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搜尋財富創業人生

    國學與傳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文化的內涵要寬泛得多,整個傳統社會的文化都可以叫作傳統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稱作傳統社會。而文化應該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因此廣義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其精神學術層面,應該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國學則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我們在談學理問題的時候,不應把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混淆起來或者等同起來。近一個時期國學話題得到學術界乃至學術界以外人士的關注,似乎有一點“熱”。有的大學正式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小學生有國學班,網際網路上在辛苦地遴選“國學大師”,與國學有關的書籍銷路也不錯。這種情況實際上有一個背景,跟近20年來學人以及媒體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弘揚有直接關係,人們對傳統文化已經減少了陌生感,甚至有了一定的認同感。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之下,現在國學成了一個時興的話題。

    但我個人並不贊成“國學”太熱,在我看來,“國學”是一個領域的學問,它應該是學者長期致力培養研究的事情。人文領域任何一門學科如果太熱,對學問來講都不是好現象。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有過一次關於“國學熱”的討論,當時大家在使用“國學”一詞時,表現得比較審慎。現在講國學講得太泛,什麼都成為國學了。我更傾向多使用傳統文化的概念,傳統文化的概念比“國學”更親切普及,更容易被民眾以及外華人所接受。因為每個人都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都有被傳統所遮蔽的一面,都需要有對傳統的反思能力,都有一個對待傳統的態度問題。傳統和現代化的關係,應該是讓傳統成為現代化的必要資源,用現代性批評傳統,也用傳統批評現代性。在我們國家整個現代化的程序中,都離不開傳統文化,我們需要不斷地對它進行新的詮釋,使傳統成為現代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包括精神層面,也包括物化的層面。那些歷史文化的遺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範,我們需要增加保護意識。此外還有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現在因為有聯合國的倡導,各國都很重視,我們國家近年也給予極大的關注,獲得良好的成效。

    國學所包含的內涵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學術部分。當然就華人的教育而言,我認為國學應成為中小學課程設定的內容之一,這個問題比較大,需要有心人細緻探討。即使是在教育領域,也不應用“國學”來代替“傳統文化”。

  • 2 # 菩提佛學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華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 流傳的經典 浩如煙海。青少年學習國學經典的意義在於:

    一、傳承美德 傳統經典中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透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青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字串1“我是家裡的獨生子,以前在家吃飯很挑剔,自從讀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語句之後,我更加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飯時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撿起來吃掉。”由於大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禮貌等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後,變得更加謙讓、團結同學、尊重師長了。國學經典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範著他們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二、健全人格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薰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如今,外來文化、網路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 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著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從小就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四、鑄造精神傳統的課堂教育側重於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學生心 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古文觀止》 、《唐詩宋詞》 、《孫子兵法》這些經典 著作高度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包含了中華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讓孩子從這些經典 中汲取營養,用經典智慧的鑰匙開啟現代各學科知識。

  • 3 # 百邦的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己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華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華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人類的文明經歷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我們讀到的傳統文化都是經典。傳統文化歷經風霜的洗禮沒有消失殆盡,可見其魅力不是一般。

    國學經典做人為上。國學經典大部分是指導我們做人的。《論語子張》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有些人,犯了過失,就想法設法去掩飾,不承認。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做正直的人,誠實的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人犯了錯,大家都看得見;改正過錯,大家也都知道,而且勇於改錯的人,大家更敬佩他。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與人為善”這個詞,可是大家不一定知道這個詞來自哪裡?“與人為善”一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認真讀一讀這段話,我們就會知道舜從當農夫、陶工、漁夫,直到成為帝王,沒有哪一點長處不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吸取眾人的長處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也就是與別人一起行善。《朱子家訓》曰:“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對人施了恩惠,不要記在心上;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長記在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傳授給自己知識和技能,感謝同學、親友給自己的幫助,感謝熟悉的人甚至不熟悉的人曾經給自己的關照。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關愛和幫助。這就是經典交給我們的做人的道理。

    學會了做人,那就自然就會做事。《朱子家訓》中不少警句格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說的是一碗粥一碗飯,應當想到它們是來之不易的;衣服上的半根絲、半條線,一定要想到它們的得來是很辛苦的。因此應倍加珍惜,不能浪費。“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說的是凡事事先做好準備,不要到渴了才想起來掘井。”“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說的是平常做人修身一定要淳樸,教育子孫一定要用好的方法。這些話,我們今天讀起來仍然受益匪淺。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誦讀經典,與先賢對話,能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開啟我們的處世智慧,培育我們的文采風流,“天行健,君子一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今天我們總離不開我們站立的祖國大地,我們要把祖國的傳統文化放到整個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中汲取精華,剔除糟粕,為我們今天的創造活動服務,為我們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服務。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燦爛遺產也是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讀國學經典,能提升我們的境界,純淨我們的心靈,鍛造我們高尚的人格,必使人們獲得無限的智慧!

  • 4 # 易居yj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締造了古老璀璨的傳統文化。但凡華夏兒女必被傳統所浸染,

    國學是命脈與精髓,所以中華人人需弘揚。

  • 5 # 夢中的自己

    “我們作為中華兒女,作為華人,必須要有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所在。在使用方法,科學方法,論證方法方面,我們會不斷地去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的知識。但是,在傳統的修身、立德、勵志這一塊方面,包括我們的家國情懷。

    國學泛指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的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立太平。”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秦朝、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佛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具體來說,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史學、醫學、數學、倫理學、宗教學、禮俗學、考據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以及書畫、音樂、戲劇、星象、建築、數術等(《四庫全書》包含了國學的主要內容,共分經、史、子、集四部)。國學以先秦諸子和儒家哲學為主流,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雜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和社會,如何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觀念。這種觀念和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華人社會,也影響著當今世界。

      國學的當代價值,是深遠無量的。學習推廣國學,有利於喚起華人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有利於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和精神面貌,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發展和興盛。

    國學是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的。最初的國學是誕生於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戰國的華夏文明圈的傳統文化和各種學術思想。譬如,一直延續到孔子時代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山、醫、卜、命、相等五術(“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養性、鍛鍊身體的秘術;“醫”包括三部分:“方劑”、“針灸”、“靈療”;“相”的部分包括兩種:“人相”、“地相”;“命”是以時空關係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占星術”、“干支術”;“卜”術最為淵源流長,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歷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大多精通此術,漢朝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等),以及在春秋戰國發展起來的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學,等等。到了漢朝,佛教經典和學說傳入中國之後,其許多思想與中國道家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以及本土的地域文化思想相融合,成為中國化或本土化的宗教思想,所以,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久,就成為中華文化和學術的一部分,就成為今天國學的一個固有內容。

  • 6 # 亞索是一種信仰

    “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從日本輸入中國的。

    日本在江戶時期出現過國學派、後又出現了國粹派,以日本學問區別於中國和西方學問,以證明大和文化之獨特偉大,帶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

    19世紀末,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國學”概念,後輸入中國,20世紀初得到了鄧實、胡適等人的提倡。

    大抵來說,“國學”當時被理解為“華人固有的學問”,與它含義相當的概念還有“國粹”、“國故”等。當時引進這個概念也是為了和西方學問相區別,所以是被“逼出來”的。

    “國學”一詞邊緣界定的

    混亂與模糊

    大家知道古人從不稱自己的學問為國學,而直稱其為儒學、道學、理學、心學、佛學、玄學、子學等。它們適用於全天下,豈能限定於一國?

    “國學”作為一國固有之學問,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實在是各說各話,無法統一,大體來說分三種:

    一、典型的理解:以儒學為中心的學問。

    比如馬一浮先生將國學理解為六藝之學及其延伸;章太炎先生在《國學講演錄》中從小學、經學、子學、史學、文學等五方面來概括國學;現代學者如方克立將國學理解為四部及其相關之學,更全面些。

    二、把國學理解為以儒、道、釋為主體,兼及諸子百家的學問。

    更寬泛些,指中國古代從先秦至明清的主要學術思想流派,包括經學、子學、玄學、佛學、理學、漢學等,以錢穆為典型。

    張岱年先生則理解為包括哲學、經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在內的“中國傳統學術”,這是現代學科式理解。

    三、民間最寬泛的理解,則把國學當作“中華傳統文化”的同義詞。

    諸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氣功太極、茶道飲食、戲曲舞蹈、中醫科技等等,凡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統統叫做國學,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籮筐了。

    總之,如今人們在使用“國學”這一概念時,採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態度。

    精神按摩與消費文化

    國學目前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多種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大體來說有如下幾種:

    一是生活方式。

    二是權謀法術。

    許多企業家、管理人員對國學基本上一竅不通,但熱衷於國學的所謂權謀之道,他們聽說歷史上的鬼谷子、孫子、李世民等人如何出奇招、高招、怪招,創造了神奇的功效,紛紛欲效仿之。

    其實國學中確實有極其深刻的管理智慧,只可惜很多人沒耐心去學,總想“一抓就靈”。

    三是消災免禍。

    人在有了錢之後,最害怕的當然是天災人禍;而在遭遇困頓之後,最希望的當然是交上好運。於是很多人在國學中尋找法寶,希望得到庇佑、交上好運,於是風水八卦風靡一時,神道鬼道大行其道。

    四是附庸風雅。

    有的人並不是真的熱愛國學或懂得國學,但是覺得家裡放幾部國學經典,身上穿一身漢服唐裝,臉上養幾撮黑長鬍須,嘴裡吐幾句“之乎者也”,就算有文化、有品味了。

    在一個崇尚消費的時代,國學也是人們消費的物件;在一個人心浮躁的年代,國學也被浮躁地利用了。

    五是做人處世。

    不少人覺得古人在做人處世方面積累了深刻的智慧,在《四書》《周易》《老子》《莊子》《壇經》以及象《菜根譚》《呻吟語》《曾國藩家書》等一類作品中,確實可以讀到古人做人的智慧結晶。

    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透過學國學而更加孝親、敬長、懂事、明理。

    六是民族認同。

    隨著國力的增強,華人的自信心大增,他們的民族自尊心開始以另一種方式發酵。那就是要追求與西方人不同,要在中國文化優越感中尋找滿足。您想想,要證明中國不比西方差,國學當然是最有用的工具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學研究也容易被民族主義所綁架。

    七是文化素養。

    從古至今,文史知識、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氣功太極、飲食中醫等廣義的國學內容一直是華人文化素養的一部分,從來也沒有中斷過,即使是“文革時期”也是如此。把國學當作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一部分,是無可厚非的,也有著強大的現實基礎。

    八是精神信仰。

    這本來是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可惜真正能從國學建立自身信仰的人非常少。

    國學,特別是其中的儒、道、釋,本來都是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的。不過其安頓人靈魂的條件也非常嚴格,需要接受嚴格的修行,需要有大德高賢的指點,需要有極大的人格毅力。

    現在這方面的國學傳統非常薄弱,所以也容易被江湖騙子、假和尚、偽道士鑽空子。

    由上可知,看一個人是不是熱愛國學,不要看喊什麼,要看他行的是哪方面的國學,這樣才可判斷是真假優劣。

    民國與當下的對照

    談消費時代裡的信仰缺失

    民國時期的國學熱,如果跟今天比起來的話,算不上是“熱”了。

    那時社會相對自主,不可能全民跟風學國學;再說那時是小政府、大社會,官方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力挺國學。國學熱即使有的話,主要限於“一小撮”,影響力非常有限,基本上超不出知識圈子。

    至於在社會上,那時中國傳統文化還非常強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本來就已經非常“國學”了,跟知識分子倡導的國學也沒多大關係。

    更重要的是,那時的國學熱(如果有的話),是由一批真正的國學大師提倡的。這些人從小家學淵源深厚,個人信仰堅定,面對歐風美雨,他們一方面以筆墨來捍衛國學的價值信念,另一方面更以自身的人格示範證明國學的永恆價值。

    相比之下,我們今天是在國學傳統幾乎中斷、國學大師幾乎滅絕的情況下提倡國學的。

    一方面,找不到或極難找到當初那樣傑出的大師來引領風氣,指導學習,自然容易被偽國學、假國學所矇蔽;

    另一方面,在傳統中斷數十年後,人們對國學的理解也較膚淺。

    這些客觀上都使得國學熱在今天容易出現不健康的現象,引導難度也比較大。

    在一個浮躁、功利的時代,國學如果能建立自身健康的傳統,誠然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重要作用。

    但是,就一個民族來說,人心的浮躁、物慾的橫流,有深刻的社會現實因素,其中最深刻的問題包括行業價值沒有確立、社會自組織系統沒有形成、意識形態千變萬化、國家未來無法確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系列深刻的社會現實原因。

    指望靠多念幾本國學書、多恢復幾個古儀、多搞一些國學教育,就能把這些問題解決,是很不切實際的。

    “國學熱”現象折射的文化困境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江湖術士開辦的國學會所、國學班;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中,有諸如讀經班、“全校齊讀弟子規”、入校時舉行入泮禮、拜孔子等一系列與國學有關的行為。

    對於這些現象,我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

    一方面,要肯定其價值。

    比如讓孩子們讀讀百家姓、千家詩、《論語》等經典,沒有什麼不好,我也讓自己的孩子讀;讓中學生、大學生多讀一些國學經典,我認為是有價值的,畢竟那些經典之所以不朽,正因為其中有永恆的價值。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這些經典往往是一個民族在文化困境中度過難關的最寶貴資源。同時,恢復一些傳統的禮儀行為,讓人們體會古人如何把人與人的相互尊重體現在禮儀中,如何做得好,是有價值的。

    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其中的盲區。

    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古人的精神、缺乏古人的境界,盲目地追求形式,崇尚風雅,是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國學人才的。結果讀經變成了和尚唸經,培訓變成了掙錢機器。

    一味追求外在效應,迎合大眾趣味,只能把國學教育低俗化。這不是在復興國學,而是傷害國學。

    從民間狂歡到官方意識形態的主張

    “國學”的未來何去何從?

    國學回歸課堂當然是好事,包括設立國學專業,我本人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於中國來說,重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步。

    大家只要研究一下猶太這個民族就知道,這個民族數千年是多麼地注重自身的歷史和文化,並且正是靠著對自身歷史和文化堅韌不拔的信念,猶太人才一次次起死回生,重建輝煌。

    像我們過去那樣,把自身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全盤否定、必欲除之而後快,乃是斷子絕孫的做法。

    但是在提倡國學的同時,也千萬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荒唐地認為凡是國學思想都不能拋棄,凡是中國文化都不能批評。

    甚至有的人認為國學是萬能的靈丹妙藥,無往而不勝;或認為中國古代的政體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中國古代的智慧是全世界最高明的。

    如此下去,將樹立起一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情緒,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我認為,在提倡國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全球視野,對外來文化持高度開放、全面學習的態度,千萬不能再犯清末士大夫的錯誤。

    我時常想,國學的研究者和提倡者們,最好要能夠跳出國學看國學、跳出中國看中國,才能真正擺脫“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窘境。看不到其他文化的精華、體驗不到西方文明的價值,必然容易自我陶醉、自以為是。

    另一方面,對國學的內容要有分辨,不能片面提倡、盲目接受,一定要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去看國學。如果設立國學專業,最好不要一窩蜂地做,現在最稀缺的是好的、高素質的國學人才,而國學人才的培養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嚴格說來,國學教育的開展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幾十年、幾代人的事業。

  • 7 # 巴爾魯克種羊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和自然交往所積澱下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總和。文化之於一個民族、國家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有了文明的傳承,才有了源遠流長的幾千年歷史。中國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那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思想直到現在依舊飽含生命力,賦有啟發性。

    當然,由於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不完全是精華,也存在一些糟粕,這是我們應該擯棄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則是對我們乃至以後都十分有意義的。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文化巨人輩出,思想宏偉,對後人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也各有發展的道路。孔子等大家的思想不是直到現在還在被人們研究麼?

    在人類歷史中,文化以及文明正是透過教育這種方式延續下去的。現在社會網路如此發達,網際網路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傳統的工具,而不是進入快餐學習階段。傳統文化的魅力一直都在,只有我們深入其中才能領會和發現。這不但需要我們個人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提高,更需要國家的大力提倡和宣傳。祖先為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文化瑰寶,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加以傳承的精神財富。

  • 8 # 菁佳堂

    國家在政策和輿論方面也非常重視,從幼兒教育到青少年思想方面的引導,甚至高等教育學科的設定,可謂是全方位的,國學是我們文化的根,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魂,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繼承和發揚!

  • 9 # 冰峰icepeak

    當缺什麼,什麼就有“市場”了。國學傳統文化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逐步被侵蝕,於是掀起了國學文化拯救風潮。

  • 10 # 蘆山竹老土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過有記錄的五千年的傳承,讓我們知道了歷史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各種獨特的文化體系,經過長時間實踐後的優勝劣汰,易學這朶國學之花,在我們今天生活中,仍牢牢地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由它體現出了傳統國學的價值。保住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態勢。國學傳統文化,它所包涵的內容,不是一個人的視角能完整地觀測到的,但是它的功効,人人都會感受得到。在它身上的是是非非,由於各個層面的人們的不同感受,對它的認同己有認知,把它作為治國,治世,治家,治自己的最好,最適用工具,因為使用它利多,害少成就了它的優勢。當人們生活在物的需求充分後,精神需求就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標。滿足了物資,精神的追求,是最大的滿足和偕的最基礎條件。所以,國學傳統文化就越來越受大眾歡迎啦。有學就是有品,有道就能導德。只要是好的事情。會受到大家青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家叫我做他我藍顏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