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史書,個人不喜歡這一類假設型的歷史,如果如何如何,就會如何如何,如果扶蘇即位,秦朝國祚就會延綿,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就能稱霸天下,如果唐玄宗殺掉安祿山,安史之亂就不會出現,如果吳三桂不反叛,清軍就不能一統中原。每一段歷史,都是大量偶然疊加起來的必然,其中的每一個因素,單拎出來都是隨機的、不確定的,但組合在一起,就是歷史的大勢。以秦朝為例,統一之後沒有采取措施加速各華人口的融合,秦人仍然是秦人,楚人仍然是楚人,秦末戰爭實際上是六國反撲秦國統治的戰爭,沒有設計完善的皇位繼承人制度,以至於兩個近臣就能決定遺命,這種因素就決定了秦朝的國祚不會很長。項羽雖英雄蓋世,具備極高的軍事才能,但缺乏政治頭腦,昏招迭出,不能知人善任,反觀劉邦,雖無統兵之才,卻有馭臣之能,極富政治韜略,這就決定了歷史會選擇劉邦而非項羽。唐玄宗時期,藩鎮割據已經到了不能實現自我革新的地步,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別的藩鎮推翻唐朝。對明朝而言,吳三桂臨陣倒戈,確實是千鈞一髮之際改變歷史走向的一舉,但如若細細品味歷史,當時的後金,兵強馬壯,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集團能夠順勢而為,入關之後,對南明勢力、農民軍勢力採取又拉又打的政策。反觀李自成,有很多人將其和朱元璋類比,但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李自成前期起義階段,面對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的打擊一敗再敗,最後靠著災民聚攏,山西、河北等地明軍大量起義才攻進北京,注意,這些起義不是因為畏懼李自成的軍威,而是因為明朝撥不下來軍餉吃不飽飯,與當年朱元璋蕩平陳友諒、張士誠、北元的氣勢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勉強湊起來的農民軍空有數量,缺乏軍事改造,在野戰中面對後金軍和吳三桂軍幾乎沒有勝績,這樣的軍隊這樣的政權怎麼會有資格一統中原呢。
前期鋪墊的有點多,是為了說明這樣假設的不存在性,在上一個問題中,我已經回答了當時的形勢,決定了南宋和金朝不可能真正聯合,這種結果是必然的、不以個別人甚至不以宋寧宗、金宣宗的意志為轉移的,有人想象過中國和日本聯合起來的場景嗎?你以為安倍晉三就是從感情上討厭中國所以才屢屢交惡的嗎?當時的南宋派使臣去金國甚至要偷偷摸摸去,主張聯金抗蒙的大臣喬行簡被太學士“請斬以謝天下”,可見當時宋金之間的血海深仇。蒙古也準確判斷了宋金關係,成吉思汗臨終前說“宋金世仇,必不能聯合……”不是南宋皇帝昏庸短視,實在是沒有實施的條件。這是其一,其二,即便是當時的金朝統治者真知灼見,南宋皇帝強力壓制輿論,宋金實現了聯合,這種聯合也會是短暫的、不穩定的,縱觀歷史,國家之間的聯合不會實現1+1=2的效果,能夠達到1.5就不錯了,何況宋金這樣複雜而敏感的關係,聯合起來也會互相猜忌,金朝會怕南宋背後偷襲,南宋會怕金朝將禍水引到自身,只要蒙古不是太傻,略施小計就能輕易破除這種聯盟,各個擊破。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何止是不傻,他們收納了大量漢臣,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等也是一代梟雄,其聰明程度不亞於中原統治者,決策之高效又超出宋金統治者,這樣想以一個弱小的同盟抗擊蒙古也是不現實的。第三,我講過,蒙古的發展速度大大超出南宋君臣的想象,他們的軍事戰術、騎兵機動力,以少敵多、在野外大決戰的能力,已經和宋軍、金軍產生了代差,翻閱大量歷史資料,金軍、宋軍在面對蒙古騎兵時,除了依靠黃河長江天險、中條山太行山巴蜀之地的關隘取得過勝績之外,在野戰中總是十萬人敗給四萬蒙古騎兵、四十萬人敗給八萬蒙古騎兵的這樣的戰例。南宋和金朝的失敗,主要是軍事上的失敗,是硬碰硬的失敗,而不是策略上的失敗。第四,南宋偏安一隅,嶺南、雲貴之地都沒有開發,缺少馬場,金朝被壓制在黃河、淮河之間,其糧食產量甚至不能供養一支三十萬人的軍隊,兩國聯手,也不能消耗蒙古多少。對於提問中的假設,不如這樣來假設:如果沒有丟掉幽雲十六州,如果北方草原沒有出現一呼而百應的領袖,如果宋朝和前朝一樣繼續對北方異族實施分化瓦解的政策,至於宋金能不能聯合,能不能消耗蒙古,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看了那麼多史書,個人不喜歡這一類假設型的歷史,如果如何如何,就會如何如何,如果扶蘇即位,秦朝國祚就會延綿,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幹掉劉邦,就能稱霸天下,如果唐玄宗殺掉安祿山,安史之亂就不會出現,如果吳三桂不反叛,清軍就不能一統中原。每一段歷史,都是大量偶然疊加起來的必然,其中的每一個因素,單拎出來都是隨機的、不確定的,但組合在一起,就是歷史的大勢。以秦朝為例,統一之後沒有采取措施加速各華人口的融合,秦人仍然是秦人,楚人仍然是楚人,秦末戰爭實際上是六國反撲秦國統治的戰爭,沒有設計完善的皇位繼承人制度,以至於兩個近臣就能決定遺命,這種因素就決定了秦朝的國祚不會很長。項羽雖英雄蓋世,具備極高的軍事才能,但缺乏政治頭腦,昏招迭出,不能知人善任,反觀劉邦,雖無統兵之才,卻有馭臣之能,極富政治韜略,這就決定了歷史會選擇劉邦而非項羽。唐玄宗時期,藩鎮割據已經到了不能實現自我革新的地步,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別的藩鎮推翻唐朝。對明朝而言,吳三桂臨陣倒戈,確實是千鈞一髮之際改變歷史走向的一舉,但如若細細品味歷史,當時的後金,兵強馬壯,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集團能夠順勢而為,入關之後,對南明勢力、農民軍勢力採取又拉又打的政策。反觀李自成,有很多人將其和朱元璋類比,但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李自成前期起義階段,面對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的打擊一敗再敗,最後靠著災民聚攏,山西、河北等地明軍大量起義才攻進北京,注意,這些起義不是因為畏懼李自成的軍威,而是因為明朝撥不下來軍餉吃不飽飯,與當年朱元璋蕩平陳友諒、張士誠、北元的氣勢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勉強湊起來的農民軍空有數量,缺乏軍事改造,在野戰中面對後金軍和吳三桂軍幾乎沒有勝績,這樣的軍隊這樣的政權怎麼會有資格一統中原呢。
前期鋪墊的有點多,是為了說明這樣假設的不存在性,在上一個問題中,我已經回答了當時的形勢,決定了南宋和金朝不可能真正聯合,這種結果是必然的、不以個別人甚至不以宋寧宗、金宣宗的意志為轉移的,有人想象過中國和日本聯合起來的場景嗎?你以為安倍晉三就是從感情上討厭中國所以才屢屢交惡的嗎?當時的南宋派使臣去金國甚至要偷偷摸摸去,主張聯金抗蒙的大臣喬行簡被太學士“請斬以謝天下”,可見當時宋金之間的血海深仇。蒙古也準確判斷了宋金關係,成吉思汗臨終前說“宋金世仇,必不能聯合……”不是南宋皇帝昏庸短視,實在是沒有實施的條件。這是其一,其二,即便是當時的金朝統治者真知灼見,南宋皇帝強力壓制輿論,宋金實現了聯合,這種聯合也會是短暫的、不穩定的,縱觀歷史,國家之間的聯合不會實現1+1=2的效果,能夠達到1.5就不錯了,何況宋金這樣複雜而敏感的關係,聯合起來也會互相猜忌,金朝會怕南宋背後偷襲,南宋會怕金朝將禍水引到自身,只要蒙古不是太傻,略施小計就能輕易破除這種聯盟,各個擊破。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何止是不傻,他們收納了大量漢臣,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等也是一代梟雄,其聰明程度不亞於中原統治者,決策之高效又超出宋金統治者,這樣想以一個弱小的同盟抗擊蒙古也是不現實的。第三,我講過,蒙古的發展速度大大超出南宋君臣的想象,他們的軍事戰術、騎兵機動力,以少敵多、在野外大決戰的能力,已經和宋軍、金軍產生了代差,翻閱大量歷史資料,金軍、宋軍在面對蒙古騎兵時,除了依靠黃河長江天險、中條山太行山巴蜀之地的關隘取得過勝績之外,在野戰中總是十萬人敗給四萬蒙古騎兵、四十萬人敗給八萬蒙古騎兵的這樣的戰例。南宋和金朝的失敗,主要是軍事上的失敗,是硬碰硬的失敗,而不是策略上的失敗。第四,南宋偏安一隅,嶺南、雲貴之地都沒有開發,缺少馬場,金朝被壓制在黃河、淮河之間,其糧食產量甚至不能供養一支三十萬人的軍隊,兩國聯手,也不能消耗蒙古多少。對於提問中的假設,不如這樣來假設:如果沒有丟掉幽雲十六州,如果北方草原沒有出現一呼而百應的領袖,如果宋朝和前朝一樣繼續對北方異族實施分化瓦解的政策,至於宋金能不能聯合,能不能消耗蒙古,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