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賢惠151688966
應該是雍正皇帝吧!雍正王上位以後檢查國庫嚴重虧損!下令嚴查官府內外,當時的大宦官山西巡撫蘇克濟都已經退休在家,因他貪汙了許多黃金銀兩,依然滿門抄斬。那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裡還放著蘇克濟為自己樹碑立傳的一口銅鐘,上面寫道: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願成佛,度眾生。來了卻他不得安寧的人生?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鐘聲非但沒有使他揣著人民和國家的錢得到安寧,反而是他的喪門鍾(終)。這就是雍正皇帝的英明和骨氣。他若不正?怎能正人?
-
3 # 伊馨憐
最有骨氣的皇帝當屬金哀宗完顏守緒和金末帝完顏承麟,蔡陽大戰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激戰持續了2個月,金軍多次挫敗蒙宋聯軍的進攻,最後城破,完顏守緒自殺殉國,金末帝完顏承麟力戰而死,二帝的500名親兵在得知皇帝殉國後集體投湖自盡,還有一些忠於金朝的官員率領自己的家丁部眾與殺入城的蒙宋聯軍展開激烈的巷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
-
4 # 半釋半道半俗人
如果說朝代的話,當然是大明朝。明朝,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當之無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但是要說哪位皇帝最有骨氣,我認為當屬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就是出自他之口,可謂擲地有聲豪氣沖天。曹髦不甘心當一名傀儡皇帝,他下定決心以少量兵馬剷除手握重兵的司馬昭。他比之漢獻帝,曹奐以及後來的司馬氏強百倍。無論成功與否,總算爺們一回。曹髦奪權雖然未獲成功,但他確實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爭百分之幾的機會。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脅下,曹髦沒有軟弱、屈辱和退讓,而是敢於直面,奮起抗爭,視死如歸。
曹髦在中國古代有類似遭遇的皇帝群體中,實在不多。他是壯志未竟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鬥士。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剛烈的血性,為了活出帝王的尊嚴,為了活出人性的高貴,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與殘酷的命運抗爭。用壯烈的死亡,贏得了帝王的尊嚴,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與其苟且偷生,毋寧高貴赴死。
-
5 # 歷史小公子
大多數人看來是明朝!
畢竟崇禎皇帝,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那是實實在在的做過!
可在我看來更應該推崇的是另一位帝王。
南宋末年,崖山皇帝--趙昺為什麼我認為是此人最有節氣呢?
來,我給你講,你聽好嘍!
當時情況是天下已經是蒙古人的了,而南宋只苟全在崖州這個地方。
大臣陸秀夫為保證趙宋的氣節!
對著九歲的皇帝趙昺說道:陛下,國事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
德祐皇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說這陸秀夫便跪倒在地,不肯起來。
年僅九歲的皇帝聽了這句話!沒有像其他同齡人一樣生氣發脾氣,而是非常欣慰的笑了一笑。
趙昺非常和顏悅色的說了一句,有秀夫這樣的臣子是我趙家的幸運!
說完兩人共赴國難!跳崖而死!
如此氣節,在我看來9歲的他甚至比崇禎皇帝更令人欽佩。
-
6 # 莊生荒谷
皇帝骨氣
楔子
骨氣,要在敵人大軍壓境之時方顯,或被敵人生擒活捉的時候方顯。己方處於優勢當然不算。《菜根譚》有云:得意處論天談地,俱是水底撈月;拂意時吞冰齧雪,才為火內栽蓮。
1.殷紂王。
殷紂王雖然沒有稱皇稱帝,但他的地位是一樣的。周武王率大軍打來了,奴隸軍陣前反叛倒戈,殷紂王敗了,敗得一敗塗地。他勇猛過人,性情殘暴,卻很有骨氣,打敗了,決不投降。寧願自焚而死。
2.項羽。
項羽也沒有稱皇帝號,他是一個非常霸氣的君王,故曰西楚霸王。他勝的時候轟轟烈烈,敗的時候也不窩囊。烏江自刎,體現了項羽的骨氣。
3.田橫。
田橫,齊王,壯士。漢高祖劉邦召他,行至半途,他說:“你是王,我也是王,憑什麼低你一頭。”拔劍自殺。海島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田橫不僅有骨氣,還能得士心,更為難得。
4.札蘭丁。
花剌子模國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打得大敗,國王摩訶末的兒子札蘭丁殘酷嗜殺,比之蒙古人猶甚。但他不是一味的殘酷,而是有勇有謀,且悍不畏死。兵敗的最後關頭,他沒有投降,而是以一杯毒酒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夠骨氣的吧,當然他也不是皇帝,他是皇帝的兒子。
成吉思汗說道:“花剌子模最後的英雄非扎蘭丁莫屬,為何我的兒子沒有一個如他一般勇敢!”
5.明崇禎帝。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一生剛愎自用,但極有骨氣,李自成大軍打來,寧死不投降,自縊於煤山。
……
-
7 # 西南七公子
要說那個朝代的皇帝最有骨氣哪應該就是明朝了。
有明一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終明一世,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一直被人說為最有骨氣的王朝,因此明粉也是網上一大主力,為什麼說明朝最有骨氣?我們看看明朝皇帝的所作所為。
朱棣遷都
朱棣遷都的意義很重要,他是從南京遷都到北京的。可能現在你覺得北京挺好的,但是在當時北京被稱為幽燕之地,與南京的安樂窩相比北京差太遠了,說是荒涼也不為過,但是朱棣毅然決然的遷都到北京。南京可能會比較安樂,但是身處南京很容易喪失對北方的統治,北方蠻子也會趁機騷擾北方。因此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君王誓死捍衛江山社稷。
英宗被俘
宋朝的靖康之難其實和土木堡之變差不多,都是損失精銳,皇帝被俘,但是兩者之間區別太大了。北宋靖康之難過後就滅亡了,而明朝土木堡之變過後基本上沒什麼大事。北宋皇帝被俘,趙構逃到南方建立南宋。明朝皇帝被俘,明朝仍舊在北京堅持抗擊蠻族,最終打贏了北京保衛戰。關鍵就是皇帝的態度,宋朝皇帝一心和談,明朝皇帝一心死戰,這就是區別。
崇禎殉國
崇禎十七年,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在北京城上吊自殺,以身殉國。北京被攻破前,崇禎完全可以南遷到南京,繼續延續大明,之後伺機殺回北京。但是明末大臣紛紛抨擊此提議,希望皇帝可以堅守北京城,堅持君王死社稷。最終崇禎還是決定在北京上吊自殺,死前留下遺言:“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這就是明朝皇帝,戰鬥到最後一刻也不投降,也不接受割地求和。
隆武帝、紹武帝
隆武皇帝是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政權建立初期的時候還是小有作為的,皇帝下令御駕親征影響特別大。但是軍政大權基本上都在鄭志龍手裡,隆武很難有大作為。最終鄭志龍暗中投降清軍,隆武帝因此戰死沙場。而紹武帝是南明第三任皇帝,當時紹武帝和永曆帝互相爭奪正統權,導致紹武政權猶如曇花一現。紹武政權被清兵攻破後,紹武帝自縊而死。這就是明朝,不屈的帝王
-
8 # 司馬武侯
大家好,我是司馬。
又見“骨氣”這兩個字,不出意外的又被明朝霸屏了,又是所謂的“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這真的是骨氣嗎?
一、隆慶和議
很多人都不會提到這次與蒙古俺答汗的和議,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和議規定:明朝封土默特部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封俺答之兄弟、子侄和部下多人為為都督同知、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等官;俺答每年嚮明朝貢馬一次,由明朝優予馬價,另行賞賜;在邊境開關互市。
以上是表面文章,看起來並無不妥。但是仔細解讀下來,對明朝完全是屈辱:
首先,明朝並沒有取得政治優勢。俺答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並非蒙古大汗(當時蒙古大汗是察哈爾部首領圖們札薩克圖汗),所以明朝只是對蒙古一個地方首領贏得了政治優勢,並沒有迫使蒙古屈服。
其次,明朝默認了河套地區歸屬蒙古。在明朝初期,河套是明朝的領土,但是中期以後,河套就被蒙古奪去,這一地區的蒙古部落被稱明朝稱為“套寇”,即俺答所在的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現在簽了隆慶和議,明朝是休想收復河套了,這相當於變向割地。
第三,無論是漢唐的和親還是兩宋的歲幣,都無法避免邊境零星戰爭的發生。隆慶和議也一樣,俺答把戰略重點從東部轉移到了西部,向青海發展,並開始染指西藏的事物。明朝西部邊境收縮到蘭州一帶,基本放棄了河西走廊,這也是青海和西藏之所以脫離明朝控制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明朝的隆慶和議,堪比南宋的紹興和議,只是紹興和議知道的人多了,而知道隆慶和議的人很少。
二、頭鐵的大明
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怎麼說呢?這個故事一定可以讓二十歲的小夥子熱血沸騰,但是一定會被成熟的人嗤之以鼻。為什麼呢?東方智慧講究剛柔並濟,批亢搗虛,而明朝似乎完全沒有這根筋。
什麼才是領導應該做的?某地發生旱災,領導應該怎麼做呢?不是親臨現場大肆煽情,不是親自種地增加糧食產量,而是縱觀全域性,進行宏觀政策的制定。也就是說,領袖是大腦而不是四肢。
明朝把最高首腦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之內雖然有利於對北方用兵,可是一旦自身實力下降,必然導致自己身處危險之地,大明數次危機也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明朝政府不知悔改,始終讓皇帝出現在抗敵第一線上,直到亡國。這不得不說大明頭鐵程度絕對是空前絕後!但這更像是死撐而不是骨氣。
至於接下來的君王死社稷更是不值一提,紂王也算是“死社稷”了,怎麼沒人說商朝有骨氣?說白了還是缺乏包裝。
三、什麼是骨氣?
如果說明朝算是一種骨氣,這樣的骨氣很表面化,寧可死也要撐著,這樣往往不僅僅是自己死了,而且拖很多人下了水,是極不負責任的骨氣,成全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卻不管死後的洪水滔天。不怕死很簡單,瘋狗也不怕死,但學會智慧才更重要!所以這種膚淺骨氣的另一個名字叫做自私!明朝的方孝孺很好的詮釋了這種“骨氣”。
我們應該提倡並付諸行動的骨氣是一種擔當,一個國家的好男兒要知道的是,你並不代表著你自己,你身後有大好河山和婦孺老幼需要你去保護,戰死沙場很容易,誰來保護我們所珍愛的一切呢?
所以真正的大仁大義無不是不記個人榮辱,用自己的脊樑撐起一片生存空間,雖然卑微如塵土,但絕不像蛆蟲一樣扭曲!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燃燒自己,臥薪嚐膽的勾踐就是這樣的例子。
兩種骨氣,一種很明顯,容易做到,但自私;另一種不明顯,很難做到,但是博大。比較起來,高下立判!
四、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狠話之一,來自於漢朝的陳湯。
這句狠話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漢朝祖先們用忍辱負重換來的榮耀!從劉邦到劉啟,半個世紀的蟄伏,半個世紀的羞辱,為的就是這一天!
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四百年來,東方大地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擋住漢軍的步伐,大漢先帝們和大漢的女人們為子孫後代換來了三百多年的骨氣,為整個民族換來了三百多年的骨氣!直到漢朝滅亡遊牧民族也沒有染指中原的勇氣。如果劉邦在白登山上成就了個人的清名,試問中華民族還有迎來全民族揚眉吐氣的那一天嗎?
所以,我認為,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講,漢朝才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
9 # 史海窺秘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從第一代皇帝到最後一任皇帝都是有骨氣的。這個王朝被黑無數,不過隨著閱歷的增長,大多數人也能改變之前的偏見。沒錯兒,這個王朝就是明朝。
第一任皇帝是明太祖,淮右布衣---朱元璋。這個牛人大咖我自不必多說。在位幾十年,把蒙元硬生生的從政府軍打成了游擊隊!面對蒙元政府軍的反撲,一直是強硬姿態。
建文帝在位幾年,一直為他叔叔爭家產的事頭疼,不過一直到他叔叔打進京城都沒投降。是一個硬骨頭!
明成祖朱棣,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一生致力於開疆拓土,戰場上浴血搏殺的馬上皇帝,從不受威脅,更不懼挑戰!
而只有在逆境絕境中方可看出一人氣節。這裡重點談談三個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崇禎皇帝朱由檢。
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皇帝的執政能力不等同於為人氣節!有些朋友看這篇回答,可能會覺得我在吹捧。誠然,這三個皇帝裡面治國或許不怎麼樣,但是這個和骨氣,氣節並沒有太大關係!
先說一說明英宗朱祁鎮,因偏信閹黨王震,御駕親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震驚朝野!明英宗朱祁鎮身為天朝上國的皇帝被小邦所俘,是很不光彩的,讓人不禁聯想到宋朝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宋朝二帝被俘金營淪為魚肉。靖康之恥,銘心刻骨。而朱祁鎮得知兵敗被圍,並不慌亂。正襟危坐于軍帳之中,靜等蒙兵到來,面對敵兵威脅恫嚇,不改顏色。只一句,“敗則敗矣,死有何懼!”深處敵營一載,隨面對蒙元的威逼利誘和叛徒的各種明槍暗箭,始終不墮氣節。最令人欽佩的是朱祁鎮與敵營主將結成好友!朱祁鎮,真乃奇人也!!!
再來聊聊明代宗朱祁鈺。在哥哥朱祁鎮兵敗之後,危亡之際接手亂局。面對蒙元軍隊的洶洶來勢。朱祁鈺慌亂中強自鎮定。在時任兵部侍郎後任兵部尚書于謙的支援下。不畏死,不懼戰,挽大廈之將傾,抵住攻勢,守住了京城!這就是鼎鼎大名的“京城保衛戰”。額,這裡的于謙可不是德雲社裡面的于謙哈,德雲社那位可是外蒙古的海軍司令!
最後談一談梅山自盡的那位崇禎皇帝朱由檢,朱由檢接任明王朝時,確實是一艘滿是漏洞的大船。我們不討論他是否有改天換地,力挽狂瀾的能力,而是關注他在面對即將敗亡的結局,他做了一切他所能做的一切。沒有效仿秦三世子嬰投降,也未如同宋朝二帝簽訂城下澶淵之盟,屈辱求和。而是挺直了腰桿和敵軍鬥爭到底,可見骨氣!
縱觀整個明朝,沒有一位皇帝屈辱求和,割地和親。他們以親身實踐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真正做到了,即使國破身死也“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這是他們的國策信條!不得不承認,明朝的歷任皇帝確實做到了從締造者到亡國君,都擁有錚錚鐵骨!
-
10 # 一葉輕舟
沒有,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諸侯國聯邦制時,地方坐大,戰爭連連;中央集權制腐敗不堪。所有的戰爭都是圍繞誰家做皇帝,研究如何透過帝王術達到鞏固政權,家族事業決定興衰的亦是其潔身自律,所用何人,亡國之君沒資格講骨氣,不過是死的體面些。
回覆列表
崇禎帝吧朱由檢,他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缺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後來李自成造反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帝為了帝王的尊嚴選擇上吊!自古勝敗乃兵家常事,且不論成敗的原因是什麼,崇禎帝最後時刻的選擇是有骨氣的!要麼像“靖康之恥”的徽欽二帝選擇當俘虜,讓後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