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度視覺

    司馬遷在郎中任內,很可能曾經向張騫討教過地理問題,因此他在《大宛列傳》中指出:《禹本紀》(司馬遷寫《史記》所依據的古籍之)說黃河發源於崑崙山,並且說崑崙山高度兩千五百多里。可是,張騫出使西域,一直走到大月氏國,可說是已經走到黃河的源頭以外很遠很遠了,哪見到什麼黃河源頭的如此高度的崑崙山呢?這就是司馬遷的實證精神的表現:凡是書上講述的,都必須經過實地的考察,才能證實其真偽。張騫當年帶回的情報,可能由張騫口述,司馬遷筆錄,從而司馬遷在《史記》的《大宛列傳》中對西域各國作了最早的簡要的記述。司馬遷寫道:“大宛位於匈奴的西南方向,漢朝的正西邊,離漢朝大約一萬里的地方。那裡的風俗都是定居,耕田,種稻麥。有葡萄酒,出產良馬,馬出汗有血,原先是天馬的遺種。

    有城郭房屋住家,所屬的城邑大小有七十多城,百姓有數十萬。大宛的武器是弓、矛,人們騎馬射箭。大宛的北面是康居,西面是大月氏,西南即是大夏,東北即是鳥孫。按:《史記》中記載的大宛,位於今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之間的費爾幹納盆地,王都名叫貴山城,以產汗血馬聞名。唐朝高僧玄奘取經時到過此地,他稱該國為沛捍國。司馬遷寫道:“烏孫位於大宛東北方向約兩千裡的地方,是一個人民不定居的國家,從事遊牧,與匈奴的風俗相同,戰士有好幾萬,勇敢善戰。該國原來服侍匈奴,到強盛以後,就撤回其在匈奴的人質,不再朝拜匈奴了。按:《史記》中記載的烏孫,在今天的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王都名叫赤谷城,漢武帝曾兩次以宗室的女兒嫁給烏孫王。司馬遷寫道:“康居位於大宛西北約兩幹裡的地方,是一個人民不定居的國家,與月氏的風俗習慣大都相同。有戰士八九萬人。這個國家和大宛相鄰,弱小,南邊服侍月氏,東邊服侍匈奴氏。

    按:《史記》中記載的康居國,東鄰烏孫,西達奄蔡,南面與大月和大宛相鄰,弱小,接壤,東南臨近大宛,位置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王都名叫卑闐城。東漢時,粟戈、奄蔡等小國均臣服康居,南北朝時,康居成為白匈奴的屬國。康居人屬於戰國史書中的塞族,西洋史稱其為薩凱族。有一支康居人南遷印度,被稱作釋迦族,佛祖釋迦牟尼就出自這個部族。釋迦牟尼的意義為釋迦族的聖人。司馬遷寫道:“奄蔡位於康居西北方向約兩千裡,是個人民不定居的國家。其風俗習慣與康居大體相同,有戰士十多萬。其國瀕臨一片大水域,漫無邊際,那大概就是叫做北海(今裡海)。按:《史記》中記載的奄蔡國,東漢時稱阿蘭聊國,三國時稱阿蘭國。該國民眾約分佈在鹹海至裡海一帶,從事農耕和畜牧,其手工藝品具有很高水平。

    東漢時附屬康居國。後來其民眾有一部分西遷至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公元四世紀後半葉(約370年),因受歐洲匈奴人壓迫和驅趕,其民眾繼續西遷,和其他蠻族進入文明世界,即今義大利地區的羅馬帝國,並且在著名的羅馬統帥埃提烏斯的領導下,與其他民族一起在今天法國的卡塔隆平原上抗擊歐洲匈奴。司馬遷寫道:“大月氏位於大宛的西面二三千里,北面即是康居,是個人民不定居的國家,人民隨著牲畜轉移遷徙,與匈奴的風俗習慣相同。戰士有一二十萬。從前大月氏強盛,看不起匈奴。匈奴的冒頓單于即位後,打敗了月氏,到匈奴老上單于時,就殺了月氏王,把他的頭骨做了飲酒器皿。起初,月氏住在祁連、敦煌一帶,到被匈奴打敗後,就遠遠離開了那裡,經過大宛,往西打敗了大夏並且統治了他們……”。按: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歷史文獻還多次提到大月氏:大月氏的都城大約位於今阿富汗馬紮裡沙里夫以西之巴爾赫。該國後來成為虔信的佛教的國家。

    東漢明帝時,曾派郎中蔡愔等西行,從大月氏國請來高僧,並用一匹白馬馱了佛經和佛像,回到東漢首都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寺一白馬寺,該寺至今猶存。公元前184年,印度孔雀王朝覆滅了,北印度長期出現混亂局面。大月氏人乘機向南侵入印度,在印度西北建立貴霜王國。公元320年(東晉元帝大興三年),中印度的發多王朝興起,趕走了大月氏人。公元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經,中途經過大月氏國舊地,當時改名叫縛喝羅國,國內有不少佛教聖地。司馬遷寫道:“安息位於大月氏西邊大約幾幹裡。它的風俗習慣於定居,耕種田地,種水稻和麥子,產葡萄酒。它的國都的規模如同大宛一樣,所管轄的大小城鎮有好幾百個,土地方圓好幾千裡,為周邊最大的國家。

    有專門買賣物品的都市,人們為做買賣用車和船裝載貨物,有的運到旁國甚至幾幹裡遠的地方。他們以銀子作為貨幣,貨幣鑄造得像他們的國王的面貌。國王一死便更換貨幣,模仿新王面貌鑄造。他們在皮革上以橫行筆畫作為文字記載。安息的西邊是條支,北面有奄蔡、黎軒國”。按:《史記》中記載的安息,即西方人寫的世界史中的帕提亞( Parthia)。這是亞洲西部的古國。本來是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位於伊朗高原的東北部。後來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隸屬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公元前249年一前247年獨立,國王阿薩息斯一世( ArsacesⅠ)建立阿薩息斯王朝。公元前二世紀後半葉,也就是張騫赴西域地區時,安息的領土包括全部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成為西亞大國,最初建都尼薩,後來西遷至埃克巴坦那和忒息豐。公元前一世紀到二世紀,安息是羅馬帝國和中國貿易的必經之地,也就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

    公元97年(東漢和帝永元九年),漢朝的西域都護班超派遣外交官甘英出使羅馬帝國,走到安息西邊國境地中海之濱,害怕海路危險而折返。安息國勢強盛時,西面與羅馬帝國抗衡,並且曾人侵印度。司馬遷寫道:“條支國在安息西面數千裡的地方,靠臨西而(指地46|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毒的故事中海)。熱潮溼。耕田,種稻。出產大鳥,卵像能那麼大。百姓很多,往往有小君長,安息國征服統治著他們,作為外圍國。一條支華人於玩吞刀、吐火、居人等魔術。安息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居住按:《史記》中記載的條支國,在安息國的西邊,其中心部分瀕臨在那裡,但沒有看見過。”近人認為,條支國即西方人寫的世界史中的塞琉西王國,是馬其頓波斯灣,在今天的伊拉克國境內。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塞琉古一世( Seleukos I)於公元前312年建立的,最初領土很廣大,佔有西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東達伊朗高原的地區。城有兩個: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 Seleukia)和奧倫特河畔的安條克。公元前3世紀中葉,其境內的大夏和安息相繼獨立,塞琉西王國版圖縮小。但安提奧克三世在位時(前223年一前187年),再度擴張。

    公元前190年(西漢惠帝五年),塞琉西王國被羅馬帝國擊敗,此後國勢逐漸衰落,僅僅佔有敘利亞一帶。張騫出使西域時該國正處於這種衰落局面,所以司馬遷記述道:“臨西海”(瀕臨地中海),“安息役屬之”(已經淪為安息的屬國)。公元前64年(西漢宣帝元康二年),塞琉西王國被羅馬帝國滅掉以上是根據今人的研究對《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述的西域各國的簡要解釋。可見漢朝人對西域(中亞)和西亞的地理和人文情況已有相當的認識。

  • 2 # 時光隧道2019

    張騫,西漢時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生於公元前164年,卒於公元前114年。

    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家。他第一次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開闢了國與國進行平等互利,促進了中華民族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騫出使西域本來是為了聯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擊匈奴,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3 # 品古今論中西

    張騫出使西域對漢民族的發展有影響主要有:

    一、總得來說,就是促進和加強了中國與西域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中亞、西亞等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二、為開闢東起大漢京都長安西至當時羅馬帝國中心的,橫跨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建立中國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開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三、透過新開闢的絲綢之路,使得中國的鐵器、陶瓷和絲織品輸入西域各國,為漢王朝贏得了大量對外貿易商稅收入,對於大漢贏得對主要敵人北方匈奴的戰爭夯實了財政基礎。

    四、經由出使西域,建立和加強了與西域諸國的外交關係,為大漢戰勝當時的主要敵人匈奴創造了良好的外交環境。

    六、第一次開闢了中國主導的全球化新時代,為建立華夏族長期引領世界文明的華夷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

  • 4 # 大語文走四方

    首先,拓寬了漢民族的視野。

    漢族的發展相對封閉,因為受到地形的影響,與外族的交往少。出使西域讓華人大開眼界,沒想到居然還有金髮碧眼的人,還有褐色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完全不同。史記中稱“鑿空”。

    其次,引進了大量的外來物種,尤其是種植物。

    核桃,胡麻,葡萄,苜蓿,石榴等。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動物就是馬,之前華人養的馬個頭都較低,引進的汗血寶馬很適合打仗。引進的植物豐富了華人的餐桌。

    第三,加強了民族交流融合。

    沒想到胡人的女子這樣漂亮。說不定取一個回家。這樣民族之間就有了融合。

    第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張騫通西域以後,西域的人發現華人使用的絲綢非常的高貴,因此需求增加,而華人也需要西域的各種物產,這樣經濟就會發展起來。

  • 5 # 喬治大叔9527

    漢武帝時期,經過開國皇帝劉邦的輕徭薄賦和休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國庫日益充實,國家日益強盛。面對北方匈奴的不斷侵擾,漢武帝決定反擊匈奴。瞭解到西邊敦煌一帶有一國家叫大月氏,後被匈奴擊敗西遷到現在的伊犁一帶,而大月氏復仇之心日盛,漢武帝抱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態度,所以準備聯合大月氏一起夾擊匈奴,而漢使的選擇就尤為重要。

    這時我們的主人公,年輕有抱負的張騫挺身而出,接下重任。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人從隴西出發欲穿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聯合大月氏。不巧的是,張騫一行剛踏上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控制,當時河西走廊已被匈奴控制,難道任務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嗎。此後張騫被匈奴控制長達十年之久,期間張騫娶妻生子,但日日都沒忘自己的出使任務。一天趁著匈奴戒備放鬆之際,帶數隨從向西逃去,這一次未帶上自己的匈奴妻子,也許是時間倉促沒來得及,也許是妻子念及舊土不願離去,我們不得而知。出河西走廊後,張騫一行人踏雪山,過沙漠,好不容易到達大月氏的故地,卻得知大月氏已經繼續西遷,最終在大宛和大夏國的幫助下,輾轉找到了大月氏。但時過境遷,大月氏的復國心早已消失殆盡,只想偏安一隅。這樣,張騫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後無果,遂踏上東歸之路。一路上小心翼翼躲避匈奴,但不巧還是被匈奴抓獲,在匈奴又待了一年多後,這才東逃了出去。和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他帶上了自己的匈奴妻子。這樣,歷經13年的艱難困苦,漢武帝都可能已經忘記張騫這個人的時候,他站在了漢武帝面前。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任務,但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卻空前巨大。在此之前,玉門關之外的廣闊西域,我們並未觸及。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使漢民族同如今的新疆西藏一帶的聯絡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的交往也建立起來,走出了為後世稱讚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

  • 6 # 地球觀瀾

    漢代以前,幾乎每個中原人都不熟悉的神秘地方。 西漢初期,人們逐漸從東西方商人的描述中學到,中原人對西部地區的資訊仍然十分有限。

    張騫開闢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加強了西漢時代與西部地區的關係,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張騫在西域的兩次訪問,不僅開創了漢朝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絲綢之路”,而且成為了出使國外的第一個使者。

    同時,透過外交實踐促進國家間交流,為漢代中國的繁榮和子孫後代的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略考慮

    鑑於匈奴人的騷擾和絲綢之路上的搶劫事件不斷,加強對西部地區的控制。 公元前60年,漢朝建立了對西部地區的直接管轄權,西域都護府。

    絲綢之路是一條東西向交流的道路,其特徵是漢朝在西部地區建立了管轄,使西域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

    公元前119年,漢朝破了“匈奴的右臂”,再次將張騫派到西部地區,但是,烏孫(Ussun)的內戰沒有達到聯盟的目標。 這次,張騫沒有立即與烏孫國結成軍事同盟,但是他們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變得頻繁和親密。 張騫回國拜訪使者,與他一同到達長安,傳播了烏孫國所見的中原王朝的繁榮。 漢朝與烏孫國之間的農畜產品貿易蓬勃發展,最終建立了血緣關係。漢武帝皇帝派重兵進攻匈奴,消滅錨定河西走廊的匈奴,與河西建立了開闢了絲綢之路。

    物質交流 張騫進入西部地區後,中國與中亞和歐洲的商業關係迅速增長。透過這條穿越亞洲和歐洲的途徑,中國的絲、綢、綾、緞、絹和其他絲綢面料不斷出口到中亞和歐洲。中原在西部地區逐步種植10多種植物,包括核桃,葡萄,石榴,蠶豆和苜蓿。齊子,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開闢了“遠交近攻”第三條政治外交道路。

    因此,在西漢初期,漢朝就缺乏對匈奴人進行嚴格軍事打擊的能力。漢朝多次使用士兵對抗匈奴,漢斯和匈奴一直處於敵對和戰時狀態。 由於匈奴奴隸主的不信任,不遵守法律,入侵邊界,破壞和平,始終很難充分攻擊匈奴並消除威脅。

    現實意義

    1.這表明漢宣告了與匈奴人的戰爭,並在匈奴人以西建立了堅固的隔離牆,以獲得軍事地理優勢。

    2.中原沒有馬匹,對與匈奴人長期對抗不利。馬是在西部地區生產的,張進入西部地區使漢朝在匈奴的重要部位上與匈奴人競爭。

    3,中原與西部地區的交流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往來。

    4.開啟漢朝的領土,提升漢朝的國家權威。

    長遠意義

    1.自秦以以來,中國一直處在中原地區較為有限的地區。張進入西部地區後,中國首次走向世界,第一次使世界瞭解中國。加強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政治,物質,科技交流。隨後,中國波斯,印度,甚至古羅馬進行了互動。

    2.既然中國的領土不斷擴大,可以說張和漢武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西方人民不再被野蠻的匈奴人所擠壓,而是擁護先進的中原文化。從長遠來看,這是現在西部地區成為中國領土的文化和思想基礎。

  • 7 # 略木略子略

    張騫最大的歷史貢獻在於開拓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張騫(前164—前114),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城固)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

    漢武帝時期,張騫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當時漢匈交惡,漢朝準備抗擊匈奴。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瞭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大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漢武帝瞭解這些情況後,想聯合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

    公元前139年,張騫受命出使西域,他們一行從長安出發,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歷經艱辛。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100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就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嚴加管制。他們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這樣整整過了11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一直奔波了好多天,才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與漢朝建立聯絡。

    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張騫東歸後,漢武帝開始了廣求開闢聯絡西域途徑的活動。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便著重介紹了烏孫(其先居祁連、敦煌間,後西遷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到伊犁河畔後,與匈奴發生矛盾的情況,提出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共同抵抗匈奴,“斷匈奴右臂”的戰略。

    同時,張騫也提出應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為表彰張騫的功績,元朔六年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

    公元前123年,張騫和衛青攻打匈奴,衛青前後兩次進攻匈奴,漢武帝命令張騫跟隨衛青出擊匈奴,張騫利用他熟悉匈奴的特點和沙漠的行走經驗以及豐富的地理知識的又是,為漢朝軍隊做嚮導,知道行軍的路線和紮營佈陣的方案。後人寫道:張騫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役的勝利,爭戰勝利以後,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漢武帝先後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軍,率領大漢鐵騎馬踏匈奴,收取河西,封狼居胥山,以臨瀚海,威服西域36國。在以後幾十年的戰爭中,西越蔥嶺,攻滅康居,車師,大宛諸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300人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鉅萬”。到達烏孫後,正遇上烏孫內亂,張騫說烏孫王東返未成功,於是分遣副使持漢節到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屬今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等國訪問,擴大了政治影響,於公元前115年返回,烏孫派使者幾十人攜帶禮品隨同到長安致謝。

    其後,漢朝派使者還到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裡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進行訪問和貿易,不少國家的使臣也陸續來到長安。烏孫等國還與漢室通婚,建立親密的關係。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揭開了中國與西域各地區和國家聯絡的新的一頁,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碑,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此後,中西交通暢通,貿易大盛,往西域去的“使者相望於道”,其中還有不少是貧窮的人去西域經商的商隊。由於張騫在西域各國的影響,此後出使西域的使官都稱“博望侯”,來取信西域各國。

    同時,東來的商胡販客來中原經商、聯絡的也絡繹不絕。自此,天山南北成為中西交通的橋樑,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經濟聯絡日趨密切,天山南北第一次與內地聯為一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此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蠶豆、胡角、胡瓜、胡桃等植物和種植技術傳入中土;西域的良馬、駱駝、奇禽異獸以及名貴的毛織品,也都源源東來;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也相繼進入中原;佛教和佛教藝術也傳入中國,對中國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也不斷地傳入西域,如鑄鐵、鑿井(俗稱坎兒井)技術傳到西域,絲織品、漆器等精美手工業產品大量向西域行銷。這種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地區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漢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張騫出使西域的道路逐漸發展為閃耀史冊的“絲綢之路”,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 8 # 小詩仙蘇白

    我是@中國江山志,我來回答張騫出使西域對漢名族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為了清除匈奴的威脅。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線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影響,我們分別來看:

    1,“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絡起,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更是一次偉大的創舉,就是現在放眼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里程碑。

    2,其次這條絲綢之路又稱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促進東西文化經濟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原產於歐洲、西亞、美洲等地的一些農作物,亦開始傳入中國。從陸上絲綢之路引進的農作物有20多種,最先傳入的是葡萄和苜蓿。在宋元時代,不少國外農作物的引入則主要是透過海上絲綢之路。海外農作物的傳入,對中國的農業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為中國植物油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漢代之前,中國只會利用動物油脂。中國主要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大豆和花生,其中海外傳入的佔了一半。其次,使中國的衣著原料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中國原有的服飾原料主要是絲、麻、葛、毛四種,棉花的傳入使中原地區以絲綢為主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很快被取代。此外,黃瓜、南瓜、番茄、胡椒、包菜等的引進解決了中國夏季蔬選單一的問題。

    3,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也傳回漢族,慢慢的與我們原有的樂器,樂曲,互相借鑑,共同發展。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對於後世樂曲的發展,影響頗大。

    4,透過這次的文化交融,各民族直接不再那麼敵視,漢軍還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這是對於漢文化的傳播,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力。

    5,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除了汗血寶馬,那時候還引進很多優良的馬種,豐富了中國戰馬的品種,增加了騎兵的作戰能力。

    6,那時候,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中華名族的科技和文化的先進。

  • 9 # 劉智維

    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不僅開拓了漢朝與西方諸國貿易的“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

    同時,也透過它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為中國漢朝的昌盛和後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張騫也開闢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地區的聯絡,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10 # 大江侃歷史

    張騫出使西域是指漢武帝時期,漢朝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事件。

    張騫出使西域,雖然目的是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但從西漢的敦煌,到玉門關,到入新疆,再從新疆到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道路,後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儲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人幫忙看孩子,老公一個人掙錢還要還房貸,不太夠花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