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白飛飛

    【春節的習俗】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 2 # 黯淡黑夜丶帶著無限傷痛1

    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佳節,中國的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他是由虞舜興起的,舜帶領部下,祭拜天地,把這一天當做歲首,算是正月初一,這就是農曆新年的來歷,後來叫做春節。

  • 3 # 丙寅易學

    “百節年為首”,過年(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與情結,傳承千年,生生不息。可以說,過年這個習俗不僅是中國也屬於世界上珍貴的民俗文化。

    貼春聯、糊門神、掛年畫、做年糕、包餃子、掛彩燈、放爆竹……過年有很多習俗。中國歷史上的宋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中國的很多過年習俗都始於宋朝,宋代那時過年就已經有了濃郁的節日氣氛了。

    像糊門神、吃餃子、放爆竹這些習俗,每一個都有它的來歷,其背後都有一個近乎神話的故事。還是先說說過年的由來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又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位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開啟,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來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還同時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個習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 4 # 逝去的青春162923027

    傳說古代有一種叫夕的怪獸,每到臘月三十晚上就會出現,會吃小孩兒,人們為了嚇跑它,就會燃放煙花爆竹,嚇跑它,所以過年也叫除夕

  • 5 # 黃豔輝987

    中國能才為四大發明古國,曆法的誕生是功不可沒的。有了曆法我們才能瞭解,一年有四季,共365天,根據24節氣來判斷時節的交替轉換。過春節也是通過歷法推算,在不斷實踐過程中,終於在漢武帝太始元年確定下來。所以我們華人都以漢朝為準,自稱漢人,民族為漢族。

  • 6 # 個人隨想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 7 # 微笑153391099

    過年是怎麼演變來的?傳說有一種兇猛的野獸叫年,經常到村莊裡來攻擊村民,村民看到年來了就很害怕,聽說年怕紅顏色,就掛紅色的燈籠。掛紅色的被套、床單。貼紅色的桃符(後來演變成對聯),門神。給竹子打破,會發出啪啪啪啪的響聲,年不知道是什麼聲音,聽了害怕,不敢靠近。家家戶戶烤火,據說猛獸都怕火。趕走猛獸開始叫趕年,後來演變叫過年。年又叫夕,所以又叫除夕,就是除掉夕的意思。涉及人物的圖片來自朋友拍攝,謝謝我的朋友。如有異議,請與本人聯絡

  • 8 # 翟兆芹

    古代一隻做年的野曾,到除夕這天就出海上岸做傷天害人的事。後來來了個人身穿紅衣放鞭炮把年嚇跑了,人們就互相問好。從此以後每逢除夕家家張燈結綵掛起紅燈籠,貼上福字,貼上紅紅的門對子人們穿紅色的新衣新帽,爐子燒上紅紅的爐火。敲鑼打鼓的來慶祝這一天,互相行禮問好。把年嚇得再也不敢出來害人了。這一天人們都這樣過,久而久之沿用至今,變戒了中國最重要的節日。

  • 9 # 沈家某人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不論路遠還是路近,也不問是硬座、臥鋪亦或是飛機、高鐵,春節總是要回家的。相信很多朋友也正在回家的路上。

    很多外華人很難理解華人對於春節的執著,也有人在問春節這個農業社會的傳統節日為何在當下還是那麼重要麼?

    瞭解一下春節“誕生”的歷程,你也許會找到答案。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曆年的歲首,即農曆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春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

    上古時期,禾穀一年一熟,人們自然將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莊稼收穫後,人們要殺牲祭神,豐收祭便是春節最初的起源。

    農曆十二月就有“大蜡”之祭,合祭農田諸神,以祈來年不降災害。農田諸神分別是先嗇、司嗇、百種、農、郵表、禽獸、坊、水庸。這八神大都與農事活動有關:

    先嗇是神農,司嗇是后稷,百種為百穀神,農為田神,郵表為井田道路間的界亭神,禽獸為貓虎神,坊為堤防神,水庸為溝渠神。八神中包括貓、虎,也是為了保證農作物的豐收——貓可以吃田鼠,虎能趕走田裡的野豬。

    大蜡之祭這一天,就是臘日,到後來就演化為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如今的臘八節是作為春節的前奏曲,在古代,臘日其實就相當於過年了。

    臘日除團聚慶祝外,還有一個重要節俗就是驅儺。驅儺是我們的祖先利用神靈驅除疫病的一項重要活動。

    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有三子,死後化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瘟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樞隅處,喜好驚嚇小兒。

    按照《後漢書·禮儀志》的記載,驅儺的儀式要選一百二十名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逐鬼童子,在方相氏(驅儺之神)的帶領下驅逐疫鬼。

    方相氏和十二獸在前面邊走邊舞,童子頭戴紅色的頭巾,身穿玄色的衣服,手裡拿著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以及撥浪鼓,跟在後面唱逐疫的歌謠。最後持火炬將疫鬼送出城外,並將火把丟入洛水之中。

    將房屋內的疫鬼驅除後,如何能保證以後家裡的安全?這裡又有神荼、鬱壘縛鬼飼虎的神話故事。

    據緯書《河圖括地象》記載:“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

    一旦發現鬼怪,神荼、鬱壘就會立即出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

    所以在驅儺儀式之後,當時的人們要在門上畫上神荼、鬱壘二神像,還要在門戶上懸掛捉鬼的葦索。到了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是春聯的前身。

    後來,與春節相關的神話故事也不再那麼猙獰可怖,逐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秦瓊、尉遲恭、鍾馗、魏徵這些新晉門神取代神荼和鬱壘,而紙質春聯取代了辟邪的桃符。

  • 10 # 葉公來幫忙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元日》,把華人過春節的景象描寫得出神入化,充分表現出了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華人過年巳經超過四千多年的歷史。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 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老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人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有一位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取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並最終把“年"殺死了,但壯士也不幸犧牲了。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人們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貼對聯、掛燈籠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流傳了下來。於是華人便有了“過年"之說。過年有許多的習俗,什麼除塵布新、除夕守歲、互贈賀卡、拜年丶聯春聯、貼窗花、放爆竹、倒貼福字、掛年畫、春節食俗、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等等。一系列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共享HR。如何幫助小微企業爬坡過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