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聞異事大觀

    西方藝術流派。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14世紀到21世紀,大概有44個比較著名的西方藝術流派。

    14-18世紀

    1. 國際哥特主義(12th)

    在美術史上,人們把12世紀後,以建築樣式的變化而開始的藝術風格稱之為“哥特式風格”。“哥特”一詞本源於西歐的一個民族“哥特人”,有野蠻、怪異的意思,但哥特藝術並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現的時候,“哥特人”早已溶化在西歐其他民族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藝術決不能說是“粗野”的。哥特式藝術包括建築、雕刻,在建築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確切的說,哥特式的建築藝術是指中世紀最後300年——12至14世紀流行的一種新的建築(包括其中的雕刻繪畫)藝術樣式。法國則是它的故鄉。

    2. 文藝復興(14th)

    文藝復興式藝術風格指發源於義大利,在14至16世紀影響遍及全歐的一種富有革新精神的人文主義藝術風格。“文藝復興” 一詞來自法文, 原意為“重新出生”,在此指"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藝復興藝術的開端,可追溯到14世紀初期義大利人比薩諾父子的雕刻、契馬部埃的繪畫及其弟子喬託的繪畫和建築設計。他們的作品開始突出“人本主義”的思想,在內容上大膽肯定人生與自然,在形式和技巧上注重對人與自然的科學研究,並借“回到古代去”之口號來攝取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雕刻和繪畫經驗,在風格上則體現出哥特式藝術與古典藝術的結合及在此基礎上的新突破。

    3. 巴洛克藝術 (17th)

    巴洛克藝術是指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一詞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巴洛克藝術潮流對當代藝術設計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波及到雕刻、繪畫、傢俱、服裝、音樂等領域。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傑的《克羅託那的米羅》、卡拉瓦喬的《埋葬基督》、卡爾德隆的《人生如夢》等。

    巴洛克藝術的特點主要有:1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2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3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4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5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裡的一些因素和想象;6濃重的宗教色彩;7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紋一般。

    4. 洛可可(18th)

    洛可可藝術,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主義,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慾交織的風氣,此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新增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元素。

    19世紀

    1.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充套件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和洛可可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新古典主義作為一個獨立的流派名稱,最早出現於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的建築裝飾設計界,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傢俱設計界。

    特徵:1.創作忠於自然又合乎理想,古典主義強調復古,號召“摹仿自然”,自然不是指的客觀世界,而是經過主觀選擇的現象,主要描述物件是人性。2崇尚理性與理智,排斥情感,講求共性與規則,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體的個性,強調剋制自我的情感和慾望,服從國家的需要,為君主專制的利益服務。3結構嚴謹,如按照“三一律”創作劇本,即故事必須發生在同一地點、同一情節(情節應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同一時間(限於一晝夜之內)。4採用詩的語言,即把文體和語言分雅俗兩種,粗同俗字不能出現在悲劇中。5古典主義要求簡潔、洗練、明朗、精確的文風,反對繁瑣、枝蔓、含糊、晦澀。古典主義代表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2.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在十九世紀前半,特別是從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風靡於法國,也風靡全歐洲。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戈雅的《查理四世及其家人》、籍裡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指藝術家以奔放的主觀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現生活的創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徵是:創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創造奇幻型的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在藝術表現上,浪漫主義常常運用強烈的對比、絢麗的色彩、昂揚的節奏、誇張的語言和離奇的情節等構成奇幻的特色,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對西方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品有湯顯祖的《牡丹亭》、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

    3. 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特指十九世紀在歐洲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在繼承以往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司湯達、巴爾扎克,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托爾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紅與黑》、《人間喜劇》、《艱難時世》、《復活》等。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資產階級文學史上燦爛的一頁,也是世界文藝寶庫中一份十分重要的遺產。批判現實主義是屬於資產階級範疇的文學,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人道主義,它的社會政治主張主要是改良主義,它的創作理論的哲學依據基本上是唯物論的反映論。

    4. 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是巴比松畫派的簡稱,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此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後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飽受戰亂,人心趨向於隱居,所以巴比松畫派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替後來1860年開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5. 前拉斐爾派

    前拉斐爾派,又被譯為拉斐爾前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拉斐爾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發起組織的一個藝術團體,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後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拉斐爾前派的作品基本上以寫實的傳統風格為主,畫風審慎而細緻,用色較清新。拉斐爾前派反對院派的陳規,有的作品呈現憂鬱的情調。代表人物有:伯恩·瓊斯等。拉斐爾前派對後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如: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和工藝美術運動等等,甚至20世紀70年代後的一些當代繪畫作品亦受其影響。

    6. 學院藝術

    學院藝術,一種在歐洲藝術學院和大學的影響下所產生的繪畫和雕塑的流派。 學院藝術專指那些在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中,受法蘭西藝術學院訂立的標準所影響的畫家和藝術品,以及跟隨著這兩種運動並試圖融合兩者作為風格的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如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湯瑪斯·庫圖爾、漢斯·馬卡特。他們通常也常被稱為“學院派”、“華麗藝術”、“折衷主義”,有時也被人與歷史主義與融合主義相提並論。在這個背景下,學院藝術不斷吸收新的風格,所以一些曾被視為對抗學院藝術的藝術風格,後來也被人稱為學院藝術。

    7. 印象派

    印象派,又稱“印象主義”,是19世紀60~90年代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代表作有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 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印象主義畫家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擷取客觀的某個片段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創作的界限,此外,印象主義的巨大潮流還涉及到音樂、文學、攝影、電影等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8.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或稱新印象主義、點彩派,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19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透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被一些藝術評論家稱作“點彩派”。

    9.後印象派

    後印象派,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於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後印象派從此誕生。以塞尚、梵高、高更為代表。

    10. 那比派風格

    那比派起源於對印象主義的反動,畫派具有裝飾性風格,並以帶有強烈情感的色彩運用與扭曲線條等技法為特色。1891年巴黎的朱利安學院成員成立此畫會,這些人受到賽魯西葉的影響而轉向如高更,富於表現的色彩運用及富節奏感的造型,並視之如宗教般的啟示。此畫派的繪畫具有裝飾特質,畫派風格以帶有強烈情感的色彩運用以及扭曲的線條等技法為其共同的興趣。他們主張藝術無論如何還是要表現人類內在的精神,乃至於理念。誠如那比派的理論家莫里斯‧德尼所說:“所謂藝術無論如何還是表現,並且是精神的創造物,自然物不過是藝術的機緣而已”。也就是說,將外界自然當作主題不是為了正確將其再現,而是為了要透過它傳達藝術家的理念,亦即藝術代替摹寫自然,成為自然的主觀變形。

    11. 綜合主義

    綜合主義原本是一文學主義,其延伸至美術是因1889年,畫家高更自號為“綜合派畫家”,綜合主義才正式於美術風行。綜合主義發展初期,與分隔主義有很大關聯。後來才逐漸變得與象徵主義有關。綜合主義多使用特有的“隔色畫法”,並且旨在表達觀念、不同氣氛和起伏情感,為自然主義的對立主義。畫家繪畫技巧多為綜合不同印象和依組合其大腦中的記憶。因隔色畫法的關係,色彩多為明亮並以黑線隔開不同顏色,目的是完成抽象且綜合的作品。

    12.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藝術產生於十九世紀末葉,畫家和作家不再致力於忠實地表現外部世界,而是要透過象徵的、隱喻的和裝飾性的畫面來表現虛幻的夢想以啟示於人,是對理想主義傾向的逆反。象徵主義的哲學基礎是神秘主義,信仰理想的彼岸。著重反映個人的主觀感覺,從現實中超脫出來,引向虛無縹緲的理念世界。從象徵主義作品中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穩定性,強烈的主觀色彩和含義的朦隴晦澀。 象徵主義藝術的代表是法國畫家摩羅、夏凡納和雷東。他們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種憂鬱、頹廢、苦悶、孤獨、彷徨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世紀末情調。摩羅的《莎樂美》是象徵主義藝術的典範。

    13. 哈德遜河派

    哈德遜河派是由一批美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發起於19世紀中期的藝術運動。這個畫派的畫家經常在洛基山脈、哈德遜河等地描繪自然風光,往往先在戶外寫生,然後回到畫室中加工創作。他們描繪日出、日落、懸崖、瀑布,在畫中點綴牧人或印第安部落,以表達對祖國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些風景畫往往是理想化的,帶有舞臺佈景式的效果。哈得遜河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馬斯·科爾。

    20世紀

    1. 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又稱現代派藝術,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大致來說,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的藝術,是指20世紀以來,區別於傳統的,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的總稱。現代藝術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臘、西亞)的西方藝術,到19世紀後期出現了轉變的苗頭,這個苗頭進入20世紀後,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這就是西方的現代藝術。西方現代藝術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視覺風格組合而成,是基於科學和理性基礎上建立的,是西方數百年來的思想文化核心。現代藝術主要包括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俄國的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荷蘭的風格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現代藝術的特點在於打破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的區別。主張藝術干預人類生活。深受現代社會文化影響又立足批判現實社會對人性的壓抑。

    2. 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物件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物件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立體主義畫家的探索起源於塞尚的理論和創作實踐,他們把塞尚的“要用圓柱體、圓球體、圓椎體來表現自然”這句話當著自己藝術追求的理想。實質上這是20世紀初工業文明、機器時代的社會現實在畫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立體主義在二十世紀時期有兩個派別。一個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統派。這個派別的代表是畢加索和布拉克。另一個派別是蜂窩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體主義畫家為代表的。立體主義的出名也是由這些蜂窩畫家所催化的。

    3.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物件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4. 抽象表現派

    繪畫抽象表現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以紐約為中心的一場廣泛的藝術運動。抽象表現派並不能稱做是一種主義或運動,而是指在抽象主義的大前提下,從事創作,每個人走自己獨創的道路,缺乏有形的組織。此畫派的共通性是:畫幅大,追求二次元性,打破立體影像的描繪,進一步表現內在的真實。他們的畫面都是非具象的,以立體派及超現實主義系統為基本,運用抽象的表現方法,追求內在和心理的表現,以最簡單的手法,表現最深刻的思想。

    5. 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是指藝術形象較大程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物件外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抽象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它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在很多時候,抽象藝術的概念指的就是抽象畫。當然,除了抽象畫以外,抽象藝術還應該包括更多的藝術領域、抽象雕塑、抽象裝置、音樂、抽象詩歌、抽象攝影、建築、抽象舞蹈等。抽象是外來語,在藝術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對具象的概括和提煉,使得畫面消解了具體的輪廓和細節,變得高度象徵性。我們可以從畢加索的《牛》和蒙德里安的《樹》的演變來理解西方人的抽象概念最初的含義。後來,抽象走向了極端,徹底擺脫了具體的形象和物象,畫面必須沒有任何我們的視覺所熟悉的物體,純粹由色彩、構成、符號、點線面、肌理構成的畫面,才稱為抽象畫。

    6. 藍騎士

    藍騎士亦譯青騎士,是畫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弗蘭茨·馬爾克對於他們的展覽作品及公開活動的稱呼。藍騎士既不是一個運動,也不是一個學派,沒有明確的綱領,只是一個由眾多藝術家組成的鬆散的團體,在1911∼1914年間一起展出他們的作品。與德國藝術團體橋社一樣以表現主義為方向;但與橋社不同的是他們的表現主義採用抒情抽象的形式,而且也不像橋社那樣表現出許多共同的風格特徵。他們對不可見的世界比對可見的世界更感興趣,希望賦予神秘的感情以形式,把藝術同深刻的精神內容融於一體。藍騎士的畫家們不同程度地受到青年派、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繪畫風格以及純樸的民間藝術的影響。

    7.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藝術運動是1916年至1923年間出現於藝術流派的一種。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透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他們透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8.野獸派

    野獸主義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裡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豔、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野獸主義繼續著後印象主義梵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畫風不再特別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透視與明暗關係,採用更加平面化的構圖、暗面與亮面的強烈對比,純粹的寫實,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對西方繪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吸收了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在繪畫中注意創造一種有別於西方古典繪畫的疏﹑簡的意境,有明顯的寫意傾向。野獸派的出現把歐洲從幾百年的傳統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釋放了出來,野獸派的產生意義,就在於色彩不必依附於任何自然形態以及他們的真實性,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品格特徵。

    9.新野獸派

    野獸派又稱為“德國新表現主義”,最早的一批畫家出現在60年代末的國際藝術界,70年代末得到充分發展。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德國畫家更多的關注繪畫之外的藝術媒介,新表現主義繪畫作為戰後崛起的德國充滿生機新藝術已漸漸退為“博物館藝術”。1980年,瓦爾特·丹等六位年輕藝術家在科隆以藝術團體“Muelheimer Freiheit”舉辦展覽,藝術界評論界開始重新審視和關注繪畫,該展覽被藝術界稱為“對繪畫的再飢餓”。

    10.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中國產生並發展的一次影響面相當大的“裝飾藝術”的運動,是一次內容廣泛的、設計上的形式主義運動,涉及十多個國家,從建築、傢俱、產品、首飾、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畫一直到雕塑和繪畫藝術都受到影響,延續長達十餘年,是設計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形式主義運動。這場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理論上並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11.包豪斯學派

    包豪斯學派是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學派。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與包豪斯其他成員共同創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術和經濟為主的建築觀、創作方法和教學觀。他們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的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的目的性、材料效能和建造方式聯絡起來;提倡以新的技術來經濟地解決好新的功能問題。包豪斯提倡客觀地對待現實世界,在創作中強調以認識活動為主,並且猛烈批判復古主義。它主張新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生活,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並具有表現這個時代的能力為原則。

    12.荷蘭風格派

    荷蘭風格派又稱新造型主義畫派,於1917~1928年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蘭創立。其繪畫宗旨是完全拒絕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代表人物還有奧特·凡杜斯堡、巴特·凡·德·萊克等。風格派從一開始就追求藝術的“抽象和簡化”。它反對個性,排除一切表現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種人類共通的純精神性表達,即純粹抽象。蒙德里安更喜歡用“新造型主義”一詞來表達。他把新造型主義解釋為一種手段,“透過這種手段,自然的豐富多彩就可以壓縮為有一定關係的造型表現。藝術成為一種如同數學一樣精確的表達宇宙基本特徵的直覺手段。”藝術的最終目的“不是透過消除可辨別的主題,去創造抽象結構”,而是“表現他在人類和宇宙裡所感覺到的高度神秘。”

    13.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也叫流行藝術,又稱新寫實主義,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波普藝術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波普藝術其創作特徵是直接借用產生於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進而從中昇華出藝術的主題。它的出現不但破壞了藝術一向遵循的高雅與低俗之分,還使藝術創作的走向發生了質的變化。九十年代的波普藝術家主要分佈在湖北與上海,比較有影響的藝術家有魏光慶、楊國辛、袁小舫、李山、餘友涵、劉大鴻等。

    14.未來主義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未來主義的濫觴最早出現於1907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新科技革命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系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瞭解和把握這些變化及其發展趨勢,以對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作出預測,就成為人們的迫切願望。對全球性環境和發展關係問題的反思:環境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上升為全球性問題,它要求人們必須從總體上思考和解決科技發展對於社會發展的正反效應的問題,未來主義就是由此應運而生的。未來主義有四個理論來源分別是未來學、科技決定論、趨同論和生態學。

    15.至上主義

    至上主義,或譯作絕對主義,是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俄羅斯抽象繪畫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為卡濟米爾·謝韋裡諾維奇·馬列維奇。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一些新的藝術流派像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等諸多支流交錯起伏,這些流派的發展促使俄國前衛藝術的產生。於此同時,俄國境內即將爆發1917年十月革命,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俄華人民對於推翻傳統舊制度的急切心理,也進一步加快了俄國前衛藝術流派的孵出。俄國前衛藝術家們否定傳統藝術,強調精神世界和內心的體驗,正是符合了當時的反傳統的政治革命精神,得到了政府的積極認可。在這其中,卡西米爾·馬列維奇是俄國前衛藝術的重要領銜人物之一,他的“至上主義”抽象繪畫的創立,預示了西方抽象藝術的發展趨勢,對構成主義、極少主義以及後來的達達主義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6.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與達達主義產生於同一時期,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佈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為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

    17.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風格的居室設計極簡主義,並不是現今所稱的簡約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藉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字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開放作品自身在藝術概念上的意象空間,讓觀者自主參與對作品的建構,最終成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極簡主義並不侷限於藝術或設計,它是極簡主義者奉行的一種哲學思想,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極簡主義”生活方式。

    18.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就像在一個電影場裡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19.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範內容。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處於不斷變動的難以把握的概念,滲透到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科學、文學、建築、藝術、社會學、哲學、教育科學等廣泛的領域。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狀態”。

    20.概念藝術

    概念藝術,又稱“觀念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出現。指藝術家對“藝術”一詞所蘊涵的內容和意義標幟再作理論上的審查,並企圖提出更新的關於“藝術”概念界定的一種現代藝術形態。其基本概念源於馬塞爾·杜尚的思想:一件藝術品從根本上說是藝術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實物,即繪畫和雕塑;有形的實物出自那種思想。這種藝術導致以觀念取代實物、是藝術擺脫物質的藝術品。

    21.地景藝術

    地景藝術,又名大地作品 或大地藝術。 它是從環境藝術演進而來,廣義地說,即環境藝術的一種。 地景藝術始於1960年地大物博的美國,到了1970年代有許多畫家和雕刻家紛紛跑到戶外,從事地景藝術的創作。雖然是藝術創作和大自然的結合,並不意味著用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把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在不失大自然原來面目之下,使人們對他所處的環境重新予以評價。換句話說,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注意大自然,從中得到與平常不同的藝術感受。

    22.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為藝術經藝術家親身加入,精心策劃而推出行為或事件,並透過與人交流,一步步發展,形成結果的過程。我們定義這個事件或過程為行為藝術。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由具體事物構成的藝術形態。

    23.新表現主義

    所謂新表現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德國開始的一個新流派,顧名思義,它是以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為楷模的。當然,它不是簡單的重複,更不是機械的摹仿。作為波普藝術和極少主義的反動,新表現主義以表現自我為主旨,在畫面、筆法、情調等方面顯示了對本世紀初的表現主義的迴歸傾向,但由於兩者發生的時代不同,故在藝術思想、題材選擇、表現手法上並不同。新表現主義是德國政治危機和恐怖主義混合構成歷史環境的產兒,它在理論上接受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在實踐中學習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傳統,講究繪畫過程的情感突發和即興處理,追求一種粗狂的、原始主義的簡單踴躍的美學風格,竭力主張還繪畫以本來面目,注重繪畫性、探索內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語言。他們的作品主要表現緬懷民族傳統的抑鬱情境和反思戰敗歷史的悲愴心態,有的作品鞭撻社會的醜惡現象,有的作品則嘲笑自己的無能。

    24.低眉藝術

    低眉藝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加州,這種年輕的跨界藝術風格,在當時從地下藝術運動興起,創作者不固守傳統純藝術疆界,運用廣泛的媒介集合繪畫、商業插畫、影片、動畫、裝置藝術,甚至大膽涉足服飾精品、塗鴉、衝浪、玩具公仔等多元單品,甩開傳統學院高眉的矜持與侷限,探索各種可能性。

    25.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等現代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它建立在數字技術的核心基礎上,亦稱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影象CG(computer graph)。新媒體藝術的範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26.反概念主義

    反概念主義藝術,是一種對概念藝術的反思,強調以人物或實際描繪物品為主的藝術創作,是新現代主義藝術的一支。反概念主義藝術,其重點在於重新檢視“概念藝術”,從而找出今日藝術發展的路向。

    21世紀

    1. 關係藝術

    關係藝術是美術實踐上所呈現的一種模式或者趨勢,最早發現並提出者為法國藝術評論家尼可拉·布西歐。布希歐認為關係美學並非獨立的私人空間,而在理論或者實踐上從整體人類關係和社會背景發展的藝術實踐模式。這時藝術家應當被視為呈現關係美學的“催化劑”,而非整個藝術概念的中心。

  • 2 # 7654不是數字

    文藝復興美術 產生於14~16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旨在反抗宗教神權,提倡“人文主義”的文化運動。

      古典主義美術 產生於16~18世紀,強調以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為典範,主張理性重點原則,追求理想化的美。具有構圖穩定和諧、造型嚴謹明確、色彩純淨明麗的特點。

      西方現實主義美術 產生於17~18世紀,一般具有樸素寫實、嚴峻深沉、多使用明暗對比法等特點,追求真實生動和內在感情的表現。

      本文新古典主義美術 興起於18~19世紀,形式上以古代的理想美為典範,內容上富有時代精神和革命熱情,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現實題材。

      西方浪漫主義美術 興起於19世紀前期,在美術作品中具體表現為:取材比較自由,注重色彩和畫家情感的抒發,強調發揮藝術家的創造精神。

      西方印象主義美術 19世紀中後期興起於法國的美術流派。提倡戶外寫生,追求外光的色彩變化,強調錶現直觀感受。

      西方新印象主義美術 繼印象主義之後,法國又出現了新印象主義畫派,主張以光學的分析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以補色原理的色點並置達到色彩的真實呈現,其手法多用點彩的方式。

      西方後印象主義美術 興起於19世紀末,反對片面地追求外光與色彩,強調抒發自我感受,表達主觀精神,注重對繪畫語言的提煉與解讀,強烈的主觀化和個性化是其創作的特色。

      本文表現主義美術 注重主觀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揭示,不拘泥於視覺特徵的真實。

      西方野獸主義美術 1905年產生於法國鬆散的美術社團。野獸主義畫派吸收了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創造一種有別於西方古典繪畫的疏、簡的意境,有明顯的寫意傾向,同時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

      西方立體主義美術 1908年產生於法國,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著力表現有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

      西方現實主義美術 深受弗洛伊德意識理論的影響,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意境。

      西方抽象主義美術 抽象藝術包含兩種型別。一類是從自然物象出發加以簡約或抽取其富有表現特徵的因素,形成簡單的、極其概括的形象。另一類是不以自然物象為基礎的幾何構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確診將近100萬人,華裔處境尷尬再掀“回國熱”,我們應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