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既然這麼問了,那麼肯定不是同一個時間點上五個政權的實力排名,因為不同的時間內,五個政權的實力是此消彼長的,難以做出一個較為固定的排名。

    最能信服的排名應該是在整個兩宋300多年時間段內,五個政權巔峰時期所能達到的最強狀態的實力排名。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麼五個政權的排名從高到低就應該是這樣的:

    1、遼;2、大宋(北宋);3、西夏;4、大理;5、吐蕃

    結論原因如下:

    1、遼國

    作為草原狼,遼國無論在國土面積,兵員素質上都完勝其他政權。

    作為遊牧民族起家的政權,遼國充分發揮了遊牧民族戰鬥力強悍的特點,在建立政權後就像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其中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經率領大軍萬里西征,一直打到阿爾泰山附近,完成了對蒙古高原的征服。

    遼國立國後,不斷收服周邊政權,高麗成為其藩屬國、西域各國以遼國為中國正朔,至今在俄羅斯語中,中國的發音都是“契丹”。

    除了在草原擴張,936年,遼國還接手了石敬塘獻上的燕雲十六州,這是遼國漢化的重要視窗,透過漢化,遼國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遊牧民族政權,有了強大的組織形式,遼國的軍事實力更加膨脹。

    2、北宋

    宋朝的軍事實力真的讓人一眼難盡。

    冠著“弱宋”的名頭,但宋朝的軍事實力卻不是很孬,在前期平定南方九國時,宋軍的戰鬥力也是可圈可點的,甚至在遼國眼皮子底下消滅北漢,宋軍也是一往無前。

    只不過從宋太宗開始軍事改革後,宋軍的戰鬥力就越發對不起觀眾。

    宋朝的軍事實力之所以能在五個政權中排第二,主要原因是宋朝的巨大體量,因為人口最多,宋朝也保留著龐大的軍隊規模,其常備軍一度達到100萬,成為北宋朝廷的巨大負擔。

    這樣的軍隊規模,加上北宋朝廷財政收入頗多,因此北宋對外戰爭輸得起,它的戰爭潛力是非常大的,能夠支撐對遼國和西夏的對峙。

    3、西夏

    西夏地方千里,和遼宋在版圖面積上完全不是同一個層級,但是為什麼能夠在宋遼之間強勢立國並存在了190年呢,究其原因就是西夏強大的軍事實力。

    西夏騎兵,成為“鐵鷂子”,這是一支20萬人的騎兵部隊。西夏人口幾百萬,如何能夠供養得起如此龐大的軍隊,所以結論是,西夏是個全民皆兵的政權,每逢戰事,西夏男丁基本都要傾巢而出,這時候的西夏可以拼湊出人數多達50萬人的可怕軍隊。

    西夏雖小但絕不好惹,這是西夏能夠在夾縫裡生存的原因所在。

    4、大理

    大理是很沒有存在感的政權,因為在兩宋期間,大理沒有和鄰國北宋及南宋發生過戰爭,兩國的關係非常好。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宋太祖“宋揮玉斧”將西南地區“放生”,雖然導致了不好的影響,但是客觀上西南夷充當了宋朝和大理之間的緩衝,所以兩國並未直接交界。

    唐朝時期,這裡的政權叫南詔,南詔投靠吐蕃,幫著吐蕃一起進攻唐朝,曾多次擊敗唐軍。但是在吐蕃滅亡後,南詔也隨之走向衰落,大理崛起。

    因為地狹人寡,所以大理的軍事實力僅僅比吐蕃高一些。

    5、吐蕃

    歷史上吐蕃很強,多次擊敗唐朝。但是兩宋期間的吐蕃已經不再是一個政權,而是四分五裂的部落。

    唐朝滅亡前的公元848年,吐蕃政權就已經土崩瓦解。

    雖然吐蕃人戰鬥力依然強悍,但是沒有政權的組織,這些散兵遊勇註定不是其他政權的對手。先是西夏奠定者李德明不斷進攻柴達木盆地的吐蕃部落,獲得數千裡的土地,可以說,西夏西部的領土很大一部分就是搶的吐蕃人。

    除了西夏人常來打劫,北宋也做了一件差點改變歷史的大事。神宗期間,王紹組織熙河開邊,從西夏的南部向西進攻,不斷擊敗和收服吐蕃部落,勢力進入新疆東部,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若沒有後來司馬光的反覆以及徽宗期間的靖康之變,西夏很可能就此打住。

    所以,四分五裂的吐蕃最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2 # 萬畝福田

    從弱到強,順序應該是這樣的:吐蕃——大理——遼——西夏——宋

    1、吐蕃

    吐蕃自唐以後,就開始分裂成多個部族,另外,它的宗教信仰的加強,也導致了進攻性大大削弱,所以,致有“青塘羌一敗”。

    有的人會說,宋朝打的只是一個青塘吐蕃,遠不是吐蕃的全部,然而,這也折射出了吐藩軍事實力的沒落,遠不是在唐朝時可比。

    2、大理

    大理不曾和周邊有什麼衝突,所以很難有實際的證明,但大理強於吐蕃應該是絕無可疑的,請參照唐朝幾次對大理的遠征。

    不過大理國三百年不曾經歷一戰,這也導致了它的戰鬥力大大下降(戰鬥一定是磨礪中成長的),以致後來忽必烈遠端奔襲來到大理時,它已經難逃被滅的命運了。

    3、遼

    遼軍戰鬥力其實挺渣的,被後來的吹成強的了。

    以西夏和遼的那次“河曲大戰”為例,遼派十萬精兵深入西夏腹地400裡,卻被只有一萬多士兵的西夏打得落花流水,還俘虜了十幾個遼國貴族。

    4、西夏

    西夏最厲害的是騎兵,蒙古打西夏用了二十來年,出征6次,打敗5次,所以,某種意義上講,西夏的兵力可以和蒙古一抗。

    至於宋朝和西夏的三大戰役,那更是丟人,號稱百萬對最多隻有一二十萬兵力的西夏,都打得丟盔棄甲......

    有人會說,那西夏如果真如你所說那麼強,為什麼不把宋滅了?其實西夏還是吃虧在地理及經濟上,只要大宋對其進行經濟封鎖,它馬上就不行了,就不得不哈著腰來求和了。

    一句話,西夏太窮了。所以西夏每每與別人戰爭後,不管勝與敗,都要去求和,與遼戰、與宋戰,都是如此。

    5、宋

    宋是有錢人,公子哥兒。其實以宋的財力,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支傲視當世群雄的軍隊,可惜太不爭氣了。

    一句話,宋是亡於自己,不是亡於別人。

    之所以把宋排在這些人之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 3 # 一點點歷史

    將這五個政權,放在同一個歷史時期來比較才能有說服力,這其中有一個特例,就是吐蕃,雖然歷史上吐蕃曾多次擊敗強大的唐朝軍隊,但是宋朝成立後,吐蕃已經名存實亡,陷入了一片混亂,有的甚至直接內附於大宋。

    說完了吐蕃的特殊情況再做排名,這其中遼的軍事實力排第一,恐怕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契丹人能夠立國,幾乎純粹依靠的就是武力,而騎兵更是他們的制勝法寶,大宋立國之初曾兩度北伐,都失敗。遼兵制規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這就為遼提供了大量兵源,在總體人口不足的情況下,軍事實力卻非常強大。

    第二名,恐怕要在西夏和大宋難分伯仲

    西夏作為一個人口不足三百萬的小國,卻能和宋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憑藉的就是強大的軍事實力。

    西夏的主要戰鬥力也是騎兵,重灌騎兵“鐵鷂子”更是戰鬥力非常強悍,之所以說西夏軍事實力和宋不相上下,是源於其全民皆兵的政策,一個總人口三百萬的國家,每次大戰都能排除數十萬的部隊,最高記錄是“十丁取九”。若單論軍事實力,西夏不在大宋之下。

    第三名和第四名就很好排名了。

    大理是一個存在感比較低的國家,除了建國和抵抗蒙古入侵,並沒有什麼大的軍事行動,和宋朝一直保持著和平相處的情況。如果單論軍事實力,我個人感覺大理的並不強於分裂後的吐蕃各割據政權。

    所以我個人的排名是,遼第一,西夏和北宋並列,其後是吐蕃,大理。

  • 4 # 半俠

    我是大宋,我有話說。

    在我生活的年代,有幾個跟我發生衝突的國家,有遼,西夏,吐蕃,大理幾個傢伙,我們發生過相愛相殺的故事,當年,我剛剛擊敗南方軍閥,統一中原。那時的我,年輕氣盛,準備一鼓作氣,將遼也打下來。沒想到功敗垂成,數次北伐都失敗了。從此只有對他採取守勢。遼也南下數次,也以失敗告終,澶淵之盟後大家和平過日子。

    西夏這個小癟三,個子不高跳的挺歡。還老想佔我便宜,教訓了幾次,但是也滅不了他,長期對抗太費錢了,賞他一點歲幣安撫一下吧,我可要安安穩穩過日子呢。

    還有個大理,這小傢伙可招人喜歡了,從來不打架,是老師眼裡的好孩子,我這麼好的人,當然不忍心打他咯。

    你說還有個吐蕃啊,你不說我都記不起來了,這傢伙存在感好低,吐蕃其實在唐朝後期已經死啦,現在分了好幾個小勢力在內戰呢,吐蕃其實早就名存實亡啦。

    至於你說的排名,如果說軍事實力的話,第一勉強算遼啦,我大宋是第二,西夏有遊牧加成,算第三,大理小妹妹算第四,吐蕃都沒啦,當然排最後。

    如果你們說國家綜合實力,當然是我大宋第一啦,後來蒙古崛起,大家一塊玩完的過程大家都有目共睹,對不?老鐵,對的話就給個贊,加個關注唄。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北宋、西夏、遼國可以稱之為中華帝國意義上的“三國時代”。

    北宋

    北宋趙匡胤用一條盤龍棍打出了大宋天下四百軍州。開國時的宋軍真的是氣吞萬里如虎,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使得北宋僅僅19萬禁軍南征北戰,就破荊南、收後蜀、滅南漢、降吳越、伐北漢,一時間兵鋒無人能擋。北漢雖然急切難下,但在趙匡胤當政時已經打的他們只有太原一座孤城,人口3萬戶,滅亡只在旦夕之間。

    北宋人多勢眾,經濟和文化發達,是為正統所在。雖然北宋飽受詬病,但那是北宋後期“守內虛外”的政策導致的——北宋為了國內穩定,是中國曆代以來唯一的一個實行募兵制的國家。政府給軍人發工資,以後這種情況逐漸成了一種賑災的方法,成了福利,各種災民、二流子充斥著軍隊,使得北宋兵額100萬,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政,戰鬥力卻日漸下滑。隨著王安石變法,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有所恢復,在北宋末期,宋軍再開河湟故地,將西夏包括壓縮在陰山一帶,如不是靖康之變,被金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困擾宋朝百年的西北亂局有望解決。

    (北宋時期疆域圖)

    因此,從國家綜合實力來看,北宋無疑排名第一,這從北宋亡了還有南宋,兩宋延續319年曆史即可略見一二。但是弱宋之論也是事實,而且影響至今。

    嚴復說: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惡為善,姑不具論,而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著名歷史學家賀昌群也指出:自近古以來,華人之文弱性,大抵皆淵源於宋。宋代政治重文輕武,學術思想重王抑霸之結果,遂使文武分途,武者既不學無術,文者則好為黨爭而不負責任,不切實際,專以文章鬥其議論。

    此誠為殷鑑也。

    (南宋時期疆域圖)

    契丹(遼國)

    契丹人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實力,敢於同唐朝(武周)叫板,孫萬榮發動反對武則天的叛亂,武周損兵折將,還搭上了一位大將軍,最後在別的民族政權的協助和孫萬榮內部出了叛徒的內外夾擊下,叛亂得以最終平息。契丹人的崛起,經由此時,足足被壓制了200多年,直到907年唐王朝滅亡後,中原大亂,契丹才又再一次開始了統一的程序。

    遼國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草原遊牧部落,缺少城池和糧秣,因此戰力不能持久,還屬於匈奴式的打秋風。後晉石敬瑭時期,燕雲十六州輕鬆到手後,遼國開始了風雲蛻變之路,從此遼國有了城池和農耕基地,更為重要的是,遼國開始有鹽鐵生產基地,這些物資對於一個遊牧來說,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以往中原王朝透過貿易戰,對鹽鐵進行貿易禁運就能夠讓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打折,遼國得到十六州,中原王朝失去了經濟制裁的能力,只能在軍事上與遊牧民族角逐。這也造成了北宋在收復十六州失敗後,限於北宋的戰略態勢,以致於不得不在平原廣植樹木,用以遲滯遼國騎兵的進攻。

    (遼國疆域)

    遼國雖然軍事能力很強,但是遼國的經濟弱項,以及貧乏的人口(遼國滅亡時契丹族只有500萬人口)使得遼國在戰爭潛力上,比不過宋朝。

    雖然遼國曾經東征西討,建立一個了東西幅員萬里的大國,但是遼國對於漠北草原的控制是一種聯盟性質,在遼國後期已經逐漸尾大不掉了,對於東北的統治更是災難。遼國最後滅亡於境內的民族起義,阿骨打起兵時只有1500騎兵。阿骨打起兵10年後,遼國滅亡。遼國殘餘勢力退往西域,建立西遼,繼續存在了80多年,直到蒙古騎兵的到來。

    遼國的軍事實力兼具草原遊牧和農耕民族之長,在這個五個國家中可為第一。即使到了遼國腐敗透頂的後期,被金國打都快滅亡了,宋朝結盟金國攻燕雲,15萬精銳部隊也不能取勝。由於此次兵敗,宋朝軍隊傷亡很大,這使宋朝整體的國防力量明顯不足。另外,女真也看清了宋朝的真正實力,宋朝只是一個泥足巨人,這使女真人起了窺伺之心,為將來的女真南下攻開封、滅北宋埋下了隱患。

    終北宋一朝,其實有很多好機會北上西進,然而宋朝軍隊的不給力,讓宋朝空揹著一個歷代最富的名聲,卻落了一個“弱宋”的評價。

    西夏

    西夏在國內叫自己是大白高國,地方千里,疆域面積80多萬平方公里,佔據了河西四郡和青藏高原北部,面積雖然不小,但是土地質量不太好,大多是沙漠,能看的上眼的就是河套地區和陰山腳下的河西四郡。雖然作為農耕用地不太好,作為養馬地,卻是再好不過。西漢時期的養馬地,基本都在西夏的控制中,因此西夏建立起來了一支以游擊戰術為主的騎兵隊伍。

    由於建國時條件艱苦,西夏也想起了打宋朝的秋風的主意,李元昊帶著10多萬騎兵流動作戰,在與宋朝對戰的每一次戰役中,李元昊都能以多打少,以騎打步,佔盡了優勢。

    但是西夏人口少,只有300萬人口,其中党項本族人口不過百萬。多數在1226年的興慶府之戰中,被蒙古人屠殺殆盡,據說與西夏王妃不好惹,咬死了成吉思汗,引發了蒙古士兵的報復。

    但是西夏人全民皆兵,300萬人口,竟然竟然能拼湊出50萬的騎兵部隊,軍事動員能力也可以說沒有朋友了——這也難怪,作為一個搶掠性政權,西夏如同後世的後金政權,不搶劫就沒有辦法活下去,而且還是政府組織的正當行為,人心的慾望就被放大了。

    (西夏地形圖)

    每逢戰事,西夏男丁基本都要傾巢而出,雖然精銳部隊也就那麼萬餘人的“鐵鷂子”,但是鋪天蓋地的50萬部隊,也給對手造成了嚴重的防守壓力。

    後來的宋朝不得不採取明王朝的辦法,築城,一點一點的擠壓西夏的戰略空間。也就是宋朝有錢,能玩的起這樣的戰術。明朝也玩過這樣的戰術,結果被財政活活拖垮了。

    吐蕃王國

    唐朝時期,青藏高原的氣候遠比後世溫暖溼潤,可以養活大量人口。這是吐蕃王國在公元8世紀崛起為地區強權的基礎。

    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各部,在向唐朝進攻的過程中,遇到了強有力的阻擊。唐太宗也發現吐蕃戰力非同小可,打了幾次就沒打了,於是文成公主和親,教化吐蕃。唐高宗中前期、中期,吐蕃逐步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吐蕃的人口與軍人就更多了。

    唐朝時,吐蕃聯軍經常有組織過40萬人規模的軍隊作戰,這在藏族史書和漢族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

    (吐蕃國疆域)

    到了五代、宋代時期,青藏高原的氣溫大幅降低,此前在青海草原一帶的草原也逐漸退化了成為荒漠,可以養活的人口數量也大幅降低。至遲到870年,唐朝晚期,吐蕃由於接連受到阿拉伯、唐帝國的攻擊,加上不斷惡化的氣候條件,吐蕃逐漸衰落。隨著地方封建勢力的增加,吐蕃的分裂越來越明顯。唐王朝在一次攻擊中,將吐蕃的精銳武裝力量擊敗後,還斬殺了吐蕃的論恐熱(宰相),吐蕃再也無力維持中央集權,陷入分裂。因此,宋朝在宣和年間,重新佔據隴右,打的不是吐蕃諸部,而只是吐蕃諸部中的一個——青塘吐蕃。

    此時的吐蕃,經由當年唐王朝的和平演變(文成公主帶去的佛教),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雄風了。

    大理

    大理國,是由唐朝的“六詔”演變而來。詔的意思是王,六詔就是六個部落的王。後來,南詔之統一六詔,並向外擴張。可是遇到了唐王朝勢力最強大的時候。西南地區曾經有幾次冒出過地區強權,都迎頭碰到了中原王朝的強盛期。天意不給西南機會啊!

    劍南節度使曾經多次攻打南詔,可都損兵折將,“凡舉二十萬眾,棄之死地,只輪不還”,雲南的兩次戰爭就讓唐朝中央付出20萬精兵的代價。可見南詔的戰鬥力也很強。

    (大理國疆域及區劃)

    在安史之亂後,南詔乘機擴充套件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唐朝晚期,名將高駢帶領幾千名士兵攻擊南詔,遏制了南詔的侵略勢頭。後來南詔被以白族貴族段氏為主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權所代替,也就是大理國。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大筆一揮,“此(大渡河以西)外非吾有也”,不主動進攻大理國。大理國也投桃報李,主動給宋遞表稱臣,承認宋為宗主國,是正統。

    此後大理一直沒有與宋朝發生大規模戰爭,而且大理國是佛國,國民深受佛教教化,彼此不爭。在北宋中晚期,大理國還發生過權臣篡位的事,可是篡歸篡,權臣並沒有對段氏大肆誅殺,而且在2年後,還遺命後代將政權還給段氏。

    大理國小國寡民,不求聞達於亂世,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美男子,直到蒙古人從西藏那裡南下,行軍1年,作戰僅幾個月功夫,段氏國王請降。蒙古攻打西夏還曾有過幾十年血戰,攻佔大理幾乎沒有遭遇到太大的抵抗,可見大理戰力不強。

    綜上,排名:1、北宋>2、契丹>3、西夏>4、大理>5、吐蕃

    可能會比較爭議北宋排名第一,這是因為史書上北宋是正統,加上宋朝特別能抗,別的政權都淪陷了,宋朝還在苦苦支撐,如果材料科學的爆發發生在宋朝,蒙古人也未必能夠得逞。宋朝的軍事理念、文官政府理念,都很超前,是人類近代文明的早產兒。

  • 6 # 歷史百家爭鳴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應該算的是比較強盛的王朝,不過指的是經濟方面,不是軍事方面。宋朝的軍事水平大家都瞭解,在周圍幾個國家裡,算是較弱的,畢竟宋朝是注重享受的王朝。那麼,大宋、遼、西夏、吐蕃、大理五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該如何排名?

    排第一名的應該是遼。為什麼說是遼呢?主要是遼軍事方面實在是太強了,其他幾個根本不是它對手。遼朝常備軍有二十萬至三十萬,看著是不多,但契丹是全民皆兵,戰爭時期能動員到一百六十三萬,契丹族軍事能力不容小覷。而且契丹有著良好的軍制,由遼朝皇帝親掌最高兵權。下設北﹑南樞密院。北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樞密院亦稱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設兩個樞密院有個好處,就是緩解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要是雜在一起,可能就像前秦在淝水之戰一樣,雖然兵力號稱八十萬,但是因各個民族混在一起,結果打仗時,內部先亂了起來。契丹的軍種也有多種,分為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各個兵種有不同的功能,這樣打仗時就能互不干涉,而且還有輔助兵力。再說下契丹的後勤,契丹鐵騎作戰一般都不需要後勤,因為他們可以“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騎四出抄掠以供之”。契丹軍隊都是以騎兵為主,所以他們機動性很強,打了就跑。遼是這裡面當之無愧的第一。

    第二應該是西夏。西夏因為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所以軍事策略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在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可以說是打遍無敵手。西夏軍隊分為三種: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種軍隊分工明確,兵力共計五十萬。西夏也是全民皆兵,三人就能成一“抄”。西夏軍事實力可以說的上是第二。

    第三就是宋朝。宋朝經濟是最強的,但宋朝實行的是內重外輕策略,將領由文官擔任,而且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加上宋軍嚴重缺乏訓練,戰鬥力極低,還有宋軍以步兵為主,在騎兵面前不堪一擊。不過宋軍軍事技術得到發展,能運用火器作戰,這是一大進步。而且宋朝城防體系做的相當不錯,畢竟宋是這些國家裡存活最久的。

    第四是吐蕃。吐蕃的勇猛,我們在它與唐朝的作戰中就能看出一二,可以說是力壓唐朝。不過後面吐蕃王朝分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政權,沒有個強大的國家,所以軍事實力並不強。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可以排到第四。

    第五就是大理了。大理旁邊有個南詔,跟南詔相比,大理可以說是很穩定的,因為不怎麼對外征討。對外戰爭不頻繁的話,統治者對軍事自然不是太重視,所以實力是第五。

    總的來說,北方國家的軍事實力還是要強於南方國家,畢竟北方政權的騎兵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 7 # 潘不安講究史

    但是在不同的時期五國的實力不同,相互之間也是各有勝負,而且時間跨度太長,開國之初的實力肯定是比末期強大,很難有標準可以進行排名。

    所以我就以五國從北宋建國時開始,至亡國這段時期的平均實力進行排名,當然相鄰排名之間是沒有絕對的。比如第五名可能有時候比第四名強,但是更長時間整體國力更弱,導致排名更低。

    另外,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有時候拼的是國力,可能一場仗你贏了,但是你是舉國之力,自己也損失慘重,但是我雖然敗了,但是馬上可以恢復再戰。所以國力會是最重要的排名,而不是幾場戰鬥的勝負。

    閒話不多說,我就從弱到強對五國的軍力進行排名。

    5、吐蕃

    如果時間跨度更長,從唐初說去,吐蕃的實力並不弱,甚至是五國最強,曾經讓唐和阿拉伯東西兩大帝國鎩羽而歸。最巔峰時,曾有學者統計人口最少500萬,甚至有觀點認為曾達到千萬,軍力最多時可能近百萬,且裝備精良。與唐大非川一戰就曾出兵四十多萬,但那時已經是舉國之力,我估計巔峰兵力可能是在五六十萬左右。

    到北宋之後,吐蕃分裂成各部落,一部落多者數千家,少的才百十家,制度已經退回到農奴制。之後的吐蕃就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過。

    同時因為氣候下降,吐蕃當地已經不想唐時能產出大量糧食,很多時候甚至需要中原地區供應。

    另一方面,吐蕃已經全國興奮藏傳佛教,已經和唐時全民好戰的民風不同,戰鬥力大降。

    這些原因導致我認為吐蕃是五國中,綜合實力最弱的,所以吐蕃在更多的時候是遊走在宋和西夏之間。不過吐蕃有地理優勢,所以往往能在防守之中獲得勝利。

    後來青唐吐蕃首領唃廝囉崛起,又在元昊入侵的時候,利用地理的優勢數次用奇計打敗元昊。在元昊取得西涼府後,收容潘羅支舊部以及回紇數萬人,吐蕃重新開始強大。改變之前策略,親善並聯合宋朝,經常在背後攻擊西夏。

    不過在唃廝囉只是名義上的吐蕃贊普,但是實際上大部仍然處於分裂之中,主要權利還是掌握在各宗教領袖和豪強手中。至唃廝囉死後,吐蕃又逐漸的衰弱。

    (北宋時,像鳩摩智這種僧侶在吐蕃權利非常大,地位甚至高過部族頭領)

    4、大理

    大理是由後晉通海節度使白族人段思平聯合貴族高氏和董氏建立,基本上沿襲了唐時的南詔國。

    但是因為其很少有對外戰爭的記錄,所以很難判斷其軍事力量。不過其領土還包括現在越南,緬甸等的一部分,也有過對其遠征的記錄。同時和宋朝之間保持著相互剋制,所以大理的軍力應該也不是太弱。

    不過由於大理是段氏、高氏、董氏一起建立的,所以雖然名義上段氏是大理之主,但是內部權力分散。歷史上高升泰就曾經篡位建立大中,直到其死後,政權才回到段正淳手中,史稱後理。

    同時大理也是非常篤信佛教,如大理段氏的很多國王會在年老後退位,出家為僧。因為宗教的影響,也會導致大理軍事力量的減弱。

    而其強於吐蕃的主要理由在於其國家保持統一,又和吐蕃一樣享有地理優勢,另一面氣候資源優於吐蕃,至少在糧食上沒有後顧之憂。

    (不務正業的老段家)

    3、西夏

    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其首領為拓跋氏,因為在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中,都對唐有功,所以拓跋氏被賜姓李,所以後來拓跋氏也都姓李,如元昊一般都叫做李元昊。

    本來党項一族都是內附中原政權,沒有什麼野心,只想當一個諸侯,不管是後晉、後唐、後漢,還是以後的遼宋,他都俯首稱臣。不過到趙廣義趙二這個敗家子的時候,為了削藩,把李氏一族都抓了起來,經過逃走了一個李繼遷,而趙二又不斬草除根。被李繼遷逐漸壯大起來,又擊敗了趙二的五路大軍,宋真宗繼位後,事實承認西夏獨立。

    西夏的獨立,切段了西域諸國對於宋的朝貢道路,同時阻止了宋向西域各國買馬的道路,大大消弱了本就戰馬稀缺的宋的軍事實力。

    西夏採用全民兵制,所以在必要時可以集結五十萬大軍,尤其是其主力重騎兵鐵鷂子,對於缺少騎兵的大宋是非常大的威脅。

    再加上其地勢便於騎兵展開,其戰法又靈活多變,經常利用騎兵優勢,截斷敵人兵糧,所以在對宋遼的戰爭中經常能夠獲得勝利。

    但是其缺點也非常明顯,其物質短缺,短時間內能夠獲得暫時勝利,但是如果宋遼對其長時間作戰的話,西夏根本養不起軍隊,時間一長不戰自潰。

    其經濟也過分依賴宋朝,宋朝歷史上就曾經透過配合經濟制裁,取得對西夏的勝利。

    另外,雖然西夏以拓跋氏為首,但是政局非常混亂,皇族、貴族、後族、權臣相互爭權非常嚴重,如李元昊就是死於權利爭鬥,被自己的兒子一刀削掉鼻子而死。這導致了西夏的國力日漸衰退,也給了對手分化打擊的機會。

    這些都導致了西夏的軍事實力落於遼宋,所以意識到這點的西夏也總是採取聯遼抗宋,或聯宋抗遼的政策,周旋在兩國之間,並常採用以戰促和的方法。

    (貫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男人連李元昊也不放過)

    2、遼

    遼排在宋之後,非常多的人應該是有異議的,因為歷史上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情況都是遼壓著宋打,檀淵之盟後宋甚至還要年年歲貢。我們現在正規教科書也是認為檀淵之盟是恥辱的,同時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但是我們如果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檀淵之盟可以作為一個例子很好的分析遼宋之間力量的對比。

    首先我們通常認為宋是防守一方,是被打的,但是實際上遼宋的主要矛盾,燕雲十六州,和趙宋政權又有什麼關係呢?趙宋為了完成中國的統一,數次北伐,從整個遼宋之戰來說,宋才是進攻方,遼反而是防守方。

    在雙方几十萬軍隊的不停拉鋸後,基本上都集中在邊境地區沒有什麼進展,反反覆覆後宋才實際搶了關南十幾個縣。宋因為先天不足,缺乏良馬在野戰中吃足了虧,即便是大贏了,別人騎馬一跑,追都追不上,一不小心,人家又跑回來打你一下,又加上補給線過長,常常是一連串小勝之後,換來一場大敗。

    而遼國更加不好過,雖然野戰上佔有優勢,但是在攻城中卻損失慘重,一場攻城後往往扔下數萬條人命卻毫無進展。

    從戰鬥當中可以看出,雙方差別是不大的,契丹勝在騎兵機動性強,野戰有優勢,而宋軍在於器械裝備優勢,防守陣地戰更強。

    但是雙方在國力上卻有明顯的差距,歷史上其實是遼國首先抗不住提出了議和,最終雙方簽訂檀淵之盟:1、約為兄弟之國。2、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互相遣返。3、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十萬兩。4、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如果從大漢族的角度來說這是恥辱的,畢竟文人的觀念裡中原漢人王朝一直是宗主之國,現在卻成了兄弟之邦。但是從國家之間的角度來說,這個盟約是宋朝佔了上風的,首先等於宋已經獲得的領土被遼國承屬宋所有。其次雖然每年繳納絹20萬匹,銀十萬兩,但是之後宋裁減的軍費,所得領土上的產出,以及互市所帶來的貿易順差,遠遠足夠繳納這筆費用,甚至每年透過互市就可以迴流。

    所以從幾十年遼宋戰爭中可以看出,兩國的軍事力量使差不多的,但是國力上宋遠強於遼。再加上遼宋戰爭之後,遼國貴族在互市的過程中,受到了物質的腐化,原先契丹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和晚清的八旗子弟一樣迅速墮落。也導致了遼國軍事力量的迅速下降,在後期已經對宋沒有什麼威脅。

    1、宋

    宋朝現在一直被譏諷為“弱宋”,但是同時期來說,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北宋版圖在基本確定後,一直到靖康恥前,不但同時抗住了遼和西夏的威脅,其疆域其實一直在緩慢增長。

    由於宋朝特殊的救災和吸收流民的機制,和犯人充軍,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北宋時期兵力最高時曾經達到了120多萬,即使到了南宋時常備兵力也有40萬。當然這也過分消耗了國力,即使是宋再富有,每年70%的收入被用於軍費。

    同時宋朝軍隊裝備先進,由於缺乏戰馬,所以在步兵,尤其是遠端武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弩箭威力強大,甚至發明並裝備了世界上最早的火銃和各種火器。並不是現在有些人說的,華人發明火藥用來做煙花,外華人卻用來做武器。

    宋一朝對外的戰爭也基本上是勝多負少,雖然同漢唐等朝代相比,因為失去了養馬地,缺乏進攻手段,更多隻能採取戰略防守為主,所以表現的相對較弱。但是在吐蕃,大理,西夏,遼的軍事力量上來說絕對是最強的。之所以帶給我們弱小的原因,其實一是來自於徽欽二帝的軟弱和昏庸導致靖康之恥,以至於被後世不停編排嘲諷。其次是由於重文輕武的氛圍,武將受到制約,而文人領導軍隊,由於文人性格保守缺乏進取,就會使軍隊給人一種軟弱的感覺。

  • 8 # 譚子理

    這個就要看具體時間了,首先大理不用說肯定實力最弱。

    而吐蕃最強應該是唐朝時期,曾兩度攻陷唐長安城,更是佔領了河西走廊和西南大部分地區。而這時宋還沒建立,遼和西夏還是唐的蕃邦。

    到宋建立時,吐蕃已經分裂,而遼這時強大起來了,宋由於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所以在宋遼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在數次北伐失敗後,不得不求和。和西夏也一樣,在多次失敗後,也是陪錢求和。但西夏和遼的戰爭中有勝有敗,因此遼和西夏的軍事實力差不多,同時也應該是幾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接下來應該是宋和吐蕃了。

  • 9 # 蜀北一

    其實歷來說到排名這個東西,就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兒,可能考慮的因素會很多。既然問題中問的是五國間的軍事實力排名,那麼就可以拋開經濟等方面,單獨來看五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個人認為第一名應當是遼國,雖然遼國在五國中滅國最早,也曾在遼興宗時期敗在西夏李元昊手中,但是遼國敗於李元昊有很多因素,如戰場指揮,極端天氣,勞師以遠等等,且在後來的戰爭中,遼國也多次打敗西夏軍隊。

    宋遼兩國的戰爭就不用多說了,北宋幾乎每次都是失敗而告終,總之是輸多贏少,北宋也看到了兩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所以不得不花錢買和平,來個澶淵之盟。

    至於遼國的滅亡,其背後的推手就更多了,但綜合遼國的對外戰爭來看,五國中,遼國軍事實力排第一,應當無疑。第二名,西夏。西夏全民皆兵,在李元昊時期,西夏全國共有50萬軍隊可以上戰場,而在西夏的立國之初,李元昊在對宋的好水川之戰和三川口之戰中都取得勝利,在對遼國的戰爭中也取得勝利,從而奠定了三國並立的局面。

    在後來的時間裡,西夏與遼,宋又多次發生戰爭,輸贏參半,但在梁太后親率30萬大軍御駕親征永樂城的戰爭中,永樂城破,北宋損失民夫和軍隊五十多萬之眾,宋神宗舉國之力修築的永樂城失守,使宋神宗自王安石變法以來,一直期望有所作為的夢想徹底破滅。且李元昊手中有鐵鷂子,步跋子,強弩兵等諸多兵種,戰力驚人,綜西夏一世,直到被蒙古人滅亡,西夏國的戰鬥力一直線上,這與黨項人的英勇善戰是分不開的。

    第三名,北宋,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北宋的軍隊就一直處於一臉懵的狀態,對外戰爭中並沒有太多耀眼的表現,多次敗在西夏與遼國的手下。到後來王安石變法之後,北宋的軍事實力有了提升,在趁西夏國內亂的時候,派兵進攻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煕河開邊。

    雖然北宋在對外戰爭中輸多贏少,但是其軍事實力雖沒有開疆拓土的能力,但是自保的話,努力努力還是可以的。

    第四名,吐蕃,其實吐蕃人在北宋時期有一個亮點,其實也不算,因為做法比較不受大多數人待見,那就是假投降,誘騙李繼遷,然後設下伏擊,最終李繼遷中箭,後不治身亡。在後來,李元昊又打敗吐蕃人,徹底佔領河西走廊,吐蕃人其實有戰鬥力,只不過各自為政,所以也就形不成合力,這也是為什麼吐蕃在北宋時期表現平平的原因。

    第五名,當然就是大理了,說實話,人們瞭解大理,更多的是從《天龍八部》當中吧,因為歷史上大理也並沒有太多的作為,國土面積也小,軍事實力也強不到哪裡去。以上就是我認為五國軍事實力的排名,大家有怎樣更好的排名呢?

  • 10 # 青年史學家

    五國的軍事排名來看,遼最強,畢竟是遊牧民族,全民皆兵,弓馬嫻熟。從“白山黑水”、“松漠之間”崛起,在和其他遊牧民族以及中原王朝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統蒙古高原和匈奴、突厥舊地,並且佔領燕雲十六州,獲得漢人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強大的組織能力。

    其次是宋,宋朝雖大,其實不弱。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宋朝也展現出可圈可點的戰鬥力。而且宋朝國土廣袤,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軍隊達百萬之巨,其實力也不可小覷。只不過宋人起自南朝,在單兵作戰能力上顯然是不如北方狼主的;而且宋朝沒有養馬的基地,加上重文輕武的制度設計,導致宋朝無法戰勝遼國。但蒙哥汗南下,也在宋這裡吃了敗仗,其戰鬥力可謂強悍。

    西夏地脊民貧,雖然是地方千里,但基本上都是荒漠。因此西夏能夠在宋和遼中形成為戰略均勢,和李元昊縱橫捭闔的能力和党項族人的英勇善戰有關。西夏全民皆兵,有騎兵20多萬,軍隊50萬,成吉思汗都在這裡吃了虧。而且西夏還有自己獨特的文字和制度,是一箇中等強國,跟今天的南韓差不多。大理和吐蕃是地方性政權,巔峰的時候分別佔領了成都和西安,但很快又被中原王朝打敗,單就戰鬥力,吐蕃強一點,大理最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狼人殺星月牌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