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黑子籃球

    我認為是被司馬懿害死的。

    雖然張郃是被諸葛亮設計害死的。但是,司馬懿這個人平生謹慎,而且與諸葛亮用兵,他十分謹慎,不輕易出兵。

    那為何張郃出兵,司馬懿沒有一點要攔的意思呢?或者是說,為什麼張郃是被司馬懿害死的呢?

    因為張郃平生跟隨曹操出戰沙場多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將領!很多追隨曹操的名將都紛紛去世,唯獨張郃健在,而且功力不減當年!

    並且,張郃不僅是德高望重,而且他手握重兵。如果司馬懿有點風吹草動,張郃一定不會輕饒司馬懿。

    為何最後司馬懿能夠篡權!還不是因為手握兵符,很多將領追隨於他,再加上曹真經常戰敗,並沒有一個統帥!

    從後往前推,我們可以明白,只有司馬懿殺了張郃,他後面的事情才能順理成章!如果張郃不死,司馬懿的好事就不會成!

    因此,張郃是司馬懿害死的!

  • 2 # 繁星春水666

    諸葛亮向祁山進軍,魏明帝派張出戰。諸葛亮引誘張合退入祁山張合追到木門,與其激戰,張合不幸被飛箭射中右膝,後去世。被封壯候。

  • 3 # 星下靜思

    謝邀!《三國演義》中的張郃,因為中了諸葛亮誘敵的退兵之計,被亂箭射死在木門道中。張郃是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歸師勿追,這是一條很基本的兵法常識,何況對方的指揮官是用兵如神的諸葛亮。那麼,張郃為什麼要執意追擊呢?張郃自投曹操以來,倍受重視,在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後來在與諸葛亮對陣中,以其勇力在萬軍中出入,如無人之境,引起諸葛亮的重視,時時欲除之而後快。張命跟隨司馬懿出征後,在作戰中敗多勝少,使這位勇猛的將軍產生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念頭,對這位統帥很不服氣。同時,張郃的資厲也是很厚實的,自官渡之戰開始,是曹操的老部下,看不起司馬懿。司馬懿更能體會到張郃難以駕馭,指揮這個老資格確實不得心應手,更何況張郃並不瞭解自己對付諸葛亮的策略:拖。於是,司馬懿也想借諸葛亮之手除掉他,確保自己戰略計策的順利實施。張郃中計前,司馬懿的安排也很耐人思考。蜀兵初退時,張郃恐有計策不追,回軍後司馬懿亦不許眾軍追。在巡哨軍士報蜀兵大隊已退時,司馬懿問誰敢追擊,張郃應命而出,但司馬懿卻以他性急而不讓去。張郃卻堅持要追,司馬懿卻提醒蜀軍必有埋伏,並說了解脫自己的話“公自欲去,莫要後悔”。至此,在追擊至木門道時決定了張郃的命運。

    張郃雖具文武之才,在當時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大謀略高手算計下,如何能躲得過這一劫?

  • 4 # 九州歷史

    正史記載比較一致:直接死於諸葛亮、間接死於司馬懿。張郃是曹魏忠臣,司馬懿要奪權,他是必須拔掉的一顆釘子。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張郃就是這次戰鬥中,在木門道被諸葛亮伏殺。

    一、張郃是司馬懿奪權的釘子

    當時五子良將已經死去四位,僅存張郃。他是曹操生前的重點培養物件,是曹魏忠臣。按曹叡託孤的安排,軍事上曹真排第一、司馬懿第二、張郃第三。曹真已經去世,張郃跟曹真關係很好,從司馬懿跟曹爽關係看,他與曹真關係肯定不好。從司馬懿蓄謀多年奪權看,張郃這顆釘子必須拔掉。

    二、蜀魏戰爭的殘酷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首先,他準備了足夠計程車兵和糧草,雖然有十萬人馬,是歷次最多的,但沒有發生斷糧。第二,第一次使用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大大提高了效率。第三,扳倒李嚴,保證後方穩定。第四,聯絡鮮卑軻比能等少數民族首領,取得外援。

    在這個背景下,意味著這次蜀魏大戰很激烈。事實上,司馬懿這次被蜀兵斬殺兩萬多,從此再不出戰。

    三、從戰爭經過看,張郃被司馬懿三次拒絕,每次都很兇險

    蜀兵包圍祁山要塞,在張郃看來,司馬懿臨陣經驗不足,也可能不想給司馬懿建功機會,就要求自己帶軍迎敵,擁有前線軍隊指揮權,司馬懿留守。這個建議被司馬懿否決,他率主力出擊,與蜀軍混戰。

    連日大雨,雙方都苦不堪言。諸葛亮假意要撤軍,張郃建議繞道背後夾擊蜀並,第二次被拒絕,司馬懿本人帶兵追擊,跟蜀軍打了很多天的攻防戰。

    從以上兩次看,司馬懿對陣諸葛亮並未佔到便宜,不知道是水平問題,還是故意跟張郃對著幹!

    諸葛亮真要撤軍了,張郃認為“歸師勿遏”,遭司馬懿第三次拒絕。奇怪的是,前兩次都是自己帶兵臨陣,這次卻命張郃去追擊蜀兵。這就是公報私仇了!關鍵的是,司馬懿的戰略目標,僅僅是擋住蜀兵,並不以殲敵為目標,這次卻令張郃窮追不止!

    張郃追擊途中,在木門道中伏負傷,不治身亡。

    張郃死後,司馬懿大權獨攬。

  • 5 # 紅色星河

    張郃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曹魏名將,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具有極其豐富的臨戰軍事經驗。但最後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張郃受命追擊蜀漢軍隊時,在隴右地區之木門遭遇伏擊而隕落。

    在昔日的漢中之戰中,在主帥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全軍恐慌的緊急關頭,臨時擔任曹軍漢中軍隊之主帥,避免了曹軍全面崩盤,儲存了剩餘軍隊;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率五萬騎兵軍團快速馳援隴右,在極其關鍵的街亭之戰中,敏銳地抓住街亭南山蜀漢守軍的弱點,斷其取水通道,迫使蜀漢軍隊乾渴難耐提前下山,得以一舉擊潰對手,從而突破街亭,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業功敗垂成......

    【合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合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合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合右膝,薨,諡曰壯侯。】

    公元231年陰曆二月,諸葛亮在漢中留下三萬軍隊給李嚴,然後統帥五萬步兵向西出發,去進攻曹魏隴右之祁山,實施第四次北伐。

    訊息很快傳到洛陽,魏明帝曹睿鑑於大司馬曹真病重,只好任用大將軍司馬懿都督庸、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領至少十萬步騎對抗蜀漢軍隊。從關中出發時,張郃向司馬懿建議分一部分兵作為後軍以防守位於關中的重要後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馬懿拒絕。

    【郃欲分兵駐雍、郿。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先是,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大軍往祁山開來,遂留數千軍隊繼續進攻祁山堡,主力部隊則異道迂迴奔上邽而去。當時司馬懿率領大軍離開上邽,進至隃麋,正奔往祁山救援。但在即將到達祁山時,司馬懿得知諸葛亮軍隊突然出現在了後方,自己留在上邽的由郭淮、費耀率領的四千精兵遭遇伏擊,幾乎被全殲,上邽後勤基地被端掉,而且蜀漢軍隊開始搶割隴上的麥子。魏軍將領大感恐懼,司馬懿安慰道:“諸葛亮考慮的事情繁多,人又謹慎,他必然先設定營壘確保穩妥,然後再割麥。咱們有兩天時間足可以趕到。”於是司馬懿放棄對祁山堡的救援,往回趕,經兩晝夜緊急行軍後,大軍抵達上邽之東邊,與蜀漢軍隊相遇,雙方隔渭水對峙。由於魏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魏軍將領紛紛請戰,要求直接揮兵攻打,但是司馬懿未輕舉妄動。

    【(宣王)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

    【(帝)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司馬懿先讓大軍列好陣勢,做好埋伏,然後派遣牛金帶領輕騎兵渡河去挑戰漢軍,準備假裝敗退以引誘蜀漢軍隊追擊。但是蜀漢軍隊卻突然撤走。司馬懿跟手下將領得意地說道:“我們來回長途行軍,非常疲勞,懂軍事的人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但是諸葛亮卻不敢依據渭水趁機攻擊我們渡河的軍隊。這個諸葛亮很容易對付!”

    司馬懿隨後率大軍跟蹤而進,行軍一百五十里左右,又抵達祁山附近,至滷城地區,發現蜀漢將領王平正帶領一部分軍隊在西漢水南岸沿山駐紮,而諸葛亮自己則隔河在北岸沿山駐紮。司馬懿隨即登上河水之北的山上,安營紮寨,與諸葛亮再次對峙。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此前,張郃曾向司馬懿建議道:“蜀軍大老遠來進攻我們隴右,我們應該從長計議,不與他們作戰最為有利,況且我們祁山堡的守軍已經知道我們大軍已到,必然會繼續固守,不會投降蜀軍。如此,我們就駐守在這裡,然後分出一支奇兵,裝作繞道去截斷蜀軍後路的樣子。我們雖然不宜進攻他們,但也不能不逼迫他們,免得讓大家小看我們。現在,蜀軍糧食不多,堅持不了多久也將要退走了。”司馬懿沒有聽從,故而跟蹤蜀軍至滷城。

    此時魏軍一幫將領依然請戰,並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很不愛聽。由於此前諸葛亮破壞了曹魏上邽後勤基地,並收割了隴上小麥,導致魏軍糧草不足,於是司馬懿決定在糧草斷絕之前發起進攻。

    【時宣王等糧亦盡】

    司馬懿命令張郃率領一部分軍隊渡河進攻南岸王平,而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大舉進攻北岸的諸葛亮營寨。諸葛亮軍隊抵擋不住,隨即往後逃跑,魏軍乘勝追擊。正在追擊時,突然兩翼衝出了魏延、高翔、吳班率領的大批蜀漢軍隊,箭如雨下。曹魏軍隊立刻損失了一萬五千多人,損失慘重,司馬懿往回狼狽逃跑了七十多里,躲入營壘中避戰。此時攻擊王平的張郃軍隊,攻不動南山,見狀也趕忙撤回,蜀漢軍隊則乘勢追殺了七十多里,最後與營壘中的司馬懿軍隊形成新的對峙。

    【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那個時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長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著滷城之戰司馬懿大概損失一萬五千士兵。

    對於“滷城之戰”,陳壽《三國志》及《魏略》記載有所隱晦,只寫了一半,沒交代下文;《晉書》更是美化司馬懿。唯在《漢晉春秋》及《資治通鑑》裡有所記載。根據木門在滷城以北大概七十里左右可以判斷,司馬懿往北逃跑了,蜀軍相應跟蹤追殺,否則無法發生木門伏擊戰。顯然《漢晉春秋》的記載是可靠的,《晉書》此處的記載是不可靠的。

    自陰曆五月中旬滷城之戰結束後,開始連續下雨,西漢水開始漲水,諸葛亮預感糧草運輸將會出問題,於是寫信給在漢中負責糧草的李嚴,提出了三個策略。上策要求李嚴率領駐守在漢中的軍隊前往關中雍、郿二城,截斷司馬懿魏軍後勤供應及其退路。這個上策正是先前曹魏大軍從關中出發時,張郃所擔心,故當時曾建議司馬懿分兵留守雍、郿二城。中策則是要求李嚴努力克服困難,繼續保障北伐軍隊的糧草供應。但是李嚴在回信中拒絕了上策和中策,採取了要求諸葛亮撤軍這一下策。

    《華陽國志》記載:【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

    “黃土”即如今陝西漢中勉縣的黃沙鎮,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就在那個叫黃土的地方練兵、屯田。

    當時隴右魏軍本來已經瀕臨斷糧,不過由於郭淮常年呆在隴右,具有主場優勢,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從少數民族手中強行搜刮了一批糧食,靠這些糧食一直苦苦堅持,直到從關中輾轉運來糧食。

    【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

    至陰曆六月底時,李嚴遲遲未能運來糧食,蜀漢北伐軍糧食將盡,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退兵。司馬懿認為機會來了,命令張郃帶兵追擊。張郃認為“歸兵勿追”,結果司馬懿不聽,強令張郃執行命令。結果一代名將張郃在木門道慘遭伏擊而隕落,數千魏軍被殲滅。

      《三國志 後主傳》:【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華陽國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合至青封交戰,為亮所殺。】

      《三國志 諸葛亮傳》:【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三國志 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不拘泥於兵法,靈活機動,始終保持主動,一直牽著司馬懿鼻子走,讓其摸不著頭腦。司馬懿雖然擁有強大軍力,又有兵種優勢,且是主場作戰,但卻遭遇重大損失,累計損失大概二萬五千人左右,最後還損失了名將張郃,自此畏蜀如虎;而蜀漢則有效地大量殲滅了曹魏有生力量,嚴重消耗了曹魏國力,最後安然撤軍。

    顯然,由於張郃身經百戰,臨戰經驗豐富,曾經屢次三番給司馬懿提出軍事建議,這惹惱了司馬懿,感覺冒犯了自己的權威,最後賭氣逼著張郃出戰,致使張郃隕落。

    張郃之死不是司馬懿借刀殺人,純粹是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問題。當時司馬懿初次統兵與諸葛亮直接作戰,不可能有謀奪曹魏江山的想法,更不可能有除掉張郃的想法。只是對張郃不斷建議生氣而已。十八年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奪權,也是形勢所致,順勢而為,並非早早就有預謀。

    如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南80裡處,稠泥河的一個拐彎處,就是當年張郃隕落的木門道古戰場。小河兩側群山綿延,偏僻蒼茫,古道邊上有一座土山,從下往上有一條長長的石階,青松掩映,微風輕拂。沿石階緩步而上,可見石階盡頭巍巍端坐著一座氣勢威嚴的武侯祠,大門兩邊書寫著一副對聯:

    上聯:古道映斜陽, 縱一脈秋雲, 兩山翠屏, 難賦詩愁。問村邊牧童,可知諸葛否?

    下聯:小溪蕩曲岸, 覓三國遺韻, 十里紅葉, 堪作畫本。看天際歸雁,又過木門耶。

    這一刻,松濤陣陣,古韻幽幽,彷彿時光倒轉,彷彿回到了金戈鐵馬的木門古戰場,在血色殘陽裡,殺聲震天,箭矢如雨,一排排身影紛紛倒下......

  • 6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死於借刀殺人——司馬懿借諸葛亮之手將張郃除掉,奪權?自保?總之張郃不死,司馬懿就不能安睡!

    當時的形式很複雜,自曹丕駕崩之後,司馬懿逐漸展現出來的軍事天賦已經對曹魏統治集團產生了威脅,卻因為忌憚蜀國諸葛亮而一直未曾對其下手

    張郃是曹魏集團自曹叡時代開啟後僅存的逐鹿中原時的名將,無論智謀或是軍事實力都在當時首屈一指

    所以,在洞悉蜀國集團諸葛亮縱使是雄才大略卻因為國力限制,註定無法北上滅魏後。曹魏集團準備收拾掉司馬懿,並計劃由張郃替代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自知如若不能在擊退諸葛亮之時消滅張郃,那自己的政治生涯必然走向終點

    三國鼎立之後,名將逐漸凋零

    如過江之鯽的名將們,基本在三足鼎立之時,就已經消耗殆盡了。而後續補充力量又極其有限

    以蜀國為例,自五虎上將快速折損過半後,僅剩趙雲、魏延。魏國相對來說好一些,但也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於是,早就名震天下的張郃則成為曹魏集團極為仰仗的名將,數次在對蜀作戰中表現搶眼,尤以街亭大敗馬謖最為知名

    那麼,車騎將軍張郃,究竟在當時是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呢?

    在諸葛亮眼中,張郃是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反觀曹魏集團,則是兩種聲音

    以曹叡為首的皇室宗親,十分重視張郃,認為堪當大任,是可以在必要情況下替代司馬懿的不二人選

    而司馬懿集團,則對張郃十分忌憚。一個資歷頗深的名將、一個忠於皇室的外姓士族,當然還有一個關鍵點——張郃是武將,縱然懂韜略、有權謀,卻只是一個武將

    所以,張郃註定是一顆棋子——極其重要的一手棋子

    死棋——劍閣木門道,名將終殞命

    張郃自儁乂,而儁乂的意思為才德兼備的人。張郃的確不負其字,也深得曹魏集團信任,只是最後的殞命,的確可惜

    同為降將,于禁深為曹丕所不喜,曾賜于禁大宅並於牆上繪有水淹七軍、于禁降關羽的場景,導致這位忠烈老臣抑鬱而死

    而張郃則是深受信任,並委以重任。可就是這樣一個皇室重視信任的名將,是如何陷入圈套而死的呢?

    諸葛亮在第四次伐魏中,準備充分、意欲一舉拿下長安

    中間歷經多次混戰,司馬懿損兵折將。而且,與魏延子午谷之謀一樣,張郃提出了許多有建樹的戰略,卻均被司馬懿拒絕

    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張郃的數條建議都是可圈可點的,而且屬於“妙計”。無論是與司馬懿分兵駐守,還是諸葛亮假意撤退之時,張郃請戰進行夾擊;但得到的回覆都是拒絕

    直到最後一條,要了張郃的命

    諸葛亮真的撤軍,張郃認為“歸師勿遏”,然而司馬懿再次拒絕了

    於是,張郃帶兵追擊諸葛亮,並在途中遇到魏延,戰不數合魏延敗退,張郃謹慎探路,而後如此幾次,均無埋伏

    終於追到了劍閣木門道,道路狹窄後退不得,自知中計的張郃已無路可退,隨著諸葛連弩的萬箭齊發,連人帶馬被射死,就此結束了自己的名將之路

    很多人會懷疑,張郃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嘛?

    答案是不會

    這是司馬懿設計誅殺了張郃,縱使諸葛亮忌憚張郃的名將之威,如若沒有司馬懿推波助瀾,想必諸葛亮是不能依靠退兵誘敵之計引誘張郃上鉤的

    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名將,畢竟是深諳用兵之道的智將

    多次與諸葛亮交手的張郃怎麼會不知道諸葛亮的用兵奇詭和善於埋伏呢

    所以說,司馬懿定然是下令張郃追擊,並且告知務必得勝歸來,不可有誤

    這好比是一道軍令狀,而張郃也自知其中險惡

    如若張郃引兵不前,放走諸葛大軍,司馬懿即可以違抗軍令、私通敵國、放虎歸山等多種理由,將其論罪,不僅自己人頭不保甚至株連家族

    而如果自己選擇深入追擊,那必然也是凶多吉少,很有可能一去不復返

    不過,一條性命和一家人的性命、為國捐軀和因罪處斬的選擇題擺在面前

    所以,好像他沒得選擇,只能硬著頭皮來到劍閣.......

    張郃死後,魏國堪當將帥者,僅剩司馬懿一人

  • 7 # 學習冇止境1

    謝邀,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張郃也是智勇雙全的將領,原先在袁紹帳下,官渡之戰時提建議救烏巢,郭圖反對,(一般都認為糧草所在地是重兵把守,曹操襲擊糧草重地應該帶重兵去,與袁紹對壘的大營應空虛)所以袁紹認為郭圖攻曹大營是正確的,然而恰恰相反,結果糧草被燒,袁紹無糧草軍心不穩,敗之,如果採用了張郃的建議,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了。張郃投曹操後,也是當副將,曾經與曹洪,夏候淵,與後來司馬懿搭檔均是副手,似乎是決定了他的命運,在戰役中沒有決斷權,只有建議,參謀權,《魏略》裡記載司馬懿派張郃追,張郃說:歸軍勿追。司馬懿不聽,張郃不得已,進軍追到木門道,被箭射死,說明張郃奉命追趕,司馬懿下的命令,應負有一定責任,但在戰場上實實虛虛,很難判斷,機會稍縱即逝,追與不追最考驗將帥,將帥憑自己的軍事知識和臨場各方面綜合考慮,果斷作出判斷及應對方法,沒有人每個都個決斷都正確的,有人認為司馬懿故意想害張郃,有個歇後語叫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死鬼發威,蜀地諺語: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我覺得在五十原諸葛亮病死,撤軍,司馬懿親自帶兵追過蜀兵,但被虛驚一場,這難道他自己也想害自己了,所以說司馬懿想害張郃有點說不過去,而且在追擊時自己定奪,張郃的軍事能力不弱,記載中說他善於利用地形,可見他追擊時應懂的,但他追擊的是奇才諸葛亮,這樣的對手司馬懿都有點頭痛,追至木門,應是張郃自己都沒想到被伏擊,中計而身死。《三國志.張郃傳》說: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候。《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命交戰,射殺郃。我認為張郃還是在戰場上被箭射死,雙方交戰,勝敗難料,生死難料,中計也是習以為常的事,只要有戰爭就有人犧牲,但願世界永遠和平!

  • 8 # TANGTANG俠

    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資治通鑑》載: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以上三種說法,三國志和資治通鑑大致的說法相同,大致就是張郃自己前往追擊諸葛亮,然後遇到了伏擊,箭矢射中了腿部膝蓋,然後就掛了。

    還有另一種的說法就是裴注魏略裡的記載,大致意思就是司馬懿逼迫張郃前去追擊,結果壯烈犧牲。

    下面說個人看法,其實咱們在這裡談這個問題基本上也是憑主觀臆斷,因為歷史已經發生,我們不能回溯歷史來檢視。

    只能參考正史記載下來的之言片段作為基礎,來論斷,而往往就算是正史記載,也很難記載下來的事實,就比如以上三種,就記錄了兩種結果。

    從張頜的個人履歷來看,當年本事袁紹手下的將領,後來轉投與曹操,在曹操營內戰功赫赫,諸葛多次北伐過程中,張頜跟著曹真和司馬懿,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張頜當年的街亭一役也能間接說明張頜並不是那種有勇無謀的勇夫。

    所以總結來看張頜並不是那種蠢人,身經百戰的一個將領會蠢到自己逞匹夫之勇去追擊智謀雙全的諸葛亮嗎?

    所以張頜的死和司馬懿迫使其前去追擊諸葛亮有直接的關係!

    參考資料:

    三國志

    魏略

    資治通鑑

  • 9 # 最美時光的守望

    被司馬懿借諸葛亮之手殺死

    1.張郃作為曹魏的名將,忠於曹操,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有勇有謀,不僅讓諸葛亮忌憚也讓司馬懿擔心,司馬懿雖為人臣,確有帝王之心,作為曹魏統治者必須防範 ,而張郃忠於曹魏有謀有勇是平衡牽制司馬懿最好的對手。司馬懿深刻知道,有張郃在必定會成為司馬家族奪取帝位的跘腳石,所以必須除之。

    2.司馬懿西征阻止諸葛亮北伐,雖統帥大軍,但是很多權利在張郃手裡,司馬懿要奪取軍權必須除去張郃,在蜀軍後退路上,司馬懿強行讓張郃追擊諸葛亮,後中計而死 。

  • 10 # 古今通史

    《魏略》中,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所以與其說張郃是戰死的,還不如說他純粹就是被司馬懿害死的。

    至於原因,嫉賢妒能,司馬不允許別人影響自己的地位和權位,自己的權勢被瓦解,那小命必不長久,本來就如履薄冰的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也不足為奇······

    陳壽: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郃以巧變為稱。

    在張郃再次擊敗諸葛亮以後,蜀軍撤退。大家知道,丞相撤退的時候,必有後手,就是司馬懿本人也不敢犯浪去追。

    但此次司馬懿卻要求張郃追擊,張郃反對:

    "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途佈防。且附近一帶山勢林立,地形複雜,一味追擊,必有兇險"

    司馬懿對他這種說法是假裝沒聽到,反正軍令下了,去了說不定能活,抗命就必須得死,你隨便挑吧。(這不是司馬懿說的^_^,只是當時的情勢)

    果然,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張郃上演肉身借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炸鍋烤牛排怎麼做好吃空氣炸鍋烤牛排最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