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人者仁義也
曹真是曹魏的一員大將,本身的軍事才能不說是當時的頂尖水準,但是也是一流的軍事將領。是曹魏依靠在西方的重要軍事人才,最重要的是他是曹魏宗室大臣。
曹真前期的勇武生涯曹真的身世現在是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曹真是曹氏子弟,他父親是曹操的宗親,而且特別受到曹操的信任,叫做曹邵。曹操由於反對董卓,被迫逃出長安回到故鄉譙縣招兵買馬,當時曹邵幫助曹操。但是豫州刺史黃琬受到董卓指令捕殺曹操,曹操只好逃跑,但是曹邵被逮捕後殺害。第二種說法是曹真的父親是姓秦,叫做秦邵,和曹操的關係很好。在曹操和袁術交戰的時候,有一次曹操偵查袁術部隊,被袁術的部隊發現追殺,曹操躲入秦邵的府邸,袁術追兵到達後,詢問情況,秦邵自稱曹操由此被殺害。曹操憐憫秦真於是把他改名為曹真。
但是無論如何曹真的父親是為了曹操而死的,這使得曹操十分疼愛曹真,自小就把曹真和自己的兒子們養在一起。曹真本人很勇武,在一次打獵的時候,有一隻老虎追逐曹真,但是曹真面對老虎毫無畏懼直接射死了老虎。曹操很欣賞曹真的勇猛,於是讓他在曹軍精銳虎豹騎中擔任將領。此後曹真還受命討伐靈丘的黃巾軍,大勝而歸由此受封為靈壽亭侯。
戰功磊磊的大將曹真長大後一直隨著曹操出征,但此時已經是曹操的晚年生涯。曹真參與第一次大戰就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的漢中之戰,當時的蜀漢將領吳蘭駐守下辯,曹真跟隨曹洪擊敗吳蘭,這一年九月份曹操達來到長安,曹真隨軍,被任命為中領軍,隨後曹操命令曹真督徐晃等人攻敗劉備部將高翔於陽平關。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留守的漢中大將夏侯淵被劉備部將黃忠斬殺,曹操帥大軍進入漢中,劉備避守不戰,雙方進入對峙,最後曹操決定退出漢中,曹真隨軍,最後駐守陳倉。
魏文帝即位後,曹真成為曹魏的西方重臣,也是曹魏三大都督區之一關中的最高統帥,曹真擔任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延康元年(220年),張掖郡張進謀反,被曹真鎮壓。黃初二年(221年),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組成聯軍作亂,這場大亂被曹真都督曹魏將領平定,此戰魏軍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平定,西域諸國派遣使者到達曹魏,西域重回中原。
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發動伐吳大戰,曹真與夏侯尚負責攻打東吳荊州的重鎮江陵,曹真打敗孫盛,後來夏侯尚擊敗東吳諸葛瑾的援軍,但是大軍圍攻江陵城,久攻不破,最後退兵。
魏文帝曹丕去世後,曹真受命輔佐魏明帝曹叡。曹叡即位不久,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當時的涼州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諸葛亮,隴右震動,曹真受命防禦諸葛亮,曹真派張郃大敗駐守街亭的馬謖,同時擊敗趙雲,鄧芝出陳倉的部隊,諸葛亮為避免夾擊後撤,曹真收復涼州三郡。曹真認為諸葛亮再次北伐會攻打陳倉,於是派郝昭把守陳倉導致諸葛亮第二年出征無功而返。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請求攻打蜀漢,制定多路入蜀計劃,曹真帥大軍從子午道進入漢中,司馬懿帶荊州的軍隊沿著漢水北上,雙方在漢中的南鄭會和,而其他的將領,一部分從斜谷道進發,一部分從武威進發,一同攻打蜀漢,但是大雨下了三十多天,而各個軍隊才出發一大半,最後只好退兵。
曹真因病去世,對於曹真的評價在這次征討後的第二年曹真因病去世,曹真此人帶兵是一個好將領,每次帶兵出征,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仗之後朝廷賞賜不足,曹真都會發家財賜給士兵,所以士兵都甘心為曹真效死。曹真年輕時與曹魏宗室曹遵、同鄉朱贊一同侍奉曹操,但是曹遵和朱贊很早就去世了,曹真收養他倆的遺孤,而且曹爽請求在自己去世後把自己受封的食邑分給曹遵和朱讚的遺孤。
曹真假如在世,司馬懿的造反就沒有那麼容易,因為曹真在曹魏的軍方還是有很大號召力。
-
3 # 歷史時燒錄
意思是說,如果曹真在的話,司馬家族奪取不了曹魏的政權,因為根據曹真生前的戰績可以看出他有過人的才能。
曹真曹真,字子丹,一說是曹操的族人曹邵的兒子。因為曹邵為曹操招募兵馬時被豫州牧黃琬所殺害,曹操於是收養了喪父的曹真。另一種說法是,曹真本來姓秦,其父秦邵素來與曹操相好。秦邵為了救曹操而被敵軍所殺,曹操為報秦邵恩德而收養了他的兒子,並改姓名為曹真,與曹丕等生活在一起。曹真力大勇猛,有一次在狩獵時被老虎在後面追逐,曹真回馬射虎,那老虎應聲而倒。曹真於是被曹操封為虎豹騎將領,討伐靈丘黃巾軍後被封為靈壽亭侯。
公元220年,曹丕封曹真為鎮西將軍,平定了張進在酒泉的反叛事件,隨後曹真被封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公元221年,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組成聯軍在河西作亂。曹真率眾將討伐並且大獲全勝,平定了的河西,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的來往道路,次年2月 ,鄯善、龜茲、于闐王等,分別遣使來進獻,使曹魏恢復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
公元222年,曹丕命曹真率軍攻打東吳南郡江陵縣。曹真擊敗了吳將孫盛和前來增援的諸葛瑾。公元226年,曹丕臨終前,詔令曹真、陳群、曹休和司馬懿4人輔佐曹魏國政。
公元228年,諸葛亮領軍北伐,南安、天水及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叡派遣曹真為督諸軍駐於郡應戰。曹真派左將軍張郃進軍救援,於街亭之戰中大敗馬謖,同時曹真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戰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之後又會進攻陳倉,於是命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並修築城池。翌年春天,諸葛亮果然又來攻打陳倉,郝昭早已有備而戰,諸葛亮不能攻克,同時因蜀軍兵糧不足,致使諸葛亮無功而返。
總之,論行軍才能,曹真比司馬懿要厲害,也可以說,曹真是曹魏唯一可以對抗諸葛亮的將領,如果曹真不死的話,司馬懿定不敢發動高平陵之兵變,奪取曹魏政權。可惜曹真在230年進攻蜀漢時,恰逢雨季,最後撤兵而回 ,不久就病死了。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魏從曹操去世後開始,名將不斷的調零,越往後,人才越少,越往後,名將越顯得重要,別說曹真了,就算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曹休不死,都沒有司馬什麼事,哪怕張郃不死,都不會讓司馬纂位。
曹操220年去世,夏侯淵219年去世,夏侯惇220年去世,曹仁223年去世,曹休228年去世,張郃231年去世,曹真231年去世。
除了張郃之外,就數曹真是最後一個去世的,曹操起家的班底就是以譙沛曹氏、夏侯氏宗親為主的武人集團,這是曹操的核心集團,在忠誠上對曹操毫無二心,在能力上既能衝鋒陷陣,又能獨鎮一方。
但事實上,曹真只是曹操的養子,曹操的養子不少,明確記錄的有何晏、秦朗,但是最有才能的只有曹真,曹真一路由曹操培養,從一員普通將領,最終成長為鎮定一方的封疆大吏。
如果說曹真的身份只是進入仕途的那扇門,那麼曹真能夠有所成就依靠的只有自已的努力,曹真是曹操手下少數幾個力大無比的宗親,不僅力氣大,而且膽子特大,即使被老虎追逐,也沒有絲毫害怕,回頭就是一箭,射死了老虎。
如果僅僅力氣大,那不過是四肢發達,相反曹真也是非常有頭腦的人,曹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準確的預測了諸葛亮會在第二次北伐時襲擊陳倉,因此曹真命令郝昭提前加固城池,做好防備,果然幾個月後諸葛亮再次率軍攻打陳倉時,被郝昭阻於陳倉,由於提前做了準備,諸葛亮20多天仍然攻不下陳倉,正是因為曹真的準確判斷,讓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功虧一簣。
曹真曾經參與過漢中之戰,與曹洪、曹休一起擊敗劉備的別將吳蘭和雷銅。曹真在曹操去世之後,逐漸成長為曹魏軍事統帥之一,成為鎮守關中的西部戰區最高軍事領導人,與曹休、夏侯尚一起成為曹魏南方大三軍事統帥。
曹真在鎮守關中期間,幹了一件對整個曹魏影響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平定胡人引起的河西叛亂,斬首胡人五萬,並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為曹魏將影響力延伸到西域,立下汗馬功勞。
曹真還參加了曹丕南征孫權的軍事行動,立有戰功,然則曹真最大的戰功還是在關中地區挫敗了諸葛亮兩次北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主力被趙雲的疑兵所牽制,於是派出張郃攻打街亭,大敗馬謖,曹真自已率領主力擊敗趙雲,要不是趙雲據險死守,曹真還有可能從褒斜道打進漢中呢。同時曹真另派部隊進駐隴西,力逼諸葛亮退出隴右。
而曹真挫敗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就是依靠郝昭的陳倉之戰擊敗諸葛亮。
由於諸葛亮數次挑釁,曹真曾經在公元230年出兵伐蜀,曹真、司馬懿、郭淮三路大軍伐蜀,可惜由於天氣原因,曹真從子午谷進軍走了一個月才了一半,而且雨下個不停,道路難走,曹真被迫退回,結果了這次征伐。
可惜曹真病死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前夕,曹真去世,魏明帝曹睿才將司馬懿從荊州調過來成為曹魏關中地區的最高軍事統帥,就連張郃也歸屬司馬懿手下,才有了司馬懿輝煌的開始,如果曹真不死,根本就不會有司馬懿出頭的機會。
曹真有多歷害?
曹真可是成功兩次抵禦諸葛亮的北伐,而且與諸葛亮是互有攻守,諸葛亮北伐面對曹真,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突破,也就是說曹真是可以與諸葛亮相匹敵的一員勇將,相比較司馬懿的畏蜀如畏虎,曹真比司馬懿要高明多了。
曹真敢主動出擊攻打諸葛亮主政的蜀漢,而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北伐只敢畏懼不出,曹真與諸葛亮互有攻守,第一次北伐由於是諸葛亮出其不意,才讓趙雲牽制了曹真大軍,才讓諸葛亮聲東擊西殺進隴右,但是局勢一旦明朗,曹真立即就擊敗了蜀軍。
反觀司馬懿,以優勢兵力與諸葛亮在滷城交戰,大敗而歸,還折了張郃這一員猛將,之後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時,只敢躲著以時間來消耗諸葛亮的糧草,卻不敢應戰,最後司馬懿靠活得長熬死了諸葛亮。
司馬懿與曹真,誰強誰弱,一目瞭然吧!別跟我扯什麼司馬懿不戰而屈人之兵,手握優勢兵力,實力數倍於對手,卻只能以消耗戰取勝,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嗎?並不是,這叫沒有辦法的辦法,這叫打不贏對手只能消耗了。
所以算起來,曹真強於司馬懿幾條街。
許多年以後,當桓範勸曹真的長子曹爽起兵討伐司馬懿時,說過一句話:曹真是何等的英雄,可是他的三個兒子簡直是蠢豬。
至少在桓範眼中,曹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何等的英雄,只可惜曹真的兒子曹爽沒有繼承到父親的半點能力,被父親一生壓制的司馬懿奪了權力,要是曹真還活著,司馬懿就算是老死了,也不敢有半點反叛舉動!曹真如果還活道著,世上永無司馬。
曹真是曹魏政權最後的頂樑柱,於是:曹真死,曹魏亡。
-
5 # 漫步文史
我是歷史話光年,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曹真是誰?曹操的義子,曹操嫡系中的重要人物。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因頂替曹操被殺,於是曹操收其為養子。歷史中真實的曹真與三國演義中是有很大差別的,曹真討伐過黃巾軍,參與過漢中之戰,此後主要負責西邊邊防,防禦蜀漢。
三國時期,無論是魏國的曹操,還是蜀國的劉備,又或者是東吳的孫權,在用人上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曹真因力大勇猛深受曹操喜愛,漸漸的便被培養成了曹操的嫡系。曹丕即位後,也因自小與曹真一起生活,親如兄弟,而曹真也經過多年的磨鍊統兵有方,而且還很忠心,於是再次受曹丕重用,成其心腹。
反觀司馬懿就不同了。世人皆言曹操愛才,但因曹操既善戰友善謀略,所以在用人方面只用能力低於自己的或是相差無幾的。楊修因才高被殺,司馬懿也因謀略深而不受重用。
在曹操征討張魯的時候,司馬懿建議應該在劉備剛剛佔領益州,根基不穩的時候,趁機攻打劉備。曹操沒有聽取司馬懿的建議,佔領漢中之後就南下攻打孫權了。結果漢中之戰被劉備搶佔先機,漢中丟失。
襄樊之戰前夕,司馬懿建議曹操,因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二人都應該調防,曹操再次沒采納。結果襄樊之戰中,胡修、傅方皆投降蜀漢。面對關羽進逼許昌,曹操想要遷都的時候,司馬懿再次獻策,使東吳偷襲關羽後方,蜀軍必敗,結果呂蒙襲取公安,關羽兵敗被擒殺。
司馬懿一次又一次的預測到局勢發展,對曹操來說是一種威脅。此後這個外姓的司馬在曹操期間再也沒有掌控過軍權,只是作為謀士陪伴在曹操左右。
曹丕即位後,因司馬懿做過曹丕的老師,所以被重用。但是即便如此,曹魏的軍權依舊在曹氏嫡系曹真手中。
諸葛亮數次北伐皆被曹真所阻而不能前進。當曹真接替曹休,返回朝堂的時候,上書曹叡征伐蜀漢,結果連日大雨,曹真無功耳返。此事當時震驚蜀中,劉禪親自前往諸葛亮府中尋求對策,不同的是,演義中是司馬懿制定的五路大軍,而實際上是曹真伐蜀。
曹真的返回許昌之後,不久便病逝了。此後諸葛亮北伐,才有司馬懿掌控軍權抵禦蜀漢。也就是從此時司馬懿才脫離了曹真的控制,開啟了輝煌的政治生涯。
曹魏在西邊的邊防力量是魏國的核心軍隊,僅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曹魏全國只有十幾萬軍隊,在西邊邊防就佔到五萬,接近一半。統帥西邊邊防軍隊也就相當於真正掌控了曹魏的的軍權。
如果曹真不死,司馬懿是沒有機會得到西方防禦兵權的。這個在曹操時期就已被冷落的人,註定只能永遠活在曹真陰影之下。
曹叡死後,託孤輔臣是司馬懿與曹真的兒子曹爽。由此可見曹真一脈在曹氏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如若曹真不死,司馬懿做不了大將軍,也掌控不了軍權,更不會有高平陵政變。
曹真在軍中的威望是司馬懿無法比擬的,同樣曹真死後,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也是曹爽無法比擬的。所以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是有其道理的。
-
6 # 澳古說歷史
其實不是曹真有多重要,而是他生的“好兒子”曹爽實在是太愚鈍,他那般讓人瞠目結舌的做法,讓本來沒有任何希望奪權的司馬懿居然奪得了魏國的朝政大權,因此才有了“曹真不死,便無司馬”的說法。
司馬懿雖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但在曹芳之前,他始終都未能掌控曹魏的軍政大權,曹家的天下始終都是被曹家自己所控,但是在曹爽主持曹魏朝政時,因曹爽的無能,曹魏的天下才被司馬懿所控。
曹爽,曹真之子,曹真死後,他繼承邵陵侯爵位,及曹真的權勢。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曹爽被任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主掌曹魏內外軍事大權。而此時司馬懿雖與曹爽同為託孤大臣,且為侍中,執掌曹魏內外政事,但遠不如曹爽來的位高權重,在曹芳登基後,曹爽又被加封為侍中,更是執掌內外軍政大權,可以說此時大魏的江山依舊還是曹家的。
此後,曹爽更是在謀士丁謐的建議,將司馬懿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趁機剝奪了他一切的權力。同時在將司馬懿束之高閣後,曹爽就將自己的親信遍佈整個朝野之上,先是在軍隊中,曹爽的二弟曹羲為中領軍,掌宮中親王和禁衛,三弟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五弟曹彥為散騎常侍,統領禁衛,此京城最重要,也是最精銳的禁衛軍被曹爽兄弟徹底掌控。 而後曹爽又委派自己的表弟夏侯玄任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軍中武將,以此徹底控制軍隊。
再是在政府中,曹爽讓自己的親信丁謐、何晏、鄧颺做了尚書,並由何晏來負責選拔任免文官官員,自此掌握文官的任命權。 而後,曹爽又任命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徹底控制京城內外的地區。如此,在完成以上的軍政部署後,曹爽徹底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而司馬懿只能是選擇做一個縮頭烏龜,不敢有任何不軌的舉動。
可以說如果此時的曹爽能夠一直這麼壓制的司馬懿,司馬家到死恐怕都不會有絲毫作為。可惜的是,曹爽在之後開始變得驕傲自大,開始變得囂張跋扈,如此最終給了司馬懿和司馬家一個機會。
掌權後的曹爽絲毫聽不進去任何的諫言,先是不聽勸告執意出兵蜀國,最終導致魏軍大敗,忠於曹爽的軍隊死傷殆盡,更是讓羌、胡等地對他怨聲載道。再是不聽大司農桓範的建議,多次出巡都把自己的親信悉數帶出京師,讓整個京師處於“空置”狀態。最終曹爽就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249年2月5日,曹爽在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時,再次將親信,尤其是掌控京城京軍的曹氏三兄弟帶出京城。而這次曹爽就再也沒有那麼好命,隨著曹爽的親信悉數離開洛陽,一直隱忍不發的司馬懿終於動手了,隨之高平陵政變爆發,洛陽被司馬懿和其親信徹底掌控。
但是這個時候,洛陽雖被佔,可曹爽卻並沒有輸,因為皇帝曹芳還在他手裡,城外數萬軍隊還在他手裡,全國各地多數重要官員都還支援著曹爽,支援著曹芳,因此如果曹爽此時果斷的以曹芳的名義向全國下詔“勤王”,然後一起聯合進攻洛陽,以司馬懿當時的勢力,他根本不可能抵擋的住曹爽。
其實當年這個計策並不是沒有人跟曹爽提過,大司農桓範就曾建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桓範就說可以讓曹羲利用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的軍隊暫作抵擋司馬懿的部隊,而後進據許昌,再以曹芳的名義命令各地進京勤王。同時桓範還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農的印章替曹爽的軍隊調運糧草,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可是就是這個只需曹爽同意就可以實施,就可以擊敗司馬懿的計策,曹爽卻並沒有同意,他不知道是何故,是怕死,還是愚蠢,他居然什麼都沒做,就乖乖的向司馬懿投降了,就乖乖的交出了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皇帝。曹爽此等愚不可及的作為,讓他的手下是痛恨不已,主簿楊綜就說道“您挾持天子手握大權,難道要放棄這些權位而跑到東市去被砍頭嗎?”,大司農恆範亦是悔恨萬分的說道“曹子丹何等英雄,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
此後,就在曹爽這般愚蠢的做法下,曹魏朝政大權最終為司馬家所得,曹家終失去了對曹魏的掌控,並在不久的將來被司馬家所替代。
其實以當時的局勢,不管是誰掌權,哪怕是他在愚不可及,只要他願意聽從手底下臣子的建議,他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就能確保曹魏江山永固,而司馬懿恐怕就算等到死也沒有掌權的機會。只是可惜,曹爽這位接替曹真掌控曹魏天下的曹家人卻是一個比我愚不可及還愚不可及的人,他居然天真般的認為只要放棄權力,司馬懿就能饒他不死。
試想如果當時曹真還在的,曹魏絕對是不會被司馬懿奪去的,司馬家更不會代魏而之。“大司馬蹈履忠節,佐命二祖,內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這就是曹真,是一個賢能之臣,一個能數次擊敗諸葛亮的智將,若他在,司馬懿就算有九條命,也不夠曹真殺的。若他在,曹魏的確是能確保江山永固的。
-
7 # Ad哥哥
曹真不死便無司馬。要說他有多重要,首先我們要知道曹真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以演義來評價曹真,絕對是個酒囊飯袋。正如書中諸葛亮所言:都督心崩而膽裂,將軍鼠竄而狼忙!無面見關中之父老,何顏入相府之廳堂。
但這只是小說之言,做不得真。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曹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對曹魏政權又有多重要,憑什麼震懾住鷹視狼顧的司馬懿。
三朝元老 拖孤大臣曹操剛剛起兵時,曹真便在其麾下效力。因兇猛勇敢被曹操賞識,被任命為虎豹騎統領。之後久經沙場,一路升遷。曹操去世之前,曹真已然領中堅將軍之職,受封靈壽亭侯。
曹丕繼位後,曹真又被加升為徵西將軍,統領雍涼軍事,受以假節殊榮。曹丕駕崩之時囑咐幾位大臣託孤,曹真也赫然在列。
魏明帝登基之後,又拜曹真為大將軍。而這時的曹真即是人臣,更是天子的長輩。
既是三朝元老,又是魏文帝拖孤大臣,更是當今天子的叔父輩。可以說當時曹真的地位跟權利,已然是無人可以比擬的。憑著這些,他已經足夠鎮住司馬懿。
戰功赫赫 對抗諸葛曹真之所以一路升遷,並非靠他的宗親關係。正如古人所說,平生志向只願一刀一槍戳出個功名來。
曹真所有的榮譽也正是這麼得來的:
1 下辯縣擊敗劉備2 陽平關打敗高詳3 酒泉擊殺張進4 破孫權佔牛渚屯5 遣張郃破馬謖6 收三郡防陳倉一次次的戰功成就了他的地位,而一次次的戰功來自他自身的軍事能力。尤其是在人才凋零的三國後期,曹真是可以正面抵抗諸葛亮的大將。明帝更賜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司馬懿為什麼敢發動高平陵之變,因為當時的魏國已經沒有人有實力跟他抗衡了。
而身為三朝元老,且戰功赫赫兵權在握的曹真正有這樣的實力。因此曹真在世時,司馬懿斷然不敢亂來。
Ad說提到被演義抹黑的名將,第一個都會想到周瑜,但曹真何嘗不是。他既是曹魏的宗親宿將,更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元戎。對於後期的曹魏政權,他儼然便是那擎天支柱。
這樣的人,你說他有多重要?
-
8 # 無根樹花正孤
三國是東漢末年中央帝國霸權衰落的一箇中要時期,而區域化霸權則是對皇帝權利缺失的一種補充。
以曹操等諸侯為首構成了一條前三國時代的主線,而以諸葛亮之死和諸多名將的消亡則構成了後三國時代,在後三國時代的帝國霸權其實都是由文武地方次級別人物控制,皇帝已經成為了一種空洞的效忠物件。
在魏國的真正軍事掌權者曹真便以自己的魅力和才華獨力開創了曹魏新紀元,能夠用自己的謀劃和三國第一能人諸葛亮長時間對抗並保持不敗,以至於後世傳言曹真不死,司馬家就不會上臺,到底是什麼給了他這麼高的評價呢?
五子良將逐步凋零之後的北方魏國缺乏軍事全能型人才使得曹真上臺。魏國在創立之初就是憑藉著一大群謀士文臣和優秀武將堆積起來的。因為曹操一直走的是法家庶族路線,因此能夠以一種嚴格要求去吞納人才,而不是用儒家單一的德才兼備去吸收人才。這就是曹操在當時提出的唯才是舉路線,用他們活生生的打出了一個北方魏國。
唯才是舉的階級變動方式給了底層人才一個上升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不用看你的出生和德行,你只要有能力就有被重用的可能性,雖然說比較少,因為挖掘人才的機構並沒有系統化存在,而是作為一種方針來識別,但是就是這種粗放式的吸收人才也使得北方魏國政權能夠憑藉著龐大的物力和地力以及軍事才能抵擋南方吳魏兩國的征伐。
魏國在繼承漢朝北方領土的時候是以五子良將為基礎的,每個將軍相當於一個地方太守和武備人員的存在。他們既掌握著數十萬軍民的生死,還要負責抵抗吳蜀和夷狄的入侵,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格局與屯田機制使得魏國一直熬過了前三代皇帝。
到曹真那個時候五子良將已經凋零的只剩張頜了,因為他的年紀問題不能作為軍事統帥,便使得曹真上臺取代前三國將領。用來抵禦南方蠢蠢欲動的蜀漢軍隊。
曹真領導下的魏國同時間與蜀吳持平使得他名聲大躁。曹子丹佳人也,奈何生子如豚犬爾。這句話就是後人對於曹真的最高評價了,但是他的兒子曹爽卻因為婦人之仁輸給了司馬懿而把魏國統一天下的局面給送出去了,讓後世無數人嘆息不已。
但是在曹真的時代那可是攪動風雲的一把好手,諸葛亮在後世看來就是一個一邊搞生產,一邊積極開拓的能人,在諸葛亮的進攻之下,很少有人能抵擋住,但是沒有辦法的是當時曹魏這邊是曹真主持南方防禦,對於諸葛亮的七出岐山,都是一一被曹真挫敗或者因為蜀漢內部問題主動退軍,並不是像演義小說中說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哪裡玩攻城略地。
-
9 # 一米八2022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養子,他則病逝於公元231年,走在了曹叡之前。在他們去世之後,曹魏宗室中,再無可以與司馬懿抗衡的人物,這才有了後來,司馬家族能夠發動高平陵之變,並一家獨大的局面。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曹休和曹真終究未能活過司馬懿,此事又如何能夠驗證呢?接下來,我們便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此事:
一、論身份地位
曹真,是曹操的養子,被曹操當作親生兒子看待,虎豹騎的將領,也同樣的曹丕選定的託孤大臣。他的官職也非常高,最後一直官至大將軍。
莫說他們在官職上壓司馬懿一頭,他們的宗室地位也不容輕視。試想,曹爽把持朝政,禍亂朝綱,最後還有人為了維護魏室,而願意對他死忠,更何況曹真從未如此作死呢?若不早逝,以他的地位和號召力,估計司馬懿便不敢輕舉妄動。就算司馬懿豁出去,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二、個人實力
曹真的戰績則更加耀眼,論個人武藝,他曾一箭射殺猛虎;論用兵能力,他曾數度統兵有功。對內,他平定過靈丘縣的叛亂,和酒泉張進的叛亂;對外,他曾阻拒過劉備,攻打過孫權,並兩度抵禦住了諸葛亮的北伐,並曾料諸葛亮之先機。
-
10 # 四季文史
為何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他起到什麼關鍵作用?
因為曹真如果不死,根本不會有司馬懿晉升的機會,可以說在曹魏時期,曹真一直在司馬懿之上。
一、曹真不死,司馬懿難有出頭機會。曹真本是秦邵之子,秦邵在替曹操招募士兵的時候被黃琬所殺,曹操感念秦邵功績,就收其子為義子,改名為曹真。
曹真一生很爭氣,一路隨曹操征戰沙場,表現非凡。他資歷高,功勞大,曾經大破羌胡聯軍,隨後又擊破吳國孫盛,可見他勞苦功高。在曹操時期,就被授予虎豹騎將領,在曹丕時期,又被授予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等要職,鎮守西北邊境。
而此時,作為主簿出生的司馬懿,業績平平,所以在諸多方面,尤其是軍事方面,沒有過人的表現,所以,如果曹真後來不死,司馬懿很難有出頭之日。
二、對曹魏忠心耿耿的曹真。曹操與曹真沒有血緣關係,但曹真對曹魏一直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二者不是親父子勝似親爺倆。曹真的耿耿忠心,被曹操看在眼裡。
在對外征戰上,曹操主要依靠曹真和司馬懿。在諸葛亮首次伐魏的時候,曹操派曹真親自掛帥,曹真不負眾望,力挽狂瀾,蜀軍被迫南撤。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拜曹真為大將軍,率軍抵禦蜀國諸葛亮進攻。太和五年,曹真因病去世,諡號為元,配享太祖廟庭。可見曹真早逝對曹魏來說是重大損失。
三、話外之音。曹真死後,曹魏集團發生很大的變化。
諸葛亮和姜維持續北伐,曹操不得不啟用司馬懿與之對抗,但隨著司馬懿位高權重的不斷遞進,曹操也不得不啟用曹爽來制衡司馬懿。
但曹爽跟這個三朝元老司馬懿比起來還是不可相提並論。就這樣,曹真死後,司馬懿逐漸成為曹魏集團的核心力量,對外抗擊蜀國,對內壓制朝廷,真正是天子底下第一人。世事難料,如果曹真在世的話,司馬懿恐難有自己以後的天下。所以題目的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
11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把司馬懿樹立為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將曹真描繪得十分不堪。他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還與司馬懿爭勝,卻屢屢失敗。最終,曹真在重病中,被諸葛亮寫去的書信挖苦諷刺,一氣而亡。那麼,在現實中的曹真是羅貫中所寫的那樣嗎?
一、歷史上真實的曹真。曹真原本姓秦,在成為曹操的養子後改姓曹。在古代收養兒子是很講究的,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養父對養子的欣賞。曹操作為當時最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看中的孩子自然也不是庸人。
曹真很早就成為曹操陣營的一員,他在曹軍中以驍勇善戰聞名。曹操十分欣賞曹真的英勇,將手下最精銳的虎豹騎交給他指揮。曹真在曹操手下,曾經多次打敗劉備的軍隊,並且在漢中之戰中都督過徐晃等人,還率軍迎還了曹洪的軍隊。
到了曹丕時期,曹真先是被任命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隨後曹丕又任命曹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在曹丕去世時,曹真又和陳群、司馬懿被任命為顧命大臣,輔佐曹睿。我們可以看到,曹真在曹丕當政時期,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併成為曹魏政權軍事領袖。
和《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不同,曹真才是諸葛亮發動北伐時的主要對手。諸葛亮的第一、二次北伐都是在曹真面前遭到了挫折。諸葛亮在發動第一次北伐時,讓趙雲帶領一路人馬出斜谷,作為疑兵牽制長安的魏軍。自己帶領蜀軍主力兵出祁山,奪取隴右諸郡。
在戰爭初期,曹魏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曹真也被趙雲牽制在郿縣方向上。曹睿君臣經過計議,決定派援軍救援隴西。曹睿命令曹真都督郿縣方面的魏軍,派遣張郃在街亭擊敗蜀軍。與此同時,曹真也在郿縣擊敗了趙雲。兩路蜀軍被迫撤回蜀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曹真在諸葛亮撤軍後,預判諸葛亮下一次北伐的目標是陳倉。他緊急修整了陳倉城池,並且派驍將郝昭駐守。果然諸葛亮發動的第二次北伐就是以進攻陳倉開始的。面對堅固的城池,頑強的守軍,諸葛亮軍糧耗盡也未能奪取陳倉,只得撤軍。
面對諸葛亮的連續北伐,曹真也毫不示弱。他糾集了大批魏軍,對蜀中發動了攻擊。他親自率軍從長安出發,入子午谷南進,其他的諸將從斜谷道、武威等地進發。司馬懿則率領一路人馬,從上庸出發,逆漢水而上,夾擊漢中。
雖然這場戰役因為天降大雨三十多天,最後被迫撤軍。雖然曹真的這次進攻沒有成功,它卻是曹魏在諸葛亮時期,唯一一次對蜀漢的進攻。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曹真的軍事才能,確實是諸葛亮真正的敵手。
二、曹真不死,司馬懿便不可能掌握軍權。在高平陵政變的時候,以曹爽為首的曹真兒子們面對司馬懿的誘降,大家面面相覷,舉棋不定。旁邊的智囊桓範極力勸說他們去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與司馬懿決一死戰。可是曹爽兄弟經過一夜的考慮,最後還是決定投降司馬懿。桓範氣得破口大罵,說曹真是一個絕佳的人,可他生的孩子都是些小畜生。
從桓範的怒罵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曹真的評價。那麼,如果曹真不死,還會有司馬懿的篡權之舉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曹真不死,司馬懿就永無出頭之日,更不要說舉兵奪權了。這是因為曹真的能力要遠勝於司馬懿,再加上宗親的關係,會死死堵住司馬懿的奪權之路。
我們如果將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進行比較,就會發現諸葛亮前三次北伐面對的主要對手是曹真,後兩次的主要對手是司馬懿。由於諸葛亮面對的對手不一樣,戰役的結果也完全不同。在前三次北伐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遭到了慘敗,後兩次北伐一勝一負,基本打成平手。不過諸葛亮只是在邊境地區進行戰鬥,並沒有深入到曹魏的腹地。等到了第四次北伐,諸葛亮面對的敵手換成了司馬懿,戰況便發生了迥然的不同。第四次北伐中,司馬懿不聽張郃的建議,步步被動,完全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最後在諸葛亮缺糧撤退時,還折損了大將張郃。
等到了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這種情況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諸葛亮完全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司馬懿被諸葛亮打得堅壁自守,根本就無意出擊。在遭到諸葛亮送巾幗的侮辱,在面對諸葛亮在戰地屯田,司馬懿都不予理睬。甚至在蜀軍撤退時,司馬懿還上演了一幕“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鬧劇。從戰役的情形來看,諸葛亮完全凌駕於司馬懿之上。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曹真和司馬懿兩人的軍事能力的高低,也看出兩人的用兵風格的不同。正是因為曹真跟隨曹操征戰,擁有超強的軍事能力,他才敢於指揮張郃等將領,對諸葛亮採取主動出擊的戰術。諸葛亮與曹真多次交鋒,都不能戰勝曹真,還吃了不少虧。
等到司馬懿接替曹真的職務後,他的軍事能力和戰術遭到了關隴軍團的質疑。不但張郃處處對司馬懿提出異議,其他的將領也對司馬懿畏敵如虎的態度感到鄙夷。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甚至爆發了軍隊的騷動,使得司馬懿不得不請皇帝派使節前來彈壓。如果司馬懿擁有曹真相同的能力,他是不可能採取死守不戰的戰術。
司馬懿除了在能力上不如曹真外,在與曹魏皇室的關係上也遠不如曹真。司馬懿能夠掌握關隴軍團的軍權,是因為曹真得了重病,不能繼續指揮作戰。再加上當時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前線繼續指揮造成的。可是即便是這樣,在曹睿任命司馬懿的時候,還遭到了許多反對意見。
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就加入了曹操的陣營,可是由於他的做派,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曹操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人臣,將來肯定會干預你的家事。這個魔咒一直禁錮了司馬懿很長時間,雖然他為曹魏盡心盡力,可是一直沒能抓住軍權。他掌握軍權,就是從代替曹真指揮關隴軍團開始的。
在曹睿任命司馬懿擔任關隴軍團的主帥時,就有人向曹睿說,根本不需要派司馬懿去抵抗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缺糧,只要把前線戰區的小麥毀掉,諸葛亮就會撤退了。曹睿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依然任命了司馬懿。從此可見,如果曹真不死,司馬懿是不可能掌握軍權的。正是司馬懿掌握了關隴軍團的軍權,才讓他在軍隊中苦心經營,為自己篡權打下了基礎。
三、曹真不死,便無高平陵之變。其實,在曹睿託孤的時候,依然對司馬懿抱有疑心的。在他確定的兩位託孤大臣中,更倚重的是曹爽。曹爽和司馬懿的職位差不多,都是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可是最重要的軍權卻是交給曹爽的。曹爽擔任的是大將軍的職務,並且還擁有先斬後奏的假節鉞的權力。可見如果不是曹爽過於自大,中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的奸計,高平陵政變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是讓人遺憾的是,被桓範罵為小畜生的曹爽兄弟,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竟然讓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曹真還在世的話,司馬懿是根本連一絲一毫的機會都不會得到的。以曹真的能力,司馬懿的裝病之舉根本瞞不過曹真,更不用說去發動政變了。司馬懿最好的選擇就是老老實實輔佐朝政,不敢表現出任何異心。
如果再退一萬步的話,司馬懿能夠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真也不可能像曹爽兄弟那樣坐以待斃。他肯定會採納桓範的建議,擁戴皇帝北上許都,召集天下兵馬勤王。曹爽之所以不敢召集天下兵馬,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懿在軍隊中經營很長時間,尤其是實力最強勁的關隴軍團,軍心已經有變。
如果曹真還在的話,關隴軍團作為曹真的老部下,是完全聽從曹真的調遣的。曹真一旦徵調這支軍隊,他們會在極短的時間趕到曹真的麾下。司馬懿即便是控制了京師的禁軍,他們也不是曹真和關隴軍團的對手。這樣司馬懿會很快被鎮壓下去,曹真會很快恢復局勢。因此,如果曹真還在的話,司馬懿膽敢發動高平陵政變就是自取滅亡。
結語:曹真作為曹操的養子,早早就加入曹操陣營,為曹魏效力。由於他驍勇善戰,再加上經過戰火的洗禮,使他成長為曹魏屈指可數的軍事領袖。在曹丕、曹睿時代,他坐鎮雍涼,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對手,並且挫敗了諸葛亮的第一、二次北伐,給了諸葛亮慘痛的教訓。
曹真在世的時候,他也成為曹魏壓制司馬懿的定海神針。正是曹真生病去世,才使得司馬懿得以掌握關隴軍團的軍權,為將來篡權打下了基礎。也正是曹真的過早去世,使得曹魏失去了可以壓制司馬懿的人物。曹爽兄弟由於能力不足,被司馬懿玩弄於股掌之上,造成了高平陵之變的慘劇。如果曹真在世,這一切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曹真不死,便無司馬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12 # 劉坤忠120
《三國演義》以《三國志》為藍本,內容較《三國志》有較大出入,但至少也有五分真實。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與陳壽的《三國志》立場不同,陳壽在西晉的生存環境下只能明哲保身,撰寫《三國志》是擁曹尊司馬貶劉。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根據時代背景和民間流傳故事,對《三國志》加以通俗易懂的詮釋,改變了時代的立場,擁劉貶曹,完成了人們喜愛的宏篇鉅作《三國演義》。。。提到曹真,在演義中不堪入目,一級菜哥,廢物,歷史上最草包的統帥。曹真字子丹,其父曹邵在戰場上為救曹操而遇難。曹操為感其父之恩,將曹真收為養子,曹操對養子親子一視同仁,督導習文練武,鑽研兵法。曹真力大藝精,曹操任命為虎豹騎統領,是曹氏宗親第二代佼佼者。曹丕建國後,曹真多有軍功,加封都督內外軍事,領涼州都督。在曹丕晚年,曹真與陳群曹休司馬懿被指定為顧命大臣,魏明帝曹睿繼位後,曹真為大將軍,都內外軍事。228年諸葛亮北伐,魏庭震動,曹睿令曹真為大都督,張郃為先鋒,統兵十五萬救應隴西,曹睿自提兵十萬坐鎮長安。一是曹睿對此次軍事行動十分重視,二是擔心三叔曹真的軍事能力。果然諸葛亮令趙雲在斜谷用疑谷阻止了曹真,但蜀軍被魏先鋒張郃的五萬人馬奪去軍事要塞街亭,諸葛亮不得不率軍退回漢中。戰後曹真預計諸葛亮下次會攻打軍事重鎮陳倉,令屬下郝昭嚴守陳倉。這與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謀的諸葛亮不謀而合。諸葛亮因魏延常有怨言,不利軍心,用游擊戰改為攻堅戰,來證明蜀軍的戰鬥技能和狀況。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取陳倉,幾萬人馬攻打二十餘日亳無進展,用盡無數手段,都被陳倉守將郝昭和三千守兵一一化解,說明蜀軍不具備攻城技能和力量,使魏延的"子午谷"之謀,奪取長安的不現實的謀略不攻自破,此戰穩定了軍心,還讓魏延伏殺了曹真派來援助郝昭的大將王雙。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還是兵出祁山,聲東擊西,派兵出箕谷,但主力不動聲色地進入斜谷。曹睿令曹真和司馬懿為正副都督,領兵二十萬拒敵。曹真與司馬懿計議,各領兵十萬拒箕谷斜谷口,專等蜀軍到來。箕谷探得小股蜀軍行動,斜谷不見動靜,司馬懿通報曹真,請他小心斜谷蜀軍襲擊,曹真自恃兵多將廣,諸葛亮決不敢從斜谷進犯,願與司馬懿打賭,若蜀軍敢從斜谷來犯,願將天子賜的名馬玉帶輸給司馬懿。諸葛亮派兵向箕谷進攻,一面派大軍向斜谷深入,司馬懿與蜀軍交戰,曹真按兵悠閒,蜀軍三萬大軍突現至斜谷口,向魏軍發起猛烈攻擊,曹真毫無準備,被蜀軍打得暈頭轉向,令行不止,潰不成軍,曹真分不清東西南北,隨敗軍亂撤。還好其子曹爽隨軍,馬上以曹真之令控制局西,組織士兵阻擋蜀軍,司馬懿聞信也率軍趕來,打退了蜀軍攻勢,諸葛亮見魏軍數倍於己,難以取勝,令蜀軍撤退。此戰曹真在斜谷輸得極慘,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在班師的途中去世。曹睿念曹真前功與宗親份上,不忍懲罰,以禮安葬曹真。曹爽機智果敢,其才十倍於曹真,曹睿委以重任。。。魏明帝曹睿英年早逝,託孤於曹爽司馬懿,曹真把持朝政,培植勢力,架空司馬懿,給個太傅空頭名銜,令司馬懿父子退休養老。可見曹爽精明強幹,非其父曹真可比,但智者千慮,也有一失,以老奸巨猾,隱忍負重著稱的司馬懿尋求最佳時機,絕地反擊,發動高坪陵事變,一舉剷除了曹爽勢力,掌控了曹魏政權。若曹真在,曹真也是老朽無能了,壯年有勢力的曹真也被司馬懿玩弄於股掌之中,曹真的愚鈍遠不及司馬懿的智慧。是曹爽的大意或仁慈,在司馬懿無力反擊時沒斬草除根,養虎為患,死灰復燃,也許這就是歷史的程序。
!
-
13 # 愛生活的湖泊Z
很多人瞭解曹真估計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三國演義中把曹真描述的相當的不堪。在抵抗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真表現的相當的窩囊,被打得落花流水,屢戰屢敗,還是靠司馬懿才挽回大局。而在真正的歷史上,曹真不是這個樣子,他事實上是一個很強的人,高平陵兵變如果他還在的話,司馬家族是不可能上位成功的,甚至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兵變。
首先,曹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養子,在他年輕的時候就表現了極高的軍事水準,所以曹操對他相當的器重。曹操重點栽培他,讓他成為曹家第二代的首席軍事將領,並讓他出任精銳軍隊虎豹騎的統領。而因為他和曹丕一起長大關係相當的好,無論是曹丕還是後來的魏明帝曹睿對曹真都非常的信任,曹丕當上皇帝之後,就任命曹徵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事實上就是整個曹魏的軍方總司令。他也確實非常勝任這個職位,在他在世的時候,曹魏可謂是牢牢的掌握著軍事大權,司馬懿等野心家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機會。
在和諸葛亮進行戰爭的時候,曹真表現的相當的不錯,並沒有演義中說的那麼差面對諸葛亮的北伐的時候,曹真打得事實上也是相當的不錯,並沒有演義中所說的那麼不堪,演義中主要是為了突出諸葛亮和司馬懿,所以曹真就倒了黴。在三國演義中說曹真打得相當的差,以至於最後被諸葛亮一封信被氣死了,但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曹真幾次抵抗諸葛亮北伐中都取得了勝利。歷史上司馬懿也沒有那麼神,因為曹魏當時佔絕對優勢,只要堅壁清野固守,諸葛亮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機會。
曹真在世的時候可謂是極其重要,是曹家的定海神針大家看三國演義就可以發現,在曹操那一代的時候,曹家和夏侯家的軍事將領層出不窮,佔據著軍方的重要位置,那個時候可謂是沒有任何野心家敢蹦出來,司馬懿這樣的人也只能夠蜇服。到了第二代的時候,明顯人數少了很多,曹丕之所以任命曹徵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讓他統帥曹魏的所有軍隊,就是因為曹家的軍事將領太少了,不得不對他委以重任。曹真在世的時候確實也是壓制著司馬懿等人,但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身體不怎麼好,以至於英年早逝,最終給了司馬懿這些野心家以機會。
曹真如果在世的話,司馬懿根本就不敢發動兵變,即使發動兵變也只是死路一條而已。因為曹真曾經和諸葛亮進行多番戰爭,並且多次擊敗諸葛亮,保衛了曹魏西方的安全,在軍中享有極高的威信。我雖然司馬懿真的敢發動兵變的話,曹真只要登高一呼,全國的軍隊立馬都會響應他,最終司馬懿只能是死路一條而已。司馬懿真正發動兵變所依靠的力量也就是他兒子司馬師所統帥的3000死士而已,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多少人會真正的跟他到底。曹爽之所以沒敢那麼做,是因為曹爽的威信不夠,他擔心自己真的登高一呼,也沒有多少人響應他。桓範所說的那句話就提到曹子丹英雄一事,如果他在世的話,肯定不會像曹爽那樣草包。
總之,曹真在曹魏的軍事系統中可謂是相當的重要,他是曹魏王朝的定海神針。如果他在世的話,曹魏王朝不但不會凋零,反而會越發強盛,並且最終成功的一統三國。可惜他身體不好,英年早逝,最終給了司馬懿等人以機會。
-
14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曹真不死,便無司馬,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從權利地位還是軍事能力上來說,曹真都要比司馬懿厲害一大截,如果曹真活著,司馬懿大機率是被按在地下摩擦的,根本不可能篡奪曹魏大權,所以才會有曹真不死,司馬懿奪取不了大權,無法建立晉朝的說法!
歷史上真實的曹真
很多人瞭解三國故事,都是透過三國演義,所以大都認為曹真是一個不堪之輩,因為演義中的曹真確實就好像酒囊飯袋,沒啥真本事。然而在正史中,曹真可是一代名臣,能力非常突出,相比於司馬懿,他可要強上一大截!可以說,要是曹真不死,他將會是司馬懿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礙,或者說,只要司馬懿不熬死曹真,他就根本不可能掌握曹魏的大權!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掌握曹魏大權,是因為他趁曹爽兄弟外出,突然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成功的掌握了朝堂,之後又透過假意和好的方式,成功的勸降了曹爽,最終奪取了大權。在整場變動中,其實司馬懿一直是處於弱勢,別看他最終贏了,但他贏得機會其實一直是很小的,只不過他遇到了一個真正愚蠢的對手曹爽,換成曹真,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有機會獲勝!
事實上,這個曹爽就是曹真的兒子,但是他沒有繼承父親的英勇,面對司馬懿的叛變,他竟然直接選擇了投降,令人大為不解!當時曹爽乃是曹魏大將軍,皇帝也在他的身邊,可以說他已經是擁有了天下兵權,可以隨時號令手下前來勤王,擊敗司馬懿。除了擁有兵權,大司農桓範還帶著大司農印來找到了曹爽,這樣的話曹爽又擁有調運糧草的權利,可以說當時的曹爽是各種權利都有了,他完全是佔據優勢的,只不過他沒有父親當年的英勇和骨氣,最終竟然走出了投降的這步臭旗,連桓範都不禁大罵,這曹爽哪有曹真當年的風骨?
《魏氏春秋》:爽既罷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範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可以看到,在桓範的評價中,曹真乃是一個值得稱讚之人,而他的兒子曹爽,則差遠了。要是此時曹真仍然在世,必定能夠召集軍隊勤王,擊敗司馬懿!
很多人並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司馬懿乃是一介奇才,就連諸葛亮都沒法擊敗,曹真也不一定有這等能力!如果曹真反抗,最終也很可能被司馬懿給擊敗!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曹真的軍事能力有多強,相比於司馬懿,曹真到底有多厲害?
曹真的軍事能力
三國演義中的曹真,表現確實不佳,和司馬懿有天壤之別,不過正史中,司馬懿是完全比不上曹真的!
曹真原本姓秦,因為父親替曹操辦差的過程中遭到誅殺,所以被曹操收為義子。曹真被曹操收養後,自小和曹丕等人一起生活,早年間並沒有表現出非常強的軍事才能,而是以勇武著稱。當時曹真打獵,被老虎追逐,他直接回頭一箭,將老虎射倒,被曹操稱讚,之後曹操便讓這個勇猛的義子率領了他的虎豹騎。
《三國志》:常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
虎豹騎乃是曹操手下最精銳的部隊,常常是由曹氏宗親統領,曹操讓曹真統領虎豹騎,足見他對曹真是多麼的信任!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真的命運發生了大轉變!這一年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命馬超張飛等人進攻武都、陰平,不過在曹休、曹真的努力下,蜀軍作戰失利,吳蘭、雷銅、任夔等蜀漢將領先後戰死,馬超、張飛被迫撤退,曹真等人獲得大勝,他也因此大功被封為中堅將軍,之後被授予中領軍一職位。中領軍乃是曹操的禁衛軍首領,曹真成為中領軍,意味著曹操對他的信任更進一步,而且他也順利躋身了軍隊高層!
除了在漢中之戰中擊敗張飛馬超,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還曾擊敗過趙雲!
諸葛亮穩定了蜀漢內部後,準備出兵北伐,讓趙雲率軍出褒斜道,佔據箕谷,佯攻魏國關中地區,自己則率領主力進攻隴右,意圖徹底佔領隴右地區,擴大蜀漢的實力。諸葛亮的這條計謀其實非常成功,因為自劉備夷陵大敗之後,曹魏知道蜀漢的實力大減,便著力去對付東吳了,放鬆了對蜀漢的防備,以至於諸葛亮出兵後,曹魏這邊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阻擋,很輕鬆的就打進了隴右。隴右共有5個郡,其中的3個郡竟然很快地就投降了諸葛亮,只要諸葛亮再解決了剩下的2個郡,那麼他此時的軍事目的就完全成功了。可是接下來,諸葛亮遭到了兩場大敗。
第一場最為出名,乃是街亭之敗。可以說,這完全是諸葛亮用人失誤了,用了馬謖這麼個人,使得大好的局面徹底崩壞。除了街亭之敗,此次北伐還有另外一場失敗,這邊是箕谷之敗!歷來很多人都不怎麼提箕谷之敗,這主要是因為趙雲在民間的名聲很好,大家不願意提起他的這場戰敗,即便提起這場戰敗,也大多說好話,說趙雲雖敗猶榮,因為他還是把軍隊給成功的帶回來了。不過在諸葛亮對劉禪的上書中,他可是直接承認了趙雲的箕谷之敗的!
原文: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看看諸葛亮的這番上書,這可是把箕谷之敗和街亭之失相提並論的,而且說的是“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也就是街亭之敗是因為馬謖沒有聽命令,而箕谷之敗則是因為趙雲沒有戒備好。從這番話來看,趙雲確實是被曹真擊敗了,而且他的這場失敗,本身是不應該發生的!
現在我們再回顧一下曹真的戰績,擊敗張飛、馬超、趙雲這些名將,這已經足以證明他的軍事能力了。而除了擊敗這些天下名將,曹真還有一項更猛的戰績,那就是和諸葛亮硬剛不落下風!
諸葛亮多麼強悍大家是知道的,然而面對曹真,他卻根本無法佔據上風!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戰敗。不久之後他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不過曹真非常聰明,他早就料到了諸葛亮會攻打陳倉,所以他提前就命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築城池,最終成功的抗住了諸葛亮的進攻,使得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破產。從這一層面來看,曹真的軍事謀略甚至比諸葛亮還厲害!
曹真軍事能力強,絲毫不懼諸葛亮,他甚至在太和四年(230年)直接建議出兵進攻蜀漢,要解決掉諸葛亮這個麻煩!此戰中,曹真命令大軍走大路,自己親率一支軍隊走子午谷進攻漢中,這倒是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類似,可見英雄所見略同。不過由於天降大雨,甚至引發了洪災,最終曹真不得不撤退,進攻蜀漢的計劃暫時擱淺。
從曹真的這套操作來看,他是根本不懼怕諸葛亮的,敢於進攻諸葛亮的,這一點比司馬懿可好多了!當年司馬懿率領著曹魏的優勢兵力,都被諸葛亮打到門口了,可愣是不敢進攻,連被諸葛亮用女人衣服羞辱都只能忍氣吞聲,足見司馬懿比曹真要弱多少!單從這份氣勢來看,司馬懿就不如曹真!
曹真兩次挫敗諸葛亮的進攻,而到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曹魏統帥換成司馬懿,司馬懿卻畏敵如虎,根本不敢和諸葛亮交手,令人大跌眼鏡!在諸葛亮撤退時,司馬懿曾想率軍追擊,結果被斬首三千,打了場大敗仗,丟盡了顏面。從軍事戰績來看,曹真對陣諸葛亮,能夠佔據勝勢,第三次交手也是因為突發大水,遭遇天災而失敗,並非曹真能力的問題。而司馬懿卻是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被諸葛亮按在地上摩擦,被諸葛亮堵在門口挑釁,表現可謂是相當差勁!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完全比不上曹真!
很多人替司馬懿找藉口,認為他之所以堅守不出,是想耗死諸葛亮。持這種觀點的人,估計是沒看清魏蜀兩軍的實力對比,拋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個人能力看來,魏軍無論是人數還是戰鬥力還是後勤支援,都是遠遠強於蜀軍的,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被別人堵在門口打,你管這叫策略?這完全就是畏敵如虎嘛!看看當年的曹真是多麼猛,人家可是敢於直接向諸葛亮動手的,反觀司馬懿,一言難盡啊!
曹真的地位
說曹真的地位,其實從他的姓氏就可以看出!雖然從曹丕開始,逐漸打壓宗室了,但是整體來看,曹魏的大權還是掌握在曹家人手中!曹丕去世時,曹真和司馬懿等人同為託孤大臣。而當曹睿去世時,他剛開始甚至想把託孤大權全部交給曹家人,根本就沒想託孤於司馬懿。後來經過變動,曹睿選擇託孤司馬懿和曹爽,表面上看是兩人同掌大權,但實際上軍政大權都在曹爽這個曹家人手中!司馬懿只不過是個陪襯,這也是為何司馬懿會忍耐這麼多年,直到最後才突然動手!
曹真姓曹,在曹魏的地位非常高,深受皇帝的信任,可以說,他的地位絕對比司馬懿高一個等級。司馬懿到底還是外姓之人,在涉及大權時,曹魏的皇帝還是更加信任曹真的。要是曹真活著,他在曹魏的地位肯定高於司馬懿,司馬懿根本就沒膽量敢去反對曹真,即便他有那個膽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魏國朝堂眾人也不會支援他!即便眾人都跟隨司馬懿,那麼以曹真的軍事能力,他也能輕鬆的擊敗司馬懿,司馬根本翻不起任何風浪,只能被按在地上摩擦!
結語
綜合來看,無論是在權利地位上還是在軍事能力上,司馬懿和曹真都差了一個檔次,根本不是曹真的對手,所以說只要司馬懿膽敢動手,那他最後肯定會被曹真按在地上摩擦,連帶著整個司馬家族都將徹底隕落。這邊是為何大家會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更無晉朝了!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
15 # 東籬採菊南山砍樵
曹真死不死對司馬篡政沒有任何關係,曹氏失政的根本原因是曹芳太弱了,高平陵事變時曹芳已經18歲,成年了,而且登基10了,應該勤政了,可是18歲的曹芳先是曹爽手中的玩偶,然後任司馬師擺佈甚至廢掉,這樣一個窩囊廢,即使沒有司馬篡政,也會把權力丟到別人手裡。是曹芳失權在先,群雄逐鹿,司馬氏先得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如果曹真和司馬懿一樣長壽,也就沒有司馬家族的鯉魚躍龍門了,曹魏會越來越強盛,統一三國,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分析如下。
首先,曹真掌握曹魏軍權,力壓司馬懿一頭。秦邵為曹操招募軍隊時,被豫州牧黃琬所殺害,曹操感慨其忠烈,於是收養了喪父的秦真。從此,秦真改名為曹真,和曹丕生活在一起,關係非常好。在曹丕時期,曹真受到重用,從徵蜀護軍升任鎮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負責蜀漢邊境防線,進封東鄉侯。不久,曹真又因功,遷使持節、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這時的曹真成為了曹魏軍隊大佬。
他不是靠宗親關係上位的,而是有真本事,真才實學。在曹操時期,曹真跟隨曹操鎮壓黃巾餘黨,表現出不凡的軍事造詣,成為虎豹騎將領。在曹丕時代,曹真作為一方主帥,大破羌胡聯軍,收復河西地區。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曹真率軍成功抵禦了蜀國諸葛亮的前兩次進攻。曹真憑藉著這些戰功,力壓主薄出身的司馬懿。如果曹真不死,司馬懿很難在軍事上有出頭之日。
其次,曹真可能和司馬懿一同成為託孤大臣。魏明帝曹叡病重時,將七歲的曹芳託孤給老臣司馬懿和宗室曹爽。曹爽是曹魏宗室的代表,和門閥士族代表司馬懿一同管理朝政。曹爽畢竟是小輩,和狡猾司馬懿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曹爽的父親曹真在世,曹叡就不會選擇曹爽作為託孤大臣,而是會選擇曹真。
此時,曹真和司馬懿一同輔佐小皇帝,他會和司馬懿精誠合作,將曹魏治理得有聲有色。曹真不需要像曹爽一樣,故意打壓司馬懿,來提高自己的地位、聲望。因為曹真的名望、地位本來就在司馬懿之上。曹真只需要和司馬懿和平相處,一同為實現曹魏的統一夢奮鬥終生即可。
最後,即使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真也可以從容平叛。
如果曹真活著,司馬懿是沒有機會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也沒有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動機,也得不到滿朝文武的支援,即使發動兵變,註定會失敗。曹真是能和諸葛亮一決高下的人物。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時候,蜀軍迅速佔領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曹魏震動。此時,曹真力挽狂瀾,派遣張郃,打敗馬謖,搶佔軍事重地街亭,他自己帶兵,於斜谷擊敗趙雲。
諸葛亮看到大勢已去,不得不退兵。曹真收復丟失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立下不世之功。演義中是羅貫中將曹真的功勞安在司馬懿的身上,是為了貶低曹真,抬高司馬懿,這不足為信。《三國志》中記載如下: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安定民楊條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進軍圍之條謂其眾曰:“大將軍自來,吾願早降耳。”遂自縛出,三郡皆平。能和強者“諸葛亮”巔峰對決的曹真,是不會懼怕司馬懿的。即使司馬懿發動兵變,控制郭太后和洛陽,曹真也不會像曹爽一樣,乖乖放棄兵權,向司馬懿投降。曹真會保護皇帝曹芳,用大將軍印信,從容調動全國軍隊,前來勤王。還有大司農桓範,他可以調動全國糧草,支援曹真的大軍供應。司馬懿的核心軍隊,也只有3000死士,還成不了氣候。其餘門閥士族如果看到司馬家族不佔優勢,他們為了自己家族的根本利益,也會思考繼續幫助司馬懿是否合算。他們就是隨風倒,看到哪方厲害,他們倒向哪方。曹真本身的軍事水平,不次於奸詐的司馬懿,再加上如此多的優勢,豈有不勝的道理。
總結:曹真是三國時期曹魏宗室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年輕有為,有力地護佑了曹魏的江山社稷。如果曹真不早死,也就沒有司馬家族的鯉魚躍龍門,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司馬炎以晉代魏,更不會有後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因此,曹真不死便無司馬,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