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逢一笑醉春風

    這句話是片面的,不能全面的說明問題。人之初,其實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只有一些原始的本能。通過後天的學習,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 2 # 飄風憐堅玉

    你不認識,道,之初,你怎能斷定,人之初,性本惡,如果,人之初,性本惡,的話道德經的,無言之教,我欲教之,是怎樣的感受!這句話是荀子的思想,可孔子又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也不合乎人性邏輯,人太善被人欺,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是,除欲,除惡,除貪,本身的修身修行本質就是走向一個正道正果,你說說,人之初,性還可以惡嗎?一個修性之性的人如果沒有,大愛,大德,大容,又怎能,名可名,非常名呢。

  • 3 # 樂觀的kangshao

    我認為,“人之初,無善惡”,善與惡屬於道德觀念的評判標準。

    剛出生的嬰兒只有動物性,有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思想和道德觀念還沒建立,當然就沒有善惡之分。

    “人之初,性本惡”,可能說的是人作為動物的一種,偏向於說明動物趨利避害的本能,人是環境的產物,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人教導,沒有社會環境的滋養,而是在荒野中與虎狼為伍,那一定會成為一個被動物本能控制的“惡魔”。

    人性是複雜的,無法簡單的以善惡來評判,而且在倫理論中,道德標準又是最難以評判的。

  • 4 # 玄學探究

    "人之初,性本惡"這個命題與“人之初,性本善”互相對立。指在揭示人性的本初意識。但是如若人性之初就以非善則惡,非惡即善來劃分定義,未免有不足與牽強之疑惑。

    人性本如陰陽一樣,互相包容,互相影響,也包含善惡一樣。人一出世,心智的發育是受身邊活動環境的影響,在培養過程中,親人,學校,社會起著教育健全與定性的作用。特別是親人父母對孩子小時候性格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心靈影響與培育。所以形成的性格特徵善惡互為一體,在性格行為表現上即善惡觀念互為顯隱而已。在個體遭受環境的重大刺激,即可突然改變善惡觀念行為,即去善現惡或棄惡揚善!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是兩哲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人性的詮釋,兩者對立統一,是描述人性自身的基本性格特徵,對人的教育培養起著借鑑與指引作用。所以人之初,性本惡比較片面,應為人之初,性本和,善同惡,後天塑!

  • 5 # 七夜雪碧

    人性很複雜。不能單純論善惡!純粹的靈,身體的欲還有兩者構成的靈魂。一般都是靈魂主導人,而靈慾隨著人的生活經歷而不停地干涉靈魂。所以有人越活越明白,有人卻越活越壞。

  • 6 # IT讀心茶

    不認同,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是古人充滿智慧的總結,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不容置疑。

    善良是人的本質,只是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善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慢慢地開始質疑起來,覺得善良很傻,容易吃虧。於是不少人開始漸漸地放棄了善良的本質,惡了起來。惡人在一些情況下確實能得到比善人更多的利益,但這些利益都是短期的,而且要付出得罪人、違背道德、違法亂紀的代價。惡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失去了社會立足的能力。

    排除社會性,惡性競爭,任何人都是善良的,沒有作惡的必要。“人之初,性本惡”是非常失實的錯誤命題,不宜大肆宣揚,造成誤導,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

  • 7 # 雯臣

    人性既不是本惡,更不是本善,人性本私。正是人性之初是自私的,才會看到後天人性的兩面性,對於符合自身利益的就表現出來善意,對於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表現出惡意。

    比如蠶吐的絲對人有益,人類就非常喜歡蠶,什麼蠶寶寶啊之類的,與蠶同類的蟲子很多,但它們吐出來的絲對人類無用,在人類眼裡就是害蟲,一到夏天各種殺蟲劑一起上,恨不得從此滅絕了才好。其實對於樹來說,蠶和其它同類吃樹葉的蟲是一樣的,不考慮對人類的作用,它們沒有本質區別,可是就因為它們吐的絲對人類用途不同,得到的待遇天壤之別。

    人的自私才是先天性的,利益把人分成善惡兩面,教化對於人性的進化影響非常緩慢。所以人類社會的自我管理也是善惡並用,教化的手段就是用善的一面,法就是用惡的一面,引導於驅使雙管齊下。

  • 8 # 安蓮居士

    《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

    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

    荀子和孟子均認為,好惡、喜怒、哀樂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 9 # 六朝堂主

    人一生下來,本無善惡之分。幼兒時期乃至少兒時期,易受後天的成長環境一一家庭、學校、社會綜合因素而影響。隨著年齡增長,到中學階段,隨知識增加,閱歷增長,自主意識、“三觀”逐漸形成,這個階段家庭、學校教育十分重要,有時甚至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在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這種影響甚至會起到風向標作用。當然有些個案也說明遺傳基因決定的心理因素,可能善惡就在一念間。

  • 10 # 蒙莎asbr

    之前有幸接觸到一個摩尼教的文化,他們的理念也是與“人之初,性本惡”類同。宣揚的是人從一生下來就是來贖罪的,是帶有罪惡感的。

    個人並不贊同這種說法。我覺得人性本善,赤果果的來的這個世界,除了一個肉體,連思想都不曾有,怎麼會是惡人。這個時候是最純真的,就像是一個乾乾淨淨水桶,等著東西去充實。

    “惡”和所謂的“惡人”都是被這個世道磨鍊出來的。開始明白事理,開始爭奪活下去的機會,開始有努力的方向,有想要保護的人,我們便有了“惡”的條件和理由,給自己空蕩蕩的水桶內新增進去各種東西,混雜的多了,自然也就亂碼了。

    摩尼教講究的是“光明”與“黑暗”,研究了沒多久,其實也沒研究出什麼來,只是瞭解了他們將整個人體的肢體分為不同程度的錯誤和惡事,你使用他們就是在贖罪。這樣想想哪裡破了,撞疼了,倒也是幸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洩壓閥和減壓閥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