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普道人

    萬國來朝 指的是世界各國前來朝拜。萬國來朝始於隋,盛於唐,終於明。隋朝

    中國有史記載的萬國來朝,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的東京洛陽,見於《隋書·志·卷十》:“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受到萬國來朝的朝代,由隋煬帝楊廣開創於東京洛陽。楊廣即位後,萬國來朝紫微城,志在開遠夷,通絕域,克平九宇,威加八荒。其具體政策是:“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

    在西域的44個酋長國中,“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隋書·西域傳》)。 另外,北面的突厥、契丹,東面的高麗、百濟、新羅、倭國,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臘(今高棉)等政權,也先後遣使來洛陽朝覲通好。一時間,東京洛陽使節紛至,胡商雲集,店肆林立,成了世界政治、商貿和文化娛樂的中心。“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

    (楊廣文治武功、施政愛民,並不如史書中記載一般,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作者,查閱楊廣相關的文章)

    唐朝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第二個受到萬國來朝的帝國,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唐朝以其開明大度的社會風氣,領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引來四野八荒朝賀的目光。

    據記載,與唐帝國有來往的國家多達三百之多,建立外交關係的有七十多個。甚至遠在今俄羅斯東北堪察加半島的流鬼國也遣使入朝。在萬國來朝之日,若有缺席的國君,唐廷便會出兵討伐。

    公元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請以銅鐵鑄造天樞,建於神都洛陽皇城端門外,銘紀功德。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仍不足用,只好用民間農器補足。 次年四月,天樞建成,標誌著武周帝國統領萬國,神都洛陽為世界中心。天樞由東夷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唐高宗為便於接見萬國來使,於顯慶二年(657年)頒佈《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自此多居東都受朝。隨著唐帝國實力的不斷上升,洛陽逐漸成為世界中心。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便是這一時期萬國來朝大明宮的寫照。

    明朝

    明朝永樂年間,永樂大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一為貿易,與諸國進行大規模的貿易以充實國庫,用來彌補永樂皇帝三逐漠北的軍費開支;二為宣威於域外。

    鄭和帶領寶船船隊浩浩蕩蕩,足跡遍佈南洋、印度洋,甚至最遠到達過非洲,一路上一些小國因看到明朝船隊的強盛,陸陸續續的歸附明朝,做了明朝的藩屬國。

    截止到永樂後期最為鼎盛時期,已達到一百多個藩屬國,每到朝貢的時候,一百多個國家的使臣齊聚京師,朝拜宗主國皇帝,場面浩大,極大的提升了明朝百姓的國家歸屬感以及傲然之氣。

    清朝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萬國來朝”

    遺憾的是,這一切只存在於畫師筆下望空懸想的畫中。現實當中,這個元旦慶典,沒有那些來自西洋手捧禮物的各國夷人,甚至連天朝自誇的五十七個外藩屬國和三十一個朝貢國都沒能湊齊。因為這一年本來就不是各藩屬國的朝貢年。

    據《實錄》和《起居注》記載,這年大年初一乾隆皇帝只是“御太和殿受朝,作樂宣表如儀”,然後又宴請了蒙古王公和紫光閣的幾位功臣,並無藩屬國遣使朝貢。

    (更多不一樣的歷史節點,不一樣的歷史解讀,請關注作者)

  • 2 # 關好走過的門

    能達到萬國來朝的前提,必須得有足夠強大的武力和先進的文明來作為支撐。

    在隋朝之前,漢武帝時期也曾有過這樣的盛況。這是實打實的來朝貢,四方折服於漢朝那強大的武力和其先進文明。進貢自己國內的寶貝來學習大漢先進的文明。漢武帝時期雖說武力很強大,那完全是為了解除匈奴人對大漢長期的威脅而不得不進行戰爭。而且那個時期被匈奴欺負的國家還有很多,漢武帝大敗匈奴,其實也算是幫助了被匈奴欺負的那些小國。而且最重要的是,漢朝打通了絲綢之路,自此,大漢的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的被西域國家買走,而真金白銀卻源源不斷的流入大漢。而且他們的國王也派遣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官員來學習我天朝先進的文化。因此,漢武帝時期的萬國來朝實至名歸。

    然後到了隋朝,尤其是隋煬帝時期,這個時候的萬國來朝已經變了味兒了。隋煬帝為了自己一個人的名聲,完全不顧國力民力是否能夠承擔的起,固執的一味征伐。雖說其武力值也很高,但是已經改變了萬國來朝的本質。那時來朝的外夷進入洛陽第一感慨,哇,大隋太富有了。洛陽的每個人都身穿絲綢做的衣服,樹上掛滿了絲綢帶子。殊不知這是隋煬帝為了面子動用國庫的錢來有意為之。其次,吃喝拉撒隋煬帝全包。如果你按照這樣的方式來浪費,有多少錢夠你扔?最後國庫沒錢了,不還得向平民徵稅。拿著平民的血汗來養自己臉上貼金?這樣做真的合適嗎?因此,就有些原本不來朝貢的國家一聽說大隋皇帝如此盛情,那朝貢去吧。去吃吃喝喝臨走大隋皇帝還會饋贈一批價值不菲的禮物,多舒坦。那人家天天來朝貢。

    這就是所謂的萬國來朝?如果按照這樣的來朝方式,那麼萬國來朝確實始於隋朝。

  • 3 # 李論

    要說“萬邦來朝”始於隋,我們先看看隋朝以前的中國。

    秦朝:由於剛剛統一六國,版圖僅限於中原地區。歷史的侷限,對外也不是很瞭解,唯一知道的就是北方的匈奴,還打不過人家,築長城,守中原。

    漢朝:漢前期也是弱雞,被匈奴吊打。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開始追著匈奴打,並與西域各國交好。匈奴雖然打不過大漢,可是一路向西還是所向披靡,現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的後裔建立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會兒中原四分五裂,軍閥割據。雖然晉朝大一統,出了“八王之亂”這檔子爛事,還有個“傻子皇帝”司馬衷,好也不好不到哪兒去。

    終於到隋朝了,這大隋是真牛x。不進結束了自西晉300多年來的戰亂分裂,而且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的大一統,經濟發展百姓富庶。人口五千多萬,而其後繼者大唐,人口從未超過五千三百萬,貞觀之治,已到盛唐。根據《通典》記載“國家貞觀中有戶三百萬,天下戶口千六百萬。”貞觀之治時的人口才一千六百萬。

    在民族問題上,大隋降服突厥、征服臨邑、馴服契丹、收復琉球、震服伊吾、攻吞谷渾。由於國力強盛,雖然外交上使用戰爭手段征服,但並不滅國,只是以臣服為目的。因此外交上出現了“萬邦來朝”的局面,西域二十七國的國王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並且遠征高句麗,北韓、日本也成為藩屬國。

  • 4 # 何以知世

    萬國來朝這個詞最早就是出自貞觀三年魏徵主編的《隋書·音樂志》: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所以是用來形容隋朝的。

    楊廣這個人和他的父親隋文帝不同,隋文帝與民休養生息給隋煬帝留下太平基業,楊廣志向遠大要做千古一帝,三年時間三徵高句麗,所以他是一個非常自大的人,作為千古一帝的人物怎麼能沒有其他國家朝見呢?

    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隋書·煬帝紀》)

    就是說誰來朝見就厚賞,不來朝見就攻打他,這是和李世民不同的地方,李世民是靠威望,楊廣是靠要挾,就這樣歷史上第一次萬國來朝就是楊廣。從這也能看出隋朝滅亡的原因,楊廣太過自大,沒有容人之量,雖然非常聰明,但是像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家業豈不敗光。自古皇帝不怕沒能力就怕沒自知之明。

  • 5 # 漫步世界歷史

    中國古代對周邊地區的羈縻,發源於商周時期的畿服制度;漢代則封所征服或臣服的它族首領為漢··國王;隋唐華夷之別淡化,隋開了個先河,直接封對方首領為自己朝廷的官職,視為一樣的君臣,後來唐朝把這一發端發揚光大。唐朝庭的外族文武官員充滿在各個部門,上朝開會時,真的是“萬國來朝”!但“萬”是不可能的,只是個虛數,明朝最高峰,也就100來國家或外來部族。

  • 6 # 亙古懷念說史

    隋朝是多民族融合後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漢朝滅亡之後,經歷近四百年的動亂真正意義上終結在隋朝。這個新生的大一統王朝依舊是漢族人建立的王朝,但是此時的漢民族經過幾百年的民族融合已經跟漢朝時期的漢民族不同了。新鮮的血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朝建立之後,百廢待興!隋文帝楊堅緻力於恢復漢人的制度以及文化習俗,並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揚和繼承,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從而恢復和繼續奠定了漢民族的主體地位。

    與漢朝一樣,作為中原大一統王朝的隋朝,也同樣面臨著北方少數民族建立遊牧政權的挑戰和威脅。結束亂世,百戰成鋼的隋軍依靠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戰鬥力在與突厥在內的周邊政權的對戰中用勝利證明了大隋的實力。即使強大一時的突厥在隋朝沒有陷入內亂的時期也選擇了臣服。

    與此同時,隋煬帝更是重新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中原王朝的文化和影響力繼續在更大範圍內傳播,西域各國以及更遠地區的國家紛紛仰慕大隋的繁榮和強盛,不遠萬里展開交流與合作。同時在這一時期,東北亞的北韓半島和一衣帶水的日本也開始了學習和借鑑中原文化,開始形成“萬國來朝”的局面。

    隋朝僅僅存在了37年就走向了滅亡,之後唐朝建立。唐承隋制,這樣“萬國來朝”的局面在唐朝得以繼續發展。

  • 7 # 江郎說史

    首先感謝平臺邀請,其次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現在有很多人說萬國來朝是源於唐朝,說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然後把唐朝帶向巔峰,周圍的國家畏懼唐朝的國力,所以紛紛來朝拜。黃渤曾經說過:“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我們只是繼續前行的一些晚輩,不敢造次。”唐朝亦是如此,儘管唐朝的光輝比較亮,但這並不能遮蓋別人的光輝,萬國來朝雖然是在唐朝興盛,但是它終究還是源於隋朝。

    隋朝初期非常興盛,開皇之治也並不是空口而來。在隋文帝楊堅的帶領下,社會富足,全國安寧,倉儲豐盈,放眼過去一片繁榮,之後唐朝也繼承了隋朝的制度,雖然稍有改動,但是大體框架仍舊保持隋朝制度,由此可見隋朝初期制度完善,官吏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由於隋文帝的英明,隋朝迅速走向強盛,為之後繼承者隋明帝(隋煬帝)大肆擴張最好了鋪墊。

    隋明帝即位之後改年號為大業,之後就開始為大業開疆拓土。周圍有一些藩屬國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所以老老實實的向隋朝朝拜。隋明帝對朝拜者大肆收買,然後對那些拒絕朝拜者大興兵戈。用現在流行話說:“你要是乖,我就給你買條gai,你要是不乖,腦殼給你打歪。”隋明帝的手段還是有用的,在恩威並施的經營下,四夷歸順,八方來朝。

    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隋書·煬帝紀》

    大業二年,突厥可汗來京城朝賀,“每逢正月,萬國來朝”。周圍番邦中最強的都朝賀了,那麼那些小國也開始陸續朝拜。西域四十四個國家,其中有三十多個國家來朝拜。突厥、契丹、高麗、百濟、新羅、倭國(不解釋)、林邑(今越南)、真臘(今高棉)紛紛朝拜,一時間萬國來朝,東京洛陽成為當時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中心。對此蠻夷無話可說,唯有666奉上。

    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隋書》卷六十七

    當時的倭國還上書請求把國號改成日本,隋明帝直言不準,快滾。之後隋朝日益興盛,大業五年之後隋朝直接原地起飛。大業六年,隋明帝高居紫微殿,坐等萬國朝賀。儘管之後隋朝滅亡了,而唐朝也非常強盛,但是這並不影響隋明帝曾經的功績。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參考資料:《隋書·列傳·第四十六》

    《隋書》卷六十七

    《隋書·煬帝紀》

  • 8 # 歷史微點

    萬國來朝,是指世界各國前來朝拜。與現在的奧運會開幕式,各個國家元首前來參加不同,那時“來朝”是來拜見“帶頭大哥”的。

    在中國有歷史記載的“萬國來朝”,是隋煬帝時期。《隨志》中記載:“每歲正月,萬國來朝,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從這裡以看出,當時確是熱鬧非凡,場面宏大。

    隋煬帝楊廣在登基伊始時,還是很有作為的,躊躇滿志,胸懷四海。他定下的政策是:“諸藩來者,厚加禮賜,有不恭者,以兵擊之”。就是說:“你要來看我,就多多的賞賜你,你要是不理我,那就派兵掃平你”。

    在那個時候,經過隋文帝楊堅的勵精圖治,苦心經營,隋朝傳到楊廣這兒,國力已經很強大了。各個小國家、部落一看,來了有好處拿又沒什麼損失,何必和你兵戎相見呢?所以都紛紛前來覲見結交,這一時期,隋都洛陽也成為了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隋煬帝楊廣也經常在皇宮接見各國使者。雖然他後來因為殘暴荒淫而亡國,但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頗具“老大”風範的。

    後來唐朝建立以後,又便“萬國來朝”的景象更加發揚光大,盛極一時。

  • 9 # 布衣1卿相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自漢末三國至南北朝時期長達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隋朝存在時間很短,只有三十七年,但卻以“政治清明,國家富強”而文明於世,其輝煌程度被歷史學家所肯定。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從分裂到統一的王朝,往往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不會長久,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時候恰恰會造就一個興盛朝代的出現,如“秦”滅出“漢”,“隋”後出“唐”。史學家為什麼把隋朝同唐朝合稱“隋唐時期”,這其中的緣故,我們透過下面對隋唐兩朝的對比分析,揭開謎底。

    一,唐朝繼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為君主,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外交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國家機構方面,去除自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不分門第高低選擢人才;在行政方面,去除郡級,建立州、縣兩級制,消除地方勢力,鞏固了君主專制;在法治方面,實行寬減刑法制度,制定了《開皇律》“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刪減前代的酷刑,穩定了人心;在政風方面,吸取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失國的教訓,提倡勤儉節約,開源節流。同時實行重文輕武,輕徭薄稅的政策,使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這些改革的實施,使隋朝出現了“開皇之治”的興盛局面。

    唐朝在全面繼承隋朝政治制度的同時,在太宗時期,又廣開言路,從諫如流,吸取隋亡教訓,制定相應治國政策。“武周”時,在隋朝“科舉制”的基礎上擴深成“殿試”、“武舉”制,唯才是舉,選拔更多人才為國所用。

    唐朝根據隋的《開皇律》制定了《唐律》、《永徽律》等大批律法,只對謀反、叛亂等定為重罪,其他的均可輕罰或赦免,這對穩定民心,社會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於這些政治策略的實行,唐初期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大好開局,這對唐朝後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繁榮富強唐朝全面繼承了隋朝的經濟基礎,開創了更加的新局面。

    隋朝沿襲北魏實行“均田制”,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賦役,使社會安定,海晏河清。煬帝時又開鑿貫通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使中國南北增強了聯絡和物資的交流,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隋朝還進行貨幣改革,廢除古舊幣種,同時對度量衡進一步統一標準。這些措施的實施,使隋朝生產力得到解放,物產充盈,多個國倉中,存糧都在百萬石以上,可供國家六十年的開支,儘管隋末戰亂遭到破壞,但直到唐貞觀十一年還沒用完,可見隋朝當時富裕到何等程度。

    隋朝的經濟制度和物資基礎,在太宗李世民充分利用下,又發揚光大,使唐朝初期就出現了一個政治更加清明,經濟繁榮發展的強盛局面,這個時代為後來的武則天統治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了深厚的經濟基礎。

    三,唐朝繼承了隋朝的文化繁榮。

    隋建後,文帝就非常重視“文治”,大力提倡文教。鑑於前朝戰亂官書散佚嚴重現象,下詔求天下之書三萬多冊,豐富了文化資源。特別是煬帝時,把圖書整理分類為甲、乙、丙、丁四目,成為後來的“經、史、子、集”四庫書,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隋朝還採取開放政策,吸收外域文化,同中國文化相融合,使“儒、釋、道”三教同時發展,氣象萬千,出現了“文中子”(王通)等一批文化大家,其思想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唐朝在繼承隋朝豐富的文化遺產基礎上,又廣開言路,減少文禁,營造文化寬鬆環境,史詩、書畫、散文、小說、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成就,都大大超過隋朝。文學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尤其是“唐詩”達到了詩歌的頂峰,流傳千古。

    四,唐朝繼承了隋朝軍事及外交的策略。

    軍事上隋朝沿用北周之制,設中央管理機關為“十二衛”由皇帝統一指揮。全國又設東、西、南、北四大軍區,鎮守要害,抵禦外患。唐朝把“十二衛”改為“十六衛”,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改革“軍府制”,使其成為“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兵役制度。既增加了兵源,又節約了軍費開支,此法一直沿用到唐朝中後期。

    唐朝在承襲隋朝軍事編制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中央軍”和“藩鎮軍”。玄宗時又設九個節度使,總兵力達百萬之多,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形成了最為強大的對外進攻能力。但這恰恰給各藩鎮擁兵自重,不聽政令提供了條件,直至發生叛亂,玄宗後期的“安史之亂”就是典型的例子。

    隋朝在外交方面秉持以德服人的觀念,同藩屬國保持和平共處。當然也採用戰爭手段,那只是以臣服為目的,而不是徹底消滅對方,這樣使邊境各國大都降伏於隋。“絲綢之路”開啟之後,隋朝商貿交往達到了歐洲,關係日益融洽。外國也派使節來隋都,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恢弘局面,外交事務達到了頂峰。

    唐朝在隋朝外交的基礎上,又有更大的突破和發展。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藩王松贊干布,穩定了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又派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把佛教傳入中國,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唐朝的外交,已經深入到了阿拉伯和其他地區,世界上許多國家派大批留學生來唐都學習,進行文化交流,使唐朝成為了萬邦朝拜的世界最大強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隋朝統一中國之後,由於文帝的大膽改革,使其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史有“富莫如隋”之說。唐朝在全面繼承隋朝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和軍事制度的基礎上,又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這樣傑出君主的治理,使國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強盛頂峰時期,國祚達近三百年之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帝國。

    為什麼唐朝能全面繼承隋制,又能更大發展呢?

    除了制度先進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隋煬帝與唐高祖李淵都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外孫,即隋文帝與李丙(李淵之父)的皇后是同胞姊妹。因為這個關係,所以唐初任用了許多隋遺的文官武將,在繼承隋制方面起到了“近水樓臺”的作用。

    總而言之,唐朝的興盛與隋朝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是隋朝成就了唐朝,使其走向更加燦爛輝煌。因此,史學家把隋朝與唐朝合稱為“隋唐時期”,就不難理解了。

  • 10 # 翩翩紅樓

    萬國來朝最早出自於《隋書·志·卷十》:"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 端門為洛陽皇城正門,建國門為洛陽外郭城正門,入唐改稱定鼎門。由此觀之,有史記載以來的萬國來朝,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的東京洛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層層加碼,農民工還怎麼回家?可是,不返鄉,孩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