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啤酒歸根結體是一種古老的飲料(今天不談歷史),目前消費量排第三(僅次於水和茶)。所以作為飲料,啤酒君就必須適應各路人馬的需求,就好比不同地方的人都在喝茶,但風格大不相同。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麥汁稍微發酵,有點酒味的飲料。根據溫度和酵母菌(那時人類還不知道這是啥東東)種類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爾(Ale),它倆的區別在於發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發酵桶的下面低溫發酵,艾爾在上面溫暖環境下發酵。好比男人看見女人的反應,多數都變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爾,拉格要更為普遍。中國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國啤酒,都屬於這類,簡單無節操。但其實不是如此,拉格其實小批次發酵難度要高於艾爾,因為溫度要求比較低,但後來的工業生產解決了這個問題,拉格發酵溫和、能大批次產、酒體純淨、口味清淡,這是導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比起拉格,艾爾就文藝的多,荷比盧地區、北歐諸國、英倫都是這種風格,這種酒,高階大氣上檔次,所以說的啤酒精釀大多數都是指這些。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北部水質很差,但大家不喜歡喝開水,於是比利時一幫和尚開始用煮開的水釀成啤酒,這樣能當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覺得啤酒是飲料,所以也無所謂喝啤酒禁令。後來越來越火,於是比利時自成一體,修道院風格(Abbeybeer),我們說的blond(金艾)、double(雙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結果英國和愛爾蘭那邊水質更誇張,超硬(硫酸鈣),他們為了掩蓋味道,只能用很多烤過的麥芽,降低PH值,用麥芽焦香掩飾水質味道,於是有了波特(Porter)。後來大家覺得焦香味都不夠爽,再來點糊味更好,就有了世濤(Stout),後來更升級為帝國世濤(Imperialstout),這些酒普遍特點是酒精度偏高。後來英國殖民印度,啤酒海運過去之後老容易壞,他們發現往裡面使勁兒放啤酒花可以保質,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品種:印度淡色艾爾酒,傳說中的IPA(IndianPale Ale,印度淡艾),喝的人多了,也就流行了,但這個酒跟印度半毛錢關係都木有好麼。
捷克和德華人說了,我們的水好,喝起來就是贊。所以他們用最基本的麥芽最簡單的發酵,出來的啤酒已經棒棒噠。皮爾森(Pilsner)、白啤(Witbeer)、小麥啤(weizenbeer)、德國黑啤(Dunkelbeer)就這麼出現了,基本風格一致,突出的都是最原始的麥芽味道,然後作為拉格里的佼佼者,風靡全球。這些酒酒精度數低,可以用很多替代品,成本低適合工業生產,所以世界上90%以上都被這種酒壟斷,在中國更達到了100%。
後來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國家叫美國,情況就更不行了,水不好連麥芽都不好。但天無絕人之路,美國特別適合啤酒花生長,再加上農業發達,啤酒花蹭蹭的往物美價廉走。於是老美釀酒商開始流行把酒花往死裡用,各種傳奇的IPA現身,當然美國叫自己的為APA(美國淡艾),就換了前面國家名而已。後來美國各種商業發達,加上需求旺盛,美國現在已經是世界啤酒精釀的中心,甩別人一大截了,各種型別高階酒都現身美國。(推薦關注啤博士成員 @螂王 的美國精釀酒廠巡禮知乎專欄)
還有一些比較奇葩的酒,比如比利時布魯塞爾西南一代,空氣中有很多野生酵母,那裡就出現了像香檳一樣利用這種酵母的蘭比克(Lambic)酒。在桶中發酵三年,也是醉了,但全世界只有那裡能產。
當然其他的還有水果酒、季節性的賽松(Saison)、博克酒(Bock),德華人還老愛以自己城市名字命名,比如巴伐利亞(Barvaria)、科隆酒(Kölschbeer),維也納(Vienne)也命名了一種維也納酒,但都大同小異。
---------------------------------------------------------------------------------------
簡單來說,啤酒歸根結體是一種古老的飲料(今天不談歷史),目前消費量排第三(僅次於水和茶)。所以作為飲料,啤酒君就必須適應各路人馬的需求,就好比不同地方的人都在喝茶,但風格大不相同。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麥汁稍微發酵,有點酒味的飲料。根據溫度和酵母菌(那時人類還不知道這是啥東東)種類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爾(Ale),它倆的區別在於發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發酵桶的下面低溫發酵,艾爾在上面溫暖環境下發酵。好比男人看見女人的反應,多數都變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爾,拉格要更為普遍。中國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國啤酒,都屬於這類,簡單無節操。但其實不是如此,拉格其實小批次發酵難度要高於艾爾,因為溫度要求比較低,但後來的工業生產解決了這個問題,拉格發酵溫和、能大批次產、酒體純淨、口味清淡,這是導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比起拉格,艾爾就文藝的多,荷比盧地區、北歐諸國、英倫都是這種風格,這種酒,高階大氣上檔次,所以說的啤酒精釀大多數都是指這些。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北部水質很差,但大家不喜歡喝開水,於是比利時一幫和尚開始用煮開的水釀成啤酒,這樣能當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覺得啤酒是飲料,所以也無所謂喝啤酒禁令。後來越來越火,於是比利時自成一體,修道院風格(Abbeybeer),我們說的blond(金艾)、double(雙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結果英國和愛爾蘭那邊水質更誇張,超硬(硫酸鈣),他們為了掩蓋味道,只能用很多烤過的麥芽,降低PH值,用麥芽焦香掩飾水質味道,於是有了波特(Porter)。後來大家覺得焦香味都不夠爽,再來點糊味更好,就有了世濤(Stout),後來更升級為帝國世濤(Imperialstout),這些酒普遍特點是酒精度偏高。後來英國殖民印度,啤酒海運過去之後老容易壞,他們發現往裡面使勁兒放啤酒花可以保質,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品種:印度淡色艾爾酒,傳說中的IPA(IndianPale Ale,印度淡艾),喝的人多了,也就流行了,但這個酒跟印度半毛錢關係都木有好麼。
捷克和德華人說了,我們的水好,喝起來就是贊。所以他們用最基本的麥芽最簡單的發酵,出來的啤酒已經棒棒噠。皮爾森(Pilsner)、白啤(Witbeer)、小麥啤(weizenbeer)、德國黑啤(Dunkelbeer)就這麼出現了,基本風格一致,突出的都是最原始的麥芽味道,然後作為拉格里的佼佼者,風靡全球。這些酒酒精度數低,可以用很多替代品,成本低適合工業生產,所以世界上90%以上都被這種酒壟斷,在中國更達到了100%。
後來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國家叫美國,情況就更不行了,水不好連麥芽都不好。但天無絕人之路,美國特別適合啤酒花生長,再加上農業發達,啤酒花蹭蹭的往物美價廉走。於是老美釀酒商開始流行把酒花往死裡用,各種傳奇的IPA現身,當然美國叫自己的為APA(美國淡艾),就換了前面國家名而已。後來美國各種商業發達,加上需求旺盛,美國現在已經是世界啤酒精釀的中心,甩別人一大截了,各種型別高階酒都現身美國。(推薦關注啤博士成員 @螂王 的美國精釀酒廠巡禮知乎專欄)
還有一些比較奇葩的酒,比如比利時布魯塞爾西南一代,空氣中有很多野生酵母,那裡就出現了像香檳一樣利用這種酵母的蘭比克(Lambic)酒。在桶中發酵三年,也是醉了,但全世界只有那裡能產。
當然其他的還有水果酒、季節性的賽松(Saison)、博克酒(Bock),德華人還老愛以自己城市名字命名,比如巴伐利亞(Barvaria)、科隆酒(Kölschbeer),維也納(Vienne)也命名了一種維也納酒,但都大同小異。
一小時聽懂啤酒風格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