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12道金牌召回,後人談這件事情是非常的憤恨和扼腕嘆息,將大好的北伐毀掉了,可以說秦檜和宋高宗兩個人聯手將岳飛殺掉,估計沒有人不憤恨的。那我們現在探討的時候如果站在秦檜和宋高宗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岳飛是抗金的民族英雄,但是岳飛是一個武將,他手下有岳家軍,宋高宗南逃的時候,靠的就是這些人保衛和建立支撐起整個南宋,所以這個時候他都將是非常信任的,岳飛短短的三十幾歲就從行伍開始變成一員大將,除了岳飛有卓越的才能,也能反映當時南宋已經一片混亂。

    當金兵南下的步伐停止,趙構南宋已經立住腳的時候,他對這些武將開始採取不信任的態度,這個你們自己去翻歷史書好了,而此時岳飛卻絲毫沒有感覺到,他犯了趙家忌諱的就是武將獨立帶兵,而且還能指揮軍隊。12道金牌才回來,這恰恰刺激了宋高宗內心的那一份對武將的恐懼。

    每一個皇帝都是沒有良心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這是他們常乾的,金朝答應不再南下,有了合議的意思,他那份內心的擔憂就顯現出來,這是秦檜敏銳的感覺到了,所以才會發生了那樣的悲劇。因為兩個人的需求不同,岳飛想要的是報效整個國家,而趙構想要的是怎麼樣統治這個國家。所以理念的不同就註定了這個悲劇。

  • 2 # 背影看世界

    由於宋高宗的多疑和岳飛的情商不夠導致的歷史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都知道,在南宋的時候,國家面臨的最主要威脅是來自北方的金國。而岳飛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可以說,正因為有他在的時候,南宋才苦苦支撐,有的時候,還把金國打的沒脾氣。可以說,由於他治軍有方,他統率的岳家軍士氣高漲,屢戰屢勝,收復大片失地,所以,到後來,連他的老對手也總結出一句歷史有名的宣傳口號:“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是,就這樣一個戰功卓著的將領,卻最終被他所效命的君主宋高宗所殺害,而且最讓人費解的是,在戰爭在最關鍵的時候,他居然連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召回,那麼,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要這麼火急呢,為什麼他要殺害岳飛呢?為什麼呢?

    鄙人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宋高宗的多疑本性導致他作出這一歷史上讓人費解的舉動。

    第一,岳飛統率的兵力太大,引起了高宗的懷疑和恐慌。大家都知道,岳飛統率的兵馬有十萬人馬左右,約佔當時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甚至有說的說法是, 岳家軍最鼎盛的時候的兵力達到了全國總兵力的五分之三 ,約二十多萬人馬。大家想想,你是皇上,如果不信任戰將的話,心裡會打多少下鼓?

    第三,為什麼要發12道呢?(具體是否很準還需要歷史考證)這說明宋高宗懷疑到極致了。比如,人之常情,你給岳飛發了一道讓他速回,沒回來,又發一道,頭兩道估計你還能挺住。可是發到三道還不回來,估計你也會挺不住了,疑心就會越來越重的,那怕岳飛身你說明,估計你也難以相信了。

    第四,秦檜的提出的不同政見,讓宋高宗認為金國也是可以談和的,又加他天天在宋高宗面前的添油加醋的挑撥,估計讓宋高宗的疑心更重了,更加堅定了要一直髮召回金牌,直到把岳飛召回為止。

    其次,岳飛的情商據說比較低。統率軍隊在外打仗的能力肯定沒問題,但和皇上搞好關係上做得不位。導致宋高宗下狠心給他召回來。

    第一,岳飛多少提出要打敗金國把徽欽二帝接回來,這明顯沒考慮到宋高宗的個人感受,情商不足。這一條全華人民都答應,也都同意,也都高興,可是大家都知道,要是他倆都回來了,而且這兩,前任前前任皇帝還很年輕,現在又被接回來了,宋高宗這個現任皇帝該如何自處呢,涉及到自身的權利地位的事情,誰都不會釋懷。你岳飛到底在想什麼呢?給你下幾道金牌還不回來。

    第二,岳飛作為將領在外作戰,君命有所不受,這在歷史上有先例的,但得好好說清楚不是,要表現出高情商的處理方法來。宋高宗正值岳飛郾城大戰之際,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岳飛不願捨棄大好的勝利進軍形勢,寫了一封言詞激切的奏章,反對就此班師回朝,一再告知朝廷“時不再來機難輕失”。大家看見了沒有,言詞激烈,本來皇上有戒心了。所以,宋高宗只隔了兩三天,就在一天之內高宗向岳飛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他班師回朝。

    有時歷史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遺憾的!

  • 3 # 老麥說說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滿江紅

    岳飛並沒有等到,收拾舊河山,朝天闕,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史載岳飛在接到班師回朝的金牌後,不禁捶胸頓足,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班師回朝之日,失地百姓遮道慟哭:你們走了,金兵再打回來,我等該如何。岳飛悲慼:皇命不可違,我不得擅留!班師回朝的岳飛,很快被囚禁,最終屈死風波亭,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這裡有個問題,宋高宗趙構為什麼會連下12道金牌諭旨,迫不及待的讓岳飛班師回朝?明明根據戰況,只需稍加時日,岳飛就可以“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宋高宗怕的就是這個直搗黃龍。因為那是大宋二帝的囚禁之地(《宋史》卷371,《王倫傳》:“有商人陳忠密告倫,二帝在黃龍府,(王)倫遂與(朱)棄及洪皓以金遺(陳)忠,往黃龍府,潛通意。由是兩宮始知高宗已即位矣”)。

    岳飛如果真接回了二帝(被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趙構該是一個多麼尷尬的處境?這得從趙構如何登上皇位說起,“靖康之難”給大宋帶來了奇恥大辱,卻給趙構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從傳統意義上來講,趙構身為宋徽宗的第九個孩子,是宋徽宗與一個下等妃子韋氏所生,所以在皇室中的地位並不明顯,差不多處於二三流的地位,但是靖康之難的出現,絕大多數的皇室成員全被俘獲,這讓趙構登上皇位變的合情合理。於是,在徽欽二帝被劫持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趙構就緊忙的登基皇位,建都今商丘。

    這皇位的屁股還沒有做熱乎,如果岳飛真把徽欽二帝給接回來,自己到底是讓位還是不讓,這是個問題。讓吧,捨不得;不讓吧,怕被世人唾罵不忠不孝不義。最好的方法就是,徽欽二帝最好永遠別回來, 那麼,自己皇位或者還能做的久一些。

    於是,就在岳飛勝利在望之際,十二道金牌將其召回,導致岳飛抗金,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宋高宗趙構的多疑,宋朝建國就是靠的武力奪取,所以趙匡胤上位後,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一直以來整個大宋就沒出現過厲害的領兵角色,直到岳飛的出現,尤其是宋高宗擔心其真的收復了失地後,會有有些功高蓋主的嫌疑,到時候嶽將軍真的利用武力讓自己退位,自己也是頗為危險,於是……

    哎,不說了,怎麼說呢,伴君如伴虎,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就會粉身碎骨。

  • 4 # 北門猿

    果不其然,有岳飛的地方,就有@曉風2016在跳大神。

    這位怎麼說的?

    南宋史官寫的史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中興十三戰功》《宋二十四功臣》。等等岳飛就一貪生怕死,畏金如虎的節度使。全部宋史官都沒有記載十二道金牌一事,記載的是岳飛自己跑的。

    《宋史全文》:飛既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向,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飛既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向,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

    岳飛自己跑的?認識“詔書”這倆字嗎?

    《三朝北盟會編》倒是寫岳飛自行回軍:

    岳飛在郾城,眾請回軍,飛亦以不可留乃傳令回軍,而軍士應時皆南響,旗靡轍亂不整。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卷204)

    但在卷207引《嶽侯傳》,又說岳飛是奉召班師:

    時侯屯軍於潁昌府陳蔡汝州西京永安,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忽一日詔書十二道,令班師赴闕奏事。令諸路軍馬並回師。

    這是因為《三朝北盟會編》只是把史料收集在一起,不負責對觀點進行整理。

    再者。請問宋代哪本史書叫《中興十三戰功》?哪本史書叫《宋二十四功臣》?

    都列在一起是為了讓自己看著有氣勢一點嗎?

    也就是欺負讀者懶得查原書罷了。

  • 5 # 沙中土大溪水

    靖康恥發生於1127年,岳飛被害於1142年,相聚已14年。風波亭是演義之話,宋史未見記載,但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害於大理寺詔獄確實史實。1163年即為岳飛平反。以前多為尊者諱,多罪於秦檜,畢竟南宋朝以趙構為首。現分析主因在趙構,原因多為功高震主,有宋一代防武將的傳統。也有人分析岳飛政治上犯錯,在迎二聖,立太子一事上妄議等等。

    無論如何從事態發展來看,紹興和議在十一年十一月,岳飛被害在第二月即十二月。從此可看出岳飛的確是議和的犧牲品。此後南宋和金雖也有徵戰以及後來的隆興和議,嘉定和議,但大致維持這以後的邊境直到蒙古興起。

    靖康恥發生在1127年,此後二帝均被俘虜至北方,太宗一系的皇子皇孫均被一網打盡,只跑了一個當時已到磁縣去求和的的八哥趙構。最要命還不是這些時事,由於宋由於唐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直執行的強幹弱枝的做法,聚天下之兵於開封,並採取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做法,這種做法平時對穩定宋朝不失好辦法,但在戰時問題就大了。這種方法是把天下安危寄於一地。一旦開封一有問題,倉促之間,地方無兵無糧根本無法對開封形成有效支援和支援。

    此時趙構就面對這個問題,僅空有一大元帥的名號。金朝當時立國時間太短,根本無力對中原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留了張邦昌的偽楚,但實際上這種依附於強權的傀儡政權,名不正是沒有什麼統治力的。所以,趙構得以南京應天府繼位,也就是現在的商丘,但隨即在金兵威脅下,無法只得跑往健康。安史之亂時張巡死守睢陽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就是同一個地方,在當時兩京已經失守的情況下,能夠死死擋住安祿山不得前進一步。但到趙構這裡就無任何辦法,雖有個人原因。但背後的故事就是,唐藩鎮雖有其割據和混戰不休的問題,但同時這種辦法也使得地方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戰力以備不時之需。宋朝矯正過枉的辦法使得地方基本沒有辦法應對這種情況。

    此後趙構一直在跑路,直到1130年,韓世忠黃天蕩戰役後,金軍不敢輕易過江,趙構才算在臨安安穩下來。中間有段時間長達四個月漂泊在海上。此時在川陝之地還爆發了福平之役,和以後的和尚原戰役。這說明金宋之間在其他地方依然還進行著拉鋸戰。

    但在此之前的1129年,苗劉兵變則是嚴重刺激了趙構。苗劉後,趙構的三歲太子估計受驚死去。此後,據史料記載,趙構在被金兵追擊時也是一樣受驚過度,此後無子。此時趙構才22歲。苗劉兵變解釋為士兵不滿趙構重用宦官,小人等,此類寫法一般為儒家過於道德化的春秋筆法。其實 造反計程車兵均為北方士兵 ,不滿趙構重用南人,想急於打回北方,人心浮動之中一場不成功的政變。這其中,已經暴露出趙構政權的不穩定性,可以說趙構一路走來並沒有自己穩定的團隊,為了安全也得重用宦官,文臣。由以上顯示出,一切均需從頭來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利益衝突。苗劉兵變中質疑趙構的合法地位,也使得趙構對這個更加敏感,此後三歲兒子也沒了。以後一生無子嗣。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弔詭,使得南宋猜忌之心更重,比北宋更加不自信。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趙構此時只是名義上的共主。有宋一代強幹弱枝執行的過分,開封一旦有事,地方根本無法對付。岳家軍等等帶姓名氏的軍隊充分說明,此時的軍隊都是倉促之間自己建立了,多少已經有了私人性質的部隊。苗劉以後,趙構加快對軍隊控制,這這中重用文臣就是應有之議。

    1131年至1135年,南宋一邊穩定,這期間岳飛主要是平定南方的諸多叛亂,一邊南宋和偽齊在江淮一線相互征戰。但1138年發生了淮西兵變。事情暫且不說,但事情不僅僅影響當時的北伐準備,而且影響了趙構的判斷,從此趙構就失去北伐的雄心,使得趙構對武將的防備達到頂峰。

    此後岳飛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趙構的脈絡,實在是對武將疑心大起。1140年本就不是南宋的計劃好的北伐。金攻南宋不成,反被岳飛反攻至郾城,也就是黃河一線。此時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兵。這可能是南宋離勝利最近的一次了,感覺可惜 ,然後岳飛是被冤死的,再加上南宋最後的悲慘的結局。這一切都顯得岳飛的悲壯和朝廷的昏庸。

    其實不然,當時各路兵馬已撤離,岳飛孤懸在外非常危險,而且糧草已跟不上了。朝廷也不是傻子,不要一味的好人壞人去看歷史。對付遊牧民族最大的風險不是對戰,而是糧草不及時的撤退時分的崩潰。宋一朝多次敗於此。看似敵人敗了跑了,其實不然,騎兵一直在遠遠吊著你,一旦糧草不及,馬上反攻。這種戰鬥最怕就是撤退,一旦混亂就是崩潰。

    此後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趙構殺岳飛是小心過度。中興四將中就岳飛被殺,這其中的奧妙是,1130年岳飛才第一次見趙構,其他均是趙構的老人。苗劉之變時,趙構被逼退位時,是其他三人救得趙構。岳飛不是這其中的人。

    後世可惜的是岳飛是這其中唯一的進攻型將領,其他是防守型,北伐只能如此。岳飛1140年的只搗黃龍多少有點幻想。

    也可以用前世後世的事對比看北伐之難。魏晉南北朝事南朝劉裕滅南燕後,基本上就把國境線壓到了黃河一線,並攻下了西安,洛陽。但後來依然是守不住。南朝一有內亂,黃河一線就丟失了,最後依然守淮河一線,直到隋統一。

    明朝北伐時,朱元璋戰略規劃就非常有遠見。出徐州攻濟南,從東邊威脅華北和中原,然後從襄樊攻潼關,守潼關關閉關內,然後不用打西安,直接北上山西攻太原,兩路夾攻北京,元順帝不戰而掏。這才驅逐元朝出中原。北伐戰略上的方向就是不能以中原為目標,有宋一代的武將由於有靖康恥,感情上一定會以拿下開封為第一步,但這恰恰不可行。

    趙構的問題存在於他就是一個自卑的人。趙構是不得寵的人,第一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當人質,第二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求和。父兄不把他生死當回事。後又被金兵追得慢世界跑,心理的恐慌感只能是越來越多。

    對於岳飛根本沒必要殺,議和不成,拉倒。繼續打。可惜沒這血性。其實,應該把岳飛的背嵬軍放出去,在北方不要計較一城一市得失,專事騷擾。打擊敵人力量才是唯一目的。燒殺也不是不可以。一切從權,美國南北戰爭時,北方後來就是在南方一路燒殺後才有了主動權。只是趙構不行。歷史在合適的時間沒遇到合適的人。趙構就是這個不合適的人,不過這人活得挺大,八十多歲。

  • 6 # 雄鐵

    首先,宋朝調動大軍是用“金牌”還是詔書?古代有用虎符的,金牌起於何時?朱仙鎮大勝了嗎?《大宋王朝》、《話說宋朝》、《這才是南宋史》、《新說岳飛》這幾部歌頌岳飛的作者沒有一人說朱仙鎮大勝的,小勝倒是可能,還有,500人打敗十萬人,沒有一個作者認可。他們常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怎麼怎麼的。請參考《大宋王朝》九十集至九十六集。

  • 7 # 逸禪文化

    這個提問是個陷阱,回答稍有不慎就會變成貶低岳飛,洗白秦檜的理由。

    一:如說沒有十二道金牌,純屬後人虛構的,那就成了岳飛連打敗仗,本意就想撤退,假借託辭。證明秦檜和趙構不是投降派。目的,貶嶽崇秦。二:如說有十二道金牌,那就成了岳飛抗命,非要接了十二道金牌才退兵,說明岳飛擁兵自重,抗命不尊。該殺。目的,貶嶽崇秦。

    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弄清楚一個關鍵點:從前線郾城送奏摺到臨安,需要多少時間?

    岳飛軍克穎昌是閏六月二十日,此月為二十九日,宋廷回覆回覆省札是七月二號。

    引自《金佗稡編》卷2高宗七月“初三日”手詔“覽卿奏,克服穎昌”。七月八日發出的郾城捷奏,到達臨安是十八日(引自《宋會要》)兵14之30)。

    結論:需要十日時間,反之臨安送至郾城前線,也該是十日上下。

    那我來看下那個多事之月的時間表,

    六月二十日,岳家軍克穎昌,

    七月二日,朝廷收到克穎昌捷奏,回覆省札。

    七月二日 岳家軍收復西京。

    七月七號,高宗下詔,嚴令班師。

    七月八日,郾城大捷。岳飛送捷奏

    七月十一日,高宗嚴令岳飛回師!(此時高宗顯然不知郾城大戰。)次日是關鍵點,高宗有沒有發出十二道金牌。

    七月十二日,高宗收到岳家軍收復西京捷報。

    七月十四日,穎昌大捷,岳飛送奏摺。

    七月十七日 岳飛收到高宗七號所發的“措置班師”詔。

    七月十八日 郾城捷奏方送到臨安,高宗給予重獎。

    七月十八日 飛怒,書《乞止班師詔奏略》

    七月十八日 臨穎大捷。見《臨穎捷奏》

    根據時間表 我們可以來分析:

    【七月十八日,岳飛在收到班師詔書後的情況】

    一 :十八日臨穎之戰的地點在臨穎東北,是在通往開封大道上。臨穎之戰(朱仙鎮大捷)也是最有爭議的一戰,這裡不討論“500背葳軍能否大破10萬金兵”,只分析岳飛軍有沒有到過朱仙鎮一帶,這裡引用岳飛的對手的史料《金史》,肯定不會對岳飛誇大其詞了。

    《金史》卷82《僕散渾坦傳》記載“與宋岳飛相據,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

    鄢陵在臨穎之北,卻被金國的偵察騎兵認成岳飛軍的後方,需要“深入”了。朱仙鎮就在鄢陵以北約40公里,則岳飛大軍已經抵達朱仙鎮一帶,絕非虛言。所以十八號的時候,我們可以認為岳飛是在進軍的。

    二:七月十八日,岳飛激烈上書,認為不可班師。這首先可以說明十四日的穎昌之戰,岳飛根本就不可能打了敗仗。甚至可以說是在十八日臨穎大捷後意氣風發寫的。否則的話,作為一代名帥,斷不可能在元氣大傷的時候還要求進兵,自取其辱。

    總結以上三點:岳飛肯定不存在懼敵畏進,所謂屢戰不勝,假借十二金牌託辭,本意就想撤退的說法不成立。抗旨的嫌疑倒是有。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岳飛收到班師詔書時和金兵已經遭遇上了,幾萬大軍不是轉個身說退就退的,岳飛當時“速傳各將聚集元帥府大廳議事”,可見其也是心中在猶豫,畢竟當時形勢是節節勝利,勢不可擋,岳飛寫奏摺不能說是抗旨不尊,只能說岳飛心有不甘。

    【岳飛有沒有收到十二道金牌】

    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之間,岳飛班師。

    第一,首先可以排除岳飛戰敗了。因為十八號除了有爭議的朱仙鎮大戰外,並無其他重大戰役,無論《宋史》還是《金史》,都沒有岳飛戰敗的記載。

    第二:關鍵在於就在二十一日前後,岳飛是否收到高宗送來的言辭更加嚴厲的班師詔呢?答案是:肯定有。

    《嶽侯傳》所言“忽一日,詔書十二道,令班師,赴闕奏事”。

    分析下,臨安到郾城是十日路程,那這份詔書正是七月十一日左右發出。而這個時候高宗依舊沒有收到郾城大捷的捷奏,更勿論穎昌大捷(這個時間差就是關鍵),他害怕岳飛軍失敗,加上秦檜慫恿,遂嚴令岳飛班師。

    第三:岳飛班師後高宗的詔書來分析:

    七月二十四日,穎昌大捷奏報送到臨安,高宗態度開始改變。

    七月二十五日 楊沂中從臨安出兵 。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飛帶兩千騎兵從順昌去臨安 。

    七月二十七或二十八日,岳飛那份言辭激烈的抗議書才到達臨安。高宗下詔: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師,機會誠為可惜。卿忠義許國,言詞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駐近便得地利處,報楊沂中、劉錡同共相度,如有機會可乘,約期並進如且休止,以觀敵釁,亦須聲援相及。楊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發,卿可照知。」

    分析詔書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1:提到岳飛需要和楊沂中、劉錡同共相度。而楊二十五日才出發,八月中才到宿州,當時張俊和王德所部近在咫尺,為何不排程他們呢?說明高宗在得知大捷的情況下仍然要求岳飛撤軍或者是停滯不前,等待楊,劉。

    2:再看前半部分

    “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師,機會誠為可惜。卿忠義許國,言詞激切,朕心不忘”。

    這裡高宗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岳飛的《乞止班師詔奏略》十八日發出,岳飛撤兵是在二十日左右,高宗二十七日收到《乞止班師詔奏略》後,按時間說肯定不知道岳飛已經退兵了,要知道在之前,他讓李若虛教岳飛停止進軍,岳飛尚且驕旨不尊,現在看到岳飛“言詞激切”的奏摺,明顯又是抗旨的態度,為什麼只是輕描淡寫的誇獎了岳飛幾句?高宗有千里眼嗎?只能說明高宗肯定知道岳飛這次是不得不還,已經在撤兵的途中。就因為有那十二道金牌。

    【十二道金牌】

    很多人以為這“十二道金牌”是朝廷調兵遣將的將令,其實不然。這種“金牌”只是一種以最快速度傳遞郵件的特殊標誌,是有皇帝專發的“特快專遞”。宋代歷史上連發幾道金牌的情況出現過幾次,當然岳飛是最高記錄,所以十二道金牌並不是說岳飛抗旨,連續十二道金牌,只能表示命令萬分緊急和重要。說明高宗秦檜要求撤兵的心情很迫切。

    所以弄清楚了這個時間差,以往來的奏摺和回覆作為憑證,再對前後發生的事加以分析。

    結論是很明顯的,正如《宋史》所記載:

    (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 “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 8 # 唐風宋月

    我來說說啥叫金牌。

    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令前線作戰的岳飛班師。君命難違,岳飛看著金光閃閃的令牌,痛心疾首、扼腕嘆息:“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同年,宋廷以“莫須有”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金牌就是趙構調兵遣將的令牌,嚴格講來這種認識有誤。十二道金牌並非令牌,而是一種以最快速度傳遞郵件的特殊標誌物。

    召回岳飛的催命符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就此綜合史料記載為大家簡單地剖析一番:

    兩宋王朝被人們譏為“弱宋”,完全是因為軍事始終是它的短板,加上外部民族矛盾尖銳,戰事頻繁,不得不施展金錢外交的手段,換取和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嚴峻的形勢迫使宋王朝高度重視軍事通訊。在隋唐的基礎上,兩宋的郵驛制度有許多創新,以京城為中心,輻射邊疆地區的驛所、遞鋪林立,不僅有健全的遞鋪組織,而且嚴格了公文交接制度,郵驛根據軍事形勢的需要,開創性地設立了“急腳遞”制度。

    南宋王應麟《玉海》雲“郡國朝宿之舍,在京者謂之邸;郵騎傳遞之館,在四方者謂之驛。”考,有宋一代的郵驛歸樞密院監控,“驛館”負責來往人員的食宿接待,“遞鋪”司職公文傳遞。

    步遞不但要負責普通公文的傳遞,還要負責官員、官府的物資,所以速度快不了,按規定“日行六十里”。

    馬遞,顧名思義即騎馬傳遞,速度遠較步遞要快上許多,但因為所用馬匹都是軍隊淘汰下來的老弱疲瘦,不堪騎乘的,至多可日行三百餘里。即便如此,在南宋初年間,因戰事吃緊,朝廷徵用了驛馬對金作戰,嚴重影響了馬遞的速度。

    宋代急腳遞制度的設立雖晚,但卻最為重要。急腳遞其實是馬遞的升級版,步遞與馬遞間或要負責運輸物資,而急腳遞只負責公文的傳遞,規定日行四百里,晝夜五百里。影視文學中的“八百里加急”多屬臆造,彼時四五百里已經是郵遞的極限距離,日行八百里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來,急腳遞應該是是乘馬傳遞,但許多時候不得不用腳走傳遞,所以如此,一者因為崇山峻嶺、江河湖海間乘馬不便,二來可供騎乘的合格馬匹太少。

    宋真宗在位初與遼關係緊張,雙方數次兵戎相見,為保障軍情暢達,故此設定了急腳遞。最初的急腳遞只傳遞軍事方面的公文,而且並不是在全國範圍內設定的,許多時候是屬於戰時機構。金字牌急腳遞則出現在宋神宗在位時期:對交趾用兵,自京師至粵桂沿邊設急腳遞;對西夏作戰時,又於汴梁、延安間設定急腳遞。神宗對金字牌急腳遞非常重視,特意下詔“非緊切邊事,毋得擅發急遞。”而且“令樞密院更不送門下省,止用金字牌發下”。

    很多時候,宋神宗繞過宰相,直接利用金字牌急腳遞對前線軍事指手畫腳。這是為了加強皇權,肆意破壞政治制度的一種惡劣行徑。

    王安石變法正處在緊要關頭,卻天旱不雨,全國多地青黃不接,面黃肌瘦的難民匯成洪流湧向汴梁。

    人微言輕的鄭俠在汴梁任監安上門,每天看在眼中的都是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災民,心情沉重。本來無情的天災已經讓難民流離失所,開封府的一些官員不顧災民死活,以影響市容為名驅之如豕羊。鄭俠見難民悲號飢啼之聲慘不可聞,心中更加悲憤難已。情知文字難以打動聖明天子,於是發揮所長,眼含熱淚,心情複雜的用丹青妙筆繪就一幅惟妙惟肖的《流民圖》。同時附上一道奏章,說明自己越職言事是“上畏天命、中憂君國、下憂生民”。鄭俠擔心自己人微言輕,上疏無法交到神宗手中,於是將奏疏和畫假稱緊急公文,私自發急腳遞送到銀司臺。

    《流民圖》中典妻鬻子、輾轉掙扎的難民慘相深深震憾了神宗,他根本沒有想過就在天子腳下會發生這種慘絕人寰之事。史載,這一夜他失眠了——“反覆觀圖,長吁數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

    斟酌再三,神宗“乃詔開封府劾俠擅發馬遞之罪。”因為民請命,鄭俠身陷囹圄,家也被抄,後世有詩感嘆道:“空懷憂國長沙淚,難繪鄭俠流民圖。”

    趙構發往岳飛軍前的急腳遞金字牌為木製、“牌長尺餘”,“朱漆刻以金書”,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鋪”。為減少公文在遞鋪的停留時間,提高效率,金字牌急腳遞不進遞鋪交接,而是一路接力傳送,晝夜不停。沈括《夢溪筆談》載“不以晝夜鳴鈴走遞,前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受。”(鋪兵身披雨衣,腰繫響鈴),北宋末年,因為連年戰爭國家郵驛系統遭到破壞,宋室南渡後,趙構為溝通中央與地方、後方與前線之間的通訊聯絡,在東南沿海及戰備要地建立了並屬於急腳遞的“斥堠鋪”與“擺鋪”。

    斥堠原是邊境偵察、瞭望的哨所,南宋年間發展成為集瞭望、偵察、郵驛為一身的急遞通訊組織,具有半軍事性質;擺鋪是斥堠鋪逐漸廢弛後出現的補充機構,同樣是因軍事通訊的需要而設定。

    金字牌急腳遞在宋代,要求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如果耽擱了時間,不滿一個時辰的笞五十,一個時辰的杖八十,耽擱時間太久最高可判三年徒刑。因此金字牌急腳遞一路打馬如飛,白天鳴鈴、夜晚舉火把,任何行人車輛都必須為它讓路,否則撞死活該。因此路人一見到金字牌急腳遞,避之惟恐不及。

    北宋年間的驛鋪相隔距離為十五里,南宋則縮短為九里至十里(每鋪五人),所以如此,是因為戰事頻煩,每天來往公文太多,驛卒疲於奔命,無奈之下,宋廷只好縮短距離、增加人手,以免公文積壓影響行政效率。

    急腳遞除了有金字牌之外,在南宋年間又新增了黑漆白粉牌、雌黃青字牌、黑漆紅字牌等數種,本來是為緊急文書的優先傳遞,結果五顏六色的符牌氾濫,反而影響了正常的郵驛制度。

    據《宋史-岳飛傳》記載,秦檜以趙構名義,“一日奉十幾金字牌”召岳飛班師。這個記載,應為史家為尊者諱:趙構對秦檜既要利用,也要提防,利用他做一些自己不便拋頭露臉的事情應該有,但絕不會讓秦檜越俎代庖發金字牌。

    君權是帝王禁臠,神聖不可侵犯,就算是父兄至親也只可遠觀而不得褻玩。

    對岳飛含冤而死之事,明代詩人李東陽寫了一首名為《金字牌》的詞感慨道:“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器班師回,士氣鬱怒聲如雷。震邊陲,幽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國亡之,嗟晚矣。”

  • 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既然講歷史,就要客觀,多講史實,少猜測,少一些陰謀論為好。

    我說一個結論,遵照的是史書記載:宋高宗不是故意不想北伐成功。所謂十二道金牌,本質上是一次烏龍事件。

    什麼是十二道金牌

    什麼是金牌什麼的此處就不詳細解釋了。霹靂巴拉的,總之就是用來傳遞又緊急又重要的命令的東西。

    我們重點提岳飛北伐中的這次”十二道金牌“。

    在岳飛連續取得勝利,兵指開封之時,收到了來自朝廷的命令:全軍撤退,岳飛儘快回臨安面聖!

    可是,因為岳飛有“便宜行事”的戰地指揮權,朝廷為了防止岳飛不聽詔令,還給岳飛帳下的各軍級指揮官各發了一道撤退命令。

    這就是著名的“十二道金牌”。

    這樣一來,即使岳飛有心繼續北伐,也不可能進行了。因為,他下屬的各級指揮官沒有“便宜行事”的許可權,他們無法違抗最高統治者的命令!

    十二道金牌,發給岳家軍各部大將,不容質疑地否定了岳飛“便宜行事”的可能發十二道金牌,是宋廷在郾城、穎昌大捷之前,針對岳飛軍危險的戰場形勢下達的撤退命令

    在岳飛初期的北伐連續取得勝利之後,岳飛軍不多的兵力逐漸分散。到了七月份時,從地圖上看,岳飛軍的形勢非常危險。

    尤其是在郾城的岳飛本部。郾城,只有岳飛本人的指揮部和少量主力部隊,非常危險。其他各個據點兵力都不多。而完顏宗弼呢,老狐狸不慌不忙,儘管地盤不斷被攻陷,手中依然牢牢把握著主力,在開封安靜地等待戰機,準備一擊致命,逆轉戰局。

    鑑於此,宋朝廷做出了撤軍的指示。此時發出命令的時間,應該是在得到郾城和穎昌大捷的戰報之前做出的。

    隨著北伐的發展,岳家軍確實出現了戰線較長的危險局面,但既然作為前敵指揮的岳飛有信心應對,朝廷何必強令退軍?在得到大捷的戰報後,高宗又推翻了撤軍命令,但為時已晚

    在宋廷得到岳飛取得郾城、潁昌大捷的戰報後,立刻更改了命令,取消了要求岳飛撤退的命令,要求岳飛“且留京西,伺賊意向,為牽制之勢”,並立刻部署了相應的攻擊部署,命”楊沂中除淮北宣撫副使,於今月二十五日起發······札與岳飛照會“;

    只是,這些命令抵達岳家軍時,岳家軍早已收攏部隊,全軍撤退了(誰讓你金牌下得那麼狠?)

    因此,我認為替英雄感覺可惜是正常的情感,但真實的歷史不必正邪對立,凡是妨礙好人幹好事的人都是壞人,用這種簡單的臉譜化價值觀來描述紛繁複雜的歷史,是不可能做到客觀的。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只是那快遞跑得太慢了····你老趙家先人打仗屢屢丟人,這種坑爹的“中央干預”不正是重要原因嗎?

    儘管十二道金牌並非來自什麼陰謀論,但宋朝廷的過失也不容小視。既委任岳飛為前敵大將,就應當”將能而君不御“。

    至少,對岳飛這種武將的前敵指揮,你絕不該如此干涉!畢竟,此時的岳飛早已證明了自己是一位何等優秀的將領!更何況,非要把事情做絕,越級傳達急令,完全堵死了主將”便宜行事“的後路!

    “所得州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 10 # 舊時樓臺月

    說起岳飛,我想每一位讀者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關於他的故事,近千年來都在流傳,而當初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歷史也是流傳甚廣,筆者今天也來詳談一下這段歷史!

    分析一段歷史我們必須先明白幾個因素:時間,地點,人物,背景。從這些因素中在去詳細解析這段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影響。

    時間: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六月

    地點:開封與臨安

    人物:岳飛、趙構

    背景:岳家軍大敗金兵,兵臨大宋故都開封城下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時間背景之下,宋高宗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召令正在浪金前線的岳飛班師回朝!起初岳飛根據當時前線局勢欲抗令,但之後宋高宗所下達的召令措辭一道更比一道激烈,同時斷絕了岳家軍的糧草,岳飛無奈,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在班師回朝的途中,更是屢屢收到剛收復的失地又喪失的訊息!而宋高宗為何要召回岳飛,喪失了大宋王朝收復中原的最後一次機會呢?

    岳飛的北伐觸碰了當朝者的核心利益

    這得從北宋末年的著名歷史事件“靖康之恥”說起,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禪位太子趙桓(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兵進軍汴京,擄獲二帝,至此北宋滅亡!雖說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但當時仍然有很多大臣不忘舊主,誓要“收復中原,迎回二帝”而岳飛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他曾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岳飛並不只是用詩詞抒發自己的情感,他還想用實際行動做到:雪靖康恥,報臣子恨。收復河山!並且他也無盡的接近現實,到他未曾想到,倘若他把二帝迎回,那宋高宗趙構何去?所以岳飛越是打勝仗,趙構越是害怕,所以,出於個人統治地位的考慮,他不得不把在前線殺敵的岳飛召回!

    趙構擔心岳飛功高震主

    無論是戰神白起,還是兵仙韓信,歷史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們,為臣子的最大忌諱就是功勞大到威脅君主!而岳飛可以說是步了他們的後塵!倘若岳飛和他的岳家軍繼續北伐,按照當時的局勢,他們極有可能收復中原,而那時候的大宋江山有一半是岳飛打下來的,況且當時已經有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流傳了!也正是如此,宋高宗深感自己帝位受到威脅,也只能讓岳家軍“收手”了,也就是後來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

    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歷史的卻令很多了扼腕嘆息,但考慮到在那個封建專制的王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禁錮之下,民族的利益在某些統治者的利益對比之一顯的是那麼多微不足道!逝者如斯,岳飛早已離去,但他給我們帶來的這種為國為民的大無畏精神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他的這種精神早已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精神體系當中,永垂不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用PSP連線電視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