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
2 # 海鏡清
答案很簡單,北洋海軍實力遠不如日本海軍。但要把這個答案說清楚,就不那麼簡單了,長久以來,我們對北洋海軍的看法就是要比日本海軍強,因此對北洋海軍的戰敗分外不解和憤怒,因此自己給自己找了許多諸如陣型錯誤、指揮官不是海軍科班出身、海軍腐敗無能等等答案,其實,只要認真對比一下雙方海軍的實力,我們就應該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了。
這是日本人畫的北洋海軍旗艦定遠奮戰之態,令人遺憾的是,北洋海軍贏得了敵人的尊敬,卻始終受到華人的誤解
甲午海戰,通常是指發生在海洋島附近的黃海海戰。中日雙方各出動12艘軍艦,中方處於全面劣勢。其中三千噸級以上的軍艦,北洋海軍僅有2艘,日本海軍有8艘;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北洋海軍有58門,日本海軍有104門;而且在這104門火炮中,有67門是最新式的英國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射速一分鐘5發以上,而北洋海軍只有3門克虜伯速射炮,其他都是舊式大炮,射速一般四五分鐘一發。由於日本海軍有速度優勢,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攻擊某幾艘中國軍艦,這種火力上的優勢就更大了
日本海軍吉野號巡洋艦模型,可以看見軍艦上密密麻麻的炮位。
北洋海軍致遠號巡洋艦模型,可見其炮位寥寥無幾
例如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隊攻擊北洋海軍右翼時,4艘日本巡洋艦有100毫米以上火炮38門,其中速射炮22門;2艘中國撞擊艦隻有12門,其中速射炮0門。雙方交火僅半小時,2艘中國軍艦就被打垮。在這半小時裡,日本軍艦理論上可以發射近5000發炮彈,中國軍艦則只有100發左右,雙方的火力比是50:1。
隨後第一遊擊隊又先後與6艘中國巡洋艦交火,後者有100毫米以上大炮28門,速射炮0門。日本軍艦理論上每小時可以發射1萬多發炮彈,中國軍艦則只有1000多發,雙方的火力比是10:1。所以儘管北洋海軍有鄧世昌、林永升這樣勇敢的艦長,也無法挽回敗局。
日本海軍旗艦松島號艦艏的大洞,是被鎮遠號的305毫米炮彈擊中後,引爆了自己的炮彈,引發大爆炸和火災,造成100多人傷亡。
北洋海軍唯一的優勢是2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定遠和鎮遠,2艦雖然只有12門大炮,但厚重的裝甲使日軍炮火對其很難致命。可惜其305毫米主炮作為北洋海軍威力最大的火炮,由於使用的仍是爆炸力有限的黑火藥炮彈,只取得了有限的戰果,其中重創日本海軍旗艦松島號的炮彈,還是因為引爆了日本人自己的烈性炸藥炮彈,才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前面有的答友說到投入的問題,誤稱日本海軍一年軍費只有230萬兩白銀,這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為了購買新式軍艦和大炮,日本海軍的投入遠遠超過中國,例如北洋海軍最貴的定遠和鎮遠總計價值300多萬兩白銀,只相當於一艘吉野號巡洋艦的價格呢。
-
3 # 文史工作坊
從北洋艦隊自身角度看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
謝邀,甲午海戰是一個很火熱的話題,悟空問答上關於甲午海戰已經有很多互動,大家的角度大致有軍事角度,政治制度角度,人的角度等,眾說紛紜,討論熱烈。現在,我參考查閱的資料以及自己的思考,儘量從北洋艦隊自身角度做一個較為詳盡的解答。我認為失敗原因有四:
1.內鬥嚴重,紀律鬆弛,陸軍思維較重。近海軍在當時是一個新式兵種,北洋海軍的官兵幾乎全部為現成的陸軍改建而來,官兵陸軍思維根深蒂固,另外,北洋海軍提督為丁汝昌,但丁不懂海戰,北洋艦隊的操練由加副提督銜(並非實權的副提督)的英華人琅威理負責,但此人治軍嚴明,引起北洋海軍一些將士的不滿,特別是相當於二號人物的劉步蟾(北洋艦隊設提督一人,總兵兩人,右翼總兵地位高於左翼總兵)。時人姚錫光在 《東方兵事紀略》中闡述較詳: “海軍之建也,琅威理督操甚嚴。軍官多閩人,頗忌之。右翼總兵劉步蟾與有違言,不相能,乃以計逐琅威理。提督丁汝昌本陸將,且淮人,孤居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琅威理去,操練盡弛,自左右翼總兵以下,爭挈眷陸居,軍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夜淫賭於香港、上海。”作為甲午海戰的親歷者,“來遠”艦大副張哲榮曾言說:“前琅威理在軍中時日夜操練,士率欲求離船甚難。是琅之精神所及,人無敢差錯者。自琅去後,漸放漸松,將士紛紛移眷,晚間住岸者,一船有半,日間雖照章程操作未必認真,至有事之秋,安耐勞苦。”但是,北洋海軍內部的腐朽不要過分誇大,至少當時在很多洋人眼裡,對北洋海軍官兵的素質評價較好。
2.就武器裝備而言,與日軍有差距。北洋海軍裝備雖有精良(比如讓日本人都畏懼的鎮遠鐵甲艦,它在當時可是亞洲罕見的鉅艦),但型別較多,型號凌亂。北洋艦隊三十餘艘艦船,既有中國產的也有進口貨;從外國購買的,既有英國的、也有德國的,除了軍艦,艦上的主炮也是型號較多,這樣很不便於維修和管理以及交戰時軍火補給。就軍艦總噸位,日本海軍的速度優勢等“海軍史研究會員”這位答友有詳細回答,不再重複。
3.後勤補給差。我們知道,當時的軍艦屬於蒸汽動力,是燒煤的,但北洋艦隊限於軍費,所用煤炭數量不夠,甲午戰爭發生的1894年,丁汝昌還曾致電盛宣懷抱怨“帥諭威防存煤萬噸,現差甚遠”。北洋艦隊的煤炭質量也堪憂,既影響軍艦速度,又容易損耗軍艦的動力系統,要知道北洋艦隊速度本來就不如日本海軍。炮彈裝備也不足而且質量差,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就曾經發現北洋艦隊“克虜伯炮有藥無彈,阿姆斯特朗炮有彈無藥。”(見戚俊傑編著:《丁汝昌年譜》)很多人曾經提到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的炮彈殺傷力小,威力不大,這是有道理的,比如當時威力巨大的克虜伯炮炮彈(開花彈)就非常缺乏引信。我們知道,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多次命中日艦的要害(鍋爐房、彈藥庫等),但日艦竟然沒有一艘沉沒,原因即在此。
4.海軍戰略戰術上北洋艦隊輸於日軍。從戰術而言,甲午戰爭中幾次中日海戰都是日軍主動進攻,北洋艦隊被迫被動防守,並且日艦有速度優勢,日軍也充分利用了自身的長處,利用速度優勢迅速佔據有利射擊位置,這給北洋海軍帶了巨大損失,以致於黃海一戰就被損失了五艘軍艦。從戰略而言,在黃海海戰過後,北洋艦隊雖有損失,但主力尚在,遺憾的是北洋艦隊卻龜縮在港口內。日軍海陸並進的戰略非常正確,佔領清軍陸地要塞,解決了岸防炮對日艦的威脅(岸防炮反過來成為北洋艦隊的威脅),更為重要的是,佔領了威海衛北洋艦隊的基地,斷了北洋艦隊的本來就極其有限的補給,還斷了北洋艦隊的維修能力,以致於黃海海戰中受傷的戰艦很難得到及時的維修,而受傷的日艦卻很快得到修理,再次開赴黃海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補充一下,從北洋海軍自身找原因,並不意味著當時北洋艦隊和日軍比起來沒有優勢,除了鎮遠艦外,北洋海軍的官兵作戰素質應該是要高於日軍的。我們知道,北洋艦隊主力多為1887年之前下水,而日軍主力戰艦多為1890年之後下水,這樣一來,一方面從裝備來說,日軍的裝備更加新式(比如速射炮),北洋艦隊軍艦更加老舊;但另一方面,官兵訓練時常比日軍長几年,對軍艦和火炮的嫻熟程度等都要比日軍好,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之中其炮彈命中率是高於日軍的。而且日軍的聯合艦隊是在戰前才剛剛組建的,其整體指揮能力並不一定強過北洋艦隊。
此外,廣為流傳的北洋海軍將士在軍艦主炮上晾衣服一說其實可能是假的,經過海軍史專家陳悅的考證,(參見:陳悅《謊言如何成真:北洋海軍主炮晾衣實為謠傳》,網上很容易找到)這個說法其實是日本人杜撰出來的。
最後,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傷亡一千多人,“致遠”艦上官軍全體陣亡;“經遠”艦上兩百餘人也大部分壯烈犧牲,北洋海軍艦長以上的軍官幾乎一半殉職,這既可以看出北洋艦隊與日軍交戰的整體差距,也可看出北洋海軍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雖然他們失敗了,但他們抗擊了侵華的日軍,都是民族英雄。
-
4 # 季我努學社
北洋水師全景照片
1888年底北洋水師初步建成,並在威海衛的劉公島上舉行了盛大的成軍慶典。建成之後的北洋水師號稱世界第六和遠東第一,那麼看起來如此強大的海軍為什麼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的聯合艦隊?其實就艦隊的質量和裝甲數量來說,北洋水師的實力是在日本聯合艦隊之上的。首先從火炮上看,無論是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水師都佔有優勢;其次從裝甲厚度來看,不說北洋水師中最為先進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就連次一級的經遠號和來遠號的裝甲也高於日本最強的鐵甲艦。雖然日本的聯合艦隊在中型火炮和船速上佔有優勢,但是就綜合實力而言,北洋水師並非沒有一戰之力。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看起來“金玉其外”的北洋水師卻“敗絮其中”呢?
北洋水師“全家福”
第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常說的,慈禧太后挪用了海軍經費用來修繕圓明園。慈禧任用光緒皇帝的生父也是時任海軍衙門總理大臣的醇親王奕譞來負責這項事務。奕譞為了討好慈禧太后來換取她支援光緒皇帝親政,不遺餘力的辦理此事。奕譞找到李鴻章商量先挪用部分來修建圓明園,李鴻章為了自己的政治仕途也同意了這項荒唐的建議。因此在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由於缺乏經費實際上並沒有添置多少先進鐵甲艦。
黃海海戰後彈痕累累的平遠號
第二就是北洋水師軍紀廢弛。官兵們整日流連於妓院、煙館,在北洋水師的基地劉公島上甚至還開設有幾十家妓院和大煙館。甚至在威海衛之戰後期,來遠號和威遠號被擊沉的當晚,兩艦的管帶都在妓院嫖娼未歸。這些軍隊就是給他們再好的裝備,又焉能不敗!
第三是主帥不諳水戰。俗話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北洋水師主帥丁汝昌雖然久經戰陣,但是卻不熟悉水戰。雖然北洋水師各個軍艦的管帶大都留學歐洲,系統學習過海軍知識,但是這就好比是一隻綿羊帶領一群獅子在作戰。李鴻章之所以選擇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主帥也是看中了他對自己忠心耿耿,作為自己重要政治砝碼的北洋水師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以上三個原因,北洋水師又能真正擁有多少戰鬥力呢?
參考文獻:
姜波主編: 驚魂的謎團
王第著: 晚清三傑
王曉秦著: 李鴻章大傳 下
桑希臣著:藍色火焰 中國海洋戰爭簡史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894年因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中日衝突加劇爆發甲午戰爭,最終以中國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其實北洋水師的失敗在開戰前就已經決定了。
1、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漢族督撫崛起,清廷軍權旁落。因此自北洋水師建成那天起,清廷一直覺得這支部隊是李鴻章的私軍,從1888年開始北洋水師經費就被削減,到1890年連平時維護、訓練的經費都不出了。
咱們都聽過北洋水師軍艦用於運貨走私的事,實際上也是被逼的,要不自己想辦法賺錢,北洋水師早就垮了。
2、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老師,因此面對李鴻章這樣手握軍權的權臣必定是打壓的,屁股決定腦袋麼。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不是沒做準備,而是都被翁同龢等人破壞了。
首先水師提督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需銀六十萬兩,翁同龢沒給。其次翁同龢還將自己派系的李秉衡調為山東巡撫,在整個戰備甚至於開戰後李秉衡一直扯北洋水師後腿,處處和李鴻章作對,各種奇葩的藉口不發援軍,以至於北洋水師孤軍被圍,全軍覆沒。
3、北洋水師內部也不消停。李鴻章當年籌建海軍,缺少人才,不得不倚重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的人,因此福建人充斥北洋水師。李鴻章想要用上自己淮軍的人掌權,因此任命丁汝昌為提督,還創辦天津學堂培養自己人。
以劉步蟾為首的閩籍軍官不甘心讓權,因此一起排擠丁汝昌等人,造成了北洋水師事實上的多年分裂局面。
4、李鴻章身為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看似位高權重,實際上如履薄冰。李鴻章很明白北洋水師的軍權才是自己縱橫朝堂、讓慈禧都刮目相看的保障,因此在開戰前密令北洋水師避戰保船。官兵上下都知道可以逃跑,北洋水師未戰先怯,還打什麼打?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失敗內部出問題的原因更大,當日本上下一心準備決戰的時候,清廷上下勾心鬥角,甲午戰爭是以北洋一軍之力對抗日本全國,焉能不敗。
-
6 # 哈哈太優秀
這個問題太大了,打到國家政治制度小到軍隊計程車官,士兵都存在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運氣在裡面,另外與朝中大臣的分歧有關。
北洋水師雖然實力強大,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上至官員,下至士兵,都很懶散,不注重訓練,不做艦船的維修,藐視紀律,違規帶寵物上船,輕敵思想,畏戰的情緒,水師的經費不足,沒有購置新艦船,戰爭期間,主管戶部的翁同龢與李鴻章不和,不給水師發糧餉。光緒皇帝,不懂形勢,一味催促水師出戰等等。
-
7 # 一生有你28342
這段歷史,其實我也不甚瞭解!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要上朔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對內鎮壓,對外妥協!不夠重視國防建設,軍工發展!造成軍費短缺,資金匱乏!大批先進戰艦,軍火,依靠外援,從國外購進!至於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戰敗;除了個別腐敗官員,貪生怕死,棄艦而逃;無作為,不協調外!最主要,也是最關健的是,先進戰艦少,彈藥嚴重不足而導致!
-
8 # 吾翎侯
滿清政府本來就是一夥依靠暴力奪取政權的無賴,這夥人的心裡一直就只有自己這個團伙的利益,他們所做的任何事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整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真正維護滿清政府的人也就是滿清的八旗弟子,特別是當老百姓看清楚滿清政府的真實面目以後,再厲害的武器裝備拿在滿清政府的手裡也是為了維護滿清政府的統治而以欺負大清國的老百姓為主的工具,這樣的軍隊從組建的那天起就註定要毀滅的,被欺負的人手中握有統治者頒發武器的人關鍵時刻一定不會為了欺負自己的八旗弟子們去流血犧牲作戰的。所謂裝備一流的北洋水師原本就不是屬於國家的軍隊,而是滿清政府裝點門面的擺設,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才是怪事。
-
9 # 翩翩風流美少年
根本在於文明的衰落:
1.不僅僅是軍事的失敗,而是制度、科技、教育、軍事、外交的全面失敗和總崩盤。
2.失敗不是從甲午戰爭開始,而是鴉片戰爭以來總體上屢戰屢敗,敗多勝少。
3.文明的衰落直接原因是清朝統治者少數民族的弱者心態,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壓制提防華夏主體民族上了,在文化、制度、科技、教育等方面全面壓制,扼殺了華夏文明的生機,睡獅沉睡三百年,從真正的天朝上國成為了眾列強垂涎蹂躪的東亞病夫。
4.文明的衰落也有自身內在根源,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江河日下,正氣孱弱邪氣客身。
-
10 # 飛行者埃裡克
從戰略上講,農業國打工業國,古代國家打近代國家,能有不敗的道理嗎?
從戰術上講,1880年代技術打1890年代技術,很不巧的是,正趕上技術飛速發展的年月。
具體到戰場上,關於大東溝海戰,主要的問題有幾個方面,隊形問題,速射炮問題,還有就是炮彈裡的沙子。
首先就是縱隊還是橫隊的問題。北洋除了兩條鐵甲艦,剩下的船都只有2000+的小船,從火力配置上說,主要火力都是首尾炮臺+左右各一個耳臺的配置。也就是說,從重火力的角度講即使改成縱隊交戰,火力不會有任何變化,反而受彈面積更大了,而定鎮二艦更會損失兩門305。所以,北洋以橫隊接戰是在正確不過的選擇了。
說到速射炮,上面說過,北洋的船噸位小,炮位少,而且由於炮彈裝填問題,210的火炮即便換成了管退炮,射速上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剩下的6吋和4.7吋炮攏共20門出頭,就算全換了也不會有什麼質的改變。要知道以日軍典型的吉野號為例,分別有6吋炮4門,4.7吋炮8門。而三景艦,除了那個倒黴的迦納炮,也有10-11門的4.7吋速射炮。也就是僅僅是兩條船就能在速射炮上壓死北洋。所以說,速射炮換不換也不影響結果。有說法是北洋的命中率比日軍高,姑且當真吧。但也僅僅是“率”而已。因為火力投送能力太差,實際命中數還是非常少的,所以一條日本船也沒有打沉就不奇怪了。即使真的把後面四條老船搞沉了又能怎麼樣,這樣只會花更多的時間,搞不好,小日本一豁出去,八大遠都得賠在當場。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只要定鎮二艦還在,北洋就有翻盤的可能,因為小日本打不穿它們。其實這都是自己意淫罷了,第一,定鎮的鐵甲其實也只有14吋厚,並達不到當時主流的18-20吋。也就是當時裝巡水平。第二,這種厚度的裝甲能抗4.7,6甚至8吋的火炮。但是日軍陣中除了三門迦納炮,10吋級別的架退炮也有不少。即便打不穿主裝甲帶,還打不穿首尾嗎?第三,也是最要命,當年已經有魚雷和魚雷艇了。只要剝光了護衛艦隻,你覺得就憑那四門主炮和兩門150克虜伯(非速射),擋得住魚雷艇?更不要說,定鎮二艦的航速已經很坑爹了。
至於炮彈裡的沙子,其實值得好好嘮嘮。有沙子是肯定,但不一定是有問題的。
火炮系統的三要素什麼?觀瞄系統,火炮和炮彈。炮彈的三要素是什麼?引信,裝藥和彈體。
一樣樣拆開看的話,在北洋成軍的時候,觀瞄系統連測距功能都沒有,也沒有穩定系統,火炮沒有速射功能,放到炮彈上講,可靠的觸發引信是沒有的(到了甲午的時候都沒有,小日本也沒有),高爆炸藥也是沒有的。
結果就是從火炮上講,就是射程近,命中率低,投射量少。從炮彈上講就是殺傷力低,破壞力小。要知道,火藥之所以叫火藥而不是炸藥,就是因為它的爆速是很低的。當年的彈體強度也不怎麼樣。所以都做的的很厚,一發十二吋的炮彈也就幾斤的裝藥。裝多了彈體太脆,還沒有打穿對手自己就碎了。裝少了,搞不好都炸不開彈體。加上沒有合格的引信,引爆主要靠裝藥本身的敏感度。所以,指望爆炸殺傷是極不靠譜的,誰都沒有把希望寄託在這玩意兒上。
綜合以上技術因素。當時主要的戰術就是依靠大口徑炮在對方水線上開洞,讓對方進水。當年北洋那一票2000+的小船都扛個8吋級別的火炮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產物。同樣,穹甲巡洋艦和皮帶裝甲艦也是一樣。只要不進水,一切都好說。要炸燬一艘戰艦,18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最後又回到炮彈摻沙子這件事上。既然往炮彈裡填火藥不能增加炮彈的殺傷,反而可能因為早炸降低威力,那就填點別的。德國老想到就是沙子。沙子會在擊中目標被壓縮變形,導致炮彈的重心發生變化,要是命中非裝甲部位打到敵艦內部就會翻滾亂飛,而不是一炮兩個眼,增加殺傷破壞。就像三八大蓋在近距離命中一樣。這一招在當年的大國海軍裡很長用。只不過到了甲午年間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被淘汰了罷了。
北洋的失敗是註定的,全方位的,再則麼絞盡腦汁也翻不了盤的的
回覆列表
大量史實證明,當年中日甲午海戰,無論是經費還是硬體裝備,北洋水師一點不比日本的聯合艦隊差。比如1868年到1894年26年間,日本每年投入海軍經費合計白銀230萬兩,僅相當於同期清朝海軍經費投入的60%!但是結果北洋水師一戰而一敗塗地,李鴻章多年心血拼湊的遠東第一艦隊瞬間灰飛煙滅。
究其原因,是清政府這個老大帝國的專制體制,造成了政治和經濟的腐敗,帝國上行下效,充滿傾軋,內耗嚴重,終究不能人盡其力、物盡其用。在這種體制中的民族國家和軍隊,縱有銅牆鐵壁,最終也會被摧毀;縱有匹夫之勇,終究無力迴天。何況此時攻守之勢已發生變化,清朝的技術裝備、後勤保障、軍事制度、指揮系統全面落後於日本,軍隊平日腐敗,戰時必然要付出高昂代價。
8
一般認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有如下幾條: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三、信奉“武器決定論”。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戰爭發生時,中日雙方各有所長,中方在戰艦噸位、裝甲防護力、艦炮口徑上略有優勢,日方則在艦炮射速和軍艦速度上稍占上風,雙方實力差不多。但因為清廷戰和不定,結果一敗塗地,割地賠款,傷筋動骨,亡國滅種迫在眉睫。
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有意造成全國派系林立的局面。當時掌權的慈禧太后很好地貫徹了這條國策,她讓晚清蓬勃興起的“洋務運動”形成各自為政、互相掣肘、自生自滅的的局面。中國的海軍、陸軍、軍事工業曾經遠遠領先日本,但卻始終無法轉化為強大的綜合國力。甲午海戰前,耗費巨資撐起來的海軍、新式陸軍、各種兵工廠,都處在“軍閥割據“的狀態,分屬各個總督,既沒有一個能提調全國陸、海軍的衙門,也缺乏一個能統籌管理軍事工業的部門。清軍沒有司令部,沒有參謀官,行軍作戰取決於最高指揮官的個人意志。各軍隊平時分散各駐一方,互不隸屬,缺乏統一訓練,更別說聯合軍事演習以便戰時協同作戰了。正如李鴻章所說,甲午戰爭不是中日兩國交戰,而是淮軍(陸軍主力是李鴻章的淮軍,北洋水師也屬於淮軍系統)與日本國在交戰。誇張的說法是李鴻章“一個人在戰鬥”,還要面對內部政敵的傾軋。
大清王朝的“裱糊匠”李鴻章
日軍能夠戰勝,絕非僅僅是運氣好。當時日本軍隊在官兵素質、組織制度、武器裝備這三個方面,均遙遙領先清朝軍隊。戰前日本舉國若狂,以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決心以蛇吞象打贏清朝,從各級政府到普通百姓都被動員起來,全部致力於支援戰爭。電視劇《走向共和》對此有著非常深刻的描述。所謂“戰勝於朝廷”莫過於此。
總之,中日甲午戰爭時,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中國戰敗,“反以資敵”,大大加深了自身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華民族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而日本獲得割地賠款,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更加助長了其征服中國狼子野心和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