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中的“恨”應該有四種解讀之意。
一、帝妃生離死別之恨(愛情說)
二、盛世不再之恨(諷喻說)
三、有情人難成眷屬之恨
四、美滿難以長久之恨
一、帝妃生離死別之恨
從開頭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到後來“宛轉蛾眉馬前死”再到最後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以看出詩人情感的位移。李楊二人既是悲劇的製造者,也是悲劇的承擔者。李既是功魁,又是禍首。
白居易讚歎李、楊二人對於愛情的忠貞,痛惜悲劇慘從天降,悲憫李、楊二人勞燕分飛,並將這一生離死別之情推向了極致。
二、盛世不再之恨
《長恨歌》寫於唐憲宗第一年。安史之亂對中唐詩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中唐詩人用李、楊愛情的悲歡來比喻國家的盛衰。有種集體性的阿Q精神,我們之前闊過。
白居易為了追憶、緬懷盛世,以李、楊愛情故事作為載體,寫出了中唐人普遍的感傷情懷,這種感傷包含中興成夢、盛唐不再,是具有社會歷史內容的人生虛幻的時代感傷。同時,也是為了勸誡唐憲宗要勵精圖治,約束剋制自己的情慾,避免再走唐明皇的路。
《長恨歌》可能是白居易借李、楊悲劇寫自己痛失湘靈之恨。
湘靈是白居易的戀人,可是後來因種種原因不能夠在一起。白居易的《鄰女》《寄湘靈》《感情》《寒閨夜》《長相思•九月西風興》等詩均有提到湘靈。特別是《長相思•九月秋風興》的最後兩句“願做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與《長恨歌》的倒數第二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極其相似。
所以說,白居易在寫李楊愛情時,有其情感的投射。
四、美滿難以長久之恨(上升到更高的程度)
《長恨歌》的悲劇,不僅是生命隕落的悲劇,更是美隕落的悲劇。它所蘊含的美好事物是難以把握巨大的遺憾的,可以擴充、滲透到愛情、命運的各個方面。
“恨”字的解讀具有多義性,它是一個相容幷蓄、相輔相成、彼此獨立而又有機結合的統一體。
《長恨歌》是留有大量藝術空白的,用文學的行話來說,是形象大於思維。近代學者、詞人譚獻曾說過:“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對於白居易到底想在“恨”字中寄寓怎樣的情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到底是聯想得當還是過度詮釋,就看讀者自己了。
《長恨歌》中的“恨”應該有四種解讀之意。
一、帝妃生離死別之恨(愛情說)
二、盛世不再之恨(諷喻說)
三、有情人難成眷屬之恨
四、美滿難以長久之恨
一、帝妃生離死別之恨
從開頭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到後來“宛轉蛾眉馬前死”再到最後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以看出詩人情感的位移。李楊二人既是悲劇的製造者,也是悲劇的承擔者。李既是功魁,又是禍首。
白居易讚歎李、楊二人對於愛情的忠貞,痛惜悲劇慘從天降,悲憫李、楊二人勞燕分飛,並將這一生離死別之情推向了極致。
二、盛世不再之恨
《長恨歌》寫於唐憲宗第一年。安史之亂對中唐詩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中唐詩人用李、楊愛情的悲歡來比喻國家的盛衰。有種集體性的阿Q精神,我們之前闊過。
白居易為了追憶、緬懷盛世,以李、楊愛情故事作為載體,寫出了中唐人普遍的感傷情懷,這種感傷包含中興成夢、盛唐不再,是具有社會歷史內容的人生虛幻的時代感傷。同時,也是為了勸誡唐憲宗要勵精圖治,約束剋制自己的情慾,避免再走唐明皇的路。
三、有情人難成眷屬之恨
《長恨歌》可能是白居易借李、楊悲劇寫自己痛失湘靈之恨。
湘靈是白居易的戀人,可是後來因種種原因不能夠在一起。白居易的《鄰女》《寄湘靈》《感情》《寒閨夜》《長相思•九月西風興》等詩均有提到湘靈。特別是《長相思•九月秋風興》的最後兩句“願做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與《長恨歌》的倒數第二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極其相似。
所以說,白居易在寫李楊愛情時,有其情感的投射。
四、美滿難以長久之恨(上升到更高的程度)
《長恨歌》的悲劇,不僅是生命隕落的悲劇,更是美隕落的悲劇。它所蘊含的美好事物是難以把握巨大的遺憾的,可以擴充、滲透到愛情、命運的各個方面。
“恨”字的解讀具有多義性,它是一個相容幷蓄、相輔相成、彼此獨立而又有機結合的統一體。
《長恨歌》是留有大量藝術空白的,用文學的行話來說,是形象大於思維。近代學者、詞人譚獻曾說過:“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對於白居易到底想在“恨”字中寄寓怎樣的情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到底是聯想得當還是過度詮釋,就看讀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