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資料完善度低
-
2 # shawn25
第一 準確的說,現代科學起源於希臘。地球人任何其他區域的人,不管是古埃及,還是古印度,還是中國,沒有一個區域的文明想要去研究科學。
但是古希臘人從幾千年起就開始研究科學,而且已經研究的非常系統化,非常的深入了。
對科學如此廣泛,大面積,深入的研究,是當時任何一個文明都比不上的,古希臘兩千年前已經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雖然也有一些科學發展,但是基本上全都是工程技術方面的,製造機械之類的,沒有一個文明想過從理論上研究科學。
所以,如果不是古希臘被羅馬佔領,很有可能人類現代科學會提前2000年。
古希臘不斷被周圍的羅馬,波斯軍隊攻擊,並最終被羅馬帝國所佔領。一切科學研究都中止了,古希臘輝煌不在,科學也沒人在乎了。
緊接著更悲慘的事情發生了,基督教在整個歐洲風靡,在基督教工資下的歐洲,更沒有人去研究科學了。
唯一值得高興的事情是,基督教雖然控制人類思想,阻礙人類進步,但是他們沒有焚書坑儒的毛病。反而,中世紀的神父們,喜歡蒐集整理古代書籍。於是,他們把以前古羅馬佔領下希臘的研究成果全部都蒐集,整理,儲存起來了。
所以直到17世紀,基督教勢力因為宗教改革大大削弱了,歐洲人這個時候才開始研究科學。
可以說,17世紀歐洲科學的辦法,是直接建立在古希臘研究成果之上的,哥白尼,伽利略都是神父,他們有機會接觸教會儲存的古希臘著作,正是在古希臘的研究成果之上,這才是歐洲17世紀能誕生現代科學的根本原因。
-
3 # 海螺008
古文明能有延續,有影響,都是有自己的文化體系的。
古代歐洲,主要是希臘延續的一套思維體系,治學方法,和學術界的地位排列倫理,發展到後來,成就了現代科學的誕生。
印度有自己的一套文化體系,主要是問心。今天看到的成就是佛教,我們還能看到瑜伽也是這種體系。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非常完美地展示了這種思想的世界。
中國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統,但不是希臘這條路,也不是印度這條路,而是探討人和周圍世界的關係。是人要服從世界,還是人要管理世界,或者人與世界互動等等。看我們今天還有百家文化痕跡,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基本上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現代科學一旦誕生,就抑制了其他體系的發展太陽的誕生,抑制了木星的成長;人類的出現,抑制了其他物種走向輝煌。同樣,文化上也是。
歐洲是基督教文明,它不是一下子就冒出來的,其實在基督教誕生時期,有很多其他各種宗教,相似或相異,但是最終基督教成長起來,其他宗教就消失了,以後的競爭成了基督教內部派別的爭奪。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是在相互遠離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它們統一了各自地區的宗教,然後才有疆域擴大到三大宗教相互接觸。因為各自都足夠強大,所以才三教並列。
在探究世界的方法裡,科學的成就遠超印度和中國的方法,當科學傳遞到印度和中國,當然原有的一點點萌芽就枯萎了。這個就像亞洲鯉魚,讓美國的當地魚類種群消減。
科學發展的過程1,邏輯學
希臘文明中,最重要的特色是邏輯學。而中國和印度的文化裡,邏輯沒有單獨提取出來。
中國的文化裡,有邏輯,比如中醫的相生相剋,但沒有邏輯推理,更沒有將邏輯提煉出獨立的學科。兵書裡沒有邏輯嗎?但是它更關注實用學。
印度的思辨裡,甚至要求模糊化邏輯,然後用頓悟來體會天理。它怕語言表達中,引起歧義,以至於因為語言而把道傳遞走偏了。
希臘文明中,有很多非黑即白的東西,但是這種似乎是笨的地方,恰恰就是後來科學發展的原動力,即需要明確出來“到底是什麼”,和明確“那個為何不行”。
2,沒有更強的文化力量
中國有很強的官僚文化,士大夫階層中國主要的知識分子群體,其他不走仕途的讀書人很少,是非主流。而士大夫們是不會把精力放在科研上的。這種傾向性甚至今天也是很強的。在士大夫中,有書畫需求,書法也只能在中國誕生。中國畫都是士大夫情節,是士大夫們的情感世界。在日常器物的藝術上,則馬上就是匠人的氣息了。
這種強大的官僚文化,抑制了其他文化的發展,它們往往營養不良。
也有沈括這樣的人,但這是另類,也是非主流。
歐洲呢?歐洲沒有一家獨大的文化型別,並且它的知識分子階層在基督教裡比較多,這些人有了做科研的時間和財力。
文藝復興,是西方科學的春天,但為何能有文藝復興運動呢?當然是其他文化沒有足夠的勢力。其實在古羅馬時代,哪裡有真正的科學事業呢?
3,商業的價值
其實,西方科學的真正發展,主要還是商業時代的到來。
商業社會表面是賺錢,但商業社會最能支援科學事業。不是因為它能給資金,而是因為它對科學技術有強烈的需求。
商業還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成員平等。這種平等,可以將競爭力轉到成果本身上,而不是利用權力等其他手段競爭。
牛頓利用手裡的權力壓制其他不同聲音,但是很累。他要是在中國恐怕會很輕鬆了。
商業還給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歸屬權。這種在商業合同文化裡建立起來的東西,給了科學界的文化基礎。如果研究方向是領導定的,加班加點做出來,成果還是領導的,那麼科研人員還努力挖掘科研真相嗎?當然是領導要啥,我就給他啥了。這種氛圍下,根本不可能有科學的大發展。
中國在明末也有很發達的商業,但滿清入關打破了社會程序,然後清朝統治者很崇尚傳統的漢文化、傳統的官僚系統、傳統的農耕經濟等等,我們沒有在《金瓶梅》的那個時代走上商業社會,直到鴉片戰爭。這段時間的落後,才是最大的落後,本來差著一步,結果變成落後一百年。
我們今後會有進步就這些吧,筆者不是歷史學家。我想我們今後會有進步,有一天我們的成果完全可以與西方平起平坐,但畢竟科學是西方文化培養的,所以,要中國引領其他國家科學,我覺得很難。
-
4 # 湖湘燭光
一、東西方人的意識趨向存在天然差異!
二、不是說東方人智商低,而是探究事物的物件不同(西方重自然,東方重社會),以至於走到了偏離科學的道路上!
-
5 # 大偉140797056
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產生在歐洲的講法可以作以下理解:
歐洲其實在地理位置屬於歐亞大陸的西端,而亞洲則在歐亞大陸的東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相連,兩者在地理上可以認為是一個"世界島",人類的繁衍主要區域實際上就在這個地方,進入文明社會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原點而發展為現代文明的歷程,其實就是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的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歷史。
現時人們的"科學"觀念,已經固化為哲學社會科學和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的認知,但是從科學產生的角度出發,科學是從技術上升而來的,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古希臘有人研究哲學,有人研究物理學和幾何學,但是這些原始的東西對於造福人類作用不大,東方文明古國的四大發明,對圓周率的研究,對機械的研究在當時卻是在一定程度上造福人類,透過絲綢之路傳遞到歐亞大陸的西端,這種傳播恰恰就是世界文明得以發展的原因。
歐洲有幾個國家有航海事業的歷史,一旦遠距離的航海行為能夠得到巨大財富的機會,敢於冒險的歐洲人就樂此不疲,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前的歐洲人往東方探險(去印度),往西去而發現新大陸,其實都要依賴東方人發明的指南針。簡單的手工業產品可以透過遠端貿易獲利豐厚,演化下去就必然產生工業革命,要在工業革命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又有人對近代科學投放資源,當一批互相獨立,各自為政的國家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然又有以國家名義向科學技術投放資源,這就是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產生的原因,而華人的四大發明是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的原動力,但四大發明的原生國度卻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產生科學和科學革命並不能說明這裡不會接受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筆者預料科學革命的榮光還會降臨於歐亞大陸的東端。
-
6 # 使用者107764012065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要徹底解釋清楚恐怕寫十本書都不夠。。。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寫的《什麼是科學》也只算是回答了這個問題的一部分,我只能簡單片面地談談個人理解吧。
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科學水平就超越了東方。題目“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產生在歐洲”可以拆分為兩個問題:
一、近代以來的西方為什麼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
二、同時期的中國為什麼沒有取得如此閃耀的科學成就?
解答第一個問題,先要明確科學是什麼。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受到西方知識的猛烈衝擊,在社會劇變之下華人大量汲取西方知識,但是對西方知識的消化吸收又非常地囫圇吞棗。所以直到今天,華人對科學是什麼這一概念都非常模糊。我在中文網路世界見到很多人根本分不清“科學”與“技術”,“發明”與“發現”也常常混為一談。最明顯的現象,中文世界很多人認為“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傑出貢獻,其實既然是發明,那毫無疑問就是技術,科學怎麼可能是發明出來的呢?
那麼科學究竟是什麼意思?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根據這個定義,科學研究的主體是人,客體是客觀事物。主體(人)認識客體(客觀事物)的方法如果能夠由不同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檢驗出同樣的結論,那麼這種方法就是科學的。
現代主流科學史的觀點認為,科學這一概念是基督教的產物(注意我說的是概念,而不是具體的科學成果)。基督教神學觀點認為,世界是上帝的作品而不是上帝本身,研究世界即是認識上帝的途徑,而且是被神學價值觀鼓勵的。
這種觀點體現了基督教與多神教的最大區別:上帝被置於客觀世界之上的位置,客觀世界、人、上帝是三個相對獨立的概念,人既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又是研究客觀世界的主體。
而多神教神學觀點往往將客觀世界神格化,使得認識客觀世界具有了褻瀆神靈的意味,這樣也就阻礙了人類探索客觀世界的執行規律。
基督教對待客觀世界的態度並非基督教首創,實際上是因為基督教在創立之初和蓬勃發展時都大量吸收了古希臘的哲學和科學成果。
古希臘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客觀世界,這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的領域。正因為有了這一概念,古希臘哲學認為自然世界的執行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可以透過推理、演繹、實驗、論證等一系列手段研究自然世界。
說白了,古希臘人看待自然世界時將人從自然世界剝離開,專門研究脫離了人的世界。這句話一定要記住,一會兒研究中國時拿來對比。
基督教繼承了希臘哲學但是也壟斷了對哲學的解釋,使得哲學在中世紀趨於停滯,只有神學在哲學的框架內發展。然而由於基督教神學鼓勵研究客觀世界(神學家認為,這麼做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到上帝的全能),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早晚會發現與教會官方學說相牴觸的理論。
數個世紀以來,基督教神學對歐洲人的洗腦使得古希臘人的哲學以宗教的形式深入人心,此時就差一個踹開科學大門的人了。
▲哥白尼
哥白尼的日心說現在看來也不準確,但是哥白尼在科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非常高,因為哥白尼就是踹開科學大門的這個人。
他推翻了地心說,但是他也是一名神父,至死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哥白尼透過研究客觀世界,認為教會支援的托勒密學說與觀測結果不符。
▲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非常複雜,解釋觀測結果時常出bug,為了修補這些bug,教會神學家將這個理論變得無比複雜,最後仍不能與真實觀測結果完美匹配
教會斥責日心說為異端,哥白尼的追隨者堅信託勒密學說有錯,但是兩方從未懷疑客觀世界不可研究。在這場世紀大辯論中,教會的權威受損,科學家開始從神學家裡分離出來,研究客觀世界逐漸演變為一項獨立的任務,也就是說科學家變成世俗化的職業。
為什麼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科學研究井噴式爆發?因為就是哥白尼推翻了教會的學術壟斷地位,打碎了歐洲學術界的精神枷鎖。無數虔誠的基督徒懷著要了解上帝的心情投入了科學研究。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依據並有嚴密邏輯的近代科學,算是給科學和神學劃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時至今日我們判斷一種學說是不是科學依然沿用伽利略給定的標準:實驗是否真實,從實驗結果到理論的推導過程是否嚴格符合邏輯。
西方科學井噴的原因講完了,再看看中國這邊。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科學,只有技術,目前中國的哲學界也基本認同這一觀點。
古中國哲學跟古希臘哲學完全相反,中國哲學強調天人合一,人的主觀意志、客觀肉體與自然世界融合為一體。中國的哲學既沒有明確區分主觀與客觀,也沒有將人與自然分離開看待。
一方面來說,中國哲學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放在當代世界具有鮮明的環保主義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特色;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哲學沒有衍生出研究客觀世界的意識,中國古人既不反對科學也不贊成科學,而是壓根就不關注科學。
▲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絕非錯誤,對於現代社會的諸多頑疾,天人合一觀可能是很好的解決之道
西方的科學最早引進中國時,華人將這種理念翻譯為“格致學”,這麼翻譯其實非常準確,西方的科學觀與儒家的“格物致知”不謀而合。
格物致知這一理論在宋朝發展到頂峰,但是中國大儒們仍然沒有區分開主觀與客觀世界,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的“知”有心性、智慧、學問等概念,很明顯,這就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中國哲學家沒有單獨看待自然世界的意識。
正是因為不區分主客觀,格物致知在明清兩代越走越偏。所以王陽明年輕時才會格竹子七天七夜把自己累倒。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先生說:“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後來提出的陽明心學將格物致知發展為了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與之相對的觀點就有可能發展到客觀唯物主義的方向上。
王夫之是中國古代最接近踹開科學大門的人。中國古代哲學也有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邏輯學的基本原理,但是這些幾乎與儒學同樣久遠的觀點從未發展為系統性理論。王夫之可能是中國古代唯一在這些方面使勁的哲學家。
▲王夫之
針對宋明理學“道在器先”的唯心主義觀點,王夫之批判性提出了“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無其器則無其道”。針對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以知為行”等觀點,他也批判道:“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仔細研究王夫之的諸多觀點就會發現,王夫之已經意識到客觀世界先於主觀世界存在,客觀世界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客觀世界可以單獨拿來研究。這些觀點已經非常接近古希臘哲學了,那麼為什麼王夫之的哲學觀沒有演化為科學觀呢?
因為王夫之出現的太晚了。
王夫之生於1619年,死於1692年,明亡之後拒不事清,專心著書40年,其哲學觀點失去了傳播途徑。再者,王夫之著書的時代,理學已經霸佔華人的大腦500年,清朝也繼承了宋明理學,尤其因為宋明理學常年霸佔科舉的考綱,理學以外的思想根本不可能有人去學。
很多人將近代中國的落後怪罪於清朝,實際上清朝的生產技術一點都不落後於前朝,而且在諸多方面還有發展。但是因為沒有科學提供認識世界的理論,技術的發展始終依賴於人的直觀感受,當古人將直觀感受能理解的原理都開發光時,技術也就發展到盡頭了。
舉個例子,火藥是華人發明的,晚唐的道士就提出了“一硝二磺三炭”的火藥配方。但是晚唐至晚清一千年來華人從未研究過火藥爆炸的原理。而西方科學家就非常關注物質的變化,並將研究物質變化的學科稱為化學,從1771年開始,西方就出現了一系列化工合成的爆炸物,黑火藥的配方在西方不斷改進,最終,諾貝爾發明的無煙火藥徹底取代了黑火藥,西方的火藥技術與中國拉開了明顯的代差。
科學並非在誕生之初就能指導技術,但是科學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促進技術的飛躍。其實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東方的生產技術仍大範圍領先西方,但是西方的科學從18世紀起開始發揮實際價值,一系列由科學衍生出的技術遠遠領先中國,因此中國在近代落後了。
關於東西方科學和哲學的比較,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看科學史專家的書,這方面的問題太宏大,遠不是我這一篇文章能寫明白的。
-
7 # 胡楊侃大山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誰要是真正準確的回答了,諾貝爾獎都太小了。因為那就意味著他(她)搞懂了人類進步的原因,就可以指導人類的下一次進步和飛躍。因此我們只能試著探討一下此話題。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古代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國。但是很遺憾,近代的科學不是從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文明脫胎而出的。說到近代科學,毫無疑問是起源於英國,具體到個人,則是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世界上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一,牛頓第二。其實假如把科學也當做一個宗教,那牛頓亳無疑問是第一。因為現代全世界誰人不信仰科學?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則多的是。
我們時常驕傲的說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什麼四大發明,什麼漢唐盛世。但是也有很多人很遺憾為什麼中國就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呢?其實這跟我們的文化有很大關係。我們中國文化屬於農耕文化,講究現實和經驗。比如說我們的漢字,屬於象形文字,就是說字的形狀是根據事物的形狀而定,簡單直接,但沒有想像力。再比如說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都是屬於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逐步試驗製造出來的,但也僅僅停留在使用階段,並沒有去搞懂為什麼會這樣?更沒有進而產生出理論。
而英國文明甚至整個西方文明都是起始於希臘文明的。希臘則屬於海洋文化,講究想像和理論。古希臘的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等等就已經研究自然科學並提出了一些理論。到了近代英國時,則是理論大發展的時代。僅牛頓一人,在力學上提出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在光學上作出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組成的判決實驗,發現並解釋“牛頓環”的干涉現象,創制了反射望遠鏡並提出光的微粒說;在數學上發現了微積分運算方法和無限級數理論,等等。由此,偉大的工業革命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人類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世界。
總結起來,產生近代科學和技術革命第一,文化要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第二,就需要進而發展出一整套理論。第三,根據理論再去產生各種具體的技術或實物。
-
8 # 君馨看世界
近代科學中,西方社會的成就佔主要部分。本文首先介紹西方科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其次介紹哥白尼日心說理論、身體的血液迴圈理論對教會的權威挑戰以及經典力學的形成,最後介紹了數學體系的形成。最後得出資本主義的形成、航海和文藝復興為科學的突破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思想解放的西方,在古希臘思想的基礎上,科學家透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和實驗,不斷挑戰落後理論,推出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又促進工業革命,使西方經濟突飛猛進。
1、近代前期科學技術產生的歷史背景
近代前期科學技術的產生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近代前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資產階級革命、航海探險的時代和文藝復興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為人們提供了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近代科學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1.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
中世紀以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神奇速度一下子發展起來,其首要原因應歸功於資本主義的興起。中世紀後期,即公元14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興起,然後波及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一方面迫切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做依託,一方面又為科學發展提供了研究課題、資料和必要的物質手段。近代科學技術就是在資產階級創業過程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1.2航海探險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充足的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為此,新興的資產階級急需開啟通往外界的通道,特別是開闢通往印度和中國的航道,以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於是一些冒險家先後組織船隊進行航海探險。航海探險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首先,它證明了大地是球形又發現了新大陸,這就加深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同時,它也推動了天文學、大地測量學、數學和力學的發展。航海必備的工具是精確的星圖、星表和航海地圖,而透過航海又為這些學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航海需要船和炮艦,這又推動了與這些製造技術相關的力學和數學的發展。
航海探險開拓了歐洲人的眼界,使他們從狹小的歐洲走向廣闊的亞非美,所見所聞豐富了他們的思想,航海探險向人們展示了一種開拓進取精神,激勵人們為探索其他自然奧秘而努力。
1.3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提倡以人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價值,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讚揚人的智慧和才能,反對以神為中心,貶低人的作用的舊觀念,批判了宗教宣揚的來世思想和禁慾主義,鼓吹人性,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
文藝復興在為資產階級爭取政治統治權作輿論準備的同時,也為科學的發展起了鳴鑼開道的作用。它衝破了宗教設下的種種禁錮,拉開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序幕。
2、哥白尼太陽中心說向宗教神學的挑戰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日心說的觀點是: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頂放一個光源,當船駛離海岸時,岸上的人們會看見亮光逐漸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運動,並且24小時自轉一週。因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無限大的天穹在旋轉而地球不動,實在是不可想象。
3.太陽是不動的,而且在太陽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只有月亮環繞地球執行。
愛因斯坦高度地評價了哥白尼的功績及其對人類認識史的深遠影響。他寫道:哥白尼對於西方擺脫教權統治和學術統治枷鎖的精神解放所作的貢獻幾乎比誰都要大,“要令人信服地詳細說明太陽中心概念的優越性,必須具有罕見的思考的獨立性和直覺,也要通曉天文事實,而這些事實在那個時代是不易得到的。哥白尼的這個偉大的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也幫助人們在宇宙觀上引起了決定性的變革。一旦認識到地球不是世界中心,而只是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類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腳了。”
3、血液迴圈的發現及其對宗教的衝擊
3.1維薩留斯對解剖學的新貢獻
維薩留斯堅持親自主刀解剖,按系統敘述了人體結構;同時,用事實批駁了宗教宣揚的在人體記憶體在“復活骨”以及男人的肋骨比女人少一根的胡說。人體內根本不存在什麼永不毀壞的“復活骨”,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數是相同的,都是24根;在解剖基礎上維薩留斯於1543年出版了《人體的構造》一書,奠定了醫學的基礎。
3.2塞爾維特發現血液小迴圈
塞爾維特(1511—1553)是西班牙醫生,是維薩留斯的同學。透過對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發現了血液小迴圈(心肺迴圈)。 1553年,他出版了《基督教的復興》一書,其中用6頁左右的篇幅描述了血液小迴圈的情景。
3.3哈維確立血液迴圈理論
哈維(1578—1657)是英國生理學家,解剖過七十多種動物,觀察其心臟搏動,發現心臟每分鐘大約跳動72次,1小時,心臟排出的血量為相當於人體重量的1.5倍。 哈維意識到可能是血液在全身沿著一條閉合路線作迴圈運動。血液從右心室輸出的靜脈血經過肺部變為動脈血,然後透過左心耳進入左心室;從左心室搏出的動脈血,沿動脈到達全身,然後再沿靜脈回到心臟。他還預言:在動脈和靜脈的末端必定有一種微小的通道(毛細血管)把二者聯結起來,這就是血液大迴圈。他用實驗檢驗血液迴圈,他用蛇做活體解剖。
1628年,哈維出版了《動物的心血運動及解剖學研究》,闡明瞭他的血液迴圈理論。 由於哈維貢獻,他被譽為“近代生理學之父”。哈維去世後,義大利解剖學家馬爾比基、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分別於1660年和1688年透過顯微鏡觀察發現了毛細血管,證實了哈維的在動、靜脈末端有透過毛細血管把二者相連的預言。
4、經典力學體系的形成
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首先發展併成熟起來、形成獨立體系的是經典力學。 經典力學體系的形成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批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些科學家主要有伽利略、開卜勒、惠更斯、胡克、哈雷、牛頓等。
4.1伽利略對經典力學的貢獻
4.1.1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
在伽利略時代人們對物體下落的認識還停留在亞里士多德的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水平 (亞里斯多德理論:速度和質量有關 )。伽利略從邏輯推理和實驗兩個方面開展了工作(落體下落距離跟運動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4.1.2發現慣性運動
伽利略又發現了慣性運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於物體運動必須有力連續作用的觀點(亞里斯多德的動力學理論:力是運動的原因 )。慣性運動的發現證明了物體不僅有保持其靜止狀態不變的特性,而且有保持其勻速直線運動不變的特性;物體維持其原來的運動狀態,並不需要外力,外力是改變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原因。
4.1.3發展了拋物體運動軌跡理論
伽利略用幾何方法證明:一個平拋可以分解為兩種運動:一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根據慣性原理,它使物體始終保持這一運動不變;另一個是在引力作用下,沿垂直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這一運動使物體在這個方向上的速度按時間成正比地增加。這兩種運動綜合起來,便得出路程為拋物線狀。他還論證了為什麼在拋射仰角為45°時射程最遠。伽利略創立的實驗和數學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成為經典方法,對整個近代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4.2開普勒對天體之間作用力的研究及其影響
開普勒是德國第一位偉大的新教徒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1596年,他發表了《宇宙的奧秘》。 1609年,開普勒發表了《新天文學》一書和《論火星運動》一文,公佈了兩個定律: 第二定律(面積定律):太陽至行星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1619年,他又在《宇宙的和諧》一書中,闡明瞭行星執行的第三定律,即週期定律。他發現,行星繞日執行週期的平方與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 開普勒運用這一定律算出了當時已知的太陽系六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的執行週期和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榮獲“太空律師”的美名。 在研究火星運動的真實軌道時,發現觀察值與按照哥白尼學說推算出的值有0.133° (即約8ˊ)的差數。他大膽地改用橢圓進行計算,結果與觀察值完全吻合。
5、數學的發展
5.1解析幾何學的創立
解析幾何學的主要創立者是法國的笛卡兒(1596—1650)和費爾馬(1601—1665)。解析幾何學是運用代數的方法,藉助座標研究幾何物件。作為數學家和哲學家的笛卡兒於1637年發表的《更好地指導推理和尋求科學真理的方法論》一書,作為該書三篇附錄之一的《幾何學》,標誌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
5.2微積分的創立
5.2.1微積分思想的歷史淵源
公元前3世紀希臘的阿基米得在研究解決拋物弓形的面積、球和球冠面積、螺線下的面積和旋轉雙曲線體的體積的問題中,就隱含著近代積分學思想。 到了17世紀,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問題需要解決 ,許多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如費爾馬、笛卡兒、巴羅、開卜勒等都為此作了大量的和卓有成效的研究,為微積分的創立作出了貢獻。 科學問題:一是研究運動時要求瞬時速度問題;二是求曲線的切線問題;三是求函式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問題;四是求曲線的長度、曲線圍成的面積、曲面圍成的體積、物體的重心、一個相當大的體積的物體作用於另一物體上的引力等。 17世紀下半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英國的牛頓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分別獨立研究和完成了微積分學的創立工作。 最大的功績是把看起來不相關的兩個問題聯絡起來,一是切線問題(它是微分學的中心問題),一是求積問題(它是積分學的中心問題)。
5.2.2牛頓對創立微積分學的貢獻
在他的1711年正式出版的《運用無窮多項方程的分析學》中,給出了求瞬時速度的普遍方法,闡明瞭求變化率和求面積是兩個互逆問題,從而揭示了微分與積分的聯絡,即沿用至今的所謂微積分的基本定理。
5.2.3萊布尼茲對創立微積分的貢獻
萊布尼茲的第一篇微分學論文《一種求極大極小和切線的新方法,它也適用於分式和無理量,以及這種新方法的奇妙型別的計算》於1684年發表。關於積分學的第一篇論文發表於1686年。
6、結論
由此可見人本主義、理性思維對科學家們的影響,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是無法估量的,而近代科學技術的誕生也正是建立在了這些基礎之上。近代科學革命產生在歐洲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經濟根源、文化根源和各方面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此,近代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
-
9 # 簡史奇觀
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西方的發達和文明程度都是很高的,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受人認可的,甚至現代很多的技術,都是幾百年前西方科學技術革命造就的,但同樣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亞洲,在近代史上,並不算熠熠生輝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以下三方面的影響,才導致亞洲和西方拉開很大的差距。 第一:西方破除封建較早!西方也存在封建統治和封建文明,但西方人很早的就明白,封建思想只會抑制社會的發展,所以就開始了藝術、科學、技術革命,西方在近代很多戰爭的起因,都是因為破除封建開始的。比如文藝復興運動,思想解放運動等,都是在和宗教封建作鬥爭。 第二:西方人浪漫色彩比較重。可能是地域和歷史的原因,使得西方人的情懷和思想極為開放,但中國深受幾千年歷史的影響,儒家道家當道的思想,使得只會循規蹈矩的按照老一輩的思想做事,這樣就抑制了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但我們不能說老的東西就是不好的,中國的很多兵法,到現在依然是外國的重點研究物件,只不過我們在古代的技術,就不怎麼先進了。 第三:西方的地域交流方便。中國古代,歷代帝王都比較自信,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江山,就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江山,只要是外來國家的人來到中原,即使帶來先進技術,人們也很難接受,或者不願意接受,加之後來實行的閉關鎖國,只要是接觸外國先進的東西,還有可能被朝廷關押,所以限制了人們地獄之間的交流。但西方在古代的地域交流,是十分頻繁的,很多先進的技術流通性是非常之廣的,也就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革命。 總之來說,西方能用科學引領世界的腳步,是歷史的原因,也是政策的原因,和智商是毫無關係的,但也不能說老祖宗留下來的就是一無是處,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
10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這個問題太寬泛了。簡單從政經文三個方面說下。
政治上隨著資本家和新貴族的興起,政治力量開始向多群體分散,在此過程中傳統政治力量主體,也就是皇室和舊貴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被迫做出變革,有些比較成功,如英國皇室虛君制或霍亨索倫的二元制,有些比較失敗,比如革命成功的法蘭西。不論是皇室成功與否,社會上的政治力量都進行了再分配,為了謀求更多利益,各方都樂意於用更開放的觀念和更先進的技術來面對競爭,這就為科技發展創造了政策風向優勢。
經濟上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繁榮,大量的原材料湧入了西方市場,為實驗家們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硬體成本顯著降低,賦予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資本家的財富得以迅速膨脹,為了繼續擴張或者保有市場份額,資本家也樂意於投資科學實驗。
文化上,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後,民眾思想禁錮得以解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自由主義思潮和人本主義思潮迎來小高峰,不論是民眾還是政府,都比較注重於個人價值的開發與發展,當然在這一方面,西歐各國的方法和程度有所差異,但造成的最終效果是相似的。
覺得不錯,給個優質,混v中,蟹蟹~
回覆列表
因為天朝上國,人人都去研究人文情感,讀書也只為科舉而"一舉成名天下知"好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做一方"老爺"父母官好不快齋,光宗耀祖富霸一方;
女人們則爭寵鬥豔好"嫁一個富貴官宦人家享一輩子福;
老百姓則巴望出個"明主、明君、清官老大人"或救世主享一世太平;
連獄中囚徒也希望儘早改主換帝好有個"大赦天下"而從獲自由。
滿朝上下從主子到奴才、再到做奴才都不夠格的下里巴人都這思維,誰有閒功夫和心情去"觀察、體察、感悟自然之秘密?更沒膽去探索、冒險去發現新事物,對於"奇巧淫技"更是深惡痛絕,誰去研究毫無用處的科學玩意兒?
沒辦法,這就是專制時代的"我的國",今天不同了,希望有志於科學事業的有志青年,去創造自已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