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囯昌盛
-
2 # 華為榮耀EMUI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朱由檢,他是天啟皇帝的弟弟。平心而論,較之於他的前幾任,他不僅才能出眾,對國家更是殫精竭慮費盡心力。但不幸的是,他接手的大明江山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爛泥,別說是他,就是神仙到此,恐怕也是無能為力。
其時的大明王朝,內部天災人禍不斷,外部又有雄起的滿洲軍隊在四處搗亂。而要想擺脫這種四面楚歌的困境,就需要大量貨真價實的白銀和金錢。因此,增加稅收就成為當務之急必須的方法和手段。
層層加碼之下的稅收指標,在基層官吏手中,又化成把把用來敲骨吸髓的鋼刀,直接把普通百姓變為魚肉,跺碎了扔到水深火熱中痛苦煎熬。不堪忍受稅賦重壓的民眾為此四散逃離,致使處處流民叢生,義軍紛起。
史料記載,當時安徽的鳳陽縣,是流民聚焦最多的地方。遙想當年,明代的開國太祖朱元璋,就是在這裡加入紅巾軍的起義隊伍,並且一步步走向消滅元朝的戰場。如今,二百多年過去,他一手開創的大明王朝,卻因為變亂頻仍,重新輪迴到當初的情景和步調。兩個多世紀的滄海桑田,怎麼能不使人為此唏噓長嘆。
在歷史上,不論你結黨的目的是好是壞,對於皇帝來說,都不是好事,都會影響到他的皇權和地位。更何況這個既無母后保駕護航,又無能臣輔弼、孤立無援的少年天子。面對著龐大的東林黨利益集團,除了使用太監,他還能使用誰?無處不在的黨爭對國事是個嚴重的威脅,影響著方方面面。因此,天啟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結束這種混亂的局面,使朝政走上正軌。
驅逐了東林黨之後,魏忠賢聲名鵲起:皇帝表揚,被東林黨人排擠過的大臣感激涕零。於是一場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美化魏忠賢的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天啟率先垂範,他常把魏忠賢掛在嘴邊,晉封公爵,加恩三等,稱九千歲。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魏忠賢的許多族人也受到蔭封,興建生祠也在全國各地爭先恐後地展開,連遠在寧遠(今遼寧興城)的袁崇煥也加入了建造生祠的行列。天啟在位之時,魏忠賢的榮耀達到了頂峰,眼前呈現出一片繁華景象。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魏忠賢很快就知道了高處不勝寒的道理。1627年八月,天啟駕崩,因其無子,唯一的弟弟朱由檢入繼大統,魏忠賢即將落寞的時代到來了。天啟死前僅有兩條遺言,其一是國事,“忠賢宜委任”,是要崇禎對魏忠賢加以籠絡利用,確保家國無虞。另一是家事:“善視中宮(皇后)。”對於崇禎而言,皇嫂是自家人,自己能夠繼位,皇嫂居功甚偉,自當善待。
天啟給崇禎的兩句遺言,都是關於身邊人的未來安排問題。只是,天啟沒想到的是,崇禎只聽了一句話。
眾所周知,天啟死後2個多月,魏忠賢就被崇禎抄家發配鳳陽守陵。可以說,崇禎沒怎麼聽他哥哥的話。或許,有人說,崇禎幹掉魏忠賢大快人心,怎麼會可惜呢?但實際上,這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崇禎埋下了明朝滅亡禍根
為何說崇禎幹掉魏忠賢,是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呢?關鍵有以下三點。
(1)魏忠賢啟用遼陽戰敗後的熊廷弼,拋開私怨,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顯示出魏忠賢有一定的胸懷。
(2)當明朝出現財政危機時,魏忠賢不向農民增稅,而向東林黨收稅,敢把鹽、鐵、礦山收回去自己經營。
(3)魏忠賢被扳倒後,朝堂上東林黨隨後一家獨大,而且黨爭越來越激烈。明朝就亡於這種黨爭!
換一個角度,魏忠賢的閹黨、文人集團、皇帝,相當於明末三大政治集團。而閹黨通常是要靠皇帝支援的,所以閹黨存在,那麼皇帝會絕對佔優。然而,一旦皇帝清除了閹黨,既少了一個盟友,也讓皇帝直面文官集團。
大明已經危在旦夕,閹黨和東林黨斗的不亦樂乎,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作亂,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再加上旱災,饑荒。朱由檢勤政勤勉,終究迴天乏力。1644年的三月十八日,崇禎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有人在他手心寫下兩個字,大字少一撇,明字少一月,喻示大明將亡。
果然第二天,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於煤山自縊。據馮夢龍的《甲申紀聞》中記載,崇禎死前留下一封遺詔:“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崇禎其實可以不死,他可以遷都,可以議和,可以做俘虜。但是他沒有,他雖然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但是他依然堅持著一個君王最後的尊嚴,天子守國門,君王扶社稷,他選擇以身殉國。
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到三歲登基,不到三年就被搞下臺。當時他還是個小孩子,可以理解。但是二十年之後,他卻選擇投奔日本人,藉助日本人的力量在東北做了傀儡皇帝,經常舉辦宴會,活的很滋潤。和崇禎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崇禎的遺詔,溥儀知道,他說他處處都不如崇禎,很羞愧,但是唯一有一點比崇禎強,那就是他還活著。
-
3 # 一起談古論今
崇禎在闖王殺進紫禁城之時,首先想的不是投降,而是堅決與其進行戰鬥,明朝有著“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的氣節。最後自縊而亡,不做亡國君。而溥儀在下臺後卻接受日本人建立的偽滿洲國,甘當傀儡,受人民唾棄。
-
4 # 等閒197
謝邀,為什麼崇禎被後人敬佩,原因有以下幾點:1 崇禎本人確定很敬業,很勤政,讓人覺得亡國很同情。2 清朝入關後,說清是替崇禎報仇的,李闖滅了明,清滅了李闖,為了忽悠漢人,把崇禎往好了說。3 漢人天下被少數民族佔了,占人數多的漢人自然想念漢人皇帝,所以把崇禎也往好處說。其實吧,崇禎自身毛病也很多: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吝嗇,反覆無常,求全責備等等:簡單說下吧,大臣有點錯,立馬廷杖,武將打敗仗,非殺即下獄,其實打仗有勝有負,有的象拉鋸戰,今天丟了城,明天奪回來,很正常。你以為崇禎不吝嗇?看他賞人,皇親,破了命地賞,兒女結婚,賞幾十幾百萬金,可對大臣大將,卻吝嗇的出奇。崇禎就先說這麼多吧。溥儀呢?最讓人不齒的是投靠日本人,做滿洲國的執政、皇帝,讓恨透日本人的現代華人怎麼同情?別看他老年時裝得老老實實,口口聲聲新中國改造了我,什麼什麼的,其實我個人認為,他骨子裡還是有情緒的,臨死還一心想往皇陵裡埋,還想死後享受帝王之禮。只因形勢所迫,才不敢亂說亂動。
-
5 # 道中道道而道
歷史上,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更迭,出現了許多的亡國之君,有的下場比較好,比如三國時期的劉禪,蜀漢亡國後,為了自保,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話,最後安享晚年。有的下場比較悽慘,比如南唐後主李煜,最後竟被毒死,再比如隋煬帝,被部下殺死。
古代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但是被拿來做最多對比的就是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兩人。同樣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與溥儀亡國時說的話,前者令人肅然起敬,後者讓人痛恨不已。其實崇禎皇帝是一個特別有爭議的皇帝,很多喜歡明史的人都說崇禎不是亡國之君,而是攤上了亡國之運。本來朱由檢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但是由於他的哥哥朱由校沒有子嗣,所以按順序由他繼位。崇禎當上皇帝之後,十分的勤政,本來想大展拳腳,但是他的方法不對,手段不對,不會用人,加上內憂外患,明朝最終還是亡了。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崇禎最終在煤山自縊,臨死前,崇禎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雖然大明最終亡在了他的手中,但他臨死之時想的還是天下的百姓,不禁讓人敬佩。
我們再來看看末代皇帝溥儀。其實溥儀的命運也十分的悽慘,在他兩歲的時候就被慈禧接進宮中,從此遠離父母,只是溥儀登上皇位不久,大清就亡了,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後來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為了能夠再次稱帝,溥儀說了這樣的話:“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了多少人,搶了多少糧食和煤炭,只要怒讓我當皇帝,我就不甘心”,這句話確實是溥儀說的,大家可以看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這句話就在這本書裡。
從朱由檢和溥儀所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二人的為人,一個臨死時念的還是天下的百姓,一個想的還是當皇帝,孰是孰非,我們都心裡有數。
-
6 # 趙先生講歷史
崇禎和溥儀同為亡國之君不假,可是兩個人的結果卻有著天壤之別。崇禎在位17年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但仍然沒能阻止明朝的覆滅,他算不上昏君,因為前代積攢的問題終於在他當皇帝的時候爆發了,如果他生在明朝中期的話可能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而溥儀就不一樣了,他算是中國幾千年來亡國之君隊伍裡面下場最好的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特赦了他並讓他做了全國政協委員,死後還葬在了八寶山(後來遷出去了)。但實際上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禍國殃民,甚至還為日本人做了10幾年的傀儡,當了所謂的偽滿洲國皇帝,意圖分裂中國。
而且日本戰敗後溥儀在1946年作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也是推卸責任,沒有徹底交代自己的問題,對自己的罪惡有所隱瞞。
周恩來後來說:“你當皇帝的時候才兩三歲,那時的事不能讓你負責。但在偽滿時代,你是要負責的”。
而崇禎雖是自殺,但也算是死的很有尊嚴,而他留下的遺詔也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一個比較愛護百姓的皇帝,“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為了大明王朝也算是盡力了,但一個人的力量終究阻擋不了滅亡的趨勢。
對比一下崇禎和溥儀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誰是貪生怕死之人了,溥儀只想著自己的皇位,哪有什麼民族利益、國家尊嚴呢。
-
7 # 高宗1986
這問題我看不用多說了吧,溥儀和崇禎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雖然兩人都為亡國之君,但是崇禎是因為抗擊再來侵略,最後內憂外患而亡國。而溥儀亡國時只是一個幼兒,其實嚴格來說崇禎和溥儀亡國都不是他們自身造成的,只是因為趕上了滅亡的時間。
溥儀在清朝滅亡後,如果選擇做一個寓公苟安於亂世,我估計後世對他也不會有什麼負面的評價,可是他錯就錯在受了日本人的蠱惑,建立偽滿洲國,這就等於是勾結異族在賣國,這和崇禎一直以來積極抵抗滿清就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說溥儀本可以為他自己和他曾經的清朝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是他走錯一步,也就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了汙點。這就好比當年袁世凱,假如他安心做他的民國大總統,不搞所謂的君主立憲,恢復帝制,那麼歷史也不會太為難他。真的是成敗只是一念之間,很多人都是因為自己的一個不合時宜的舉動,而青史留罵名
-
8 # 渝小帆
崇禎皇帝是漢族正統皇帝,雖內憂外患無政績,但他有殉國的高風亮節,豈是滿族皇帝溥儀能相提並論的。
雖然崇禎皇帝性格優柔寡斷,沒有帝王的霸氣側漏和未雨綢繆的戰略思想。但已是強弩之末的明朝末年,在天下已亂朝廷已朽的情況下,崇禎即使有力挽狂瀾的本事,也無法改變被眾人推倒的局面。
只能說崇禎皇帝生不逢時,即使殉國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批判他。畢竟一位天下雄主是需要時間歷練才能成長起來的,而崇禎皇帝剛好在歷練的階段就不幸亡國了。
至於溥儀和崇禎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溥儀退位後,被馮玉詳驅逐出紫禁城,跑到東北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建立了偽滿州國。僅憑這一條就可以定溥儀賣國求榮的罪。事實上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後,從當時的蘇聯被遣送回國勞教了十年,若不是看他過去是皇帝,國家和人民定不饒他。只象徵性的關了他十年,然後國家算是給了人民的一個交待。從此溥儀就是無罪之身,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也算他完美的結局了。i
-
9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他們二人有著質的區別。清朝滅亡時,溥儀只不過是一個三歲孩童,他對清朝的滅亡根本不需要擔負任何責任,因此,他不屬於典型的亡國之君。而崇禎帝則不同,他即位時已十八歲,而且在位十七年,對明王朝有過全面、系統的管理,因此對於明朝的滅亡,他是要負主要責任的。但崇禎這個亡國之君又不同於常見的那種荒淫無道,橫徵暴斂的末代皇帝,他在位時間,勤於政事,殫心竭慮,對朝政沒有一日的懈怠,因此,他受到後人們的敬佩和同情。
但崇禎帝對明朝滅亡真的沒有一點責任嗎?答案是否定的。孟森先生在總結崇禎失敗的原因時寫道:“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可謂是一語中的。
我們就從孟森先生所指的三點來逐一分析:
一、苛察自用,在崇禎之前,內閣大學士中,只有夏言被處死。而終崇禎一朝,被處死的大學士就有二人,分別是薛國觀和周延儒,被譴戍的也有兩人,他們是錢龍錫和劉鴻訓。
六部尚書中,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這十七人中,薛貞被處死,韓繼思、鄭三俊、劉之鳳、李覺斯、徐石麟等先後下獄,獄中又死了二人,大部分不得善終。兵部尚書中,王洽被下獄,最後死在獄中,陳新甲被崇禎帝冤殺。
地方督撫中,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範志完、趙光忭全部處死。
巡撫被處死者十一人,他們是王應豸、耿如杞、李養衝、孫元化、張翼明、陳祖苞、張其平、顏繼祖、邵捷春、馬成名、潘永圖。獄中自殺者一人,李仙鳳。
崇禎帝對大臣如此薄情嗜殺,足以體現他為人苛察,而又過於自信,不信任任何人的問題。
二、無知人之明,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卻換了五十人之多,足以說明他既無識人之能,又無用人之才。其中任期較長是兩人是溫體仁和周延儒,然而,兩人在《明史》中都列於奸臣傳中。
三、不知恤民,明代的賦稅是非常繁多和沉重的,萬曆末年,對了應付遼東用兵,明政府決定每畝加銀九釐,一共加賦五百二十萬兩。這是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前朝廷加派的餉銀。崇禎帝即位後,於崇禎三年,每畝再加徵三釐,加上萬歷年間的九釐,每畝加徵一分二釐,稱為遼餉;崇禎十年,又按畝加糧六合,每石折銀八錢,共加徵二百八十萬餘兩,稱為剿餉;崇禎十二年,又以軍費緊張為由,再給次百姓加徵七百三萬兩,稱為練餉。崇禎年間加徵的三餉共計一千六在七十多萬兩,超過了之前一倍以上,換句話說,就是百姓的負擔增加了一倍。
這些加徵的賦稅只是國家徵收的,還有地方的加派和宗室親王的盤剝尚沒有計算在內。
如果當時的明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也罷,百姓尚可應付,然而,自崇禎帝即位以來,天下災害頻發,很多地方到了無年不災的境地。當時的災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水利失修,第二是天災頻現。我們先說說水利失修,到了崇禎時期,東南水患已嚴重影響到百姓的安危和收入。大臣們向崇禎帝上奏,他問道:“水利何為不修?”大學士周道登和錢龍錫回答道:“須要錢糧。”崇禎帝一聽要錢,就立刻沉默不語了,過了好半天才拐彎抹角道:“要修水利,可擾民否?”其實就是為不願花錢找藉口。於是,在不願“擾民”的幌子下,把水利的事就放一邊了。東南是明王朝的賦稅重地,皇帝都這樣置而不顧,豈不是自取滅亡。再說說災害,我們就講講農民大起義的發源地--陝北,正是全國著名的重災區。官員馬懋才在向崇禎帝上奏的《備陳災變疏》中寫道:“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而腹脹下墜而死。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糞場一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於其中,有涕泣者,有叫號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則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之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非及獨行者一出城外,更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
百姓的生活都到了人相食的悲慘境地,可想而知崇禎帝是如何的不知恤民。也正因為他的不恤民,才導致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而他的朱明王朝,也最終被農民大起義所埋葬。
以亡一家,而救一國之民,善莫大焉!
-
10 # 葦說歷史
活著是創造偉大事業的前提,但虛度光陰並不完全等同於活著,更和偉大搭不上邊兒。
皇帝的生活一般都是我們普通人所無法企及的,什麼花天酒地呀,各種奢侈的生活,他們都能夠體驗到,而且待遇非常尊貴,出則寶馬香車,入則美女相伴。但歷史上有一位皇帝非常悲催,他一生的經歷並不那麼風光,這個人就是溥儀。
溥儀3歲登基,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趕下臺。他當時才3歲,屬於小孩子,所以宮女們都逗著他玩兒,讓他跳舞出醜。後來,他又做了10多天的皇帝,他的經歷很富有戲劇性。她一生結過四次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是和李淑賢結婚的,也是陪他走到最後的女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紫禁城,嗣後移居頤和園。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北京紫禁城中仍留有清室小朝廷,廢帝溥儀依然保持著帝王氣派。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在去前線的途中突然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他取得北京政權後,就決心驅逐溥儀出宮。在徵得攝政內閣的同意後,便於11月4日召集北京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壁到他的總司令部。最終,沒費一槍一炮,倒黴的溥儀就這樣被趕出了紫禁城。
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偽滿洲國政府的名義,發表了一個所謂“建國宣言”,宣佈偽滿洲國成立。3月8日,溥儀從旅順抵達長春。3月9日,舉行了溥儀的“就職典禮”和國旗升旗儀式。溥儀就任“執政”,年號大同,以長春為“首都”,改稱“新京”。
一場20世紀曆史上最可恥的鬧劇正式上演了。
溥儀充當偽滿洲國皇帝時的宮殿位於長春市的東北角,是現在長春最有名的旅遊景點。這裡的一切都經過了日本人精心的安排。整個偽皇宮為日本關東軍設計建造,以日本和西洋建築風格為主。加入了些許中國傳統風格,也是為了掩蓋他們的侵略本質而作的寥寥草筆。
在宮殿裡隨處可見的偽滿洲國的“國徽”,是由代表東北的高粱花、代表日本的菊花、代表偽滿的蘭花組成的“蘭花御紋徽”。在這座宮殿裡,勤民殿相當於當年紫禁城裡的金鑾殿,是溥儀當年處理政務、辦公的地方。當偽滿皇帝的初期,溥儀還算勤政,可後來當他發現自己批辦的奏摺、檔案不僅是日本人擬好的,更有很多是已經決定了的事情時,他的熱情陡然下降。
從那以後,溥儀基本上不進這個書房了。那以後的溥儀,在所有“聖旨”和“奏摺”上,只允許寫兩個詞語,便是“知道”和“可以”。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18日凌晨,長春舉行了偽滿皇帝退位儀式,溥儀按照日本人起草的“退位詔書”唸了兩分鐘,偽“滿洲國”草草收場,存在了近14年的傀儡小朝廷可恥地覆亡了。隨後,他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拋下家眷,乘小型飛機飛到瀋陽,準備換乘大型飛機逃亡日本。
但溥儀萬萬沒有想到,蘇軍早已佔領瀋陽機場,他和隨從走出機艙便成了蘇軍的俘虜。第二天,在蘇軍的押解下,溥儀等9人前往蘇聯,在多處收容所,他過了5年的特殊俘虜生活。
他擔心蘇軍會將他移交給中國政府,溥儀向蘇軍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長期留居蘇聯。他多次給斯大林寫信,均石沉大海,這使他十分沮喪。
最終,還是祖國接納了他。
雖然溥儀千錯萬錯,但他還是得到了重生的機會。當新中國成立以後,作為戰犯的溥儀,卻在1959年得到了特赦,還被安排到了北京植物園擔任園丁及賣門票的工作,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溥儀覺得,自己縱然千不好萬不好,但還是比其他的亡國君主幸運的,畢竟自己活了下來。
崇禎也許不是個明君,但處於皇帝的位置上,他確實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了,最終也為了捍衛國家和君主的尊嚴,毅然決定自縊於煤山。但這份骨氣,就值得後人敬重。
溥儀也反思自己,不僅沒為國家做貢獻,還以一己私慾,揮霍文物,充當日本人的走狗,壓榨百姓。而且時刻想著復辟,背叛了人民,也背叛了國家。他覺得自己比崇禎差多了,但有一點他說自己比崇禎強百倍,那就是:自己活了下來,見到了國家的新生。
一時間,不少民眾都非常鄙視溥儀的觀點。
崇禎的自縊和溥儀的苟活,您認為誰更有價值呢?
回覆列表
崇禎為社ji壯烈犧牲,雖死猶榮,精神氣節可嘉,溥儀逆時代潮流力復辟,並充當漢奸成立偽滿洲國,分裂祖國,遺臭萬年,為世人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