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俾斯麥憑什麼能在半年打敗法國,俘虜法國皇帝?
這個說法有很大的問題,其實普魯士人打敗法國並沒有用半年時間。
普法戰爭在1870年7月19日爆發,1871年5月10日結束,多半時間在磨洋工。
真正屬於普魯士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戰鬥時間,只有1個半月,從7月19日開戰,到9月2日色當戰役普魯士獲勝,法國皇帝就已經被抓了。
拿破崙三世在前線被俘通告投降,麥克馬洪元帥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巴贊元帥大軍被圍困在梅斯,國內爆發了革命,帝國被推翻,皇后坐計程車逃跑,這都是9月初的事,根本沒鬧半年那麼久。
我們從頭看看普、法之間是怎麼打的。
發起戰爭的是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同時普魯士的俾斯麥宰相也對其進行了推波助瀾,兩個巴掌拍在一起了。
但法蘭西第二帝國準備的比較倉促,反倒是普魯士準備的更充分,老毛奇光推演戰情就搞了2年之久。
普魯士還修建了大量鐵路,依靠鐵路運輸為前線囤積了相當多的兵力和大炮,尤其是這些大炮,稱為普魯士獲勝的關鍵。
法軍老兵眾多,步槍技術水平更高,擁有步兵戰鬥力優勢,但他們統屬混亂,作戰規劃稀爛,人數也不及普魯士,大有莽一波流的打算。
普魯士還是比較重視法國的,所以沒有進攻,倒是在山前讓了塊地,等法華人來攻。法華人翻山之後,便出現瞭如渡河時“半渡而擊”的窘境,隨即讓普魯士人揍了一頓。
開頭幾天,普法之間頻頻出現接觸式的小型戰鬥,互有勝負,總體來說法國還佔了點小便宜,但德華人卻佔據了戰略上的優勢,他們分開並依照兵力優勢圍攻了法軍幾個軍團,促使法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尤其是巴贊元帥的部隊,攻又不攻,退又不退,白白浪費了時間,讓德華人抄了後路,被揍進了梅斯城不敢出來,十幾萬人一直憋到戰爭全部打完。
這還得怪法國的皇上,拿破崙三世一見大事不妙,便宣稱“發病了”,坐著車就跑了,留下巴贊當替死鬼。
麥克馬洪元帥倒是想救巴贊,可他知道德華人的目標其實是自己,那分明是圍點打援之策。
所以麥克馬洪出了個“妙計”:放開口子讓普魯士軍大舉進入法國,然後用巴黎城把他們吸住,繼而後路鬆綁的兩路大軍回師,把普魯士人按在家裡打成白菜!
但法國的朝堂覺得麥克馬洪瘋了,這廝太能浪,把普魯士人放心窩子裡,那不是茅房裡點燈——找屎麼?
所以攝政皇后歐仁妮和八里橋伯爵蒙託邦都堅決反對麥克馬洪的策略,說白了,法國高層貴族很恐懼普魯士人殺進巴黎這檔子事兒。
於是這兩個政治上的高手軍事上的白痴便做了件極為愚蠢的事,他們覺得麥克馬洪膽子小,不敢上戰場,那麼沒關係,人不都是逼出來的嗎?咱倆想個招逼你!
怎麼逼麼?他們給麥克馬洪下命令,要最短時間、最快速度、最直線的距離去支援巴贊,繞彎路都不準!否則你就是膽小如鼠的叛國者!
這還沒完,麥克馬洪的戰略目標、軍隊數量、發兵時間全給倆傻子登報了,他們還在報紙上每日例行曝光麥克馬洪的行軍情況和路線,好讓國民一起催促大元帥快快的趕路。
1870年9月1日,無奈的麥克馬洪一頭撞向了已經準備好的普軍,在色當被普軍超精銳陣容和700多門大炮圍住狂毆,法軍失敗投降,連帶著跑麥克馬洪這兒來的拿破崙三世都被俘虜了。
巴贊倒是在梅斯也配合突圍了一把,但是楞沒突圍出來,讓人給打回去了。
拿破崙三世這會兒不牛逼了,他把自己的大保健送給威廉一世,然後寫了封特肉麻的求饒信,求哥哥饒命,然後威廉把他送進了德國的威廉堡監獄,關了幾年才放出去。
9月3日的時候,拿破崙三世寫了個投降文書,還發布了退位宣告,以及電告法國:咱跪了。於是普法戰爭的第一階段以普魯士的勝利而告終。
從1870年7月19日開戰,到9月份就抓了法國的皇帝並勒令對方下了降表,這根本沒用半年時間嘛,對不?
皇帝投降的訊息傳到巴黎,法國上下頓時都陷入石化了……當初皇上辣麼牛皮哄哄的跑出門去剁菜,還帶了一大票滿級兵,怎麼這才一個多月就落地成盒了?麻辣個雞!皇上不是姓波麼?啥時候姓宋了?
於是普法戰爭的第二階段開始了,法華人隨即在巴黎發動了傳統技能——“革命”,迅速在9月4日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革命那叫一個如火如荼,美女皇后連細軟都沒來得及收拾,顫顫驚驚的躲在凡爾賽宮的柱子後面,等到荷蘭和奧地利兩國大使幫找了個計程車,然後和女僕一起擠在裡面逃到了鄉下,躲了陣子後才被一個美國牙醫找了個英國爵士送到了維多利亞女王那兒。
革命派把皇后的首飾全搜刮了出來,賣了個乾乾淨淨,湊錢援助國防事業,這些財寶多被美華人買走了。
但革命救不了法國,普魯士人見抓了皇帝法華人都不投降,便乾脆黑了心走到底,一路殺到了巴黎城下,沿途自然是沒少爽歪歪。這個時候是1870年9月19日。
然後普魯士人就此賴下了,偌大的法國竟再沒有一點抵抗力量來趕走普軍,相反普軍在圍城的時候還幫助法國鄉村老百姓趕走一些法軍化成的流寇,一派魚水情深。
巴黎城裡搞起了臨時國防政府和國民自衛軍,普魯士反正也強攻不進去,兩邊便這麼耗上了。
這一耗就是4個月,巴黎被團團包圍成孤城,普軍還運來了502門大炮持續對城市進行炮轟,不斷摧毀著法軍計程車氣。
法華人倒好,城外的敵軍都吃著火鍋過年了,他們居然在城內又鬧了起來,幾股勢力互不相讓,這邊搞宗教論,那邊扯社會主義,還有保皇派嚷嚷立新君,投降派要求趁早降了算了,工人階級要福利待遇,分離派要巴黎自治……簡直亂七八糟烏煙瘴氣。
最終還是投降派佔了上風,因為再不投降,城內真的要餓得自己打起來,寧可便宜普魯士人,也不好死了己方的政敵。
本來臨時國防政府將一切希望都掛在了困守梅斯的巴贊元帥身上,他們期望巴贊元帥能成為解圍的力量,但皇帝都降了,自顧不暇的巴贊憑啥給人接盤?於是俾斯麥上去發動“說服”技能,巴贊隨即納頭便降,把巴黎城裡的人氣了個半死。
就這樣,1871年1月,毫無指望的法國當局宣佈投降,普魯士人隨即衝進城去,把威廉一世簇擁進了凡爾賽宮,將之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普魯士改元德國。
再之後,2月26日時雙方才簽訂了初定本和約,德華人退出了已經要炸的巴黎。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部分政府也跟著德華人跑了,他們跑到了巴黎的衛星城凡爾賽辦公,因為誰都知道巴黎要炸。
1871年3月18日,隨著席捲巴黎的矛盾總爆發,巴黎公社運動開始了,這是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運動,法華人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硬是搞了次革命。
德華人這時候挺狡猾的,他們釋放了色當戰役後被俘的麥克馬洪元帥和一大批戰俘,讓麥克馬洪帶著他們幫新政府鎮壓革命,於是巴黎公社迅速被平定。
5月10日,德法雙方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法蘭克福和約》,正式代表普法戰爭結束,5月28日,巴黎公社被鎮壓。
咳,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在英國密切關注著巴黎公社革命,不知道這倆德華人在看到普魯士攻破法國時有沒有為祖國自豪,他們一直在對巴黎公社進行著各種建議與指導,當革命失敗後,馬克思還寫了本書,叫《法蘭西內戰》,以總結巴黎公社問題。
也就是說,法華人這會兒連革命都是德華人在出謀劃策和總結歸納了,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總而言之,整個1871年上半年,普魯士人在1月份實際就完成了所有的戰略目標,佔領了法國首都,剩下的都是對政治的干預罷了,拖了幾個月的和約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
普法戰爭實際上體現出一個問題,即:儘管法國在當時顯得左衝右殺強大無匹,但他們持續擴大的內部矛盾,卻讓國家陷入了一場存亡之戰都沒法好好打下去的亂局之中,只能被本來旗鼓相當的普魯士捏扁搓圓任意把玩。
戰爭是政治的眼神,可見國家的穩定對於戰爭這種政治活動是多麼的重要。
回覆列表
大多數人都知道德國與法國,由於歷史的紛爭,雙方矛盾不斷,甚至導致一戰、二戰的爆發;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的德意志民族受法華人的壓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990年“柏林牆倒塌”,德國才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早在13世紀初,法國就完成了統一大業,並推行強權政治,成為主導歐洲的霸主。為了維護霸權,保持德意志民族的分裂,阻止其統一,成為他們的一項傳統政策。而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民族,寧肯揹負“好戰”的惡名,也要為之抗爭。
“鐵血宰相”俾斯麥挑撥法、普兩國矛盾。1866年,奧地利被普魯士軍隊打敗,俾斯麥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與其簽訂了一份十分寬大的《合約》,旨在提升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的威望,為統一德意志對“內部進行了整頓”。他最終的目標是,打敗時刻警惕德意志統一的法國。
不出所料,奧地利的失敗在法國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在拿破崙三世看來,“這意味著法國400年來最大的失敗,從此失去了一張阻止德國統一的王牌”,“只有將德意志分成三塊,對法國的威脅才最小”。然而,俾斯麥要先動手了。
他要為戰爭找個“理由”,關鍵是如何掀起國民對法國的仇恨,這個突破口就是西班牙。1868年,西班牙王權被推翻,新政府為了權衡各派利益,選定了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作為西班牙王位的繼承人。
讓法華人憤怒的是,這個家族是普魯士的王室,一旦利奧波德親王成為西拔牙國王,在地理位置上,法國就處於普魯士和西班牙的夾擊之中。也就是說,單就普魯士,法國還勉強應付,如果加上西班牙,法國必敗,無論如何不能讓其得逞。
拿破崙三世拍了一封措辭嚴厲,甚至帶有侮辱性的電報,讓駐普魯士大使親自交給威廉一世,讓他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情。其實,威廉一世不顧俾斯麥的堅持,決定不再爭取王位。儘管這封電報很氣人,但他決定忍了,並交給俾斯麥處理。
正在為皇帝退縮而懊惱不已的俾斯麥,看到這封電報時,頓時計上心來。他擅自修改了威廉一世比較溫和的回電,變成一份極富挑戰口吻的電文,“拒絕作出保證,拒絕再見法國大使”。俾斯麥洋洋得意地對老毛奇說道:“這將起到紅布對高盧牛的作用”。
果不其然,這封電文公開後,法國上下群情激憤,掀起了一場討伐普魯士的高潮,《馬賽曲報》公然打出“打到柏林去!”的號召。同時,在柏林的街頭,被民族主義激發出鬥志的民眾,狂喊:“打到巴黎去!”俾斯麥終於露出滿意的笑容。
普法戰爭爆發,老牌歐洲霸主被推翻。1870年7月9日普法戰爭爆發。法軍連戰連敗,一個半月後,拿破崙三世率領近9萬殘兵敗將,在色當向普魯士投降,俾斯麥繼續擴大戰果,向巴黎進軍。半年後,新成立的法國政府,與普魯士簽訂了停戰條約。其實,法國失敗是註定的。
首先,從軍事準備上說,法國令人失望。儘管他們雄心壯志、豪氣沖天,誓將普軍打敗,但是他們的戰爭動員能力卻很差,開戰2周了才動員了26萬人,隊伍集結十分混亂,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甚至連一張普法邊境地圖都沒有。
反觀普魯士,常年的戰爭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動員和後勤保障體系,戰備庫儲存著大量的被服、武器彈藥。更值得一提的是,普軍十分重視鐵路對軍事的作用,有著發達的鐵路網,擁有很強的機動性,以至於普軍開戰當天就出動了45萬人。
其次,經濟實力方面,普魯士強於法國。由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主導的“關稅同盟”,極大地改善了工商業的發展,加上出臺一些有利於己的政策,普魯士的經濟增長很快,十年幾乎翻了一倍,綜合國力超過法國。
開戰當年,兩國的工業產值在全世界的佔比分別為:普魯士佔13%,法國佔10%。比如煤炭、鋼鐵、鐵路長度都超過了法國,尤其是軍事工業,隨著大批火炮、後裝槍裝備部隊,普軍的武器效能和戰術思想都遠超法軍。
更重要的是,普魯士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他們最早施行強制的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60年代,學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驚人的97.5%。人才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發明層出不窮,在戰場這些都可以轉化為戰鬥力。
而稱霸歐洲400年的法國,儘管為了維護統治,擺出一副溫和的霸權主義,但在處心積慮、咄咄逼人的普魯士面前,無論是政治外交,還是綜合國力,都不能與之相抗衡。再加上拿破崙三世比起他的叔叔,既無勇,也無謀,失敗是遲早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