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梨城雅士
歐洲的戰爭史並非如此!
特洛伊戰爭中的木馬計,
是經典的特種作戰戰術!
是古代歐洲計謀的代表!
馬其頓和羅馬軍隊方陣,
是戰術和戰鬥力的統一!
軍事後勤補給以及海戰,
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
德國鐵路軍事運輸手段,
表現古歐洲軍隊機動性!
東羅馬帝國希臘火戰術,
是軍事與智慧的結合體。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表明:
基督教是戰爭動員策略!
俄國在抗法衛國戰爭中,
堅壁清野結合焦土抗戰,
巧妙利用冬季嚴寒氣候,
英用善戰最後擊敗法軍,
是計謀和戰鬥力的證明!
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軍隊,
其機動性,戰術,戰力,
幾乎位居古代歐洲第一。
血腥的人類戰爭的歷史,
是戰略,戰術,戰力的博弈!
-
3 # 漩渦鳴人yy
當然不是!提起一個人的名字,你就會知道歐洲人他到底講不講機動性,計謀,這個人就是迦太基的著名將領,漢尼拔!此人曾經多次展現出絕佳的軍事天賦和大縱深戰略,對羅馬造成過多次重大殺傷!
這個人也被西方軍事戰略的天才和始祖,而在古典時代的歐洲軍隊,他也講究機動性和計謀!
其實,早在布匿戰爭時代,當時就已經展現出騎兵的威力,或者往前推,古希臘時期也面對過波斯人的騎兵侵略。因此在古羅馬裡面,是擁有一些騎兵部隊,但是相比較於騎兵部隊使用起來的不確定因素。步兵方陣,使用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而且不至於玩兒脫了!往後推的話,當時的歐洲也產生過著名的騎士階層!
其實歐洲也差不多是這樣一個情況,歐洲有自己的騎兵部隊,軍事技術以及軍事謀略,但這一切更多的是來自於口口相傳,或者是家族傳承。對於文化方面,由於受到了某一股勢力的阻撓,也就是教廷勢力!當時對於文化方面的斷層,所以導致歐洲在軍事方面,除非進入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才有了各種各樣軍事方面的策略書,而相比較於中國已早早成熟的《孫子兵法》的36計就略顯單薄!
-
4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建立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鐵木真歷經二十幾年浴血奮戰,終於消滅了所有對手,降服了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整個大漠草原全部統一於他的旗幟之下。從這一天開始,他帶領他的子孫接連發動了大規模征服戰爭,鐵蹄所向,勢如破竹,以龍捲風“核”爆炸的威力席捲了整個歐亞大陸,先後有四十多個國家,七百多個民族都歸附於蒙古帝國。他的子孫創立了蒙古帝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金帳汗國,以及後來的帖木兒汗國,幾乎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都成了蒙古帝國的領地,建立起了一個疆域恢弘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國,亦稱之為大陸帝國。其版圖之大真可謂前無古人後,後無來者,它的版圖究竟有多大,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謎。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版圖相當於三千萬平方公里,是現在中國版圖的三倍之多。東起北韓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俄羅斯諸國,南達爪窪中南半島,在北緯15°——60°、東經15°——130°。蘇俄著名學者巴托爾德說:“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從某一點上說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件;把遠東和前亞的文明國統一在一個王朝的政權下是空前絕後的”。因此,他以“世界征服者”的稱號載入史冊。
這個帝國的規模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與他媲美的國家,它遠遠超過被歐美人讚不絕口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重槍騎兵的鐵騎;還超過了羅馬軍的劍、拿破崙軍的大炮所到的境界線。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及其他文化直接會面的地理和交通條件,東西交通暢通無阻,真可謂“四海為家”、“無此疆彼界”。美國學者塔夫裡·阿塔斯在《全球通史》中說:“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日本學者太田三郎說:“看蒙古民族寵圖偉業,俯仰六百年間,當時都為這龍蹯虎踞之大版圖而驚歎。自有地球以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席捲大陸;自有歷史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帝王君主削平邦土。然而規模之大,版圖之廣數成吉思汗,曠古無比”。美國科學院名譽院士捷克·法薩切優德說:“成吉思汗改變了世界地圖,當時的歐亞兩洲是以無數封建小國組成,成吉思汗把它們統一成類似今天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國家地形。”
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成吉思汗所發動的戰爭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活到66歲,一生沒有離開過馬背,沒有離開過戰場,他是世界上騎馬征戰最遙遙的人。蒙古戰馬,不僅長飲黃河、長江、珠江之水,而且吞飲阿姆河、印度河,最後蹄濺多瑙河,三次萬里西征,大敗俄羅斯、波蘭、匈牙利、德國。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靠快速機動的騎兵進行了多次遠征,所踏過的土地不能用裡數而只能用緯度來計量。他只有二十萬騎兵,卻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大戰,戰勝了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有幾千萬人口,擁有幾十萬、幾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鐵木真帖兒用兵論》的序者、俄國早期軍事家柯列金說:“通觀世界歷史,很少的兵力(二十萬左右),在很短的時間內(公元1207——1227年)攻略廣大運土地(歐亞大陸的大部),統治眾多人口者(仲小路彰說六億人口,我以為有些誇大),除成吉思汗時代的韃靼人和帖木兒時代的中亞細亞人以外,開天闢地以來未曾有過。故有一代天驕之稱。”
西征花剌子模戰爭,是成吉思汗征服歐亞大陸的頭一仗,這一仗,征途最遠,兵力最多,規模最大。這一大仗,把成吉思汗推上了世界政治舞臺。
據軍事思想研究學者德山講,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王國,蒙古軍克服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創造了人間三個奇蹟:一是,朮赤、哲別率領軍隊歷盡千辛萬苦,越過了世界禁區帕米爾高原和天山。他們在幾千米高的帕米爾高原和冰山上,在一人深的積雪中,在空氣稀薄的世界裡,在馬蹄亦可凍僵的難以想像的惡劣氣候中出其不意地從南方包圍了花剌子模王國。二是,成吉思汗和拖雷率領遠征軍主力十一萬人,越過了基西爾庫姆沙漠。那裡是直徑幾百公里的無人沙漠,是舉世公認的絕對不可能透過的天然屏障,而蒙古軍卻完全通過了,切斷了花剌子模與呼羅珊、伊拉克的聯絡,從西南包圍了花剌子模,使沙摩訶末大吃一驚。三是,速不臺、哲別二位將軍率蒙古軍三萬人,從裡海和黑海之間北上,涉過轟響的急流,穿過斷崖峽谷,在追擊沙摩訶末時,在般扎卜橫渡阿姆河,沒有船,以牛皮裹樹枝作 ,把軍械服裝藏於其中,系 於身,手捉馬尾或馬鬃,隨馬游泳渡河,長驅直滲透呼羅珊,幾乎俘虜了沙摩訶末。
成吉思汗指揮的總數不過是二十萬人的騎兵,在歐亞大陸上進行了長達幾十年之久的征戰,征服了幾十個國家。蒙古建立的四大汗國,更是三次大規模西征的產物。其戰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哪怕是世界上最聞名的統帥如愷撒、亞歷山大和拿破崙等人也是望塵莫及、甘拜下風。今天西方有的歷史學家稱十三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仍是鑑於這場戰爭的世界規模。
最早建立了運輸聯絡系統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早建立運輸聯絡系統的人,這就是聞名於世的蒙古驛站通訊聯絡系統。
蒙古軍征服地域遼闊,為保持遠征與大本營之間的通訊聯絡的暢通,成吉思汗首先組建了號稱“箭速傳騎”的世界上最好最快的通訊兵。這支通訊兵訓練有素,直接由成吉思汗四狗之一者勒蔑指揮,他們靠沿途設的驛站,日行數百里,遇有緊急情況,日夜兼程,換馬不換人,及時將大汗的命令傳達到所有部隊,又把前線的戰況轉呈到最高指揮部,從而保證了情報的及時傳遞和戰鬥的勝利。日本學者,《成吉思汗戰史》的作者仲小路彰說,當時“由裡海前線到蒙古的克魯倫河,只用了四十天的時間。”
因為有了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歐亞兩大洲之間暢通有護路的運輸線和通訊聯絡線,從此,彼此的疆界盡被掃除,一個完善的驛站系統,把一個遼闊領域的各個部分彼此連結起來,商人使者只要持有蒙古帝國下發的乘驛牌,就可以暢通無阻,所謂“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在鄰家”。據史載,蒙元時期驛站多達1383處,作為輔助手段每二十里設急遞鋪。所以,戰線長達歐亞兩洲,能夠做到“脈絡順通,朝令夕至,聲聞必達”。美國《華盛頓郵報》說:在網路還未出現的700多年前,成吉思汗就打開了全球資訊交流。可以說,成吉思汗所建立的通訊網路系統就是現在電子資訊網路的雛形,南韓出版的《千年歷史人物》一書中說,“成吉思汗的馳馬驛站是當時通訊業的最佳最快形式,是當今世界英特網的前奏。”美國傳記名家哈羅蘭姆說:“這是人類之間最廣大而開放的一次握手。”
將軍事藝術推向冷兵器時代的最高峰成吉思汗把軍隊作為主要組織力量,把戰爭作為主要鬥爭形式,導演出了人類戰爭史上僅見的有聲有色威武壯觀的一幕幕活劇。他建立了一支在世界上具有第一流先進武器和優良素質的軍隊。這個軍隊在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武技最高,創造了蓄精養銳的奇蹟。成吉思汗在世界軍事史上無疑是傑出的天才,他將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到最高超、最完美的境界,大大發展了軍事科學,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
對此,世界著名軍事家、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除了成吉思汗的戰爭記載以外)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戰鬥情況的具體記載,且被儲存得很好,那麼軍人將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取有用的知識,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
在軍事藝術上,成吉思汗具有別人根本沒有做到或是想不到的獨特妙法。概括起來稱:五個世界第一。
1、 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流強大的快速騎兵對於成吉思汗的成功原因,各國學者各有各的說法,但有一點大家是公認的,那就是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讚歎不已的蒙古騎兵。 成吉思汗的騎兵威震天下,騎兵因成吉思汗名垂軍史。他根據蒙古社會以放牧狩獵經濟為主的特點,使蒙古全軍騎兵化,組建了舉世無雙的強大騎兵。蒙古騎兵速度驚人,成吉思汗發揮了這一特長,將它當作戰爭中最好最快的進攻武器,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類似坦克部隊那樣強大的衝擊威力和類似機械化部隊那樣快速機動的能力:集中兵力,快速機動,長驅直入,縱橫馳騁,摧枯拉朽,所向無敵。
成吉思汗是蒙古騎兵的鼻祖。他將蒙古騎兵的威力發揮到了登峰造極、淋漓盡致的境界,創造了輝煌和極限,達到了意氣消沉兵器時代的顛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輝煌業績,就是蒙古騎兵的輝煌。
2、 第一個實現了全民皆兵
蒙古人從能站起來走路時就學習騎馬射箭。《多桑蒙古史》說,蒙古人是“生而為戰士者”。這種旦旦逐獵,年年遊牧的生活,既鍛鍊了蒙古人強壯的體質,又磨練了他們堅強的意志,也培養了他們高超的騎射技術。成吉思汗建軍、訓軍、用軍都沒有離開遊牧民族經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遊牧民眾平時放牧狩獵,一到戰爭,馬上組織成騎兵投入打仗,個個都是很好的騎兵和射手。成吉思汗建立了史無前例的由戰士組成的一華人民,由武裝的騎兵組成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蒙古大帝國。蒙古大帝國是軍事封建帝國,其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軍政一體,軍民一體,其民皆兵,廣大牧民平時參加勞動生產,戰時則跨馬彎弓投入戰鬥。成吉思汗根據戰爭的需要和蒙古社會的特點,建立了一個生產、行政、軍事三統一的“領戶分封”制的封建政權。他對建國有功之臣論功行賞,封了萬戶、千戶、百戶、十戶那顏。把牧戶和土地按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為行政單位入行劃分,從屬於各級那顏的管轄。這樣,每一個行政區劃就是一級軍事機構,每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戰鬥單位。各級千、百、十戶長又成為大小封建領主,也是各級軍事首領百姓平時定期向領主服役、納貢,戰時自備物資隨著那顏出征。成吉思汗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兵制度。所有15歲到60歲的男子都編制在確定的位置上,過著戰爭準備時期的生活。戰爭和狩獵是唯一適合男人的勞動。對於蒙古人來說,狩獵就是軍事訓練,把冬季狩獵作為軍事行動來安排。這個軍事國家裡,軍事機構與政權機構合為一體,實現了全民軍事化,他不僅從政治上保證了蒙古帝國的安定統一,而且也為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提供了軍事與組織的保證。這種生產、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有效地解決了國小力單,兵源不足,指揮不便等矛盾,把蒙古帝國變成了大兵營,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幾十年的征戰中,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3、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炮兵部隊據史料記載,公元1220年蒙古軍征服花剌子模時,建立了炮兵團,任命智勇雙全的窩闊臺為炮兵最高指揮。蒙古軍對尼沙布林城的攻城戰中,動用了強弩三千、投石機三百、雲梯四千、石囊二千五百,還有攻城車、破城車等。進攻撒麻耳干時,使用了火焰噴射器,日本軍事家飯村穰說:“成吉思汗在八百年前就首先使用了凝固汽油彈。”
成吉思汗採納了歸附者木海的建議,為了更好地攻堅,組織了一支以木海為首的五百人的炮兵部隊。後來又設定了“往返回炮手軍將上萬戶府”和“炮手萬戶府”。在一般萬戶府中,也設定了“炮手千戶府”。這支炮兵部隊在攻金、攻夏、攻花剌子模以及後來的攻宋、攻大理、攻高麗的戰鬥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炮兵團用於攻城戰軍械齊全,不僅有拋石器、銅製火炮、火箭發射器,還有火焰噴射器、凝固汽油彈等。銅製火炮是成吉思汗時期世界上最先研製成功的殺傷力很強的熱兵器。
《成吉思汗戰略戰術》的作者布勞丁說:“這個炮兵團,比歐洲人鄂爾多爾所發明的火炮還要早十五年至百年”。
4、 組建了世界第一個參謀部成吉思汗在鬥智塞謀方面,胸有妙計,高敵一籌,非常重視謀略上戰勝敵人。所以,他在採取一個戰略行動之前,總是長時間的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詳細的情報,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周密的計劃,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征討乃蠻部之前,成吉思汗對其軍他委任了千戶之官、百戶之官並組建了千員中軍;委任了脫侖、朵歹等六名扯兒必(官名,即常侍),這是最初的總參謀部。1204年與乃蠻部戰,蒙古軍進至薩阿里之野,共議:何以處之。就是朵歹扯兒獻計紀念品成吉思汗,使用了增火法,“凡有性命者,人各 “火五處,以火之驚”。此計果然奏效,騙了嬌傖的乃蠻部陽汗,使他得出了“其火多於星辰雲,蒙古多矣”的結論。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總參謀部。日本著名的軍事家飯村穰說:“這個參謀部比拿破崙的參謀部還要早六百年”。
1206年,成吉思汗稱大汗之後,對忽必來降恩旨說:“幾軍旅之事,汝其總領之”。忽必來就成了第一任總參謀長。從此,蒙古軍總參謀部就成了一個組織健全、效能極高之統帥部。這個參謀部裡有漢人,契丹人、畏兀兒人、阿拉伯人、往返回人。
5、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閃電戰”布林霖著《成吉思汗》書中說:“為什麼一個不開化的軍隊,於攻擊強盛開化人民時,均獲得成功,其理由安在?概言之,即進行近代閃電戰之方式也”。 閃電戰,這是成吉思汗的首創。
蒙古軍被西方人稱為“蒙古旋風”,它所入行的閃電戰,其特點,一是猶如急風。蒙古軍“靠馬的機動性,有如急風襲來,進行掠奪”,“來如天墜,去如電逝”。(小林高四郎著《成吉思汗》);二是飆風迅雷,中國近代軍事家萬耀煌將軍評論說:“成吉思汗之進兵也,如飆風迅雷,千里瞬至,鷹 一擊,往往覆敵於猝不及防”。可謂“急行如風,侵略如火”。閃電戰的要點是突然襲擊,速戰速決,成吉思汗打了一輩子仗,絕大部分仗都是進攻戰,一般都用的是大膽奇襲、突襲和奔襲的戰法。他一貫主張用兵神速,利用神速機動,發起大膽、冒險的進攻,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在出敵不意的時間、地點以出敵不意的兵力、兵器、速度和戰法,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敵人徹底殲滅。據說,他們在匈牙利平原作戰期間三天內急行230英里。他們攜帶著皮囊裝飲用水,皮囊倒完時可以充氣,用來泅渡江河。有必要時,可喝馬血和馬奶充飢解渴。他們在童年時代習得的狩獵技能,使他們能夠利用往來如飛的馬隊長途行軍,協同作戰。
閃電戰,是殲滅戰、入攻戰、運動戰和速度戰的有機結合物,在“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指揮下,形成了整體力量,演出了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回覆列表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而中國古代很早就領悟了“三十六計”等種種奇謀,善於輕裝疾行,以智取勝。言下之意便是“中國的戰略思想領先歐洲數百年”。
|圖源於網路
這種說法雖然令人精神振奮,但本質上和清末認為洋人的膝蓋不會彎曲如出一轍。說出這種言論的人,若非是帶著有色眼鏡的無知者,便是刻意歪曲史實的騙子。
由於歐洲古代跨越的地域、時間過於寬泛,所以我們先對古典時代的歐洲軍隊進行梳理,正本清源,看看歐洲人是否只注重正面會戰,輕視機動、不善迂迴。
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先將歐洲各民族粗略的劃分為:森林-山地民族、遊牧民族、農耕文明三大體系。其中森林-山地民族以日耳曼、凱爾特等蠻族為代表,遊牧民族以歐亞交界附近的斯基泰人為代表,而農耕文明則以希臘、羅馬文明為代表。
01
歐亞交界的遊牧始祖
在內燃機出現前,騎兵比例更高的遊牧軍隊在平原上具有顯而易見的機動優勢,而遊牧民族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古代中國北部很多遊牧民族憑藉迅捷的騎兵,成為歷代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給很多華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但很多華人不知道的是,歐洲的南俄草原也是遊牧民族重要的策源地。
蒙古草原上的普氏Mustang雖然曾被認為是現代家馬的祖先,但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普氏Mustang有66條染色體,現代家馬和和歐洲Mustang則有64條染色體,因此普氏Mustang不可能是現代家馬的直系祖先。
現在生物學界普遍認為現代家馬的直系祖先便是歐洲Mustang。
|這位讀者顯然不認同現代家馬的直系祖先是歐洲Mustang,當然,歐洲Mustang也叫韃靼Mustang 圖源於網路
雖然對於最早馴化歐洲Mustang的地區存在伊比利亞說、東歐草原說、多地分別馴化說等多種不同觀點,但學界普遍認為家馬被擴散到歐亞大陸的各個地區極有可能與印歐人(今天印度雅利安人和歐洲大部分民族的祖先,推測起源於南俄草原)的擴張有關。
|位於哈薩克的博泰遺址,出土了最早的人類馴化馬匹的證據,但根據對當地出土的馬匹骨骼法基因分析顯示,這些馬匹是普氏Mustang的祖先,與現代家馬在基因上相距甚遠。而烏克蘭斯萊德涅斯多格文化出土的馬骨年代太晚,因此歷史學家尚不能確定最早馴化家馬(歐洲Mustang)的地區 圖源於網路
早期遊牧的印歐人大多以戰車為主要武器,目前人類文字記載中,最早擁有騎兵的遊牧民族是生活在東歐、北亞交界處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的騎兵種類非常齊全,無論是來去如風的輕裝弓騎兵,亦或是披堅持銳的具狀騎兵,都存在於斯基泰人的軍隊中。
|種類齊全的斯基泰騎兵,同時期的中原尚未進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 圖源於網路
作為遊牧民族中的“老前輩”,後世遊牧騎兵慣用的戰術斯基泰人無一不精。包括亞述、波斯在的很多亞洲帝國,在組建騎兵部隊時,都或多或少學習了斯基泰前輩的經驗。
|斯基泰人以誘敵深入的戰術陣斬波斯的居魯士大帝 圖源於網路
在斯基泰人逐漸衰落之後,這一地區成為馬扎爾人、阿蘭人、可薩人、佩切涅格人等遊牧民族生活的樂土。
認為歐洲人很少接觸來去如風的遊牧民族顯然是缺乏世界史知識的情況下想當然的結果。
|中世紀時被稱為“基督之盾”的匈牙利王國,祖先便是起源於烏拉爾山附近遊牧為生的馬扎爾人,他們一直到中世紀晚期都在軍隊中保留了大量遊牧風格的騎兵 圖源於網路
這些東歐的遊牧軍隊的機動性,與北亞、中亞的遊牧軍隊並無二致,除非為了立場徹底不顧事實,否則沒有人會質疑他們在平原上的機動能力。
02
專精“奇謀”的森林蠻族
當然,南俄草原本身便位於亞洲和歐洲的交界線,東歐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長期被視為歐洲的“化外之人”,東歐地區活動的很多遊牧民族,同時也在中亞、北亞活動,最多隻能算“半個歐洲人”。
所以用南俄草原的遊牧民族來論證古典時代歐洲軍隊注重機動性,並不具備普遍性。因此我們下一步便將目光轉移到現代西歐人最直系的祖先——蠻族身上。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蠻族一詞源於文明較為發達的希臘、羅馬人對周邊其他民族的蔑稱。但古典時代西歐不同地域的民族文明水平差別巨大。
今法國、低地地區、義大利北部生活的高盧人(凱爾特人的一支)擁有水平不低的冶金業、航運業,建造了大量城鎮和神廟,雖然他們的文明水平不及希臘、羅馬,但絕非尚未開化的野蠻民族。
|布列塔尼半島上的高盧人擁有強大的艦隊,曾經和愷撒進行過激烈的海戰 圖源於網路
從條頓入侵到公元1世紀,日耳曼人和羅馬規模較大的交戰有42場,日耳曼人11勝,3平,28敗,勝率可達26%,近乎和羅馬37開。不要小看這26%,要知道同一時期,很多經濟、文化水平遠勝於日耳曼人的民族,連10%的勝率都沒打出來。
日耳曼人能取得這樣的戰績,除了民風彪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他們善於隱秘在山林中,趁羅馬軍隊疏於防備之際,發動突然襲擊。
其中最著名的戰例便是奧古斯都時期的條頓堡森林戰役。
日耳曼人透過安排距離較遠的日耳曼部族造反,在內應的幫助下,將三個羅馬軍團引誘至萊茵河以東的密林之中,利用狹窄的地形將羅馬軍隊拉成首尾不能相應的長條,之後早已埋伏好的蠻族戰士穿梭在森林之中,不斷突襲羅馬軍隊,最終擊敗了戰鬥力、裝備均勝過自己的羅馬人。
|條頓堡森林戰役,此外,關於這場戰役推薦一部德劇《蠻戰》圖源於網路
在雙方交手的幾個世紀中,和條頓堡森林相似的戰例,不勝列舉,在這些戰例中,日耳曼人時常翻山越嶺,穿越森林,展現了在複雜地形條件下強大的機動能力。
並且熟練運用了“圍點打援”、“聲東擊西”、“瞞天過海”等計謀。甚至很多華人認為中國獨有的“水攻”戰術,日耳曼人也並不陌生。
公元前102年日耳曼人中的辛布里人就曾在河流上游築起人工堤壩,隨後開壩放水沖毀橋樑,令原本據守河岸的羅馬軍隊不得不率軍撤退,辛布里人趁機在當地燒殺搶掠。
|原始人在狩獵時一樣會伏擊、偷襲 圖源於網路
無獨有偶東漢時期,西北部的羌族人就時常透過伏擊、偷襲的手段,重創漢軍,漢書中因此評價羌人“其兵長在山谷,短於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觸突。”可見這類機動作戰的計謀,並沒有什麼門檻。
不過遺憾的是,會偷襲、埋伏不代表就能取得勝利。
在薩比斯河之戰中,以內爾維人為首的日耳曼聯軍透過圍點打援,誘使愷撒率軍救援其他羅馬部隊,之後日耳聯軍主力隱蔽在薩比斯河邊一座山的山腰上,以樹林作為掩護,等愷撒的部隊經過山腳下的空地時突然殺出,令羅馬軍隊一度陷入混亂,連愷撒也不得不手持盾牌,親自趕往第一線,鼓舞士氣。
但羅馬軍團憑藉過人的素質,恢復了秩序,開始痛擊日耳曼人,最終反敗為勝。
|在戰場上鼓舞士氣的愷撒 圖源於網路
之後愷撒乘勝攻入低地地區時,進攻阿杜亞都契部的城鎮,城內的日耳曼人畏懼羅馬軍隊的攻城武器,假意投降。羅馬人要求他們交出所有的武器,他們暗中藏匿了三分之一的武器,將其他武器丟到城牆之外。
待羅馬人放鬆警惕後,阿杜亞都契人於當天夜裡偷襲羅馬軍營,但羅馬人即使和平時期在本國境內也會修築牢固的軍營,佈置充足的崗哨,防備夜襲。
因此日耳曼人的夜襲雖然出乎羅馬人的預料,但羅馬人依然輕易的擊敗了日耳曼軍隊,並乘機反過來攻入城內。在日耳曼人戰敗的那66%左右的戰役中,類似的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案例並不在少數。
03
貌似呆板的文明人
說完了斯基泰人的遊牧騎兵和呼嘯山林的日耳曼人,我們再來看看古典時期歐洲文明水平最為發達的希臘人和羅馬人。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希臘和羅馬人作戰時,只懂得讓步兵列成密集的陣型,正面廝殺,作戰思維呆板,不夠機動靈活。他們的密集佇列也只適合平原作戰,無法適應複雜多變的地形。
這種認識顯然大錯特錯。
首先無論是希臘還是羅馬,都是以山地為主的地形,他們的步兵密集陣型如果不能適應本地多山的地形,又怎麼可能在希波戰爭中屢屢以少勝多,擊敗波斯大軍呢?
其次,嚴密的陣型保證了希臘、羅馬軍隊在正面作戰中的優勢,但這絕不代表希臘、羅馬人不懂連蠻族都會的偷襲、迂迴等策略。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人一方面堅守城池,不與斯巴達人野外決戰,一面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讓軍隊登陸斯巴達後方,劫掠斯巴達的城鎮,令斯巴達人焦頭爛額。這不正是很多華人推崇的機動迂迴嗎?
雅典將自己的反擊策略,完全寄託於海軍身上
無獨有偶,亞歷山大大帝剛剛繼位時,北部的色薩利人叛亂,亞歷山大帶軍抵達色薩利人重兵防守的騰比谷地,亞歷山大一邊假意和色薩利人和談,另一邊暗中讓軍隊在奧薩山臨海的一側隱蔽的開鑿了道路,暗中迂迴繞過谷地,直接攻入色薩利人後方,迫使色薩利人投降。
在東征波斯的戰役中,亞歷山大也不曾忘記機動迂迴。在面對險峻的波斯門時,亞歷山大一面留下少量部隊吸引波斯人的注意,一面以夜色為掩護,帶主力從山谷的北部外圍的小路繞到山谷後方,一舉摧毀了波斯人精心佈置的防線。
|在亞歷山大兵分三路合圍波斯門 圖源於網路
而在亞歷山大諸多夜襲戰中,最具有戲劇性的莫過於他帶兵進攻今撒馬爾罕附近的一座山城時,曾向守軍勸降,守軍自持城池高聳險要,聲稱“如果你請到了長著翅膀的兵,那我們會考慮投降”。
結果當天夜裡亞歷山大就懸賞重金,從軍中選出了300名攀巖好手,讓他們趁夜爬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峰。
第二天城內守軍驚訝的發現,馬其頓人已經佔領了比他們更高的地方。亞歷山大乘機宣稱自己已經找到了長翅膀計程車兵,讓城內迅速投降。守軍擔心遭到前後夾擊,並且為這樣的奇蹟感到震驚,於是開城投降。
亞歷山大也在戰後迎娶了當地的女貴族羅克珊妮,冊立了馬其頓帝國的王后。
|攀爬峭壁的馬其頓軍隊 圖源於網路
可能正是在這段史實的啟發下,2000多年後中國著名小說家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讓主人公郭靖用帳篷製作了降落傘,帶兵從高山上約入撒馬爾罕,攻克了這座古城。
至於年代稍晚的羅馬人,同樣對各種詭詐的作戰之術瞭然於胸。
公元1世紀的羅馬的兵法家塞克斯圖斯·尤利烏斯·弗龍蒂努斯在其著作《謀略》一書中,詳細的講述瞭如何施展或防範偷襲、伏擊,其內容對具體細節描述的詳細程度,遠勝同時代中國各種語焉不詳的兵書。
|《謀略》的目錄 圖源於網路
並且羅馬人的謀略也並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在實戰中,羅馬人從不介意靠謀略與機動取勝。
羅馬名將馬略在色克蒂留斯溫泉會戰中對戰日耳曼蠻族時,一面率主力佔據高地,一面派出3000步兵趁夜潛伏在日耳曼人後方的森林中。第二天日耳曼人強攻高地不克後,打算退往平地重整,埋伏在樹林中的3000羅馬人乘機從背後殺出,一舉擊潰了日耳曼人。
|溫泉關位置圖 圖源於網路
此外,對於夜戰以及山地迂迴羅馬人同樣並不陌生,公元前192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攻入巴爾幹半島,為了應對羅馬大軍的反撲,安條克三世讓軍隊駐紮在了險峻的溫泉關。吸取了數百年前斯巴達人被波斯人迂迴擊敗的教訓,塞琉古國王特意安排了2000埃託利亞步兵防守那條可以繞過關隘的小路。
但羅馬人在之後的夜戰中展現了過人的素質,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留在正面戰場吸引塞琉古人的注意,另一路則在夜間穿越了險峻的小路,在埃託利亞人還在睡夢中時將其擊潰,並乘勝一路迂迴到塞琉古軍隊後方,與正面戰場的羅馬人前後夾擊,一舉擊潰了塞琉古大軍。
04
正面會戰≠放棄機動
讀到這裡,可能有一些朋友會感到奇怪。為何以上提到的這些戰役很少有人提及,似乎知名度都不太高的樣子?
這其實是因為在西方人眼中,這些靠奇謀取巧獲勝的戰役,缺乏故事性,場面也不夠宏偉。所以很多歐洲史入門作品的作者在介紹古典時代的軍事時,都著重介紹那些場面宏偉的大型會戰,希望透過這些更有故事性的大戰役吸引入門者的學習興趣,很少提到這些靠偷襲取勝的戰役。
可這樣的“良苦用心”在一些學識有限,偏偏又自視甚高,自作聰明,喜歡指點江山的人眼中,就形成了西方人只會正面硬剛的刻板印象。
誠然,作為普通的愛好者,不知道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古代戰役並不算丟人,但認識不到自己所知有限,還敢基於自己淺薄的認知得出一堆錯漏百出的結論,就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很多“自作聰明”的人常常在潛意識中將《三國演義》視為指導戰爭的“聖經” 圖源於網路
事實上,即使只看古典時代歐洲知名度較高的幾次戰役,也決不會得出正面會戰≠放棄機動的荒謬結論。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戰役中,波斯人曾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騎兵去阻擊馬其頓右翼的騎兵,但馬其頓人一方面留下一部分騎兵,與跟隨騎兵衝鋒的輕步兵和長槍步兵一起與波斯騎兵糾纏,另一部分騎兵則與近衛步兵一起,搶在波斯步兵尚未填補己方騎兵出擊後留下的陣線空隙之際,插入波斯軍隊的空隙,一舉奠定勝利。
若非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驚人的行動速度,又怎麼可能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戰機?
|馬其頓的近衛步兵常常需要跟隨騎兵一起衝鋒,這對於步兵的體能以及佇列訓練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 圖源於網路
而在法爾薩魯斯戰役中,愷撒在戰前預料到了自己的側翼騎兵弱於龐培,因此特意在騎兵隊伍後方佈置了一隊步兵。
開戰後,龐培的騎兵成功擊退了愷撒的騎兵,但在追擊的途中,愷撒提前埋伏的步兵及時支援己方騎兵,反過來擊潰了龐培的側翼騎兵,並乘勝從側翼席捲龐培全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可謂是利用自己的失敗,反制了對手。
|法爾薩魯斯戰役的兩軍佈陣,紅色為凱撒,藍色為龐培 圖源於網路
這兩場正面決戰中,亞歷山大與愷撒靈活的運用手中的精銳部隊,反過來令人數佔優勢的對手顧此失彼,露出破綻,再一擊制勝。若非士兵素質與將領才能都臻至化境,怎能又如此精彩的表現?
看到那些的戰術機動之後,還認為歐洲軍隊只會正面硬衝,不懂迂迴戰術的人,若非戴著24K的有色眼鏡,便是以他們那淺薄的知識,根本無法理解在平原決戰中,同樣蘊含著戰術機動的大學問。
但對於史學家來說,這樣大型會戰的精彩程度與難度又豈是在某個峽谷設伏或者趁夜偷襲可比?因此大多數通史作者都選擇花費大量筆墨細緻的描寫這些經典戰役,而很少提到馬其頓人、羅馬人靠偷襲、埋伏取勝的戰役。
但史學家們想不到某些自作聰明的人會“買櫝還珠”,將原始部落都懂得偷襲、伏擊戰術奉若珍寶,反倒將精彩的戰術機動視為“傻乎乎的正面對砍”。
結語
綜上所述,古典時代的歐洲,無論是日耳曼蠻族還是希臘、羅馬,都精通夜襲、伏擊、迂迴、偷襲等伎倆。
而很多看似正面互懟的大型會戰中,也包含了複雜了戰術機動。
有機會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被稱為“騎士時代”的中世紀戰場,看看中世紀的歐洲人是否真的因為“騎士精神”,穿著笨重的鎧甲,沉迷於正面互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