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懂佳1
-
2 # 心智玩家
加了書名號的《老子》是為了區別《道德經》。
《老子》表示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原文,《老子》的內涵應該是《老子真經》的意思。
《道德經》並不是老子寫的,而是後人在看不懂《老子真經》的情況下,用當時的知識背景,比如:易經、佛經、社會政治需要,以及通假、衍文、缺字等校注方式進行編撰的另外一本書,《道德經》與老子並沒有直接關係,只是被掛在了老子的名下。
“源頭甲骨文”嚴格的說來並不是文字,而是一種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及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練習“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
老子是用“源頭甲骨文”字義寫的《老子真經》,“源頭甲骨文”只有像老子這樣的,管理、研究周朝上古典籍的最高官員才能懂得,一般諸侯國內的知識精英不可能懂這種文字的。
下面我們來為大家剖析《老子真經》的內涵:
一、「重疊結構世界」:《老子真經》的真實世界背景1、什麼是「重疊結構世界」
現代科學認識的世界是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單一結構世界」,而《老子真經》所描繪的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
「重疊結構世界」就是:「完整世界」由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真實世界重疊而成,其中,一個真實世界是人的感官能感覺到的「顯性世界」,還有一個真實世界是人的感官感覺不到的「隱性世界」。
「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是「隱性世界」。也就是說,在「顯性世界」中所存在的一切,主體都在「隱性世界」中;在「顯性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原因、機理、動力也都在「隱性世界」中。
絕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次接觸到「重疊結構世界」的概念,但是,「重疊結構世界」是人類所有傳統文化的真實世界背景。
中華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中醫、內家功夫」、古希臘哲學中的「形而上學」、源自猶太教的「上帝信仰」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基礎上。只是人類習慣於用感覺經驗理解經典,而且,在之前的歷史環境中,缺乏「重疊結構世界」的知識背景以及體驗技術,所以,讀不出「重疊結構世界」的內容。
但是,人類的哲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向人類傳達「重疊結構世界」的努力,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山洞隱喻」,莊子在《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所說的「陰為實陽為虛」,都是在當時知識、技術背景下,對「重疊結構世界」的最為完美描述與體驗引導。
包括,漢字源頭——甲骨文也是為了向後世人類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而創造的圖示。
上圖,左邊是甲骨文「天」字,右邊是甲骨文「二」字,這兩個甲骨文都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在《郭店楚簡·老子甲》中,主要是用甲骨文「二」字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
2、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
既然,「完整世界」是重疊結構的,那麼,在其中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結構的,但是,「重疊結構人體」要比「重疊結構世界」複雜得多。
上圖,左邊的甲骨文「人」字與中間的甲骨文「身」字分別表示「重疊結構人體」中的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但是,這兩個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體僅僅是「真正的人」的載體,「真正的人」是被承載於「隱性人體」中的元神本體。
上圖右邊金文「怠」字的外框結構是個反向的「人」字表示「隱性人體」的意思,在金文「怠」字中間位置的「厶」字,就表示「真正的人:元神本體」。
也就是說「完整人體」包含有三層人體,更為複雜的是,這三層人體各自都帶有意識,「完整人體」有三層意識。
第一層人體是顯性人體,用慧能大師的說法就是「化身」。第一層意識,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本我意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產生「六識」的「遍計執性」,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就是「欲神」。
沒有經過「心智系統」訓練的人,主要是以第一層意識主導整個「重疊結構人體」的思維與行為。
第二層人體是隱性人體,用慧能大師的說法就是「報身」。第二層意識,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自我意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產生第七識「末那識」的「依他起性」,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就是「識神」。
第三層人體是元神本體,用慧能大師的說法就是「法身」。第三層意識,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概念來說是「超我意識」,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產生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如來藏」,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就是「元神」或者「穀神」。
3、《老子真經》與「重疊結構人體」的關係
《老子真經》的內涵是什麼?我們先從佛教的修行說起,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於,讓「元神本體」從「重疊結構的人體」中解脫出來,解脫出來了,釋迦摩尼佛所傳授的佛教修行就圓滿了。「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對於佛教修行來說都是需要拋棄的東西。
而《老子真經》對「重疊結構的人體」來說,不僅要讓「元神本體」解脫,而且還要讓「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跟著「元神本體」一起解脫。這就是道家文化中「長生不老」的來源,只是「顯性人體」不是在「顯性世界」中長生不老,而是跟著元神本體回到隱性世界中長生不老。
而且,《老子真經》的內涵與佛教、道教修行所不同的是,並不需要回避世俗社會,在《老子真經》的邏輯看來,一個元神本體穿上覆蓋全身的隱性人體,本身就是到顯性世界的出家,所以,不需要在顯性世界中再次出家,顯性世界中的世俗社會環境,就是訓練「心智系統」的最好環境。
所以,隨著「心智系統」訓練的層次提升,練習者還要主動提升生活、工作更為複雜的環境,比如,去給諸侯國君主管理國家……
二、《老子真經》中讓元神本體、隱性人體、顯性人體一起解脫的路徑在《郭店楚簡·老子甲》中,非常詳細地講述了,元神本體、隱性人體、顯性人體一起從顯性世界解脫,迴歸隱性世界的練習方法。
整個練習方法包含著兩大程序。
在第一大程序中,又包含了兩個小的程序:
第一個小程序是:從由第一層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轉換到由第二層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
第二個小程序是:再由第二層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轉換到由第三層意識,也就是元神本體意識主導「重疊結構人體」。
在第二大程序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練習:
第一個方面的練習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元神意識要感應「重疊結構人體」所處系統中的「系統自動力」,在感應到的同時,讓隱性人體順應這種「系統自動力」。這種練習其實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第二個方面的練習是:感知、回收流散在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中的元神本體的「能量」,把這種「能量」回收乾淨了,元神本體就能帶著隱性人體與顯性人體一起迴歸隱性世界,在隱性世界中恢復生命的原本狀態。
如果將來大家能夠讀到《老子真經》,就會發現《老子真經》就像是一本教科書,從原理、結構、過程、方法、結果都講得非常的清晰,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一點都沒有被後世標註過的《道德經》那樣的玄乎感覺。
三、《郭店楚簡·老子甲》的章節分析從上圖《郭店楚簡·老子甲》與《道德經》的章節序列對比,我們是否發現:《郭店楚簡·老子甲》按照《道德經》章序劃分的21章,零散地分散在了《道德經》中,那麼,《郭店楚簡·老子甲》本身章節序列是不是也是打散的呢?
《郭店楚簡·老子甲》的章節序列是非常完整的,《郭店楚簡·老子甲》總體上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共17章,下篇共4章、
上篇的17章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正式開始練習之前的準備,共四章,其中,第一章老子提出了訓練「心智系統轉換」的總體策略:先強化第二層意識,在第二層意識強化的基礎上再強化第三層意識。第二章老子打了一個比方,用來說明「強化第三層意識」對在現實社會中面對競爭關係的幫助,這是在給初學者鼓勁、打氣,第三章老子說了普通人練習《老子真經》需要解決的三大根本性問題,第四章老子說,為了練好《老子真經》需要不斷提升練習環境的難度,要為國君去管理國家。
第二部分是《老子真經》的核心部分,是訓練的總體框架以及基本功的所在,共七章,從第五章到第十一章。除了第五章是訓練的總體框架以及基本功,在其他章節中,還包含了「內思(一種很高的思考方法)」的運用方法、精通技藝的運用方法、以及初學者與練習資深者如何避免在不同練習過程中會犯的錯誤。
第三部分是老子對自己練習《老子真經》的全景式描述,共五章,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其中既有全景式的描述,也有類似如何打坐、如何強化元神意識的掌控、如何回收能量的分享。
第四部分是老子對推廣《老子真經》的建議,只有一章,第十七章。
下篇的4章,只有一個內容
是老子專門對感知、回收元神本體「能量」的論述,這部分很像是一個專題論述,所以,被獨立拿了出來,成為下篇。在下篇中,老子對感知、回收能量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論述,提出了在回收能量的過程中,「系統自動力」在其中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郭店楚簡·老子甲》中所包含的內容,就是非常完整的,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老子真經》
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程序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電紙書已經出版了,上架書名“老子真經”,已上架app:噹噹雲閱讀、掌閱、kindle、百度閱讀、京東讀書
-
3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十:老子哲學思想的根源探究
是什麼緣由讓老子寫出《道德經》?
《道德經》誕生的背景在學習札記之一中已經考證過,據說是老子出國過函谷關,遭長官尹喜索取,留下筆談論文,以論證《易經.》中的“道”而展開,全面系統論述“道”、“德”哲學範疇的一本哲學鉅著。《道德經》似乎一夜之間一氣呵成,但老子的哲學思想卻並非一日之功所能形成,更不是憑空臆造的。
道”非老子原創。古今中外都在追求對世間萬物本源的探索,想搞清楚世間萬物從何而生,是什麼主宰萬物的執行生長?都不約而同地追求大全統一的、最終極的第一原理,萬事萬物都遵循牠,牠是沒有具體的形態,稱為形而上者。西方文明把之歸為上帝,認為是“上帝創世紀”,而中華文明則將之高度抽象概括為”道“,對道的認識一直都存在於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自華夏民族形成以來,特別是進入農耕文化之後,中華文明追求天地人和諧相處,注重探索天地人三位一體關係的宇宙奧秘。
7000年前的伏羲氏觀物取象著《八卦》,後周文王著《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又“形而上者謂之道”。稱陰陽構成萬事萬物的本源及其執行生長法則,認為“道”是陰陽變易的無形法則,故稱之為“形而上”,表述抽象、本質、本源的哲學範疇。
商末周初的周武王伐紂時代,在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的《洪範》中首次出現五行的表述。古代賢哲用陰陽五行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來描述世間萬物的起源,闡述萬物執行演變法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要素運動變化而化生的。
5000年前中華文明源起的黃帝時代,《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釋義:陰陽及其轉化是宇宙萬物的”道“,用之可以提挈世間萬物,是萬物執行演變的本源,主宰萬物的產生和消失(即老子的有無),無論我們對此能否感知認識,都是如此,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不可思議)。《黃帝內經》的核心是陰陽五行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由氣所化生,氣的執行展開就是陰陽五行,陰陽五行之氣是萬物的基本元素,並稱“天地之大德於生”,這裡的“生”就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生,為化生、滋生之意。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採用系統的哲學思維審視先祖們的思想,進一步思考陰陽五行之氣是如何化生萬物的,堅信存在神奇力量(或稱法力)在主宰這一切,使得萬物滋生、執行生長。最後在《道德經》中全面系統論證“道”,總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學觀點,把“道”提升為形而上的哲學範疇。
由此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與上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的。先祖們循天人合一之理,以陰陽五行之法對宇宙萬物進行歸類思考的理論體系對老子哲學思想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啟迪和影響。《道德經》的誕生得益於老子對先祖思想的感悟,是以先祖們跨越矇昧、蠻荒的遠古使命,奠基中華文明核心智慧為根源的。
-
4 # 四維正邦
老子。一說老聃,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其著作《道德經》或《老子五千文》或《老子》。他的學說領域廣闊,形成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辯證法思想極其豐富。《道德經》與《易經》是中華民族僅有的兩部哲學著作,《道德經》的哲學地位次於《易經》;鑑於《道德經》比《易經》較通俗易懂,且學說領域廣闊,故《道德經》對中華民族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者都在吸收著《道德經》的養分。
①核心思想_“道”:道是萬物之母,即萬物本源;道無聲、無形、看不到、摸不著;道是永恆的、無限的、無邊無際;道是自然界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規律、規則。《》②萬物生髮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可以理解為太極,“二”可以理解為兩儀、陰陽(天地),天地(陰陽)交合而生萬物,這裡是對《易經》思想的繼承與發揚。《》③聖人之道:“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亦信之;不信者亦信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重積德,則無不克……”。聖人沒有私心,順應百姓心願。善良的人,善待他;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他;誠實守信的人,以誠相待;不守信用的人,也誠信相待。處在最高位的善像水一樣,其強大力量沒有什麼能與之相比,其力量源於_善下之。“重積德”類似於“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厚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④治國之道:“治大國,若烹小鮮。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治理國家象烹小魚一樣_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對付敵人可以用陰謀詭計,治理國民不能用陰謀詭計,想取得天下的最好辦法_讓天下太平。《》⑤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怎樣理解“無為”是《道德經》中的難點,有人把它理解為_不作為,是錯的。“無為”的本意(本質)是_順應自然規律、規則,即順應“道”。故侯王要是能遵從自然規律、規則,那麼萬物便會順應自然潛移默化。我順應自然規律、規則,那麼百姓會順應自然而潛移默化;我不折騰,那麼民眾自己會走正道;我不騷擾,民眾自然富裕;我不貪婪,民眾自然會樸實。《》“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_君王效法地,即王以地為法則、準則;地效法天,即地以天為法則、準則;天效法道,即天以道為法則、準則;道效法自然,即“道”以自然為法則、準則;故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
5 # 老孔
因為“道”這個字,變成了“玄、說不清”的另外一個表述,所以,道德經,啟動了中國的一個最強自我說服傳統,或者阿Q傳統,國粹邏輯:我們古人最牛逼,現在不牛逼就是因為大家沒有研究透“道德經”。
這個傳統邏輯,幾乎是不少國粹的通用邏輯,“貽害無窮”。
實際上,我n次的奉勸大家,同意如下定義
道=law=科學規律
有了這個定義以後,重讀一下道德經,那你可以看到,老子就是一個“中國科協名譽主席”,整個道德經,就是說大家要去找自然規律,要遵循自然規律,要“道法自然”!
-
6 # 文城觀點
《老子》是老聃,或稱李耳的思想的記述,而李耳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據記載,他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唐皇武后封為李耳為太上老君。李耳也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人。從思想史的角度看,李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謀略家。
據傳,李耳在函谷關前著五千言的著作,後人稱之為《老子》,又稱《道德經》或《道德真經》,也有人認為更早的時候,該書名為《德道經》,根據一些資深學者的看法,《道德經》與《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華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道德經》成書的具體時間現代已難以確定,但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間《老子》年代推算,其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首先,《老子》一書闡述了比較深刻和抽象的哲學理論,它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書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可以說,道為本源,道法自然,這即是《老子》一書的兩個最根本的命題。一個是解釋世界萬物的根本來源,一個是講發展的基本方式。
其次,《老子》還強調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即:“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同時,《老子》還認為,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耳在《老子》一書中所闡述的哲學思想,是先秦諸子中最為深刻、深奧的哲學理論,而其表述也是最具概括抽象的哲學述論方式,李耳的思想理念是“很哲學”的。
再次,《老子》不僅是哲學經典著作,而且也是先秦傑出的謀略典籍,據專家考證,《老子》一書吸取了兵家的很多思想資源,或者說,李耳的思想有不少部分是從兵書中演化而來的。毛澤東曾說,《老子》是一部兵書;唐代王真也說:“五千之言……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蘇轍說,《老子》“於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王夫之說,對於《老子》,“言兵者師之”。《老子》書中本來就有談兵的話語,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再如,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他還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河上公稱老子為“儉武者”,這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把兵學提升到政治哲學的高度,以成“人君南面之術”,為統治者提倡“無為”而“無不為”的“君道”,這實際上與兵家的“詭道”是相通的。所以,老子與兵家有淵源,他也是謀略家,所以,同樣是道家,老子和莊子大不一樣,老子更多的屬於政治權謀大師,而莊子更多的是一位天真的家。老子提出了“人君南面之術”,很有智謀;而莊子卻夢到蝴蝶醒來後不知是蝴蝶變成莊子還是莊子變成了蝴蝶,很具有藝術家的天真。
此外,《老子》一書有相當一些謀略思想是很值得注意的,比如:該書提出了順應自然、以柔克剛的謀略原則,如“守柔曰剛”、“道法自然”、“致虛極,守靜篤”、“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上善若水”等。再如,《老子》一書具有深刻的“欲擒故縱”的行事策略,如:“將欲翕[xī] 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還有,《老子》一書注重物極而轉化的道理,提醒人們注意“物極必反”道理,例如:“反者道之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
最後,《老子》非常重視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也就是說: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司馬遷認為:《老子》為“後世陰謀者法”,老子確實有權謀思想。當然,有人認為,說老子是陰謀家這讓老子太冤枉了,因為老子強調的是透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一種簡單狀態,他說“智慧出,有大偽”,主張“絕巧去利”,是不主張陰謀的。
總之,老子,李耳,是哲學家,也是謀略家,他的哲學思想被研究得比較多,而他的謀略思想相對被探討、研究得相對少一些,筆者是研究中國古代謀略與管理方面的,對老子的謀略思想很有興趣,筆者相信,《老子》一書,還很值得從管理謀略方面去加深進行研究。
-
7 # 家國怨
道德經探討系列之——什麼是道?
當前人類對宇宙萬物的認知上並沒有超越《道德經》,這是《道德經》為什麼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時下熱論話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要讀懂《道德經》,我認為首先要把《道德經》中的基本概念弄清楚。比如,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老子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否則,一部《道德經》都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看網上言論你會發現公也有理,婆也有理。既不能進行傳承,也會誤人子弟。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強名曰“道”,也就是說沒法定義。在第一章第二句中,把“名”和“道”相提並論,難道是說“道”就是“名”?顯然不是的,既然不是那為什麼相提並論呢?《道德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近似於“道”,然後介紹了水的特性,那麼我們看一下,“名”有什麼特徵呢?“名”是什麼,是對事物的命名。比如各種動、植物,人類給他們取了名字;以豬為例吧,老外命名為pig。他是不是豬呢?他本來應該叫什麼?如果人類再來一次演變,它又可能被稱為牛或者羊、或者其他的名字。所以說給事物取名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他本質應該叫什麼,可能人類永遠無法認知。《道德經》開篇把“道”和“名”相提並論,不正是告訴我們“道”和“名”一樣是我們人類永遠無法認知的。你覺得呢?否則“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在第一段中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理解了這個,下面的一句中,我們就可以判斷是在講“無”的問題,還是在講“無名”的問題。
有人說,“道”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人類感知判斷出來的。比如,“損有餘而補不足”、“物壯則老”都是“道”的作用的體現,應該屬於“道”作用於自然萬物時顯現出來的主要特徵,他不是對“道”的定義。
還有人說“道”法自,然是語氣助詞,我只能說有這種可能,也有可能“道”還法其他我們不可想象的“東西”。但這些都不是對“道”的定義。
如果有神或上帝,他們也同樣會受到“道”的約束。
“道”是什麼呢?
“道”是無法定義,不可認知的,我們只能描述和感應它基於人類認知上的作用於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部分特徵。
《道德經》想告訴我們什麼?我認為,那就是一切事、物都逃不脫生滅,從生到滅的過程中擺不脫矛盾。萬物的差別就是生滅時間的長短問題,從生到滅這一過程中矛盾的強弱問題。
本文粗淺看法,以期拋磚引玉,如果能促進大家正確的理解《道德經》將不勝欣喜。(注意:如果觀點錯誤,大可不必惡意攻擊,因為我的錯誤讓你距真理又前進了一步。)
回覆列表
老子以天道,地道,言人道。以自然科學論述人道。以天之德孕育萬物配天時應以自然來指導子孫後代修心養性。以辯證法強調修行功法,以大國喻自身小國,以兵言兵以民言民,天人合一終歸人文。為了解《道德經》已研究過《河圖與洛書》,《易經》,《周易叄同契》,《莊子》,等等吧,其目的就是讀懂《道德經》。因為《道德經》過於深奧,玄學高深莫測。不研究《易經》是搞不懂也不知玄學為何物,不讀《易經》也搞不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博大。不都懂《易經》也理解不了三十輻為一軸有車之用直指大道火候。《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及五千言等都隱藏玄機。知多少全憑以身體道才能通達《道德經》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