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描寫愛情的句子太多了,有幾句你看看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可以用來表達愛慕對方的句子]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雖一水之隔,卻遙遙相忘,表達兩情相悅目前卻不能兩廂廝守,表達一種相思,愛戀,與哀怨。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白居易寫的,意思是 對方來時的短暫與去時匆匆] 身無綵鳳雙飛燕,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朝李商隱]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朝白居易,比喻愛情的堅貞與專注]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唐朝盧照鄰詩〈長安古意〉]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宋代宴幾道寫的]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朝崔護寫的 表達對姑娘的相思與留戀] 我不知道你是想表達相戀中的相思呢,或形容愛情甜蜜之類的,以上幾條暫且參考下吧。 元稹.離思五首 其一.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繞街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其三. 紅羅箸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其四. 元稹《離思》賞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註釋 1取次:走進. 賞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豔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於豔詩。所謂“豔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遊雲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蓆,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古代詩評家,曾經說這首詩是作者為其曾經相愛的韋叢的悼亡詩,或臆斷為詩人“與鶯鶯在閨中狎暱之遊戲”(卞孝萱《元稹年譜》)的自我寫照。此等說法,皆缺乏史料根據。 作者在這首詩裡採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對曾經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後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並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寫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複雜心情,感情跳躍幅度特別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遊”,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尋覓。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作品優劣的標準。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值極高。 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徵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於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裡。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痴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 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另元稹《離思五首(其四)》賞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瞭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w
詩詞中描寫愛情的句子太多了,有幾句你看看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可以用來表達愛慕對方的句子]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雖一水之隔,卻遙遙相忘,表達兩情相悅目前卻不能兩廂廝守,表達一種相思,愛戀,與哀怨。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白居易寫的,意思是 對方來時的短暫與去時匆匆] 身無綵鳳雙飛燕,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朝李商隱]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朝白居易,比喻愛情的堅貞與專注]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唐朝盧照鄰詩〈長安古意〉]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宋代宴幾道寫的]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朝崔護寫的 表達對姑娘的相思與留戀] 我不知道你是想表達相戀中的相思呢,或形容愛情甜蜜之類的,以上幾條暫且參考下吧。 元稹.離思五首 其一.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繞街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其三. 紅羅箸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其四. 元稹《離思》賞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註釋 1取次:走進. 賞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豔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於豔詩。所謂“豔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裡“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遊雲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蓆,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簾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古代詩評家,曾經說這首詩是作者為其曾經相愛的韋叢的悼亡詩,或臆斷為詩人“與鶯鶯在閨中狎暱之遊戲”(卞孝萱《元稹年譜》)的自我寫照。此等說法,皆缺乏史料根據。 作者在這首詩裡採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對曾經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後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並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寫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複雜心情,感情跳躍幅度特別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遊”,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裡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尋覓。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作品優劣的標準。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值極高。 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徵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於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裡。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痴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 其五.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另元稹《離思五首(其四)》賞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瞭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