狀態,直接導致:
減肥成為了全球流行話題。
胖死的人,遠遠多於餓死的。
因此,
對如今的中年人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承。
將自己幾十年來學到的技能、知識、資訊傳遞給孩子,延續生命和文化。
實話實說,
黎巴嫩可憐孩子的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我們普通華人實在愛莫能助。
看完《何以為家》後,口袋君最大的感想,其實是對當今華人養娃的反思,結合3年老父親的實際經驗,口袋君想到了五點啟示和建議:
1.父母要和孩子有肢體接觸。
擁抱牽手親吻(頭髮),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2.不要打罵孩子。
暴力和情緒雖能快速解決問題,但後患無窮。可以執行正面管教的策略:溫柔而堅定。
3.工作日的晚上,放下手機。抽出1-2個小時無干擾陪伴。
與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講故事、睡前閱讀、玩拼圖,想盡一切方法,一起玩現實中的實物。實在想不出新花樣,無聊地陪著娃,也挺好。
4.週末,不要都排上學。逛公園、逛遊樂場、逛商店必須要有。
娃能夠感受到父母真的在想盡辦法帶Ta玩,絕對能夠樹立你在孩子心中的偉岸形象。
5.忙碌爸爸也能成為好爸爸。
定期給老婆放個假,自己嘗試一個人帶孩子。
“我只負責往家裡拿錢,孩子的事我老婆或者老人管”,這是身為一個父親所能說出最業餘的話。
西方有一句很有名的諺語“如果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支援,那毀掉一個孩子,整個村莊也脫不了關係”
養育孩子的最佳策略一定是輪番上陣。
特別是有女兒的。
根據權威期刊研究:父親會直接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缺少陪伴、行為不端都會讓女兒對異性的期待值更低,更容易陷入短暫的戀愛關係甚至選擇一輩子單身。
以上這些啟示,或許就是《何以為家》在中國大賣的最重要意義。
因為口袋君始終堅信:電影,不僅僅是電影。
-
3 # 劇說時代
這是一部優秀的高質量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好電影。
電影《迦百農》在中國上映的名字為《何以為家》,電影在19年的4月29日上映,在《復聯4》的高排片下,仍然透過五一檔收穫了過億的票房,到今天1月10號,上映12天已經收穫了2.26億的票房。電影的意音譯明應該是《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在今天的加利利海附近,是當時耶穌被鄉民拒絕傳道後,開始傳道的地方,後在此地建城,意思是“自己的城”,在我看來導演用迦百農來作為電影的名字,是結合電影劇情關注的是那些戰爭中被社會拒絕的邊緣人而來的。而因為中國並不是基督文化國家,所以翻譯成《何以為家》反而更容易傳遞電影主題。
這部電影之所以是一部成功的好電影,首先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出生在黎巴嫩社會底層的12歲男孩贊恩因用刀捅人被捕入獄,然後在律師的幫助下贊恩起訴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雖然生了贊恩卻沒辦法養育好贊恩,使得贊恩是一個沒有身份證明的黑戶。而且為了養活自己的兄弟姐妹,他必須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努力掙錢來貼補家用。
為了使電影真實,導演特意選擇了真實的難民來當演員,同時電影裡很多的情節也都是他們生活裡真實經歷的故事,特別演男主人公的小演員被導演發掘時才十二歲左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而電影裡的故事有很多是這個小男孩真實的生活經歷。所以演繹時特別真實動人。
同時為了使電影的劇情能夠真實反映難民的悲慘生活,電影的製作時間長達五年,前期光是實地調查就進行了3年多,在這過程中逐漸行成了劇本,從而真實的還原了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
所以這部電影以真實動人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
4 # 風雪無邊雨
何以為家,謹小慎微拍電影
《何以為家》是一部以微觀角度,十分小心講述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國際社會近年來,各國尤其是歐洲國家對難民問題都十分頭疼,一方面是包容接納的思想浪潮,接納大量難民,一方面是因為巨大流動人口帶來的社會治安問題。
片子的主題很簡單,父母對孩子有養育的義務,這既是人類道德的普遍要求也是法律的明文規定,然而在電影裡,作為難民家庭顯然無力撫養眾多的孩子——讓12歲的小男孩打童工,讓11歲的小女孩嫁人,綁著剛會走路小嬰兒的腿腳防止亂跑,一堆在常人看來十分殘忍的行為。
電影講述了父母的無奈,他們並非不愛孩子,母親在兒子被捕入獄後來探監,特地買了對他們來說十分珍貴的點心,兒子卻面無表情地丟進了垃圾桶,最後將他們告上了法庭。
男孩說,我告他們把我帶到這個世上,看到的是狗屎一樣的世界。顛沛流離,風餐露宿,不管是親妹妹還是被託付的小嬰兒都無力照看。
男孩的父母說,我們難道會不愛自己的孩子麼?但是沒辦法,我們能力有限,我們已經給了自己能給的,最好的。
電影中的成人們總是顯得無奈,父母的淚水,牢獄中獄友頹疲的癱坐,但是有一個鏡頭非常非常有意思——當成年人祈禱,擠在一起跪拜神明時,小男孩兩眼無神的癱坐在旁,呆呆看著。
成人們還信奉神明,就像男孩的父親說,“所有人都對我說,多生孩子,孩子長大日子就會好過了,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男孩的父親就像其他成年人一樣,無奈,但是依然信奉著,選擇繼續生孩子,選擇繼續像神明禱告。
反而是年幼的孩子已經被生活磨礪到厭倦,不再相信神明會來拯救他——他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遭遇這些悲苦的待遇?
看完電影,覺得導演可能想說,父母沒有能力,最好不要濫生孩子,否則不光會將自己拖入深淵,也會讓孩子生不如死——他們比成年人更加脆弱,指望透過生孩子來改變自身悲苦處境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然而朋友卻表示,你們將別人的家園打壞了,卻要怪他們孩子生得多?
導演很巧妙地選用一個男孩的視角講述難民故事,從而規避了苦難的根源——因為大洋彼岸發動的戰爭,讓他們無家可歸。
對於贊恩一家,對於萬千難民而言,迴歸家園,才是最好的結局。
當然,國際風雲,對於普通人來說太遙遠了,力不可及。
我們能從電影裡得到的結論,除了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之外,就只有優生優育了。
如果只有贊恩和妹妹哈沙兩個孩子,他們家的處境一定會好很多,至少有個孩子可以去上學,哈沙可以長大一些,身體好一些再結婚。
兩千年前中國古人曾說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就像每一個父母都會要孩子好好學習,為的是孩子日後長大,可以擁有過人之處,考上名校走上社會有個不錯的文憑找份好工作——如果條件允許,或許會提供就業方面的幫助,準備婚姻花費,如給子女準備房產錢財,減輕子女走上社會後的負擔。
現代社會年輕人不願意要二胎也是考慮到日後花銷問題,兩個孩子的教育成本和婚姻問題,為此寧肯只要一個孩子好好培養。
可惜電影裡的父母不懂,他們單純地以為生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可以讓他們生活的更好,卻從來沒有想過亂世中,孩子如何長大,長大了之後能做些什麼。
毫無疑問,他們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沒有能力計劃孩子的日後,在法庭上流下的淚水,既是對孩子的愧疚,也是自身的無奈——或許,他們也開始思考,繼續生孩子到底對不對。
電影最後教給觀眾的,教給短視父母的,只有“計長遠”。
為人父母,如何養育孩子,給孩子怎樣的人生?
這是每一個成年人,尤其是準備步入婚姻準備要孩子的成年,都應該考慮清楚的事情。
-
5 # 英皇娛樂經紀人
生兒育女到底為了什麼?只是圖一時之快嗎?顯然黎巴嫩人民沒搞明白這個問題,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惡性迴圈,為了貼補家用,不惜把親生骨肉賣給商販當老婆,對子女的意見置若罔聞,把孩子當工具,當籌碼,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毫無尊嚴,猶如螻蟻,真的太痛苦。這部電影用孩童的視角正視苦難,審視現實,片中多處鏡頭的處理與主題相對應,髒亂不堪的環境搭配男主贊恩那迷茫又無助的眼神,他就像一個被社會遺棄,被家人拋棄的垃圾人,看不到未來,活得沒有任何意義,他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不幸。
-
6 # 影視控
你永遠不知道,現實可以讓一個人絕望到何種境地,我們曾經深信不疑的苦難和走不出去的陰影,在主角贊恩的世界裡,被映襯的如此無足輕重。
贊恩,一個成長在黎巴嫩的12歲男孩,他是家中的長子,也是家中的頂樑柱。他的前12年人生,也許從沒有一天感受到父母的愛,他悲傷、絕望,卻又如此堅強。
《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2018年在戛納電影節首映,2019年4月登陸中國市場以後,以票房、口碑雙料橫掃的態勢,強勢與《復仇者聯盟4》分庭抗禮。如今豆瓣9.0的評分,Top排名96,以黑馬之姿,佇立在一眾經典電影之中。不知多大的贊恩
電影主角是一位12歲左右的小男孩,但贊恩的真實年齡究竟是多大?電影前幾幕,醫生在給贊恩檢查牙齒時說:“不一定有13歲,但至少有12歲”。
贊恩的年齡之所以成謎,是因為他的父母,一對極其不負責任的父母。
有人說這是戰亂、是外界的貧瘠,造就的無可奈何的結局。而在我看來,這樣的理由太過牽強。
贊恩是家中的長子,即使家庭貧窮,又怎麼會影響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的愛。
況且,在電影開幕的那場庭審中,贊恩控訴父母的第一項罪名就是:“你們生了我,為何又不好好撫養我?”生而既有這樣的父母,是贊恩最大的不幸。
但贊恩依舊,用瘦弱的身軀,帶著“一串”的妹妹,每天遊走在大街上推銷他們自制的飲料。以及給一家超市打工,以求換取微薄的薪水,來養活全家人。
贊恩是感恩的,也是對家極其眷戀的,但最終贊恩選擇了逃離家,原因是因為他的妹妹。可憐可悲的少女
贊恩的妹妹,年齡在11歲左右,在當地的風俗習慣中,部分窮人會選擇在這個年齡將女兒嫁出去,以換取一定的聘金。
而父母的這一決定,徹底的激怒了贊恩。他嘶吼,吵鬧,最終依舊無果,心灰意冷之際,選擇逃離了這個冷冰冰的家。
另一對不幸的母子
在贊恩出去以後,到電影最終結束的這一段劇情,席捲了太多人的淚水。
絕望,一種直擊心底的絕望,讓所有人都壓抑到說不出話。
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拉希爾,帶著非法出身的孩子,遊走在城市的灰色地帶,遇見贊恩之前,她只能將孩子,每天藏在廁所之中,夜晚下班以後,再和孩子一起回家。而擺在她面前有一個最大的難題,如何“合法”的繼續留在這裡。
她需要幾千美金,來購買一張假的身份證。同時她還有著另一個選擇,將孩子給製造假身份證的人,然後免費得到一個足以讓她留下來的證明。
贊恩在與拉希爾相遇之後的短暫時光裡,是上天給予他們三人最大的恩寵。
拉希爾每天早出晚歸,贊恩在家裡帶著才剛一歲的約納斯,夜深人靜以後,拉希爾坐在桌前,望著贊恩帶著約納斯在簡易的“遊樂場”裡玩耍,這段時光是如此恬靜,幸福。然而當某一天拉希爾突然消失以後,這短暫的幸福,戛然而止。
贊恩的人生再次遭遇了絕望和打擊,望著什麼都不知道的約納斯,贊恩幼小的身軀,每天帶著約納斯穿越在城市的角落裡,尋找拉希爾,尋找吃的,尋找住處。
贊恩拋棄約納斯那一段,至今依舊停留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最後的最後,贊恩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護照,於是一張贊恩笑的照片,被照了出來,這就是電影的海報。而這張笑臉,是整部電影中,贊恩唯一笑過的一次!
《何以為家》即是一部電影,卻又絕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在世界很多我們從未去過的角落,一定有著很多和贊恩一樣,生活困苦,家庭破碎的孩子,在有限的生命裡,頑強又抱有希望的活著。 -
7 # 郭蓋兒電影
電影給我的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記得看這個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是決定贊恩很苦,第二是決定電影的攝影構圖太漂亮了
而每一次出現美麗的攝影的時候往往都是電影的轉折點,或者說是主人公贊恩的心路歷程,從剛開始被親家給拋棄,後又被感動,後又被拋棄,但是最後贊恩還是笑了
那是他唯一一次笑,或許是導演為枯燥的電影增添的一筆彩色,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部拍到人們心中的電影,你能從這部電影中找到一點影子,相信導演就已經是成功的了
-
8 # 無面怪大叔
《何以為家》——孤獨的覺醒者
一名12歲的男孩兒,在法庭上起訴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原因竟然是因為他們給了他生命。
在我們看來,這是大逆不道、愚蠢透頂的行為,但看完這部電影,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故事講的是年齡不詳,據說是12歲左右的男主角贊恩,與父母、兄弟姐妹為了躲避敘利亞戰爭,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一大家子人記載一個非常小的房子裡,睡覺時所有人都橫七豎八的睡在地上。
父親拒絕贊恩上學的願望,讓他繼續在小賣店打工,母親支援他去上學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上學可以免費吃飯甚至能往家裡帶些殘羹剩飯,而且可以放學後加班兼顧小賣店的工作。沒上成學的他繼續在小賣店整理商品、送貨,還要和妹妹薩哈一起上街賣果汁,保護妹妹不被流氓欺侮。
妹妹薩哈初潮時,贊恩知道這意味著妹妹馬上就會被送走結婚,於是贊恩不僅幫助妹妹洗褲子、偷衛生巾,還再三叮囑妹妹一定要藏好,千萬不能被父母發現。
可惜的是,父母最終還是決定把11歲的薩哈嫁給阿薩德,贊恩和薩哈拼命抵抗,但年幼弱小的他們終究是抵抗不了成人的力量。
憤怒的贊恩離家出走,遇到了沒有身份的黑人女工拉希爾收留了他,讓他度過了一段最幸福的時光,但好久不長,拉希爾因證件問題被警方拘留,再也沒有回來。
為了照顧拉希爾年幼的兒子約納斯,偷、搶、騙、違規飲料,他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最終還是被房東趕了出來,為了讓約納斯活下去,他只好賣掉約納斯,準備用這筆錢來偷渡到瑞典。
由於需要證件,他只好先回家,卻得知妹妹薩哈的死訊,憤怒的贊恩持刀將阿薩德捅傷,因此被判刑。在監獄裡,來探望他的母親告訴他自己再次懷孕了,雖然失去了薩哈,但很快又有了一個“真主賜予的禮物”。
於是,贊恩打電話給電視臺,要控告自己的父母。
相比於內地的新譯名,或許直譯名《迦百農》更為契合。
迦百農是聖經裡的地名,在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現在是一片廢墟。在英語和法語中,迦百農又有“亂和無規則”的含義,我個人感覺,這也是影片表現的內容。
據說這部電影的導演沒有找專業演員,而是找來了與她設想中的故事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去演繹,希望這不是一部演出來的電影,因為這些悲劇是每天實實在在發生的事實。
六個月的拍攝時間裡,他們拍攝了500個小時的素材,用一年半的時間進行剪輯,最終才完成了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那麼,贊恩的父母有罪嗎?有罪!
他們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在不停生育,在無法保障孩子基本的生存和受教育權利基礎上,希望靠孩子來分擔家庭的重擔,希望得到孩子的扶持,這是一種反向的輸出,在他們並沒有能力的時候。
所以,贊恩需要以12歲的年齡承擔起生活的重擔,薩哈需要在11歲的時候嫁人為家裡省份口糧的同時給家裡賺得聘禮。
而他們能給孩子提供的,只是住所和水加白糖。
可是換一種角度來看,他們好像又無罪。
他們賜予了孩子生命,他們也像奴隸一樣的賣命,他們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活著與繁殖已經成了本能的反應,他們希望萬能的真主能賜予他們一個改變家庭命運的“禮物”。
他們覺得能平安活著、能有口吃食就可以,甚至把薩哈強行嫁給阿薩德也是他們希望女兒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記得香港有一個節目,將一個富豪丟在貧民窟,去體驗一個月的貧民生活,富豪自信滿滿的覺得自己一定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開創局面,但很快他被現實打敗。
在這裡,又一個突出的問題——身份。
因為身份,贊恩只能去小賣店打工,去街上賣果汁;
因為身份,拉希爾只能去辦假證,把兒子偷偷放在廁所裡撫養;
因為身份,梅森只能在市場賣花,對於美食,僅限與一盤熱氣騰騰的肉餃子。
他們最大的願望,就去能去瑞典。因為他們聽說,在那裡,不會有人問你哪裡來,不會有綁架,還可以有別人進來需要經過允許的小房間。
贊恩,是這群習慣了沒有身份的人群中的覺醒者,他太清醒、看的太明白,他的眼神成熟又充滿焦慮,沒有孩子的單純和童真,正因為覺醒,他才會加倍痛苦。
他知道房東兼僱主阿薩德給薩哈零食是別有用心,所以將它們丟進垃圾桶;
他知道薩哈來了月經會被父母賣給別人結婚,於是他為妹妹洗褲子、偷衛生巾,並教她隱瞞;
他知道阿薩德來家裡的目的,所以充滿敵意;
他知道妹妹被帶走後的悲慘生活,於是極力阻止。
他錯在別人都接受這種命運的時候獨自覺醒,深處泥潭卻想爬出泥潭,可惜身下沒有支撐,所以泥潭的擠壓才如此強烈。
錯在誰?贊恩的父母嗎?
所有的錯誤都像多米諾骨牌,一塊一塊的鋪過去,直到一個震動去全線倒塌,壓在贊恩身上的是他的父母。
那麼壓在他父母身上的又是什麼?
當戰亂、動盪、貧困一起來襲,信仰敗給了愚昧,醫療教育全部失去秩序的時候,社會狀態已經沒有了支撐,窮人瘋狂繁衍期盼改變現狀,父母無力撫養衍生的責任感缺失,窮困與愚昧如附骨之蛆般深入骨髓。
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象,更無法感同身受,如果把我們放在那個環境,我們一定做不到更好。
最多,對這個操蛋的生活抄起刀,來個毫無意義的暴起傷人而已。
回覆列表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耶穌原來是拿撒勒人,被鄉人拒絕後,為了利於傳道及招收門徒的緣故,耶穌選擇迦百農為傳道、事奉的主要基地,並稱此處為“自己的城”。 影片運用倒敘、插敘的方式,講述一個12歲的男孩扎因的生活,扎因家裡很窮、非常窮,父母對家裡孩子的基本生活保障都非常困難,就更別說教育了,看著其他同齡人能夠坐著校車去上學,而他卻只能夠給房東阿薩德打工,“工資”卻是兩包給他母親的煙,影片開始有個鏡頭讓我心裡非常心酸,扎因母親用鐵鏈鎖住家裡最小的孩子。 扎因四處撒謊買處方藥,在他母親的指導下做成“襪子汁”(可能是一種毒品的替代品),而後把“襪子汁”浸泡在衣服上,拿到監獄進行非法交易,面對父母的種種做法,讓僅僅12歲的扎因很早就有了成人的擔當,為了阻止父母把11歲的妹妹薩哈嫁給阿薩德,他想帶妹妹離家出走,但卻失敗了,極其憤怒的扎因選擇自己離家出走,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非法移民而且未婚有子的泰格斯,泰格斯好心將扎因收留,讓他幫忙照看孩子,12歲的他盡心盡力照顧孩子,給孩子餵奶、哄孩子睡覺,這些連大人都難以應付的事卻被一個12歲的孩子做得那麼到位。 整個觀影過程讓人心痛吉首,怎樣做才算是合格的父母?孩子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樣的?影片中扎因的父親向法官解釋,“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我不明白我們做錯了什麼”,這個回答算是父母的回答嗎!!即使生活貧苦,父母即使給不了孩子豐厚的物質支援,那麼至少應該給他們多一些關愛,這應該是最起碼的。本片表面上是扎因家的事情,但從深層次上看,反映的是那裡的社會問題,教育本是公共事業,保障每個孩子有個幸福的童年,保障每個孩子能夠接受正常的教育,應該是從國家層面就進行頂層設計的事情,但影片中大多數人都對扎因的事情見怪不怪,令人吃驚。法庭上,法官問扎因父母孩子多大了,父母就連這個都不知道,因為他從出生後就沒有進行登記,沒有取得國民身份,扎因12歲的年齡是從律師提交的一份體檢報告中證實的。以上種種導致年僅12歲的扎因在監獄服刑,他把這一切歸責於自己的父母,最終將父母告上法庭,當法官問扎因為什麼起訴父母的時候,扎因說道:“因為他們生了我”,話外之意應該是為什麼生了我又這樣對我,為什麼要把我生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為什麼生了我又不好好關愛我。
最後,讓我們感恩幸福生活,讓我關愛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