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我想題主指的應該是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北伐和宋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這兩次北伐都是先勝後敗,虎頭蛇尾,所以鮮為人知。

    隆興北伐

    宋高宗殺害岳飛、與金國議和後,沉醉於江南的繁華溫柔之中,無心收取中原,恢復舊都。誰知1161年,政變上臺的金國皇帝完顏亮是個好戰分子,率領60萬大軍進攻南宋。宋高宗一度驚慌失措,準備再次南逃,幸運的是此時,宋軍在書生出身的虞允文率領下,在採石打敗金軍,金國發生內亂,完顏亮被部將殺死,金軍退兵。

    張浚,主戰而不善戰的“抗金名將”

    金人傾國之兵如此輕易地被擊退,讓南宋主戰派佔了上風。宋高宗既想北伐,又怕偷雞不著蝕把米,於是在第二年讓位給養子,這就是宋孝宗,年號隆興。宋孝宗於是任命一直主張抗金的老臣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事宜。

    張浚曾在富平之戰中葬送了西軍主力,其指揮能力就是個渣

    但是張浚是個不懂軍事的嘴炮,當年他擔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的時候,集中當時南宋最強的西軍主力(20萬人,7萬匹馬)輕率地與金軍野戰,結果僅半日即大敗,失去整個陝西。

    張浚的想法是從淮河流域進軍中原,水軍沿海道進攻山東,川軍在關中一帶牽制。1163年5月,8萬宋軍號稱20萬,兵分兩路,分別由李顯忠、邵宏淵率領度過淮河北上。

    西軍將門出身的李顯忠倒是個真正的名將,曾多次擊敗金軍。這次張浚派李顯忠進取靈壁縣(今屬安徽),邵宏淵進取虹縣(今安徽泗縣)。李顯忠率宋軍奮勇殺敵,大敗靈壁金軍。邵宏淵率軍攻打虹縣,卻久圍不下。李顯忠派靈壁降者勸降虹縣,金將蒲察徒穆、大周仁、蕭琦歸順。但邵宏淵心胸狹窄,因此對李顯忠心懷不滿。宋孝宗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他恥居李下,向張浚表示拒絕李顯忠的節制。張浚遷就了他的無理要求,使他更有恃無恐。

    6月,兩人率軍進攻宿州,投降的金將獻策說:“北人恃騎射,戰勝攻取。今夏月久雨,膠解,弓不可用。”主張引誘守軍野戰。而金將歸德尹術甲撒速、宿州防禦使烏林答剌撒、萬戶溫迪罕速可、裴滿婁室輕視宋軍,果然中計,結果被宋軍殺得大敗,死數千人,宿州也被收復。一時間中原大震,各地義軍紛紛響應。邵宏淵打算開倉犒賞將士,李顯忠不同意,只以現鈔獎勵士兵,並移軍出城而屯。士卒頗為不滿,李顯忠與邵宏淵的矛盾也愈來愈深。

    而且北伐也並非一帆風順。當時金軍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金兀朮的女婿)已經在河南發起反擊,佔領蔡州、穎州。得知宿州失守後,立即率精騎一萬來攻,以疑兵多執旗幟在城西虛張聲勢,主力則埋伏在東南,只派幾百人露面。

    李顯忠見東南金軍兵少,率數萬步騎出擊,被伏兵大敗。但李顯忠沒有吸取教訓,第二天傾巢出動,並要求邵宏淵出兵夾擊金軍,但邵宏淵按兵不動,結果李顯忠又被殺得大敗,“走者自相蹈藉,殭屍相枕,爭城門而入。門填塞,人人自阻,遂緣城而上。金軍自濠外射之,往往墮死於隍間。殺騎士萬五千,步卒三萬餘人”。

    次日金軍乘機攻城,邵宏淵還對部眾大講風涼話:“這大熱天的,搖著扇子還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呢!”於是,軍心潰散,無復鬥志。只有李顯忠率所部竭力抵抗,殺敵兩千餘人,李顯忠親自手執大斧在城牆上廝殺,金軍退卻。

    邵宏淵又宣稱“金已添生力軍二十萬來,倘不南返,恐有不測之禍。”李顯忠軍心不穩,兵勢已去,便於連夜開南門逃走,金兵追擊,在符離追上宋軍,“斬首四千餘,赴水死者不可勝計,獲甲三萬”,軍資器械全部丟棄,李顯忠和邵宏淵僅以身免。

    宋孝宗是個孝子,一切唯高宗之命是從

    北伐主力戰敗後,金軍不斷南下威脅,“都元帥僕散忠義移軍泰和,志寧移軍臨渙,遂渡淮,徒單克寧取盱眙、濠、廬、和、滁等州。”南宋內部主和派重新當權,宋高宗也施加壓力,最終宋孝宗在1165年與金國重新簽訂和議:宋金為叔侄之國,金為叔、宋為侄,宋不再向金稱臣;歲幣為每年銀絹各20兩匹,比紹興和議時每年少五萬兩匹;南宋交還先前攻佔的海州、泗洲、鄧州、秦州、商州等地,宋金疆界恢復戰爭前的狀態。

    開禧北伐

    1205年,南宋權臣韓侂冑為鞏固自身地位,再次組織北伐。當時金朝的情況不太妙,金主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內訌迭起,北邊部族又屢犯金朝邊境,在連年征戰中士兵疲敝,國庫日空。於是韓侂冑認為有機可乘,就把恢復故疆、報仇雪恥作為建立功業的途徑,作為爭取人心、提高威望的一種手段。他追封岳飛為鄂王,追諡武穆,並削去秦檜的王爵,改諡為繆醜。宋寧宗因為不滿金朝蠻橫要求按舊時的禮儀行事,對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滿,因此他也支援韓侂冑對金朝採取強硬的措施。

    宋寧宗

    這場毫無準備的北伐,並沒有得到滿朝文武的一致贊同。主戰派大臣葉適拒絕起草宣戰詔書,認為輕率北伐“至險至危”。同樣主張北伐的武學生華嶽上書,認為“將帥庸愚,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北伐必將“師出無功,不戰自敗”。結果是被削去學籍,遭到監禁。就連一向積極主張北伐的辛棄疾也認為南宋實力太差,他主張對金戰爭應該先行準備20年,結果被韓侂冑驅逐。

    韓侂冑

    當年4月南宋不宣而戰,宋將畢再遇(岳飛部將畢進之子)襲取泗州,隨後各路宋軍又先後收復了新息、褒信、潁上、虹縣等地。5月面對“大好”的形勢當時的宋寧宗正式下詔北伐。但實際上宋軍戰鬥力低下,並且又缺乏出眾的將帥,再加上金國已有準備,在詔書下達的前一天各路宋軍相繼潰退。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軍進攻宿州,被金兵打敗,退至蘄州。都統制李爽攻壽州,也戰敗。副都統制皇甫斌又敗於唐州。都統制王大節攻取蔡州,也沒有攻克。

    而此後金軍調集十幾萬大軍南下報復,完顏綱軍陷光化、棗陽、江陵,又攻破信陽、襄陽、隨州,進圍德安府。僕散揆軍偷渡淮水,宋兵大敗,金軍進圍和州。紇石烈子仁攻陷滁州、真州,兵臨長江。

    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大散關外四州,金封吳曦為蜀王,好在41天后就被部將安丙誅殺。金朝大為沮喪,又無戰備。宋將李好義出兵,一舉收復西和州。張林、李簡收復成州。劉昌國收復階州,張翼收復鳳州。孫忠銳收復大散關。李好義又請乘勝進取秦隴,以牽制侵淮的金軍。安丙不許,士氣大受挫折,大散關又被金兵奪去。安丙不許乘勝北伐,卻在宋軍內部自相殘殺。安丙與孫忠銳不和,命楊巨源伏兵殺孫忠銳,劉昌國在酒中放毒藥,害死李好義。安丙又誣指楊巨源謀亂,把他下獄害死,假說是自盡。大好形勢,又被安丙斷送了。

    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冑只好向金朝求和。打輸了戰爭再要求議和,這外交的主動權就不在自己手裡了。金朝提出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要韓侂冑的人頭,他們一定要嚴懲“開禧北伐”的罪魁禍首!

    史彌遠

    金朝實際上已不再有繼續作戰的能力,只是對宋朝威脅、訛詐。1207年,南宋廷內主和派開始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打了一個配合,暗殺了將韓侂冑,將其首級交給金國賠罪,雙方達成嘉定和議:宋金由叔侄之國改為伯侄之國,金為伯,宋為侄;增歲幣銀由20萬兩為30萬兩,絹20萬匹為30萬匹,宋另給予犒軍銀300萬兩;宋金疆界以紹興和議為準。

    宋寧宗有一句事後諸葛亮的話說出了開禧北伐失敗的原因:“恢復豈非美事,但不量力爾。”

  • 2 # 丁見龍

    自從北宋南遷之後,朝堂之上是戰是和的爭論就從來沒有結束過,直到最後以文天祥為首的主戰派徹底壓倒主和派,但很可惜不久之後就被蒙古滅了。所謂的主戰派和主和派,其實並不是只有兩派。大致可以分為四派:妥協派、保守派、務實主戰派和天真派。這些派別主要爭論的核心其實就是兩個問題,軍事和財政。

    北宋末年軍事荒廢,導致軍備和戰鬥力不足。在南遷之初其實軍事上是不足以支撐北伐的,這是公認的。

    另外,連年戰爭會加劇財政消耗,政府財政不足,也是制約北伐的重要因素。

    有點軍事基礎的人都知道,打仗大的錢,在政府拿不出錢的情況下,仗還怎麼打?

    務實主戰派主張理財、整軍,以圖反攻收復失地(算是相對務實的)。

    妥協派主張議和,這就涉及到割地賠款了(算是比較操蛋的)。

    保守派沒什麼主張,就是不想打仗(也不想收復失地)。

    天真派是主張收復失地的,但是他們反對理財、整軍,提出要“正心術、立綱紀”(腦子壞掉了)。

    說完了主張,我們再看看,這些都是什麼人?

    務實主戰派,大多是北地南遷來的官員。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同時具有反攻意願、還多少有些文人風骨和才氣的。

    他們的政治主張道義上正確,但操作相對困難,且風險較高。

    妥協派,大多是南方官員(還有一部分是準備當漢奸的)。不具備反攻意願、但具備一定的行政能力和政治眼光。

    他們的政治主張雖然道義上站不住腳,卻符合南宋尋求穩定的實際需求,並且可操作性高。

    保守派,基本就是南方實力的代表了。不願打仗純從利益出發,他們某種意義上才真正代表南宋老百姓的民意。

    天真派,基本就是以朱熹為首(很可能只有他自己)的。既主張反攻又反對理財整軍,並且把其他幾派(很可能是朝堂上所有的)大臣一起臭罵一頓(朱熹:從宰相往下都是垃圾),捎帶腳說皇上心術不正。結果就是皇上一生氣,幾派一起打朱熹。從務實派的理念之爭到妥協派的政治抹黑再到保守派的人身攻擊,朱熹被黑的是一塌糊塗。要我說這種人就是讀書讀傻了,朱熹的黑材料也都是這個時候來的。

    那麼這幾派誰才真正具有民意基礎呢?

    主戰派(包括天真的朱熹)獲得的是一些文人階層的支援,這些人都是相對生活富足,戰爭對他們的直接影響較小,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他們不用當兵,徵稅也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之內。這些人只是少數,但他們具有話語權。就表現的好像主戰派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

    主和派(包括妥協派和保守派)則獲得了最廣大的人民的支援。北宋南遷帶來大量的人口已經對南方經濟造成了衝擊,南方本土勢力的利益已經遭受了損失。這些問題還沒有消化,土地兼併加劇、地租上漲、高利貸盤剝等等問題隨之而來。老百姓的利益一步一步的被蠶食。當時政府的財政手段相對單一,賦稅是最重要的來源。也就是說,要想打仗就得收稅,越打越收,越收越窮。

    廣大農民群眾,不但遭受地主的地租和額外剝削,而且還要負擔南宋的繁重的賦稅。南宋王朝不斷增加賦稅的名目,對農民敲骨吸髓地刻剝。

    北宋初,朝廷一年收入的賦稅錢,是一千六百餘萬貫。神宗時,達到六千多萬貫,是北宋最高的歲入。南宋建國之初,朝廷一年的收入,不滿一千萬,到了一一五七年(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就猛增到六千餘萬。再過三十年,到一一八七年(孝宗淳熙十四年),又增加到八千萬。南宋統治地區不到北宋的三分之二,朝廷的剝削收入,卻已超過了北宋。經濟發展的地區,賦稅的增加還要嚴重。如兩浙路,北宋時歲入錢三百三十餘萬,其中十分之八是鹽茶酒稅。但到了南宋孝宗淳熙末年,就激增到一千二百餘萬,鹽、茶等稅還不在內。史書記錄的這些不完全的數字,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發展後,南宋王朝展開了多麼殘酷的賦稅掠奪!

  • 3 # 佩玉的爸爸

    十指併攏握成拳,拳頭過處力量大。

    不僅僅是北宋南宋任何一個朝代中,如果君臣上下不同心。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或者說權利。那麼必定失敗的是自己。自從中國出現了三十六計之後,每個人特別是敵對國家,對於這些計謀用得都恰到好處。失敗者往往就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

    南宋時期主戰派岳飛等岳家軍北伐,一直到後期的一些主戰派,並不是由於武器不如別人,而是由於處處受到掣肘,不僅僅是源自自己權力過高,而失去了後方的支援,同時也因為北宋初所形成的一種制度,就是文官要大於武官。

    戰場上的情勢瞬息萬變,而宋朝開朝之後所出現了杯酒釋兵權,這一個事件足以說明整個朝廷或者說皇帝對於兵權的強烈嫉妒或者說懷疑。戰爭是鐵血的,是赤裸裸的對抗,那些憑紙張靠談判想拿回權力那是不可能的。

    有興趣的話,我們還可以瞭解到宋朝的武將,調動軍隊的繁瑣性。從而形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狀態。每個人都可以想象出來這樣一種指揮狀態,能打勝仗才是奇怪了。

    雖然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明星不能代替後勤,不能代替補給。每個人在涉及到自己的蠅頭微利時,往往不是表決心的那麼堅強。所以說獲得了人民的支援,也不見得有力量去打敗敵人。

    說到底,南宋的失敗源自於朝廷,源自於朝廷,害怕自己被軍隊革職。

  • 4 # 君山話史

    北伐當然是得到民眾的擁護,但勝利不是靠民眾擁護就打得贏的。

    隆興北伐與開禧北伐,暴露出南宋軍隊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是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更談何收復失地。

    下面我就說一下兩次北伐失敗的原因。

    1、隆興北伐

    宋孝宗隆興元年的北伐,失利有原因有以下幾個:

    其一,時機選擇不對。當時金國爆發內亂,金帝完顏亮被殺,契丹人耶律窩罕叛亂,這正是北伐良機。但宋孝宗上臺之初尚且在和戰之間猶豫,錯失利用金國內亂的良機。到了張浚北伐時,金世宗已經平定內亂,統治已經穩固。

    其二,北伐的方向單一,規模有限。在對金立場上,宋孝宗搖擺不定,先是怕惹事,命令吳璘放棄西北三路十三州。在放棄大片土地後,政策又轉向北伐,結果宋軍在西北的優勢蕩然無存。北伐的方向就侷限在東部,進攻方向單一,規模有限。在符離戰役中宋師大敗,北伐便宣告失敗。

    其三,南宋荒於兵事已久,軍隊戰鬥力低下,特別是中興名將陸續謝世後,高階將領青黃不接。北伐總指揮張浚是著名的愛國將領,只可惜志大才疏,當年抗金時,他前往關陝,在富平之戰中被金國打得大敗。更要命的是,宋軍指揮系列混亂,前線將領相互拆臺。更有甚至,像邵宏淵這要的將領,坐視李顯忠陷於危險而不顧,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綜合以上三點,南宋北伐,無天時(錯失金國內亂之機),無地利(放棄西北十三州),無人和(李顯忠、邵宏淵不和),安得不敗!

    2、開禧北伐

    韓侂冑主持的北伐,更是一出鬧劇。

    北伐的起因是這樣的:自從金世宗去世後,金章宗繼位,金國開始由盛而衰,政局混亂,兵刑廢弛。北方韃靼等部,又屢屢擾邊,搞得金人連年興師,士卒疲敝,府庫空虛。韓侂冑聽聞這些訊息後,認為金國氣數已盡,正是收復中原千載難逢的機會。

    問題是,金國固然衰了,南宋又好到哪去呢?

    韓侂冑專權的這些年裡,把精力都放在討伐偽黨上,放在爭權奪利上,偏偏就沒有放在軍政上。北伐固然好,可是有沒有這個實力呢?北伐以恢復中原,這本是國家大事,起碼要有個長時間的準備,有足夠的把握才開戰。可是韓侂冑卻完全顛倒次序,他是頭腦發熱,先決定要北伐,再來做準備。

    從韓侂冑決意北伐到出兵,整整用了兩年又四個月的時間。在北伐之前,金國已經做好抵禦的準備,南宋先機盡失。

    北伐戰爭發起時,已全然失去突然性。宋將郭倬以五萬人攻宿州,為金兵所敗;李爽攻壽州失利;皇甫斌敗績於唐州,王大傑兵敗於蔡州。可以說,宋軍是全線潰敗。人家早就做好準備了,戰鬥力還比你強,伐什麼伐。

    更要命的是,開戰之初,陝西河東招撫使吳曦便與金人暗地裡往來,趁著南宋兵敗東南之機,宣佈投降金國,奉上降表。

    韓侂冑北伐與張浚北伐,有著本質區別。張浚北伐,乃是出於拳拳愛國之心,志在光復社稷。而韓侂冑的動機則是政治投機,想趁金國內亂大撈一把,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勢。故而張浚北伐雖然失利,但仍堅持抗戰原則,反對議和。可是韓侂冑則不然,投機不成,便喪失立場了。在宋師連連戰敗,金兵大舉反攻面前,韓侂冑方寸大亂,趕緊又回到議和的立場。

    因此,這是一次謀劃非常差勁的北伐,整個北伐,基本毫無亮點,安能不敗?

  • 5 # 優己

    打仗是鬥智鬥勇鬥意志的事,不能逞一時的意氣用事。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硬實力不夠,由於宋朝缺乏戰馬,整個國家湊不到7000匹馬,這不僅使得宋軍的騎兵數量不夠,還嚴重影響後勤補給能力。比如,當時的宋軍實際上有30萬人,但是北伐的時候兵力只能出動50000多人,因為後勤跟不上,就這50000多兵力對抗金國從兵力上就不佔優勢;而金國的部隊是騎兵,從兵種上佔優勢,這使得北伐宋軍從戰略上就已經處於劣勢了。

    其次同樣是準備不夠充分,我們參照徐達北伐打蒙元時朱元璋給他的指令,1年打不下來沒關係,5年打不下來也沒關係,10年還得接著打,所以朱元璋派兵北伐的時候實際上準備了打10年仗的作戰物資。這是明朝北伐成功的主因,明朝攻克北京城的時候,元朝皇帝帶領30000多騎兵出逃,然後前後總共反攻了8次,明軍30萬部隊在北平長達12年,如果不是朱元璋在給養上面準備充分,那麼明軍也得灰溜溜滾蛋。

    從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案例上可以看到,南宋要想反擊金國不能逞一時之能,而是應該有一個十年百年計劃,繁殖戰馬,組建騎兵,高築城廣積糧等等。

  • 6 # 帝國的臉譜

    南宋1127年建立,儘管在宋高宗趙構的努力下建立了一個朝廷,但這個朝廷卻實在是一個屈辱的朝廷,這個朝廷先後面臨著金國和蒙古的侵略,先臣服於金,1279年滅亡於蒙古,可以說從頭到尾都在外族的威脅和侵略之中。

    而且,你發現沒,南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在首都呆過的朝廷,它意念中的首都一直是汴京(開封),而臨安只是行在,行都,沒有明確為首都,他的首都一直都是汴京,它的理想也一直是要打回汴京,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南宋的這個理想一直沒能實現,它永遠都只是一個夢想。

    當然,南宋朝廷也一直在為這個理想努力,因此而有了前後兩次著名的北伐戰爭,一次是宋孝宗時期儒將張浚領導的“隆興北伐”,一個是宋寧宗時期權臣韓侂冑領導的“開禧北伐”。

    “隆興北伐”是宋孝宗“新皇上任三把火”的產物。1162年6月,當了35年偏安皇帝的宋高宗趙構厭倦了朝政,遂以“倦勤”為由,將皇位傳給了他的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趙構一邊休息去了。宋孝宗繼位後,因為當時北伐的呼聲很高,年輕氣盛的他想做一個振興之君,因此即位後,立即召來已經66歲的儒將張浚,共商北伐大計。

    1163年,宋孝宗任命張浚為樞密使,組織建康、鎮江、江州、池州、江陰等諸路軍馬,開始北伐。張浚集中8萬兵力,任命李顯忠、邵宏淵為正、副帥,李顯忠從濠州出師,邵宏淵從泗州出師,兩路大軍先後擊敗金兵,宿州一戰,殲滅和俘獲金兵達1萬多人。然而,勝利只是暫時的,宋軍隨後在符離(今安徽宿州)被金軍擊敗,全線崩潰,一敗塗地,再次議和。

    後來到了宋寧宗時期,在權臣韓侂冑的鼓動下,開禧二年(1206)5月,宋寧宗下詔伐金,史稱“開禧北伐”。總體部署是以江淮兵馬和四川兵馬兩路出擊,韓侂冑命程松、吳曦從四川出擊;命郭倪、趙淳從江淮出擊。與“隆興北伐”相似,也是開始很順利,取得了區域性勝利,但後來四川的吳曦在金兵的威逼利誘下投敵,致使金兵全面反攻,最後宋軍大敗,又只得向金求和,結果以稱臣、賠錢、割地,加上殺韓侂冑並把他的頭顱送到金國為條件,屈辱地結束了戰爭。

    縱觀兩次北伐的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根本原因,即宋朝對軍隊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像將從中御,前方將帥沒有主動權;同時也有準備不足,準備不充分的原因,當時辛棄疾就曾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來諷諫北伐的倉促,建議不宜草率開戰;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心不齊。我們發現宋朝的多次與外族的戰爭中,都有將帥不和而導致貽誤戰機、甚至因此而被殲滅的情況,這既是前線將帥不和的反映,同時也是朝廷中意見不統一、步調不一致造成的,這種因不和而導致的潰敗,在宋朝的戰例中真是太多了。

  • 7 # 史論縱橫

    南宋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得展開說!

    中國的北伐從來都是很艱難的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在隋唐之前,中國是東西政治,戰爭也是東西之間的戰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西部統一東部,如果周朝、秦朝、漢朝,隋唐都是如此;隋唐之後則變為南北政治,戰爭是南北之間的戰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北方勝於南方。

    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明朝時期的朱元璋北伐,算是開天闢地頭一遭,我們細數一下歷史上著名的北伐。

    首先就是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中原,無一次成功;東晉時期祖狄、劉裕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來說還是以北方胡人勢力強大,北朝始終強於南朝,南朝宋文帝時組織了元嘉北伐,以失敗告終,梁武帝時期,南朝也想北伐,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潰敗起來也是相當迅速的。

    在南宋之前,也有兩次比較有名的北伐,一次是後周柴榮北伐大遼,雖然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勝利,但是柴榮英年早逝,幽雲十六州依然沒有收復。

    到北宋時期,宋太宗為了收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派遣二十萬大軍北伐,結果被遼軍打得丟盔棄甲,大名鼎鼎的楊業將軍在此戰中壯烈犧牲,宋朝也開始由主張北伐,變成主張防禦。

    可以說,在南朝兩次北伐之前,就沒有北伐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

    有人單純的歸結為北方適合養馬,有騎兵,而南方不適合養馬,這是重要的一點軍事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論。

    雖然每次北伐的失敗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北強南弱的整體形勢導致的,所謂的中原地區,主要就是指今天的河南地區。

    在古代的時候,中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開發較早,經濟發達,而長江一帶的地區交通不發達,平原地區少,土壤又黏,生產工具落後,並不適合農業的發展。南方的發展主要是北方戰亂導致的人口南遷,先後經歷晉朝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宋朝靖康之恥,大量人口南下,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

    由於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導致南方在北伐中難以取勝就可以理解了。

    南宋時期的兩場北伐,有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援?

    南宋實際上不止兩次北伐,算上岳飛北伐的話,應該是三場北伐,這裡面主要講講南宋政權後兩場北伐,一次是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北伐,一次是宋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為何會失敗。

    儘管說北伐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各有各的難,南宋時期的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北伐的時間太晚了,老百姓已經不知有宋!所以,並不是很熱情。

    不是北方老百姓冷漠,而是南宋讓北方老百姓久等了!等你等到花兒都謝了!

    靖康之恥發生在公元1126年,而隆興北伐是在1163年,距離北方淪陷長達37年之久,一代人的生命都過快去了,而開禧北伐是發生在1206年,距離北方淪陷已經長達80年,當年北宋百姓的孫子輩估計都入土了。

    在《射鵰英雄傳》中,刻畫了一個在愛情、家國、忠義、俠義等方面都無可挑剔的英雄形象郭靖,儘管父親被宋朝的狗官所害,儘管被蒙古人所救,儘管成吉思汗想要召其為金刀駙馬,儘管與拖雷有著兄弟之情,儘管與哲別師父有著師徒之恩,儘管跟華箏有著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感,但是當朝廷需要我的時候,我毅然而然的駐守襄陽,抵擋曾經對自己有救命之恩,有兄弟之情,師徒之恩的那些人。

    我們可以稱其為愛國,用金庸老先生的話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要我說,那就是故國虐我千百遍,我待故國如初戀。

    如果南宋北伐時,北方全是郭靖一樣的男子,何愁北伐不成呢?

    實際上在北伐的時候,老百姓大多都是楊康一樣的人,這才是北伐失敗的原因。

    我倒不是諷刺楊康,恰恰相反,我認為楊康才是一個真性情的男子,有人說楊康貪圖榮華富貴,心狠手辣,這只是沒得選,楊康對自己的母親極為孝順,對穆念慈也很專一,這樣已經很難得了,如果是我們,有這樣的出身,那還不玩起來,楊康還一直有上進心,想要幫助父親建功立業,想要學習絕世武功,儘管手段卑鄙了點,但也無可厚非,沒有主角光環,只能靠腹黑。

    楊康的所有錯誤,其實就是因為他不是金人,而是一個宋人,假如他要是一個金人的話,他做的任何事情都無可厚非,但是你是宋人,你就要背叛養育自己十八年的父親。

    果然,宰人就要宰手,人橫就要在窩裡,縱橫作為我們小區的一名業主也是受夠了這種欺辱,我停車只要沒在自己的車位,物業立刻電話也好,親自來攆,道路兩旁不讓停車,然而外來車輛進小區,車子隨便停,甚至都影響交通了,我給物業打電話,讓把我單元門口的車挪走,物業說,這不是我們小區的車。

    這就是南宋的政治生態,你TM的自己打仗不硬,錯失北伐戰機,你怨北方老百姓沒有幫你?

    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壓根不管誰是皇帝,到日子繳納糧食就完了,難道宋朝的政權對農民特別好,讓老百姓思想故國到無法自拔的地步?

    當然,懷念故國的人還是有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生在淪陷區,在北方起義反金的時候卻得不到南宋的支援,起義失敗後,辛棄疾南下卻未受到重用,甚至因為生於淪陷區而遭至懷疑和詆譭。

    像楊康這樣的人,即使浪子回頭,南宋的人真的會信任這個曾經的小王爺嗎?

    綜合來說:北伐從來就不容易,失敗的原因是很多種的,這也無可厚非,唯一你不能說的是淪陷區的老百姓沒有支援你!

  • 8 # 溫讀

    北伐之戰可以說是一部艱鉅的對戰史,北方戰事十分艱難出師不利是常有的事情。在隋唐時期以前,華夏還是東西政治;戰爭自然也是東西地區之間的對戰。那時大多數情況都是西部地區勝多敗少,東部地區則總是處於被統治地位;秦漢隋唐都是如此。自隋唐以後,華夏則演變成南北政治和戰爭;南北之間往往都是北方勝於南方。可以說除了朱元璋北伐成功以外,就再也沒有南勝北的例子。南宋的兩次北伐也無外乎如此,均是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因為北方適合騎兵兇悍士兵悍勇,更主要的是南宋軍事有很大的問題。

    南宋的經濟雖然發達,但是在強大的經濟也支撐不了戰事上接連的失利。算上岳飛的那次北伐,南宋實際上已經發動了三次北伐戰爭。這其中耗費的資金,無疑是一筆龐大的數額。而軍隊出戰的錢從哪來呢?要知道南宋的財政主要依靠稅收,也就說軍費其實主要是靠著百姓的錢來支撐。這也就意味著百姓不僅要被地主官員剝削,還要被朝廷剝削;所以主戰派受人民支援無疑是無稽之談。

    自北宋南遷之後,宋朝朝堂之上於主戰還是主和的爭議從來就沒有斷絕過。直到以文天祥為首的主戰派最後壓倒了主和派,才使得南宋對敵的態度得到轉變;可是當主戰派一方在朝堂贏得勝利的時候蒙古已經馬上就要被金所滅了。南宋朝堂上可不僅僅只有兩個派系,而是有四個派系;只是主戰和主和派勢力要比其他兩派威勢大的多。主戰派大多是以北地南遷的官員,手中具有一定的權力且還有反攻的意願;畢竟文人多少都會有些風骨和才氣。而主和派則大多是南方本地的官員,他們手中也有權但是沒有反擊的意願。雖然他們的確缺乏骨氣且在道義上也站不住腳跟,但是卻符合南宋求穩求存的實際需求;可以說這一派系才是廣大百姓擁護的物件。

    本來北宋南遷就已經給南方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畢竟外來人口一多南方本地人口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土地的兼併、地租的上漲以及各種剝削等都是問題。而且由於朝廷的財政手段單一,最主要是靠著徵收百姓的賦稅填充國庫;也就是說南宋打戰的軍費百姓來承擔。這就導致南宋不斷增加賦稅的名目,百姓的錢隨著戰事的增多而越來越窮;南宋簡直就是趴在平民百姓身上敲骨吸髓。

    儘管宋朝在高宗趙構的努力下得以重建,但確實卻是一個屈辱的王朝。南宋自建立以來,就先後受到金國和蒙古的侵襲。先是為了圖存臣服於金國之下,然後又覆滅與蒙古的手裡;可以說南宋從始到終都是在外族的威脅和壓迫下生存。也正是因為如此,南宋成了華夏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首都的王朝。它一直把汴京視為首都,就是想著有一天能夠把打回汴京把它收復回來。因此,臨安只被南宋稱之為行都;也即是南宋王朝臨時定下的都城。然而事實就是南宋到覆滅也沒有收回汴京,它就如南宋的一個夢只存在於想象之中無法實現。

    不過南宋也是這個理想而不斷努力,於是就有了兩次著名的北伐戰爭;也就是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北伐”和宋寧宗的“開禧北伐”。這兩次北伐都存在著很多問題,暴露南宋軍隊許多弊端;且促成它們的主事人目的各有不同,自然導致兩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當初宋孝宗之所以決定北伐,那是新皇繼位的三把火,年輕氣盛的他想透過這場戰爭成為宋朝的中興之主。宋高宗當時已做了三十多年偏居一隅的窩囊皇帝,他已對看不到未來的朝政很是厭倦了;所以直接以倦勤為由把皇位傳給了養子趙昚,也就是宋孝宗自己當起太上皇養老去了。

    於是宋孝宗就召來了已經年過半百的儒將張俊,和他一起商量北伐滅敵的大計。他的想法雖好但是過於不切實際了,所以最後這場北伐以失敗結尾。“隆興北伐”失利的原因有三。其一,就是選擇的時機不對。要知道在北伐之前金國內部發生了一場大動亂,金國的皇帝完顏亮被襲殺;耶律窩罕帶領一部分契丹人叛亂。本來這是場北伐的最佳時機,可是宋孝宗趙昚剛登位心中對是戰是和還十分躊躇;以至於最後失去了這次收復汴京的機會。等到他決定派遣張浚北伐的時候,金世宗已經平息了內亂;南宋也就動搖不了金國的政權了。

    此外,就是南宋軍隊北伐的方向過於單一;且規模還十分有限。宋孝宗先是怕惹怒金國,所以放棄了西北十三州領土。然後在其放棄大片疆域後又轉向北伐,使得南宋軍隊在西北的優勢蕩然無存。最後北伐方向侷限在東部的宋軍大敗,這次北伐宣告就此終結。其三,就是南宋的軍隊荒廢軍事已久,戰鬥意識低下;尤其是勇猛的名將相繼逝世後,優秀將領青黃不接。身為隆興北伐的張浚雖是愛國將領,但是其志大才疏於富平之戰中被金軍大敗。本來就處於不利地位,可是宋軍內部卻還不團結;如邵宏淵等將領竟看著李顯忠陷入絕境而不管,簡直要命了。

    宋軍缺少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怎麼可能會獲得勝利。而有韓侂冑主導開禧北伐,那可謂是一場鬧劇。自金世宗去世後,金國就由盛轉衰軍隊逐漸廢弛,內部動亂不止。加之韃靼部落又時常擾亂邊境,使得金國國庫空虛將士疲乏。韓侂冑見此情形,便以為是金國的氣數將盡;想著這是個攻打金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就決定揮師北上伐金。可是金國在如何衰落,也不是南宋軍隊可以打敗的。

    而且韓侂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爭權奪利上,哪有半點心思放在軍政上;所以說他力促宋寧宗北伐絕對是頭腦發熱了。並且南宋籌備北伐的準備也少,從決定開始到出兵就用了兩年時間。金軍早就已經做好抵禦的準備了,所以失去先機的宋軍戰事接連失敗。開戰之初,就有吳曦與金人暗中往來;並趁南宋軍隊大敗之機歸降金人,導致宋軍潰敗不止。韓侂冑想以北伐鞏固自己權勢的目的沒達到,反而還誤了自己卿卿性命,最後頭顱被用來平息金人怒火。

  • 9 # 哥哥123

    誰告訴你主戰派受百姓歡迎的?如果百姓歡迎,會發生大規模農民暴動嗎?南宋為了維持正常運作,不斷增加百姓稅收,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會支援和歡迎主戰嗎?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簡單的能夠活下去,誰讓他們活,就擁護誰,朝廷的稅收都已經讓他們無法生存了,會歡迎?而且岳飛真的像小說中那樣,風波亭被殺,百姓痛心嗎?岳飛血腥鎮壓農民起義,殺害許多百姓,這些被殺的百姓有他們的親人家人,如果是你,你會心痛岳飛嗎?岳飛主戰又殺了那麼多起義百姓,百姓只會痛恨。不斷的戰爭,已經掏空了整個南宋,南宋又掏空了整個百姓,百姓只想有口飯吃,能活下去,到時戰爭讓他們無法生存,主戰派就是要不斷的戰爭,這種情況下,百姓會歡迎和支援主戰派拿?如果支援就不會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

  • 10 # 漩渦鳴人yy

    主戰派不如說他們是投機派!

    政客和愛國主義,不是說一定要混在一起來談,政客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停地奔走,而擁有愛國主義的人是不會顧及利益的問題的。

    男生確實存在主戰派,這些主戰派的人不是那些位高權重的人,而是那些在底層抑鬱不得志的人,這點可能得例舉一個人了,那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可能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文學家,但他事實上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心裡面一直想北上廣福中原,但是呢,辛棄疾這一生的遭遇就好像整個南宋對於北方的態度一樣!

    辛棄疾想要北上廣福中原,並且為此不停地努力,可是他每次有所行動卻都被人說成是什麼?說他浪費資金,說他浪費錢財,他買了幾副鎧甲,結果就被別人說成是挪用軍款,他去建造軍營,結果有人告發他朝廷讓他緊急停辦!

    每年都要給北方那麼多的歲幣,那麼多的資金,這些資金都從誰的頭上扣就從人民老百姓的頭上扣,你要打仗你就必須得花錢,花錢又要羊毛出自羊身上,從老百姓的頭上扣,如果說你打仗能夠打贏自然老百姓願意把錢交出來,可你打仗打不贏,這能怎麼辦?

    最後對於南宋統治者來講,北上廣府中原成為了一句撈取政治資本的口號,辛棄疾的晚年雖然一直停在床上,但是給他的委任狀一直都沒有停過,為什麼?因為當時的主政派認為辛棄疾是一個很響亮的招牌,把它握在手裡面可以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至於說北伐的事情一點兒準備都沒有,等到後來經朝的軍隊南下去攻打淮河地區的時候能送忙的手忙腳亂,之前準備的軍事物資一點兒都沒有,這樣的朝廷怎麼能打勝仗,他根本就不是那種真正要打仗的朝廷,他只是靠這些東西撈錢而已!

    這樣朝廷他怎麼能打的贏仗,從上到下瀰漫著一種頹廢的氣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武則天不允許宮裡養貓?