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星的柔光
-
2 # 寧靜致遠dd
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滿族是馬上民族,對騎兵有偏愛。
2、在清兵入關時,當時的滿族文化還很落後,對火器的威力認識不足。
3、火器的威力與當時社會的製造業水平有關,當時中國製造業水平較低,火器威力有限。清兵憑騎兵就能入關就是證明!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清朝末期,清軍的火器很普及,幾乎沒有幾個人會用弓箭了。
清朝後期戰爭中總是吃虧恰恰是因為對火器的過度依賴。清軍褪化最嚴重的根本不是火器,而是弓馬騎射的肉搏戰能力。
很多人認為清朝不重視火器的發展,手持刀槍劍戟,騎馬射箭去對抗西洋人的火器,一敗塗地,導致戰敗。
甚至還有人認為清朝是害怕火器技術發展使滿人的騎射優勢受到威脅,有意抑制火器的發展,使中國的火器技術逐步落後於西方,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這是以訛傳訛的說法。當然,也可能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
但這確實不是事實。
現在就是這種風氣,如果不從各方面貶低清朝,就肯定被罵為是滿遺。哪怕是毫無根據的胡編亂造,也要政治上保持正確,顯得自己很大漢族主義。
這種盲目的狂妄自大倒是很符合晚清精神的。
實際上,清朝對火器是相當痴迷的。弓馬騎射,刀劍肉搏才是滿族人荒廢最快的專案。
清軍在鴉片戰爭時期是世界上火器作戰思想最嚴重的國家,幾乎喪失了肉搏戰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對射。
如果鴉片戰爭時,清軍是以刀馬騎射為主,英華人早就完蛋了。
早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後金就對火器發展使用有著令人吃驚的濃厚興趣,遠遠超過了明朝。
那還是個肉搏時代,後金軍的肉搏戰能力幾乎是天下無敵。但他們仍然瘋狂地熱愛火器。
明朝在正德年間就很瞭解了西洋火銃的厲害,但引進、仿製和使用火器的興趣並不高,無論佛郎機還是紅夷大炮,引進過程都很漫長。
萬曆35年,明朝有大臣提議引進紅夷大炮,卻遭到眾多的反對,提議無果。後金大軍大舉入關劫掠,又在薩爾滸大戰取勝,明朝仍不願意購買紅夷大炮。
天啟三年,明朝才同意買紅夷大炮。葡萄牙人把紅夷大炮拉到北京演示,大明朝廷發生爭議,“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紅夷大炮被拉回廣州,扔進庫房裡。
天啟5年,關外戰況危急,明朝才把紅夷大炮送到了關外戰場。在天啟6年的寧遠大戰中發揮了大作用,從此明朝開始大量購買並仿製紅夷大炮。
明軍對火炮一直是不熟悉,掌握的兵將很少,發揮威力很有限。崇禎4年,明軍中唯一一支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能比較正確使用紅夷大炮的軍隊在孔有德的率領下發生了叛亂,跑到清軍那邊去了。
從1607年提出購買,1624年開始購買,1623年買到,1626年首次使用,整整20年的時間,明朝才接受了紅夷大炮。
清軍對火炮的反應比較快。天命5年,清軍攻打瀋陽時還沒有火器,同年攻打遼陽時就使用了繳獲的明軍大炮。天命7年,清軍開始自制火炮。
遼陽之戰以後,明軍就喪失了火炮的優勢,明軍能造的所有型別火器,清軍就已經全部可以掌握和自制了。
天命11年,清軍首次遭遇到明軍紅夷大炮的打擊。
天聰元年,皇太極再打寧遠,又被擊敗,明軍的紅夷大炮又發揮了巨大作用。
天聰4年,清朝從退潮的海灘上發現一門紅夷大炮。皇太極大喜,張榜懸賞仿製。漢軍旗王天相把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製造,透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製出了第一門鋼炮,效能十分優越,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
清軍開始大量製造“天佑助威大將軍”,當年就製作了4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炮架高低角可調,轉向方便,還配有瞄準裝置。
皇太極設立重軍,將擅長操炮的漢軍士兵集中訓練,編成了烏真超哈,形成了專業的炮兵部隊。
當年8月,“天佑助威大將軍”上了戰場,一舉奪取了有紅夷大炮的明軍駐守的大陵河。
清軍對火器的掌握和改良神速,1630年意外獲得1門紅夷大炮,1631年生產出了改進型鋼鑄“天佑助威大將軍”,1643年生產出了複合炮身的“神威大將軍”。
清軍入關後,擁有當時最強大的“神威大將軍”炮,結合無敵的肉搏戰能力,勢不可擋。
順治時期,剿李自成,滅南明,火炮技術繼續發展,軍中火炮裝備數量有增無減。
康熙初期,天下太平,火炮製造速度放緩。三藩叛亂,戰事又起,火炮生產數量再度大增。康熙平三藩,平噶爾丹,並西藏,並青海需要輕炮,而驅逐沙俄,滅鄭氏則是需要重炮,因此,火炮的種類迅速增多。製出了“武成永固大將軍”重炮,輕炮則五花八門,種類繁多。
康熙以後,戰事漸少,重型炮的需求減少,輕炮的研發和生產興盛起來。
康熙後期相對穩定,清軍久無戰事,訓練荒廢,貪圖享樂,士兵不願訓練比較辛苦的弓馬騎射,刀槍肉搏,都希望裝備訓練簡單輕鬆的火銃,從這時起,火器的裝備率越來越高,而弓馬騎射則逐步荒廢,過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戰時代,大量的鳥槍與輕炮取代了弓箭和長矛。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看到當時的八旗軍越來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效能卻並未達到不需要肉搏戰的地步,專門下旨指示八旗軍“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重新強調騎射作戰的重要性。
但雍正皇帝的旨意並未得到遵守,除了駐京八旗與畿輔駐防八旗勉強保留了弓馬騎射訓練外,各地駐防八旗都成了鳥槍小炮隊。
乾隆時期,不但八旗軍,就是綠營軍也開始全面火器化。
嘉慶時期,清軍基本上喪失了肉搏戰能力。
重炮也很少製造,需求又小,清軍隊就直接在澳門或廣州購買西洋重炮。
清朝中後期重炮的製造逐漸停頓,而輕炮製造卻發展迅猛。幾百斤的神威將軍炮,沖天炮,九節十成銅炮,鐵心銅炮,得勝銅炮,發熕鐵炮,子母炮,嚴威炮,奇炮,龍炮,行宮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綏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勝威遠炮,御製金龍炮,御製制勝將軍銅炮,御製威遠將軍炮,渾銅炮,劈山炮......等等紛紛問世,還出現了後膛多管銃炮的設計。子母炮,奇炮均是後膛炮,這些輕型火炮攜帶運輸都比較方便,訓練輕鬆,受到八旗軍與綠營軍歡迎。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清軍的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70%,幾乎就沒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幾乎沒有部隊進行過肉搏戰訓練,刀劍只能佩飾和裝門面,作戰基本全是靠銃炮。
那麼,重炮的缺少是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嗎?也不是。
當時,由於數代積累和外購,清軍中千斤以上重炮的數量相當龐大。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軍居然有5000多門火炮參戰,而且相當多的火炮與英軍相比,並不落後。
鴉片戰爭時,清軍重炮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以前鑄造的舊炮,包括早期製造的各種紅衣大炮以及後來粗製濫造的泥模炮。
②外購的重炮,這些都是海岸炮臺重炮,其中有些是巨炮。
④緊急研製生產出來的新火炮。
清軍早期製作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神威大將軍”“武成永固大將軍”,在射程與精度方面與英軍重炮幾乎相當,製造工藝也並不落後,英軍早期鏜床加工出來的火炮對清軍這些舊炮並沒多大優勢。
當時火炮的製作工藝,英軍領先的只用了鏜床加工內膛這一項,並且多用銅製炮,但當時機床與測量手段都還原始,並不能加工出標準化尺寸的火炮,所以也不可能有什麼超級效能。
道光二十一年,裕謙奏:“英逆所恃惟船與炮……至於數千斤之大炮,夷船雖能任載,而只可施於深水外洋,不能施於近岸之內洋。蓋內洋水淺,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為之攔護,若放此數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經擱淺,船底著實,立刻震裂。故在內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數百斤之炮,不過口門窄而後身寬,多受火藥,且施放靈熟,較官炮略遠,亦止及數里之內,實無遠及十餘里之事。”
清朝建造虎門炮臺,購買了200門重型夷炮用於部署炮臺。
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後所購重型夷炮,最大射程在4裡之內,有效射程2到3裡,發射68磅炮彈的巨炮最大射程是7裡左右,當時的西方火炮水平實際也不過如此。
那些所謂明朝時期仿冒的紅夷大炮射程有10裡則純屬胡吹亂扯。
1843年英參戰軍官賓漢出版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記載:“舊炮臺上架著12門大炮,其中4門乃是兩年以前從澳門當局買來的葡式的,可放68磅炮彈的黃銅炮。其餘的是中國式的,其中有大量的金屬成分,口徑很大。”
“我們看到有10門遊擊炮隊所用的大炮,這些都是安裝在手推車上。這種炮車頗似花園裡用的大推車,前面有貯藏炮彈的匣子,把手之間有一個抽屜,裡面裝著火藥和鏟火藥的小鏟子。我們除了看到各種口徑的鐵炮之外,還發現了一些全新的12磅彈銅炮,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邊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樣完全相同,惟一的區別就是中國字代替了王冠。”
開戰後,清朝還研製成功了熟鐵炮,是真正的鍛造鋼炮,“堅鋼光滑無比……炮愈輕,工愈精,力愈大。鐵經百鍊,永無鑄造之炸裂。施用靈活,尤勝巨炮之笨重。”
1841年,清朝又發明了鐵模炮,而這一技術歐洲要30年以後才掌握,製作鐵模炮的《鑄炮鐵模圖說》,1842年被印發沿海各省參用。
“至去冬以來,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
道光二十一年,江西巡撫錢寶琛奏:“奉兩廣總督飭令趕造土模三十具,現已遵式陸續先鑄成三千斤銅炮二十尊,一體打磨光滑,造齊炮架。會同營員將炮運至空闊處所,於相距裡許豎立兩層皮靶,連日演試。每炮一位,用火藥一百二十兩加鉛子一百八十兩,響聲俱屬洪亮,其子透過皮靶仍行三里有餘,堪以摧堅緻遠。”
僧格林沁奏:“赴海口炮臺,演放炮位……當選得長兩丈餘廢船一隻呈驗。奴才等隨令於海河距炮臺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裝載柴草,當將炮座對準船隻,逐加演試。其過火出炮均及靈捷,遠可抵船,甚或過之。”
《海國圖志》:“世俗傳聞之說,謂大炮響若霹靂,聲震三百里,彈子可擊三四十里,一遭轟擊,山崩地裂,屋宇被擊,坍塌平地,此皆未經演試之談。殊不知炮響大小一樣,極大者聲震五十里,大小炮皆發裡許……所以夷人交鋒,如在一里之內,不甚開炮。必在相距五六十丈及八十丈之內,彼始開炮,十可中七八也。若至一里之遠,彈子多墜,無力難準,雖可加高相補,究是無力。”
“用炮遠近疑釋”條中又云:“向聞大炮擊遠二三十里,姑之不信,意者或有十里,其彈子彎者不計,直者想有六七里可用。”
《海國圖志》:“凡中西大小炮位,自五百斤至五千斤止。每百斤用營制火藥四兩,而炮彈用薄棉先裹,外加紅布包縫周密……如夷炮四千斤,乃四千磅,實重三千斤,用藥七斤八兩。中有身短而口大者,則加用十分子二亦無妨。惟演放時聽聲用藥,臨演之際,預用紅布袋,每包二斤或三斤,可以寫明,用時送入炮腹逐包椿實,用引門錐,用力插看,以實為度。”
《英軍在華作戰記》對虎門炮戰中的朝廷軍隊火炮的描述:“我軍發現這些炮臺中的許多大炮都裝有瞄準器,瞄準器是筆直的金屬片,鑽著三個孔眼,用以射不同的距離。炮口裝藥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們的而造的。”
《英軍在華作戰記》描述:“他們的鐵鏈鎖彈特別優良,乃是一個空球,切成兩半,用藥18寸的鎖鏈盤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連緊,因此當半球栓緊在一起,以便裝進去時,就像一個炮彈一樣。”
道光二十二年,靖逆將軍弈山奏曰:“又將空心炮子,分作兩半,煉成熟鐵,中系鐵鏈,約長尺許,用時將鐵鏈收入空心,仍舊摺合,無異尋常炮子。一經轟擊出口,則兩半飛舞,形如蝴蝶,擊中夷船桅索,即行鉤掛焚燒,名為蝴蝶炮子。”
“查夷人所用大炮子多用空心,亦有空心者,今仿照制。造,庶幾模大質輕,可期攻堅緻遠。”
英軍打敗清軍,實際上並非依賴先進火器,恰恰是靠原始的肉搏戰。
當時的火器技術,根本無法阻止對方的肉搏衝擊,火槍準頭不好,發射速度不快,在敵人步兵衝到跟前時,實際上就打不死幾個人。當時歐洲的軍隊無不苦練肉搏戰,方陣步兵刺刀衝鋒才是最終的決勝手段。
清軍由於過份依賴火器,完全放棄了肉搏戰,在嘉慶後期就根本就沒進行過肉搏訓練,清軍的鳥槍上也並沒有配備刺刀。
當高大強壯的英國士兵端著洋槍刺刀,列陣衝來,清軍魂飛魄散,立即丟下大炮四散逃奔了。
發現清軍這個弱點,英軍就屢屢採取這種進攻方式。只要一發起白刃衝鋒,清朝士兵就崩潰了。
英軍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臺,實際上,基本都是靠白刃戰奪取的,定海也是英軍靠白刃突擊拿下來的,英軍只戰死2人,傷27人。
英軍所向披靡,截斷了清朝的大運河航道,迫使清朝求和談判。
清軍完全放棄肉搏,過度依賴火器,並未增強朝廷軍隊的戰鬥力,在世界軍隊大規模使用後膛裝填線膛連珠槍之前,清軍的戰鬥力實際上是更差了。
-
4 # 卓爾艾米
歷代清朝皇帝都信奉一個世代相傳的祖訓,“騎射乃滿洲之本”。這是為什麼呢?是妄自尊大還是井底之蛙?或是鼠目寸光?本期為你解答,一個錯誤國策釀成的一個百年屈辱史!
近些年,國外拍攝上映的一部口碑電影,《最終兵器 弓》真實還原、再現了這個復活的“滿洲軍團”。影片中,無論演員的選擇,角色的塑造,細節的刻畫,還是道具或是髮型、滿語等元素的加持,都極其逼真、到位,氛圍營造得真實,戰爭氣氛,扣人心絃,可圈可點!男主憑藉那張“前推泰山”的一張神弓,出人意外地對抗了以“騎射”見長的滿洲八旗勁旅!
影片編導透過劇情的步步推進式設定,懸念跌出,令人慾罷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八旗兵的各種騎射神功,箭雨紛飛,箭箭到位,每一支神箭的射出“→”,在你耳邊“嗖嗖”、“鐺鐺”無不讓人感受到八旗兵“騎馬射箭”的功力,讓人陡增身臨其境、渾身麻麻、“涼涼”之感!不能不感嘆,影片為真實還原滿洲兵的騎射可謂煞費苦心!
誠然,滿洲人靠“騎射”打造了一支八旗勁旅,鼎盛時期,這支軍隊人數達到15萬人。努爾哈赤在逐鹿中原的戰爭中,創造了騎射神話,並以此影響了他的後世子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正是擅長騎射的建州女真的致勝法寶。
薩爾滸戰役,努爾哈赤能夠打勝仗,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正是這樣一支擅長騎射的“虎狼之師”。“任爾多路來,我只一路去”,戰略得當,憑藉騎兵的靈活機動,集中優勢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騎兵的速度和利箭,突破楊鎬的火槍營,以快刀將明軍槍手砍倒,形成心理威懾,導致明軍全面潰敗。當時,明軍擁有先進的槍炮,但由於指揮、人員配置失當,未能對後金的騎兵形成有效的大規模的殺傷,當這股旋風忽然刮到眼前的時候,可想而知,明軍心理防線的崩潰帶來的是什麼樣的後果。
“多米諾效應”引發的“恐懼潮”只能是兵敗如山倒,競相踐踏,人仰馬翻,血流成河,一發不可收拾!
原來,當時火槍的效能需要人員訓練有素,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亦能泰然自若”,分批次擊發,形成彈幕牆,構成強有力的火力網,而一旦心理防線被攻破,戰鬥意志被打垮,戰鬥力就會被破壞,戰場頹勢就不可避免!後金在戰爭中嚐到了“騎射”的甜頭!後世子孫津津樂道,那個美呀!不說也罷!
在渾河戰役中,來自四川秦良玉的白稈兵,來自於浙江的戚家軍,一萬人面對後金十萬騎兵的輪番攻擊,雖力戰到底,大量殺傷敵軍,最後依然是全部壯烈殉國!後金在遠距離採取集團式箭陣,如雨點一般密集的箭矢,射殺了無數勇敢的大明將士,他們血染渾河,忠勇異常,氣壯山河。這場戰役,後金以多欺少,充分發揮了騎射效能,耀武揚威,再次讓他們嚐到了勝利者的滋味!明軍彈盡糧絕,寡不敵眾,雖敗猶榮!
這兩個例子,記錄了滿清歷史上曾經憑藉騎射創造的一系列輝煌!但是,這是有侷限性的!一方面,東北平原適合騎兵機動作戰,另一方面,面對固守城池的袁崇煥,努爾哈赤卻無計可施,最後還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打成重傷。但是,滿清歷代統治者賦予了“騎射帶來的榮光”過多的光環!卻不自知,騎射不是萬能的!僅僅依靠甚至於依賴於騎射,試圖以騎射開創基業,守住基業,卻是萬萬不能的!
面對鴉片戰爭,武裝到牙齒的英國等列強軍隊,現代化的武器效能已經今非昔比!高效率地殺傷,讓狂妄自大的清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八里橋之戰,英軍憑藉前膛燧發槍和先進的滑膛炮等輕重型武器,把還在使用鳥槍火銃的僧格林沁的數萬人、擅長騎射的蒙古鐵騎,打得只剩數人逃走,而英軍僅僅付出了陣亡數十人的代價!這足以說明,清朝墨守成規,落後捱打就是不變的真理!
仔細思考,究其原因,清朝歷代皇帝都極其輕視火器的發展。一個典型的例子,發明了機關槍的戴梓,這麼一個出類拔萃的優秀軍工人才,不但沒有被獎勵,卻被髮配充軍。
有人舉例說,有清軍就是配備了火槍,而且出現在了騎兵身上,如何解釋?那只是極少數、個別的輕騎兵配置了火槍,多數都沒有配置!他們揹著鳥槍和先進的火槍拼命,這算哪門子重視火器呢?!他們寧願把先進武器棄置高擱於倉庫中閒置不用,也不願意把祖宗的“規矩”給破壞了!有人說這是奴性,也有人說這是慣性思維下的愚昧和麻木!總的來說,源於森林文化的狩獵民族,對騎射有著特殊的感情!歷經300多年,依然堅守而不放棄。
而隨著時代的變化,世界格局改變,科技大發展,槍炮得到了飛速發展,保守的滿洲民族對槍炮的理解沒有體現出應有的與時俱進!正是“騎射乃滿洲之本”的“僵化、教條、落後”國策釀成了近代受盡屈辱、落後捱打的一個原因。
這樣的態度就必然付出代價!
有人說,這是清朝農業文明的必然結果。但我說,這分明是給滿清找遮羞布!講真,這其實是那個家族觀念落後,愚昧,不僅夜郎自大,而且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的必然結果!他們對世界科技的發展視而不見,把先進武器束之高閣,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
百年屈辱史正是這種對科技冷漠的回報!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國運不濟。。。。。。
槍炮發言了,我們該不該醒了呢?
-
5 # 北洋海軍炮手
這是反應京旗火器戰術的《大閱圖》,圖中清軍火器陣型“九進十連環”陣,說白了就是排隊槍斃,輪換射擊。在綿延兩公里的戰線上,清軍在中央佈置了5000多杆火槍和一百多門火炮,根據清軍每槍/炮備彈300多枚彈丸的慣例,敵人要承受幾十萬發彈丸密集的火力打擊,堪稱當時東亞火力最強的火器陣線。
而且,九進十連環陣還在陣中佈置了大量的長矛手和刀盾手負責保護火槍手,並在左右兩翼佈置了大量的騎兵用於追擊、包抄敵軍。實際上九進十連環陣不僅京旗操演,雍正、乾隆都多次要求各地綠營演練九進十連環陣。
實際上不僅僅是九進十連環陣,各地都根據本地的地理特點和作戰物件創制出適合本地的火器戰術。比如說廣西結合本地創制出《桂林陣法》,就獲得過朝廷的表彰。而且清軍還創制了馬上射擊法,這使得騎兵除了揹著弓箭以外還要再背一杆火槍,從乾隆年間郎世寧為蒙古勇士阿玉錫畫的《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可見一斑。圖畫反應的應該是阿玉錫衝鋒時候的場景,可見阿玉錫手持長矛,揹著弓箭和火槍,馬刀在哪放著圖上看不出來。而且據稱晚清湘軍名將塔齊布作戰也是揹著弓箭和火槍手持長矛作戰。雍正年間定的軍隊兵種編制是這樣的而實際上卻是這樣的,步兵幾乎是人手一杆火槍,但是考慮到清軍騎兵揹著火槍作戰,那麼可以確定的是清軍幾乎是全火器作戰。
而且清朝沒入關的時候就非常重視火器,努爾哈齊起兵後雖然沒有獨立的炮兵部隊,但是繳獲的火器卻被分發給精銳的擺牙喇兵使用。皇太極更是重視火器,在鑄造紅衣大炮成功後將炮兵部隊獨立了出來。
這些都是清代火器的圖片,尤其是武成永固大將軍炮至今依然有多門儲存,並作為博物館展品供遊客參觀。這是鴉片戰爭時期清軍裝備的西洋火炮,被英軍繳獲的,可以看出保養的挺好。
更何況根據洋人的記錄,清軍可以在火器對射的時候承受30%的傷亡而不崩潰,但是一進入肉搏戰,清軍卻無法取得優勢最終被洋人擊潰。其實也很好理解,相比於需要長時間艱苦練習騎射格鬥,火槍訓練更加方便快捷,更何況在鴉片戰爭以前,清軍在同各路敵軍肉搏以前往往是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然後才是步騎兵衝鋒。對於已經被火器轟塌心理防線的敵軍來說,已經士氣全無,肉搏戰清軍自然會輕鬆取勝。只不過進入19世紀40年代以後,中國遇上了等級更高的敵人,畢竟在火器沒有太多代差的情況下,洋人在訓練、後勤、士氣等方面更具有優勢,尤其是肉搏戰訓練,更是要強於清軍許多。
至於清朝皇帝們多次強調“騎射為滿洲之本”,實際上還是因為八旗子弟在入關後沾染漢族知識分子風氣,不再像以前那樣淳樸,甚至偏廢武藝,變得“文藝範”。比如說旗人有吃包飯這一傳統,吃包飯其實很簡單,就是用白菜葉包米飯,為的是紀念當初努爾哈齊帶領旗人艱苦創業的艱難時期,但是入關後吃包飯這個強調“不忘本”的活動被旗人玩出了很多花樣,除了米飯之外還加了很多食材,可見八旗子弟入關後成了什麼德行。
這對清室來說是個很危險的訊號,所以清朝皇室才多次強調不了因為火器而偏廢武藝,不要忘了當初先輩們是如何打下這片江山的,要求旗人不能忘本,返璞歸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忘初心”。不過這也是有效果的,乾隆年間打大小金川、準噶爾、大小和卓、廓爾喀都是八旗子弟出力最多,而爭緬甸的時候也是八旗子弟戰鬥力和作戰意志最強,根據緬甸的記錄,八旗子弟經常踩著戰友的屍體往城牆上爬,反倒是漢兵往往逡巡不前。
至於鴉片戰爭後清軍蹩腳的表現,實在是因為換了一個等級更高的對手的原因。
-
6 # 戈壁冥想
火器本就是漢人發明的,滿人怕漢人把他們打回石器時代一直限制火器發展。發展火器的都是李鴻章漢奸之流,還不受滿人待見。不發展火器,弓馬又跟不上時代。滿人最終成為一群酒囊飯袋的廢物。
-
7 # 劉中元字立虎
清未並非無火器,這些火器大多被改革派佔據,李鴻章及袁世凱,當八國聯軍入侵前,最大的北洋軍及海關屬軍火庫被三百多威海衛華勇營二狗子偷襲,事後去向不詳!而數年後孫文革命,各地軍閥擁槍炮無數!歷史跳躍性也大誇張了,長槍弓箭換火器大炮歷史書上一寫就完成了!所以我一直強調清未陰謀味太重!
-
8 # 托木爾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冷兵器時代秦朝時期的弓箭和步兵方陣,唐朝的唐刀,宋朝的槍,元朝的騎兵彎刀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發揮出了其兵器絕對威力,但是在元末明初中國古代火藥出現後逐漸在火炮方面的到了較大的發展,火炮殺傷力很大,但是在後來卻沒有在軍事武器上得到充分的發揮,尤其是清朝,最終被西方列強欺壓,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禁止前朝火器技術人員研究製造火炮,害怕造反。滿族建立清朝後,總有部分前朝人員對清朝不滿,比如紅花會,想反清復明,不斷的有人造反,所以清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禁止民間習武,鑄造武器,研發火器;
二是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割斷前朝的一切人、事、物避免民眾對前朝的思念,發生造反,在明朝末期,交戰連綿,大量的火器建造的技術人員流失,且技術都掌握在明朝漢人手裡,滿族統治中國後害怕前朝人員造反,不敢召集技術人員研發鑄造火器;
三是清朝閉關鎖國,自我感覺良好,不思進取,致使中國發明瞭火藥,卻在軍事火器方面沒有的到發展。
-
9 # 靈石蘊
領教過大明的火器威力之後,清朝對火器其實一直很重視
比如1633年,孔有德投降之後,皇太極率領諸貝勒出城十里迎接,到1636年大清立國,孔有德更被封為恭順王。為什麼這麼禮遇孔有德呢?還不就是孔有德擅長的火器戰法,以及帶來的紅夷大炮和諸多工匠麼。皇太極很明確知道大清對火器需求的迫切性!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1912溥儀退位,清朝兩百餘年曆史中,火器發展,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633年孔有德投降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在這一時期,火炮和鳥槍成為清兵制式兵種,戰陣廝殺,基本都是大炮先轟,火槍跟進,然後冷兵器衝殺
在康熙打葛爾丹時,繳獲了一些贊巴拉克火繩槍,此槍比清兵裝備的鳥槍射程更遠,但不如鳥槍輕便,據說能遠兩到三倍,當時仿了3000杆用於平定準噶爾,後期至乾隆年間,一共仿製了一萬多杆,裝備八旗
第二個階段,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袁世凱的小站練兵。這一時期,八旗綠營逐步退出戰爭舞臺,曾國藩搞團練,大量引進西方新式軍備,遂發槍成主戰兵器,也發掘出陣地戰模式,開始土木作業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當時最大的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1882年,生產前膛槍7500杆,後膛槍2500杆;1890年之後,淘汰前膛槍
第三個階段,1895年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到1912年溥儀退位。這一時期,武器方面弓箭刀矛等冷兵器全面淘汰,軍隊已經全面完成近代化改裝,和列強相差無幾。然後,大清亡了
前裝火繩槍,速度太慢,短兵相接,就是個燒火棍,保留一定的冷兵器,是必須的。但從畢懋康發明遂發槍,到鴉片戰爭,期間兩百年多,大清還在用火繩槍,真心說不過去。據說還有個戴梓,軍火專家,發明了機槍,讓康熙流放30餘年……
從史中武器裝備研發和列裝來說,大清確實在制約發展,防漢甚於防川,最終還是沒防住
-
10 # 大鬍子說史
這個說法是有待商榷的,明末時在寧遠大戰中無論是紅衣大炮,還是三眼神銃都給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發展火器幾乎成了清政府的一項國策。
而在康雍乾,清軍使用火槍的記錄比比皆是,隆嘉慶年間白蓮教變亂和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清軍並非還在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戰爭。
但是,中國戰敗了,這個原因並非是沒有使用火器的緣故。首先說應該說軍備廢弛,戰術落後,火器老舊,沒有及時更新換代才是重要的原因。
而且當時清軍計程車氣極其低落,戰鬥力十分羸弱,敢於硬碰硬的清軍實在是少之又少。
還有,英國其實也是一支試探性的攻擊,根本沒有想這麼快的擴大戰果。從廣州一路打也沒有佔到便宜,沒想到渤海是當時清軍的軟肋,登陸幾乎就是平地一般。
所以,後來清政府花費巨資建立北洋海軍,還有密集的威海衛炮臺的原因也正與此。
回覆列表
清朝以弓馬奪天下,一直視漢人為潛在威脅和最大的敵人。凡是武器方面的發明一概禁止,另外他們認為弓馬就是最強大的。封鎖東北禁止漢人去東北,目的是為自己逃跑打基礎,這樣的心態不落後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