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點札記
-
2 # 朱如蒼
謝邀。簡答。剪紙藝術是民間特有藝術。在古時,古人辦好事一般都在秋候,當初沒有紙張紅紙,就用紅的樹葉作好事之用。這裡放一個,那裡放一個,好看,增加隆重,增加興彩。後來人們用手扯破多塊,各種各樣,一樣紅葉變成各種形態,更美更好看,好事氣氛更隆。後來用剪刀速度更快,形態特異,花樣百出。在有了文字喜字以後,又有紅紙紙章,不在用樹葉作彩裝,人們在辦好事時,就用剪刀剪喜字而用,特別嫁娶之時,到處張貼喜字。大小不一,方的圓的,形狀各異。又好剪又速快,有單喜發展到雙喜字,初始時以喜字相傳互學,易學易懂,傳遍天下。後來人們從剪喜字中,發展剪褔字,祥字,壽字等等,都是吉祥字。又以形態而轉移,堂樑上掛紅紙,以剪刀為主,次刀為附,切剪的多孔的各異的好看的俗說“來福子“,以及大門頭,後門頭,房門頭,以小從大貼之,又好看又當避邪入進符。有歷史,到時長,剪紙逐漸成了一門特有藝術,發展到今天,剪紙藝術,更加廣大,有民間傳藝,到今天賣藝,成了國家才藝之寶,收藏界搶手之好。剪紙圖、剪紙人物畫、剪紙形態樣等等,成了盛行之態。有民間藝人,變成國寶藝人,辦學堂,傳才藝,把民間剪紙藝術發展到今天的國寶藝術,推向了盛世納藝的高潮。
-
3 # 老頭哥兒
我是一位民俗剪紙藝術的愛好者,在此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說法。
剪紙這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我們國家已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這門剪紙的文化藝術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已被各國喜愛中國剪紙藝術的人們所喜歡,做為一位剪紙愛好者的我,是深受鼓舞的。
在我們國家悠久的剪紙歷史文化中,從老的民俗剪紙人士,到今天的剪紙藝術家們和愛好者的手中,剪刀,刻刀下,這門藝術一代代被傳承了下來,這門民俗剪紙文化藝術,現今也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援,為弘楊民族的文化藝術,各地愛好民俗剪紙這門藝術的藝術家們,和民間文化藝術工作者們,先後在這幾年裡,在各地,也舉辦了不少大型的剪紙比賽活動,還開辦了很多大型的民俗剪紙作品展覽,還在各地部份學校開辦了民俗剪紙藝術課,使民俗剪紙這門藝術的魂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下來,而發揚光大。
在此,我只談了談傳承剪紙文化的知識,別的事情就不多談了。就說我們山東地區和青島地區吧,就有很多的剪紙藝術家和老師們,在傳承著這門藝術,有的還開辦了剪紙教學課,受到了很多愛好民俗剪紙這門藝術,學生們的喜愛,所以說,剪紙藝術後繼有人。就不說遠省市的剪紙藝術家們了,在此只說說像我們山東的剪紙藝術家們,如:王言昌老師,欒淑榮老師,青島的李文玲老師,臧文傑老師,焦麗華老師,等等吧,一直在為民俗剪紙文化藝術做著傳承,這就是一代代剪紙藝術家們的奉獻和喜愛精神吧,值得我們學習。就談到這裡了,下面登上了幾副,王言昌老師和藏文傑老師,在2003年剪紙書中的,部分剪紙作品。謝謝!
-
4 # 閒雲野鶴23754147
剪紙是一項民間藝術,是手工藝人,用紅紙裁出的各種人物花鳥魚蟲等圖形,貼在窗戶上,用以表達喜慶之象,是中國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
剪紙的出現源自明朝,最初是家中的女人們閒來無事,用剪刀剪著紙玩,心靈手巧的女人,剪出動物的圖案唯妙唯俏,引得其她女人爭相觀看模仿,之後不斷成熟,就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剪紙藝術,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紅色是華人的偏愛,紅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活靈活現的藝術造型頓使家中蓬蓽生輝,客人們都會對此評頭論足一番,或大加讚賞,那一刻也是女人們最享受的一刻。
技藝高的作品自然受到大家的追捧,也是女人們爭相模仿超越的目標。朝代過往更迭,那些優秀的剪紙技藝被傳承至今,有些剪紙真的可謂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栩栩如生一氣呵成,給人以美的享受。
當初的剪紙,只是作為消遣娛樂。不會剪的,只向會剪的要點貼就行了,會剪的也樂於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慢慢的就有了市場,農村裡剪紙跟對聯、過門錢、鞭炮,成為過年裝飾居室不可或卻的物品。
剪紙這門藝術看似簡單,其實很繁瑣,費時費力,由不得半點差錯,一不小心就前功盡棄了,這需要很好的靈感、耐性,心思慎密的人,才適合幹這項工作,粗枝大葉的人幹不好。一般情況下,都是讓自己的孩子來學,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習得就快。外邊的人現在學這門手藝的很少,主要的是這手藝太費時間,收益不高,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願學這個,他們寧願出去打工。
但歷史文化需要傳承,民間藝人要有所擔當,把這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好在國家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老藝人幫帶下,逐漸喜歡上了這門藝術,寄望後生們能把這項民族藝術一直傳承下去。
-
5 # 剪紙摺紙趣手工
剪紙是如何傳承下來的,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覺得剪紙能夠傳承到今天,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一個手藝要是能夠傳下來,它就要有存在的社會空間和土壤。剪紙能夠傳到今日仍然興旺不衰,那是和生活需要緊緊的捆綁在一起的,小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大到宗教祭祀這些都離不開剪紙,所以這些剛需就給剪紙提供了發展空間。只有被社會所需要,一門手工藝才能順利的傳承下去。
中國也有許多失傳的老工藝,之所以無人傳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被社會淘汰了,原因就是那種老工藝不被現今的社會生活所需要。
傳承的主要方式就是手手相傳,師傅帶徒弟,徒弟再帶徒孫,或者父傳子,子傳孫,代代輩輩的傳下來,甚至把剪紙水平的高低看做是這家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評判標準,大姑娘小媳婦都會剪幾下,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在找婆家的時候是會給自己加分很多的。
三、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剪紙入選非遺,再度煥發新的生機,為了進一步的推廣剪紙文化,許多地方都會舉辦剪紙培訓班,由專業的剪紙老師授課,這無疑又把剪紙推向新的高度,普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
6 # 江小魚剪紙
中國傳統剪紙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人們常說的剪紙一般為中國傳統剪紙,非現代剪紙,也非西方剪影。
剪紙的流傳歷史:
西漢時代,中國當已發明造紙術(麻紙),但品質低劣造價昂貴,並未普及。直到東漢和帝時期(距今1800年前)蔡倫的蔡侯紙發明以後,紙張才得以大量普及。剪紙的“紙”這一原材料才得以平民化。剪紙才得以產生。在此之前,人們透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製成工藝品,這些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加上輕薄柔韌且廉價的紙張——中國剪紙藝術的火焰就此燃燒起來了。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剪紙作品,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距今已有1500餘年。墓葬中出現的五幅剪紙是作為陪葬用的,表現的內容主要以植物、動物圖案為主,分別刻畫了“對馬”“對猴”“忍冬”“菊花”等藝術形象,裝飾風格採用團花式,色彩偏黃,間帶藍色。五幅作品分別以“成雙成對”的表現形式展現,說明人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掌握了紙的可摺疊性,創造出對稱與均衡的藝術手法。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 。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透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簡單來講,剪紙的流傳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1.民間女工。因為其價格低廉,製作簡單,容易模仿,且質量輕薄便於儲存及運輸。民間老婆婆、小媳婦製作衣服鞋帽(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女工時,會將剪紙圖案用燃香、碳條“影印”在麻紙上。這是剪紙技藝、圖樣得以廣泛流傳的一種重要形式。
2.宗教儀式。在古代,剪紙還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厭勝驅邪之術,這和上古的巫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收魂”“祛病”“驅邪”“壓勝”以及“祈雨”“祭祀”“祈福”等等。今天我們稱之為“迷信”,但在民間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個人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迷信”或者“篤信”,使剪紙成為華人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各個重要人生場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廉價易得”、“非常重要”的物品。
3.工匠裝飾。無論是桌椅板凳這些傢俱,還是亭臺樓閣這些建築、或者車船橋轎等裝置工具,古代匠人的最後一道工序一定是“美化裝飾”,除了用油彩繪畫上去,更多的是用剪紙作底稿,雕刻出花紋圖樣(用剪紙能反覆“複製”同一個圖樣),當然,木雕技藝又是另外一種藝術形式。剪紙作為平面的鏤空繪畫,木雕作為立體的鏤空繪畫,兩者存在很多文化的互通。
4.文人加工。隨著剪紙藝術在上層社會的流行,在繪畫上更加“專業”的畫師以及文人開始曾參與剪紙創作,他們創作的大量的“吉祥圖樣”極大地豐富了剪紙的文化內涵,對剪紙的發展起到了蒐集整理和推動作用。文人剪紙是將原始民族文化因素歸納總結,加上富於詩情畫意的思想印記,再回到民間。
至於師承傳播的問題,在古代職業的“剪紙藝人”是非常少的,且社會地位不高,剪紙無法作為主業發家致富。在民間,人們見圖畫樣、心手相傳,剪紙技藝的傳播更多的是免費【分享】和【切磋】。由於剪紙的大規模普及,人們習以為常。“雕蟲小技”並不受重視。逢年過節,家中老人偶爾剪幾個圖樣,或者請村裡的“巧娘”代為剪幾個。民間剪紙的“代代相傳”“耳濡目染”也就這麼傳播開了。
回覆列表
剪紙使我想起了我童年趣事,應該是六、七十年代,每當進入臘月廿以後,人們就開始了大掃除準備過年了,其中剪窗花就是一項內容。除了少數巧婦能【原創】之外,大部分人(笨辦法)都是拿個樣品用煙薰出來的,當時還沒電用,用的是煤油燈,操作方法是:把樣品和紙用水浸溼,用燈煙輕輕的薰一遍(如影印一樣),然後待紙幹後就是把薰好的紙樣,再背上若干張彩色紙,用線縫上四邊,就可以用小剪刀✂️開始製作了!製作好後除了自家用,多餘的就送親鄰好友!
小時候其實好多手工,美術畫畫也經常動手做,尤其是過年前,跟著大人學捏花饃、捏麻糖、包餃子、裱頂棚、修理小灶具等等,現在回想起來都滿滿的是自豪感、幸福快樂感,絕對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