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懂佳1
-
2 # 丹陽子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體驗和理解,以回答這位同修的問題。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的,但不是恆久不變的。老子用“上善若水”、“天下母”、“復歸於嬰兒”來描述道。是因為水、母親和嬰兒這三者最接近於道。道一直處在運動之中,我們的地球,宇宙,所有的有形的無形的都處在運動之中,所以,道不是恆久不變的。“名,可名,非常名。”你可以給物質起名字,但隨著物質的運動,這個名字也不是恆久不變的。比如水變冷凝結成冰;加熱變成蒸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從“無”中產生;萬物從“有”中產生。“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無”和“有”是同一個物體的兩個方面,“無”屬於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的一面,比如人的思想和意識。“有”屬於看得見摸得著的陽性的一面,比如人的肉體。萬物負陰而包陽,衝氣以為和。“無”中生“有”,“有”歸於“無”。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常在沒有慾望的情況下,在無為的狀態下,觀察道的奧妙。在有慾望的情況下去體察道的端倪,自然地去做事情並研究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和客觀規律,或者在靜坐有念頭的時候,觀察這個念頭。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無”和“有”來自同一個地方,即都由道所生,但名稱不一樣。都叫做玄妙。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的門戶。用常“無”,常“有”的方法去體道,同道,行道,就找到了眾妙的門戶。
-
3 # 家國怨
“道”是無法定義,不可認知的,我們只能描述和感應它基於人類認知上的作用於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部分特徵。(這裡專指道德經所說的道。)
可參考,我的《道德經探討系列之——什麼是道?》
-
4 # 董事長慢慢懂事慢慢長
首先,要明白這是一個大而全的概念。它所表示的是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之規律。
其次,要明白,這個概念必須落到實處。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實際,不要加入自己的任何觀點,世界是什麼樣子就總結出什麼樣子的規律。然後,拿到實際中檢驗。
最後,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一步都推廣。
既然,道是規律,就可以從自己的實際掌握的知識,兩相對照。你會發現,兩者是高度一致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道,在宏觀,大處,遷移要高明。
現代知識,在分析工具,具體刻畫上要具體的多。這也符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要求。
所以,學習道德經,要找到其中的規律。同時又不要忘記自己的本領。用道以大處思考,用現代的知識以解決自己現實的問題。
-
5 # 正道行2818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首字就言及“道”,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魯迅有句名言: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個“路”,亦稱“道”;但它不是老子所說的“道”。
老子說的“道”是什麼呢?是一種恆久的不變的存在,也就是“常”,帛書《道德經》曰“恆”,因避帝諱,而改“恆”為“常”。
“常”是什麼呢?是一種存在的狀態。魯迅所謂的“路”,不論走的人多或少,只要能行走通達,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路”,它的存在是必需的也是恆久的;但它的恆久是有條件的,自然災害下,有被毀於一旦的可能,所以,它並不是真正的長久。
真正長久的是什麼呢?是欲,即人的慾望;慾望是不滅的,它的存在狀態是“有”與“無”,無慾是有欲的對立面,沒有“無”也就無所謂“有”;所以,無慾並非沒有的意思。因此,《道德經》第二章就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道理,這就是“恆也”,也就是“常”。“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邊緣邊界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常久不存慾望,可以看到天地內中的奇妙;常久存在慾望,只能看到天地邊緣的現象;因為眼界被慾望遮住了眼。
無慾與有欲同是慾望,但稱謂不同(同出而異名。異名:有-無),它們都玄奇幽昧,因為都是“道”的範疇。
《道德經》之始,並無標點,古文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斷句之處不同,也能解釋,只是意義會發生很大畸變,甚至截然相反。通常的斷句理解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樣斷,一個“道”字,被作多義解讀,即:老子之道-道說-老子之道,既為名詞又為動詞;作為“說”義解,老子文中用“言”(多言數窮)、用“曰”(曰大),卻不會以“道”表達此義而與之闡述的“道”相混淆;把“道”作動詞解作“語言表達”之義,是不妥貼的。因此,從前所述,應斷句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書斷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非就是“不可”,“可”就是指“有”,“非”就是指“無”;所以天地未成形之始,就名為“無”,有萬物出現之時,就名為“有”;人之慾望產生,也就有了道的有無狀態;故而其義直譯就是:道能有欲(恍如有物),道也無慾(似若無物),是道的恆常狀態;名能定性,名也難定性,是名稱的恆常狀態。所以它們很玄奧,一切玄奧都可用“有無”解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天地有無之間,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有無都是自然所賜,不要存私慾之念,得必有失,失亦有得;一陰一陽之,謂道。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道”指真理。
真理,包括一切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最早伏羲研究八卦,即是對數學的研究。
人們為了紀念伏羲,於是以伏羲人首蛇身,謂之“道”。
-
7 # 一東
老子自己對“道”體悟的最凝鍊的描述可能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一章非常精煉,可以說是《老子》五千言的總綱,“道”可道,而又非恆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確實是玄到了家,不過老聖人在此點出了兩條悟道明道的途徑:“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觀妙和觀徼,觀徼是為學日益,觀妙是為道日損,兩種方法殊途同歸,最終歸結於“致虛極,守靜篤”,抱一守中。
第一章和第二十五章是遙相呼應的,二十五章言明瞭“道”概念的來歷及道的特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名曰“道”,“獨立而不改”,道法自然與眾妙之門相呼應。
體“道”日新,日日新。
-
8 # 閒看秋風999
人們常常說“老莊”,指的是老子和莊子這兩個道家的先行者。而如何解釋“道”,現在的人們往往不是拔高了老子,將“道”變得高深莫測,就是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古人。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觀點。
如何解釋“道”? 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下面可以聽聽莊子的解釋:
《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邪?’曰:‘在屎溺’。”
莊子所說的“道”,是宇宙的本源,“莫知其始,莫知其終”。無處不在,超越空間而又超越感覺,“無為無形”,看不見,摸不著。
簡單講,莊子認為“道”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這就是對老子的“道”的發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但是說了半天,還是沒有解釋清楚“道”在哪裡?其實,在老子和主子看來,道,就在每個人的心裡,也就是說“道”是唯心主義的東西——我認為它在哪裡,“道”就在哪裡。
-
9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道德經》首章是全書的原理、核心和總綱,也是讀懂老子思想的鑰匙,同時暗藏讀該書的三種方法。古人早有可信的解讀,簡介如下,供參考。
【1,字面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講“道”的獨在性和絕對性,含義是“‘道’可以被稱謂,但又不是人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名可名,非常名”講“道”的天然性和超越性,含義是“‘道’的這個稱呼可以這麼叫,卻又與人平常對其他萬物的稱呼不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講“道”的特性,含義是“‘道’同時具備兩個屬性,本不可言說。當暫時用‘無’去稱謂一個屬性時,這個‘無’是天地的無上起源;當暫時用‘有’去稱謂另一個屬性時,這個‘有’是生出萬物的共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講證悟“道”的方法,含義是“‘道’雖無形而神秘,主宰一切又超越一切,但人還是有認知其存在的方法,就是隻要始終保持‘無思、無想、無念、無求’的狀態,使心絕對的平靜如鏡,就可直接照見‘道’的本體是永恆不動,這個就是無窮奧妙的總源頭。反之,人若始終反思自己的永不停息的思、想、念、求,在這種自心的矛盾和變化狀態中,就可直接照見‘道’在發揮著決定和制衡一切的細微作用,這個就是萬物變化背後的法則。”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講“‘道’與‘無、有’這兩個屬性的關係”,含義是“‘無和有’不是對立的兩個,二者都從‘道’中生,本是同一個,永不分離,只因現在要述說,暫時給這同一個分稱為兩個名字而已。‘無與有’是一體,這個意思超越了一切,也可叫做‘玄義’,但這個玄義又超越了人平常理解的那種‘玄義’,是玄之外的‘玄’,不能用言語和思維表達,此處暫時假稱這個無上的‘玄’為‘道’,所以歸根到底,‘道’是一切玄義的共源,‘悟道’就是獲得一切智慧的大門。”
【2,解讀難點】
主要是五個:(1)“非常道”這句,否定了人用思維認知“道”、用語言表述“道”的可能性,容易被忽視。老子在此處暗示《道德經》沒有意思,沒說一個字,不要把經文等同於“道”,因為“道”是超越人的想象而存在的,沒有對立性。換言之,“道”不能被描述,因為一去描述,就破壞了“道”的獨在性和絕對性,走到“道”的對立面,變成相對性了。(2)“非常名”這句,否定了“道”的這個稱呼,也否定了萬物的各自稱呼,這一點容易被忽視。老子在此處暗示“道”的這個稱呼是假的,萬物各有的稱呼也是假的,都是徒有虛名,並無真實。若以為一切稱呼是真實的,都是錯誤的,都是心理錯覺。(3)“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老子在暗示“無與有”的關係,即“無”生出“有”,故二者不是矛盾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和從屬關係。並且,“無”是萬物的真性----這一點也容易被忽視或誤解。(4)“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老子在暗示萬物的差異性都統一在“有”裡,故“有”不是真實的,而是虛幻的,是萬物的假性---這一點也容易被忽視和誤解。(5)“此二者,同出而異名”這句,老子在暗示“無和有”都從“道”中生,且都是“道”的化身,一個無形,一個有形,二者合起來構成“道”的特性。同理,萬物也都是“道”的化身,也同有“無和有”的屬性。換言之,矛盾性、差異性都屬於“有”,都不是萬物的真相;平等性性、一體性都屬於“無”,才是萬物的真相---這也是埋藏最深的秘義,容易被忽視或誤解。
【3,老子話語的真正用意】
主要有三個:(1)強調一切萬物都是“道”的化身,而“道”是永恆不變的和圓滿的,故一切萬物在本性上也是永恆的和圓滿的。人只要悟“道”,就可以超越時空,恢復自己永恆的“道性”,永遠居於“無”中,最終超越生死和一切矛盾;人生應該走“證道和守道”的路,才不是虛度,這是活著的終極價值。(2)萬物(包括人)的真相不是所見、所感、所知的那樣。人只要把差異性當做真相,就沒有智慧,將自誤自愚,永在錯覺裡。唯有見萬物之“同”,不見萬物之“異”,人才能恢復本有的圓滿智慧,也叫“道智”。並且,真智無形,天然具足,不從外得,與思維和言語無關。反之,人只要有心理活動、有念想,就遠離於自己的無上“道智”,就走不出自造的矛盾囚牢。慾望障道,心念遮道;不破思縛,人無智慧。(3)萬物沒有秘密可言,本是同體、一體、不分的,只有名稱的不同,其實是同一個。就好比同一男孩,在家叫某某,也叫兒子,也叫孫子;在校,也叫某同學、某校友;成家了,也叫父親、爸爸、爺爺等等,同時有多個稱謂。人生的因緣有多少,就會有多少個稱號,但無論稱呼有幾個,所指都是同一個,而不是真的有多個。能悟統一性,叫“悟道”;不悟統一性,把表面的差異性當真實,叫“迷道”。推而廣之,見萬物是同一個,都是自己,則人明“道”,反之叫人“昧道”,就產生痛苦和迷惑,就沉溺於矛盾中,不能自拔。
【4,《道德經》首章的中心內容】
有四個:(1)講萬物的同體,即都是“道”,共有一個“道身”。(2)講萬物的同性,即都有“無和有”的屬性,共有一個“道性”。(3)講萬物的真相,即都是永恆不變的,彼此永遠平等,沒有差別。(4)講萬物存在的狀態,即真假同時,“無”態是真,“有”態是假。人見“無”則智,人見“有”則愚。
【5,首章暗示的讀經方法】
既然首章在講“道、無、有”的關係,故“道、無、有”也是讀經的三個視角和方法。(1)若從“道”的角度讀經和看世界,則所見都是“道”,所見都是永恆,頓在圓滿中。(2)若從“無”的角度讀經和看世界,則所見皆空,不見一字,不見一物,一切都無,頓在覺醒中。(3)若從“有”的角度讀經和看世界,則見到萬物無窮盡,永在矛盾和變化中,且各不相同,永遠對立,沒有平等,也因此頓在“生死、生滅”的假象中。
總之,老子在《道德經》首章,用“道、無、有”三個暫時的假名字,宣說了世界(時空)的唯一真理,揭開了萬物的真面目,指示世人應該證悟自己永恆和圓滿的無上智慧,都是最深的大慈悲胸懷;告誡世人,不證悟大道,生命必然虛度---人常在自誤中,自罪自罰,自作自受。
-
10 # 漂78526257
第一章裡的“道”是“存在”一詞的物質化和抽象化的關係。存在一詞要具體到某個具體物資時,那麼存在一詞就不是長久的,因為物質不能長久,所以才叫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存在一詞作為一個概念,那麼就是永恆的。
-
11 # 養生男人699
無有同出而異名也,無有同出於道,而異名於無有,無名天地之始(不可道,不可名,是常道者,常無生,無生有,以觀其妙),有名萬物母(可道,可名,非常道者,常有化,有化無,以觀其徼),此兩者,同謂之玄,一曰玄同者,一曰玄牝,玄同者抱一處和謂之天玄,天玄者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曰:天道生之,神德畜之,玄牝者執一守中,謂之地玄,地玄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曰:地物形之,谷勢成之,有為其(道)之物,曰物質,無為其(道)之質,曰本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本質,有是物質,萬物是(形質)體質,如氣體,如液體,如晶體,如固體,皆是道所存在之體質,如精神氣光音(力)是道所存在之物質,如虛無空明相(色)是道所存在之本質,
-
12 # 馬振廷1
道首先肯定不是自然,肯定也不是時間,但是,什麼自然,時間它都在,道之內。所有已知和未知統統在道里面,強為之名,字之曰道,沒有可輸入道的文子,無名天地之始。
-
13 # 朱清國1
道,本義是人所行走的道路。沿著道路可以到達目的地,引申為道理、理論、學說、思想、自然規律等。古代道同導(導),指導、教導。故而《老子》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說:道是可以指導我們思想和行動者,那不是平常的道理。道,不是平常的名字,故而老子曰:"名,非常名"。老子之道是自然規律,道的名字是大道。故而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是自然規律,天地的原始物質是無(極),生命的起源物是有(極)。故而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極),我認為是宇宙暗物質或暗能量。宇宙暗物質、暗能量我們看不見摸不著,故而老子稱作無(極)。生命起源物是DNA,故而老子稱作有(極)。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極陰陽圖就是天地的原始胎象。DNA雙螺旋結構的橫斷面圖就是太極陰陽圖。所以,太極陰陽圖是天地原始物和生命起源物的胎象圖,太極陰陽學說是大道!
-
14 # 淡然平和心
開篇“老子”闡釋“道”的屬性,說明道生萬物,萬物有道的哲理,與領悟道的妙義,既,只有在主觀上沒有慾望,才能領悟道的存在和奧妙。
-
15 # 公議屬祝光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指這一句吧?道可以用道來表述,卻必須要分辨清楚這裡所用的”道”是與平常使用的道在意思上是不相同的”道”。名稱是可以用”道”這個名稱的卻必須分辨清楚這僅僅是個名稱的道而已,不是真正的”道”而只是名稱的導引而已。後面的說明為什麼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只是個名稱就不說了。而直接說什麼是真實的”道”。
”有物混成……強曰:道”在這裡就已經明確地說:所有的事物都是混成出來的!著述者說自己不知道該是什麼而只有給這種”混成運動”取個”道”的名稱來表述這種”混成運動”。故:道只是一個用於人類表達意思的名稱,真正的”道”是指”混成運動”!道德經中還有不少闡述”混成運動”的地方能夠明白”道”是語言表達,意指”混成運動”也就不再說下去了。
在助事成功的文化體系中通常使用的是”道,法,術”三位一體為基礎的文化表達方式。要分辨清楚的是意指”道”與”法”及”術”是處於一條鏈上的不同位置上又各有各的領域的共軛推輓關係,而具有各不相同特性又具有相互協同助推關係的關聯作用的。要弄成了”三為一體”的獨統而失去可變的靈動性了我不負責!因為助事成功文化非常講究位置責任才會有共同關係的協同作戰才不至於出現一窩蜂的蜂擁而上製造出破壞作用就不是助事成功的建設性文化了!到此就應該知道如何去實踐中對應事情的存在找到處於不同位置的人或物是如何參與”相關多元混成運動”的?也就可以領悟出什麼是”道”表述的多元混成共同的事情了!但必須遵循事實存在為真實的原則,再用實事求是什麼就必須承認是什麼的方法才有可能獲得那種”道,法,術”三位一體的相互作用關係出來的!別人是無法使用語言表達能使自己明白的原因是無形的東西無法使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故體悟是需要自己去親歷親行才能獲得的東西。我沒有這種本事就不談體悟了!可以順便說一句:助事成功文化的師有”人師””事師””天地師”與自己的”心靈師”共同闔成的”師道”的!看看有用到了”多元混成出師道”不?就回答到此了。
-
16 # 毛彥民
道:就是無與有的關係,條件與趨勢的關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道:就是認識道和運用道。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認識趨勢以制定策略,認識條件以把握和實現趨勢。
-
17 # 山神001
第一章是個引子,給道一個整體描述,並指出研究它的方法。
1、道是可說的。不是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否則,道德經講的也就不是道了。非常道指與眾不同。
2、道是客觀的。它就像太陽一樣,日出日落,日復一日,天天如此。當然不是太陽。更主要你不要以為它是人腦總結的規律。它是真實,是存在,但又非一個通常的物體。你不要想一句半句就概括了它,你需要通篇理解悟透道德經,才會漸漸的有了它的輪廓和物象。就像一位歌手講,當唱到綠軍裝的時侯,你要真的在眼睛裡看到了綠軍裝。
3、道是運動的、變化的。這一點,讀完,悟透,自然就會明白。
4、道是玄妙而神奇的。雖說大道至簡,你也不得不承認只能用玄妙,奧妙,神奇,鬼斧神工等等字眼來描述宇宙誕生,生命出現。道也是如此,所以,開啟這扇大門,你就進入了神奇的玄妙世界。
-
18 # 使用者63025630727
道是什麼?由於我們的老子他老人家並沒有給道一個確切的定義,導致兩千多年來我們這些後人都是憑著自己的感悟給“道”以不同的解讀,甚至有的把道解成了玄學,玄之又玄,還能自圓其說,實在是佩服之至。所以這裡我也不想給道什麼定義,畢竟我也沒有見識到真正的道,要談我們也只能從《道德經》這本書談起,看看我們這些後人在看了《道德經》後能有什麼感悟?能汲取什麼智慧?如果我們是生活的弱者,當看到“弱者道之用”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感悟到“弱”恰恰是我們的生存之道?如果我們是生活的強者,當看到“強梁者不得好死”,我們的心靈是否會有那一霎那的顫抖,從而放下生活的偽裝?如果我們立志善良,當我們看到“上善若水”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想到我們的德行離水還距離多遠?如果我們是學生、後輩,當我們讀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內心是否不再浮躁?如果我們是老師、長輩,當讀到“行不言之教”時,我們是否能想到我們“以身作則”了嗎?如果我們是百姓,當我們讀到“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我們又是否能始終純樸如一?如果我們是統治者,當讀到“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是否想到了無為,不折騰?如果我們立志成為聖人,當讀到“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我們是否又真的有一顆百姓心?如果……總之,不管什麼人,當你感到苦累,生活迷茫之際,如果能讀一讀《道德經》,並能有所感悟,換一種思考方式,從而能幫助到我們的生活,我想這才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初衷,至於道究竟是什麼並不重要。
-
19 # hitman1
個人理解。
道,有心求,求而不得。無,才是道的狀態。所以無慾,才能與道同,才能感應到道的玄妙。
遠觀諸物,近取諸身,用以感悟。但不可執著於道的外顯,而遠離道之無的真義。觀“有”之徼,得道之“無”。
非道之弘人,是人之弘道。
無有之間,玄妙之門,玄之又玄。
可悟,不可言。
知道易。行道,唯“恆”。
回覆列表
謝邀,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道中,此道非不可長久的腳下之道和人生之道,而是永恆的天道,天道無處不在。每一個人要與天道合而為一可獲得永生。無,萬物之始。有,萬物之母乃萬物之定理。兩者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每個人合天道的方法。門不開天道在眾人之外,門開,天道在眾人心身之內合二為一。德為用,道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