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910咸陽人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及參考答案: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形成性考核

    一、名詞解釋

    1.學前兒童心理學

    是研究0-6歲學前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2.縱向研究

    對一個或一組兒童進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或追蹤,找出心理發展過程的系統特點。

    3.具體形象思維

    是指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的聯想而進行的思維,介於直覺行動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思維方式。

    4.記憶策略

    是指我們為提高記憶效果而採用的手段以及對自身記憶多動的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

    5.記憶恢復

    是指學習某種材料後,相隔一段時間後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之後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題

    1.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 開放的 、 不斷積累的 過程。

    2.在心理學中通常把實驗的研究者稱為 主試 , 把被研究者稱為 被試 。

    3.美國心理學家範茨專門用 視覺偏愛 的方法研究了嬰兒對形狀的辨別和偏好。

    4.對於嬰兒來說 身體 和 心理 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於整體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較低,幼兒的記憶以 無意識記 為主。

    6.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學習水平 更為妥當。

    7.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程過是由一個個 特定的發展階段 組成的。

    8.縱向和橫向的研究取向具體體現為 觀察法 、 調查法 、實驗法 三種方法。

    9.個體心理是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這就體現了 發展的普遍性 。

    10.發展的差異性是指每一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 發展速率 、 特色和風格 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發展的不同。

    11.調查法包括談話法 、 問卷法 、 測量法 和 產品分析法 四種。

    12.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 實證研究 和 理論研究 兩大類。

    13.皮亞傑根據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將感知運動階段劃分為 六 個子階段。

    14.嬰兒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叫 自傳體記憶 。

    15.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逐漸開始消除,即開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簡答題

    1.應當如何理解“關鍵期”的概念?

    (1)關鍵期是習性學家洛倫茲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得以形成的意思;

    (2)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學習水平更為妥當。

    2.橫向和縱向研究的優缺點。

    (1)橫向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同一年齡或幾個年齡組被試的大量資料,比較節省時間和精力,資料比較有代表性和穩定性。但這種方法由於時間較短,難易尋找發展的連續性和轉折點,也難以分析出兒童早期經驗對當前反應的影響。此外,若研究控制不當,容易造成虛假結果。

    (2)縱向法的最大有優點在於可以是研究者隨著時間的程序,直接測量個體變化的速率,取得發展的第一手資料。縱向研究對於探索某種心理現象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和發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研究耗時費力,物件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難以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

    3.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會產生什麼影響?

    (1)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體的分離包括與父母過早的離別等,心理的分離包括情感剝奪、精神虐待、在團體中受排斥、不為集體接納等。

    (3)有時孩子和分母的長期分離會產生極度的悲傷。

    (4)新入園兒童的“入托分離性焦慮”

    四、論述題

    試述思維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答案要點:(1)思維的發生不僅意味著兒童的認識過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維的發生、發展引起其他認識活動的質變;

    (2)思維的的影響並不侷限在認識領域,它還滲透到情感、社會以及個性的各個方面

    (3) 思維的發生於發展使兒童的心理開始成為具有一定傾向的、穩定而統一的整體。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業二

    一、名詞解釋

    1、自我中心語言:

    講話者不考慮他在於誰說話,也不在乎對方是否在聽他講話,他或是對自己說話,或由於和一個偶然在身邊的人共同活動感到愉快而說話。

    2、同伴關係:

    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3、親社會行為: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謙讓、幫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贈等。

    4、移情:

    是體驗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

    二、填空題。

    1、 角色遊戲 是兒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進行的遊戲。

    2、柯爾伯格採用縱向法提出了他的三個水平 六 階段道德發展理論。

    3、安思沃斯發現兒童有著四種不同的依戀模式焦慮—迴避型 、 安全型 、焦慮—反抗型 、 紊亂型

    4、處於象徵期的兒童開始畫人,但是這些“人”具有同一個特徵,即光光的腦袋上長著長長的尾巴,因此,人們把兒童早期畫的“人”,稱為 蝌蚪人 。

    5、學前兒童口語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語音 、 詞彙 、 語法 、 口語表達能力 以及 語用技能 的發展等方面。

    6、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分為 前道德階段(0—2歲)、 他律道德階段(2—7歲)、自律道德階段 (7—12歲)。

    7、電視的負面效應是由於社會對媒體的 使用不當 , 或者是 家長本身 的原因造成的。

    8、操作性遊戲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無目的遊戲、功能性遊戲、結構性遊戲三個發展階段中。

    9、兒童的社會化語言有適應性告知 、批評和嘲笑 、命令、請求和威脅 、 問題與回答。

    10、兒童在音樂世界中扮演著 感知者 、 表現者 和 欣賞者 的角色。

    11、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 工具性侵犯 ,一種是 敵意性侵犯 。

    12、自我中心語言分為三個範疇重複 、 獨白 、 雙人或集體的獨白。

    13、微笑是嬰兒的第一個 社會性 行為。

    14、喜歡的 物體 和 顏色 是兒童評價作品好壞的兩個標準。

    15、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有力地說明了 母愛 對於兒童的不可替代性。

    三、簡答題。

    1、心理學家Parten是怎樣劃分遊戲種類的?

    答:心理學家Parten根據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的社會性參與程度將遊戲分為:獨自遊戲 平行遊戲 聯合遊戲和 合作遊戲 。

    2、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特點?

    答:(1)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不理解規則是由人制定的。

    (2)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

    (3)判斷行為的好壞是根據後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

    (4)把懲罰看作是天意,贊成嚴厲的懲罰。

    (5)單方面做種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

    3、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答:(1)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會文化傳統及大宗傳播媒介等。

    (2)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兒童對社會性行為的認知、對情景資訊的識別、觀點採擇及歸因

    (3)移情

    (4)強化

    4、氣質與兒童情緒調控的關係?

    答:(1)兒童情緒的調控能力和調控方式與氣質有重要聯絡。

    (2)由於氣質不同,有些兒童主導情緒積極,容易與成人配合;

    (3)也有些兒童主導情緒不穩定,難易與成人合作。

    (4)大部分兒童要到10歲才能形成一套恰當的情緒控制技巧。

    5、教師對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影響?

    答:(1)一個兒童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會間接地影響到同伴對這個兒童的評價。

    (2)米勒發現教室對兒童的特徵和價值的認可程度會透過一種複雜的方式影響其他兒童對這個兒童的接納性。

    (3)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同伴群體中的評價標準出現之前,教師是對兒童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4)作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兒童的影響。

    四、論述題

    1、試述遊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特點。

    答:(1) 興趣指引:學前兒童喜歡遊戲,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遊戲的內容有強烈的興趣。

    (2)注意力集中: 在遊戲中,學前兒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遊戲上的,沒什麼外在的干擾可以組織他們對遊戲的投入,而且兒童在遊戲中的高度注意力,也使得他們在遊戲中思維尤其活躍、想象力豐富。

    (3)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前兒童喜歡遊戲是因為遊戲能給他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在遊戲中他們能盡情地體驗著愉悅及歡樂的積極情感,以及體驗到那種戰勝恐懼和不安的快樂。

    (4)自由性:學前兒童在遊戲中是自由的、主動參與的,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遊戲,沒有很多外在的、多餘的規則,此外遊戲中兒童不用擔心需要實現什麼目的,遊戲沒有目標壓力。

    (5)假想與真實的轉換: 遊戲中發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學前兒童假想出來的,特別是在象徵遊戲中,他們經常需要發揮想象力,來充實遊戲。當有細細過程中的假裝部分出現問題時,兒童通常會跳出假想,回到真實的現實情境中去解決問題。一旦錯誤糾正,遊戲又回到假想狀態。

    (6)人與人(物)的交流: 在社會性遊戲、象徵性遊戲中是非常普遍的,當孩子們需要在一起做遊戲時,需要分配角色,這時就需要協商和交流;不僅如此,學前兒童在遊戲中海發生人與物的交流,比如在獨自遊戲中需要與玩具進行交流。

    (7) 各方面能力的延伸: 遊戲能在學前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搭建一個發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語言使用、記憶和與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2、試述早期依戀對後期行為的影響。

    答:(1)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嬰兒早期的依戀質量可以預測他們在幼兒至成人期的行為。安全依戀的嬰兒到有幼兒期仍然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樂於與人交往、樂於探索,自信,對周圍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學期仍然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聯絡;不安全依戀的兒童則較多的發展處退縮、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緒不穩定等特點。

    (2)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如果兒童能夠形成良好的依戀,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信,並且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和後代,反之,可能成為一個缺乏來自依戀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發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

    (3)對認知發展的影響。安全依戀兒童的認知通常也表現出較高的發展水平,對於相對複雜的問題情境安全依戀的兒童能熱情主動地接近問題,樂於求助,尋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戀的兒童表現為對問題不感興趣,很容易失望、放棄問題,忽視成人的指導等消極的情緒反應。

    3、試述同伴關係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答:(1)發展社會能力的功能。 皮亞傑論述了同伴關係在社會能力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同伴關係中的合作與情感共鳴使兒童獲得關於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在兒童語同伴交往中出現的衝突將導致社會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並促進社會交流所需技能的獲得。

    (2)幫助發現自我的功能。 兒童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兒童才能認知到他人的意願、需要、情感,同時確定自己相對於同伴的角色和地位,從而幫助兒童區自我中心,有利於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發展。

    (3)提供情感支援的功能。 兒童歸屬和愛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滿足更多地從一般的同伴集體中獲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援而產生安全感和責任感,從而獲得良好的情感發展。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業三

    一、名詞解釋

    1、性別穩定性:

    兒童對自己的性別不隨年齡、情境等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特徵的認識。

    2、觀察學習:

    透過觀察他人(範型或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新行為。

    二、填空題

    1、氣質有 型別的差異而無 好壞的區別,每種氣質型別都有其 積極 一面和 消極 一面。

    2、個體的發展取決於成熟,而成熟的順序取決於 基因 決定的時間表。

    3、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兒童3歲時開始意識到 願意 和 應該 的區別。

    4、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表現為從 依從性評價 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性和多面性評價。

    5、教育既要 適應 兒童的智慧結構,又要 促進 這個結構的不斷髮展。

    6、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表現為從對自己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對 內心品質 的評價。

    7、嬰兒三種不同的典型氣質型別是 容易撫育型 、 撫育困難型 和 啟動緩慢型 。

    8、觀察他人的過程有 注意 、保持 、 運動復現 、 強化和動機 等4個組成部分。

    9、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 自我評價 的發展。

    10、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叫作兒童 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水平是可能發展的水平,稱作 最近發展區 。

    11、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是 自我意識 發展的重要標誌。

    12、兒童在成熟之前,處於學習的 準備狀態 。

    13、學前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表現為從 主觀情緒性 評價到初步客觀的評價。

    14、學前兒童性格特徵表現為 好動 、 好奇和好問 、 好模仿 、 好衝動 。

    三、簡答題

    1、兒童自我評價的特點?

    答:(1)從依從性評價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性和多面性評價。

    (2)從對自己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

    (3)從主觀情緒性評價到初步客觀的評價。

    2、消極強化與懲罰有什麼不同?

    答:(1) 消極強化是指當刺激減少後,某一操作行為發生的次數反而增加;

    (2)懲罰是指給予刺激,以減少行為發生的頻率或消除行為的再次發生;

    (3)消極強化是為了增強行為、激勵行為,而懲罰時企圖消除行為,兩者目的不同。

    3、研究兒童氣質有什麼意義?

    答:(1) 氣質有型別之別,但沒有好壞之分,即每一種氣質都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

    (2)學前兒童周圍的成人和教師,應當瞭解、尊重兒童氣質差異的前提下實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4、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階段?

    答:(1)生物取向階段6-8歲。

    (2)社會取向階段9-13歲

    (3)心理取向階段14-18歲

    四、論述題

    1、皮亞傑理論在兒童教育實際中有什麼價值。

    答:(1)皮亞傑的主要成就是發現兒童不同於成人,兒童的思維發展有著自己的階段,其核心特點是自我中心。我們要相信兒童是積極的、有成效的探索者。

    (2)皮亞傑認為思維和語言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不能彼此解釋或相互歸結的,在語言的幫助下,思維可以做很多它不能做的事。 Ø 教育必須按照兒童的智力或思維結構及其發展階段來組織和實施,教育既要適應兒童的智慧結構,又要促進這個結構的不斷髮展。

    2、今天學習格塞爾的成熟勢力學說有什麼現實意義。

    答:(1)格賽爾的全部功績,在於向我們證明成熟機制如何在發展程式和自我調節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兒童的發展使遵循著一個內部計劃的,任何行為,都需要它自身的生物學基礎,主要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

    (2) 格賽爾的另一功績是提請所有研究兒童和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樹立重視兒童成長規律的觀點,用以正確全面地認識兒童的發展,從而擴大了格賽爾學說的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3) 在現實生活中,成人對兒童的教導過於急功近利,以使兒童無暇享受童年的美好時光,這導致兒童成人後的失落和悔恨,從而引起的心理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這也正是今天學習格賽爾學說的現實意義。

    五、案例分析題

    1、強強對媽媽提出了一個要求,讓他獨自在洗衣機中洗自己的一雙襪子,並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機裡去操作,他說大人都是這樣做的,他也要這樣做。媽媽告訴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機的,這樣很危險的。強強不願意聽,偏要去弄,媽媽只得拔掉了洗衣機的電源插頭。強強折騰了半天,這邊扳扳摸摸,那邊敲敲打打,發現洗衣機沒能轉動起來,於是他大怒了,哭鬧著:“我自己來”、“我要”。

    請你運用兒童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對上述案列進行分析。

    1. 學前兒童性格處於萌芽階段,其特徵:好動;好奇、好問;好模仿;好衝動。

    2. 案例中強強具體體現如下:

    (1)他說大人都是這樣做的,他也要這樣做這體現了好模仿,兒童喜歡學著做某個動作或做某一件事。

    (2)他想獨自在洗衣機中洗襪子,這是他的好奇心驅動的。

    (3)他這邊扳扳摸摸,那邊敲敲打打,體現了好動的特徵

    (4)不顧危險以及洗衣機沒轉動便大鬧,這體現了好衝動的特徵。

    2、當孩子遇到挫折時

    小一班的毛毛從幼兒園回家一直噘著小嘴,一副可憐的樣子。媽媽一問才知道,今天幼兒園小朋友畫畫比賽,很多小朋友都拿到了五角星,可毛毛沒有。毛毛越說越委屈,“哇”地一聲哭了。

    請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併為毛毛媽媽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議。

    揭示毛毛的心理:(4分)

    這是毛毛在幼兒園受挫後自尊心受到傷害後的正常表現。說明毛毛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

    分析:(6分)

    1、挫折最容易損傷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強孩子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成功和失敗,要教育孩子正確看待成功和失敗。

    3、那種想透過毫不吝嗇的讚美和無條件地接受的方式來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錯誤的。

    建議:(10分)

    1、孩子自尊的健康發展,必須以真實的成就為基礎,不能一味地加以表揚。

    2、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養育行為能幫助孩子建立可信賴的自尊。

    作為媽媽一方面要維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勵孩子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使其透過主觀努力去實現。

    案例分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 分)

    1.琳琳有一雙美麗的大眼睛,楚楚動人,但是個性內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裡開展“好朋友”主題活動,琳琳的“朋友樹”上掛著許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師問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誰?琳琳說是明明,可明明卻說:“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 琳琳又說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說:“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連說了幾個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請你運用兒童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對上述案列進行分析。

    (1)影響同伴交往的因素:教養方式;身體吸引力;行為特徵;認知能力;教師的影響等。

    (2) 行為特徵是影響兒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行為特徵是兒童社會能力的重要體現,兒童個體之所以交往成敗不同、同伴地位各異,主要是因為這些兒童具有冥想不同的行為表現。

    (4)該案例中的琳琳個性內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雖然她認為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正是這些特徵,使其他小朋友都否認和琳琳是好朋友。

    2.每天睡覺前,倩倩必須把一條粉紅色的毯子放在枕頭邊,她總是把臉貼在小毯子上才願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媽媽洗了還沒有幹,倩倩就哭鬧著不願意睡覺。就這樣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現在她連上幼兒園也要帶著她的小毯子。為此,倩倩的媽媽有些迷惑不解,女兒為什麼睡覺時就要盯著平常的一條小毯子呢?

    請你運用兒童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對上述案列進行分析。

    (1) 這是一種明顯的依戀行為的表現,倩倩將小毯子看成是獲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2) 兒童依戀的表現(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隨等);

    (3)依戀對行為的影響:對社會性、情感、認知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需要認真對待。

    (4)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平時的行為表現,給予更多的關愛,包括生體上的觸撫和語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分析題答題說明

    答題時先根據材料和問題要求指出心理過程或相關原理,並進行分析.

    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或措施.要有觀點有分析.

    如:

    2歲的紅紅很懂事,也很機靈。可是每次不管她多高興只要看到媽媽抱別的小朋友就一個勁地哭鬧。紅紅媽媽為此感到非常苦惱。

    5歲的琪琪一次在早操時故意絆倒班裡一個小朋友的腳,被發現了還滿臉無所謂,甚至有點幸災樂禍。事後家長和教師仔細詢問才知道,琪琪很不服老師表揚的那個小朋友做操好,故意讓他當眾出醜。

    1、分析紅紅和琪琪的心理。(10分)

    2、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措施。(6分

    (一)心理分析

    紅紅和琪琪的這種行為都是嫉妒情感的表現。一方面表明幼兒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認識到主我與客我的關係,另一方面還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上還不夠強。這種早期情感的出現對兒童社會性發展有重要影響。(2分)

    紅紅看到媽媽抱別人的孩子表現出哭鬧,是告訴媽媽一個資訊他需要他*的愛撫,這是對母親撫愛的獨佔性的要求,自我意識越強這種佔有慾越強,包括對物的佔有上也是如此。(2分)

    嫉妒心是每個人正常的情緒,但嫉妒心強的寶寶在社會交往中會帶來不利影響,阻礙人際智慧的發展。(2分)

    (二)為此必須採取必要的教育措施:(8分)

    1、提高孩子自我認知能力。提高自我認知水平,發展寶寶的內省智慧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徑之一。

    2、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就是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是寶寶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只有心理成熟才能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3、將嫉妒轉化為努力的動力。家長可以嘗試將寶寶的嫉妒心轉化為競爭意識。

    4、讓寶寶參加競賽型遊戲。鼓勵寶寶參加一些競賽遊戲,可以鍛鍊寶寶的心理除錯機能。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業四

    一、名詞解釋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具體形象思維

    2.依戀

    3.觀察學習

    4.性別穩定性

    5.學前兒童心理學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4分)

    1.個體心理是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這就體現了——。

    2.顏色視覺方面的一個重要缺陷是——。

    3.嬰兒三種不同的典型氣質型別是——、——、——。

    4.觀察他人的過程有——、——、——、—— 等4個組成部分。

    5.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設計的視崖裝置是——中的一個經典實驗裝置。

    6.研究表明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再——,然後是——。

    7.兒童在音樂世界中扮演著——、——和——的角色。

    8.嬰兒的情緒和情感表現為易——、易——、易——、易——的特點。

    9.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兒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詞稱為——。

    10.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一種是 ———。

    11.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 的發展。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特點?

    2.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

    3.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四、論述題(共16分)

    試論述今天學習格塞爾的成熟勢力學說有什麼現實意義。

    五、案例分析題(共16分)

    強強對媽媽提出了一個要求,讓他獨自在洗衣機中洗自己的一雙襪子,並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機裡去操作,他說大人都是這樣做的,他也要這樣做。媽媽告訴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機的,這樣很危險的。強強不願意聽,偏要去弄,媽媽只得拔掉了洗衣機的電源插頭。強強折騰了半天,這邊扳扳摸摸,那邊敲敲打打,發現洗衣機沒能轉動起來,於是他大怒了,哭鬧著:“我自己來”、“我要”。

    請你運用兒童個性發展的有關理論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

    1.髓鞘化

    髓鞘化就是髓鞘發展的過程,它使神經興奮在沿神經纖維傳導時速度加快並保證其定向發展。

    2.大腦偏側化

    大腦是由兩半球組成的,兩半球間由胼胝體相連結,大腦兩半球都有皮層覆蓋。大腦兩半球看起來很對稱,但是,兩半球的功能差異很大。

    大腦左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它包括言語中樞、聽覺中樞、動作記憶中樞、言語加工中樞、積極情感表達中樞。

    大腦右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它包括空間視覺中樞、非言語聲音中樞、觸覺中樞和消極情感表達中樞。

    3.圖式

    圖式是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這些動作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由於不斷重複而得到遷移或概括。

    4.客體永久性

    客體可以獨立於自我而客觀地存在,當物體不在眼前或透過其他感官不能察覺時,仍然是存在著的,這時他們才獲得了客體永久性。

    5.弗林效應

    在整個20世紀,人們變得越來越聰明瞭。從1940年開始,每過10年,各個國家公民的智商平均增長了3分。這種智商的持續穩定升高被稱為“弗林效應”。

    6.正強化與負強化

    如果某一刺激的出現能增加某一行為以後再發生的可能性,這種刺激稱為正強化。

    如果某一刺激的消失或終止能夠增加某一行為以後再發生的可能性,這種刺激稱為負強化。

    7.自我意識情緒

    從2歲末期到整個3歲期間,幼兒開始表現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複雜的情緒,如窘迫感、羞恥感、內疚感、嫉妒和自豪等。這些情緒被稱為自我意識情緒。

    8.社會性參照

    7-10個月的嬰兒透過識別和理解他人的情緒表情,監控他人(比如:父母)對於不確定情境的情緒反應,並利用得到的資訊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社會性參照。

    9.氣質

    氣質是指一個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氣質使人的活動帶有色彩,形成個人的風格。

    10.依戀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接觸的傾向,是嬰兒與照料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結。

    二、簡答題(每題6分,共60分)

    1.簡述大腦兩半球功能?

    大腦左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它包括言語中樞、聽覺中樞、動作記憶中樞、言語加工中樞、積極情感表達中樞。

    大腦右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它包括空間視覺中樞、非言語聲音中樞、觸覺中樞和消極情感表達中樞。

    2.兒童早期身體和動作發展遵循的原則?

    隨著兒童整個身體的生長,兒童的身體比例也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兒童身體的生長髮育遵循頭尾原則。在嬰兒期,頭部和胸部一直都保持著發育優勢,軀幹和腿的發育也逐漸趕上,軀幹在第一年裡生長最為迅速。

    兒童在向上生長的同時,也按照遠近原則向外生長。先是胸腔和內部器官,然後是胳膊和腿,最後是手和腳。在整個嬰兒期和兒童期,胳膊和腿的生長快於手和腳的生長速度。但到了青春發育期,身體的發育卻以反方向進行,先是手和腳及腿,然後是軀幹。

    兒童出生後,動作隨之開始發展。兒童頭幾年動作發展的程序和身體及神經系統發展一樣遵循頭尾原則,即頭、頸、上肢的動作發展先於腿和下肢的發展。

    兒童早期動作的發展也同樣遵循遠近原則,即頭、軀幹、手臂的動作發展先於雙手和手指的發展。

    3.從遺傳和經驗的角度,如何理解神經細胞的“用進廢退”的規則?

    4.請簡述嬰兒感知覺研究的方法。

    (一)反射法

    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已經具備了一套完整的無條件反射裝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覓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二)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當一個新異刺激出現時,嬰兒會產生許多身體變化或反應,比如頭部或眼部運動、呼吸或心跳頻率的變化。但如果同樣的刺激反覆出現,嬰兒的反應就會越來越弱,直到完全消失。這樣一個過程,就是習慣化的過程。此時,如果再出現一個新的刺激,嬰兒的身體可能又會發生新的變化,這個過程被稱為去習慣化。

    (三)視覺偏好法

    所謂視覺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時給嬰兒呈現至少兩種刺激,觀察嬰兒是否對其中的一個更感興趣。

    (四)誘發電位測量法

    這種方法是給嬰兒呈現一種刺激,然後測量記錄嬰兒腦電波的變化,確定他們感知覺能力的發展情況。

    (五)高振幅吮吸

    所謂高振幅吮吸法,就是研究者讓嬰兒吮吸一個裡面鑲有電路的特殊奶嘴,透過嬰兒的吮吸動作,觀察他們對被感知環境的反應。透過嬰兒的吮吸動作,觀察他們對被感知環境的反應。

    5.請就“習慣話與去習慣化”進行解釋和舉例。

    習慣化就是個體不斷地或重複地受到某種刺激而對該刺激的反應減少或不作出反應的一種現象。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學習過程,但卻經常被人們忽略。習慣化甚至在嬰兒出生以前就出現了,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迅速發展。但嬰兒習慣化的水平是有差異的。有些嬰兒能很快地適應一個新出現的刺激並且遺忘得很慢,而有些嬰兒則相反,適應得很慢,遺忘得卻很快。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反應表明嬰兒已習得了這個刺激。之所以把習慣化和去習慣化認為是嬰兒的學習與記憶,是因為:嬰兒對重複出現的刺激不再感興趣,說明他們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對這一刺激的表象,當出現的刺激與已有的表象相匹配時,無需再去注意。而當新刺激出現時,嬰兒會將新刺激與已有表象進行比較,如果與已有表象不匹配,注意則會再度出現。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順序使研究者能夠更好地瞭解兒童早期記憶。因為嬰兒在習慣了一個刺激的基礎上,又對新的刺激作出反應,說明他們已經“記住”了先前一個刺激,並能感知新的刺激。

    嬰兒透過習慣化與去習慣化認識越來越多的事物。根據這個學習過程的特點,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對嬰兒進行早期教育時,刺激物切忌單調和不斷重複,這樣不但會使嬰兒產生厭煩的情緒,還會影響嬰兒對外界刺激在選擇和接受上的靈活性。適當的運用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方法,會有效地促進嬰兒的學習。

    例: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者想考察5-6個月嬰兒分辨兩張照片的能力。一張是嬰兒照片,另一張是一個光頭男人的照片。在實驗的第一段時間(習慣化階段),給嬰兒看那張嬰兒照片;之後在第二段時間(去習慣化階段),給嬰兒出示嬰兒和光頭男人兩張照片。結果發現,嬰兒花更多的時間注視那張光頭男人的照片,這表明,嬰兒記住了那張嬰兒照片,也發現了光頭男人照片對他們來說是新的。(

    6.請就嬰兒學習的主要途徑“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進行解釋和舉例。

    (一) 經典條件反射

    新生兒就已經具有經典條件反射,但他們的經典條件反射有很大的侷限性。比如,這種反應只能在關係到嬰兒生存的生理反射上發生作用,而且嬰兒資訊加工速度也很慢,他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在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之間建立聯絡。儘管這樣,嬰兒還是能透過這種經典條件反射學習到很多重要的知識,如辨別不同人的認知能力,辨別數量等等。

    舉例:一個嬰兒透過經典條件反射來進行學習,母親在給嬰兒餵奶時如果經常按摩嬰兒頭部,時間久了以後,每當母親按摩嬰兒頭部時,嬰兒就會有明顯的吮吸動作。

    (二)操作性條件反射

    在操作性反射中,兒童首先出現某種反應,緊接著出現一個愉快的刺激或減少一項不愉快的刺激,使這種反應出現的頻率增加。

    1.正強化與負強化

    如果某一刺激的出現能增加某一行為以後再發生的可能性,這種刺激稱為正強化。例如,為了讓嬰兒學會轉頭的動作,可在每次嬰兒轉頭時,給他們提供糖水或奶水作為強化,這樣,過不了多久他們就能學會轉頭這一動作。

    2.嬰兒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

    很多研究已經證實,新生兒已出現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但這種反射多侷限於一些有重要意義的生理行為上,例如轉頭和吸吮等。剛出生的嬰兒學習的速度很慢,大一些的嬰兒學習速度則會快很多,隨著嬰兒的長大,操作性條件反射則可涉及到更多的刺激和反應。

    8.兒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獲得情緒表達規則的?這項能力對個體的社會化程序有意義?

    “哭”和“笑”是嬰兒表達情緒最直接的手段,是實現情緒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對嬰兒情緒表達的研究,主要透過“哭”和“笑”來進行。

    嬰兒的微笑是第一個社會性行為。嬰兒的“笑”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發微笑(0-5周),又稱內源性微笑。這種微笑可能由某種舒適的內部狀態導致,還稱不上是真正的“社會性”微笑。

    哭泣是嬰兒表達情緒的另一種常見的方式。和笑一樣,哭也可以加強嬰兒於照顧者之間的聯絡。嬰兒的哭泣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生理-心理啟用(出生-1個月)。新生兒的哭泣通常由於飢餓、腹痛或一般身體不適所致。

    雖然嬰兒的情緒表達能力還很幼稚,但很明顯,嬰兒所展現出的情緒能與照顧者之間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並影響照料者對嬰兒的反應。嬰兒的情緒具有適應性,因為它提高了嬰兒與他人的社會連線,幫助照顧者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滿足嬰兒的需要和目的。換言之,嬰兒的情緒表達幫助嬰兒與他們的親密同伴“逐漸瞭解對方”、親近對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鄭智拒絕退役,恆大隨隊記者曝鄭智下賽季將會繼續征戰中超,發揮自己力量。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