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sfluke

    114的查號員,以前電腦不普及的時候,查號員是自己背電話號碼的,我記得有個得了五一勞動獎章的查號員,她能記住五萬個號碼,被稱為活號碼簿,電腦普及後,一個新手,培訓兩天,就能在有幾十幾百萬號碼的系統裡輕鬆的查到任何一個號碼了,當然相應的待遇也就下來了,成了最底層員工了

  • 2 # 書影音

    我說個與眾不同的吧!

    Wrangler!

    曾經,在草原,放牧的職業Wrangler是份很吃香,受人尊重的職業。當然,這些瀟灑的Wrangler也是很受到姑娘們喜歡和追捧的。

    Wrangler可以騎著最烈的馬,也可以騎著最駿美的馬。你們想象中的策馬嘯西風,對於Wrangler來說,那是一種常態。

    一聲哨響,縱身上馬。

    然而,隨著牧區範圍的漸漸縮小。

    Wrangler這個職業也幾乎淡出了歷史舞臺。

    也有放馬的,一般是騎著摩托車了。

    Wrangler也不再是那個吃香的職業,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這些Wrangler大多數轉去養別的牲口,也有繼續在自己草場養馬的。也有去打工做其他事情的。還有一些心態沒有調整過來,在糾結和掙扎中混日子的。

  • 3 # 雷達不用電

    指紋比對員,在計算機出現之前,美國指紋中心有兩萬名員工,其中大部分是進行指紋比對的女工,計算機出現後,指紋中心的員工減少到200人

  • 4 # 西大小王看廣西

    1、賣貨郎.之前我們那裡有跑貨郎,也就是那些擔著貨物去比較偏僻的地方賣一些日常用品的,但是後來由於班車的普及,以及每家每戶都買了摩托車,甚至有的買了小車,賣貨郎也就基本上沒有什麼生意了。我記得那個賣貨郎經常是用扁擔跳著兩個籮筐,去當地交通比較方便的商店採購、批發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香皂、毛巾、火柴、打火機、泡麵、鹽、零食什麼的,把兩個籮筐裝的滿滿當當的;把該買的貨物裝滿以後就出發,過條河翻到山對面的一些山溝溝裡面去賣貨;之所以知道這個賣貨郎經常去對面山溝溝,是因為我當時上初中時候的一個同學問過我,他問我是否認識那個人;一般賣貨郎去的地方都是交通特別不方便的地方,老家有些地方距離最近的商店也有十幾裡遠,所以那時候交通工具不是很方便的時候,賣貨郎還是很有市場的。

    2.牛犁地.老家是山區農村,像在以前的話,耕地基本上是使用比較原始的牛耕地,在牛身上套上特定的工具,再加上耕犁,只要能夠熟練的操作牛的方向、快慢就行了;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小型耕地機的慢慢普及,這種比較原始的耕種方式也在慢慢的走出歷史舞臺。

    據說主要是這種小型耕地機的效率要比牛耕地快很多,而且還比較便宜,不用為牛準備草料等等,不僅省事省錢而且效率還高。

    3.挖坑工.以前農村想種樹的話,基本上是請上幾個工人,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來挖坑;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挖坑也使用上了機械,所以現在平原地區基本上沒有人工挖坑的了。

  • 5 # 冰冷雨天

    隨著科技的進步,被淘汰的職業還不少,像打字員、速記員什麼的,但要說到“曾經社會地位很高”的話,大概非電話總機接線員莫屬了,打字員速記員什麼的社會地位一般。

    最早的電話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電話機負責將話音轉換成電流或者將電流轉換成話音,然後用電線把話機接到總機,總機是一個放射性的網路,誰打電話,都是先接到總機,告訴總機接線員(Operater,一般都是女性)要打給誰,然後接線生將這個人的電線插頭插到要打給的那個人的插孔裡去,電話就接通了,通話完畢接線員再把插頭拔下來。如果是打到外面的長途電話,接線員再把電話轉給上一級總機。

    (接線員在工作,手拿一根插頭正在尋找插孔,插在那兒的線表示正在通話)

    看過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的朋友都記得的一段著名對話:

    “電話局,電話局,我要波羅的海艦隊,183號”

    “可我不知道往哪兒插呀,小姐們都昏過去了,昏,過,去,啦”

    (《列寧在十月》橋段:“可我不知道往哪兒插呀,小姐們都昏過去了“)

    這種人工轉接的電話方式佔用大量人力,速度又慢,而且話務員工作煩重,遇上聽不懂的方言還要傻眼,所以人們就研究自動電話交換機來取代。

    第一代自動電話交換機是1891年美華人發明的步進式自動電話機,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又出現了縱橫制的第二代電話交換機,到五十年代已經很成熟了,後來人們用電子元件取代原來的機械或者電磁元件,再後來用上了計算機,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程式控制的電話交換技術,叫做“程控交換機"。電話能自動交換了之後就是直接撥號,從開始的一個區域內的四位五位的號碼,到現在國際直撥的十好幾位的號碼都是自動交換的。

    這麼看起來沙俄夠落後的,自動電話機問世了26年後的1917年,首都彼得堡電話局居然還是人工交換。

    雖然自動交換技術在19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了,但在100年後的20世紀90年代,手動電話交換機在中國還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不要講農村,除了省會以上城市之外,就連地級市也大部分是手動交換,更不要說縣城了。

    就是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單位內部的電話都無法直撥,拿起電話請總機。那時候打電話都這樣:“喂,要電子系”,“喂,要組織部”,“喂,要李書記家”,先得和總機說你要和誰通話。

    (起碼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不少大單位裡都還有這麼一間“總機房”,有一位一般都不難看的接線員)

    總機接線員是很牛逼的,你要是和她結了仇,那以後再也掛不通電話:

    “喂,要電子系”

    “沒人”

    “上班時間怎麼會沒人?”

    “不知道,自己走過去看看不就行啦?”

    氣死算數,那位要是說我讓別人幫我掛通我來說話不就行了嗎?呵呵,你沒看到接線員頭上戴耳機?能全程監聽的,別想騙她,我當年考上大學拿到通知書,打電話向家裡報訊,中間經過三個總機,那時電話線質量差,再加上是農村,根本聽不清楚,但三位總機都是好人,聽出是好訊息,主動幫忙接力傳訊息,把錄取的學校和專業傳給老爺子。

    老電影中還有過這樣的鏡頭,兩邊的首長在電話裡要談保密事項時,會來這樣一句:“所有總機,摘下耳機”,不準有人旁聽。

    所以這個單位的電話總機絕對是一把手放心的人,要知道一把手那點秘密總機姐姐全知道。

    這個崗位還不累,因為是機房,有點條件的地方全帶空調,冬暖夏涼,還有一點就是認識她們打長途電話不要錢,全算在單位賬上,那時候長途話費很貴的喲。

    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市話系統的程控化,各單位也都開始安裝程控交換機,畫風就成了這樣:

    (程控交換機機房)

    雖然機房內也有幾個姐姐,但那都是看一下機器,並不插手線路交換,接線員的職業沒了。職業的人就地安排,估計上圖裡的姐姐原來就是接線員。

  • 6 # 山人的生活感悟

    歷史上有哪些曾經社會地位很高的職業,由於科技的進步被淘汰?淘汰後的失業人員又是何處何從的呢?

    說說單位的打字員吧,八九十年代企事業單位發文件、通知、內部資訊刊物什麼的,都得由打字員來完成。單位的打字員一般都是由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且有一定關係的女孩子來擔任。那個年代,某機關的打字員是已經離休的老領導的女兒。

    沒有電腦印表機的年代,打字員的地位比一般比科班出身的普通幹部都吃香。單位的檔案通知都要經她的手打印出來,我所見過的幾個打字員後來單位都送出去進修拿了大學文憑,然後提幹在機關科室勞資或財務部門做事,算是有了從普通工人到機關幹部的質的飛躍,當然,這些混得好的都是老幹部的女兒或媳婦。

    有的單位沒有領導的女兒或媳婦要照顧,普通家庭的女孩子也能做打字員,雖然她們做打字員的時候有一定的地位,但如果沒有找到一個有幹部家庭背景的男朋友作後盾的話,公費進修大學幾乎不可能,最終要麼被別人擠掉,要麼就是打了多少年的字也還只是個普通工人,到後來電腦普及的時候,她們也就回歸到普通工人的大家庭裡去了,提幹無望。

  • 7 # 閉家鎖的紅楓

    19世紀後期,電報員曾經是非常優越的職業,類似於今天的程式設計師,在出賣勞動力的職業中,屬於熱門,受人羨慕的職業。

    電報從19世紀中期在英國和美國同時起步開始普及, 因為當時電報是唯一能比火車傳遞速度更快的工具,各國君主發現,這速度比最快的驛馬還要快得多,軍事上有了電報完全改變了規則。

    商人們發現,如果對手使用電報,而自己沒有,那麼對方在商業反應速度和資訊靈敏上就要快出幾十倍,於是很短時間內(幾十年),全球各大洲主要城市(包括中國),都被電報網路聯絡到了一起。

    當時的電報發報,是用莫爾斯電碼,只有受過一定教育,手速和腦子反應快的人才能成為電報員,電報員的工作又需要長期待在室內,於是非常適合女性加入,很快,全球的電報員成了一個大型“線上網路社群“,他們用電碼互相溝通,在不工作的時候甚至在上面互相開玩笑,打情罵俏,甚至”網戀“。

    最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就是一個優秀的電報員,據說他的手速無人能及,現在大家記住他,都是因為發明了電燈等,但實際上他能創業成功,最大原因是因為他在做電報員的時候,贏取的資本開辦了公司。

    但這個一度風靡一時的行業很快衰落了,因為出現了自動發報機,不太依賴電報員個人能力,最後還出現了電話網路,於是電報員很快轉崗,不少人成為了電話接線生,或者秘書,文員等等。

  • 8 # 鎂客網

    現在的時代是被人稱為最好的時代,科技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曾經的一些職業也慢慢的被淘汰,回過頭看到底有哪些社會地位很高卻被淘汰的職業呢

    一、郵差

    在以前的時候我們想要聯絡寫信只能靠郵差幫忙郵送時間週期非常長,現在由於科技發達這些都已經不是問題了,我們有QQ郵箱、網易郵箱……當你想發信息的時候只要知道他的賬號並且建立一個world文件傳送就可以了。

    三、飛機Navigator

    以前我們的飛機哪兒有像現在那麼先進,需要配一個飛機Navigator來引導飛機的方向,現在完全不需要了,無人機都已經發明出來了。

    還有許許多多沒有提到的被淘汰的職業,因為科技的發達社會已經不需要他們的技術和職業了,他們也因此一個個失業了,但現在他們有的也非常的年邁了,有的也找到屬於他的賺錢之道。

  • 9 # 無憂精英網

    淘汰後的失業人員又是何去何從呢?看到這個話題,我想要提到一個職業,傳統媒體中音像製品的從業者。這個行業說起來對於七零、八零、甚至九零初的人,應該並不陌生,但是零零後,因為知之甚少。所謂音像製品,是指磁帶和cd、vcd。作為八零後,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會擁有很多盤磁帶。我清楚的記得,正版磁帶9.8元一盒,盜版的四五塊就可以買到。每次買正版的磁帶,都有種心在滴血的感覺,去音像店看了很多遍,摸了又摸,實在忍不住才會下定決心掏錢。我堅持不買盜版磁帶,倒不是因為我有多強的版權意識,而是我爸爸,就是做音像製品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可惜我買磁帶仍然要自己掏錢。八、九十年代,是他們最風光的時代,全年有一大半的時間在全國各地開訂貨會。大量的簽訂單,錄製磁帶。那時候的白金、超白金真的摻不了半點假,都是一張一張錄出來,然後賣掉的。隨著mp3的漸漸流行,他們的機器也就慢慢的停轉。當時的網路並沒有版權一說,你可以隨時在網上下載歌曲匯入mp3。網咖也多有帶客人下載歌曲的業務。磁帶被打入了冷宮,cd也只是滿足少數對音樂品質有嚴格追求的客戶。畢竟,大多數人也只是聽歌樂呵。數字音樂的盛行,打垮了傳統音像製品的從業人員。生產錄音機隨聲聽的廠家,可以去做mp3、mp4等等電子產品,賣磁帶的專賣店可以轉賣別的產品,唯獨這一群製作磁帶的文藝人,敗給了網路科技。一次搬家,我收拾屋子的時候,意外發現我的隨身聽,那是愛華第一款超薄款的機子,當時拉風程度不亞於在同學中擁有最新款蘋果手機。我想了想,還是選擇丟棄,畢竟,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並且永遠不可能復返。

  • 10 # 順境逆境看胸襟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許多行業和產品慢慢被歷史淘汰,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特別是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人工職能的興起,淘汰的速度將會越來越快。

    1、打字員。以前,每個單位都會配備一個打字員,而且好多打字員都是女的。因為那時候會電腦的人少,所以打字員都被供著,必須關係打好。比如你要臨時加班出個材料,打字員不願意加班你也沒辦法。而且打字員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那個時候好多都是XX領導子女。後來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家也都會了,打字員也被淘汰了。但是打字員都去哪裡了呢?大部分打字員一開始都是單位的臨時工,那個時候身份轉變相對容易,好多人轉為公務員或事業編了,甚至有一些已經走上領導崗位了。

    2、電話轉接員。我們看抗日神劇、諜戰片裡都可以看到電話轉接員,且都是在機要部門,高大上。電話拿起,問接到哪裡哪裡,然後將聯結器查到哪個線路上,哪怕你是大領導,哪怕你事情再急,也得過電話轉接員這一關。中國很長一段時間用的都是這種電話。後來,隨著大哥大、行動電話的興起,電話轉接員也被淘汰。他們有的被調整崗位、有的下海。總之,那個時候電話轉接員都過得很好。

    3、計程車司機。那時候是國營單位,待遇沒得說。而且那時候汽車是相當的少,誰家要是辦事,有個開出租車的親戚,幫忙出車,那是特別有面子。那個時候要是能找個計程車物件還是很有面子的。後來這些人大多數都下崗了,但是從事的還是老本行。

    4、供銷社櫃員。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那是各種各樣的產品都有,大家買東西都要到供銷社,在供銷社上班那是特別有地位。要想要一些稀奇貨,那必須得找到熟人呀。後來國企改革,這些人都下崗的下崗,下海的下海,現在過得有好的有不好的,都有。

    5、農村電影放映員。那個時候娛樂專案很少,農村露天電影成為主要的娛樂專案,伴隨著我們的整個童年。那時候想,做個電影放映員太牛了,可以天天看電影,看不完的電影。

  • 11 # 哆啦職場說

    在我父母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木匠是一個備受推崇的職業。

    在村裡,誰家是幹木匠的,村長都得高看他們家一眼。

    在老百姓眼中,木匠是有手藝的,不同於一般的農民,儘管大家身份都一樣,都是農民,但是木匠就是比村裡種地的人地位高。

    誰家蓋房子,做傢俱,都得拿著好東西,上木匠家去拜訪求人,得好言好語地讓人上門幫忙,還得給不少工錢。

    所以,在我父母那個年代,木匠的社會地位很高。他們不僅掙得多,而且很好找物件,很多姑娘都願意嫁給木匠,因為木匠有手藝,生活有保障,比起只會種田的農民,姑娘們更心儀有手藝的木匠。

    我們村原來的那個老木匠,聽我媽說,當年在我們村裡住的是除了村長家之外最好的房子,家裡頓頓都能吃上肉,可有錢了。後來他兒子也和他學木工這門手藝,幹得也不錯,家裡有一個孫子一個孫女。孫子孫女和我一般年紀,只是人家從小玩具和零食就很多,我們這些小孩只有羨慕的命。

    只是,老木匠的孫子不願學習,天天招貓逗狗的,老木匠就讓他下學,跟著他爺倆學木工。孫女學習不錯,考上了大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廠的成立,傳統的手工業備受打擊。工廠可以進行量化規模化生產,降低了私人訂製的成本,老百姓都願意去商場買傢俱,找裝修公司來裝修。

    木匠的活計越來越少,這個行業也逐漸沒落。

    我們村裡的那個老木匠早些年沒了,他的兒子和孫子也漸漸地沒活幹了,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沒得比。沒辦法,孫子只能到工廠去打工,掙得不多,但總比沒活幹強。

    老木匠的兒子,因為年紀大了,沒有工廠要,只能去幹看大門的,一個月掙個千八百元錢。

    前幾年疫情,工廠沒法開工,老木匠的兒子和孫子就回村裡了,孫子比較新潮,搞了直播,帶著老爸一起做一些手工藝的小玩意,吸引了不少粉絲,索性,兩個人就開始自媒體之路了。聽我媽說,現在幹得不錯,都開始帶貨了。

    時代的發展,肯定會催生出很多新興的職業,也肯定會帶來很多行業的沒落,我們要想在新時代中求得發展,就得不斷地適應和創新,能有一門手藝,當然是最好的,可以藉助新興的媒體,再次利用手藝賺到錢,還可以將手藝發揚,更可以讓它們煥發出新的生機。

  • 12 # 平凡的過去也美好

    其實這樣的職業其實也不算少,在古代或者近代的社會地位很高,但由於科技進步最後被淘汰了,當然淘汰也是有個過程的,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徹底被淘汰的,比如解放後的拖拉機手,公社的電影放映員,補鞋匠,麥客等職業。

    最顯著的一個職業就是陰陽學,在明清時期縣衙裡專門有這樣一個部門,主要就是負責氣象,陰陽學,另外還要負責解釋一些奇怪的自然現象等。

    當然這個部門的負責人是沒有品級的,只能算吏,在朝廷的吏部也是被登記的,雖然在朝廷的官員眼裡根本不算什麼,但在一個縣裡面的負責陰陽學的這些吏絕對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放到現在的話大概相當氣象局局長的崗位。

    其實當時每個村莊都有一些陰陽先生,他們大多是世襲的一種職業,父親幹了兒子接著幹,和當時縣衙的衙役的任職非常接近,都是世襲的,如果沒有空缺的話普通老百姓幹不上這個職業。

    其實陰陽先生這個職業在古代地位是很高的,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比較落後,人們對大自然的現象無法解釋,就相信了確實有靈魂,有風水寶地,有龍脈等迷信的說法。

    我們看一些記載清朝文化的書籍裡面描述,即使那些地方官員的府裡面有了一些奇怪的現象也是要請陰陽先生來看一下,如果有什麼不好的預兆,就要請陰陽先生破解,當然是要給陰陽先生豐厚的報酬的。如果要改房子的位置或者大門等那更得請陰陽先生來指點了。

    平時老百姓蓋房子,也要請先生來選地方的,就連新房子的門朝那邊,什麼角度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必須聽陰陽先生的,他會告訴你如果不按他的要求做後面會發生什麼不吉利的事情不要埋怨他,當然大多數人也不敢不聽他的,不但要聽他的還要送上一定的錢財。

    老人去世後選擇墳地在古代和近代尤其重要,要是選好了一塊風水寶地,就會被認為後面祖墳會冒青煙的,不是出大官就是出大人物,至少也是人丁興旺,財源滾滾。

    就像《白鹿原》裡面的白嘉軒無意間發現白鹿精靈跑到鹿子霖家的坡地時消失了,就認為那是一塊風水寶地。最後不惜用祖傳下來的兩畝水地來換鹿子霖家的坡地,這本來就是虧本的買賣,但他用了很多策略才和鹿子霖完成了這次“虧本的買賣”。

    白嘉軒得到那塊風水寶地後,就想辦法把他父親的墳遷到那塊坡地上,這個過程中肯定給了陰陽先生不少的好處,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陰陽先生,他們當時的地位是相當的高,。

    其實在解放後還有一些陰陽先生在活動,依然是一個職業,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多數人已經不相信迷信的那些東西了,這時候陰陽先生靠看風水僅僅能夠養家餬口,但遠遠沒有以前地位那麼高了。

    到了現在,陰陽先生這個職業已經徹底淘汰了,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沒人相信那些迷信的東西了,也沒人再去請陰陽先生了。

    現在的高樓大廈都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根據土質,材料,地貌的科學計算來選擇建築方式的,根本不會再去請陰陽先生了。

    土葬現在已經非常少了,陰陽先生幾乎失業了,但他們還是要養家餬口的,所以只能轉行去幹其他職業,比如種果園,去工廠幹活,或者幹一些管理工作,也有的去幹業務員等職業。

    實際上陰陽先生這個職業是慢慢才被淘汰的,這個時間段也不算短,從解放時期到改革開發之間大概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最初是學習這個職業的人數大量減少,然後開始慢慢轉行,到現在就徹底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買新摩托車上牌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