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城影隨

    楊家將的故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提到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他是楊家將的第一代。而歷史上的真實楊業與楊家將故事中的楊業不盡相同。

    楊業本名叫楊崇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崇貴到太原。後來楊信投靠了後周,楊崇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崇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華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中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訊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訊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後人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

    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

    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讚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

    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裡,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

    宋真宗聽到這個訊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

    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實為楊業的叔父)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編撰出《楊家將演義》,以及以《演義》為底本,寫出了《北宋志傳》,在戲曲中,楊家將的曲目更為興盛,因為明朝中後期的形勢,也是面臨外敵入侵,朝廷積弱的局面,楊家將的故事也得以在這個背景下流傳。在楊家將故事整個的流傳過程中,作為官方,是希望透過宣傳楊家將,強調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間的流傳,是一個個的傳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許多民間願望和思想。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詳見(《劉娥》第五章西夏之亂)可能是由於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在楊家將的傳說中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

    楊延昭為什麼稱為楊六郎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 2 # 老龔166916589

    怎麼當今對楊家將‘’天波府‘’還有懷疑。

    。楊家將出在北宋仁宗帝(趙偵)年間。楊家將的楊業(楊繼業)山後楊令公(是燕山後),原本是後周柴榮(柴世宗)幕下大將。陳橋兵變,趙匡贏黃袍加,柴世忠禪讓,趙匡贏開國北宋,帝號宋太祖。至此楊業就投承了北宋,北宋經過,

    ‘’斧聲燭影‘’,趙匡贏薨逝,由其弟趙光義接位,帝號髙宗,再傳止仁宗帝(趙偵),由於楊業和其妻荼氏在建國中功高。故太宗皇帝欽賜‘’天波府‘’,府前東西有二座石牌坊,牌坊上方的橫匾御賜‘’文官出嬌武將下馬‘’就是說文武官員在此經過表示對天波府的尊重。

    。楊業夫妻共生七子二女和焦,孟二將及丫環楊排風,這此人的武功在楊業調教下都很了得。

    。當年中國北方遼邦簫氏,對宋北方經常騷攏,那年遼邦簫氏要宋天子金沙灘會面,後稱‘’雙龍會‘’,朝廷派楊家將保駕,楊業帶領七子,焦,孟,老奸潘洪當監軍,雙龍會其實是遼邦的陰謀,金沙灘時先設伏,要捉拿宋天子。宋皇見情況不妙,要大郎楊元平作替身,宋皇混在軍兵中逃跑,楊元平當了假天子,有二郎三郎保駕,遼邦見宋皇被圍兵馬越圍越多,一,二,三郎當場犧牲,四郎被浮虜,當了遼邦駙馬,五郎逃上五臺山,見山下全是遼兵而出家,楊業手下還乘六郎楊延昭,七郎楊延祠,焦,孟失散。楊業派七郎到監軍潘洪處討救兵,派六郎到雁門關求援,楊業手下已無兵馬,隻身一人在漢大將李陵碑處休息。再說七郎到監軍潘洪處,潘笑勝相迎,說七將軍辛苦了,老夫陪薄酒給七將軍洗塵,老夫明日早上發兵,七郎不知是計,酒醉後被綁在旗竿頂上,以亂箭射死,拋在河中。六郎楊延昭到雁門關,守關將王慶,六郎向王講明情況。王慶不讓入關而回想見七弟,一路走來見河中有一身上插滿箭的屍體,仔細一看是七弟,他設法就將七郎當地埋葬了,尋找父親不著,自已不走雁門關,從小路回府,後焦,孟二將也陸續回府。楊業在李陵碑休息了一下,見眼下已經沒法活著回家,就自撞李陵碑而犧牲。楊六郎回朝狀告潘,王二賊,奸臣勢大,經八賢王出場,才把二奸處軒。

    。後代在歷史上也編了不少戲劇,評話,故難免含有戲說。

  • 3 # 福自福地來wjf

    楊家將,中華歷史人物而家喻戶曉。楊家將的故事,初為民間傳說,後被戲劇詞曲,再到後來的小說傳奇而在民間其影響百至千年。

    楊家將中的故事人物如楊業,佘太君,楊六郎,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楊排風,柴君主,八姐九妹及楊洪,還有相關的焦贊,孟良,寇準,呼延贊,呼延必顯,呼延慶等,都成了家喻戶曉的,忠君憂國忘家不避艱險的可愛及同情和歌頌的英雄。

    楊家將的故事有些為子虛烏有,那屬於說唱家的編排。然其楊家將中的人物及歷史是真實存在的。

    楊家將祖孫十數代,衛國保邊幾百年。從九州輻裂的五代十國,到契丹強盛南侵中原大亂開始,從民眾抗遼與柴榮北伐,其代代歲歲,中原與北胡邊疆的大地上盡有楊家將祖先的奮鬥抗北的足跡。

    五代十國,中原已遍休不膚,及兩宋的歷史,更是一部被異族侵略欺凌的歷史。歷史稱為弱宋。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前有契丹遼帝國和党項西夏王國,後有女真金帝國及蒙古元帝國等侵略欺凌不斷。

    遼國入侵宋北部邊疆,包括白溝河,雁門山以北。夏國侵吞西北地區,包抬陝甘寧蒙青五省交界一帶。而金一度滅亡宋朝,略侵其淮,汝,秦嶺以北。而元帝國則盡取其餘,使兩宋最終走向了滅亡。

    這其間的幾百年間,奸臣當道,朝庭無能,中原人民災難不斷,禍患不停,民不聊生。而每當民難國危的當頭。與敵抗爭與奮殺敵者,唯有楊家將戰場拚殺,為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家多人死於戰場。哎,歷史太悲殘,再敘恐要落淚,存簡吧。

    其楊家將的歷史,上推五代十國均其有考,暫作不敘,單從楊信可說起。楊信多子,今單論其長子楊業。因為這支在歷史上最負盛名。而史書與戲曲小說等多為從火山王楊信而說起。但他們究為何方人氏,歷史記載也頗為紛紜。但真人真事真家鄉是客觀存在的,不容質疑。現考據如下:一是幷州太原說。在(宋史)楊業傳中有敘:楊業,幷州太原人,父信,為後漢麟州刺史。二是隴上人或山西人。(宋大詔令集)載,贈楊業太尉,雲州觀察史制。隴上之雄才,本山西茂族。三是河東人。有蘇轍<欒城集>載,楊樂道哀詞雲:公,(指楊畋,楊信玄孫)本河東人,家世將家,有功於國。四是新秦人。歐陽修<楊琪墓誌>雲:楊君琪,字寶臣,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戰射為俗,楊氏以武力雄其一方等。曾祖諱宏信,祖諱重勳。伯族繼業,太宗的...與契丹戰,歿。從父延召,父子皆為名將。楊氏初微自河西,彎弓馳馬耀邊陲。五是麟州人。曾鞏<隆平集>楊業傳及<資治通鑑>雲:楊業,麟州人。麟州士豪楊信,自為刺史。六是保德州人。<保德州志>雲:楊業,本州人也。

    總上所述,鄉集幾地。當然,這幾地並非全為祖居之所,亦或有後代遷移之理。此皆均有人證物證。是可考之地。

    兩年來,一般歷史吾多不復作,因忙而耗時難以執筆也。僅此而已。

  • 4 # 老曹講史

    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依據是《宋史》、《遼史》、《續資治通鑑》等史料的記載。只不過家族成員不像演義中那麼多,也不是人人都能打。

    楊家將中功勳卓著的主要有三個人:楊業(楊繼業)、楊延昭(楊六郎)、楊文廣。

    忠肝義膽的楊業

    “尷尬”的無敵將軍

    楊業的本名叫楊崇貴,在五代時期北漢皇帝劉崇手下為將。因為“少年英武”,深得劉崇喜愛,被劉崇收為養孫,改名劉繼業。楊業驍勇善戰,因戰功累積升到建雄軍節度使,據記載他所向無敵,被稱為無敵將軍。遺憾的是,關於楊業為北漢征戰三十年的記載都已佚失,僅在《宋史》中或有隻言片語,記載了一些關於楊業為北漢征戰的事情,但尷尬的是,都是楊業敗北。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這時楊業仍死守太原,直到劉繼元親自招降,楊業才大聲痛哭,解甲降宋。宋太宗趙光義素來知道楊業的威名,任命他為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楊業也正式把名字由劉繼業改為楊業。

    降宋立首功

    後來趙光義命楊業到代州駐守,受潘美節制。當遼國大軍出雁門關大舉攻宋的時候,楊業與潘美兩路夾擊,大敗遼軍,斬殺遼國駙馬蕭咄李,生擒都指揮使李重誨。這一役,使得遼軍聞風喪膽。據記載,當時遼軍遠遠看到楊業的旌旗就望風而逃。楊業也因功升為雲州觀察使。當時宋太宗趙光義對楊業十分器重,有人上書誹謗楊業,趙光義直接把書信交給楊業,以示信任。

    忠義千秋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發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以東路軍曹彬為主帥,西北路軍米信,西路軍潘美、楊業為輔助,攻取燕雲十六州。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戰役,史稱“雍熙北伐”。

    西路軍潘美、楊業進展順利,在西陘大敗遼軍,隨後攻克寰州、朔州、應州、雲州。但很快噩耗傳來,主力部隊東路軍曹彬大敗,幾近全軍覆沒。這樣一來,潘美、楊業的西路軍成為了一支孤軍。無奈之下,趙光義命潘美、楊業護送四州百姓內遷。本來只要護送百姓撤回內地,西路軍就算順利的完成任務。但這時監軍王侁非要逼楊業率軍出雁門與遼軍決戰。對此楊業是堅決反對的,他知道在當前形勢下與遼軍決戰,絕無勝利的可能。

    因為官職小,所以楊業希望得到主帥潘美的支援,可惜潘美並沒有表態。無奈之下,楊業與王侁、潘美約定了接應地點,隨即出征。果如楊業所料,此次出擊大敗。當楊業帶領敗兵撤到接應地點的時候,王侁與潘美已經先撤了。悲憤之下,楊業率軍與遼軍死戰,受傷幾十處,力盡被擒。長子楊延玉戰死。

    被擒後的楊業絕食三日而死,被追封為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將門虎子的楊延昭

    楊延昭是楊業的次子,自幼就酷愛軍事,很得父親喜愛。稍大一點後,每次打仗都把他帶在身邊。雍熙北伐失利後,遼軍不斷騷擾宋境,楊延昭就繼承父業,在北方抗擊遼軍。

    冰城退敵

    楊延昭在駐守遂城的時候,遼軍突然來襲,這次襲擊是由遼國蕭太后親自指揮,攻勢很猛。遂城城小,兵士也不多,被遼軍攻打好幾天後,情況已然十分危急。這時楊延昭想出一個奇謀,因為當時天氣寒冷,夜晚楊延昭命軍士從城頭向下潑水。第二天遼軍攻城時,發現眼前是一座冰城,堅硬光滑。根本無法攀爬,無奈之下只好撤軍。

    羊山退敵

    公元1000年冬,遼軍南下入侵。楊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然後假裝襲擊遼軍,且戰且退,引誘遼軍進入埋伏圈,突然伏兵四起,大敗遼軍,活捉遼軍主將。

    殺入敵境

    因楊延昭屢立戰功,宋真宗下詔增加楊延昭的部隊到一萬人。公元1004年,楊延昭上奏朝廷,認為此時遼軍兵馬疲憊,朝廷應該主動出擊,擴大戰果。但是建議沒有被採納。楊延昭率領本部人馬攻入遼境,攻破古城,殲敵眾多。

    六郎的由來

    楊延昭本是楊業的次子,因為遼華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專門剋制契丹的。因楊延昭屢破遼軍,所以遼人稱楊延昭為楊六郎。

    被埋沒的人才楊文廣

    楊文廣可能是楊延昭的第三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提到過楊文廣:

    “詔錄其子傳永、德徵、文廣有差。”《隆平集》

    自宋朝中期以來,大宋在軍事上就鮮有作為。所以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展露頭角的機會不多。據一些零星的記載,楊文廣曾被范仲淹所賞識並擢用,並在狄青麾下做過戰,可惜具體情況不清楚。比較可靠的資訊是楊文廣做過這麼兩件事:

    楊文廣曾在篳篥築城並大敗西夏。楊文廣向朝廷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可惜還未等到回覆就兵死了。

    就目前所知道的情況,楊文廣應該是一名很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可惜在宋中期崇文抑武的方略下難有施展的機會。

  • 5 # 蕭子北談人生百態

    《楊家將》系列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家將小說之一(另外另個是《薛家將》系列和《呼家將》系列),在民間擁有廣泛的基礎,尤其是其楊家為國為民,一門眾寡婦獲得了百姓廣泛的同情。而且民間作者將《楊家將》系列一直編了十代,一直從北漢跨越北宋到南宋楊再興截止。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楊家將有沒有這麼厲害呢?都說藝術源於生活,楊家將還是有歷史原型的,但是名氣沒有那麼大,而且有名氣的在北宋只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而已。

    楊業開始時北漢將領(小說中常稱之為楊繼業),在抵抗遼兵的戰鬥非常英勇,屢立戰功,人稱“楊無敵”(小說中是金刀無敵老令公)。北漢被宋滅亡後,宋太宗封歸降的楊業為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楊業歸宋之後,繼續在前線抵禦遼兵,曾經帥數千精騎深入敵後,與正面的宋軍主力合擊遼軍,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此後遼人看到楊業旗號望風逃遁。

    後來楊業作為副將跟隨主將潘美(就是小說中的大奸臣潘仁美原型)北伐,宋太宗派了監軍王銑一同前往。王銑看不慣作為降將的楊業,威逼楊業冒進攻擊遼軍,楊業根據敵情判斷,進攻無勝算,就讓潘美和王銑在陳家谷接應自己撤退。當楊業撤退至陳家谷時,王銑早就帶著軍隊跑了(潘美作為主將也有一定責任,但是宋朝監軍的權利非常大,撤退主要是王銑帶頭跑的),楊業陷入重圍,奮力擊殺數百遼兵,但還是被遼人俘虜了。

    遼人抓獲楊業後,如獲至寶,終於抓住這個“楊無敵”了。對楊業進行勸降。但楊業不肯屈服異族|(從北漢歸宋那都是漢人政權),絕食而死。小說中描寫楊業撞死“李陵碑”。

    楊業死後,他英勇不屈的事蹟傳回宋庭。宋太宗為表彰楊業的忠烈,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給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也流放到金州。

    楊業英勇獻身後,長子楊延昭繼承父業(楊延昭在小說裡面變成了楊業的第六個兒子,人稱楊六郎),繼續替宋庭守邊,抵禦遼人。當時宋遼澶淵之盟還為成,遼軍經常騷擾宋朝邊境。攻到了楊延昭守衛的遂城,遂城城小,而且準備不足,遼軍又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遼聖宗的母親蕭太后督促指揮作戰,宋軍人人自危非常害怕,這時楊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壯登上城上的矮牆,給予兵甲器械使之守護城牆。正好天氣十分寒冷,取水潑灑城牆,到早上天亮之後,水全結成了冰,堅硬光滑,敵人不能爬上來(《三國演義》中曹操跟馬超對戰之時,也澆水築冰牆)。遼軍於是瓦解退去,宋軍繳獲遼人丟下的兵器很多,楊延昭以戰功升任莫州刺史。

    後來楊延昭又在“羊山”用伏兵計,大破遼軍,立下功勳。楊延昭進升本州團練使。到了景德元年(1004年),楊延昭立下無數戰功後,宋真宗詔令增加楊延昭的軍隊達到一萬人,終於當上了萬夫長。而楊延昭領兵數量也截止為止。跟小說中描述的作為三關大帥,統領宋朝北部邊關所有兵馬,有天壤之別。

    楊延昭替宋庭一直守邊,後來死於任上,享年57歲。

    楊文廣正史形象:

    接下來,我們在談談楊文廣,正史中記載,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業的孫子。(小說中,在楊延昭和楊文廣中間增加了一代楊宗保,講述了楊宗保和穆桂英的故事,而楊文廣變成了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

    楊文廣的主要事蹟是跟隨范仲淹抵禦西夏,曾經給北宋朝廷進獻陣圖以及攻取燕雲十六州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回覆,就病逝了,享年75歲,卒於宋神宗年間。

    楊文廣評說形象:

    評書中,太平王少令公楊文廣共有十九妻子:金平珠,杜月英,竇錦姑,鮑飛雲,齊長善,趙百花,蘇三娘,慕容英,農豔花,李玉茹,吳金定,柳香春,曾鳳英,梅若蘭,趙春蓉,薛百花,慕容昭容,範文縈;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兒子懷玉最為出眾。

    楊文廣之後,宋史中關於楊家的記載就湮滅了。但是小說遠遠沒有截止,一直幫楊家編造到北宋滅亡。以致於現代百姓還有疑問:北宋靖康之恥,皇室全部被金兵俘虜了,為啥楊家將不來救駕呢?

    史稱“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北宋在趙匡胤兄弟“重文輕武”的國策之下,根本就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將軍,楊家將只不過是後來文人演繹之後的自我安慰罷了。

    而三大家將系列,只有《薛家將》的薛仁貴才算是真正的名將,薛仁貴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有名的將軍。可以稱之為“戰神”也不為過。而作為萬夫長的楊延昭,楊業,楊文廣等人只不過歷史長河中一些普通的將軍罷了。

  • 6 # 八了個八

    楊業(923年?-986年),麟州新秦(今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人,五代北宋名將。以雲州觀察使判代州,在雍熙北伐中力盡被俘,絕食殉國,追贈檢校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與其子楊延昭、孫楊文廣三代並稱名將,號為“楊家將”。

    楊業本名重貴,是麟州新秦的豪強子弟①,少擅騎射,志為名將②。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年方弱冠的楊業出仕麟州刺史劉崇③,授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後漢北京留守兼中書令⑤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楊業效力劉崇及其子孫三十多年,賜姓劉氏,改名繼業⑥,官至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⑦,領建雄軍節度使⑧,被稱為“太原驍將”⑨。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漢,命其複姓楊氏,單名業,授左領軍衛大將軍,還朝後授鄭州防禦使⑩。

    宋太宗認為楊業熟悉邊防,不久即命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臨行前賞賜甚厚⑪。次年(980年),宣徽南院使、開府儀同三司、兼三交都部署潘美⑫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⑬,遇遼國應州彰國軍節度使、駙馬都尉、侍中蕭咄李率部南侵⑭,即命楊業率麾下數百騎兵抄小路從背後夾攻,大敗遼軍,蕭咄李戰死,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被俘⑮。潘美以功封代國公,楊業遷雲州觀察使,仍判代州事。楊業一介降將,未及一年便立功邊境,遭到他人嫉恨,秘密向宋太宗上書進讒。宋太宗眷遇正隆,將讒書封送楊業,以示信任⑯。

    雍熙三(986)年,宋太宗發兵三路進行北伐,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主將),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都部署(副將),從西路連下雲、應、寰、朔四州,因主力東路軍戰敗奉命退還代州⑰。不久,宋太宗命潘美出兵掩護四州百姓內遷,時遼國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彰國軍節度使蕭撻凜已越過雲、應二州攻陷寰州,直逼朔州。出兵前,楊業建議說:“現在遼軍銳氣正盛,最好避免與之決戰。朝廷目的在於取得數州百姓,我們應當從大石路出兵應州(示意切斷遼軍後路),出發之前派人悄悄通知雲州百姓先南下(到應州),如果遼軍迴應州保護後路,則朔州百姓立即南下石碣谷(撤往代州),派強弩千人守住谷口,再派騎兵作為機動部隊居中救援,(而我軍在應州與遼軍相持,遼軍也不敢越過我軍襲取雲州、應州撤退的百姓)這是保護三州百姓的萬全之策。”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雲應路行營兵馬都監(監軍)王侁反對,要求從西邊往朔州尋求與遼軍進行主力決戰,另一監軍(史書未載其差遣,可能是雲應路行營兵馬副都監)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也贊成王侁的提議。楊業力執不可,受到王侁譏諷:“君侯素號無敵,如今逗留不進,莫非有他意?”楊業本是降將,最忌諱別人說他有二心,為明心志自請為先鋒出戰⑱。

    宋軍抵達朔州陳家谷,遼軍也已趕到附近。楊業泣請主將潘美在陳家谷口佈陣,自己作為先鋒繼續前進⑲。遼軍主將山西諸路兵馬都統耶律斜軫派副將山西兵馬副部署蕭撻凜設伏,自己與楊業交戰後假裝敗退,楊業中伏大敗⑳。監軍王侁派人在高臺眺望戰況,看到楊業追擊遼軍,便率兵前去爭功,潘美不能阻止王侁,於是一起沿河行軍二十里,得知楊業戰敗後又立即撤退而不救援㉑。楊業殺出重圍後且戰且退,到達陳家谷口只剩淄州刺史王貴和兒子楊延玉等殘部百餘人,發現潘美已經撤退,傷心欲絕,對部下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兒,俱死無益,可歸報天子。”但大家都慷慨赴死,無人逃難㉒。楊業藏匿於樹林中,被右皮室(遼軍精銳部隊名)詳穩(部隊主官名)耶律奚底射中,墜馬被擒。遼軍主將耶律斜軫責罵楊業擅開邊釁,楊業但稱有死而已,又嘆息說:“受皇帝厚恩,本想立功邊境以報答,卻受奸臣逼迫而戰敗,無顏苟活人世。”於是絕食三天而死㉓。

    宋太宗聞訊震悼,將潘美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㉔;王侁、劉文裕除名(削去官籍),王侁配隸金州,劉文裕配隸登州;贈楊業檢校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疋,粟千碩㉕;以其子供奉官楊延昭(時名楊延朗)為崇儀副使,殿直楊延浦、楊延訓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㉖。

    ①歐陽修《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君諱琪,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戰射為俗,而楊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

    ②《宋史·楊業傳》:“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④《宋史·楊業傳》:“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

    ⑤《舊五代史·隱帝紀》:“(後漢乾祐元年丙辰)北京留守、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崇,領宋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史宏肇,並加檢校太師、兼侍中。……(二年九月乙卯)北京劉崇加兼中書令。”

    ⑥《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太祖開寶元年)繼業本名重貴,姓楊氏,重勳之兄。幼事北漢世祖,遂更賜以姓名。”

    ⑦《續資治通鑑長編》:“(開寶元年)繼元始立,宋師已入其境,乃亟遣使上表於遼,且請兵為授。又遣侍衛都虞候劉繼業、馬進珂領軍扼團柏谷,以將作監馬峰為樞密使,監其軍。”

    ⑨《宋史·党進傳》:“開寶二年,太祖師臨晉陽、置砦四面,命進主其東偏。師未成列,太原驍將楊業領突騎數百來犯。”

    ⑩《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平興國四年)初,劉繼業為繼元捍太原城,甚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諭繼元俾招繼業。繼元遣所親信往,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上喜,慰撫之甚厚,複姓楊氏,止名業,尋授左領軍衛大將軍。丁巳,以業為鄭州防禦使。”

    ⑪《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平興國四年)上以鄭州防禦使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癸巳,命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上密封囊裝,賜予甚厚。”

    ⑫《宋史·潘美傳》:“太平興國初,改(宣徽)南院使。三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四年,命將徵太原……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邊。”

    ⑬《宋史·潘美傳》:“美嘗巡撫至代州,既秣馬蓐食,俄而遼兵萬騎來寇,近塞,美誓眾銜枚奮擊,大破之,封代國公。”

    ⑭《宋史·李重誨傳》:“重誨嘗為其應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太平興國五年,潘美出師禦寇,重誨從其節度使蕭咄李迎戰於代州北嶺,大敗。美斬咄李,擒重誨以獻。”

    ⑮《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平興國五年三月)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眾侵雁門,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陘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眾大敗,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鎧甲革馬甚眾。”

    ⑯《續資治通鑑長編》:“(太平興國五年十二月)丁丑,以楊業領雲州觀察使,知代州事。業自雁門之役,遼人畏之,每望見業旗,即引去。主將屯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

    ⑰ 《宋史·楊業傳》:“(宋太宗)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護其軍。諸軍連拔雲、應、寰、朔四州,師次桑乾河,會曹彬之師不利,諸路班師,美等歸代州。”

    ⑱《宋史·楊業傳》:“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侁沮其議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贊成之。業曰:‘不可,此必敗之勢也。’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⑲ 《宋史·楊業傳》:“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

    ⑳ 《遼史·耶律斜軫傳》:“太后親帥師救燕,以斜軫為山西路兵馬都統。……斜軫聞繼業出兵,令蕭撻凜伏兵於路。明旦,繼業兵至,斜軫擁眾為戰勢。繼業麾幟而前,斜軫佯退。伏兵發,斜軫進攻,繼業敗走,至狼牙村,眾軍皆潰。”

    ㉑《宋史·楊業傳》:“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

    ㉒《宋史·楊業傳》:“朔州之敗,麾下尚百餘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數十人,矢盡遂死,餘亦死,無一生還者。”

    ㉓《宋史·楊業傳》:“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㉔《宋史·潘美傳》:“會遼兵奄至,戰於陳家谷口,不利,驍將楊業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明年,複檢校太師。”

    ㉕《宋史·楊業傳》:“帝聞之,痛惜甚,俄下詔曰:‘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不有追崇,曷彰義烈!故云州觀察使楊業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猋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舉徽典,以旌遺忠。魂而有靈,知我深意。可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將軍潘美降三官,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案五代兩宋武將升遷之序,一般初授節度使加檢校官,不得便遽為真太尉。

    ㉖《宋史·楊業傳》:“業既沒,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農民工一詞什麼時候會消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