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諶人

    這是英華人功利主義的選擇。

    當納粹德國威脅到了英國的生死存亡時,英華人民明白,必須要打仗了。

    對德國綏靖、費力不討好的首相張伯倫下課。強硬好戰的丘吉爾上臺。丘吉爾果真不負眾望,領導英國打贏了二戰。

    仗打完了,英華人民盼望休養生息,而丘吉爾還處於戰爭的亢奮中,他提出的競選綱領重點在外交、戰備國防、甚至還要準備繼續打仗。英華人民不幹了!經歷了五年戰爭折磨,英華人民已厭倦這些,該換掉“鬥士”丘吉爾了。

    艾德禮競選主張著力改善民生,提高英華人民生活質量。英華人民選中了他!

    丘吉爾下臺後,曾引用一句古話自嘲又自慰;“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

    是的,英華人嚴謹冷峻,他們不會盲目崇拜誰,也不會送感恩選票。他們只會從自身利益考慮出發而挑選首相。

    還有種說法,英華人相當清醒,繼續選擇丘吉爾當家,可能導制丘吉爾權力和聲望登峰造極,走向大獨裁。這是英國民主制度所不允許的。

  • 2 # 鷹眼看事

    戰爭結束後是經濟建設,丘吉爾贏了戰爭,使命結束。要選一位擅長經濟的首相,就是這個道理。選民說了算。

    同樣原因,老布什贏了海灣戰爭,卻輸了大選,讓位給了克林頓。共和黨的小布什贏了伊拉克戰爭,但共和黨的麥凱恩也輸給了民主黨奧巴馬。

    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政治家,就選什麼樣的政治家。

  • 3 # 唯愛者夏

    如果你仔細想想,丘吉爾可謂是英國罪人。二戰中,英國用不切實際的力量做了不切實際的事情,最後什麼也沒有撈到。

    1939年波蘭戰役打響,英法被迫參戰,這讓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好戰派丘吉爾興奮不已,他從中看到舊的政府必然垮臺。等到他上臺後才發現,前任綏靖策略並不是膽小怯戰,而是真的條件不允許英國再打一場戰爭。事實證明,他的盟友,最能倚重的法國沒有抵擋更長的時間,還差點把三十萬英國遠征軍賠了進入。但好戰的丘吉爾喊出去的話不能收回了,只好繼續打。而實際上英國在戰爭中是打仗的料嗎?根本不是。在亞洲,被日本人追著打毫無戰鬥力,在非洲,在美華人援助下僅僅是欺負一下義大利。可以說,丘吉爾是二戰嚷嚷最早最兇的人,卻是打仗最廢的人。他本人雖然海軍大臣出身,卻毫無軍事素養。一戰時期提出一個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計劃,結果被西亞病夫打的大敗。二戰又迷戀起所謂的歐洲柔軟的下腹部,結果證明也是一堆狗屁。

    不少人認為丘吉爾的堅持換來了戰後英國三巨頭的地位。事實上,沒有資本,你只是談判桌上吼得最兇也是最無奈的那個。妄圖藉助美國製衡蘇聯從而在歐洲主導和蘇聯對抗的英國根本沒那個本事。美華人直接上手雅爾塔會議佔據了一半的歐洲,英華人在一場幾乎沒有多大傷亡的二戰中,徹底淪為了配角。手底下那些心心念唸的殖民地也在戰後不可避免的紛紛獨立,這其中美華人沒少使壞。掏空家底的大英帝國,最終徹底垮了。

    英華人最聰明做法是什麼呢?當然是接受希特勒的媾和。希特勒是要維繫法西斯統治,理念是種族主義。換句話說,他是維繫就秩序的人,是認同殖民主義的。蘇聯是要人類解放的,是要徹底瓦解殖民統治的。如果和希特勒講和,英國基本可以保障主要的殖民地,而不會像戰後解放那樣殖民地在蘇聯的宣傳下紛紛獨立。蘇德未來的戰爭也會更加殘酷,希特勒會把更多兵力後入蘇德戰場,加劇兩敗俱傷。最終英國也可以撕毀與德國的和平條約,畢竟政治本來就是如此。

  • 4 # 李建秋的世界

    丘吉爾是自己找不自在的典型。

    二戰打完後,英國傷的不輕,英國和德國互相轟炸,城市幾乎成了廢墟,好不容易捱到戰爭打完,丘吉爾提出了什麼政策呢?丘吉爾在自己的政策演講中首先挑明瞭這麼幾點:

    英國和世界的

    大英帝國和英聯邦

    國防計劃

    四年計劃

    安排退伍軍人

    ……

    而作為丘吉爾的對手工黨提出了什麼計劃呢?

    充分就業。

    國家工業計劃

    農業和食物政策

    住房和建設

    教育娛樂

    國家健康政策和兒童政策

    ……

    來比較一下有什麼不一樣?

    丘吉爾還沉浸在過去“輝煌的大英帝國”的舊夢裡面,二戰期間,英國損失了40萬青壯年勞動力,國家財富的四分之一,甚至丘吉爾在下臺以後還搞鐵幕演說,對抗蘇聯。

    甚至在保守黨的年會上海要推行所謂的“三環外交”,所謂的英聯邦和英帝國是第一環,英語世界是第二環,歐洲是第三環,然而現實擊破了他的迷夢,他和他的大英帝國早已經不復往日之勇,英華人在半個世紀裡面連續打了三次大戰:布林戰爭,一戰和二戰,國家財富被揮霍一空,而丘吉爾還想催促英華人繼續發揮戰鬥精神,繼續搞世界霸權,且不說國力允許不允許,英華人民累了,人民想過一點好日子了,

    丘吉爾就被拋棄了。

  • 5 # 眾人的黃昏

    二戰之後,民生塗炭,百業凋零,人民對戰時的生活驟降還能忍受,對和平時還這樣就不能忍了,希望政府能大力施以援手,乾脆大包大攬更好。雖然這完全是一廂情願,但戰爭帶來的絕望已深入民眾之中。英國工黨趁勢提出福利社會主義的治國方針,贏得了民意。而丘吉爾是傳統自由資本主義的追隨者,反對這種福利社會主義的作法,失去了民心,保守黨大選失敗,硬漢下臺。

    福利社會主義源起於英國,又首先在英國遭到反擊,保守黨另一個強人撒切爾夫人重舉自由資本主義旗幟重振帝國雄風,又因反對加入歐盟下臺。如今保守黨梅姨又主持退歐,大英帝國的傳統如此頑強,意志如此堅毅,民主政治如此成熟,令人感慨。

  • 6 # 王春來342

    1,經歷二戰後,英華人普遍希望和平,而丘吉爾堅持和蘇聯對抗,雖然關於“冷戰”的演說是過幾年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但是當時丘吉爾就已經大肆鼓吹了。

    2,在關於建立福利制度上,他和保守黨同艾德里的工黨南轅北轍。工黨主張建立福利國家,而丘吉爾和保守黨不但拒絕建立社會福利制度,還在這點上詆譭工黨,將該黨和蘇共及納粹相提並論。這激起了眾怒。

    經歷大戰後,民眾普遍希望休養生息,改善生活,過幾天安穩日子,不希望一波才平一波又起,而丘吉爾沒有順應民意,受到民眾的拋棄也就不奇怪了。

  • 7 # 老俅迷123

    經歷了二戰的魔魘英國選民需要正常!!!工作,孩子有學上,有正常的生活……

    但是首相想的是政治!和蘇聯對抗!

    二戰後英國失去了大國地位,殖民紛紛獨立使英國贏了戰爭失去了經濟和地位!這老牌帝華人民不能接受的,

    首相應該當時讀讀漢書學學劉邦大戰之後國民們最想的是修養生息而不是上層階級關心的政治對抗!!!

  • 8 # 陳氏京福堂

    二戰只是一戰的繼續,英國是歐洲的攪屎棍,這是島國位置決定的,不允許身旁有一個統一的歐洲,分裂的歐洲對英國最有利,同理日本也一樣,但是日本比較悲催,身邊兩個大國:中國和俄國,海上還有個美國一個英國,所以日本只能北拒俄國東拒英美,同時削弱中國從中國奪取生存空間,這一地理位置跟德國很像,德國西拒英法,然後像東打敗俄國,從俄國奪取生存空間,這是宿命。所以拿破崙統一歐洲,英國聯絡普魯士也就是德國前身,俄國、奧匈帝國一起打法國,但是法國比較抗揍,打了10幾年,法國被打敗後又崛起了德國,所以才有了一戰,一戰不存在正義與非正義之說,就是帝國爭霸,但是德國覺得自己強大同時挑戰英法俄,最後德國戰敗,但是英國法國俄國也被嚴重削弱,二戰開始希特勒很聰明,先是奪回了一戰丟失的領土,由於很順利,希特勒加快了步伐,欺騙了英法,東線跟蘇聯簽署和平協議跟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結果英法惱羞成怒,本來英法希望滿足德國後讓德國去打蘇聯,希特勒轉身攻擊英法,90天就擊敗英法聯軍,基本統一了歐洲,英國退守本土,法國戰敗投降,這也引起了蘇聯的警惕,沒想到英法這麼快戰敗,本來想雙方會鬥個你死我活,希特勒還是主動給了英國機會,並沒有趕盡殺絕讓英國從敦刻爾克撤退英國本土,說德國戰略失誤沒消滅英法聯軍是不準確的,其實德國如果不讓英法撤退靠民間的小艇能撤退30幾萬軍隊?不用打就是光轟炸那些船就是海上的活靶子,希特勒讓英法撤退就是給英國一個談判的機會,希特勒的策略是先大陸後海洋,德國無力跟英國爭奪海洋霸權,談判條件是英國承認德國在大陸的霸權,德國承認英國的海上霸權,希特勒的副手赫斯獨自飛到英國其實是帶著希特勒的秘密使命,但是英國惱羞成怒面子上過不去,不願面對自己實力下降的現實,同時也應考慮到美國在背後的影響,不希望英國跟德國講和,這時候保守派和美國的代理人丘吉爾上臺,丘吉爾的母親是美華人,不同意講和,扣押了赫斯,同時德國海軍不行,也威脅不到英國本土,由於英國實力下降基本二戰時就是個打醬油的,同時希特勒看西線的現狀也就是這樣了,所以注意力轉移到了東線,為德國奪取生存空間,打敗俄國奪取烏克蘭,其實差點就成功了,如果成功那德國就是一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國,俄羅斯將被徹底趕出歐洲,義大利負責北非和地中海中東,切斷英國的本土跟殖民地的聯絡,這一情況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同時日本也看到了,日本希望從中國奪取生存空間,肢解蘇聯的亞洲部分,到那時俄國就不是什麼戰鬥民族了估計和現在的蒙古一樣變成一個人畜無害的國家,到時候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會師,美國將重新回到美洲大陸,日本的勢力到達夏威夷一帶跟美國對峙,澳洲、印度、東南亞都將是日本的範圍,中國回到南宋小朝廷的大小,這就是後果,這一點英國看到了,蘇聯看到了,美國日本義大利都看到了,但是老百姓不明白也看不到,所以英國才使命拖住德國,我打不過你噁心你,等到德國戰敗,英國作為勝利國還幻想奪回失去的榮光,但是一切都是以實力做後盾,蘇聯和美國在肢解英國上動機是一致的,就是趁你病要你命,而二戰英國殖民地的老百姓也看的清清楚楚英國在二戰的那個熊樣,就是英國擺兩個小炮艇就佔領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後面再加上蘇聯和美國的支援,所以英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比法國這個戰敗國還要慘,幾乎丟掉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在二戰期間英國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犧牲,吃不飽穿不暖,覺得受到了丘吉爾的欺騙,感到嚴重的侮辱,所以把氣殺到了丘吉爾的頭上,也不怪,最艱難時用太平洋上的幾十個小島換了美國幾十艘老邁軍艦,英國打的是如此艱難,看看二戰開始英法這哥倆還是主角,二戰後徹底的淪為打醬油的,英國無處發洩拿丘吉爾煞氣,認為英國為美蘇火中取栗,作為戰勝國丘吉爾丟掉了首相也在情理之中,但實力決定一切,二戰扯掉了英國的遮羞布,不是丘吉爾能夠解決的,如果英國德國講和只能延緩這一過程,英國衰落在所難免,同時二戰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是使廣大的亞非拉人民得到了解放,並走上世界舞臺。

  • 9 # 楊群凌

    大亂之後是大治,大戰之後要經濟,大驚之後喝杯茶,大難之後惜未來!戰爭,殘忍與血腥,令人不安,戰後,勝負已決,人心思安,人心思穩,人心思美!大凡文武雙全者甚少,一般能武者卻不能文?例如,剛剛仙逝的老布什總統,打跨了薩達姆,卻丟掉了連任。人心,決定未來!

  • 10 # 陽城導航

    這個世界上最冤的應該是邱吉爾,比竇娥還冤。想當年,希特勒狂炸英倫三島,泰山壓頂,是他邱吉爾一腔熱血,危難時刻顯身手,該出手時就出手,以一己之力挽民族危亡,氣壯山河,何等悲壯。那時人民如何擁護他,把他稱為【民族英雄】。

    好不容易熬到勝利,邱吉爾熬死了希特勒,英軍跨過英吉利海峽,勝利的旗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英華人民勝利了,邱吉爾以勝利者的身份踏上德國土地,與斯大林,杜魯門會商國際大事。

    誰能想到,英華人民大選,把戰爭期間表現平平的艾德禮推上了首相大位,把他這個大英帝國的再造之臣忘記了。你說邱吉爾能不感到冤嗎?他比竇娥還冤。當時在會場上,邱吉爾幾乎氣過去,在美蘇兩國首腦面前,他幾乎不能自持,眼淚花花地往下流。他不知道他是怎麼走出會場的。誰說男兒有淚不輕流?

    如果換在東方,人們可能會罵,殺害功臣,卸磨殺驢,那個國王可能都會成為千夫所指。可這在西方,在民主政治的大本營。邱吉爾被英華人民用民主選票換下去的,這理朝誰說去?連個撒氣的物件都沒有。你說邱吉爾冤不冤?

    為什麼英華人民會拋棄邱吉爾?其實朋友們己經說清了。邱吉爾是個戰爭販子。當時仗已經結束了,人民想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邱吉爾還想發動戰爭,對抗蘇聯,所以人民拋棄了他。

    從這方面看,邱吉爾一點都不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你世界是否真的抄襲了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