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好問題!這個問題曾經在網上有過激烈的爭論過,我說一說我的看法。
先向讀者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皿天全方罍】:
《國家寶藏》有一期就是講這件重器【皿天全方罍】,青銅器中【罍】本來就少,而且商代的青銅罍大而精美,就更加珍貴了。
更珍貴的我覺得是國寶在中國最羸弱的時候流出海外,失散百年,國家強大以後,又重新聚首,而且器物來自我們華夏文化之源的商朝。
【皿天全方罍】民國時代在湖南發現,蓋子留在湖南,方罍流散到國外,2014年被購回,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皿天全方罍】器身和器蓋的銘文:
罍身銘文不是很清晰:
罍蓋銘文比較清晰
罍蓋銘文拓片:
題主就是問這個字是「天」還是「而」:
下面跟隨我的文字和分析,你就知道這個字到底是什麼?
----------------------------------------------------
在古文字中「天」和「而」確實很像,我們來看一下「天、而」的造字本義和演變過程,
「天」字就是一個正視的人形,突出頭部,以「頭頂之上」,曲折的表示「天空」之意:
「而」字像「下巴底下長鬍須」之形,是「耏」的本字:
但是,從上圖可見,即便是像,也是從西周才開始像,商代根本就不像,而且即便像也容易區分:
「天」的上面一橫較短,「而」的較長:
「天」字像人形,表示手臂的筆畫較短,「而」字比較長:
戰國以後「而、天」更像,古人為了區別就在「而」字上加了一個「勾」:
我們再來青銅器上的這個字:
上面一橫較短,符合「天」的字形特徵,
但是其他筆畫又彎折了一下,好像符合戰國時代「而」字「打勾」的特徵:
但是這件器物不是戰國時代的,那個時候的「天、而」容易區分,沒必要打勾呀。而且這個字比戰國的「而」少了一橫,戰國「而」多一橫:
我們再來看真實的文字:
很明顯,這個彎折就是表表現人的腳和手。金文的「天」字非常象形,很多都把人的手部刻畫出來了,
這幾個字是器蓋子上,可能是為了節約空間,就將腳手向內彎,而不是向外展開。
而且,「天」字左邊彎折的「腳」因為鏽蝕可能掉了,跟下面的「全」字一樣:
這可能不是一個「全」字,應該是一個「金」字,我見到有些學者說商代甲骨文中沒有「金」字,所以不是「金」,甲骨文沒有單獨出現「金」字,但是作為偏旁部首有一個字,僅有的一個字:從金從馬的鎷字:
學界猜測這個字應該是應該是指銅色的馬。
商代金文、甲骨文中從沒有沒有發現過「全」字。所以,我認為這個鏽蝕掉的字是「金」。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皿方罍上的金文,右邊第二個字是“天”還是“而”?
答:是天
而且那個鏽蝕掉字不是全,應該是「金」。
所以,我覺得應該是【皿天金方罍】
關於這個青銅器的斷代還有爭議,李學勤就認為【皿天全方罍】是周代的器物。因為這個銘文中的「皿」是族徽字,西周也有幾件「皿氏青銅器」
圖引自這篇論文:
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另文再談。
-------------------------------------------
【盛京鐵筆書生-陳國堂】,你哪是鐵筆書生,應該是傻X書生!
你是哪來底氣?我真是服了你。
第二,人要相信術業有專攻,我當然可能會犯錯,但是,我可以這麼說,你沒有付出十年以上精力,你不可能比我更懂。
這是個好問題!這個問題曾經在網上有過激烈的爭論過,我說一說我的看法。
先向讀者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皿天全方罍】:
《國家寶藏》有一期就是講這件重器【皿天全方罍】,青銅器中【罍】本來就少,而且商代的青銅罍大而精美,就更加珍貴了。
更珍貴的我覺得是國寶在中國最羸弱的時候流出海外,失散百年,國家強大以後,又重新聚首,而且器物來自我們華夏文化之源的商朝。
【皿天全方罍】民國時代在湖南發現,蓋子留在湖南,方罍流散到國外,2014年被購回,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引自:新京報全稱皿天全方罍,1922年出土於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 該器通高84.8釐米、器身高63.6釐米,罍蓋呈廡殿頂形,形狀與蓋式相同。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全器以雲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均裝飾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稜。器蓋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銘文;器身則為“皿父乍尊彝”五字銘文。是目前所見商周方罍中最大的一件,堪稱“方罍之王”。【皿天全方罍】器身和器蓋的銘文:
罍身銘文不是很清晰:
罍蓋銘文比較清晰
罍蓋銘文拓片:
題主就是問這個字是「天」還是「而」:
下面跟隨我的文字和分析,你就知道這個字到底是什麼?
----------------------------------------------------
在古文字中「天」和「而」確實很像,我們來看一下「天、而」的造字本義和演變過程,
「天」字就是一個正視的人形,突出頭部,以「頭頂之上」,曲折的表示「天空」之意:
「而」字像「下巴底下長鬍須」之形,是「耏」的本字:
但是,從上圖可見,即便是像,也是從西周才開始像,商代根本就不像,而且即便像也容易區分:
「天」的上面一橫較短,「而」的較長:
「天」字像人形,表示手臂的筆畫較短,「而」字比較長:
戰國以後「而、天」更像,古人為了區別就在「而」字上加了一個「勾」:
我們再來青銅器上的這個字:
上面一橫較短,符合「天」的字形特徵,
但是其他筆畫又彎折了一下,好像符合戰國時代「而」字「打勾」的特徵:
但是這件器物不是戰國時代的,那個時候的「天、而」容易區分,沒必要打勾呀。而且這個字比戰國的「而」少了一橫,戰國「而」多一橫:
我們再來看真實的文字:
很明顯,這個彎折就是表表現人的腳和手。金文的「天」字非常象形,很多都把人的手部刻畫出來了,
這幾個字是器蓋子上,可能是為了節約空間,就將腳手向內彎,而不是向外展開。
而且,「天」字左邊彎折的「腳」因為鏽蝕可能掉了,跟下面的「全」字一樣:
這可能不是一個「全」字,應該是一個「金」字,我見到有些學者說商代甲骨文中沒有「金」字,所以不是「金」,甲骨文沒有單獨出現「金」字,但是作為偏旁部首有一個字,僅有的一個字:從金從馬的鎷字:
學界猜測這個字應該是應該是指銅色的馬。
商代金文、甲骨文中從沒有沒有發現過「全」字。所以,我認為這個鏽蝕掉的字是「金」。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皿方罍上的金文,右邊第二個字是“天”還是“而”?
答:是天
而且那個鏽蝕掉字不是全,應該是「金」。
所以,我覺得應該是【皿天金方罍】
關於這個青銅器的斷代還有爭議,李學勤就認為【皿天全方罍】是周代的器物。因為這個銘文中的「皿」是族徽字,西周也有幾件「皿氏青銅器」
圖引自這篇論文:
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另文再談。
-------------------------------------------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自以為是的蠢貨!真是沒辦法,我天天都能碰到。只要不罵人,我一般不理會。【盛京鐵筆書生-陳國堂】,你哪是鐵筆書生,應該是傻X書生!
為什麼沒有比對小篆字形,這他媽用腳趾頭能想到呀!這個青銅器斷代的上限是晚商,下限是西周早期,小篆是什麼時候的文字?你是哪來底氣?我真是服了你。
第二,人要相信術業有專攻,我當然可能會犯錯,但是,我可以這麼說,你沒有付出十年以上精力,你不可能比我更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