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92542243630

    鞭炮 又稱鞭爆、爆竹等,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而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歷來名稱 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煙花之鄉的湖南長沙瀏陽,人們仍然將體積大、火藥多和爆炸力強的單個鞭炮稱為“爆竹”。

    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曆除夕的晚上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於是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

    隨著火藥的發明,火藥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

    現在處境 大約在20世紀末,中國曾經有過命令禁止在城市燃放爆竹,但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施行,近年來採有條件的允許燃放煙花爆竹。

    在東南亞華人地區,有部分國家(如馬來西亞)明文禁止煙花爆竹,但同樣只是形式。

    爆竹現在依然是華人地區過年時常見的東西。

    鞭炮的由來解釋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

    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

    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

    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

    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放鞭炮的由來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

    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舞獅的由來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中國民間都盛行舞獅。

    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

    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華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

    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

    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

    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

    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首付四萬左右,月供2000上下的車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