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通古博今農民工
-
2 # 黃生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完全正確的、光榮的、偉大的。因為是他順應了當時時代發展的潮流和必然趨勢,完成了中華民族夏商周時期的半成熟國家文明向高度統一的成熟帝國的偉大轉型,為中華民族奠定了江山一統,法律一統,道德風俗一統,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各民族共存的封建帝國的最初規模,完好地完成了時代賦與他的歷史神聖使命。
中國奴隸社會實行分封制管理。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大夫。他們各有自己的封土,此乃國;各有自己的家族、軍隊和行政機構,此乃家。當然天子本土的疆域最廣,軍事力量最強盛;大夫的地盤就最小了,其軍隊戰鬥力也最小了。到了西周,禮治制度發展到最高峰,周天子可以號令天下,眾諸侯要聽其差遣,並按時向周天子朝拜和朝貢。
到了西周滅亡,周王室東遷後,便日趨衰微。一些諸侯強國就逐漸崛起,新興的秦國因為沒有守舊貴族的制約,沒有舊制度的朿縛,其與時俱進的改革最徹底,就逐漸躍升為諸侯強國。諸侯強國們稱霸稱王運動,標誌著它們都已成為獨立的國家實體,已有足夠的實力來藐視周王室的存在了。至此,統一帝國的矗立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春秋開始產生的鐵器是最終建立統一帝國的根本動力。正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鐵器用於牛耕,則生產出更多的糧食,為戰爭的漫長提供了物質基礎;鐵器用於戰爭,則更是血流成河,屍橫遍地。這就是“鐵血”一詞的歷史來源。歐亞大陸古代帝國的建立,都是以鐵器為原動力而建立的。
中國春秋戰國的歷史長達五百餘年,是國家數量越來越少,戰爭越來殘酷,最後只剩下一個秦國的歷史。其中,在每一個小國的滅亡過程中,無數戰土為國獻身,無數殘存的人們為國家的毀滅而哭泣。所以說,帝國是在無數血泊和淚水中矗立的。這就要人們熱愛祖國的歷史根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徹底廢除分封制,而實行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員的郡縣制,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專權,正式確立了高度統一的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確立的過程中,他是大智大勇的;確立之後,就被空前勝利衝昏了頭腦,最終由明君蛻變為昏君和暴君。如果說他修建萬里長城和興建四通八道的水路陸路交通網,還有利於國家,那麼,他尋仙問藥,大肆封禪,大修驪山陵、都城和皇宮,則完全是勞民傷財,最終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力。失去廣大農民和農奴的認可,秦國的滅亡已成必然。第二,他重法輕儒,而焚書坑儒,就失去了文人的支援。第三,他在生前沒有確立公子扶蘇為政治繼承人,最終導致昏聵無能的胡亥威制天下,使秦朝喪失了最後自我調節政治的機會。
秦始皇是有功績的,但犯有很厲害的個體性暴虐。
-
3 # 貓眼觀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是對的,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很成功的,正因為秦始皇的統一,後世才會效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後融為一體。
但是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當然要分析統一六國的利與弊?
利一: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相信這個沒有任何爭議吧?無論是哪個對當時的影響都是深遠的,電影英雄裡單單一個“劍”字就有七種書寫方式,統一後交流很方便,交通更方便。
利二:郡縣制,讓有功之臣和親信去管轄一片地區,隔幾年就換人,避免在當地威望過大,不利於中央集權統治,當今社會都還有很多大公司設立分公司都這樣效仿。
利三,萬眾一心,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是空前發展的,南平百越,北抵禦匈奴而建長城。
弊
弊一: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有人說有人的地方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戰爭,但是弊端就是弊端,戰爭影響的東西太多了。
弊二:秦始皇個人為求長生藥,修建驪山墓,長城就不說了,但這些都勞民傷財,加之秦二世暴政,才有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弊三:焚書坑儒,秦始皇殘暴的統治,苛捐雜稅,百姓流離失所,苛政猛於虎啊!
總體來說統一是必然的,不論對錯論成敗,統一都是大勢所趨!
回覆列表
統一六國正確。但造神造名太嚴重。有萬里長城為證?濫用民力,勞民傷財,抓民夫二抽一,五口人抽二口?誤時不達一律處死?三十九歲暴死沙丘,百姓恨之入骨。秦二世篡權?比他爹更狠毒?修秦始墳用銅化液灌,修完墳幾千工匠全部處死墓中?……這才引發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